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旅游资源;人才
中国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27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4处“世界生物圈保护网”保护区,119处部级风景名胜区,99个历史文化名城,122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全国共建成旅游区(点)约15000家,涵盖了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大批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旅游区享誉海内外。
由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新闻会获悉,迄今为止,中国共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目前,中国遗产预备清单中还有100多个项目,居世界首位。旅游业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和80%以上的市地州以及2/3的县,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列为支柱产业。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成功赢得2008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良好的旅游整体形象为旅游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中国签订了旅游协议,这使得来华旅游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都将得到很大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区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建省”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
总之,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各方面有利的因素,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一百万人,中国目前只有中国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三所独立建制的旅游院校,另有一些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每年仅能为旅游行业提供十万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快速发展与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矛盾十分突出。
业内人士指出,旅游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黄金产业,在未来十年内从事旅游业的高级旅游专业人员,将会成为令人羡慕的高薪一族,旅游业将会成为许多地方的经济支柱。新的旅游形式下,必将产生优胜劣汰,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的旅游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旅游服务人员,而是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培育和造就一支多功能、复合型、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人才资源数量不足、层次不高,随着新兴旅游业的兴起和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国必然需要一批新型专业人才加入到旅游人才行列。
一、旅游产品设计人才
随着国外旅行社和合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国内旅行社需要通过旅游产品设计,来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旅游业也将走进国际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源市场是确保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生命线。要想扩大发展,吸引更多的商家和客源,旅行社需要优秀的旅游产品设计人员,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源,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新老顾客,开拓市场,树立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将逐渐转向以“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旅游市场急需一批具有现代艺术设计观念的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能把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设计,工艺与技术相结合并运用于广告策划、旅游企业形象设计、旅游产品及包装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设计并推广出新型旅游项目,如会展旅游、高尔夫球旅游、家庭健康旅游、原始森林探险游和海上漂流等独特新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二、各领域里的旅游英语人才
加入wto后,旅游日趋走向国际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不断的完善,英语在旅游的各个行业中将会变的越来越普及。无论是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部门的人员,还是旅游服务行业人员,都要对本行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能够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以满足职业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
随着旅游行业的系统化,旅游英语的范围也将大大突破原有的会说几句问候语,懂几个旅游名词的传统界限。高等院校也将打破培养英文导游、饭店服务人员的旧模式,所涉及行业的划分将越来越细,专业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涉及面将越来越广,包括常规的餐饮、接待、航空等等。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有关娱乐、美容、健身、摄影等领域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城市规划部门、大中型园林风景旅游区、饭店、酒楼、现代大型休闲娱乐设施管理机构、国际国内旅行社、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所在管理部门、旅游产品开发企业等部门需要更加完善。
因此,旅游市场需要各个行业的专业旅游英语人才,规范管理,促进经营,与国际化接轨。
三、专业的旅游法律人才
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游客与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也日益增多,诸如有关价格、服务、保险、赔偿、违约等方面。这势必要求法律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趋于正规。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在旅游活动中,当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发发牢骚,抱怨几句就算了,而是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旅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处理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旅游法律人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旅游法规,各地方的旅游管理条例,以及国外的旅游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能够用法律来处理旅游中出现的国内、国际纠纷或投诉,从而净化市场,使旅游业健康的发展。
四、专业旅游领队
全球各国看准中国游客的潜力,都争逐成为中国认可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61个。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3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
对中国开放旅游市场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公民走出国门旅游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旅行社将需要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旅游专业领队,以便为出境游客提供优良的服务,维护企业形象。
专业的领队需要熟悉《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能够为出境旅游团提供旅途全程陪同和有关服务,向旅游者介绍有关注意事项。此外,专业领队作为组团社的代表,还要熟悉境外旅游的各种程序,掌握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情况,协同境外接待旅行社实施旅游行程计划,协助处理旅游行程中的突发事件、纠纷及其它问题,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规范的旅游市场需要道德水平高,知识、能力各方面过硬,能切实负责各类相关事宜的专业领队人员。
除此之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会展旅游、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专业人才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将获得较大的就业空间。
在新的旅游形势下,培养旅游人才的相关高等院校,就根据市场的需要,应及时调整专业,为旅游市场输送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增加了旅游表演与策划专业,该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也是旅游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
旅游业要想取得大的发展成就,人才是关键。随着中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其地位将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旅游院校面对国际、国内旅游人才竞争激烈的挑战,应该把握市场脉搏,与时俱进,为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3.
2、余培炎.饭店餐饮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abstract:tourismdemandandconsumerbehaviorarebothimportantissuesunderresearchinchina'stourism.inthisregardtherehavebeenplentyofachievementsbynow.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esconcernedintherecent30yearsandgeneralizestheforecastingmethodsforthereferenceofdevelopingchina′stourism.
keywords:tourismmarket;demandforecast;method
一、引言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根本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就无从谈起,旅游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对某地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和旅游从业人士都十分关切的重要问题。wWw.133229.cOM旅游需求的重要性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都必须以人们对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产品的需求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合理地规划和控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实现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最佳效益。对旅游者需求研究特别是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国的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而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需要业界不断地追踪研究,与时俱进。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将始终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1]。我国的学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更深的层次展开,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介入到旅游需求的研究之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旅游需求可以指导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策略,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利用中国期刊网搜索,从研究内容进行选取,共有137篇文章来探索旅游市场需求预测问题。王铁生(1984)首先发表文章探讨杭州国内旅游需求预测[2]。而1985年12月通过鉴定的《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了客源市场调查研究篇幅,从内容上看,包括了客源市场预测、市场发展战略、旅游者行为分析等;从方法上看,使用了大规模的问卷抽样调查,并进行了旅游市场预测研究,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3]。从此开始,我国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文献的时间动态分布统计中看出(见图1),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4篇相关文献。而持续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陆续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从1996-2004年,文献数量基本持平,但总体上略有递增趋势。近几年(2005-)有关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又有新的增长,而且增幅很大,尤其是2005年达到15篇,是2004年的3.75倍,2006年达到了20篇,2007年截至到7月份已经有19篇文献,可见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真正兴起于最近几年。
(二)研究方法分类统计
国内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不少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改进做了大量研究[4]。笔者参考了任来玲(2006)的旅游需求预测分类[5],将137篇文献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从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看,有60.1%的文献采用,其中有15.2%的文献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有44.9%文献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所有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回归模型的应用最多,达到了24.6%;有39.9%的文献采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灰色系统研究方法应用最多,达到了19.6%。
三、旅游市场需求研究轨迹分析
在对137篇文献进行总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1和图1),根据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研究的具体情况,从研究发展的轨迹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个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仅有很少的学者介入,研究成果很少;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蓬勃发展,有较多的学者开始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研究,从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扩展;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以来。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回归模型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已经从简单的一元回归向多元回归、指数回归、多项式回归转变,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如神经网络、粗集理论开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而且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也不断地增加。
(一)零散的摸索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在此期间共有5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方法的时间演进看,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的摸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以定量方法为主,但是利用的定量方法比较简单,回归模型都是使用了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而且都以国民人均收入为自变量。
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有王铁生,葛立成(1984)利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和空运发送人次对杭州旅游人次进行匡算,并指出了其中的误差。在对杭州市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中,认为经济发展是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利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自变量用一元回归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同时为了弥补第一种方法的不足,又使用了指数方程(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文章最后指出旅游增长率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2]。叶涛(1986)首次提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提出了黄山客流量模型,文章使用了回归和滑动平均结合模型对黄山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6]。韩德宗(1986)首次将引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介绍、分析[7]。
(二)稳定的探讨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一阶段,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文献数量相比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多元化,特尔菲法、arima模型和灰色系统都第一次运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但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研究出现了从简单单变量分析向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单一方法向方法综合发展,多种学科(如数学、地理)开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的变化趋势。
一些新的预测方法、模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保继刚(1992)首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对北京市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模型,并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在我国使用引力模型存在数据问题,要使用引力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必须有些解决旅游数据获取[8]。张洪明(1995)首次将灰色理论应用于旅游市场预测之中,建立了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指出灰色建模不需要大量原始数据,不存在误差积累,和概率统计、回归模型比较具有精度高的特点,适合用于中长期旅游市场需求预测[9]。赵西萍,王磊,邹慧萍(1996)对国际上旅游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旅游需求预测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管理过程相融合的预测方法[10]。魏启恩,刘新平(1997)引入随机时间序列arma,arima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境外游客的arima动态预测模型[11]。
这一阶段一些综合性的组合方法开始出现,如周建设,刘新平(1996)选用了逻辑斯缔曲线模型,选用常规的线性回归和三次曲线模型等7种模型对昆明入境游客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带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较优。并利用7种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预测[12]管宁生,杨丽,王建平(1998)利用指数模型和特尔菲法对鹤庆县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13]。
(三)快速的发展整合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有108篇成果出现,远远多于前20年的总和,由此来看,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成为了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经济学的介入和人工智能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旅游研究者将计量经济方法、神经网络、灰色模型等这些方法引入旅游业,并进行了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研究的有益探索。在旅游市场需求研究中尝试将新的研究方法于最新的研究结合和整合运用,研究方法逐渐精细化,这样得益于旅游需求理论的不断提升,旅游建模和预测方法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李峰,孙根年(2006)应用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了2003年“sars”对我国的旅游的影响[14]。吕连琴,王世文(2000)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浪底国内客源市场的趋势和走向,还尝试采用了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级累计法、平均值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对小浪底旅游区国内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15]。田喜洲(2001)对重庆市美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建立指数方程预测模型预测了重庆市未来3年的美国游量[16]。张启敏,汪文帅(2002)采用hammerstein模型对宁夏2006年的旅游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指出在小样本条件下hammerstein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17]。吴江,黄震方(2004)运用logistic曲线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进行模拟,并应用stellii语言建立了模型,代入一定的数据进行处理,模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对这一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出旅游市场预测的非线性规律,并讨论回头客对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8]。王娟、曾昊(2001)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artficialneuralnetworks)在旅游市场预测的应用及其重要性[19]。郑江华,刘平(2001)利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进行了预测[20]。张立生(2004)研究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对经济、人口和交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我国2005年和2010年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21]。刘颂(2003)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22]。曹霞(2006)在分析上海市2000年1月—2004年9月旅游市场动态变化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博克斯-詹金斯(b-j)方法预测了2004年4月—2004年9月间上海市旅游客流的发展变化趋势[23]。谭频频等(2006)建立基于月度数据的桂林漓江旅游航班、运量及游客的需求预测模型,运用指数平滑、sarima和elman人工神经网络3种方法,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差百分比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评价模型预测效果。预测实例表明elman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更适合桂林漓江旅游需求预测[2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在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使用和探索,但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开始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预测方法正由单一化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但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和体系形成需要不断地努力。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方面着重现象的统计描述,利用模型进行过程和机制分析较少;针对某一消费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较多,对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少;强调个案研究多,以个案推导整体的做法不够严谨,样本质量和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对于预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足,致使其实用价值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3):10-11.
[2]王铁生,葛立成.对来杭国内旅游者的动态分析[j].浙江学刊,1984(4):7-13.
[3]http:///expert/user1/27/archives/2005/458.shtml[eb/ol].
[4]欧阳润平,胡晓琴.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80-83.
[5]任来玲,刘朝明.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文献述评[j].旅游学刊,2006(8):90-92.
[6]叶涛.黄山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2):63-68.
[7]韩德宗.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j].预测,1986(6):66-67.
[8]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33-136.
[9]张洪明.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j].四川林勘设计,1995(4):29-33.
[10]赵西萍,王磊,邹慧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旅游学刊,1996(6):28-32.
[11]魏启恩,刘新平.西安市境外游客动态预测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67-71.
[12]周建设,刘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场预测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75-79.
[13]管宁生,杨丽,王建平.鹤庆县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家,1998(增刊):105-108.
[14]李峰,孙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j].人文地理,2006(4):102-105.
[15]吕连琴,王世文.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的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93-96.
[16]田喜洲.重庆市美国客源市场分析、预测与开发对策[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18-20.
[17]张启敏,汪文帅.宁夏旅游需求量的预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62-165.
[18]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91-94.
[19]王娟,曾昊.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新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j].旅游科学,2001(4):24-27.
[20]郑江华,刘平.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的线性组合预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0-143.
[21]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9-61.
[22]刘颂.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7-110.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受到各行业的追捧,在旅游行业中,也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应用。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企业实现盈利,必须要依靠旅游创业产品的开发,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企业可以实现根据客户需要,针对市场需要进行产品研发,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在大数据+背景下,旅游行业根据消费者需求信息,深刻剖析用户需求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判,在有效把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意产品开发。大数据+背景为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旅游企业要能够积极应用这种战略资产不断实现创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一、大数据应用于旅游创业产品开发的优势
(一)准确了解客户信息
目前,我国所有运营商注册用户实施的都是实名登记,这样,能够保障用户基本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保障旅游创意产品的有效开发,必须要保障能够准确把握客户信息,利用大数据可以对用户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分析,结合用户属性数据,可以对用户业务订购数据信息,订单信息等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对用户消费信息的分析,可以对客户的行为和喜好情况进行直接准确的把握,这样能够保障数据准确性,更利于进行创意产品的开发。
(二)准确了解行业内的产品信息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各地区产品开发雷同的情况,比如,一个地区开发的有滑雪项目,在附近有条件的地区也多数开发地也有滑雪项目。如果很多地方的旅游产品都存在雷同情况,则不利于调动游客的积极性,这样旅游地区就会失去游客,导致旅游业发展困难。作为个体旅游企业,要积极进行产品的创业开发,必须要避免雷同产品。而利用大数据可以对行业内的产品信息进行有效把握,如果通过大数据旅游公司发现了自己有意愿要开发的旅游产品,在行业内泛滥,就不能在进行这种产品的开发,就需要能够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出不同的产品。这样,才能避免旅游产品的雷同情况,才能保障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三)准确把握客流信息
要保障创意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必须要把握用户的需求,而通过大数据对各景区的客流信息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客流信息,可以有效把握用户的需求特点。这样,根据用户需求情况进行产品的创业设计,可以保障旅游产品设计的质量。利用大数据,可以对游客人群来源地点,游客性别,位置信息等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旅游产品设计管理者可以对游客的行为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四)准确定位旅游行业市场
要保障队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必须要对旅游行业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利用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利用大数据手段,能够对旅游市场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市场中的一些优质品牌进行分析,在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旅游市场的构成,市场特征情况,产品开况,消费者需求情况,竞争者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准确把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搜集管理,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根据市场定位进行产品开发,才能保障旅游产品开发的个性化。
二、大数据+背景下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对策
(一)进行特色产品和品牌产品开发
旅游企业要能够积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挖掘旅游市场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并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能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市场产品定位。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挖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突出产品的内涵,要能够积极打造品牌产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谨防竞争中产品仿冒情况。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真正创立自己的品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其构成因素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对有吃、住、行、游、购及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旅游创新产品开发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就会影响到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因此,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产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产品配套设施构建情况,能够通过对详细数据的分析,制定有效策略,对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设计,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这样,才能实现产品的创新开发。比如,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同时也很有特色,非常适合搞观光游产品的开发。但这个地区的交通闭塞。这样,在进行产品开发的时候,开发者必须要能够借助大数据对这个地区的配套设施情况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对投入和受益情况进行分析,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保障产品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三)加强新品种开发改善旅游产品结构
在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中,旅游企业必须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能够通过新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这是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基于目标市场,基于一定的旅游消费群体,设置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保障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和市场针对性,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在进行产品旅游产品开发中,需要结合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应用大稻萁行信息收集,能够根据客户需要把一些文化的、非形象行的、抽象的需要转变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保障旅游产品的创新品质。比如,一个地区要搞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大数据对客户信息分析之后,需要把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分类,有的客户喜欢进行观光旅游就可以在旅游线路上设计上多下功夫,保障客户能够一饱眼福。如果游客不愿意到处走走看看,可以设计一些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比如一个地区的茶文化较为丰厚,可以设置传统茶叶加工观赏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对某些游客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如果游客对吃比较感兴趣,可以围绕餐饮进行特色产品开发等等。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把握游客需求情况,根据游客需求情况设置定选择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保障旅游产品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四)重视特色旅游商品的开放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食、住、行是游客最基本的需求,而游、购、娱乐则是游客的一种选择性的消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不仅要能够围绕食、住、行进行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能够围绕游、购、娱乐进行产品开发。旅游企业可以进行一些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以满足游客更为广泛的需求。
一般而言,游客到某个地方旅游都喜欢购买一些特色商品,旅游购物对游客而言是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的。作为旅游企业要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要保障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游客需要,保障旅游商品能够成功出售,旅游企业必须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目前,在很多景点出售的旅游商品没有特色,每一个地方的商品都一样,这样,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旅游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旅游商品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在旅游商品设计上避免与其他景区的雷同情况,要能够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使商品中真正融入一定的文化,使旅游商品能够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商品设计,无论是视频,茶饮还是服装,针织品都需要以实物形式呈现,这些商品中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情节,这样,才更具有意义。旅游企业在产品开发中,要重视研究当地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能够将这种特色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这样,才能保障产品设计的独特性,使之具有一定的“情节”,而受到游客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