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朋友中,我算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在大人的眼里,我永远都不够好。
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的期末测验,我考得不错。快过大年的时侯,我去奶奶家拜年。奶奶问:“豆豆,你这次得了几个100分?”我自信地说:“我有一个100分!”“啊?只有一个100分!你看紫涵哥哥,每次都是100分。”我愣了愣,老实诚恳的听着奶奶的话。我的很多朋友和同学都是学霸。其中,紫菡哥哥实力最强,经常是全班第一。初三的时侯,他就被提前招到了,直接上了高一。
在我的亲戚中,还有一个天才,就是我妈妈的舅舅。我叫他阿远爷爷。这个爷爷特别厉害。年青时,他获得国家资助,公费留学,还获得了丰厚的奖学金。前段时候,阿远爷爷来找我,和我聊天:“豆豆,你全班成绩呢?”我想了想,答道:“大体是第十名吧!”阿远爷爷摇头:“你怎么是全班第十?你得进前3!接下来,你还是少看电视,多进修!”说完,他轻松地走了,留下我在原地,五味杂陈。
在我的同学中,还有一个父亲经常提到的“别人家的孩子”,那就是我的好朋友张颖。我爸经常晚上去同学的茶馆喝茶,九点多才回家。回到家,看到我还在做作业,他就骂我:“叶明瑞,你的作业怎么还没写完?张颖8点前就写完了,这时侯他应该躺在床上,准备上床睡觉!”我的心又被刺穿了……
好想去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一声:“我太衰了!”在我身边,有这么多万能的天才和学者。我似乎永远无法与他们弥补差距
不知“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是否也常常在你的耳边响起。记得网上有个帖子这样写:“从小,我有个宿敌,他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不玩游戏,天天爱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次次考第一。”唉!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和压力。
一天放学,我垂头丧气地拿着批完的卷子回到家,妈妈看到试卷上鲜红的“85分”,神情严肃,眉头紧缩,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你天天和XX在一起,人家的分数怎么就那么高呢?同样是学习,差距怎么那么大呢?”我本来想跟妈妈说这次考试因为粗心丢掉了十分,改掉粗心的坏毛病,我的成绩会更好。可是听了妈妈的话,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低着头,负着重担似的一步一步走回了自己的小屋。
每当我学习累了,想放松一下,看会儿电视,玩会儿游戏时,“别人家的孩子”又在我耳边响起:“你看看!就知道玩,XX现在肯定在学习!”每当我房间乱了一点,吃饭挑了一点,走路慢了一点,“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来凑热闹……
“别人家的孩子”固然好,但我们不应该就这样丧失了自信、迷失了自我。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目标,争取赶超他们。亲爱的妈妈,我才是您独一无二的宝贝,多希望您能多给我一些鼓励,多一些耐心,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成为您的骄傲!
妈妈对我一直都很严厉。
小时候看见别人家孩子都在外面玩,我可羡慕了——我不能出门,只能宅在家里。直到现在,妈妈还是这样“囚禁”着我。
作为一个资深留守儿童,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这半年比较特殊,奶奶因为骨折了,家务活就被我承包了。每两周,我都会做一次全家的大扫除——可妈妈回来后,竟然说我从来没有打扫——我真的好难受!和我同岁的那个小伙子,也是同姓的邻居,他妈妈从来不会因为没打扫卫生而骂他,我真羡慕他!
不久前,他妈妈给他买了一个三千多的优学派平板。关键是,这是他妈妈主动给他买的。而我叫妈妈给我买一个几百的电话手表,却费了好大的劲儿,他却轻易地得到了,我真羡慕他!
这些我都可以“既往不咎”,可有一件事,我没法放下。姐姐结婚那天,我精心准备了一首歌,可在唱的时候因为情绪失控而唱跑调了,妈妈却给我补了一刀:唱不好就不要唱,丢人现眼。其实我心里因为姐姐嫁走了,本来就不好受,妈妈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我出丑,我的脸往哪儿搁呀!其实,我想说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说我唱歌不行,可你不能啊!我可是你的女儿!你不仅不给我加油,还一直打击我,我本来脆弱的心,这次真的碎了!
在学校那个坚强而活泼的我,是我的伪装,因为妈妈给我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妈妈呀,你就不能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给我更多的温暖吗?哪怕对我说话的语气温和一点也行呀!
大家一定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不陌生吧?“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爸爸妈妈的口头禅。我的妈妈也有这个口头禅,每当我有什么事比别人差时,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从妈妈口里“噌”的一声跳出来。
有一个下着雷雨的晚上,家里安安静静的,只听见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这时,洗完碗的妈妈提了一兜垃圾出来,对我说:“想想,去倒一下垃圾。”正沉浸在动画世界里的我听了不禁皱起了眉头,刚想拒绝,又怕被妈妈训斥,只好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电视机上移开。我刚想出门,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在我耳边响起,把我吓了一大跳。我战战兢兢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我能不能…不去啊?”妈妈瞪大眼睛看着我,生气地说:“别人家的孩子下暴雨还跑去很远的地方买东西,你呢?到楼下倒个垃圾也怕这怕那的,真是胆小如鼠!”听了这话,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倒垃圾了。
还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太理想。当我把试卷给妈妈看时,妈妈不禁大发雷霆:“想想,你到底怎么回事啊!居然只考了90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考双百呢……”听着妈妈的数落,我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
虽然我讨厌妈妈唠叨“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知道妈妈的这句口头禅里寄予了她对我的期望!“别人家的孩子”是那么勇敢!那么优秀!我多么想和妈妈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见见面呀!
又来了。
妈妈说着楼上的孩子比你小都比你懂事,楼上的妹妹叮叮咚咚的练琴声作为背景音乐持续不断,我看了看正在玩手机充耳不闻的自家妹妹,不明白为什么被骂的总是我。
父母好像最喜欢比较了,但是挑自己孩子的刺又把别人家孩子捧得高高的,会让他们自己心里好受吗?
妈妈从“不主动练琴”说到懒,说到不帮忙做家务,说到连学习也不认真了。我专心听着楼上妹妹弹了有几个错,心里想着为什么那么不用功的同学却可以每天开开心心,作弊后的成绩还能得到奖励。
噢,我也在对比了。
我站起来遵从妈妈的口谕去“认真”学习了,然后我听到妈妈开始数落妹妹了。
大概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个“别人家孩子”吧,就算成年人应该也不例外。
某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不难的谱子,一时兴起把琴拿出来想尝试一下,爸爸看了我一眼:“哟,不错啊今天想到练琴了。”他又转向妹妹:“你呢,怎么不去?”
我顿了一下,又把琴收回去了。
只用一句话就败坏了我所有兴趣。
心里的不爽不像是因为考得比妹妹差被骂的那样,只是不想得到因为比较得来的夸奖,还要因为我做的什么事又去强制迫使别人怎么样。
被比较的两方心里都不痛快嘛。我想。
没有想要竞争的念头,只觉得厌恶、抵触,有时会在心底咆哮“为什么你就看不到我的好”,有时又因为惶恐而羞愧的想要逃离。
比较应该是我自己的事,有些事情要我自己知道,我会知道我欠缺在哪里,我有什么不足,我也可以知道跟别人相比我有什么好,有什么优点,就像不希望别人插手我练不练琴一样,我自己知道的事情也不需要别人多嘴。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人的比较真是最不礼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