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模式(Model)最初从物质形态领域形成,后移植到认识形态领域,目前已逐渐转变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和结构体系(翟亚军,2011)。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等人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应是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要素与教学结构的教学活动总和(高坤华等,2014)。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范式和计划,其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比较
如表2所示,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性质为专业课,其学分数为2或3。
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笔者对几所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3。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与最终境地。如表3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等;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企业价值评估等。
四、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除传统的课本教材之外,应有经典专著和参考教材、文献资料作为补充,还应包括学科前沿、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科研成果等。这些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必须进行系统重构(高坤华等,2014)。
目前,以下几所高校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本原理及基本报表;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财务分析的方法;流动性及风险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盈利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现金流量状况评价;综合分析。(2)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企业价值评估。(3)南京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扩展和综合运用。(4)首都经贸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基于价值评估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损益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非财务信息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风险分析;盈余特征、盈余质量与盈余预测;盈余操纵分析;盈余预测;基于盈余预测的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5)江西财经大学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概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南京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7)南京审计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融资活动分析;投资活动分析;经营活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分析;信用分析;前景分析与估值;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综合案例。(8)上海金融学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上市公司特定指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会计操纵与财务预警分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宋夏云,2015)。通过以上汇总可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块: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涵义和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方法等;二是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如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三是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如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四是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五、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如表4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六、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比较
如表5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为主。
七、研究结论
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其教学目标在于: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和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其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2]乔伊斯,威尔.丁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夏云.本科会计学《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4]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5]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1).
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在有关商业模式本质的三种基本观点中,价值创造视角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且这一价值特指顾客价值。企业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三个维度:价值命题、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实现。从价值命题到价值创造和传递再到价值实现,能够完整表达企业的经营逻辑[18]。其中,价值命题是指企业为顾客提供什么价值,包括细分顾客和市场范围;价值创造和传递是指当企业决定为哪个范围的何种顾客提品和服务时,应整合内外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并选择合适的渠道传递顾客价值,它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顾客接触方式;价值实现是指企业应设计适当的盈利方式与顾客完成交易,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回收一部分价值作为企业盈利,并为下一轮价值创造做准备,其核心是企业的盈利方式。关于顾客价值创造的三个维度,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19-24]。笔者将其归纳为“细分顾客和市场范围”﹙对应价值命题﹚、“经营方式和顾客接触方式”﹙对应价值创造和传递﹚、“盈利方式”﹙对应价值实现﹚,作为体现三个维度的分类指标。这也符合Megretta所指出的“好的商业模式始于对人类动机的洞察,止于丰富的利润流”[25]。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更具体的形态﹙下文将作详解﹚。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列表1如下。表1和图1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是:其一,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零售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较少;其二,零售业属于流通行业,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商业模式对其经营绩效影响很大;其三,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较易获取且可信度较高。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性和分类的权威性,本文以Wind数据库中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零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且公司应具备近3年﹙2008年~2010年﹚完整的年度财务数据。根据这个标准,最终有64家公司符合要求。相关的企业绩效指标全部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二﹚变量说明1.商业模式变量商业模式变量是本研究的自变量,属于类型变量。根据表1,结合零售业的实际特点,对64家样本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划分,将其商业模式变量具体化。﹙1﹚细分顾客。细分顾客可以根据企业服务的顾客群体来进行,具体到零售业,则是根据企业出售商品所针对的顾客群体来划分。一类是企业出售的商品针对所有的消费者,即为大众型顾客﹙Pub-lic,简称P﹚,如百货商场;另一类是企业只为某一特定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即聚焦型顾客﹙Focus,简称F﹚,如苏宁电器只为那些购买电器类产品的顾客提供服务。﹙2﹚市场范围。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市场范围设定为四种具体形态,即本地主导﹙Dominant,简称D﹚、地区渗透﹙Penetrative,简称P﹚、区域扩张﹙Expansive,简称E﹚和全国布点﹙Na-tional,简称N﹚。划分依据主要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地理范围和不同地理范围业务所占企业总业务的比重,其中,本地主导是指企业在一个地级市﹙或直辖市﹚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0%及以上;地区渗透是指企业在一个省份﹙或自治区﹚的至少3个地市开展业务,且在每个地市的营业收入不超过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区域扩张是指企业在2至4个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业务,且在单个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的营业收入不超过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全国布点是指企业在5个及以上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业务。﹙3﹚经营模式。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包括专业市场﹙Specialized,简称S﹚、连锁经营﹙Chain,简称C﹚和业态整合﹙Integrated,简称I﹚3种。其中,专业市场是指零售企业同时拥有若干个出售单一品类商品的商店,而这些商店独立运营,出售的商品之间关联度较低;连锁经营是很多零售企业普遍采用的运营模式,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最常用的方法[26],包括直营、加盟、自由连锁等方式;业态整合是指零售企业为了寻找扩张和抓住新的增长点,将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整合经营。﹙4﹚顾客接触方式。顾客接触方式分为传统﹙Traditional,简称T﹚和现代﹙Modern,简称M﹚两种。前者是指零售企业只通过实体店销售商品;后者是指零售企业还开展了网上销售业务。﹙5﹚盈利方式。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薄利多销型盈利模式和顾客体验型盈利模式两类。薄利多销型盈利模式﹙Puerile,简称P﹚是通过标准化经营、建立高效的业务流程、优化价值链等手段,降低自身的成本,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27-28],通过尽可能扩大商品出售的“量”来保证企业的盈利,如便利店、连锁超市、大卖场等都采用这种盈利方式。顾客体验型盈利模式﹙Experience,简称E﹚是通过提供高质量和高知名度的商品、实行优质服务、坚持高价格策略、推广零售企业的品牌形象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强调零售企业注重“质”的服务,使商品产生“溢价”而盈利,如大型的百货商店、精品店、“一站式”购物中心等主要采用这种盈利方式。根据以上分析框架,首先决定样本公司在每个分类指标上的具体表现形态,然后将3个维度5个指标的分类结果﹙表现形态﹚进行组合,最后得出各样本公司所属的商业模式类型。64家样本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分类结果见表2。2.绩效变量企业绩效变量是本文研究的因变量,属于数值变量。考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必须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完整考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不同方面的差异化影响。本文选取盈利性指标、成长性指标、运营性指标以及每股指标综合考察企业的绩效表现﹙见表3﹚。
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通过对F值与临界值的比较,验证造成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One-WayANOVA是检验单因素在不同组别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一种典型方法[29],其模型可以表示为:Yij=μ+αi+εij,其中,i=1,2,…,k,表示因素的组数,j=1,2,…,n,表示样本编号。为保证方差分析的可靠性,并使更多的样本企业能够被包含在分析范围内,本文只选择被两家以上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作为方差分析对象。从表3来看,这样的对象共有14个组,分别是编号为1、2、3、6、8、13、15、18、21、23、24、26、31、35的商业模式,这14个组所包含的零售企业共41家,约占所有样本企业的63%,即占到了样本企业的大多数。﹙二﹚方差分析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缩小仅分析单一年份绩效指标带来的误差,进行方差分析时,每个企业的某个绩效指标值是在分别计算出2008年~2010年该企业在该指标上的值后求其算术平均数所得。通过对采用14种商业模式的企业选取不同的绩效指标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组间、组内方差及最终Sig.值,进而可判断商业模式对各种绩效差异的影响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根据表4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盈利指标上,实施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的sig.值分别为0.001、0.010、0.016,均小于临界值0.05,即均有显著性差异。2.商业模式对成长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采用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在3个成长性绩效变量上的sig.值分别为0.212、0.010、0.015,其中在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sig.值都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sig.值大于0.05,显著性较差。3.商业模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较弱。反映运营效率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sig.值分别为0.260、0.215,远大于0.05,只有固定资产周转率的sig.值远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4.商业模式对每股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商业模式间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sig.值分别为0.018和0.013,都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商业模式对每股指标有显著性影响。
对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比较和综合评价
下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11个绩效变量为评价指标,对14种主导型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做法是:先从11个绩效变量中选定若干个主成分来综合反映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再赋予这些主成分权重,最后将这些主成分加权汇总,计算出各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由于各绩效变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绩效,且数据的单位不同,因此,在主成分分析之前,先要对绩效数据做归一化处理。方法如下:x٭ik=xik−xminkxmaxk−xmink其中,xik、xmaxk、xmink分别表示第k个指标在第i个商业模式类型的值、第k个指标在14种商业模式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4种商业模式2008年~2010年的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三个特点:﹙1﹚2008年~2010年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商业模式为PECME,即编号为8的“大众—区域扩张—连锁经营—现代—顾客体验型”商业模式;平均综合得分最低的商业模式简称为PDCTE,即编号为11的“大众—本地主导—连锁经营—传统—顾客体验型”商业模式,两者综合得分差距较大。﹙2﹚从综合得分排名情况来看,各类商业模式在2008年~2010年间的排名差距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但这一期间各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普遍呈下降趋势,个别商业模式2008年的得分和2010年差距较大。﹙3﹚无论是单一年份还是取年平均值后的综合得分,排名前6位的商业模式间差距很小,而前6位商业模式和后8位商业模式间则差距较大。这说明在当前零售业上市公司中,并不存在某一种占据绝对优势的商业模式,而是几种商业模式的表现难分伯仲,但确实有几种商业模式的表现优于另外几种。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动机审计质量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andWahlen,1999)。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有两种实现方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前者单纯通过操纵会计数字改变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变更会计政策以及变更会计估计等;后者则为通过进行真实的经济活动影响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降价促销、过度生产以及削减必要的研发支出或者期间费用等。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很早就被学术界所认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只有一些比较散碎的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趣明显加强,涌现出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普遍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有显著相关关系(Roychowdhury,2006;AmyY.Zang,2007;Gunny,2010;Cohen,2010)。在国内,目前专门探讨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的文献还没有,国外已有研究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我国制造业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验证实证会计的“三大假设”,拓展盈余管理的研究广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Jensen和Meckling(1976)将企业定义为“一组契约的联结”(anexusofcontracts)实证会计理论的创始人Watts和Zimmerman(1986)以契约观赋予了会计数据新的内涵:“那些有关于产权和契约理论的文献认为,会计数据常被用于各种契约(债务契约、薪酬契约和企业内外部各种章程),这些契约往往包括对企业的各种限制,正是由于这些契约是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进而产生了对计算和报告会计数字的需要。”更进一步,基于契约观,他们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薪酬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围绕着这“三大假设”,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ealy,1985;Jones,1991;Deangelo,1994;Sweeney,1994),这些研究结论均表明,“三大假设”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的方向和强度都是有显著影响,下面,本文从“三大假设”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研究假设:
(1)债务契约。经典的理论表明,公司的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企业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只能够取得固定的回报率,其看重的乃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和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成本的无风险性。而企业股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常会强迫管理者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却往往忽视了这些项目的高风险。所以债权人在将资金借给企业的同时,通常会与企业订立一些限制性契约,当企业违反这些契约的时候,债权人对企业进行加息或者提前收回本金等惩罚。实证会计理论认为,那些处于债务违约边缘或者违约可能性很大的公司,通常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债权人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宗文龙等(2009)发现,在我国2007年新会计准则首次允许企业资本化研发费用以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Roychowdhury(2006)研究证明,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中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强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2)薪酬契约。根据理论和激励理论,在两权分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股东在无法直接观察管理者是否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企业盈余信息,与管理者签订薪酬契约,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JensenandMeckling,1976)。以盈余信息为基础的薪酬契约,使企业管理者是否领取薪酬以及领取多少薪酬取决于企业年末的利润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产生为了获取更高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86)也指出,由于公司高管报酬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设定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为了提高个人效用,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企业当期报告利润水平。可以预计,当期企业会计利润比较低的管理者,相较于企业会计利润高的管理者而言,其具有更加强烈的动机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高报告利润,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由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营业业绩越差的上市公司,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3)政治成本。企业的会计利润,通常被相关部门认为是企业垄断市场的“证据”,进而对企业进行反垄断惩罚,为了避免被惩罚,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进行盈余管理调减报告利润的动机。政治成本动机通常是和企业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越大,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越强,越容易受到政府监管部门和外界的关注,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就会越大。国外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也都证明了政治成本动机的存在(Han等,1998;Monem,2003)。我国学者高燕(2008)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财务报表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越小。宗文龙等(2009)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将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降低当期盈余。申慧慧(2010)发现,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Gunny(2010)针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活动强度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三年期间,沪深两市交易所所有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2年至2004年的年度数据,是因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选择在此之间期间的样本数据,可以排除这些事件的影响。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是典型的实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具有很好的研究代表性,并且可以排除行业的影响。另外,本文所选数据均选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所用统计软件为STATA10.0版。总共获取初始样本4161个,为了保证回归结果可靠,按照如下标准对初始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所有不是制造业类的上市公司,关于行业的分类标准,参照的是我国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剔除所有在2000年至2004年年度期间新上市的公司,许多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导致随后年度经营业绩的下降(张宗益等,2003;徐浩萍等,2009;陈胜蓝,2010),选取滞后两年的数据可以较好地排除掉这种影响;剔除研究期间任意一年证券名称前被冠以“ST”或者“*ST”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企业Roe绝对值超过100%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以上样本筛选程序后,最后共获得1149个研究样本,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从已有的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来看,Roychowdhury(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将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具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销售手段,企业管理者利用降价促销、赊销等方式刺激当期的销售量,在销售的边界利润增长率为正的情况下,销售量的增长会使得当期利润上升,但是当期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同步上升,反而会下降;第二种手段为生产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扩大当期的产品生产量,降低每个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当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幅度超过边际成本上升的幅度时,扩大产量就可以导致当期利润的上升,同时企业的营业成本和存货的价值也会上升;第三种手段为经营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削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各项必要的费用支出(如研发支出、职工培训费以及职工福利等),达到激增当期利润的目的,在当期利润上升的同时,企业当期的期间费用会下降。对应于三种手段,Roychowdhury(2006)构建了三个计量模型以估计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大小:
式(3)
以上三式:下标i代表特定企业,t代表第t期。变量CFO代表企业经营创造的现金流量,选用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数值替代。SALES代表企业的销售量,选用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数值替代。?驻SALES为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A代表总资产,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项目数值替代。PROD为企业当期企业生产产品的总成本,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变化量之和替代。EXP代表企业可以操纵的费用,因为我国财务报表中没有具体披露研发费用,所以用利润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数值之和替代。选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样本数据代入上面三个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估计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所生产产品的总成本以及所发生的期间费用。各个模型经回归后的残差分别代表了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所导致的非正常经营现金流量R_CFO,非正常总成本R_POD以及非正常期间费用R_EXP。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期企业会呈现出以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较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即R_CFO0;较低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即R_EXP
为了研究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相关的动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各个假设,构建如下总体估计模型:RM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式(5)
在具体进行OLS回归分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估计误差,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三个分指标在合成总体指标时,可能会出现正负相抵现象,影响最后结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参照总体估计模型,对三个分指标同样进行OLS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NEGR_CFO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式(6)
R_PROD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式(7)
NEGR_EXP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式(8)
在式(5)至式(8)四个估计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指标或者合成指标,解释变量中的Lev、Roe和Size分别代表与本文研究假设相关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控制变量Bigfour为虚拟变量,当企业聘用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变量取1,否则取0,在模型中加入此控制变量是为了排除外部监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显示,当审计企业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企业管理者更有可能采取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Gunny,2010;Cohen,2010),所以预计其系数的符号为正。控制变量DA代表企业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强度,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的关系,既有可能是相互替代,也有可能是相互补充(Roychowdhury,2006;AmyY.Zang,2007),所以,不能够预计其符号。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意义和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至2004年,无论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变量还是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在平均值上均接近于0,这不足为奇,因为本文本来就是用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值替代两类盈余活动管理强度,关键是观察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到,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无论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都远远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很有可能是企业管理者为了逃避各种监管而选择了更加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所致,真实盈余管理各项替代变量的标准差也是大部分高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表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的分布情况都比较正常。聘请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只占全部样本的5.5%左右,这一方面可能是“四大”的审计收费过高所致,漆江娜等(2004)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溢价幅度达到30%左右;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所致(刘峰等,2002)。
(二)相关性分析(表4)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之间大部分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管理者可能同时采用三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替代变量RM与债务契约替代变量Lev、薪酬契约替代变量Roe、政治成本替代变量Size、外部审计质量替代变量Bigfour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替代变量DA均成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Lev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受到债务契约限制越大的企业越倾向进行真实盈余管理。RM与Roe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当期业绩越差的企业,其管理者越倾向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报告利润,进而增加其薪酬。RM与Size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各种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越不倾向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RM与两个控制变量Bigfour和DA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原本的猜想是相反的,但是注意到Bigfour与Size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认为这有可能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越愿意聘请国际“四大”审计,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越弱,这种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所致。而RM与DA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是两种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也有可能是没有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DA与代表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了审计质量高的外部审计的确对企业的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支持了蔡春等(2005)的研究结论。从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确可以看到各个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但是这种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在没有排除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所得出的,所以不符合所提出的3个假设的前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以,必须做进一步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表5)显示,在控制了企业当期外部审计质量和非正常应计利润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的OLS回归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三个假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207),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动机越强,支持提出的第一个假设。企业的营业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137),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会计利润,增长薪酬的动机越强烈,支持提出的第二个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与真实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48),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各方的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弱,支持提出的第三个假设。更进一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强度与外部独立审计质量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7),与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结果相反,也说明了在控制了其他影响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因素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越高,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利润目标,选择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越强。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文的回归结果中,衡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强度大小的非正常应计利润DA与RM呈现出异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为1.033),说明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整体审计质量不高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所致。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相比,两个分指标NEGR_CFO和R_PROD的回归结果也都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做出了很好的验证,但是可操控费用指标NEGR_EXP却不支持本文的假设,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被解释变量的构建与已有研究不同所致,Roychowdhury、AmyY.Zang、Gunny与Cohen等学者均是使用企业SG&A与研发支出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包含总体费用和研发支出,只能选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变量,所以导致结果不理想。
(四)稳健性检验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将薪酬契约的替代变量换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Roa),将非正常应计利润的估计模型换为Kothar(2005)所提出的进一步修正Jones模型(在原有的修正Jones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Roa)估计出DAroa,代入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式(4)至式(8)中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结论不变。
四、结论
本文以2002年至2004年在沪深两市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制造业类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为研究基础,并考虑了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和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后,详细考察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结果发现:为了减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提高薪酬,企业的营业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避免引起各方的关注,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为了逃避高质量的审计,企业管理者使用不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明显受到“三大假设”的影响。了解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和控制这种行为,将有关监管部门及其稀缺的资源投入到有强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上,同时,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应当对此类上市公司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3]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4]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5]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一、新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新会计准则共有三个层次: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以及32项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对于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6项具体准则未相应的应用指南)。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准则体系。新准则的指导方针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新准则促使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维护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意义重大。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限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新准则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将持股比例作为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唯一标准,使得母公司可以通过改变持股比例来缩小或者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新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将其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将是否拥有对被投资单位的实际控制权作为纳入其合并范围与否的依据,从根源上限制了一些企业通过改变持股比例来改变合并范围,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2)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进行会计处理。在旧准则下,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的大规模冲回作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现行准则实施后,虽然坏账准备等项目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由于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上述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项目,因而大大限制了企业利用“秘密准备”制造虚假利润的行为。
(3)存货计价方法。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计价方法通过存货购入价格的变动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企业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方面存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可能基于调节税负或者使企业不被“ST”等目的而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新准则的这一规定对于企业通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的新空间新会计准则虽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主要有以下方面:
(1)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原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应当采用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还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损益从在报表注释中进行反应转移至表内列示,这一规定对拥有较多金融工具的企业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固有缺陷,很有可能使得某些企业通过将对金融工具的操作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
(2)固定资产准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和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进行调整。这就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估计的变更来调整各期的折旧费用,进而以影响各期利润。由于固定资产的金额一般比较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微小改变就可能造成利润较大幅度的增减变化,进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在进行后续计量时,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这一规定改变了企业的收益计量方法,以往只有当投资性房地产在卖出后才能确认收益,而现在只需进行价值重估就可以确认收益。公允价值的确定涉及到很多职业判断的因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受到其专业水准及职业道德的影响,因而这一规定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4)无形资产准则。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规定开发阶段支出可以资本化。这将减少企业费用,从而减小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非常复杂,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难以彻底区分,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手段。
(5)借款费用准则。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由固定资产扩大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可能通过调整一般借款资本化或费用化的金额和时间来调节利润,从而成为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
(三)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电力行业有其鲜明的行业特征,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比重很大。电力行业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产业,严格地受到国家的管理。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考虑,电力上市公司出于公司业绩和政治因素的考虑会进行盈余管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征,新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有:由于电力行业本身固定资产比重大,电力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电力行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且借款比例大,电力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新借款费用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电力行业的特点决定其资产减值准备较多,新资产减值准则将会减少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上文的介绍,新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又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新准则对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不例外。结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电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假设2:电力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准则进行向上盈余管理
假设3:资产减值准则限制了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样本根据研究其他综合收益的需要,剔除了ST等特殊的情况,选取了沪市30家电力上市公司2009年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EXCEL和SPSS17.0软件完成。
(三)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国外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的计量始终是盈余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现阶段的研究方法中,主要是将“可操控性利润”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西方会计学者对现有的几种方法的可靠性评价结果为:修正的Jones模型的效果最佳,迪安吉洛模型效果最差。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明确地将经济环境的变化引入了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中。横截面Jones模型中的参数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不是时间序列数据,因而该模型没有对时间长度的要求,并且该模型是唯一能够一贯识别出盈余管理的模型,因而本文采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来分析盈余管理。
关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本文利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对2009年~2010年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各年度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获取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值。模型为:
TAit/Ai,t-1=αi(1/Ai,t-1)+β1i(?驻REVi,t-1/Ai,t-1)+β2i(PPEi,t/Ai,t-1)+εi,t(1)
其中TAit为i公司在t年度内的应计利润总额;Ai,t-1为i公司在t-1年度末的总资产;?驻REVi,t-1为i公司第t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第t-1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PPEi,t为i公司在t年度末的固定资产原值;ε为残差值。
第二步,运用上述模型得到的参数估计值(αi,β1i,β2i),计算得到各个上市公司的以上年度资产计量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DAi,t,其计算模型如下:
NDAi,t=αi(1/Ai,t-1)+β1i[(?驻REVi,t-?驻RECi,t/Ai,t-1]+β2i(PPEi,t/Ai,t-1)(2)
其中,NDAi,t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驻RECi,t为i公司第t年度的净应收款项与第t-1年度的净应收款项的差额,其他变量的含义和式(1)相同。
第三步,计算得出各个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总体应计利润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即
DAi,t=TAi,t-NDAi,t(3)
其中,DAi,t为i公司在t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关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t检验。根据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只有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地异于零时,上市公司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2)运用主成分分析盈余管理的手段。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本文选取表示财务杠杆的流动比率(CrrntK)和资产负债率(DebtR)、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CFO),固定资产(FA),资产减值准备(IOA)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DAi,t=α0+α1CrrntK+α2DebtR+α3FA+α5IOA+ε(4)
其中,DAi,t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1的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电力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
(二)回归分析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资产减值与可控收益相关,即固定资产准则和资产减值准则是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与本文的假设1致,但回归方程的整体解释程度不是特别高,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还有待继续发掘。
由表4的结果可以得出,各个自变量的相关性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共线性,整个方程的解释度不高,但是模型的检验结果显著,可以解释因变量。
四、结论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假设成立,即电力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准则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则对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限制作用。这一结论对辨认如电力行业这种资金密集且固定资产比重大的行业的盈余管理有一定帮助,报表使用者可以重点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此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由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较短,相关数据不太充分,本文所得的回归方程的解释度不太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务数据,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出解释程度更高的回归方程,找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更加理性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马文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07年第2期。
[2]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1.5创新之处
第2章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环境要素影响论
2.3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组织控制论
2.3.3资源基础论
2.3.4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企业文化控制论
2.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企业核心能力论
2.5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资源要素分析
3.2.2能力要素分析
3.2.3环境要素分析
3.3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网络广告
4.3增值服务
4.4网络游戏
4.5产品销售
4.6即时通信
4.7搜索引擎
4.8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免费
5.1.1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平台化
5.2.1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模仿中创新
5.3.1模仿与创新
5.3.2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多元化战略
5.4.1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差异化战略
5.5.1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价值链的整合
6.3.3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利润点分析
6.4.2利润对象分析
6.4.3利润源分析
6.4.4利润杠杆分析
6.4.5利润屏障分析
6.5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A8音乐业务系统
6.5.3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盈利主要来源
9.1.3收入结构分析
9.2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9.3.3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成长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不同的后续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大为不同,这一问题已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法,并且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大幅提升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净利润不断上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剧了利润的波动;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与摊销,冲抵了企业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由于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对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原因,成本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选择及运用
(一)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基本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选择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我国绝大多数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96.28%以上的上市公司仍旧采取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二)大部分上市公司运用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分析
分析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运用过程相对简单。应用成本计量模式,只需在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之后,定期对其计提折旧或摊销,发生减值损失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定期确认租金收入等。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取得每一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一旦有一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取得,就无法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成本计量模式无需依据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情况对投资性房地产确认其变动损益,运用过程相对简单。
2.成本计量模式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要求。虽然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分散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股东们会更加关注会计信息是否与其决策相关,但是,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仍然受到重视。而成本计量模式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等特点,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仍选择成本计量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
3.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约束。一方面,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条件及前提做出了明确、合理、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一旦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不能再变更为成本计量模式。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定也制约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阶段,会计政策变更是为企业本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服务的,而这一规定使得企业不敢冒风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旦采用,就无法再变更为成本模式,不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做出较有弹性的选择。因此,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仍旧采取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三)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运用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按期(月)计提折旧和摊销,如有减值现象计提减值准备等,在盈余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扣所得税的作用;但是,由于成本计量模式是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为基础的,其价值并不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不具有动态性和及时性,这使得当市场价格高于初始成本价格时,投资性房地产价格变动带来的损益并不能反映出来,短期内使得盈余降低;当市场价格低于初始成本价格时,成本计量模式使得短期内盈余升高。
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比,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确认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当企业面临亏损时,如果其所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处于上升阶段,那么,其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会提高利润,有可能使企业转亏为盈。相反,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初始成本价格时,企业利润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此时成本计量模式的优势逐渐凸显,不仅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并且也使得企业利润不受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其稳健、可靠、真实的特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1.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此影响企业利润,因此,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很有必要;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对营业外收支的影响广泛,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等涉及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都通过营业外收支影响利润,为了比较上市公司趋于使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外收支两者中的哪一种进行盈余管理,有必要分析营业外收支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是比较两者分别与因变量回归系数的大小;最后,由于上市公司利润一般主要来源于营业毛利,因此,有必要分析企业主营业务收支差额是否对利润影响显著。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如下:
假设1: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
假设2:营业外收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
假设3:营业毛利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由于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数量少,2006年只有9家,2007年有18家,2008年为20家,2009年有27家,2010年增加到28家,2011年为27家,数量趋于增加。因此,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所选取的样本范围包括:第一,选取A股上市公司2009、2010、2011年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并进行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样本区间的对比,共27家上市公司。其中,2010年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金隅股份;2011年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深发展A。第二,剔除ST的上市公司3家。经过筛选,确定2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有样本公司的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下载来源:新浪财经网(http://.cn/)。
(3)模型构建。对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一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一般选择净利润作为因变量,选取可能影响利润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并进行分析检验。蒋义宏(1998)提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ΔNIt=γ0+γ1ΔSt+γ2ΔEXTIt+g
其中ΔNIt是指第t年、第t-1年净利润之差,ΔSt是指第t年、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EXTIt是指第t年、第t-1年非经常性损益之差。该模型通过线性回归检验ΔS、ΔEXTI的系数是否显著差别于0来验证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一般净利润的变动应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小,因此,ΔS的系数应当显著差别于0,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对净利润的影响显著;ΔEXTI的系数反映了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如果ΔEXTI显著区别于0,则表明上市公司利用了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反之则不存在这种现象。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g
其中:Y:Δ净利润/净资产;X1: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资产;X2:Δ营业外收支净额/净资产;X3:Δ营业毛利/净资产
本文选取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样本区间进行实证检验。在2009-2010年的实证研究中,Δ净利润为2010年净利润减去2009年净利润,同理自变量中的Δ值均为2009年与2010年的差值;为了消除规模因素的影响,变量均被除以2010年末的净资产额。同理,样本区间2010-2011年的实证检验中,变量也都被除以02011年末的净资产额。变量X1、X2、X3分别对应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
2.2009-2011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2009-2010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般情况下,在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下,自变量X1、X2应当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显著,X3应当对因变量Y的影响显著;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则自变量X3对因变量影响显著的情况下,X1、X2对因变量的影响也可能是显著的。
通过运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得出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表3、表4。
由表2可以得出,模型的R2为0.826,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观察上述回归结果,F值为31.624,说明模型通过了F检验,模型整体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这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可取的,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在表4中,分别对每个自变量进行了t检验,观察检验结果,可以得出,自变量X3通过了t检验,X1、X2没有通过t检验。在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中,自变量X1、X2显著性水平高于系统默认值0.05,X3小于系统默认显著性水平,说明X1、X2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X1、X2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X3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说明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营业外收支对净利润影响不明显;同时,由表4的标准系数可以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X3回归系数分别为0.829,表明营业毛利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大于X1、X2对净利润的影响,说明了上市公司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毛利。
(2)2010-2011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对2010-2011年的实证分析结果,见表5、表6、表7。
由表5可以得出,模型R2为0.569,虽然低于2009-2010年的R2,但其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模型仍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观察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模型通过了F检验,自变量X1、X2、X3整体联合起来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表7中,分别对自变量进行了t检验,可以看出,自变量X2没有通过t检验;在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中,自变量X2的显著性水平仍旧高于系统默认值0.05,说明自变量X2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X2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表明营业外收支对净利润影响不明显,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用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自变量X1、X3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再看表7中的标准系数,自变量X1的回归系数高于X3的系数,说明在样本区间2010-2011年中,相比营业毛利对净利润的贡献,上市公司更趋于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对比2009-2010年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对利润的影响趋于加强,其力度超越了营业毛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三、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接受假设1与假设3,拒绝假设2。即: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营业毛利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营业外收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与营业毛利对利润的贡献相比,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更加趋向于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由于成本计量模式以自身稳健的特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仍旧采取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表明企业已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了选择,也是企业会计政策变更选择的结果,企业的发展呈现稳健型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张奇峰,张鸣,戴佳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与决定因素:以北辰实业为例[J].会计研究,2011,(8):22-29.
3.唐东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