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现代中药创新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1

一、**市中医药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共有公立中医医疗机构20所,含中医医院17所,研究所、门诊部3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所,二级乙等中医医院1所。增城市中医医院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县级),花都市中医医院为省示范中医医院(县级)。市、区属中医医院共有病床2254张,占全市总病床数的14.11%。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325人,占全市医师总数的15.0%。在市、区属医疗机构(含西医机构)中医人员中,共有中医博士11名,中医硕士65名,主任中医师44名,副主任中医师27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5名和参加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班20名。**年全市、区属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552.4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798.9万人次,占31.30%。

“**”期间,**获得部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0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23项、市级治疗特色诊疗技术项目9项。有市级立项课题431项,省级立项课题94项。**年,我市荔湾区中医医院不孕不育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年8月花都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年11月**市中医院“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年12月荔湾区通过创建有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复核评估。

医药产业是**重点发展的7大产业之一。全市66户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中,有中药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制造业21户。敬修堂、陈李济、和记黄埔、王老吉、香雪制药、中一药业等中成药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完成工业产值69.39亿元,同比增长4.9%,分别占全省行业总产值的28.9%,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完成总产值近22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31.7%。消渴丸、华佗再造丸、夏桑菊、复方丹参片、板蓝根和抗病毒口服液等6个中成药名优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二、我市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我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工作。**年8月,市政府召开发展中医工作会议,以“111”人才培养计划和“1357”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我市中医事业发展,同时,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加快中医事业基础建设

我市成立了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督导振兴中医工作规划执行情况。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好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年全市发展中医工作会议后,我市先后两次调整充实了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从而强化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

为了夯实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期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中医专项经费4210万元,支持发展中医事业。其中,用于“1357”中医专科建设近1100万元,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研究经费550万元,创建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区)近500万元,中医药进社区330万元,中医人才培养费用18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增加了对中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展业务用房,改善就医环境条件。增城市、花都区中医医院分别易地新建。从化市中医医院对医院发展重新规划,重建住院大楼。黄埔区中医医院**年投入上千万元对住院大楼进行装修,越秀区中医医院在业务大楼上加层扩大业务用房300平方米,越秀区正骨医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征用土地3000平方米,新建医院住院部,**市中医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番禺区、花都中医医院都建立了ICU病房。随着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科技兴医,努力提高中医服务整体水平

为切实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提高中医整体服务水平,我市印发了《**市中医科技工作“**”计划》,制订了中医专科建设的“1357”工程,即建设1个以上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医专科,3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5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7项特色诊疗技术,着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

为了促进中医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年花都区中医医院和黄埔区中医医院分别成为省高等医药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年**市中医医院成为**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天河区中医医院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于**年3月正式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

(三)突出重点,狠抓人才队伍培养

为加强我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期间,我们坚持在职教育和临床实践为主,注重抓教学基地、师资队伍、教学制度三个方面的建设,突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基层适用人才两个重点,实施层次分明的继续教育。市卫生部门制订了“111”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到**,在本市中医系统建立一支拥有10名以上博士生,100名以上硕士生,10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的中医药骨干队伍。为确保计划落实,我们采取了多种积极的措施。**年印发了《关于推荐和评选**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的通知》、《关于选送**年度在职临床医师报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通知》,确认**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107名;选送在职临床医师报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95人,报读博士学位8人。**年,我市又启动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在全市卫生系统内选拔2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为期3年的中医古籍和中医临床实践的培训,旨在尽快培养医德高尚、理论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家。**,市卫生部门又制订了《**市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方案》,对1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为期半年的中医药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中医药临床能力培养,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的中医药临床人才,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此外,“**”期间,共对1000多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四)分类指导,加强农村中医工作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始终把农村中医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以创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县)为契机,把握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农村中医工作。在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级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有重点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狠抓工作落实。各区(县级市)的创建工作各有特色。目前,我市已有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先后成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

(五)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年我市印发了《**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建设方案》。**年,我们确定了10个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并从中医专项经费中投入1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了推进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在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和大力推动下,我市荔湾区以“一个目标,三个到位,六大工程”来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即以“把荔湾区建设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做到资金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通过推进综合改造工程、推进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人才建设工程、提高卫生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中医建设工程、体制创新工程、加强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工程等六大工程,有力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年11月,荔湾区顺利通过复核评估,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成药制造业是**医药产业效益的支柱。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式发展,是**中成药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全市医药企业中,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占全省医药行业的4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占全省医药行业的37%。另外,还建有一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医药研发人才近7000人。目前,我市医药行业中,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9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发经费90%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80%来源于企业。这些研发机构和人才已经成为我市医药工业自主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有力推动了产品结构向技术高端和品牌化发展。在全市医药行业中,拥有广东省名牌20个,占全市省级名牌的20%。

二是鼓励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引导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许多企业将名优中成药产品的二次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化中药品种的重要途径。如脑心清片是白云山中药厂独家生产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纯天然中成药制剂,是创利重点药品,现有工艺技术装备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企业投资7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及生产规模,还带动了企业在提取分离、制剂成型及分析鉴定等多方面技术的更新发展。**名优中成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示范研究的7个中药品种全部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鉴定,标志我市中成药制剂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促进上下游配套,建成中药科技创新大平台。围绕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过程,分批建设上下互补的一系列平台:依托广药集团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中心,建成“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建成“**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中山大学药学院,建成“药物药理药效评价实验室”;依托广药集团医药工业研究所,建成“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实验室”。通过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将生物材料、产品检测、临床应用等上下游关键技术组成一个大平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如广药集团汉方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国家“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经全面试产验证,工艺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投资规模、生产能力己达到项目预期要求,综合提取车间也已通过GMP国家认证。

(七)积极培育医药企业创新机制,为**医药创造提供保障

一是推进政策创新,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相继出台了《**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指导意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思路以及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向药业产业发展提供财政资金扶持。**年~**年,我市共对医药行业65个项目提供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及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7484.076万元。此外,我市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体系,约有6亿元风险资金投向医药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力吸引了国内外医药优势企业和人才向**的集聚。德国拜尔、美国百特、新加坡虎豹集团等国际一流医药制造企业与广药集团的合资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广药集团乃至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后劲。香港记黄埔、香港同兴药业以及欧洲排第二位的欧洲联合医药等国际一流医药销售企业,分别与**医药企业合资、参股、合作,为建立和完善**中药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推动**医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实现名牌产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积极引导广药集团实行“复合品牌”战略,对同一种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广药集团把各品牌都统一在广药集团的大旗下,企业用“广药”作为主品牌,以涵盖企业的全部产品,同时又保留所属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老字号品牌作为副品牌,从而突出功能产品的个性,占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这样,一方面从整体上提升了广药集团的知名度,同时又利用复合品牌提升原有老字号品牌的档次。广药集团潘高寿、广药集团陈李济等,共同烘托起广药集团的知名品牌,打造中国一流药业企业。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启动“225科技工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点创新工程”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提高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中药产品竞争力;加快中药新药和名优品种二次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较好地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以股份制、混合经济促进广药发展,完成了“广药”和“白云山药业”两个股份公司在境内外三地上市,不但筹措资金14.39亿元,更促进**药业成员企业的经营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个校办企业,1994年成立后一直举步维艰。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全了管理和激励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创业热情,科研、生产发展迅猛,一年后的销售收入就增长了10倍。**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利润3000余万元,并作为华南地区首家高校企业在深交所正式上市,募集资金1.48亿元。此外,原**轻工研究所、医药工业研究所通过改制,分别进入**美晨集团和医药集团,“产、研”的联合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五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我们积极推动广药集团等企业的企业信息化,加快集团一体化步伐,实行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上,搭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目前,**医药商品交易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已有917个供应商、4866个品种在实行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成为珠江三角洲医药产品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八)大力推进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为中药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中药现代化工作,我们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市共有板蓝根、穿心莲、广藿香等8个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药材种植面积约23430亩,年产中药材7000多吨,年产值近8000万元。

一是加强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指导。**年,我们研究制定了《推进**中药现代化工作方案》,对GAP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年制定《**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点》,再次强调要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中药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大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扶持。近几年,**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先后支持了白云山板蓝根、穿心莲,敬修堂九节茶和香雪广藿香等一批重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深入发展。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1篇2

中医药的理论和辨证诊治方法以及医疗保健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保障服务能力,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探讨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开展人性化的中医药知识服务,是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的必然。

1平台的环境氛围与服务群体

1.1良好的环境氛围

整合应用已经成为未来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主流趋势。要把握这个趋势,更好地建设中医药信息网络,为和谐社会服务。中医药文献应该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多元信息应用整合。通过整合改变以往网络分散、条块分隔的状况,将科研、医药、临床、教学资源等多种多样的沟通形式被集成于单一平台之上,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共享,成果共享,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帮助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人士实现中医药信息商务的大提速。同时,通过构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人性化的知识服务,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1.2中医药服务群体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知识化服务这一目标。使之达到以全国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农村、街道和社区中医药服务为基础,民营中医医疗单位为补充的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群体,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中医药知识服务的需求。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中医关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以及关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方法和手段。

2平台的框架构建与组织模式

2.1框架结构

平台框架结构是由各个单独事物共同遵循统一的原则、标准、规定,打破原来的界限,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是将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用户提供条理化的信息服务,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提供规范,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利用,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空间范围和基于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提示。并为探索形成“依靠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挖掘创新源泉”的科研与服务互动的新机制,为受益大众群体提供最便捷的求知途径。

平台的框架搭建整合可涵盖以下4个方面。①数据整合:数据标准、主题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基于语义的全局数据视图。②应用整合:使用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的数据交换、使用门户实现应用集成。③内容整合:信息规划、信息导航、统一搜索、信息专题、信息门户。④流程整合:统一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流程、统一数据存储管理、统一数据访问和调用接口。

2.2服务内容

平台的服务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之窗:医政导向、法律法规、热点关注、知识产权、医德文明、中医史话、杏林逸闻、医药典故、民族医药、远程教育等。②歧黄医苑:百家论坛、名师讲座、前沿学科、创新机制、实用信息、技术指导、经典探微、疑难解惑、典型案例、优生优育等。③科普文献:养生保健、中华饮食、美容美体、针灸技法、气功按摩、长寿健身、食疗药疗、偏方验方、四季起居、心理驿站等。④媒体影像:名医简介、名院介绍、特色专科、医患互动、未病预防、中基培训、卫生百科、健康人生、中草药箱、家庭医生等。

2.3组织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全国中医药文献收藏最多最全的单位之一,故可以此馆的调研数据模式为基础,对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现状、服务内容以及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调研,为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作出新的尝试,为领导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和建议。积极探索完善中医药科技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同时探讨图书馆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如何开展无差异的中医药信息服务。通过第一手调研数据的整合,筛选出更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的建设方案,做出可行性报告。

3平台的信息调研与系统整合

3.1文献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中医药文献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状况。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由于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缺少全局考虑和科学论证,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软件与数据库的制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在研发流程上存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部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远没有达到中心城市的标准,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诸如网络流量的智能管理与多链路优化,效率、访问速度的要求以及网络系统本身的问题,离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差距甚远。

3.2文献资源普查

在我国,由于现存体制的限制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内的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大批极为丰富而又宝贵的知识财富还停留在纸质文献里,其利用率仅在千分之几。虽然有些图书馆整理了部分文献和建立了局域网,但都只能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规划、整理和开发利用,没有从实质上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整体。全国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都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为此,搞好资源普查,调研全国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结构、种类、数量、规模,是构建当今公共服务平台的前提条件。

3.3网络管理调研

由于地域与环境不同,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在开发、管理、运行、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摸清各馆研发力量的薄弱程度,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公共服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模式、研发流程是否完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整合统一的要求,将会有利于加快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进程。

3.4规范基础数据

建立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其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基础学科数据库(科研、临床、教学)、中医药典籍、科普讲座、影视图片、名医名家、医案医话、民国书刊以及针灸推拿、美容保健、药膳食疗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在统一规划和相应条约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

3.5整合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服务系统的建立中,系统的用户认证、安全、同步及处理机制环节容易出现技术障碍,信息交换部分尤其如此。其次,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架构。各馆所处省市、地区不同,他们要跟不同的厂商、不同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网络系统的制作会有一些局限性。应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统一到一个可用接口。

3.6技术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文献中的运用有一个创新问题。我们要思考这种创新是否更加有利于读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领域更好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最基本的切入点。即:从文献内容上,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文献内容的丰富、完善,能够体现社会和时展的特征,贴近读者的现代生活,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拓展读者的认识领域;从技术结构上,图书馆专职工作者应凭借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读者学习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读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知识互动方面,信息技术应帮助读者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4平台的现实需求与支撑力度

4.1团队协作

建立一支由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整合领导团队。在信息系统整合之前,由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具体针对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文献整合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从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和操作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培训与行动研讨。在此方针指导下,各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知识载体,相互学习他人先进的创新理念,研发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网络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已经具备了提供统一的网络承载、信息交换、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能力。借助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的支持,构建我国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集中使用资源,减少“技术高消费”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机构的联网,加快各地区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4.3财政投入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已经跃居强势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科技”的唯一代言者;民族科技则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跻身于主流态势或主导地位。这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严重缺憾。民族科技的振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构建中医药公共服务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整体推进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4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注重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强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人才稀缺的状况,将分散在隶属于不同科研部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院所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中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信息人才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让他们专职或兼职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4.5机制创新

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科普知识载体为主的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建议坚持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大众受益”为目标,既注重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注重科技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开放避免重复,以机制促进共享,整合遍布于全国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展和培育信息员队伍。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全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中医药科技人员服务大众和受益群体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大众,感情上贴近大众,行动上深入大众,工作上依靠大众,切实解决受益大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现实的中医药知识的基本公共需求,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核心支撑力和推动力。

5结语

当前,各中医药院校、各地区科研部门已经从信息门户、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为实现网络对整个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和应用的汇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定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进我国中医药医疗保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

转贴于

3.3网络管理调研

由于地域与环境不同,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在开发、管理、运行、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摸清各馆研发力量的薄弱程度,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公共服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模式、研发流程是否完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整合统一的要求,将会有利于加快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进程。

3.4规范基础数据

建立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其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基础学科数据库(科研、临床、教学)、中医药典籍、科普讲座、影视图片、名医名家、医案医话、民国书刊以及针灸推拿、美容保健、药膳食疗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在统一规划和相应条约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

3.5整合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服务系统的建立中,系统的用户认证、安全、同步及处理机制环节容易出现技术障碍,信息交换部分尤其如此。其次,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架构。各馆所处省市、地区不同,他们要跟不同的厂商、不同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网络系统的制作会有一些局限性。应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统一到一个可用接口。

3.6技术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文献中的运用有一个创新问题。我们要思考这种创新是否更加有利于读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领域更好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最基本的切入点。即:从文献内容上,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文献内容的丰富、完善,能够体现社会和时展的特征,贴近读者的现代生活,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拓展读者的认识领域;从技术结构上,图书馆专职工作者应凭借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读者学习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读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知识互动方面,信息技术应帮助读者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4平台的现实需求与支撑力度

4.1团队协作

建立一支由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整合领导团队。在信息系统整合之前,由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具体针对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文献整合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从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和操作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培训与行动研讨。在此方针指导下,各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知识载体,相互学习他人先进的创新理念,研发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网络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已经具备了提供统一的网络承载、信息交换、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能力。借助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的支持,构建我国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集中使用资源,减少“技术高消费”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机构的联网,加快各地区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4.3财政投入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已经跃居强势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科技”的唯一代言者;民族科技则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跻身于主流态势或主导地位。这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严重缺憾。民族科技的振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构建中医药公共服务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整体推进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4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注重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强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人才稀缺的状况,将分散在隶属于不同科研部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院所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中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信息人才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让他们专职或兼职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4.5机制创新

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科普知识载体为主的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建议坚持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大众受益”为目标,既注重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注重科技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开放避免重复,以机制促进共享,整合遍布于全国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展和培育信息员队伍。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全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中医药科技人员服务大众和受益群体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大众,感情上贴近大众,行动上深入大众,工作上依靠大众,切实解决受益大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现实的中医药知识的基本公共需求,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核心支撑力和推动力。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3

在新产品开发同时,胡季强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强工厂现代化建设。1994年,康恩贝集团进一步加强公司科研体系,建立康恩贝集团研究中心。1997年,康恩贝实现利税7588万元,利润2300多万元,销售5.1亿元,产值5.5亿元,经营规模在浙江医药行业中名列前茅。

从表面看来,胡季强至今为自己书写得最得意的一笔是在1994年开创了中国证券史上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先河,并且成功通过收购行为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和经营管理权。尽管这一著名的“康凤重组”案最终以他自己的主动退出收场,但这恰恰表明了他的务实与进退方略。他没有必要死守一个并不成功的“第一”。

如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作为传统药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胡季强认为,“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药业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走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的产业75%靠技术进步,而浙江省药业经济发展中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企业对科技创新一定要有战略眼光,选准方向后要舍得大投入,这样才能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4

随着创新药研发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的创新药一直处于低速发展阶段。

“现在的新药审批速度影响了创新药在我国的研发进程”,全国人大代表、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志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药研发和审批机制,鼓励和促进我国企业对创新性药物的研发,加快医药生产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他建议按照创新药研发的规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创新药的法规和审评机制;完善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规范技术要求,尽快出台《药品注册审批和审评质量管理规范》;合理配置审评资源,扩大新药审批中心的专家队伍,加快审批速度,保证审批质量,使患者尽早受益。

赵志全指出,我国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过程中,创新始终是最强劲的动力源泉。所以,认真研究解决妨碍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应从多方面全面完善我国鼓励药物创新的机制,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同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集聚,使新药能优先进入国家及地方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市场风险机制等也要抓紧解决。

赵志全认为,科技创新是打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目标的发动机和主推动力。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鲁南制药集团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1篇5

1、乘势加力,着力培育医药板块经济。近年来,××将医药产业列为全市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之首,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全市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此,围绕建设“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两个医药工业基地,充分发挥“两园一都”的医药工业企业数占全市医药工业企业数70%以上的优势。努力形成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打造医药板块经济,我们必须乘势加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作用,对gmp异地改造企业,特别是对新引进的医药工业企业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有意向、分类别地引导中药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向“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集聚。以实现医药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采购供应、产品开发、人才交流、市场开发、技术工艺、生产质量管理、信息服务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共同发展合力和聚集效应,逐步形成我市医药经济板块结构。

2、政企联动,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链。一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业。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药监等部门参与,企业、基地和有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gap实施小组,负责协调基地gap的实施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国家有关部门一起抓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将××市道地药材种植列入部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中成药工业。中成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做大做强樟树天齐堂等中药饮片厂的同时,积极扶持其他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为中成药工业提供优质价廉的生产用原料,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中成药工业提供发展的动力。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工业。目前,我省尚无一家获证的中药提取物的专业生产企业,市内企业要积极研发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提取物新品种,建立和完善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逐步向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药包材工业。据调查,我市中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铝箔、复合膜、药用pvc等药包材80%需从外地购入,药包材市场潜力巨大。政府要积极引进药包材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市药包材工业,建立药包材基地,鼓励企业投资药包材工业,抢占药包材市场。五是加快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药品流通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药品流通企业要采取“联大靠强”的策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建设象广东康力药品(樟树)物流中心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樟树中药材市场的改革与建设,探索中药材市场新的运营机制。六是加快中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国内外中药市场经营、科技文献、资源、政策法规等数据库,与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企业联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中国××中药产业信息中心,为全市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中成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及开拓中药市场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介××中药品牌。

3、承传优势,全力打响“药都”品牌。“十一五”规划我们坚持“发扬优势、特色发展”这个医药产业发展的方针。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占领市场。一要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进行整顿及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以“樟帮”中药饮片加工技术为依托,把传统的“樟帮”加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市药材资源,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市中药饮片工业。二要深挖“樟帮”饮片炮制传统技术精髓。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樟帮”饮片炮制技术,从中提炼出精华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自主产权产品品牌。三要组织技术人员研发新工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所联手研发加工中药饮片新工艺的力度。为市内外中成药生产企业提供优质保量的中药饮片,扩大饮片加工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创立××的“樟帮”饮片品牌,逐渐使我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饮片加工基地。四要打响“樟交会”品牌。举全市之力,精心做好一年一次在樟树召开“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以药交会为主要载体,按照“规模更大、人气更旺、招商更多、效果更好”的目标要求,使樟树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流通市场。

4、创仿结合,大力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按照glp、gcp要求,研发新产品,走科技创新之路。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信息网络为窗口的产品联合研发体系。融资科研经费,融合研发力量,进行新产品研发。努力研制出安全、有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中药新产品。二要加大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我们不仅要发挥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中药传统剂型和品种优势,而且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鼓励和支持采用现代技术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仿制药市场在国内竞争激烈但容量很大,我市可在剂型改造、生产工艺、产品包装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在中药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对包括道地中药材、创新工艺技术和创新中成药品种等在内的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专利产品,注册专用商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走创仿结合的发展之路。

5、靠大联强,合力组建中药产业“航母”。一是不断扩张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我市中药工业企业虽多已改制为民营企业,但仍存在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不具有规模竞争的优势等问题,必将制约我市医药工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各类医药企业引进来,引资同时注重选资,在扩张中药工业规模同时,要优选有竞争潜力的中药工业企业入户我市。二是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中药产业集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为企业资产重组创造有利条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倡导有竞争力强和有品种优势的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施品牌战略,精心打造××品牌,重点扶持如樟树仁和药业集团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实力与市场控制力,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努力朝着3年内我市有1家药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有2至3家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和1家中药企业集团上市融资的目标发展。逐步使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产业基地和中药饮片集散地,到2008年,努力实现全市医药工业经济总产值突破6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税金4亿元的奋斗目标。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

关键词:入世贸取消关税保护;中药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19-99-4

0引言

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如期批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个满意结果。中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进入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世贸组织的精神,成员国之间将开放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对等的基础上予以市场准入。我国争取的保护期至2015年7月1日结束,届时其他成员国的商品就以零关税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各产业将面临着价格低廉、设计优良、服务成熟完善的洋品牌的巨大冲击。我国的中药产业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药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是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中药想真正走出国门,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是其国际化的前提,而国际化是中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这两者密不可分。本文从两方面对中药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述:现代化是中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中药现代化的内容。

1现代化是中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加入了世贸组织,就应适应组织的规则和要求,并善于学习和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及加快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应该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加入世贸组织既带来了机遇,也给中国的医药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与压力,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里目前拥有最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药产业肩负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历史重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为国家增收节支、为世界人民服务。这种种情况都可以说明是极有利于我国中药业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中药业的国际化发展。

外部的一些客观条件趋向于对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但这并不能够认为中药从此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就畅通无阻,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中间有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完善。中药走向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以从它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原因来看:

1.1外部环境

1.1.1法规限制

从美国FDA修订有关植物药的一些条文来看,可以发现美国并没有把接受中药的标准放宽,美国过去一直拒绝中药作为治疗药物,慢慢发展到现在可以受理临床申请,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就药品标准而言,是不可能降低的。美国FDA在《指南(草案)》中要求制造商将试验与常规结合起来,这包括了植物药的光谱或色谱的指纹谱、特征参照物的化学分析和生物学分析,对植物药原料的严格质量控制以及加工过程的适当监管。

1.1.2加入世贸带来的影响

随着关税的降低,以及从事“洋中药”生产、营销等活动的外国医药机构,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理念、管理方法运用在中国医药市场上,不但抢占了中药的市场份额,还通过跨国公司“本地化”的策略,大量夺走了中药的研发人才。这影响了中药的改革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使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被削弱。

1.1.3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冲击

我国中药在国外植物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超过5%,其中在发达国家的植物药市场所占份额更低,在英、美约为2%,在德国约为0.2%。这些国家出口的中药品种其实都是从中国传统药学著作里记载的验方中摘取出来,经过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后,用西方标准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质量检测等手段生产出来的汉方药,再以精美的包装、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营销策略、管理经验成功的进入到国际市场上来,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日本在中国的传统药六神丸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救心丹,年出口量已达1亿美元。

1.2内部原因

1.2.1历史的遗误

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中国国内出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这个时期国际医药市场已显出了中草药发展的苗头,但这时的中国忙于“阶级斗争”致使“百业俱废”,中药企业及中药科研机构陷于瘫痪的境地,科研人员和生产者们自身难保,哪里还有能力去发展中药的国际市场,使得这个加快中药发展的大好时机就这样白白丧失了。当时在世界上来看我国“”以前的中药研究是世界领先的,其他国家还没有能力与我方竞争。“”时期国外看到了我国各行业陷于停顿这样一个有利的机遇,开始了对中草药研究开发的起步,如日本、韩国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其现代草药工业,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现已超过中国。“学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一样的道理,况且医药的研究开发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时期来作为基础,中国当年丧失掉的机会也为现今中药国际化发展不利的局面种下了前因。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1.2.2科技落后、没有实行标准化,没有拓展国际市场的意识

长期以来,中药业对于在国内市场上占到一定的份额已经很满足。中药产业的种植、饮片制作以及中成药的生产都没有严格与国际接轨,GAP、GLP、GCP、GMP等标准规范的管理落后、松散,药品的质量没有统一的可控性标准,达不到国外产品的质量要求,无法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出口到美国的中药,也只是以食品的身份进入市场,“黄金只能卖个铜价”,这个现状让人很不甘心。中成药现在普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以及渗杂有残渣、有害物质等问题影响了产品的出口。2001年6月份,在美国旧金山地区经营中药材批发业务的“国盛行”公司被控其经营的中药产品中含有铅、砷、汞等超标的重金属。最后法院判决“国盛行”败诉,使得加州政府进而规定,从2002年9月1日起,所有在加州销售的110种中药和中成药产品都必须标明“含毒”。之后不久,美国政府又规定了进口人参的农药残留不得超过0.005毫克/公斤,这实际上基本扼杀了人参的进口和销售。还有在美国当地市场上常见的两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和“毛冬青药丸”因为所含的铅量超过美国对西药采用的铅含量的标准线,也被迫贴上了有毒的警告标签。“国盛行”的张老板事后痛心地说,他的官司就是输在中药在美国没有专门的标准,被法庭强行套用美国西药的质检标准,输得太冤枉,张老板表示,希望议会与业内人士合作,制定专门、明确的中药质检标准,使中药能有一个在美国立足的“身份证”。这些事例说明中药产业尽快实行、完善各产业环节的标准化建设是中药成功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对国际医药及其他行业的进口规范没有研究,中成药中常用一些毒副作用大的药材如麻黄、石蚕、山扁豆、木兰等使得出口受阻。国际上已经禁止用虎骨、犀牛角等入药,而我们的一些中成药中又非要用这些珍稀动物做药引子,目前在选择替代品的问题上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其他还有包装落后,药品包装材料低劣和说明书不规范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使中药的产品跟不上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1.2.3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中国的中药企业没有统一的意志,形不成强有力的行业协会

中药企业本来就资金少、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已经举步维艰,但这些企业却会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利而自相残杀,斗得两败俱伤,损害了中药的名誉,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中药企业自身。所以如果能够把国内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组织起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形成合力到国际市场上就会有较强大的竞争力,其结果是有利于中药走向国际化的,组织内的各个企业最终也都是会获利的。

1.2.4中药材资源优势下降

中国虽然是中药材的资源大国,但由于长年来的破坏性采集,加上整个国家工业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生态失衡。使得近年来中国的大批中药材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表明其数量大概有2000种之多。甘草这味中药材的资源在中国本来蕴藏量十分丰富,但在野生甘草数量最多的宁夏地区,野生甘草繁殖区的植被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野生甘草的产量比起十年前下降了近五倍,现已处于灭绝的边缘。同时,欧、美、日、韩等国采取了多种途径掠夺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及其制品,造成我国药用资源大量流失,使我国中药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进而影响中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中药现代化的内容

2.1中药现代化的定义

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产物。“现代中药应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储存,携带和服用)等特点,”还应该符合国际主流市场对产品的标准和要求,从而能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中药现代化还包括建立符合现代贸易要求和药品经营规范的国内药品经贸机构以及跨国医药产业集团。

2.2中药现代化的目的与意义

2.2.1改造传统产业

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我国人民和其他各国人民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药品,而且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药产业能产生出极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对我国的GDP增长有较大帮助。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中药产业,不仅能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和生产体系,制造出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优质的现代中药,实现产品结构的快速调整,还能进入到国际市场,增强国家出口创汇的能力,也为国家节省许多医疗方面的支出。同时,也为改造其他传统产业树立了榜样。

2.2.2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

医药不分国界,中药的现代化可以造福全人类。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应该为全人类的健康保健作出应有的贡献。中药自身悠久的发展历史、众多的品种与广泛的用途已日益为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所认识和接受,并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世界主要的药品研发大国,目前都已面临着新药研发困难的处境,所以开发出有效、质优价廉,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并以正式的身份走进国际医药市场,将会确立起我国传统医药大国的地位,通过中药的国际化,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同时也宣扬了我国的文化。中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中国的传统医药学一旦有了突破,那很有可能成为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的重要新贡献之一。

2.2.3促进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中药优势之一是有悠久的历史,这一优势有时会变成劣势,因为现代人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它的理论及配药原理。因此需要用现代科技对其科学的内涵加以证明和表述。这样才方便它的运用与推广(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推广)。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需要促使人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诸多相关的各类技术、方法、学科,这样既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根据实际需要达到了创新要求。整个过程不但促进了中药产业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还对现代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启迪与帮助。

2.3中药现代化已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根据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及标准,初步建立了以中医药丰富历史实践经验和巨大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自主开发新药的研究机制。并把中药新药的开发作为21世纪我国中医药学研究长期优先发展的大课题。“截至2007年6月我国已从传统中药中成功地开发出一批新药(包括结构改造的新药),例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Artemisinin)和蒿甲醚(artemeter)、治疗肝炎的五味子素(SchisandrinB)和联苯双酯(Bifendate),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血压颈项强痛的葛根总异黄酮,以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为质控标准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雷公藤制剂,以及已获得新药批准的1000余种各类中药新药。”这些成绩均为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我国政府较早以前就已提出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目标,并从1999年开始,国家计委连续三年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现代化的发展。

国家“九五”工作计划实施的后期至“十一五”期间,为了进一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医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技部非常重视中药现代化的工作,组织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主要完成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开展了中药材及中药标准规范研究,制定中药标准与规范。支持了71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建立了宁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计划今后将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大至百万亩的规模,自治区将搞特色医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来培育,使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和深度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实现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自治区今年又作出决定,重点围绕枸杞系列、甘草系列、葫芦巴、麻黄草和苦豆子植物提取药系列等19个特色新药品种的开发,通过扶持农户种植、围栏养护、建立植物园和吸引制药企业兴办原料基地等多种形式,争取到2010年实现自治区计划的建成15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目标。并形成总产值50亿元以上的中药产业化开发群。宁夏中药材品种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南部地区,自治区政府自觉地把中药材基地建设纳入了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在这一地区大面积人工种植中草药,对集中连片的中药材天然生长地进行围栏管护,合理利用,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起到了防风固沙,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实为发展经济与维持生态平衡两者兼顾的典范之举。

完成了20种中药饮片泡制规范研究,研制出150种中药的化学对照品,建立了1个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中心。

研制开发出的新药中三类新药17种,二类新药5种,其中天津天士力集团开发的复方丹参滴丸、上海杏灵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银杏灵”产品及浙江康莱特药业的康莱特注射液等3个品种,通过了美国FDA的临床预审,进入了后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加强了中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3个中药安全性评价(GLP)中心、4个中药临床研究(GCP)中心、3个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针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老年期重大疾病等疑难疾病开展了综合防治研究,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提高了中医药的诊断治疗水平。

筹建了四川、云南、吉林、贵州四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推动了全国中药产业发展,四川、云南、湖北、宁夏等诸省已经把中药产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4入世贸后中药现代化的实施重点

为了促使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原国家计委与原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进行了历时二年半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务院“十五”计划中中药方面内容的实施,于2001年正式提出了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作为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实施要点。

“专项实施方案着重体现出现代化、高科技和示范性,以培育我国中药产业的“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为宗旨,重点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现代制药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提升中药产业内在竞争力。”

这个专项涉及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以大品种为核心,延伸中药产业链。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以企业为纽带,扩大中药产业的关联度。带动中药农业、新型机械的发展和产业化。

二是以“大企业”为龙头,促进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与具有科研优势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形成现代中药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是以“大市场”为依托,加强市场急需品种的开发,使我国的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市场的竞争促使中药产业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升级更新。

2.5继承与创新是中药现代化的推动力

2.5.1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与渗透下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的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时至今日依然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世界医药科学的发展也持续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天然药物、植物药消费需求热潮的兴起,带动了一些西方国家采用多种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研究,并早已在药物制剂和药物质量可控与稳定等的标准化方面走在我国的前面,使中药产业面临着急需变革的局面,只有通过走中药现代化之路,才能保持我国在该领域里的传统优势地位。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世纪的开端,中国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进入世贸组织,成为该组织的一个成员国。面对着由此而来的方方面面的机遇与挑战,中药业必须肩负起振兴传统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并大量出口创汇的历史性责任。因此,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就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

2.5.2继承与创新是中药事业向前发展的主题

近年来中药工作者们在继承与创新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既有继承不足,也有创新不够。我们要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超越和完善。创新与继承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认真继承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涵,认真继承千百年来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一切行之有效的独具特色的方式方法,并加以应用使之不失传。同时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更新观念、开拓视野,结合新的工作实践和社会时代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吸收一切可用的科学经验、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这样才能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成果。

创新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对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的有效物质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制定出复方制剂定性、定量的质量标准,这是一条重要的中药现代化途径。总之我们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应时时注意接受当代先进的研究方法、思想、成果和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条件对一部分中成药按天然药物的理论和标准进行改进,以加快和完善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上海:华夏出版社,1997:24.

[2]迈克尔・科特,加里・哈默.未来的战略[M].徐振东,张志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84.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

制药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一、xxx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xxx的中药材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上乘,分布面广,蕴藏量大,发展制药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做大做强制药业,这对促进xxx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增加投入,打造产业经济火车头是xxx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的精彩起笔。为促进企业更快发展,省财政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及每年1500万元的技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新药和进行GMP改造。同时,捆绑省发改委、科技厅、农办等部门建设资金,形成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扶贫贷款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至xxx4年底,全省医药生产企业增加到194家,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6亿元,建成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xxx期间,xxx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迅速崛起,中药生产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收购、兼并和重组,一批重量级企业脱颖而出。xxx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沪上市,xxx汉方制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xxx神奇制药有限公司在沪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xxx信邦药业、xxx新天药业已通过中国证监会辅导验收。全国百强中药工业企业中,xxx有5家,28家企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500强,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龙头。资源是宝,研发是魂。xxx省药业企业咬定深度研发不放松,由原来只能生产丸、散、膏、丹四大传统剂型,发展到能生产滴丸、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冲剂、口服液、泡沫剂等27个剂型;饮片生产企业从无到有,生产品种现达百个以上。现就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产品达6个,超5000万元的有6个,两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xxx1至xxx4年,全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产值从33亿元增加到63.1亿元,年均增长18%,中药制药业已成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在全国中药行业中大放异彩。

自上世纪90年端伊始,迄今xxx已有医药生产企业156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2.56%,经济规模占行业90%以上。随着大量民间资本的集聚,xxx4年该省药业总产值达63.07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约60倍,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制药企业上缴的税收成为一些地方财税收入的一大支柱,全省医药工业产值年增幅保持在25%以上。一个地区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转换、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转换创新能力,又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分析xxx制药业飞速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吸取经验、获得启示,从而推动xxx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升级,实现整个xxx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二、xxx制药业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1、区域产业专业化

要实现xxx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就必须从创新能力的视角出发,谋划该产业在xxx的发展之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跟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决于这个国家、地区创新系统的能力,而区域产业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却是一个地区能否形成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目前,xxx已建成修文扎佐和龙里谷脚两个部级医药工业园区、六个省级医药工业园区,相继建成33个示范基地和29个中药、民族药科研机构,但是产业专业化实现程度仍显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规制和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产权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行规则尚未完全确立,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产业经济效率;第二,条块分割严重,政府职能未能有效转换,使该产业进入壁垒低,退出机制难以建立,企业竞争十分突出。

区域产业专业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对区域创新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国家创新系统所不能替代和解决的,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来解决。因此,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必须提高区域产业专业化的实现程度。一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通过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中小企业的集聚。二是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分工优势,使得该区域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具有自我催化、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运用区域创新系统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各种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运用区域内大中型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扩散,不断生成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专业化实现程度。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宏观背景下考察,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借助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再上升一个层次。也只有如此,上面所提到的xxx药业发展的两个瓶颈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2、区域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使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商品等高度密集,可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更容易获得新客户的认同,比单个孤立的企业更快掌握消费趋向;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很方便获得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内行业相同或相近,企业间的竞争较之集群外更激烈,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所有与此技术有关联的企业都会面临新的机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使集群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贬值。这样将使一批相关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因此要大力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完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的机制和规则,推进产业集群的市场化进程,为产业集群提供土地、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的区域集聚;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切实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企业指导等服务。

二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为产业集群区域内各层次人员的交流提供有效的沟通空间,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产、学、研结合上进行创新,把企业研发与专业研发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机构为依托、辐射周边区域的研究开发体系,然后凭借产业集群的便利条件把开发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改善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环境。突出宣传集群企业的形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积极扶优打假,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

四是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集中力量,加大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交通、通信、能源环境,为产业集群的进出和招商引资,招贤纳才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3、区域创新能力赋予产业结构新的内涵

xxx省现已建成的修文扎佐和龙里谷脚两个部级医药工业园区,整体的构建思路就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圈,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赋予产业结构以新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是一定区域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创新源,教育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要素功能的发挥。只有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时,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显著提高。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赋予产业结构以新的内涵。原因在于:一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将导致根本性创新的出现,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和新的经济发展轨道,打破技术体系内在平衡以及技术个体间的原有关系,使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而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又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二是在区域经济体系中,产业之间存在着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将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业之间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使一个产业的创新依次向其前、后关联产业扩散,促其发展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依托的重要条件之一。

4、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安排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确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动性,逐步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中国加入WTO后尤其如此。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抑制了中国产业发展从进口到自主开发的中间阶段仿造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必将促使中国以仿制为主尽快转向以自主开发和购买专利为主。从目前情况看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有很大压力。尤其是医药工业,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至今尚未形成自主开发体系。加入WTO后,医药产品的关税降至5.5%~6.5%的水平,进口药品将冲击国内医药市场,从而影响医药工业的发展。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今后药品的生产,要么自主开发,要么购买专利,两者都要增大成本,尤其是后者。这就迫使国内医药企业在其他方面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新药的研制,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第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将使国际规则和标准在国内市场上起到重要作用。医药产品是一项特殊的商品,国际卫生组织为确保药品质量而制定和执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国际上都把是否实行GMP看成药品质量有无保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中国医药生产企业除中外合资企业和国有骨干企业外,能达到标准的为数不多。入世以后,GMP管理规范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的质量标准,如果没有GMP证书,中国的制药企业不仅没有办法跨出国门,就是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立足。到目前为止,xxx通过GMP认证的共有123家药品生产企业的19个剂型、325条生产线,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近20%,也就是说,在xxx180多家中小制药企业中,还有150多家未能越过这个门槛。因此,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必须适应规则、掌握规则并合理利用规则,这是惟一可行之路。

第三,技术开发更为困难,新技术产业的延伸发展受到影响。我国的传统产业需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去进行改造,新技术产业目前还只处在掌握零部件生产技术阶段,有待攻克产品整体的生产技术。因为技术积累的进展缓慢,技术开发必然会受到国外先进产品抢占市场的打击,产业关联的进程受阻。市场放开后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进口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制约国内新兴产业的技术扩散,国内产业之间关联薄弱的状况将难以改善,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xxx许多企业斥巨资完成GMP改造后,生产环境和硬件设施大为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原创性新产品研发及原产品二次开发难以跟进,运营成本高,负债率相对较高,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新药开发难、人才断层、信息闭塞等问题接踵而至。

三、xxx制药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xxx制药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xxx制药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75家药品生产企业顺利通过生产质量体系(GMP)认证,85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标)和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营质量体系(GSP)认证,企业逐步做到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xxx5年还组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作为实施国家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生产开发项目之一。这使其成为继四川、吉林后得到国家批准的第三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建设基地省,年销售收入从1亿元迅速增加到50亿元,同时xxx省申报的158个苗药品种,有156个品种通过医学审评,占申报品种数的98%。154个民族药品种顺利通过医学审查,取得全国五个第一(申报数全国第一、通过率全国第一、药品剂型数量全国第一、销售量全国第一、民族药的生产厂家GMP通过数量第一)的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全国并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与制药大省、市比较,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通过对xxx省制药企业的考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甚至是致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还没有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以贵阳市为例,目前贵阳市共有制药企业100多家(差不多占了xxx全省的一半),但年产值上亿的企业只有益佰、益康、同济堂等9家,上10亿的只有xxx神奇一家,远不能和北京的同仁堂(年产值16亿)、广州的白云药业集团(年产值53亿)等相比,很多制药企业只有几千万;第二,制药企业的药品剂型上单一或者是在药理及疗效上的重复,有的只一、两个品种就是一个厂,所生产的止咳化痰、类风湿、风湿性疾病类、妇科疾病类、心脑血管疾病类药品,在全省的制药企业中就存在不少重复;第三,从事新产品的科研开发能力弱,高科技人才十分紧缺,产品缺乏品牌意识、竞争力弱、管理模式落后僵化,不少企业到现在还处于租厂房、买药方、制胶囊、促销售的境况;第四,融资能力十分弱小,除银行抵押贷款以外很少能从社会上募集到企业所需要的发展资金。

2、xxx制药业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xxx省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使xxx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有中药材4290种,蕴藏总量达6500万吨。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xxx就有326种,占88.10%,各地州市的中药材品种均在千种以上。川广云贵,地道药材。xxx省的中药材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斛、厚朴、半夏、吴茱萸、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xxx省中药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种达100多种,出口品种90余种,天麻、杜仲、朱砂等在古今中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地道野生中药材引种、家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引种成功的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石斛、艾纳香等70余种。

xxx省的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产业开发的前景广阔。五倍子、山药、刺梨、猕猴桃、鱼腥草、银杏、银耳、魔芋、苦丁茶等的生产,目前即被列为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项目。同时国家推进中药业现代化,为医药业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组织保障和措施保障;绿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为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xxx省巨大中药资源优势的发挥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在开发利用中药资源优势中建立起的产销结合的公司加农户的灵活机制,为制药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的独特疗效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加上适应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潮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放宽了中药的准入条件。目前世界天然药品年贸易额已达180亿至xxx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经营体制影响而对我国中药出口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将被取消或大大削弱,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成药将可以大批出口到西方工业化国家。

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利于我国中药产权保护,有利于中药工业的长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当一部分化学合成药都面临着进一步开发知识产权问题。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我国医药行业可以在中药、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领域获得大量国际专利,为中药业乃至整个医药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战略优势。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药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现代化中药、实现以现代科技手段阐明其药效药物质和作用机理,让传统中医药优势、特色和现代科技密切结合,规范化、标准化地生产,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能为国际市场接受且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化过程。我们要抓住国家批准xxx省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机遇,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目标与任务是:抓住一个重点(药效物质基础)和两个主要环节(有稳定和高质量的中药原粉,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先进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现代药物剂型);重点培育与扶持一批具有xxx特色、市场前景广阔、临床疗效确切、生产条件及企业管理俱佳的xxx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与制药企业;引导和培育xxx省的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xxx省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逐步形成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并大力支持研制与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二类以上新药,大力发展新剂型制剂与新产品。

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要突出xxx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特色,促进xxx中药、民族药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争取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xxx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研究开发体系、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保障服务体系、中药现代化产业市场网络。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走特色药业中药或民族药的道路,同时质量标准要提高,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药材的质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首要环节。因此,一些重要的中药材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生产基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8

关键词:中药代煎;物流配送;大学生创业

一、中药代煎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的创业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医疗机构或者药房提供的中药代煎业务,而其煎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疗效。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法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然而,笔者对本市中医医疗机构以及药店提供的代煎业务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此项业务有待进一步改进与规范。

煎服中药后,人们普遍会把药渣倒掉,其实药渣中仍然存留着一些药性,可以“废物利用”。统一代煎中药的药渣量大,可加入足浴中进行泡脚,不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还可通过皮肤在温水作用下的强渗透能力,充分吸收中药成分,疏通筋骨关节,改善体内的水分分布和血液循环,起到祛病、护肤、美容的作用。患者煎煮后的中药渣可用来进行足浴,配合治疗,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药剂的疗效。

二、中药代煎物流配送中心创业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一)项目筹备。本项目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疗资源,工作人员的组成:行政管理部门依靠学校及医院的管理干部以及部分学生干部,具备管理能力。技术部门与医院的相应科室挂钩,聘请相应学科专家为技术顾问,具体技术实施由招聘的医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医学生兼职完成。工作人员大部分为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推拿学、康复学以及物流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兼职在校生,具备较好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能;购置的设备也由医院医技部门指导配备,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项目优势。(1)中药煎煮机发挥中药药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省、市、区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及药店提供的代煎业务中虽均采用中药煎煮机进行煎煮,但是所采用的煎煮机均较为落后,煎煮人员大多不熟悉药材性质,煎煮工作大多存在以下问题:①未经浸泡直接煎煮,有效成分难以煎出;②不讲究先煎后下,重影响中药疗效;③中药代煎时间与火候难以把握;④煎煮次数不够,影响药物成分的溶出。有报道证明中药煎药机第2次提取时仍有60%-80%的溶出量,提示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煎药机一次煎药法欠妥。[1]针对一些质地坚硬的矿石类、贝壳类等中药而言,更加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对于有毒中药,可实现快速降低毒性,使所得的汤剂安全性更高。[2](2)物流配送实现资源统筹。研究发现,中药流通的传统方式一般为各药材公司为各医疗机构库房提供原材料,然后由药房为病人代煎。我们改进后的方法是病人在医院就诊之后,相应的处方信息就会由中医师通过网络传送到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代煎物流配送中心。

(三)药渣足浴充分利用资源。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讨论

(一)医学生创业亟需扶持。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但医学类创业项目往往具有技术要求高、周期性长、启动资金多等特点,难以成功。因而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在资金支持、贷款担保、创业知识、市场行情、技术帮助等方面加大对医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医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二)中华传统亟需发扬。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需求,这就要求医学生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彝药;知识产权;保护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支系和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民族之一。彝族同中华各兄弟民族一样,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等人类文明;开创了农业、畜牧业;发明了自己的天文历法。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凉山州、云南哀牢山和乌蒙山地区、贵州省仁怀一带,全国共有彝族人口近660万人,其中以云南为最多。彝族祖先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医药。这些文明无疑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彝族传统医药的发展及特色

彝族医药有着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被认为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药业,其产业化开发程度仅次于藏药和苗药。

1.彝族传统医药的发展

彝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是人们在与自然相适应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成果。彝族群众大多生活在金沙江南北两侧的热带河谷地区,受当地特有的居住环境、地理气候条什和生产、生活实践影响,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热证、毒证、箭证、蛊证等,在治疗方面既擅长用药,也擅长外治,特别是在排毒、通脉和治疗骨折、风湿、蛇伤、感冒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早在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就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学理论,并在清朝雍正年间推出了”拨云锭”等知名品牌。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就源于清代云南著名彝医曲焕章的祖传秘方。改革开放后,彝药的研究开发有了很大进步,有关学者先后收集整理发掘出彝医学手抄本古籍28部,其中最早的为明代嘉靖年间的《双柏彝医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并编纂了《彝药志》、《彝族医药史》、《楚雄彝州本草》等书籍。

2.彝族传统医药的特色

彝族医药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有着自己的医学理论和体系。

首先,彝医认为,人由天地而生,人体结构必然与天地相仿,仿着天地形成,仿着天地行动,仿着天地变化。人体与天体有相似之处,同样具有五行。这就是彝族的”人与天地同观”。两者是”天人合一”的统一体,因此,彝医认为,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彝族有一种方位推算法,这是彝族普遍用来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预防的诊断方法,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述。彝族医算主要依据太阳历和阴阳历来推算病人的年龄、禁日、衰年,以表达生命运动的规律。

再次,外治疗法也是彝医的一大特色,如火烫伤用鳝鱼血和鸡血混合外擦;蛇咬伤用狐狸胆、黄鼠狼胆煎水服,或者用黑牛胆、绵羊胆泡开水服后,再用重楼捣敷包伤口;内、外痔用洋金花煎水外洗等等。最后,象形医学也是彝族医学的一个特点,所谓”象形”,就是取植物、动物或矿物药中与人体组织、患病部位、疾病表现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来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在疾病的病理诊断上,从具体剖析人体物质的不同结构及其性能特征出发,以诊断病因病根,病理诊断比较准确。而且药物配方非常注意药物本身的生克变化的运动规律,能使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相互配合,发挥最大威力。

二、彝族传统医药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面临的困境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成为各个国家的需要,于是近代的知识产权制度逐渐建立。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以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为主体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各国都对自己的技术创新、著作利益、商业标志等加以很好的保护。但是,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方面,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却显得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矛盾

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要求在原有知识与技术的前提下,作出一种突破式的创新。特别是在专利权制度下,要求所授予的专利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这些特性相比较原有的技术而言,是一种明显而进步的技术革新,所以,在这样的知识产权制度下比较容易确定技术的创新性,也比较容易确定权利主体。

由于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地区,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还是人文历史方面,和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都有一定差距,这也导致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也整理出了很多彝族的古医书,但是很多彝族医药都是靠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不少彝族医药已经失传。再者,传统彝族医药的发展是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它并不像现代医学那样有精密的仪器和完备的实验条件。这些一点一滴积累的经验并不是由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需要彝族毕摩世家数十代人的心血。这样的渐进式创新显然与现代知识产权的突破式创新不相符。

2.彝族传统医药利益主体难以确定

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创新主体的确定比较容易,无论是著作权、专利权,还是商标权,知识产权制度对申请主体均有明确的规定,此处也不再敷述。

正如前文所述,彝族传统医药是一种渐进式发展,需要数代人的不断努力,这样也就导致了不易确定谁才是创新主体。纵观整个彝族医药的发展,每个彝族毕摩都有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又是一点一滴的,并不是突飞猛进的。那么,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赋予每个毕摩均享有相关的知识产权呢?还是只赋予最后创新的一个毕摩?更或者,赋予全体彝族一个共同知识产权?

从云南彝药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药批准品种来看,已有20个,”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灵丹草颗粒”等l2个新产品获得准字号生产许可证并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国内一批知名制药企业如”盘龙云海”、”老拨云堂”、”万裕药业”、”万鹤鸣药业”等先后在楚雄落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些企业致力于彝族医药的开发与保护,值得鼓励!但是鼓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真正受益的主体是这些企业,并不是真正发明这些医药的彝族人民。这些企业正是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取得的相关保护并获得相关利益,那为何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保护真正创造彝族医药的彝族人民?为何受益主体最终不是医药最初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3.彝族传统医药缺少发展动力

在近代以前,彝族医药一直发展不错,而且还出现了像”云南白药”这样的经典品牌,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西方医学也随着各种西方技术传入中国。西医以其疗效快、服用方便、精密的医学检测和长期的临床试验而迅速占领市场,传统的彝族医药,甚至博大精深的中药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毕摩世家的子孙继承的彝族传统医药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失传了,这无疑是人类医学瑰宝中的巨大损失。

除了受到外来冲击外,彝族医药本身的创新机制和保护措施也有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彝族医药本身的创新需要满足市场经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原来自然经济社会里那种氏族村落之间自给自足的医药。国家在彝族医药的开发与研制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才也有限,这也制约了彝药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很难对彝族医药加以全面而系统的保护,由于创新得不到鼓励与保护,就缺少创新的动力,这也就更谈不上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了。

三、彝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下,确实难以对彝族传统医药进行全面而充足的保护,为此,我们应该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有所突破:

1.适当改变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要求突破式创新,这样就难以将彝族医药,甚至是中药和其他少数民族医药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除了传统知识产权制度下突破式创新的保护之外,还应当建立渐进式的创新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保护一些历经百年而逐渐形成的知识产权。如果把每个人的贡献分开来看,他们所作的贡献也许只是一点一点的,根本达不到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他们日积月累的一点一滴的贡献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把这些积累起来的创新赋予一项知识产权,让两种保护模式并行。

2建立知识产权中的特殊主体

以此同时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渐进式创新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很多人共同完成的,这就涉及到,这样的一项知识产权应该赋予谁?是其中一个还是全体成员?

其实,我们可以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创建一类新的主体,这种主体只能是一种组织,而不能是个人。这个组织最好是彝族自己的组织,它可以代表整个彝族来申请彝药领域内相关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性权利就由该组织享有,而财产性权利则应当受到适当且合理的限制。如因医药的知识产权受益,只能用于彝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不得挪作他用。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10

1970年初,袁教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调查入手,深入民间调研,数十次前往不育症多发区的41个市县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率先发现集中不育症人群与食用棉籽制品密切相关,提出棉籽食品可致男性不育,进而分离出男性抗生育有效成分棉酚。嗣后,国家组织全国18个省市千余名多学科科技医药卫生人员协作攻关,袁教授作为全国棉酚研究协作组化学制药组负责人和山东省棉酚研究组组长带领科研团队对棉酚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规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环节、吸收分布、毒理、临床用药方法及剂量、棉酚的拆分、衍生物及络合物的制备和筛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1974年2月在探寻高效低毒棉酚衍生物的过程中,研制成功“男性避孕药甲酸棉酚”,袁教授亲自执笔起草了棉酚、醋酸棉酚、甲酸棉酚质量标准[3]。棉酚是迄今国内外男性抗生育作用最为确切的一个药物,作为非甾体类药物的新发现,填补了国内外男性避孕药的空白。1972年,袁教授首次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做出了关键技术贡献。

2系统生态观的中药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是袁教授长期关注的课题,他指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要发展中药事业,首先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他多次深入山区、药材产地和道地药材产区开展中草药资源调查,搜集民间中草药方剂,编著出版《山东中草药手册》《中草药避孕方剂汇编》和《山东省中草药资源调查报告》。80年代初,面对中药使用量激增,中药及天然药物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的现象,袁老认为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进行研究与科学利用。为摸清山东中药天然药资源现状,积极配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袁教授组织开展了山东中药资源普查,切实推进中药道地药材研究和人工栽培研究。针对中医和中药发展不平衡和“重医轻药”,以及临床用药不规范,中药炮制不当,或调药有误、分量不准,药材霉变,以伪充真、以劣充优等问题,深入分析中药及中药学科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适时地发表了“振兴中医事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药事业”的重要论述。90年代,袁教授立足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竭力倡导中药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组织山东道地药材研究,开展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5],从混乱品种甄别、本草考证入手,就其化学成分、饮片规格、质量标准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荆芥全面系统研究,明确了荆芥入药历史沿革,澄清了荆芥入药品种[6],首次探讨了135种常用中药所含微量元素与中药性效相关性,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24大科学观塑中药产学研经贸战略架构中药为复杂体系,其突出特征是整体性,袁老对中药现代化有着系统思考和独特见解,认为:“中药现代化要立足大科学观,从系统整体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着眼,基础与应用研究、实验与临床并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经济融合,产学研科经贸并举,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实现中药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还分析说:“应重视中药基础性研究,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更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临床效果为前提,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破行业界限,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协作,探索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从根本上使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中药的水平。”1990年,他在20余年中药生育调节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战略发展着眼,系统梳理古今文献,开展专题调研,首次在国内外全面总结中草药节育成果,独立完成了“中药节育的预测研究”,准确客观分析了国内外中草药避孕及抗生育研究思路与进展,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中药节育研究的发展趋向、目标,尤其强调应着力加强中药复方抗生育作用与有效成分及中药双向调节系统研究[7]。1998年,他综合分析中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水平,着眼于山东厚实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及在国内外所独有的优势、地理环境特点,增强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中药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高速路”,提出发挥山东居环渤海经济带区位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经贸于一体的“北方中药港”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和围绕“北方中药港”建设核心,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自主发展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增强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力的发展策略建议,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进程[8]。

3系统整体观和非线性科学理念融合构建符合中药

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中药质量是中药事业发展的核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袁教授便着力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的系统方法学探索。80年代初,组织了紫外、红外、荧光、色谱、电泳和细胞核型分析等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现代方法技术的系列研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确立了该领域领先地位。遵循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特点,融汇系统学和非线性科学理念,将现代分析技术引入中药领域,指出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种质、原药材、饮片、制剂、中成药、辅料及环境土壤等的多维标准规范和综合集成控制。创建性地提出中药全成分分子动态变化整体性、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理论“中药质量全成分控制论”,即:中药具有整体性、非线性、模糊性、时空序列等特征,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并且这些成分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它既有植物生长时由于生物变异及基因表达的可变性,又具有采集加工后成分分解转化的可变性。因此,只选用其一种成分,甚至选用几种成分定性定量,进行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难以反映出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中医辨证用药重视整体药效相距甚远。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以中药全成分为基础,以其全成分分子的整体效应为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获取标准量值,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9]。袁教授首创了“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中药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全成分宏观总体效应表征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等系列新方法[10-12]。1994年,他将热力学理论引入中药研究领域,采用微量量热法新技术,运用生物热效应表征黄连、黄芪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建立中药质量评价的热力学方法[13-14]。袁老在长期系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完善了中药及其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4复杂巨系统理论与集成统一分析方法解析中药复杂体系

20世纪80年代,袁教授以阐明中国特色生命科学———中医药学的本质为根本目标,开始了以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药-证”相关性研究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研究模式,以中医方剂的功效为指标,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剖析方剂的物质基础,揭示方剂的作用机理,阐明其科学内涵的艰辛求索之路。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修养和长期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中药实践,使他对中药方剂有着精深的认识,作出了“中医药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工作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功效关系和物质关系,研究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物理的、化学的和活性的),从而探讨中药的协同、拮抗和双向作用,对于发病机体治疗疾病的机理,以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进而阐述中医药理论”的论述。形成了“中药配伍化学关系论”,其核心内容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的组成,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包含微量元素以及两者形成的络合物成分等。单味中药中具有多种有效成分,每个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多以复方形式,它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复方的中药配伍是以“君、臣、佐、使”及功效方面的“七情”的组方原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并在机体内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即复方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复方中所含中药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中药通过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与促进疗效,减低毒性与不良反应,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中药汤剂多是复方,配伍煮后,各种成分多数相互作用,发生多种化学物理变化,含量上升或下降,甚至产生新物质,只有极少数成分保持原有状态,由此反应而产生的新物质,足以导致量或质的变化;汤剂进入机体内又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中药配伍组成的复方,其汤剂的功效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单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功效作用普遍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复方的药理作用并非简单地等于各味中药及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加合,显示出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的总和,体现了祖国医药学在直接治疗疾病的同时,重在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因素和通过对其他药物的影响使得机体恢复健康。中药复方汤剂中各单味中药所含化学成分有的保持原有状态,有的因相互影响而产生量的增多或减少,有的则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由于单味中药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单味中药中不同化学成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它们间可以相互协同、拮抗或又协同又拮抗[15]。率先采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及效标成分与药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将智能色谱专家系统用于中医方剂分析,开展了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四物汤其成分变化与药效的相关性和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确证全方补血药效最佳。继而提出“中药方剂分子合式作用学说”,合式,即合乎一定的规格、程式,指有序、有规律的作用。中药方剂是一个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体系,含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成分。中药配伍制备汤剂的过程中,则可能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由此反应而产生新物质(沉淀物和非沉淀物),导致量或质的药效变化。当汤剂进入机体内部形成一个随病症可发生协同或拮抗的动态平衡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复杂体系,在机体内活性成分分子包括原有活性成分分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分子和间接产物活性成分分子,一种活性成分分子在机体氛围中可改变状态,如形成络合分子等,随病症可呈现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活性作用,其活性成分应能被机体吸收,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起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又可划分为Ⅰ类活性分子,即已作用在靶点上的活性分子;Ⅱ类活性分子,虽未作用在靶点上,但可协同或拮抗Ⅰ类活性分子的活性;Ⅲ类活性分子,是Ⅰ类和Ⅱ类活性分子的作用基础或后续分子。在机体内,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可作用于多个部位、多个靶点或几种活性成分分子作用于同一部位、同一个靶点,其作用呈现层次性、有序性、整体性、综合性和调节性,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病症得以治愈。

5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中药学科内生机制与动力

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功能的平台,是造就学术领军人物与科技拔尖人才的舞台,数十年的学科工作经历,使袁教授体会到高水平学科是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载体与基石。他立足于建立中药现代学科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中药光谱鉴定学”学科体系,其专著《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作为学科建设的开篇之作,为中药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径[16],成为新学科的理论奠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人才智力资源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原动力、理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造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的“学科建设发展四要素”和“构建方剂学二级学科群”及“方剂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17]。1985年初,就学科建设提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者的关系为“首、主、重”三要关系。袁老注重优秀中药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倡导科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药并重、医文合一的人才教育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重视培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中药创新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从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到博士后人才培养层次完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健全的五个层次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结语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11

花白的头发,带老花镜,步履蹒跚,这是我们对传统老中医的固有印象,而1971年出生的钱辉与传统老中医的形象却有着天壤之别,加上其谈吐幽默,语言中充满机智活力,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个博学健谈的研发人才。如果不是见到穿上白大褂,坐在面前将中医药学对你娓娓道来的钱辉,多数人都无法将其和中药学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钱辉的创业故事充满了“反传统”。与多数中医医生的童年不同,小时候的钱辉并不属于性格沉静,聪明好学的学生。相反,他从小就调皮好动,且喜欢与老师顶嘴,好在成绩还不错,很多老师对他的调皮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表示无可奈何。中学时,更是因为语文老师要大家将文言文反复抄写十篇的建议而遭到钱辉的当面抗议,直言到:“老师,你太没有教学经验了,文言文是靠抄出来的吗?文言文是要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当场把老师说得无言以对。而钱辉也被贴上了一个无法考上大学的坏学生标签。

最后,钱辉还是考入徐州医学院,但当时医学院并不是钱辉的第一选择,只是因为生于医学世家的母亲的要求,而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后来因父亲患病,由于西医的方法没有明显疗效,于是钱辉想到了用中药的方法试试。当时医学院的图书馆正好有些中医学著要处理,钱辉便将其全部买下开始潜心研究。一般别人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攻克下来的中医学著,钱辉却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弄懂了其中奥妙,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天赋。最后,父亲在他的治疗下痊愈。从那时起,钱辉发现自己对中医药学的兴趣愈来愈浓。尽管后来是以一个外科医生的身份任职多年,但对于中药的研究却没有断过。在其他的科研方面,比如说医疗器材,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钱辉在中药方面的造诣亦不浅。’

正是基于他反叛、创新的个性,才有了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新的商业模式尝试,创立中国第一家现代化中药堂——圭石国药堂。如今为了圭石国药堂的连锁经营,还特别在湖北大别让脚下建立了圭石酒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酒制膏方和健康白酒。

作为酒制膏方的发明人,钱辉在这方面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虽然酒制膏药是源自于传统的养身理念,但却用“反传统”的方式在推进,省去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繁琐程序,而圭石国药堂的酒制膏方将传统医药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巧妙融合,有效、快速地达到治愈目的,是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的极大福音。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篇12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中药学学科设置于1959年,从1997年首次跨入河南省重点学科,至今已经连续建设五届。其中,从2004年以来,连续两次被评为河南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12年,学校进入全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序列,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提出了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2012年进入河南中医学院省级第八批重点学科建设,2013年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13年中药学专业成为我院首届--本录取专业。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已经打造成为河南一流中药教学、科研、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特色重点学科,整体进入国内同学科第一梯队。

学科研究方向建设以河南中医学院一级学科中药学特色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为依托,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其所含涵盖的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学5个主要二级学科的技术综合应用,长期固定以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中药资源评价与质量标准研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应用研究等5个研究方向,涉及中药种植、生产、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和药性理论等中药关键领域。以上研究在中药学学科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各研究方向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形成了整体实力突出,特色明显的中药综合学科。

1.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研究方向

该方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分析化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对中药活性成分尤其是水溶性成分进行研究,为开展中药的资源、种植、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药开发和相关研究。学科在国内较早开展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解决了中草药中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浓缩、分离、检测等整套技术难题,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学科开展中药化学成分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构建中药化学组分配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诠释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中药品种整理与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药用植物种植及田间管理研究,中药材产地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对河南道地药材冬凌草、连翅、山茱萸、柴胡、银杏、葛根、怀地黄、茜草等的种质资源及规范化种植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药材质量评价标准。同时也为我省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与河南宛西制药、羚锐制药、顺势药业、济世药业、豫西药业等开展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课题研究及基地建设。建立河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基因库,重点对怀地黄、怀山药,山茱萸等进行品种培育和改良,培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新品种。针对河南道地大宗药材病虫害种类进行防止技术研究,初步建立其病虫害防治体系,制定相关的综合防治标准。制定和完善了冬凌草、山茱萸、柴胡、金银花、怀山药、裕丹参等药材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3.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发向

该研究方向主要对河南道地药材或主产药材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河南道地药材为主的加工炮制技术和饮片质量控制研究为主的特色和优势。在怀药、禹药以及斑整、山茱萸、猫爪草、卷柏、诘梗、雄黄等河南道地和主产药材的加工炮制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等中药炮制工艺规程和饮片质量标准。服务于我省饮片加工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育示范加工企业。与我省企业等进行行业合作,申请药材饮片国家批准文号。河南道地大宗药材颗粒(饮片)炮制规范和“河南道地大宗药材颗粒(饮片)质量标准。

4.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从中药资源种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更新,研究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中药现代化;基于中药材的栽培知识和技能及中药材质量分析评价,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从濒危中药的调查中寻找新的替代用品,建立新的药用资源和食品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物质合成机理以及中药新品种选育的研究。目前,按照“GAP”的要求,系统的对怀地黄、冬凌草、山茱萸、柴胡、金银花、怀山药、裕丹参的种质资源等进行了研究,制定和完善了怀地黄等药材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指导并协助制药企业完成了山茱萸、怀地黄、怀山药、冬凌草等药材的GAP认证。

5.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应用研究方向

本方向针对中药的基本问题一药性理论、中药功效与应用,按照中医药的科学思维,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了中药药性物质研究、中药抗焦虑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研究:提出“性效同源”新观点及通过中药功效物质认识药性物质的新思路,建立了“病证-药效-血清药化学”结合认识中药药性物质的系统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中药归经研究。先后开展了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姜、干姜、炮姜等药性物质研究。开展熟地黄、百合、知母、酸枣仁、五味子、丹参、黄连、石菖蒲等中药抗焦虑筛选及组方研究。中药新药创制及大品种二次开发,阐明药效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完善内在质量,强化“可控”“稳定”,提高制剂工艺,改进剂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看电影作文9篇
  • 下一篇:社交礼仪(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