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学策略综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一)时展的要求
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因此,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运用,以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能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特定的对象,对教学进行精神的设计,采用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具体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理论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反差;三是某些社会思潮的干扰;四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与学生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五是现代信息传播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大于课堂教学;六是教师的理论准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②
丁俊萍认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是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更多地考虑与理论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把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特点。③
颜娟认为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以及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④
(二)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刘书林认为只有研究和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的说教,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易懂,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⑤
熊晓红提出,“两课”教育应从单一、封闭、浅性的教学模式向深层的、开放的、互动的模式转换。⑥
张雷声认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⑦
顾海良认为只有以教学对象需要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为主体,来确定“两课”教育教学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才能够真正地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⑧
颜娟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⑨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
针对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李新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加大经费投入;改革完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实效性;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⑩
彭江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调整调和设置,建立合理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综合立体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考评机制;开拓多渠道教育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1}
(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对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祖嘉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把实践教学法分为社会服务、参加劳动、社会考察。{12}鲁洁先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13}李宇飞认为,实践教学可分课堂模拟性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14}
黄焕初指出,以实践为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以社会为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以社会为课堂,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15}
池卫东、张红霞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三观”教育;三是感恩教育;四是诚信教育;五是吃苦耐劳教育;六是挫折教育;七是职业道德教育。{16}
另外,张吉雄、李晓衡、谢四平、伍人、白玲等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过研究。实践教学实践步骤可分为:前期准入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等。{17}
上述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对本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些研究并没有立足于教育理论的基础,很多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或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反思。
第二,有些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问题,或只研究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现象的对策,缺乏从学科体系的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一词出现在我国教育文献中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产生的。人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策略具有一种解释的功能。例如美国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起始于70年代初期,重点在于对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分类比较。{18}
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是被作为“教学心理”的内容来进行研究的,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19}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多起来,但许多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对教学策略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试图建立教学策略理论的尝试也为数不多。总的来看,国内较有影响的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顾泠沅提出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从认知的四个要素角度分别谈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组织认知内容策略、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利用认知结果的策略问题。
施良方等人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将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五个方面。{20}
申继亮、辛涛认为,教学策略是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而且与问题情境依存关系的倾向性分类,可以将教学策略的结构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监控策略,主要成分是操作原则的知识,其功能是提示策略运用者“应该做什么”;第二层次是应对策略,由操作程序的知识组成,其功能是指示策略运用者“应该怎样做”。{21}
随着对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我国一些从事学科教学的研究者开始把国内外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科教学中,探讨具体学科教学策略,其中以英语、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为多,而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较少。研究内容涉及教学策略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某一学科教学策略分析,学科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效果的影响,学科教学策略的类型特征等方面。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我通过文献探索和收集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者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有以下几点。
徐丽丽认为,师生互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具体包括:调研,让教学有的放矢;测试,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讲授,在启发中引导思维;讨论,在交流中学会分享;案例分析,让生活走进课堂;情景模拟,置身其中去感悟;辩论,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素质;个别辅导,用爱心指点迷津。{22}
瞿海波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实现每个人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可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和实践: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为平台;以“呈现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为核心;以“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23}
伊晓敏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策略,就应当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三大策略:案例内容的选取策略、案例运用的时间策略、案例使用的方式策略。{24}
杨越明认为,差异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一项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作者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差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即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目标的教学目标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25}
从以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些具体策略的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较少,从另一个角度看,理论程度不高,很难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②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4―6.
③丁俊萍.关于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20-24.
④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11-19.
⑤刘书林.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3-65.
⑥熊晓红.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2):83-89.
⑦张雷声.论“两课”教师的道德情操及其培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4,(8):40-43.
⑧顾海良.深化科学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5.
⑨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22-29.
⑩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19-31.
{11}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22-29.
{1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13}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1.
{14}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充课的实践性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2005,(6):41-43.
{15}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2006,(4):11-13.
{16}池卫东,张红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5-46.
{17}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8):9.
{18}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
{19}李伯黎,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9.
{20}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2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华艺出版社,1999:251.
{22}徐丽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高教论坛,2005,(8):113-116.
{23}瞿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学策略初探[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54-58.
{24}尹晓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策略论[J].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2009,(3):92.
{25}杨越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院,2007,(10):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2]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4]邓剑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5]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
[6]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
[7]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策略;浅析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涵义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教学策略,是基于教育学、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校教师就某项具体教学活动,为达到教学目标,有目地的、有计划的制定的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教学活动,每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不同。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子策略内容:一是认知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是对教学内容收集、加工、记忆和提取的方法和方案;二是管理策略,是对教学活动要素统筹管理的方法或方案;三是控制策略,用于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控制,是对教学活动认知策略和管理策略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或方案。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基本情况
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或方式、经验等对教学策略的制定会产生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教学工作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教学理念强调的是理性,而非“主观思维”,国家的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许多中职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教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的整体教学动机水平较低,创新程度低。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与职业教育不如人意的发展现状都促使教师缺乏成长动力,情感上不认同,教学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和意义缺乏理性思考,经常是“主观认知,经验判断”。在这种教学认知水平,教学动机、态度的基础上,教师很难为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制定教学策略。
2.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低,管理策略失调。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作好准备。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决定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组织者,而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充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有效的研究和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料、教师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最终导致教学活动内容肤浅,方法陈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或很少,教学管理策略失调,影响教学效果。
3.缺乏控制能力,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落实。中职学校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导致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处于“动荡”期,心理、言语和行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时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和行为。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将面对极大地挑战。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因为主观认知、成长氛围、考核制度等原因,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进程等环节管控缺乏积极性,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对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策略无法按计划实施,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有效落实。
三、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在制定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统筹考虑教学活动环节及因素,如教学活动因素发生变化,则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
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统筹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涉及到许多环节和主客观因素,每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用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相关性比较强,需要统筹兼顾。在统筹使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或课程的不同内容,分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2.制定认知策略,为教学策略制定奠定坚实基础。认知策略是教学策略的基础内容。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都是依据认知策略而产生。认知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整体实施效果。认知策略关注的是对教学活动环节、因素的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在教学目的、形式、资源、评价以及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结合教师工作经验、学识水平等因素后在制定教学策略。在中职学校,教学重在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等情况,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些年相关的研究不断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一个专用名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教育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时间还不长,但人们对这一新领域却极为关注。有关元认知、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实验结果也已表明,教育学生成为良好学习策略的使用者是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国内也掀起了研究学习策略的热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关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本文就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基本特点主要是: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技能教育,与经济建设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完成了普通中等教育后,已具有学习某一专业技能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能独立思考,表现出对知识的继承性、批判性和选择性。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以三年制为主,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强调明确职业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素质结构。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知识差。高职学生除个别学生超过本科线或接近本科线外,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2.自律性差。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就读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但由于家长的管教勉强进入高职学习。进校后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又不适应大学学生管理,学习生活纪律松散,自律性较差。
3.动手能力较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校,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加上在高职学习期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带动了其他学生。
4.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足指学生的独立学习理论知识或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整理的能力的欠缺。
以上这些列出的主要是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其中不足占的比例较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职学生没有改善的可能,而且笔者认为也不能因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而忽略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相反,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该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方面基于目前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一直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工人,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进入岗位后不仅能胜任岗位要求,而且能不断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创新及提升自我价值。
三、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意义
(一)有关学习策略的理论
1.关于学习策略的界定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或技能。(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模式的调控部分,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上述信息加工过程实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许多学者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学习方法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倾向于把学习策略看成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本文也采用这一界定。
2.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很多种,本文比较认同麦卡尔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详见图1)
3.培养学习策略的意义
(1)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步人大学的学习,面临着众多的改变,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习方式,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没有教师、家长每日的督促。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常常处在不知如何让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困境中,所以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他们自学的效率和信心的提升。
(2)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掌握学习策略的过程也是对个体认知、思维等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方法,相应的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现在通常采用三年制学制,根据岗位的需要设置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一年的教学内容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后两年以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他们更好得整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转贴于(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常常带有自卑心理,将自己归为高考失败的人群,否定自己以往的努力与优点,这样的想法会影响他们这三年的学习。如果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增强信心。
四、培养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已经很精通了,但是他们也许对如何很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没有进行专门的总结。教师已经接受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细化学习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举行培训班。
2.分析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虽然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学习者却不能使用学习策略,有研究者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考察了学习动机、学习归因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并将这三个因素分类,学习动机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学习归因分为内归因与外归因,自我效能感分为目标自信感、课程胜任感、课程应对感。研究发现内源动机、目标自信感、内归因、课程困难应对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直接作用。加纳也曾提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认知监控弱、用简单程序完成任务、贫乏的知识基础、归因或班级目标不支持策略使用、迁移少。这些研究成果虽然研究的条件与环境与高职院校的环境不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类似的工作。
3.要采取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教学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已经能主动和独立使用学习策略,有些则很少使用学习策略。而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还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个别指导,将集中讲授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4.将直接讲授学习策略与使用学习策略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学习以前的基础较薄弱,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教师有必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一些设计好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策略使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得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全面分析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学习策略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符合了他们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少的特点,认知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高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能力的培养工作,而学校的组织者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培训,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这一举措也可以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5
[2]莫雷,教育r心理学[M],2002.215-216
[3]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7
[4]杜秀芳,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当代教育科学,2005(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