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贵州辣椒抗旱栽培生产的措施、方法;适用于贵州辣椒抗旱耐瘠栽培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1506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抗旱耐瘠栽培技术
3.1壮苗培育措施
参照贵州辣椒营养土育苗技术规程[5]和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规
程[6]。
3.2起垄开厢
土壤深翻30cm左右,以1.2m开厢,厢宽70cm,沟宽50cm,厢高15~20cm;洼地高垄栽培,厢高
25cm;坡地环山等高栽培,厢高5~10cm。采用地膜覆盖,淋透雨后立即取宽度适当的地膜将整个厢面覆盖好,并将其拉紧,四周封压严实。辣椒苗移栽时,每厢2行,单株定植,即在厢面的两侧各种1行,株距依辣椒品种的要求确定,一般株距28~
35cm。种植方法可在厢面的地膜上直接开种植穴,将辣椒苗栽入穴内,并用土壤将穴边空隙封实。
3.3施肥
开厢前667m2施氮肥9.95kg、磷肥(P2O5)
3.99kg、钾肥(K2O)8.47kg作基肥与土拌匀,整平厢面,2/3氮肥作为追肥,追肥分别在苗期(缓苗后一周)和挂果期施用。
3.4简易喷雾滴灌
在水源方便的地块,可在厢面中间挖5~8cm深的小沟,在沟内铺简易塑料微喷管,喷孔朝上,然后取宽度适当的地膜将整个厢面覆盖好,并拉紧,四周封压严实。辣椒定植后,遇干旱时,滴水量控制在每次6m3/667m2,每隔7~10天1次。
3.5抗旱剂使用技术
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干旱季节,用FA旱地龙喷洒辣椒叶面,一般用400~500倍液,喷雾应以药液附满叶而不滴水为度,正反面叶片都要喷到,间隔15~20天喷1次;遇大旱时,可增加到300倍的浓度,间隔15天喷1次,连喷2~3次。
3.6灌水时间和次数
灌水时间需根据辣椒田土壤干湿度而言,一般辣椒生产期需灌水2~4次。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特别是在预报高温天气时,必须在清晨气温升高之前灌完清水。灌水方法参照辣椒喷雾器点灌栽培技术规程[7]。根据辣椒需水量和对土壤墒情的监测,进行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溉,如遇季节性干旱,每隔10~15天灌水1次(缺水的地方可采用喷雾器点灌,每隔7~10天点灌1次,可结合施肥灌水,每667m2施硫酸铵或尿素2~3kg、硫酸钾1~2kg)。
4主要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符合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8]和辣椒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9]。
参考文献
[1]秦松,范成五,孙锐锋.贵州土壤资源的特点、问题及利用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94-98.
[2]杨红,姜虹,涂祥敏.不同肥力水平和水分胁迫对辣椒出苗率和幼苗素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133-136.
[3]翟丙年,李生秀.冬小麦氮配合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的确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188-1195.
[4]洪庆文,黄不凡.农业生产中若干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39-141.
[5]贵州辣椒营养土育苗技术规程[S].DB52/T961-2014.
[6]辣椒常规育苗技术规程[S].DB52/T962-2014.
[7]辣椒喷雾器点灌技术规程[S].DB52/T959-2014.
关键词:綦江区;辣椒产业;效益报告
加工型辣椒作为一种蔬菜,其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可以促进食欲、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感冒,还可以防癌、防风湿、防坏血症、脑血栓及冠心病。加工型辣椒作为一种调味品,可以干制、泡制、酱制、油制等,其加工成品深得市民喜爱;其所含的辣椒红素是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綦江区委、区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加工型辣椒产业的发展,1999年从绥阳引进绥阳朝天椒进行多点示范栽培种植并取得了成功。后来依托重庆市农科院和西南大学,经过政府及农业部门10多a坚持不懈的努力,綦江成为重庆市加工型辣椒种植大区之一,现加工型辣椒种植已覆盖全区20个街镇,2012年种植面积达6667hm2,产量13万t,受益农户在3万户以上。加工型辣椒已成为綦江区农民致富的主要特色作物之一,它的发展对綦江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綦江区加工型辣椒的发展经过
1999年,郭扶镇从贵州省绥阳县引进绥阳朝天椒进行试验栽培并取得成功;2000年篆塘镇也引进栽培成功,随后加工型辣椒在綦江区慢慢地发展壮大,品种也逐渐增多;2007年綦江区开始引进重庆市农科院的艳椒425、朝天148等辣椒品种;2008年綦江区开始正式大面积发展加工型辣椒,面积为1333hm2,品种有艳椒425、朝天148、博辣丰收3号、辣丰红利、小米辣等,以艳椒425、朝天148、博辣丰收3号为主。2012年全区20个街镇种植了加工型辣椒,确定了加工型辣椒种植重点镇有郭扶镇、东溪镇、三角镇、隆盛镇、永新镇、中峰镇。加工型辣椒与大多数经济作物比较,有投资少、生长期短、见效快的优点,故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綦江区委、区政府也把綦江区定位为重庆火锅原辅料生产基地,集中精力发展加工型辣椒产业。
2綦江区加工型辣椒产业的发展措施
2.1聘请专家
聘请綦江区重庆市农科院蔬菜专家3名作技术顾问,经常请农科院的专家传递信息,传授知识,解决辣椒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聘请7名区级专家指导基地生产,在田间地头培训区、街镇技术人员及辣椒大户进行实际操作。
2.2技术保障
①标准化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实行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销售的操作模式,使辣椒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蔬菜的各项指标。
②合理配方施肥坚持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辣椒硝酸盐含量,改善辣椒品质和提高产量的技术路线。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不小于1∶1,控氮、稳磷、增钾,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辣椒专用肥;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收获前20d禁止施用化学氮肥。在酸性土壤上,适量使用生石灰。
③病虫害综合防治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以无公害栽培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对症下药,适期防治。广泛宣传并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夜蛾诱捕器、黄板粘虫板,应用面积约3333hm2。
2.3节会推动
为了把我区辣椒产业做活、做大、做强,区委、区政府从2008年起每年举办“重庆・綦江辣椒采购节”,鲜椒产品、辣椒制品、辣椒盆景从綦江的广场走到了重庆市区的解放碑。从此“綦江辣椒”一天比一天有名,很多区县来綦江取经学习。
2.4资金支持
綦江区加工型辣椒产业从1999年来,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农业部、财政部、市农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支持资金547万元。
3綦江区加工型辣椒的发展成果
3.1传统的辣椒栽培向现代化辣椒栽培转变
①大棚设施栽培2012年,綦江区钢架大棚面积达到了133hm2,小拱棚667hm2,新建1hm2温控连栋大棚,这为綦江区进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保障,2012年綦江区工厂化培育辣椒苗500万株,为綦江区辣椒栽培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保障。
②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具有保水、保肥、增温、抑制杂草、提高产量的作用,通过年复一年的蔬菜培训,菜农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现在很多老百姓都接受并运用了这一栽培技术。2012年綦江区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1667hm2。
③农业机具运用辣椒生产方面,2012年全区已运用水泵5000台,微耕机14500台,提高了辣椒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3.2辣椒无公害栽培意识增强
肥料施用上重视基肥、有机肥的施用,重视复合肥的施用。病虫害防治上首先选择物理防治如杀虫灯、夜蛾诱捕器等,厢沟、边沟、腰沟等排水意识增强,接受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3社会效益显著
綦江是按照绿色、环保、安全来布置生产、指导生产的,所以空气和土壤都没有受到污染,且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由于节会、企业的带动,綦江辣椒在重庆市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安徽、湖南、湖北、新疆、贵州等全国17个省市以及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綦江辣椒让更多的省市、更多的国家了解綦江,为綦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3.4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青椒;设施构型;优化选择;抗逆栽培技术;品种引进;苏北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S6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090-02
青椒是大丰市的重要蔬菜品种,全年栽培面积在4666.67hm2左右,在蔬菜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大丰市地处苏北沿海地区,秋季气温下降快,早春气温回升慢,要获得理想的效益,必然要借助于不同的设施条件和相配套的技术运用[1-4]。通过设施构型的优化和配套抗逆栽培技术的开发,为青椒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推动青椒产业整体效益水平的快速提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采取验证性试验、试验区展示、示范区辐射和辐射区推广的方式,在保证技术成熟性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促进苏北沿海地区适宜青椒设施构型优化选择及其配套抗逆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具体的技术方案与方法如下。
1.1设施构型选择与青椒栽培最佳棚室小环境调节技术
以《钢管塑料大棚(单体)整理技术要求》为标准,根据大丰市气温、光照条件,对早春栽培、越夏栽培、秋延后栽培、越冬栽培等栽培方式,确定不同季节最佳设施构型。并依据不同构型和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对温度、光照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配套管理措施,以创造出最利于青椒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环境。
1.2适宜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引进省内外设施青椒品种和部分国外品种,同时对现有设施栽培品种进行评价,从抗逆性、抗病性、耐低温能力、耐高温能力、高产稳产性、产品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大丰市种植的青椒新品种3~5个。满足青椒周年生产对品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从设施环境的调节、肥料运筹、植株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管理规程化和量化配套,从而达到青椒设施栽培技术应用的系统标准管理。
1.3不同季节青椒壮苗培育技术
培育壮苗一直是技术难题,其重要原因是设施标准水平较差,不能满足培育壮苗的条件。通过多层覆盖、无纺布覆盖保温、LED灯补光、穴盘轻基质电热丝育苗、遮阳网覆盖降温等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在不同季节创造出适宜青椒育苗的最佳环境条件。
2结果与分析
2.1青椒设施栽培构型调查
根据各种青椒设施栽培构型,在不同构型栽培条件下,对环境小气候的变化特点进行了调查。大丰市青椒设施栽培类型有钢架大棚、钢架(竹架)中棚、小棚栽培4种形式。钢架大棚栽培又分为双层覆盖栽培、3层覆盖栽培;钢架(竹架)中棚栽培分为单层覆盖栽培和双层覆盖栽培;小棚栽培均为单层覆盖。为了确定在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方式的效果,对不同栽培方式进行了调查和覆盖试验。
2.1.1采用大跨度和3层以上覆盖栽培方式。极端低温条件下,凌晨内棚温度可以达到6.8℃(表1),在该种温度保证下,青椒不至于受到严重冻伤,安全越冬的基本条件得到保障。因此,采取大跨度3层以上覆盖方式在大丰市可以进行越冬覆盖栽培,但冬季生长量偏小,挂果受到一定影响,该种栽培方式在春季温度稍有回升后,青椒可快速恢复生长,在季节争主动上的优势非常突出。这是大丰市目前应重点推广的一种越冬青椒栽培覆盖方式。
2.1.2采用双层覆盖栽培方式。该方式保温效果较好,在极端低温条件下,棚内外温差值达到9.2~9.6℃,但在全年最低温情况下,只能达到4.7~5.1℃的水平,不能保证青椒安全越冬。因此,采用双层覆盖只能作为春提前或秋延后的一种栽培措施。从试验结果看,从2月上旬开始达到稳定于8℃以上的水平。因此,大丰市青椒春提前栽培的定植期应确定为2月3日以后。
2.1.3采用单层覆盖栽培方式。该方式保温效果较差,特别对极端低温的忍耐能力差,且大棚与中小棚的保温能力差距明显,大棚栽培从2月12日开始可以进入定植期,而小棚应延后至3月上旬,季节上差距较大。因此,小棚栽培方式在大丰市推广的效果十分有限。
2.2越冬育苗技术的试验
按照100W/m2的功率进行电热线铺设,采用100孔或127孔的穴盘进行育苗试验。通过育苗过程不同控制程度的比较,得出育苗不同阶段的关键对应性技术措施。
2.2.1播种出苗前管理。电热线设置均衡,考虑到热量散失的因素,周边电热线适当增加密度,确保整床电热线温度均衡。种子播前要充分消毒,播种时采取干籽下种、每钵1粒的办法,播前基质要充分窨足水,钵床四周土壅实,播后用地膜覆盖不断完善,出苗前采取高温高湿的办法,将床温控制在35~38℃的水平,促进一播全苗。
2.2.2出苗后的管理。出苗达60%以上时揭去地膜覆盖,将温度调节至30℃左右,晴好天气时揭膜照射阳光。待出苗率达到90%以上时,再次降温到25℃左右。此时看基质表面颜色,如有发白脱水现象在9:00前适当喷雾补水,切不可大水漫灌。此后根据天气情况,如光照不足采用人工补光,电热丝加温根据光照条件灵活调整,在外界光照不足时,适当降低电热线加温的温度,防止出现高脚苗现象。当光照充足时及时加温至17℃以上的水平,促使根系活力与叶面光合作用的协同提升。
2.2.3定植前的管理。定植前适当控水,并逐渐降低和加大通风量,在定植前7d交叉移动穴盘,以利伸出穴盘外根系断根和再生。定植前3d采取肥药混喷的方式,补肥和防病1次,以利壮苗。
2.3多个青椒品种栽培试验
初步确定适宜大丰市栽培的部分青椒品种,引进青椒相关品种6个,分别是湘优203、新苏椒5号、博育巨辣、洛辣98A、杭辣2号、朝天椒。
根据目前对6个品种的比较,除朝天椒外,其余青椒早发势都比较好,但考虑抗逆性等综合表现[5-6],目前以杭辣2号和苏椒5号其产量、前后期商品性、综合效益等方面较为突出。
2.4大棚肥水一体化应用和植保综合防治展示
2.4.1肥水一体化示范应用。肥水运筹采取“基肥+滴灌补肥”方式,通过肥水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既满足了青椒对肥水的需求,同时又达到省工节本的目的。基肥选用南京邦禾有机无机生物肥1500kg/hm2,前期以滴灌补水为主,从挂果期开始,追肥选用复合肥与尿素随滴灌分次施入,根据田间长势,每次施尿素45~75kg/hm2或复合肥75~105kg/hm2。此项技术的应用,在肥料追施上十分省力且十分主动,管理措施能及时到位,在宣传展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4.2植保综防措施。重点展示的技术措施为:黄板诱杀、蓝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和烟雾剂熏杀,辅助使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3结论与讨论
通过苏北沿海地区适宜青椒设施构型优化选择及其配套抗逆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青椒设施栽培构型调查结果表明,采用大跨度和3层以上覆盖方式栽培使安全越冬的基本条件得到保障,可作为大丰市重点推广的越冬青椒栽培覆盖方式;双层覆盖栽培的保温效果较好,但不能保证青椒安全越冬;单层覆盖的栽培方式,保温效果较差。通过青椒越冬育苗技术试验总结出适宜苏北地区青椒设施栽培的适宜技术措施和环境控制措施,包括播种出苗前、出苗后以及定植前等各阶段的管理。开展多个青椒品种的引进栽培试验,筛选出抗性好、产量高的适宜青椒品种,其中以杭辣2号和苏椒5号的产量、前后期商品性、综合效益等方面较为突出。通过大棚肥水一体化应用和植保综合防治展示,肥水运筹采取“基肥+滴灌补肥”方式,在肥料追施上十分省力且十分主动,采取黄板诱杀、蓝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和烟雾剂熏杀,辅助使用化学药剂喷雾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各项管理能及时到位,在宣传展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陈彬.南方设施大棚辣椒冬春大茬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73-174.
[2]郝永丽.2011年赤峰市设施番茄及辣椒生产情况调研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129,133.
[3]文廷刚,江雨晴,杜小凤,等.不同肥料处理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3(3):34-36,39.
[4]张鸣,朱忠选,张永杰,等.无公害辣椒的育苗技术[J].种业导刊,201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