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用水资源效率节水灌溉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众多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处于紧缺状态。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而且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节约用水,控制无效蒸发,调整农作物结构,研发节水农作物的新品种,提高农业栽培技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是农业水利部门的新课题。

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意义

1.挖掘节约用水的潜力。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在我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难题。然而在一些地区严重的浪费水资源问题也是让人瞪目结舌的。在这些水资源消耗中农业用水量占73.4%。农业用水主要是灌溉用水,目前的利用系数只有0.3~0.4,这从技术角度讲我国的灌溉技术比发达的国家相比落后很多,那么我们的节水灌溉潜力是很大的。

2.提高用水效率是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史保证我国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是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必要物质基础,粮食作物的灌溉用水是保证粮食丰收的必须条件。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的状况另人担忧,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证。从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看,如果不实行节约用水,这么大规模的灌溉用水肯定是不好解决的。

3.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而且增加幅度不断攀升。所以提高农业用水率也是必要的。

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措施

1.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工程措施促进节水

实施扶贫扬黄灌溉、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示范、末级渠系改造、水权转换等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切实有效的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

2.是加强水量调配,以管理措施措施促进节水

科学编制灌区水量调度方案,细化水权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各地、各时段的灌溉水量,把用水和节水指标分解到各市县、各渠系和各用水协会,严格执行县际断面流量控制制度,层层落实交水用水制度。通过精心调度、科学管理,稳定了灌溉秩序,提高了灌溉效率。

3.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科技措施促进节水

大力推广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小畦灌溉技术,有效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4.是改革水价机制,以价格措施促进节水

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通过水价改革,有效发挥了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水商品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发挥了广大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灌区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

5.是积极开展管理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促进节水

全面开展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体制,理顺了管理体制,落实了管理责任,改善了农村水利工程状况。

6.是实施水权转换,以用水市场机制促进节水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2

作者:徐艳单位:成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通过对小麦种植效益调查可知,种植小麦产量约为7500公斤/公顷,以单价2.0元/公斤计算,合计产值为15000元/公顷左右,而投入的种子款约为900元/公顷,农药费150元/公顷,肥料款1350元/公顷,农民付出的耕地、收割等人工费2850元/公顷,合计投入5250元/公顷,纯收入9750元/公顷;复播黄豆产量约为1350公斤/公顷,单价按5元/公斤计算,合计产值为6750元/公顷,投入黄豆种子款375元/公顷,农药费150元/公顷,农民人工成本费1200元/公顷,合计投入1725元/公顷,纯收入5025元/公顷。两项合计产值21750元/公顷,投入6975元/公顷,纯收入14775元/公顷,产投比为约3.2∶1。相对于劳务经济,种小麦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种0.07公顷粮食的纯收入还不如打1个月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的重要问题,小麦生产问题尤其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自然风险能力弱在粮食生产中要面对的自然灾害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易遭受如春季干旱、低温冷害、夏季暴风雨及越冬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差。一是因地貌条件所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削弱了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二是全县没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农民也就没有参加农业保险这样的意识。农技推广体系投入不足,种粮科技支撑水平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机构,承担全县粮食生产规划、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各项技术服务等职能。

种粮劳动力结构变化,科技素质偏低成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或从事经营,种植收入只占家庭纯收入的10%左右,目前农民打工平均小工工资为50元/天~80元/天,远远高于从事种植业的收入,致使多数有能力、有文化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文化素质低、体力弱,从事科学种田力不从心,加之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精细化耕作难以保障。另外,他们多数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导致种粮的主题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良种增产潜力的发挥。㈤土地分散经营,新技术示范推广难开展由于目前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缺乏独立的试验示范基地,使“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难以开展,即使有条件,也只能在农民承包田进行,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水平、技术素质等参差不齐,病虫害统防统治及一些高产技术措施难以统一落实到位,示范效果不理想,导致“三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㈥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慢,深加工龙头企业甚少成县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慢,粮食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生产和销售阶段,又加之全县粮食深加工企业甚少,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也仅仅限于面粉加工,粮食食品加工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经营,如馒头、面条等,加工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规模,粮食产业附加值低。

政府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的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三是大力推广粮食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好农田质量建设,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有利于稳定提高小麦生产能力。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等重点工程,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生物覆盖粮肥轮作、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要完善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政府要增加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设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专项经费。还要为基层乡镇推广站配备专用的试验示范基地,加强粮食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粮食种植新技术。重点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种粮水平,降低农民的种粮风险。农业部门应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和资金投入,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农民权益。发展粮食专用特色品种,促进农民增收在实现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根据粮食加工、贮藏和销售企业的需求,以订单形式,生产具有特色的优质专用粮食品种,依靠突出产品特色来提高商品粮价值,以达到增收的目的。引导土地适度集中流转针对一家一户种粮成本高和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很好地管理农田的现状,建议在外出务工集中的乡镇,在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基础上,采取转包、股份合作、租赁、置换等模式,积极引导土地向劳动力强、技术精的农户逐步集中,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奠定土地基础。加强社会化服务,努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型、销售服务的作用。帮助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以粮食主产乡镇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全县粮食生产综合效益。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强大驱动,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在现代农业经营过程中,粮食增产增收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关系很大,农民综合素质是影响种管措施落实、接纳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的关键因素。针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电视讲座、报纸杂志、下乡宣讲、外出考察等途径,使县乡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应用小麦生产新技术,提高种粮农民的科技综合素质,为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1篇3

关键词:粮食种植;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37-2

0前言

发展粮食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从04年开始,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商品率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局面,在国民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培育和发展更多的粮食种植大户和企业,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根据现有我国粮食种植相关资料,作者调研了粮食种植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寻找对策,以期由此供粮食种植的企业和个人作为参考。

1粮食种植的影响因素

1.1国家补贴政策

近年来,政府针对我国农民粮食种植,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措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其具体效果已经成为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在直接补贴能否具有生产效应上,直接引导人们关注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使得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也有学者的入户调查显示,现行补贴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并非由此形成,种粮补贴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没有过多的必然联系。

那么,究竟当前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产生必然影响,就目前的的研究来说不能很好地进行解释,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正是因为缺乏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导致各方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分歧。

1.2资金借贷机构

粮食种植资金借贷可以有效地弥补既往农业帮扶机制的不足,它贴近了市场规律,有效关照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真正让农民安心种植,让企业蓄力发展。如此“多赢”政策正是当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急需的。

同时,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运行粮食种植借贷时,要有相应的机构来负责承担部分风险,这就从一个方面打消了农民种植顾虑,为涉农企业的生产也会提供一些便利。

目前,一些地区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经建立一批所谓的“粮食银行”,做法一般是遵循市场规律,紧贴当地实情,以粮食为“货币”进行收储。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化解制约农业发展的经济瓶颈,增强了农民和涉农企业搏击市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种植欠发达地区的粮食种植产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3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粮食是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尤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是农业和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安全是国家一直以来的头等大事,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为此。因此,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作者认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侵占基本农田,导致耕地减少。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做值得自豪的成就。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道出了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指出,中国人口高峰还未到来,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护耕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

二是粮经价格的差异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植经济作物的高收入势必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研究表明,粮食种植面积的过度增加会不利于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一直都是目前国家政策研究的方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政策所指的真正目的。同时,由于种植面积的具有的局限性,农业种植结构也因为其他作物的影响而遵循起伏涨落的规律,即土地资源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种的多,自然会减少经济作物产量。如果只是追求粮食面积的盲目增加,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推算长期经济的收入,那就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效益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

1.4气候变化

自民国以来,我国年地表平均气温增加明显,至今升幅约0.5-0.8℃,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北方年平均气温升幅显著。东北、内蒙及西部盆地升温速率为0.8℃/10年,也就是说,上述区域自80年以来温度已上升了2℃以上,已经高于同期全球平均上升值,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是温度明显升高的转折点。降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西部盆地,最大的每10年增加10-15%,而华北及东北南部降水量有减少趋势。以目前的趋势,对21世纪气候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变暖,降水量也会快速增加。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土壤、作物等粮食种植方面的差异显著,为了因地制宜、适应气候,正确利用气候与土地资源,对中国粮食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分工作就尤为重要。早期的学者利用各地气象站收集的气候资料,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同期农学家相关研究成果,在上世纪80年代初规划了粮食种植制度区,在此后的五年中陆续完善了中国的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分。目前,由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粮食种植制度产生了影响,这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有些已经着手与新制度区的研究。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现在还只在于使用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粮食种植制度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而对于中国粮食种植北界是否发生变迁,以及种粮食种植北界变化后对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几乎没有。

2粮食种植的建议

2.1配套扶持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国内粮食种植农户是一只庞大复杂的团体,其各自情况互不相同,而且不同阶段国内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侧重。相关机构在政策研究之前必须开展调查,符合现状,建立调查档案,实行动态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当地粮食生产状况的配套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要改变目前各地区在承包期、种植人口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对特殊困难的种植户租金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由承包耕地的初级形态向种植大户和企业化发展。推进农村土地各种承包机制的创新,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逐步稳定耕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为培养粮食种植部门、企业和大户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2.2提高生产条件,发展种植科技

生产条件的优劣与否决定粮食种植生产的增减,同时也是降低风险,真正实现增收的必要保证。要考虑将种粮户的个人项目尽量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实施集体与个人在路、田、水、沟、林等方面的综合改造,可以切实增强农户抗御灾害能力。此外,还要将个人线路纳入农田电网改造,新建大型晒场和仓贮,购量大型农业设备,修建道路,提供种粮农户生产的基本条件保障。国家需要针对这些措施,拨付相关专项资金,在基础方向上帮助和鼓励粮食种植产业走出目前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局面。

各地区农业机构要将种粮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发放相关资料、档案卡片,在种植技术上,从选种到收获做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各地区农业技术服务要逐步创新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真正切实地为粮食种植农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这项工作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农户的技术培训,重点在培训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知识层面上提高农户的认识;二是加强粮食种植的指导,可以通过技术人员与农户结对子进行指导种植,帮助种植户解决粮食种植上的各种技术难题,尤其是在病虫害统防统治与配方施肥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三是带动项目发展,利用个别先进种植户作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展示标本,让区域内粮食种植户直接感受到科技的增产作用,进一步提高种粮户的科技应用水平;四是各地区建立完善、科学的气候监控平台,协作一致,在向本地区种植农户即使提供气候变化的同时,也为国内整体气候建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3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首先,要完善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的城镇化战略,必须要满足两个关键的条件。一是统计由城镇化推进造成耕地减少从而带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失,与同期农业技术进步而获得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相比较,并控制损失能力要在提高生产能力的范围内。二是应当选择耕地资源损失最小化的城镇化方式,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分析,扩大大中型城市建设,更有利于节省土地。中小城镇建设过量,就会形成“圈地运动”的局面,在占用很大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还会因为大面积零散建设而浪费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其次需要在保护耕地的政策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加强对土地“占补平衡”的管理,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保证新补充耕地的质量。三是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用于农业生产。

最后,要进一少提高国家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2.4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在国内已具备条件的种植区域内成立和发展粮食专业协会,组织粮食种植的农户真正投入到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从长远的效益来说,建立粮食种植相关专业的协会,也是保证粮食产业逐步发展的一种手段。将粮食种植农户、粮食种植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粮食各个相关专业的协会,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依靠协会产业为主动力,在基地发展、技术培训、农贸连锁、订单供应、粮食贮运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多方位的服务,引导他们与国家经济进行正确的接触。

2.5建立抗风险网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有利于粮食种植户发展的抗风险网络。所谓抗风险网络就是帮助农户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避免受到资金、气候、市场等影响因素强烈作用时,由政府部门所建立的各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部门要着力做好技术、经营和市场等信息化服务,规范土地竞标发包等商业行为,并建立相关法律框架;财政机构在增加资金扶持力度,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得以通过等助管行为的同时,建立区域性资金辅助机构;工商物价机构要制订监管措施,坚决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商业行径,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进行;粮食机构要引导粮食贮藏、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确保优质粮食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提高区域化、规模化优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农业信贷的规模,增加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政策上向粮农倾斜的同时,要勇于替农户承担部分风险;最后,气象部门要联手作为,群策群力,以各种方式及时对灾害性天气信息进行传播和传达,让粮食种植产业采取防范措施,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粮食种植影响因素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根据我国目前在粮食种植的整体环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为粮食种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冬平,赵翠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2005(1):5-6.

[2]红.农业科技信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法与形式[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32.

[3]云雅如,方修琦,王丽岩,等.我国作物种植界限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J].作物杂志,2007,3:20-23.

[4]王庆芳.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践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8(18):27-28.

[5]张红玉,赵俊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路径及其优化[J].学术交流,2008(7).87-91.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麦高产创建;制约因素;建议;陕西兴平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0-0054-01

兴平市是陕西省3个县级市之一,总人口61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总面积507km2,耕地面积约34667hm2。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盛产小麦、玉米,素有关中“米粮仓”之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作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粮食产业,在高产创建项目的强力驱动下,产量水平、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影响小麦生产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

1.1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种植区域需重新规划

近年来,随着兴平市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化工、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园区面积逐年扩大,致使粮播面积不断减少,这成为影响兴平市粮食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随着兴平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张,致使粮食种植区域被压缩,过去的一些传统种植粮食区粮播面积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规划布局[1]。

1.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目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以老人为主,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农业科技认识不够,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极不利于高产创建技术的统一实施。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平常在外务工,只在收获季节返乡劳动,对日常农田管理不予重视。这些都是兴平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3粮食产业化规模化小,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兴平市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门类较少,开展规模化统一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该市的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村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数量还较少,发展规模较小,也制约了该市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4栽培技术需要进一步集成提高

良好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种植产量水平,因此应该进一步研究适宜于该市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并且在项目区域推广实施。改进不适宜的技术措施,特别是过去的宽幅条播技术经近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不利于该市小麦高产,需加以改进。同时,要进一步集成适宜的栽培技术,优化品种布局,从而促进兴平市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1.5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兴平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部分农田缺乏有效的灌溉设施,一些地区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致使兴平市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弱。

2兴平市小麦高产创建的思路和技术措施

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总体思路,抓好小麦高产创建工作。以整镇连片粮食基地建设为平台,科学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着力打造区域集中、优质高效的粮食示范基地。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2.1选用优质品种

依据兴平市小麦品种试验示范观察结果,选择西农979、小偃22、中麦895等作为该市小麦高产创建推广品种。在小麦高产创建种植区实行统一供种,实行良种统一调拨。在项目实施村组设立供种点,并实行良种统一包衣,由包村技术干部和村委会向农户直接发放,做到高产创建区域小麦品种全部良种化。

2.2实行秸秆还田,推广小麦播种农机深松整地

结合深松整地,在高产创建区实施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空隙度增加,促进微生物活力和小麦根系发育;同时可以杜绝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同时适量增速氮肥,以调节适宜的碳氮比,加速秸秆快速腐解。

2.3适期播种

依据品种的冬春性,选择适宜播期。根据兴平市实际,适宜播期主要集中在10月5―10日。播种期过早会造成冬前旺长,易受冻害;播期过晚,幼苗较弱,抗冻性较差。播量以187.5kg/hm2为宜。通过近几年兴平市示范观察,宽幅条播由于播幅宽,存在封行难、群体低的问题,必须通过高播量、高水肥才能达到理想的群体。

2.4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小麦高产创建实施区域进行统一采集土样、化验分析,制定施肥配方,结合肥企统一研制出适合于兴平市小麦生产的配方肥。通过配方施肥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补充土壤养分,维持养分平衡,改良项目区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小麦增产增收[2]。

2.5实施统一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兴平市小麦常发病害为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常发虫害主要为小麦吸浆虫危害。除了做好选用抗病性小麦品种以外,根据吸浆虫在兴平市局部偏重发生的实际,抓住吸浆虫幼虫破茧出土和羽化2个防治的关键时期,采用统一防治药剂、统一专业机防的办法,开展小麦吸浆虫防治和“一喷三防”工作[3]。

3建议

3.1科学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推进整镇连片种植示范

根据兴平市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应稳定该市粮食种植面积。以该市中部塬区为依托,建设整镇连片粮食生产基地。创建万亩示范片,着力打造区域集中、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推广技术集成管理,实现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农资统购的全覆盖,促进该市小麦高产创建的发展。

3.2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培训

针对现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实际问题,应该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劳动经营主体的引领和培育工作。培育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粮食种植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对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物资政策技术支持,保障兴平市粮食高产创建上台阶。

3.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粮食高产创建的基础和保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创建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节肥农业,促进创建区域粮食高产创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4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抓好高产创建

不断强化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好新优品种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整地、小麦一喷三防、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同时要创新粮食生产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市场化程度,通过科技支撑促进兴平市高产创建工作[4]。

4参考文献

[1]秦纪新,梁关会,张杰.兴平市万亩小麦示范片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77.

[2]耿立新,郭延敏.沛县万亩小麦示范片高产综合配套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1):19-20.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粮食;食物;粮食安全;种植业结构;十大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53-04

一、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概念

1.中国传统的粮食概念。按照中国传统解释,粮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由于历史原因,国家统计局从1953年起就采用了广义的粮食概念,为了和国际接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公布中国粮食总产量时另列了谷物总产量,以示区别。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是指谷物、即小麦、粗粮、稻谷等三大类,粮农组织所说的“世界谷物总产量”在中国常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中国广义上的粮食总产量中应剔除豆类和薯类的产量(近三年中国谷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约89%),才能与其保持统计口径一致。

3.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概念是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采取政策,以保证世界粮食库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数,即世界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其中:6%为缓冲库存,11%~12%为周转库存,周转库存相当于两个月左右的口粮消费,以便衔接下一季度的谷物收成,凡一个国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为粮食不安全,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

1983年4月,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粮食(有效供给);要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这两者的可靠性,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2000年10月11日,“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二、粮食是食物,但食物不仅只是粮食

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进行审视,不仅食物概念的内含比粮食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而且树立食物安全的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1.“粮食”与“食物”概念内含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还包括薯类和豆类。而“食物”的内含比“粮食”宽泛得多,例如,FAO生产年鉴统计的“食物”类别包括:谷物类、块根和块茎作物类、油料作物类(包括豆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和浆果类、家畜和几禽类、水产品类等等,共有类100多种食物。

2.“粮食”与“食物”的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的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固定在水田和旱地上生产;而且,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规定,生产“粮食”的耕地坡度要求在25°以下,否则需退耕还林(草)。“食物”生产则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既包括种植业(水田和旱地),也包括畜牧业(草原)、林业(山地)、水产业(水域)等。

3.“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粮食安全”主要评价指标有粮食产量水平、库存水平、进出口贸易依存水平、贫困人口温饱水平等。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既需要有“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更需要有“非粮食类食物”的评价指标,还要增加各种食物的营养卫生、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可持续发方面的许多指标。

4.“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战略目标不同。“粮食安全”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粮食生产区如何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食物安全”则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注重原料转化(比如,饲料粮、饲草饲料转化为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食物多样化及其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这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

三、采取十大举措确保我市长期粮食安全

我市从纬度位置看应和两广、福建相当,应属于冬暖夏热的热带,南亚热带气候,但因我市属横断山系,市内海拔高差悬殊大(最高海拔3780.9米,最低海拔535米,相对高差3245.9米,坡降达1.5%,斜面为云南最陡之一),既有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又有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立体农业特点,我市粮食生产分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就具体作物依面积、单产和总产来划分,依次为水稻、玉米、小麦、啤饲大麦和马铃薯,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小春作物生长季节晴空万里,风高物燥,属于旱季,对小春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降水不足,旱地作物完全是“靠天吃饭”,栽培技术上属“冒险栽培”!相反,大春作物生长季节属于雨季,多数地方阴雨连绵,中海拔区域以上的广大粮食主产区对大春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两头低温严重、中间光热不足”,加之年降雨量60%集中在6―8月份,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多雨低温寡照交互作用产生气候上的“湿凉效应”,不但严重影响大春作物正常生长,而且增加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威胁,我市粮食生产气候资源与滇中和滇东同纬度海拔相近生态区域比较明显看出,小春作物生长期间“气温低、霜期长”,大春作物生长期间“春温回升慢,降水多、湿度大,两头低温严重,中间高温不足”,因此,我市粮食生产要突破气候资源瓶颈,就必须调整小春作物结构,理顺大小春关系,小春服从大春,大春粮食作物前期要充分用好五月份光热资源,后期要避开八月低温,才能获得全年高产。

1.适时栽插,中海拔区以上40万亩粳稻提早一个移栽节令至少有1600万千克的增产潜力。我市常年播种90多万亩水稻,除热区和次热区的近30万亩外,约有60多万亩粳稻种植在中海拔期以上,历史上因为该区域粮食供应紧张,长期“以粮为纲”,水稻的前作几乎全部种植生育期长的小麦当“口粮”,结果小麦生育期长影响水稻适时移栽,水稻推迟栽插节令严重影响产量,秋收结束后年复一年地重谈“大春损失小春补”的老调子,小春继续再种当“口粮”的小麦,全市粳稻生产总产无法突破的怪圈就这样越陷越深,无法跳出来,我市大多数粳稻种植区域与省内楚雄、玉溪等粳稻高产区相比气候资源除降雨多以外,有很多相近的因素,但我们的粳稻移栽节令比这些相似生态区迟一个节令以上,1985―1986年我们对水稻低温冷害研究时在中海拔稻区腾冲固东镇和洞山乡进行过籼稻播种期与移栽期的试验,结果5月15日移栽的禄丰谷比5月31日移栽的增33.3千克,增7.7%,比6月10日移栽的增产50.2千克,增12.1%,5月21日移栽的红20―3比6月10日移栽的增产28.4千克,增11.2%,5月21日移栽的古154和红20―3分别比5月31日移栽的增产63.6千克和47.5千克,增11.1%和10.2%,比6月10日移栽的古154增125.3千克,增24.5%,比6月10日移栽的红20―3增76.8千克,增17.7%;另外,隆阳区农科所1987年在保山坝用粳稻品种京国92进行移栽期试验,结果5月1日移栽比5月21日移栽增产82.2千克,增12.7%,比6月1日移栽增126.4千克,增20.9%,比6月11日移栽增196.1千克,增36.7%,大量试验早已证明,中海拔区以上粳稻在5月上、中旬移栽,每亩增产40千克左右完全有把握,老百姓都会说“立夏栽秧是金,小满栽秧是银,芒种栽秧要不成”,通过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市小春作物结构现在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粳稻区完全具备了提早移栽节令的条件,全市中海拔以上粳稻只要有40万亩能提早一个节令移栽,每亩增产40千克,总产增加1600万千克,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证明,不仅稻谷产量增加而且稻米品质也会提高。历史上因水稻遭受低温冷害造成大幅度减产的年份很多,例如腾冲县1951―1988年的37年统计,水稻遭受低温冷害侵袭达22年,其中1984年受影响损失惨重,全县损失稻谷4121.74万千克,亩产减111千克,保山坝1987年水稻低温冷害造成亩产比上年减142千克,水稻提早栽插节令是防御低温冷害的战略措施。

2.耕制改革,全市进行25万亩水改旱能够增产2500万千克以上玉米。水改旱能显著提高产量这是公认的技术措施,关键是有多少可改和有多少必须改,全市耕地详查资料显示,我市实有耕地512.32万亩,其中稻田186.52万亩,旱地266.74万亩,轮歇地59.07万亩,因此,水改旱的耕地面积空间客观上是非常大的,我认为有以下四种情况的稻田可以改或必须改,一是全市热区、次热区和中海拔以上稻区的雷响田可以全部进行水改旱,此类稻田一改就能大幅度增产;二是长期以来水稻单产300千克以下的低产稻田必须改,因为玉米是碳四作物比水稻增产潜力大;三是海拔18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种水稻产量不稳定的稻田必须改,在冷凉山区玉米丰产性和稳产性比水稻好得多;四是虽然有水利条件,但稻谷生产过剩的稻田可以进行水改旱,因为玉米比水稻产量高,容易栽培,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在市内水改旱成功的事例很多,例如腾冲县明光乡稻田分布在海拔1840米―2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5℃,年降水1800毫米,2004年水改旱2000亩,平均玉米单产394.5千克,比水稻亩增163.5千克,增70.8%,2005年水改旱4100亩,平均玉米单产389.4千克,比水稻亩增153.4千克,增65%,2006年水改旱7145亩,玉米平均单产356.8千克,比水稻亩增116.8千克,该乡2004―2006年水该旱13245亩,玉米平均单产372.6千克,比水稻亩增135.5千克,增57.2%,又如隆阳区汉庄镇青岗村河西2组海拔2015米,年均温14.5℃,年降水1358毫米,多年来种植老品种水稻平均单产180千克左右,2006年水改旱154.3亩,平均亩产725.2千克,比水稻亩增545.2千克,单产提高3倍多,其中胡在明种植一亩海禾一号,理论测产亩产达870.3千克,2007年以后该村400多亩稻田除几亩低洼田外,全部进行水改旱,粮食单产和总产成倍增长,全市五县区与明光乡和青岗村生态条件相近的低产稻田很多,可以进行水改旱的稻田25万亩以上,如果对25万亩稻田进行水改旱,亩产增加100千克玉米没有什么技术问题或操作难点,将直接增加2500万千克以上玉米产量,此外,在玉米地上可以套种红薯、大豆、南瓜、青菜等作物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每亩玉米地套种红薯或青菜可增加上千斤产量,套种大豆可增加几十斤至上百斤大豆收入,总之,玉米地套种增收老百姓很有经验,对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好处很多。

3.高产创建,全市创建10万亩超高产农田可望增产1000万千克粮食。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是科技人员和农民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我市小春啤饲大麦和大春水稻大面积高产田块不断建成,例如小春生产,1996年腾冲固东山寨罗香113亩啤饲大麦V24平均亩产505千克,2005年昌宁县田园镇文宫、高桥组,隆阳海棠三组、七组饲料大麦“8640-1”110亩平均亩产485.8千克和90亩平均亩产508.2千克,2006年施甸县水长乡1008.4亩YS500号平均亩产486.5千克,其中228.7亩平均亩产600~775.5千克,2006年隆阳区百屯“8640-1”150亩平均亩产565.6千克,2008年腾冲县固东镇526亩保大麦6号平均亩产598.6千克,2008年隆阳区汉庄镇167.5亩保大麦8号平均亩产582.5千克;在大春水稻生产上高产典型也很多,例如2004年9月25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158.6亩“滇杂32”平均亩产853.9千克,2006年9月28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115亩“滇杂31”平均亩产923.83千克,2006年9月27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120.8亩“榆杂34”平均亩产865.2千克;2008年9月25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水稻高产创建验收专家组,对隆阳区农科所承担的金鸡乡和河图镇连片11410亩水稻进行验收,平均亩产达777.27千克,其中,亩产900千克以上的有562.4亩、理论产量921.9千克,亩产850~899千克的有1670.8亩、理论产量861.2千克,亩产800~849千克的有2880.1亩、理论产量818.6千克;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在保山坝建成过“小麦连作水稻”亩产吨粮的10万亩高产稻谷农田,今后完全可以组织在五县区每县建“啤饲大麦连作水稻或玉米”亩产1.2吨~1.5吨的超高产农田10万亩以上,其中隆阳区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2万亩和1.4吨~1.5吨超高产稻田1万亩,施甸县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1万亩和1.3吨~1.4吨超高产稻田各1万亩,腾冲、龙陵和昌宁等三县各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1.3万亩~1.5万亩。每亩增产100千克以上,总产增加1000万千克以上。

4.间作套种,冷凉山区推广“间、套”一年多熟的生产方式可望实现增产粮食6500万千克。我市冷凉山区涉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乡镇,耕地面积50万亩左右,该区域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光热不足,水冷草枯,一年种一季作物光热有余,一年种二季作物光热不足,在该区域推广“马铃薯套玉米套青菜或箩卜”等一年三熟的种植方式,实践证明一年每亩可增产粮食130千克以上和增加收入200元左右,全市山区50万亩耕地可增加总产6500万千克粮食和现金1亿元。

5.调整结构,种植业由“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对确保我市食物安全有重要意义。中国饲料用粮之所以成为粮食安全的压力,是由于长期以来“以粮为纲”导致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落后的“粮―猪模式”,目前全世界猪肉占肉类产量的比重约45%,而中国仍在63%左右,保山市2007年则占到81.9%,中国忽视草食动物而把猪习惯称为“六畜之首”,成为饲养4.6亿头猪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料需要量约为全年粮食的35%,为此,种植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进行调整,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肥料施用、病虫防治、收储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优质稻的品种只有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栽培管理,才能获得品质上乘的稻米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德宏的遮放米、文山的八宝米、江苏的太湖米、东北大米、泰国大米”品质好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好,又如“东北小麦、加拿大小麦”品质好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态环境”好,通过种植业由“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开发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

6.向天要粮,大力推广高光效饲料作物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粮食2亿多千克,而且能有效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把饲料产业发展成为独立的大产业,从指导思想、生产决策和生产措施等方面结束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建立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模式,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一般饲料作物必须具备三大特点:一是产量高;二是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转化效率高、饲喂品质好;三是容易栽培。在我市广大农民都会种植,并且完全具备饲料作物三大特点的作物很多,例如红薯是一个用途非常广的作物,一般每亩能产薯块2吨~3吨、薯藤1吨~2吨,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在玉米和烤烟地上间作套种50万亩左右,可以增加120万吨~250万吨优质饲料,其中薯块100万吨~150万吨,按5∶1折算成粮食,即可增加20万吨~30万吨粮食(2亿千克~3亿千克)据有关资料介绍,河南许昌、南阳、洛阳、驻马店、信阳等烟区农民利用间套种红薯已成习惯,每亩红薯3吨左右,并将其加工成粉条、粉皮、增值1~2倍,增值2500元左右;又如芭蕉芋也是一个用途非常广的作物,一般每亩能产块根4吨~5吨、芭蕉芋茎秆3吨~4吨,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种上20万亩~30万亩,可以增加140万吨~270万吨优质饲料;再如近年推广的特高多花黑麦草亩产10吨以上,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种上30万亩,可以增加300万吨优质饲草;在市内可以开发的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还很多,只要我们有计划的开发这些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今后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

7.种子工程,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和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农作物新品种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是增产的内因,每一次更换新品种都能带来大面积增产增收;二是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体系建设,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后,在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下,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结束,传统的站司不分、政企不分、三位一体的种子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市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封闭型良种推广革局被打破,到2007年底国有种子公司供种的主渠道全部退出市场,被民营企业所取代,随着《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实施,经保山市法制局在《保山日报》公告,保山市及五县区种子管理站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享有行政处罚权和其他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种子管理工作也将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全市现有种子管理机构6个,其中市级一个、县(区)级5个,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全市目前有503户种子经营户,较体制改革前6个国有种子公司加82个乡镇农科站,不论从业人员还是经营规模都扩大了5倍,并且种子经营户还在如雨后春笋般增加,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

8.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各种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6

关键是运用好价格杠杆

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和粮食大国,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弊多利少、行不通的。采取宏观调控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才是适合国情粮情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模式。我国应在总结粮食“托市收购”和“临储”经验及问题的基础上,既发扬成绩和经验,又必须采取健全完善的大举措,实施“目标收购”政策。所谓“目标收购”。是指以保护农民利益、保持市场稳定、保障粮食安全为主旨的粮食政策,也是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的、在粮食流通领域应该长期的政策措施。

实施“目标收购”政策,关键要运用好价格杠杆:运用得好,它就能发挥出重大的良性调控威力。相反,若不能善于运用价格手段,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况:要么粮食价格像脱缰野马,跌宕飙涨,冲击粮食市场,导致“米贵伤民”;要么粮食价格受到严重抑制,长期低迷,导致“谷贱伤农”。在运用价格杠杆时,必须防止上述两种负面情况的发生。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存在着多种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升降的因素: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升;人力成本不断明显提高;国际粮食需求快速扩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国际投机资本的触角伸向一切攫取利益的领域,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在这些因素的博弈下,要保持我国粮食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为此,我国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粮食支持价格(如现行的粮食“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收购价格)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的粮食“托市收购”和“临储”措施,乃至粮食价格体系,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必须解决的问题。自2005年实施“托市收购”以来,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原来只承担垂直管理中央储备粮职责的中储粮总公司,从这一年起,先后又增加了托市粮、临储粮收购主体的职责。截至2012年年末,中储粮系统仅有直属库点338个,有效仓容、罐容约5200万吨。而历年托市收购年平均量为4500万吨,2009年最高时达到9876万吨。中储粮总公司以目前的库点布局、仓容能力,不足以把所有中央储备粮存放在直属库内,若再加上托市粮、临储粮收购任务,自然是难度更大。

另外,2007年以前,托市收购所需贷款(包括收购资金和收购费用)由各收储企业分别向农发行贷款。2007年之后,托市收购所需贷款调整为完全由中储粮直属企业统贷统还。中储粮总公司实际上成为唯一的托市收购的责任主体,力不从心。目前托市粮和临储粮的数量已经达到中央储备粮的1.2倍,委托库点达7000个,是直属库所辖库点数量的10倍,在主产区矛盾更加突出。例如,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有直属库点54个,负责监管委托代储库点608个;河南分公司直属库点52个,负责监管委托代储库点1548个;湖北分公司襄阳直属库监管的委托库点多达139个。此外,有的直属库与监管库点之间距离很远,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中储粮总公司只能采取大量委托地方企业收储的方式,由此产生了难于克服的体制障碍,使“人、财、粮”等“三安全”的监管责任难以全面落实,导致产生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体制障碍和机制缺陷。

理顺体制分清职责

理顺粮食购销体制的大举措,就是把粮食“托市收购”改为“目标收购”。这是国家利用价格杠杆对粮食进行的宏观调控措施,是政府“执政理政”大事,应由国家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至于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和代储主体,自然要由符合国家所定资格的企业承担。理顺体制,分清职责,有利于促进全国粮食市场的统一、组织、活跃、规范和平衡,有利于对国家储备粮的统一组织实施与加强监管。

第一,可由国家粮食局协同相关部门制定粮食“目标收购”主体的资格,以招标方式确定具有良好条件的、若干个最符合所定资格的多元收购主体,在一级市场上完成粮食“目标收购”任务。第二,对国有、民营粮食企业应一视同仁,允许其参与竞标。凡中标者,即具有收购资格和储备资格,在一级粮食市场上收购政策性粮食。不过外资、中外合资粮食企业应排除在外。第三,国家粮食局负责组织对“目标收购”的政策性粮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国家政策性粮食只允许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公正拍卖,不允许自由交易。

健全制度强化监管

国家对粮食实施“目标收购”政策,如同粮食“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措施一样,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意义重大的任务,同时又加强了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作用。鉴于此,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完备的制度,以有效加强监督和保障安全。

第一,确定“目标收购”数量,作为当年的收购任务。这是一种制度创新,改变了“托市收购”的不限量敞开收购的办法。从足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出发,每年确定适宜的粮食“目标收购”数量、收购品种、收购价格、收购地区等,作为政府“目标收购”任务。“目标任务”以外的商品粮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如果市场粮价低于目标收购价格,农民可以把多余的商品粮继续出售给具有收购资格的企业,后者以目标价格收购,其差价有公共财政补偿。第二,建立严格责任制,落实到责任主体。要明确粮食目标收购和代储主体的责、权、利,即在粮食收购、储存、物流等各个环节建立责任制,实行专库、专人、专管,确保粮食收购和储备粮食的“数量真实、质量合格”以及“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第三,加强全面监管,随时进行检查。各种政策性粮油必须由第三方进行监督和检查,由国家粮食职能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检查和监督。检查工作要严格按照收购和代储资格,及所签订的契约书进行,监督检查不定期、不通知、随时随地进行。第四,建立信用制度,实行严格惩戒。我国构建粮食收购和代储信用制度建设,要实行弘扬诚信与信用制度建设并举的方针。前者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治本性的特点;后者具有规范性、针对性、稳定性的特征,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构建粮食收购和代储信用制度建设,要以弘扬“诚信为本”为基础,以健全信贷、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与建设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相配合,有必要制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标准,对屡犯不改、背离标准的企业建立一个“黑名单”。对上“黑名单”的企业,要严格执行合同,取消其政策性粮食收购和代储资格。第五,实施数字化管理。对于政策性粮食收购和代储主体,要建立信用制度。与政策性粮食储备网络相适应,我国需要实行数字化管理。首先,必须把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财产等资源数字化;其次,要实现管理的可计算性,即运用量化管理技术实现监督检查和企业管理。采用新型数字化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准确性和严格性,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储备粮管理方法。

完善机制合理定价

国家粮食“目标收购”的实施机制,更多是一种管理机制。它在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以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

管理机制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和可调性等特征。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诱导和决定企业的行为。当管理机制这一概念应用到企业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经营机制。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就在于“转机建制”,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机制的自动作用,严格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施加于管理对象,违反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必然受到管理机制的惩罚。

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我国要完善粮食“目标收购”的运行机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家统计局、农发行等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当年的“目标收购”价格和实施机制。

第一,合理确定粮食目标收购价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当年粮食目标收购价格。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粮食生产成本,当年产量增减,上年粮食结余,以及参考国际粮食市场行情等。所定价格要使农民收益合理增长,但又不给整个商品市场价格带来消极影响。第二,决定实施的时间和地区。在相关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低于政府所定最低收购价格时,要在相关主产区及时启动收购。当主要粮食批发市场价格提升、超过最低收购价格时,要及时停止收购。国家粮食局对启动收购或停止收购,都要公告。第三,制定政策性粮油拍卖办法。凡政策性粮油,只准许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公正、公平拍卖,不允许到自由市场上出售。其拍卖时间要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其拍卖价格以保成本、获微利为原则。

采取配套措施助力“目标收购”政策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1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此地不宜久留”为你整理了这篇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精准指导下,我县粮食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粮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经济各项政策,以保粮稳供为中心,积极争取优质粮食工程等各类预算内项目资金4581万元,高标准实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强化粮食安全存储管理,落实各项调控措施;高度重视信访,力促和谐稳定大局。全县粮食工作呈现出可持续、可平衡、绿色化的强势发展局面。现将2022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扎实推进“六稳”工作,认真落实“六保”任务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卡死责任担当,加强疫情防控值班,严格执行日报告制度,积极排查单位职工及亲属行程状况,严格落实14天隔离观察要求,严防死守,不留余地。同时义无反顾地进驻包保地段,领导班子带班,安排专人24小时疫情防控值班。特别是春节期间,中心值班人员在两个包保小区和家里来回奔波,利用两班倒的方式化解值班人员紧缺困境,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将关于“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指示落到了实处。

在疫情期间,为保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一是积极组织粮食加工企业及应急供应企业复工复产,协调有关部门并参与办理省内外粮食运输通行证350余个,保障了疫情期间县内外粮食的有效供给。二是协调企业申报疫情专项贷款。4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向银行申报疫情专项贷款158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助推企业及时复工复产。

(二)认真开展政策性粮食收购

1、做好收购前的准备工作2022年,为保护农民利益,保证最低价收购政策正常开展,在午秋二季收购前,积极组织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的企业做好收购前的准备工作,如组织62个库点申报政策性粮食委托收购资格,维修改造仓房32栋,维修保养粮机设备78台(套),购粮机设备4台(套)。

2、严格执行收购政策2022年1月份,县粮物中心组织人员对收购库点进行监管巡查,确保执行收购政策不走样。为保证农民手中2019年度的余粮实现卖的出,各收购企业加班加点收购,自筹资金搭建雨棚保证雨天不停磅,特别是在春节及疫情期间仍坚持收购,最大限度地收购了农民手中的余粮。

3、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今年午秋二季粮食收获前,为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我们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为我县粮食顺利销售做出了贡献。

(三)积极开展粮食监管巡查,确保安全储粮无事故

粮食储存安全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粮物中心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安全储粮各项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加强仓储管理监督检查,强化隐患排查,严格问题整改,根据省市粮油安全监督检查文件精神,制定我县粮油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由中心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进行粮油安全监督检查,全年检查了15家公司62个分站共150余次。县级检查组以“四不两直”的方式直达各分站,重点检查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情况。对安全生产心存侥幸的企业进行教育引导,对安全工作不到位的企业严肃问责,切实提高筑牢粮食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

认真做好地方储备粮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和要求,认真做好地方储备粮的日常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始终把预防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牢抓实,突出“防”重于“治”,确保全年地方储备粮安全无事故。

(四)切实抓好粮食出库工作

为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拍卖销售的粮食顺利出库,下发了加强出库监管的文件,对各有关库点实施监管巡查,保证有出库任务的单位严格执行出库政策,杜绝“吃拿卡要”,防止出现“转圈粮”或不合格流入口粮市场。

(五)认真开展粮食省长责任制和粮食大清查“回头看”工作

对近年来粮食省长责任制考评发现的问题和粮食大清查“回头看”发现的问题进行再次“回头看”,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问题逐项落实,认真整改。

(六)加快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粮食应急调控能力

为有效监测和控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确保粮食市场的应急供应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县粮物中心重点加快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重新修订了《霍邱县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修订)》,从编制目的背景和依据、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监测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方面,对全县突发粮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夯实粮食应急建设物资基础,2022年总投资20余万元(其中争取县财政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资金5万元,企业配套15万元)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改善储粮环境,确保应急时能够调的快、用的上。

(七)推进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

我县正在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包括“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创建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两部分。在“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创建方面,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抓好两个示范企业的项目建设,加强“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强化从田头到餐桌的“中国好粮油”品牌建设,使我县粮食优质品率明显提高,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两项工程”网点建设得到了加强;为推进我县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向上级部门申报了7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有6个已完成,剩余一家也将在近日内竣工。

(八)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缓解粮食收储矛盾

霍邱为产粮大县,然而粮食收储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积极谋划,主动而为,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安徽皖粮购销有限责任公司长集储备库4万吨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工程,于5月初顺利开工,首期1.2万吨工程项目已接近完工;3.4万吨省财政补助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补短板”项目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目前正在挂网招标。两个项目建成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县仓容不足的压力,缓解群众“卖粮难”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做好2022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霍邱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为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按照“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粮食实验室开放日”三个活动内容要求,制定宣传活动方案,广泛进行食品安全宣传。9月25日,参加了县食安委组织的在商之都门前以“文明节约用餐,推行公筷公勺”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在现场摆放宣传展台、展版,发放消费指导、粮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材料等,直接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粮油食品安全知识。发放宣传资料70份,制作宣传标语条幅2条。利用中心办公楼进门LED屏幕设置滚动播放食品安全宣传标语。9月26日,按照县活动方案的部署,在皖粮公司长集储备库举办“粮食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参观人员在县粮储中心和检测中心相关人员引导下,参观了仪器室、化验室等,了解了检测中心的历史、检测能力及粮油检验检测情况。通过实验室参观、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样品对比展示等互动交流方式,让参观人员零距离感受粮油质量安全检测全过程,亲身体验粮油安全检测的科学严谨,感受质检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宣传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切实增强了消费者粮油安全意识和粮油鉴别能力,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感,形成人人关心、全员关注、主动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培养群众摈弃餐饮浪费行为,崇尚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

(十)认真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

在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期间,我中心更新门前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4块,印发“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宣传册200余份,悬挂2022年“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横幅2条。活动当日,中心组织有关股室人员及粮食加工企业代表,在办公楼门前布置展台,展示我县精品粮食品牌,向过往行人散发宣传资料,现场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科普知识,讲解节粮小窍门等业务知识,积极引导粮食经营业户依法经营,让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粮食。

(十一)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形成和谐稳定大局

和谐稳定一直是粮食系统时刻不能放松的问题。自粮食企业改制以来,全县粮食系统有3000多名下岗职工,困难职工多,涉军人员多,不稳定因素多,信访维稳压力大,为抓好信访维稳工作,中心成立了信访维稳领导小组,强化责任,分片包干,认真落实《信访条例》,聚焦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不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多次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对重点人员进行稳控,发现矛头及时化解,把问题控制在最基层,积极做好信访接待,坚决杜绝集体访、越级访。对信访的老案积案加大化解力度,对县里交办的各项信访案件及重点信访人群实行包保紧盯制度,从思想上做工作,争取做到息事罢访。2022年“十一”“中秋”前,为化解孟集镇粮食部门退役下岗人员谢玉怀多次为其子(05、06)退伍军人安置问题,中心主任李映亲自带领信访维稳人员三番五次到家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送去温暖,有效化解心中积怨,息事罢访。2022年度我单位在信访平台共受理、网上回复信访案件7人次;接待信访诉求人27人次;办理参战、参试等涉军人员社保缴费46人次,共计75万余元,有效化解了不安定因素。全国两会、“十一”中秋国庆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我单位认真摸排,严格把控,年度内未发生一起越级非访事件。

(十二)凝心聚力脱贫攻坚,助推我县顺利“摘帽”

2022年是我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集全员之力聚焦脱贫攻坚,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等各项工作,向对口扶贫村派驻专人和抽调4名工作队员到非贫村参与帮扶工作,认真对照《扶贫手册》开展结对帮扶,全年进村入户送资金5万余元、送物资2万余元。对各级督查、检查发现和通报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不整改到位不放过,确保“七个不落、一个不少”。

(十三)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中心领导班子严格按照县委、县纪委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认真学习党的四中、五中全会及视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反面典型,狠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领导班子廉洁奉公、干部职工凝神聚气、行业风清气正。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以实际举措推动各类问题见底清零。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剖析检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亮丑。对检视出的问题建立台账,立行立改,整改到位。中心上下,领导重视,责任到位,学习扎实,效果良好。达到了“四风”转变、团结干事、廉洁自律、思想解放、工作实效上五个初见成效。

(十四)粮食产业化目标任务可按时完成

今年,市局下达给我县粮油工业总产值指导性目标任务为54亿元,预计年底可完成任务。

二、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

1、人力不足、人才不济问题。中心编制11人,目前实际只有4人,其中2名副主任还被抽出1人专职从事县招商引资工作。中心股室负责人主要是事业编制人员(粮油批发市场),其余工作人员均为从所属企业单位借调人员。中心所属企业员工多为60-70年代人员,很多已接近退休年龄,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人力不足致使有些工作难以完美完成,制约了粮食事业的人才发展。

2、国有粮食企业仓储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建设资金非常匮乏,种粮农民利益难以保障。我县为产粮大县,现有国有粮食企业15家,储粮库点63个,总仓容仅有51.3万吨(辖区内43.2万吨)。虽然在2015年和2017年实施了“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目前能满足现代储粮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有21.6万吨(辖区内18.4万吨)。根据我县粮食增产规划,到2022年粮食总产将突破200万吨,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约需新增仓容50万吨,才能与之相匹配,才能有效化解仓容严重不足问题,才能真正保障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多年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都处于艰难的奋进中,拖欠职工医保、社保及人员工资等历史遗留问题过多,企业自筹建仓资金十分困难,我们正积极努力争取建设项目,以期改善我县仓储基础设施。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22年,我中心将以党的五中会议精神为指导,顺应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部门面对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谋划,务实进取,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确保县域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行业发展。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扶持,努力改善我县粮食仓储设施,推深做实国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资产重组、整合优化等方式,大力兴建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智慧粮库,以切实扭转产粮大县粮多库少的矛盾,加快我县4万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3.4万吨“补短板”项目建设进程,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2、严格储备粮管理制度,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严格执行储备粮管理各项法规制度,强化各项安全储粮措施,积极开展科学保粮、绿色储粮、努力做到“守粮有责、守粮负责、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确保储粮安全,质量良好。贯彻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市场收购,积极与销区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外销农民手中余粮,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做到真情为农服务,真正把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实处。

3、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支持绿色生态、适销对路的粮油品种生产,打造精品粮食品牌。加快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和仓储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霍邱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加强库存粮食质量监管,着力保证库存政策性粮食质量完好、储存安全、数量真实、管理规范。强化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切实抓好“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两项工程建设,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4、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帮扶村--城西湖乡望湖村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明析脱贫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贫困户帮扶脱贫工作任务。

5、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以学习党的五中全会和视察安徽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稳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凡涉及重大资金开支、重大项目审批等重要事项必须经中心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压缩“三公”经费开支,减少迎来送往,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党建统领,加强学习,履职尽责,着力改变工作作风。

6、积极化解矛盾,确保全系统和谐稳定

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继续做好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重要节日等敏感时期信访值班工作,对老上访户坚持做到领导带班、专人值班,重点守控,一旦发现上访苗头,迅速反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稳控在当地;对县里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做好化解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信访问题的处置力度,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

7、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一是继续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加优质粮油市场供应,支持企业开发优质粮油产品,打造霍邱优质粮食品牌;二是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确保粮油产品的安全性。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8

会议指出,粮食一头连着亿万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做好粮食收储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是长期任务,事关重大。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一要大力促销腾库,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消化临储粮和陈粮,为新粮腾出仓容。结合近期对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所有国家粮仓用于储粮,对挪作他用的,要坚决纠正、严肃问责。二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今明两年新建仓容1000亿斤。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三要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在仓容矛盾突出的地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支持。四要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销区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储备任务,今年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督促销区按照不低于6个月市场供应量要求,确保粮食储备到位。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证粮储安全。

会议认为,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会议确定,一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基本民生。二是明确政府责任。中央政府重点调控谷物、棉花、油料、糖料等,其他农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地方政府也要承担稳定市场的责任。三是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好进出口和国家储备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导,让调结构和稳增长、惠民生互为助力。一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做好人才开发和产业配套。二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注重政策引导,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要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资源型产业布局导向。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除热电联产外禁止新建燃煤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四要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五要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行稳致远。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分析人士认为,在夏粮“十一连丰”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系列相关部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体现出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问题的高度关注,意义十分重大。

“国家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量节节攀升,仓储设施自然也要跟上。可以说,做好粮食收储对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做好粮食收储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是长期任务,事关重大。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说,粮食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投入很多,生产十分不易,我们要格外珍惜粮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对粮食的消耗。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这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

地球就这么大,不变的,所以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的。地球上的人口还会持续增长许多年,这个是很难改变的。技术进步可使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增长,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所导致的物质(粮食、树木、煤、油、气、矿产、水等)消耗增长进度远远快于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的增长。耕地身肩食物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坚守耕地红线,不能动摇”,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和各种资源是必须的。

只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有利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首先城市化的结果应该是节约土地,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最低限,还应抬高红线。从理论上讲,城市化应当是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加农地,而不是相反。如果进城人口按每人需要交通、居住、工作、公益设施等用地0.25亩计算,未来30年有6亿农村人口进城,需占地1亿亩。但是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6亿,通过村庄整合、产业集群和土地整理,至少可以节约2亿亩耕地。农村腾出的土地要多于城市占用的土地。城市化应当更有利于18亿亩红线抬高,而不是相反。其次,只有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统筹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两个建设。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占用土地,而新农村建设理论上可以节约土地,如果不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就会造成农村占地和城市化、工业化,同时占地增加的局面;如果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城乡建设,不仅可以城乡建设相互促进,还可以抬高18亿亩耕地红线。有人可能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城市化成本,延缓城市化进程,其实不然,因为这样做使的土地的经济供给量增加了,地价应该是下降的。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会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加重农民负担,其实不然,如果村庄整理后,数亿农民居住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节约出来的土地进入市场,可以增加农民数万亿元土地收入。此外,建设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农民房可以进入国家现代产权制度体系,农民可以增加数万亿元的“可变现金融资产”,这会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不是延缓。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会使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城镇居民的速度大大加快,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这正是建立在越来越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之上的。1981年至198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3690万亩,其中1985年净减少高达1500万亩直接导致粮食大减产。中央及时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基本国策,对耕地实行严格保护。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耕地年均净减少维持在400万亩至500万亩左右(含国家生态退耕任务和农业结构调整),并呈总体下降的趋势,2007年后耕地净减少则控制在100万亩以内。据粗略估计,如果没有及早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1985年至今,我国耕地面积可能会多减少2亿亩左右,粮食安全难有保证。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持社会稳定。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目前城镇化率为45%,至少有7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有约1.3亿农民进城务工。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日深得情况下,耕地成了一些失去工作岗位农民工维持生计的重要“心理底线”。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证经济安全。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遏止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引导了地方政府努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很下工夫。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护生态环境。耕地是最好的绿地,在有机物质生产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我国素有“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等朴素大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都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技术水平增长势缓的情况下,耕地数量的多少就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现在我国农业产出效率不高,因此,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就成为现阶段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城市化建设的扩张、生态退耕、生态灾害破坏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耕地数量呈现较快下降态势。基于此我国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在2008年8月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2年)》中,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即到2010年和202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提出,是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的。我国人口基数占据世界人口总数的约22%,而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约7%,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有人认为,废除耕地红线可能形成的粮荒的概率很小,而且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的供给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认为也许不无道理,但是耕地红线一旦突破,我国将形成巨大的粮食缺口,而国际市场也可能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供给。如此,带来的灾难是无法估量的。从长远看,世界范围内粮食供给增速远低于粮食需求增速,国际粮食市场已进入粮价上升时代。这是因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基数还将继续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缩小之势。另外,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大范围减产的几率在上升。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需求粮食水平却在不断增大,加上人口基数的膨胀,粮食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高粮价时代来临,进口粮食的成本将会不断升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购买力不高,高粮价将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得不偿失。当然,增加粮食供给,在确保一定量的耕地数量同时,还需要提升耕地的产出效率。一方面,通过农民耕作技术的提高和优良种子选育,加强地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和财政支持,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当今和未来世界,粮食就是能源,耕地不仅仅与口粮相关,耕地已经与能源高度相关了,耕地已经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关了。13亿人的中国,即使粮食与石油不挂钩,在吃饭的问题上,靠人之心不可有,自给之心不可无。何况粮食与石油已经挂钩了呢?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10

一、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做好系统的稳定工作

“稳定是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各项事业就难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20*年,高邮市粮食系统面临着不断深化改革的任务,而20*年全系统粮食购销企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导致各种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春节前后,该市粮食部门在第三轮改革正式启动之前,集中精力排查问题、消除隐患、钝化矛盾,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广泛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资料;二是走门串户,拜访慰问老同志;三是认真对待各类上访、事件,排定时间表,预约到人,梳理到位;四是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组织系统安全生产、安全储粮检查;五是平安创建一着不让,积极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库贷结零工作

到今年3月底,高邮市粮食企业二轮承包三年租赁期已到期。由于20*年粮食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护二轮租赁合同的严肃性,确保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按期结零,是关系到粮食系统能否坚持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而关键的问题。为此,年初他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专题召开了办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顺利完成了粮食库存与农发行贷款结零工作。具体措施:一是限期结零;二是支持结零;三是奖励结零;四是追究不结零。

三、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关系

高邮市国有粮食企业二轮承租到期后,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更好地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促进我市粮食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深化企业改革,分流富余人员,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过程中,他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性化操作,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全面兑付返聘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依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关系,实现了返聘人员的“全体起立”,实现了新一轮改革的平稳过渡。主要内容:一是原测算的企业返聘人员身份置换补偿金标准不变;二是在实施二轮承租的三年时间里,依据《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进行经济补偿;三是特殊群体人员按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四、坚持深化改革,走“四业”并举之路

上半年,高邮市粮食局将深化国有粮食企业第三轮改革作为全年一项重要工作事项。第三轮企业改革,他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为准绳,以“优化主业、激活企业、盘活副业、催生产业”为举措,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步骤和要求,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体制、机制、产权的变革,努力使全市的粮食购销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进一步推进全市粮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在经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此项工作已于今年4月份圆满结束。主要举措:一是优化主业,成立市直国有企业进行直管;二是激活企业,实施联保租赁经营;三是盘活副业,整合外租部位面向全行业进行“硬”承包;四是催生产业,面向社会进行招租、出售、开发。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11

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2012]13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12]5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确保全市粮食稳定增产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精神,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适量扩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全市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在夏粮增产基础上,实现秋粮丰收,力争今年全市粮食增产8000万斤。各县(市、区)增产目标分别为:京山县2000万斤,沙洋县2500万斤,钟祥市2800万斤,东宝区300万斤,掇刀区300万斤,屈家岭管理区100万斤。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充分利用资源,扩大播面保增产。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增长,确保通过扩面增产5200万斤。其中,早稻面积12.67万亩,同比增加0.58万亩;中稻面积260万亩,同比增加5.94万亩;马铃薯面积4.89万亩,同比增加2.4万亩。

(二)推广高产技术,提高单产保增产。大力推广各项实用栽培技术,落实关键技术措施,确保稻谷单产提高10斤,稻谷总产增加2800万斤。积极推广超级稻优质品种、合理密植、培育壮秧,切实抓好够苗适时晒田、科学管水增蘖防衰、迟苗追肥促蘖、大龄苗追氮防早穗、化调降高促抗倒、防治病虫草减损、防止涝灾死苗、叶面喷肥增粒增重及灾后田管等,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完成。

(三)强化科技支撑,优化方式保增产。改革传统种植模式,在机械化生产、配方施肥等方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重点围绕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在推广机械插秧、精量播种基础上,大力推广机械施肥、喷药、收获等重点农机化技术,提高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全市新增机械化作业面积10万亩,达到103万亩。围绕测土配方和施肥等重点,切实加强技术服务,力争春夏播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增加20万亩,达到300万亩以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的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积极推广植保机防,实行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力争全市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0%以上,短期预报提高到95%以上。

(四)推进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促增产。深入推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扩大示范片面积,重点突出水稻、小麦、马铃薯、大豆四大类作物,全年粮食高产示范片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大力推进示范片推进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示范片中稻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各地农业部门要把高产创建作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单产潜力,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五)强化公共服务,夯实基础保增产。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培训,严格农资市场监管,强化抗灾减灾能力。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农技110热线、农技小报、田间演示观摩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突出做好水稻育秧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稻亩产700公斤配套集成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掌握技术要领的水平,提高高产技术到位率。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严格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狠抓审批、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强化大要案查处,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确保粮食生产物资投入安全。强化抗灾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灾害预案、专家库队伍、应急机制等,做好旱、涝、高温、低温、病、虫草等灾害的抗灾减灾技术措施宣传培训,增强农户灾害防御意识和应对技术水平。抢抓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将项目资金重点投向粮食生产优势区域,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强化政府责任。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要事来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督促落实好粮食稳定增产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要把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强化乡(镇)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全市40个粮食生产大镇(办事处)要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发挥粮食增产的主力军作用;其它地方要确保完成全年粮食任务,力争有所提高,为全市粮食增产作贡献。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科技、国土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统计、粮食、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各县(市、区)政府年底要向市政府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的情况。

(二)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好促进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调动科技兴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市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不折不扣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进一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关于节约粮食的措施范文篇12

一、灌区概况

四川省都江堰黑龙滩灌区是以引蓄都江堰东风渠来水的大(二)型水库黑龙滩水库和中型水库李家沟水库为主要水源,以农业灌溉、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兼顾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大型灌区;设计灌溉三市(眉山市、乐山市、资阳市)四县(市、区)(眉山市仁寿县、眉山市天府新区,乐山市井研县,资阳市简阳市)106.06万亩,2022年有效灌溉面积为91.13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等;供给仁寿县、东坡区、井研县300余万人生活用水。

黑龙滩水库是都江堰灌区的一个大(二)型囤蓄水库,以灌溉、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兼顾防洪、城镇生产和生态供水、水产养殖、旅游、发电。水库总库容3.60亿m3,正常库容3.00亿m3,有效库容2.36亿m3;集雨面积185.5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水库面积23.6平方公里。

水库枢纽工程包括1座大坝(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14座副坝、1座输水隧洞、1座溢洪道。大坝于1970年10月1日动工,1972年1月竣工,坝高53米,坝顶宽6.6米,坝顶弧长271米。

灌区工程于1971年冬开始建设,1977年底干支渠基本建成,1985年基本完成灌区斗、农、毛渠工程配套。共有各级渠道1319条,长3693.22km;其中总干渠2条,长121.4km;分干渠5条,长203.9km;支渠8条,长142.4km;斗渠38条,长400.2km;农渠284条,长1399.9km;毛渠982条,长1425.00km。灌区配套建筑物14429处,主要建筑物2721座,长233.88km;其中渡槽644座,长52.23km;隧洞807座,长72.46km;暗拱1144座,长93.98km;倒虹管126座,长15.14km。

二、粮食安全与灌区水资源

(一)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政府主要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一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高效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实现农业生产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二是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亿万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三是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稳步提升粮食市场服务水平;四是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注重规划引领,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粮食储备重要作用;五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六是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提升粮食储运科技水平。

(二)灌区粮食安全用水面临的挑战

灌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水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这是几千年来实践的总结,是水利与农业、水与粮食关系的最好诠释。

灌区粮食用水安全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1、水资源短缺,时间分布不均,影响粮食生产。黑龙滩灌区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m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时间分配极不均衡,降水主要集中在4个月(6-9月),占全年降水的75%,汛期洪水成灾,冬干春旱。

2、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生态和非农生产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随着灌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灌区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近20多年间,灌区总用水量不断增加,新增的供水量基本用于非农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生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持续减少,总量从上世纪末的2.0亿立方米,减少到近两年的1.2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上世纪末的92%下降到2019年的44.38%[黑龙滩灌区2019年总用水量2.638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1.171亿m3(占总用水量的44.38%),工业及生活用水量1.0355亿m3(占总用水量的39.24%),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0.1533亿m3(占总用水量的5.81%),河道内生态环境补水0.277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51%),其他取水(仁寿中学)0.0017亿m3(占总用水量的0.07%)]。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生态和非农生产用水严重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导致粮食灌溉用水量减少,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

3、灌区工程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水管理粗放,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黑龙滩灌区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属“三边”工程,加之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部分工程存在程老化严重、病险日渐等问题,虽经近年来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有所改善,但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仍然很低。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59,四川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77,黑龙滩灌区仅为0.443,仍有节水潜力。

三、着力建设节水型和谐灌区,确保粮食安全

(一)按照人与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对灌区水资源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供用水中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防止、减少水旱灾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资源的侵害。在做好水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农业节水规划、灌区改造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统筹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种用水需求,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按照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水资源挤占、短缺矛盾。

(二)全面推进节水型灌区(社会)建设。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时间分布不均衡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水型灌区(社会)。严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坚持总量控制、效率优先、定额配水、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各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业是用水大户,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我们的目标是,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用水需求主要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来实现。

(三)狠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减少渗漏浪费,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发挥灌区水资源在粮食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截止2019年底,灌区完成2条总干渠、5条干渠、2条支渠360.08km渠道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仅占全灌区3693.22km的9.75%;高效节水灌区和农田灌溉供水信息化计量设施建设还未起步。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渠道防渗等节水改造力度,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灌区要加大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效果好、成本低、简单易行的灌溉技术,最大限度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同时,采取旱育秧、集中育秧、地膜覆盖、作物秸秆覆盖、深松免耕等保水技术和农艺措施,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效率;推行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四)开源节流,保障灌区粮食安全

从整体上说,黑龙滩灌区资源性缺水局面将长期存在,为保障灌区粮食安全,在加强节水的同时,也要积极筹措水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1、科学拦蓄汛期雨洪资源,提高灌区各类蓄水设施蓄水能力。由于流域水文特性,汛期来水占全年来水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于主汛期几场暴雨。在保障度汛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引洪入库、入塘堰,增加有效蓄水。但因为主汛期水库不能超汛限水位运行,常常造成主汛期大量弃水,如果后汛期来水较少,就可能导致汛后无水可蓄,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因此要尽快主动开展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理论研究,利用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技术,对汛期洪水科学调控,使洪水转化成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大大提高水库蓄水能力,使灌区各类蓄水设施充分利用,保障用水,更好地为灌区经济发展服务。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机械厂实习心得(7篇)
  • 下一篇:年财务工作者工作总结(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