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一个家喻户晓的商界名人,2004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企业家”。这样一个亿万富翁,只带着一只26美元的廉价手表,衣着也很朴素,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算得上小气和不近人情。
带儿子挤巴士的小气爸爸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不要以为富豪的儿子就可以做温室里的花朵,享受荣华富贵,李嘉诚从来都不娇惯儿子,他坚信,教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处事,比给他金山银山要强百倍,所以,两个儿子从小就被要求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李泽钜和李泽楷虽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却很少有机会享受奢华的生活。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却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有一次,李嘉诚看到在路边摆报摊的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捧着课本学习,就特意带两个儿子经过这个报摊,让他们学习小女孩认真学习的态度。
李家兄弟在香港圣保罗男女小学上学,在这所顶级名校里,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以至两个孩子经常闷闷不乐地向父亲发问:“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每次听到兄弟俩的质疑,李嘉诚都会笑着解释:“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于是,两个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拥挤的电车里一天天长大。那些神色匆忙满身疲倦的成年人、那些和他们一样挤电车的孩子,让他们懂得,真实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和劳累,安逸和奢侈并不是生活的常态。
小气爸爸还很少给儿子们零花钱。和学校里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同学们相比,李泽钜和李泽楷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富有。
教孩子学会做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
李嘉诚曾说过:对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们成人后,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才是教他们如何做生意。所以李泽钜和李泽楷从小就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要真正做一个好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勤奋努力,诚实守信,不贪图小利,多为别人着想。为了让儿子们真正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李嘉诚身体力行。每天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他都会坐在书桌前阅读、自学外语。李嘉诚自幼家境窘困,连小学都没读完,所以为了能够做一个更加成功的人,他积极学习,勤奋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李泽钜和李泽楷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也很自觉勤奋。
在李家兄弟的童年时期,每逢星期日,李嘉诚就会带兄弟俩一起出海游泳,而游完泳后,必定要给他们上一堂严肃的国学大课。他会拿出随身带着的《老子》《庄子》等书,一句一句读,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解释给儿子听。时间一长,李泽钜和李泽楷记住了那些传统的做人准则,比如诚实,比如信义。
除了让儿子们在理论上明白人生的道理,李嘉诚还在生活中要求他们从点滴做起,做个真正的良善之人。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家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了,李嘉诚看到两个菲律宾工人在风雨中锯树,马上把儿子从床上喊了起来,指着窗外的工人说:“他们背井离乡从菲律宾来到香港工作,多辛苦,你们去帮帮他们吧。”李泽钜和李泽楷马上穿上衣服走进了风雨,而这时的李嘉诚在他们身后绽开了笑容。
为了培养儿子自立,李嘉诚还鼓励他们自己挣零花钱,所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杂工、侍应生。李泽楷每个星期日都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看着小小的儿子背着大大的皮袋跑来跑去,李嘉诚甚是开心。而当李泽楷告诉他,把挣来的钱拿去资助有困难的孩子时,他更是笑逐颜开。懂得了勤劳和独立、懂得助人即是助己的儿子,是他想要的好儿子。
狠心送儿子出国,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
儿子们一天天长大,李嘉诚决定送他们出国上学,让他们独立生活。这个决定对于15岁的李泽钜和13岁的李泽楷来说,未免过于严酷,因为这意味着小哥俩要离开父母,告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了。让孩子们这么早就告别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独自到千里之外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去求学,李嘉诚的确下了狠心,望子成龙的他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早一点独立生活,胜过给他们金窝银窝。
到美国的第一夜,李家兄弟俩就被排山倒海的陌生和寂寞弄得手足无措。以前大事小情都依赖父母惯了,现在,父母远在万里之外,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解决,小哥俩无所适从,更糟糕的是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感到举步维艰。这一次,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独自面对生活。
李嘉诚的妻子对于远方的儿子,自然格外牵挂,特别是接到儿子们声泪俱下的电话时,更是心如刀绞,可是她明白李嘉诚这样做的良苦用心――父母不可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只有让他们早一些经受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未来之路上经受住风吹雨打。所以,每次儿子们打回来电话哭诉委屈,她都坚定地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她和李嘉诚一样,希望儿子们的翅膀能够尽快硬起来,学会自己飞翔。
于是,小哥俩在美国开始了独立生活的第一个篇章。除了学习,他们要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饭,虽说李嘉诚教子甚严,可小哥俩却从没有下过厨房。为了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小哥俩开始跟电视上一个专门教做菜的节目学习,每天跟着主持人学烧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学会了几道风味菜的做法,然后开始生活得像模像样了。
在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后,小哥俩利用学习之余积极寻找打工的机会。有些熟悉他们的朋友知道他们在打工,不免感到诧异:“你们的父亲是亚洲的大富豪,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哥俩相视而笑,耸耸肩回答:“那又怎样!”
毕业了别找我,有本事自己创业去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狠心是正确的。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都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然而当他们想进入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时,父亲却对儿子们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愣住了,说:“爸爸,别开玩笑了,您有那么多公司,就不能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斩钉截铁地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有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希望你们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有资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为什么我不是李嘉诚的儿子呢?”临近7月1日,近来在香港社会闹得热腾腾的话题,竟然不是香港回归15周年,而是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分家产一事。一名香港网民在网络上留下的这句感叹,引起了岛内众多网民的热烈响应和讨论。
“这迟早不是秘密了。”5月25日,香港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出席集团股东会后,一如以往会见传媒。当有记者问他有关“分身家”问题时,李嘉诚突然一改以前避忌的态度,反而早有准备地主动一一交代。
李嘉诚透露,其财富分配大致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长和系的股权以及赫斯基能源35.5%股权,将会交由长子李泽钜负责;而次子李泽楷,会出资为其洽购心仪的公司,以助他发展事务;而被他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基金会,主要用作慈善工作,而“脸书”股权及新买入的长和股权,均会捐给基金会。
虽然已想好如何分身家,但年届84岁的李嘉诚同时强调,至今仍未想过退休,“家产要留待将来才分”。他相信两个儿子未来在业务、财产都不会有冲突,“作为爸爸,我已为他们想得这么周到,他们不会不和的。”
在长达一小时的会全过程中,李泽钜始终保持平静,且不时面带笑容回答问题。对于李嘉诚的分产安排,他称“爸爸的安排,我们永远都OK”。被问及会否担心给予李泽楷的钱多于长和系,他笑说父亲没有这么多钱。李嘉诚则补充,李泽楷也喜欢这个安排。
根据《福布斯》今年3月公布的富豪榜,李嘉诚的身家多达255亿美元(约1989亿港元),全球排名第9,连续多年稳居华人首富的宝座。根据李嘉诚最新的安排,李泽钜将会获得长江实业集团超过40%股权,以5月25日收市价91.5港元计算,市值将达900亿港元。而李泽楷方面,他目前主要持有电盈盈大地产、信报及盈科拓展等公司股枧身家约101亿港元,远远不及兄长持有超过40%的长实股权价值。
但有香港分析家指出,表面上看,李泽钜掌管长和系涉及多国资产,李嘉诚基金会亦由他担任掌门,相信会胜过其弟,但论做生意的自由度,李泽楷的所得未必逊于其兄长,因为李嘉诚已表明未来会以数倍计算的资金即数百亿港元,协助他收购海外业务。该名人士说:“李泽楷亲自洽商,倾妥后便由父亲结账,这情况犹如爸爸任由儿子在玩具店挑选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故可说是打成平手。”
李嘉诚身为香港首富,其一举一动一直备受金融市场关注。李嘉诚5月25日在港股交易时段内突然向传媒宣布日后的财产安排后,长实的股价实时有反应,在最后1个小时内,由高位92.4港元急速回落,下跌0.97%,全日则上升0.38%;李泽楷掌控的电盈则上升2.2%。
《凤凰周刊》统计发现,李嘉诚家产分配的消息,也成为翌日全港各大报章的头条新闻,在5月26日,香港报章合共发表了116篇相关报道和分析文章。翌日用两个要闻版面报道这则新闻的香港《明报》总编辑刘进图解释称,这不单因为新闻涉及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未来管治安排,也因为这个安排对华人社会的财富传承难题,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案例。
事实上,财富如何传承,近年困扰着许多有钱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标准答案是与治权分家,上市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可以由创办人的家族通过信托基金持有,代代传承,企业的营运管理则交给受薪的行政总裁,做得好加花红,做得不好就换人。
相比之下,华人社会比较重视父业子传,往往要求第二代、第三代加入上市公司营运,预备日后接棒掌舵。这样做通常会衍生两个问题,其一是第二代能力可能不如第一代,导致第一代不愿或不敢退休,担忧自己离开之后企业王国会衰落;其二是第二代之间可能出现同室操戈,导致企业分裂,甚至为争产争权对簿公堂。在上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资富豪,近年相继进入老迈之年,这两类问题将不断出现,远的不说,近例就有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对讼和霍英东家族兄弟争产。
2008年8月27日下午,应嘉定区人民政府邀请,刚刚出席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人员的陪同下,与父亲赵锡成博士一起来祖籍嘉定省亲。
几经周折,笔者于11月17日与嘉定有关人士取得了联系,当笔者提到采访的意图时,电话那头的声音非常地热情与友善,似乎提到赵氏家族有诉不尽道不完的的故事。隔日清晨,笔者便踏上了赵小兰故乡的探寻之路,力图寻找到在赵小兰身上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渊源。
寂寥的冬日清晨,阳光下的嘉定小景,又是另一番情怀。相对于喧嚣拥堵的上海,嘉定小镇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澈,笔者想,今日这一路上一切的人与事都将成为此番探寻赵小兰故乡的见证,此时的心情未免有些紧张与欣喜。
“少小离家老大回”
汽车到达嘉定,已经接近晌午,匆忙搭载上一辆出租车,开车的老司机操着一口嘉定话笑呵呵地问道:“想去哪里啊?带着相机,看上去像是记者的样子。”“嗯,您一眼就看出来了,来探访赵小兰的家乡――嘉定的。”老司机一听,很激动地说道:“赵小兰啊,真了不起,我在新闻中看到今年奥运会结束之后她陪着父亲回乡过一次,知道她在美国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好像是美国一个部的部长。”“是的,美国劳工部部长。”“对,她是中国人的骄傲,嘉定人的骄傲啊……”在你来我往的应答中车已驶到了目的地,准备下车,这时老司机关心地说:“小姑娘,你要多久出来,要是时间不长我在这里等着你,天气很冷,这里比较不容易打车。”“谢谢您!”这位朴素热情的老司机,令笔者对赵小兰的家乡人民油然起敬。
据嘉定有关人士介绍,2008年的8月27日,赵小兰陪同父亲回乡省亲,这个消息当时轰动了嘉定,接到赵老先生及女儿赵小兰回乡省亲的消息开始,上海市政府和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并积极展开准备工作。一位曾参与当日会见活动的工作人员回忆道:“当天区委有关领导会见了赵老先生及其长女赵小兰,并陪同他们参观了嘉定的著名旅游区,为其介绍嘉定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当晚,赵锡成父女一行人与嘉定区委区政府的家乡人共享团圆饭时感慨道:‘14年后回到家乡,一切都倍感亲切,嘉定的变化、中国的变化都很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中国的变化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那么已是含饴弄孙的赵锡成老先生此次回乡心情更是格外的激动吧?”笔者问道。“上次赵老回乡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了,可这14年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里是老先生土生土长的家乡,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更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老先生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此次带我几个女儿来到故乡嘉定,就是要让她们亲眼看看家乡的变化,祖国的繁荣,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醒她们即使身在美国,也不能忘记根本。’”这是一位老华侨的心声。
每一个角落都流传着动人的故事
岁月变迁,故居难觅,虽不见昨日的花与草,可口口相传至今的却是流芳的美名与数不尽的动人的故事。
藏在以仁纪念馆里的记忆
“当日赵小兰部长一行首先访问了嘉定马陆的以仁幼儿园,随后对嘉定一中、陆俨少艺术院进行了参观,赵小兰对陆俨少艺术院的展览场馆和陈列设施非常满意,还详细询问了展品的保护措施,并签字留念。最后,赵小兰部长游览了嘉定的法华塔和孔庙。在嘉定孔庙,赵小兰参观了东庑、大成殿、明伦堂等景点,并仔细观看了中国科举文化陈列。”跟随工作人员的描述,笔者来到嘉定马陆的以仁幼儿园。
马陆以仁幼儿园的严院长了解了笔者此次采访的意图后,非常友善热情地为我介绍起有关赵氏家族的历史以及赵家与这所幼儿园背后的动人故事,并带领我参观了著名的以仁纪念馆:“这座纪念馆的故事要从她的祖父赵以仁说起了。
赵以仁是嘉定乡村小学的一名教师,深受乡人敬重,1936年任嘉定外冈中心小学总务主任,兼教学。当时,日军侵占我国大片土地并继续进逼,赵以仁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外冈民众教育馆给乡亲作抗日救国的演讲。“八一三”抗战开始之后,江浙沪等地为日本占领,学校停办,赵以仁蛰居乡间,不肯为敌伪所用。后来,赵以仁创办了马陆西村初级小学。学校只有四个班级,三间教室,两个班级挤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轮流教学。赵以仁既任校长也兼教课,数十年来受他教诲的学生不下数千人。赵以仁先生家境清贫。那时教师收入极为有限,他只有数亩田地,家里的食物都靠赵以仁和妻子许月琴在田间劳作得来,自耕自足。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赵家人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邻里乡亲,请穷人来家里吃饭。甚至有时候,许月琴得四处向人借米来下锅,以支持赵以仁的善举。1958年,他被发现患有晚期胃癌。1959年3月15日与世长辞。马陆的以仁幼儿园就是为了纪念赵以仁先生而命名的。”
严院长继续讲道:“虽然赵以仁先生当时生活艰难,但他非常重视独子赵锡成(赵小兰的父亲)的教育,坚持把他送到嘉定城内及上海就读中学、大学。赵锡成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严己宽人,自励自强。赵锡成还受到已是资深船长的叔父赵以忠的影响,高中毕业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航海专业。这座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油轮模型,就是赵锡成先生为纪念父亲,在捐办这所幼儿园的时候留赠在这里,以作纪念的。1949年5月从交大毕业以后,赵锡成被派至由赵以忠担任船长的‘天平轮’上实习,哪知时局恶化,上海港口被封锁,有家不能归,只能跟随叔父前往台湾,遗憾的是从此便再没能和父亲赵以仁相见。”说到这里,大家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父子未能再见一面,也是以仁先生此生未能了却的夙愿吧!
“1981年赵小兰和父母第一次回到老家上海嘉定马陆镇的时候,就捐款200万元修建了以仁幼儿园,此次赵小兰和父亲来参观了以仁幼儿园,听取了学校教学情况,勉励教职员工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悉心培育德才兼备的下一代。并观看了孩子们的乒乓球表演,与孩子们一一拥抱,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并答应‘一定再来!’一路上她始终面带亲切的微笑,细心聆听家乡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变化,还不时用流利的中文询问马陆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可见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离开的时候,老先生几次回头,依依不舍。”……
“教育孩子应当学习赵氏家族”
下午2时许,结束对马陆以仁幼儿园的探访后,笔者辗转来到了嘉定一中,这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经过重新修建后的一中看起来非常崭新和现代化。学校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嘉定一中的前身是勤业中学,可以说这里是美国航运巨子赵锡成先生的母校,在今年8月份赵小兰随同父亲来我校参观,仔细观看了‘嘉定一中校史陈列室’,一中校史陈列室,更引发了赵锡成先生对母校美好生活的亲切回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赵锡成先生就在嘉定一中设立了用其夫人朱木兰女士命名的‘木兰奖学金’,以奖励我校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
“赵锡成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几个女儿的教育更是严格要求,大女儿赵小兰自不用说,二女儿赵小琴是名校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四女儿赵小甫,现任整理电气航空服务副总裁;五女儿赵小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准博士;六女儿赵安吉,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任美国福茂集团资深副总裁,这六个女儿可是有名的‘赵氏六朵金花’啊”。听到这里,不禁为赵家育儿经深感钦佩,也正是对教育的重视,赵氏家族才涌现出赵以仁、赵锡成、赵小兰一代又一代的令人敬佩的中华儿女。难怪前美国总统老布什曾对太太巴巴拉说过:“教育孩子应当学习赵氏家族。”
海外华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华裔名人重“孝道”
与许多成功的华裔人士一样,赵小兰很重“孝道”,更是在家乡乃至国际上传为佳话。
赵小兰去年在接受专访时,曾谈到融入主流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为了融入主流而放弃传统和文化的话,融入主流本身并不代表成功。成功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个旅程。她说:“在我的一生中,每当我向前发展的时候,我都会试着保持和记住我的文化本源。这也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这些最主要的原因是父亲总是念念不忘祖父对他‘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教育,并不弃不舍地用这些传统美德的雨露,浇灌着我们下一代的心灵。”
1999年,美国卡罗出版集团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改变我一生的人》,其中收集了40多位美英知名人士撰写的文章,赵小兰是其中唯一的华裔撰稿者。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的父亲是我的主要导师。”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后,虽然公务繁忙,可赵小兰仍不忘常打电话给父母,问寒问暖。回家看望父母,总是亲自添饭奉茶,即使当了部长后也是如此。每年父亲节,只要有可能,赵小兰都会暂时放下繁忙工作,由华府赶回纽约的家中,为父亲诚挚地送上一份礼物与祝福。赵小兰更是把父亲赵锡成当作自己的榜样。2006年父亲节,赵小兰为父亲撰写的专文中写道:“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些周末的下午,我一边帮父亲做家务,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他的家乡、他的父母、他童年的故事。他用心良苦,循循善诱,用这样的方法,把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衣钵传承给我们。”在许多新闻中,我们常看到赵锡成夫妇随同赵小兰一起出席一些社会活动的消息,可见赵小兰的用心良苦,她希望父母能分享一点她的生活和荣誉,带给他们欣慰和喜悦,这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点滴回报。
赵小兰的“大孝”还表现在她的工作中。在她当部长期间,始终保持一种温文尔雅的笑容来对待和处理棘手的矛盾及议题。赵小兰一再向中华同胞传递她身为华人而自豪的亲情,并经常用自己成功的秘诀来鼓励华裔,要有远大的眼光,才可以开辟出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赵小兰也不忘提携亚裔,帮助他们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机会。劳工部聘用的亚裔高官在美国各大部委中属最多之一,每年劳工部还举办“亚太裔联邦职业晋升峰会”和“机遇大会”,培训亚太裔进入主流社会需要的技能和素养。赵小兰如今已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担任内阁部长职务的华裔人士,也是美国史上担任最高职务的亚太裔人士,但她的根在上海,她情系中华,她是一位令天下华人同感荣幸的炎黄儿女。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