思想的原野本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而现在,它却成长为一片广袤的花丛。究其原因,这全是中间那几株最绚丽的花——世代传承的有价值的思想的功劳。它们结出种子,回落大地,终于成就了这一片百花园,也让自己成为了永恒的花。
“泥上得来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而圣人们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记,却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
春秋战国时的钩戟长矛已被历史的烟云湮没,而孔子的昏黄的竹简却顺着历史的长河漂流至今。没有人记得他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艰辛,没有人记得他围困陈蔡三千弟子平戎策换得种树书的无奈,垂范千里的,是他“邦无道,如矢;邦有道,如矢。”的仗义执言。彪柄千秋的,是他“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慷慨陈词。流传至今的,是他那亘古不变的“仁”的思想,指引着中华民族形成各种优秀的思想种子,向更高尚的道德迈进。
时间是把筛子,它懂得区分思想的密度和重量。那些传承的思想永不会被筛除,它们静静的呆在其中,不断结出种子,发出新芽,维持着那片花丛的生机盎然。
沐浴在温暖撩人的春风之中,雷锋日又悄然到来。那个默默无闻的士兵,在帮助别人中,收获认可和快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他在日记本中一笔一划的文字成就了这永恒的思想。一年一度的雷锋月,奉献、互助流淌在人们心中。吴斌、胡玉兰等人践行者他的思想,倚仗它的种子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
指尖舞步,灵魂高度。巍峨如昆仑,是万载历史的沉积;雄奇如广厦,是千万人的堆积。而贝楚齐亚尼那“身体属于父母,是有限的;灵魂属于自己,是无限的。”的思想高度,却只有了三十九年的积淀。他是天生的侏儒,却在指尖的流转中登上最高的音乐殿堂。在他思想的指引下,无数的残障人士打起精神,追求自己的美好明天。它思想的种子落地,开出了一朵朵璀璨夺目的鲜花,他它支撑着它们,共同散发着数不尽的芬芳。
弘一法师驾鹤西去,将毕生“爱人,爱己”的思想传承至今。牛顿力学定量永垂不朽,并成为“相对论”生根发芽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彪炳千秋,孕育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传承的思想是永恒的花,让世世代代充满芬芳。发展传统思想,丰富绚丽的百花园,是我们永恒的使命。
相传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古蜀国。古蜀国的望帝死后,他的臣子及子孙迁都到成都。后来,古蜀国被强大的秦国吞并,望帝的魂灵含恨化作杜鹃,声声啼血。一年又一年春天,杜鹃的啼鸣,不仅诉说着这段历史,还催促着农民耕作,也一次又一次地催促着,巴蜀千千万万个春天的到来。
这是巴蜀的第一个春天,从这个春天开始,巴蜀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希望、更多的,是浪漫色彩与诗情。他在一次又一次,走进了中国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春天。也影响了,中国五千年的盛世之春。
唐代的薛涛,在浣花溪寄居,留下了“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春天。五代的后蜀国主孟昶,痴情万种,偏爱芙蓉。为花蕊夫人,种下树树繁花,满城锦绣。如是之秋,其中相思之意,更若那样一个永恒的暖春。随着半入江风半入云的丝管声,巴蜀走进了商业繁华的宋代,交子,世界上最早的货币,在繁华的成都发行。历史永远记住了,巴蜀这个人潮熙攘的春天。年复一年,巴蜀的一些春天消逝了,却总有一些春天苏醒。清朝创办尊经书院,为巴蜀唤醒了一个个希望的春天。
也许,在两千多个春天里,最让每个巴蜀人族自豪的对外交往的历史,莫过于锦绣成都,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与海上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都有联系的城市,那个代表了巴蜀实力,一直到今年都没有消失的春天。
这三条丝绸之路,在如今的巴蜀,乃至于整个世界,意义都不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他们的新名字。这几条大路上,为其他国家,源源不断分享着来自于巴蜀和全中国的永恒之春,以及经济共荣。
通过一带一路,为正值春天的巴蜀,再一次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创新,兼容并包,春熙路,锦里,在历史的春天里,第一次大量涌入留学生。空港,天府新区,在历史的春天里,第一次涌动着科技磅礴的力量。进步!进步!巴蜀在世界的春天里,再一次百尺竿头!
这是一个巴蜀的春天,一个科技之春,文化之春,历史与现实兼容之春,梦想之春,这更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了不起的盛世春天。
“一带一路”上,承载了巴蜀文化几千年的春天,更铸就了,巴蜀文化永远永远的春天。
听——那是杜鹃鸣春。
一声一声,传遍巴蜀大地,传遍大江南北,传遍异国他乡。
自炎黄至明清,几千年来以农为本,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便是写照。中华民族无论是对于饮食的重视还是对食物的虔诚,皆是世界上鲜有民族能够比拟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无不显示出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
在超市的肉类柜架上,你可以看到通脊肉,后腿肉,前腿肉,五花肉,前肘,后肘……如果再换一个柜架,你又会发现牛肚,牛腩,牛小排,牛脊,牛腿……这时你会不禁赞叹:能把一头猪,一头牛划分的这么有学问,这么有水平,这么讲究,这可真不简单!
何止是不简单!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有了石磨后,便有了面食的食用;再后至周朝,人们已经掌握了肉食的烹饪技巧;从春秋战国到秦王统六合,现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苏菜,粤菜,川菜也已相继形成。可以说,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天赋绝对是冠绝古今的。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无与伦比地维持社会平衡,长期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确,对于生产力低下,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古中国来说,饮食一直是个问题。于是人们想方设法地令食材物尽其用,尽可能地让最少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中国的人们会通过创新来改善生活:同样都是吃,为什么不吃得美味点呢?于是便形成了美食文化,继而传承至今。
然而,中国几千年悠久的美食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在苦中作乐、大胆创新、渴望美好的民族精神。如果不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饥饿中渴望温饱与美味并存,不是他们的大胆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是怎么可能把一棵白菜做成八道菜品!是怎么可能烹饪出民族的盛宴,得到世界赞誉的满汉全席!又是怎么可能穿越千年时空,把几千年前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也要把这份苦中作乐、大胆创新精神传承下去,是它使我们的中华美食昌盛,因为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没了它,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必将不再完整。让我们珍惜食物,感谢食物,让这份蕴含着古老历史及精神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
当老年人豁达开朗,当中年人坚强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当00后成为后浪闪亮登场,当90后已张开保卫世界的臂膀,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依然斗志昂扬……这,是自立自强的家风在传扬!
自立自强的记忆,是黑夜中最闪亮的星,指引我前行。
“不搞特殊化”,父亲的教导一如迷茫时引路的启明星,指引着焦守凤一家自立自强,穿过光环的迷惑,撑过艰苦的岁月,走出自己的幸福之路。海明威说:“你可以杀死我,可就是打不败我,永远永远打不败我!”当秦世俊怀揣着造飞机的梦想投入哈飞时,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成了一名普通铣工。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从普通铣床练起,学徒两年,记40多本笔记;工作18年,完成28年的工作量,让“航空报国”的梦想在奋斗中找到了方向。因为,他的父亲是劳模,那张胸带红花的照片,给了他“自立自强获得光荣”的启蒙。这启蒙引领,足以闪亮一生。
自立自强的坚守,是天亮前最温柔的黎明,给我相信的勇气。
三寸核桃核,世相万千绘。90后核雕艺人朱蒙佳,在传统手工艺无人问津的境地,仍牢记教导,守住初心,创业创新,坚持让非遗看到未来;身为“绣三代”的郁竹君,在沉静寂寞的时光里坚信,苏绣走入世界的“宏大”时刻定会到来;对传统手工耳濡目染的殷子晴,带着太平泥叫叫闯入西半球,让其“叫好又叫座”。毕淑敏在《握紧你的右手》说:“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当社会愈来愈快的节奏响起,那坚守着的人,始终相信,当清晨的第一缕光线亮起,到来的绝不是黑夜,而是我们自立自强的未来。
自立自强的传承,是酷暑中最清凉的泉泓,带我越过人海去拥抱你。
从百年前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屈辱,到陷入内战的颠沛流离,到建国后的一穷二白,到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到脱贫致富的“攻坚战”……百年前,无数前辈先贤自立自强,为中国的命运苦苦求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自强自立,让中华民族走近伟大复兴的时刻。倪萍说姥姥曾叮嘱自己:“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是啊,如果只是坐等,如果只是旁观,如果只有犹疑,如果只有抱怨,我们如何让我们去拥抱更好的自己?又如何让这个国家,拥抱更好的未来?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你我奋勇向前;不忘初心,未来待启,我们将用行动告白:传承共同记忆,深烙自立自强之印。未来,我已来!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我的奶奶,勤俭持家。每日不停劳作,不是在做饭就是在洗衣服,很少见到她休息。她乐观,我从未听到过她的抱怨声,但我明白她的痛楚。她身上那勤俭持家的作风影响着我的父辈,她那和善的性格也传播给每一个与她相处过的人。
但事情总是很突然,就在一个星期前,我们接来噩耗,一项健康乐观的奶奶溘然长逝,没有任何预兆,没有留下遗言。爸爸连夜赶回家中,希望能看到奶奶最后一眼。但我为了周末的模拟考不得不忍痛留在厦门。五天之后,我才得以返回故乡。故乡的路还是老样,路旁树木依旧青翠,但人走了,情感都变了。
到家了,我推开车门,眼前的从未见过的场景令我震惊。那一秒仿佛定格了,硕大的院子中挤满了吊丧的亲朋好友,大家的目光霎时都汇聚在我身上。大门上没有了往日的喜庆春联,取而代之的是煞白的挽联,一排排整齐的花圈令人心情沉重。伴随着一旁鼓号队的吹奏,我缓缓走入客厅,昔日欢声笑语的客厅如今变成严肃庄重的灵堂。奶奶的遗照也就摆放在正中央,望着奶奶照片上的面庞,顿时热泪盈眶。眼前一一浮现出昔日奶奶的身影,在我印象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她那忙碌的背影。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奶奶总是准备完早餐就又开始准备午餐,盲目不暇。当我们都已经上桌动筷时,奶奶依旧在厨房中忙碌着。每一次的呼唤,每一次的劝阻,都被奶奶拒绝,到了最后她吃的的也只有剩饭残羹。每每想到这里,心中就充满了悔意。她辛苦了一辈子,都没有享受太多福气,她为我们父辈和我们奉献了太多。
在清理奶奶的遗物时,多半发现的都是些破旧修补过的衣服,新衣服也舍不得拿来穿。在床板底下,我发现奶奶曾经珍藏过几本书,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这么多书中引我注意的便是一本非常古旧的《朱子家训》。轻轻拂去灰尘,打开了那尘封了多年的扉页,清秀的字体映入眼帘:赠予次孙……那时我只感觉到眼睛开始慢慢模糊,心中的悲痛再次被激起。慌乱中我擦去泪水,细细翻看每一页。那是奶奶对我的期望,要我秉承良好的家风,遵守家训。奶奶走得太快,太突然,还没留下遗言,但或许那尘封的家书就是对她我们的期望。
天国的路太远太漫长,我无法陪您到达。送葬前那夜暴雨中的白蝴蝶或许就是您的身影,不管怎样,我一定会不负您对我的期望,秉承家风家教。您一路走好,不要留下牵挂。
绵延的山,连绵的水,绵长的历史……我们的骄傲
——题记
中国的血液自上古流传而下,沿河而居。成为四大古国之一,炎黄子孙的成就日新月异。
四大发明——世界的进步
传承而下的智慧令中国人成为世界的领路者!带领世界融合。指南针是海上的启明星。令哥伦布发现了每周,令麦哲伦有勇气进行环球之旅。打破陈旧的“方形论”。令世界得以明智。纸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他打破了“学富五车”留住了宝贵的记忆。使文艺文化得以绵延。中国的火药,印刷术依旧是世界进步之不可少的工具!
儒家——礼仪之邦
智慧的结晶除了四大发明,怎么少得了儒家思想!孔子用他的儒教化了“人”何以为“人”。令世界知晓人非蛮夷,人需懂礼,品德行性的重要!韩国不就是先借鉴了吗?他将“礼”学习了,发展了,成了礼仪之国。别人的借鉴无疑是对此的肯定!新加坡,一个小到只有我们的十万分之一的国家,他用从我们那学去的“礼”建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国家,即使他并没有辽阔的土地……而汉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正在发展,“全世界的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就这样一路领先的用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唐诗宋词——我们的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这个人从不怕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黄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醉里挑灯看剑”中国人不缺有志爱国志士,团结刻苦,永不认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人骚客自古便有折他们的高风亮节,德馨是他们的准则……“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中国人一直都不比遥远的西方国家笨,同样的时间,我们用我们专属的语言陈述着一样的真理!中国人我们用我们最精炼,优美的语句抒发着我们的对祖国的回报!
长城——不可复制的古迹
“秦驻长城比铁牢,番戎不敢过临兆”远忆战国时期的长城,以及秦连接的长城。他保护了我们。如今想来再造一个这般气势宏博的长城恐是难矣!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祖国的文化延绵不绝,我们的骄傲飞速发展!
我爱我们的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啊,我为你自豪,为是你的炎黄子孙而庆幸!
我当然不要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
题记
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细碎洒入教室,目光随着光束望去:屋内,同学们三五成群地闲聊,舒适凉爽;屋外,蝉争相扯着喉咙展示自己美妙的歌声,炎热无比。
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老师驾到!同学们这才棉花球似的四散开来,回到座位假装学习。却像故意般,一架纸飞机忽然出现在众人视线里,淡黄色纸张被随意折叠,乘载着同学们的放荡不羁,飞向远方,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降落在讲台上。门外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一下下踩在同学们的心上。
推开虚掩的门,满屋子的带着书香气息的清凉扑面而来,炎热被逼在门外。她径直走向讲台,重重的用手拍向桌面,眼光忽地被讲台上停留着的玩意吸引住了-正是自由的象征!纸飞机!角落里传来笑声,但立刻收回去了。她强忍着,凑近观看纸飞机,竟是复习提纲!终于,火山喷发了,那一节课,她没有讲课,而是花了40分钟告诉我们少年应尽的责任,读书的义务以及青春的意义。我作为老师,首先要教你们做人!其次才是读书!她临走前在白板上留下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些天,我们班浮躁至极,临考没有一点紧张感。她虽不是班主任,但看不下去,用自己的40分钟上课时间,传授了许多人生感悟:她告诉我们青春从来不是用来享受的,是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她告诉我们少年的肩应担得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她告诉
又是一年奋斗时,屋外:星星努力闪耀,陪伴的是月亮;屋内,我们奋笔疾书,陪伴的是她。讲台上的纸飞机依然在那,被她好好保存,不同的是,它乘载着的是我们的希望、梦想和远方。
要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所有的星光归还给疏疏篱落,所有的慵懒沉迷与不前归还给昨天的我,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马震山河!
纸飞机传承了下来,她传授的更是高悬于心。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并传承美德
——题记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二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是的,没有优美品德的支撑,人生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优美品德的传承,心灵的双桨不可能荡起清澈的涟漪,生命也不会演奏出华彩的乐章。所以,我们要追求并传承美德!
他用他的选择,传承了包容,传承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豁达。
张廷玉,清朝宰相,不倚仗自己的高官职权,面对自己的母亲和邻居因建房为地皮而发生争执,便修书告诉自己的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诗明理,立即把墙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传承了包容。透过“六尺巷”可以看到,包容是溶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包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包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他用他的承诺,传承了诚信,传承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诺言。
曾子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者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对孩子兑现承诺,也传承了诚信。
“一诺千金”“商鞅立木”……告诉我们“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崇尚和传承曾子,季布,商鞅等人这种重诺言的品格。
他用他的行动,传承了孝心,传承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孝顺。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几千年来,这一美德陶冶了不少杰出的人物,陶冶了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子孙,像“子路背米孝双亲”,“江革背母逃难”等故事,至今仍载入史册,流传民间。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绵绵不断,从历史长河沿继传承下来的,新世纪的我们,则更应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