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资源共享理念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8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面临着如下两大问题:一方面教育资源的投入有限,造成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如何使优质而稀缺的高校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共享,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2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所造成的资源共享内在拉动力不足

受传统高校办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本位主义、自我封闭、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我国大部分高校只关注自身利益,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与规划。这种各自为政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此外,传统高校固守重学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等观念也禁锢了教育资源共享活动的顺利开展。

2.2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和行政化干预过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目前,虽然我国省级政府承担着占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职责,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仍为中央,由中央采取行政手段遥控各级各类高校,地方政府的这种权利失位严重影响了资源共享决策的制定,制约了资源共享的实现。另外,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管理特征明显,内部资源的分配也需要层层审批,且行政过程繁琐复杂,在很大程度上也打消了高校师生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此外,高校内部也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一直缺乏交流与沟通,长期以来都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因此,在整体上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系统内很难达成协调与合作,导致高校内部资源难以合理利用,资源共享模式难以实现。

2.3共享资源平台的搭建、相关的技术支持以及制度配套已成为高校资源共享问题难以实现的主要障碍

相对充足的高校教育资源和共享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缺乏合适有效的共享平台和技术支持会导致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目前一直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导致合作共享迟迟不能实现。长期各自为政、相对封闭的管理建设导致各校内资源的开放性、互连性和共享性极为有限,最终导致各个高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也因平台问题无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3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的对策思考

3.1树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理念,彻底打破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局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要树立开放合作的全局观念,培养善于从其他兄弟院校获得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意识,改变传统自我发展的旧观念,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有重点地培养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教育资源,以一切有利于提高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2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弹性化的资源共享机制

事实证明,政府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行政干预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教育资源共享活动有法可依,保障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顺利实施。将科学高效、协调有序、分工明确、公平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引入到教育资源共享中,让制度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统一宏观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保障共享资源的顺利实施。

3.3加快机制创新,搭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要建立一个真正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便利的平台,不仅要完善和及时更新共享平台的内容,也要实现校际间、校内相应数据库和平台的兼容。使共享平台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实现资源共享的真正门户;同时还要实现数据库、平台的标准化、统一化,方便不同校际间师生查询,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平台的功效。另外,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要注重质的开发而不是量的形式,积极探索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4结语

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尤其要重视高校资源共享观念的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体系的建设。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资源和发展目标,重新实现自我定位,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这才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因此,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政府主导、高校主体、市场导向、社会监督的多方合作共赢的高校资源共享模式,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述评

1引言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经逐渐成为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趋势,这一专题在档案学界也引起了普遍关注与重视。笔者以主题=“档案”and“共享”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总库,检出2978条检索结果,近十年的检索结果就达到2707条,可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是借助了近十年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时也借助了用户需求的改变和档案馆办馆理念的变化,从而使得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对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我国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为基础就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做一综述,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归纳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

2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

2.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界定、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类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的对比研究等方面。

李亚东[1]认为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更侧重于从信息的可获取性与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客体,将不再是传统的纸质文件,取而代之的是用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用不连续的数位表示的二进制代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的手工查找转变成一种虚拟的交流与传递。谭琤培[2]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两大原则是“贡献原则”和“安全原则”,而档案监控权就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的集中体现。柯琳[3]认为档案学者更关注档案信息的控制、监控问题、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共享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相结合的问题等。李亚东[4]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的包括系统规划与协调发展原则、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安全可靠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包括馆内共享、政务共享、社会共享三种。胡杰和张照余[5]从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七个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图情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

2.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技术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李亚东和张照余[6]探讨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前景。黄凤玉[7]等分析了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黄凤玉[8]等探讨了元数据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孙琦[9]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单位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设计技术方案。吴华影[10]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术问题。这些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实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从技术层面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2.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网络型”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李亚东[12]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基于局域网的共享”、“基于政务网的共享”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刘娜[13]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全面调研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从资源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省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一般模式。

2.4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

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体系与运行程序。戴志强[14]提出要建立依法调控、互动多赢、科技保障与舆论导向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作机制。谭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书目控制机制。吕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张照余[17]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共享网络的效益进行了剖析,梳理了档案网络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提出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和主要手段。

3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为将来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确了以下观点:

3.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基本明确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内涵。随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实践的不断推进,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形式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趋成熟。

3.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借鉴图书情报界信息资源共享的经验

虽然在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差异,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都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成熟,档案学界的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值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只是在借鉴和学习时应充分考虑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3.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

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档案学界很多学者不断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形态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领域的应用,可见信息技术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是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效果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时深入研究的问题。

4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存在的问题

4.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多的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局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也限制了档案学界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研究就比较深入,针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动力、保障、监督激励、运行平台管理等机制,系统地建立健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类似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享平台。

4.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服务研究有待加强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正在由资源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转变,用户需求的日趋个性化,也迫使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体现个性化服务理念。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当充分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交互式信息服务等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待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4][12]李亚东.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谭琤培.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与档案监控权[J].浙江档案,2004(2):18-19.

[3]柯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06(1):28-30.

[5]胡杰,张照余.档案信息与图情资源网络共享的比较研究.2009(1):10-12.

[6]李亚东,张照余.虚拟专网技术在档案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前景[J].黑龙江档案,2006(8):5-6.

[7]黄凤玉,任月飞,马小艳,李淑华.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2):17-18.

[8]黄凤玉,马小艳,任月飞.探析元数据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1):16-17.

[9]孙琦.数字档案馆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吴华影.馆藏档案资源共享技术路径与建设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11]李萍,王桂芝.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8(2):9.

[13]刘娜.中国省级档案馆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4]戴志强.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运作机制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3(2):4-7.

[15]谭必勇,王新才.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4):17-22.

[16]吕秋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共享[J].兵船机电档案,2003(4):9-10.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3

一、文献资源共享及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一)建设自己的馆藏特色现代化技术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也只有具备特色馆藏才能形成优势。花费大量资金重复建设收集其他馆已经拥有的贵重资料,不仅意义不大,并且造成本馆经费紧张。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文献建设中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入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高校图书馆应按学科专业、文献类型、出版国别及文献语种实行分工购藏,并要求各馆将所承担的学科领域的各类文献尽量收集齐全。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开发上,应从网络共享出发,全面规划,进行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

(二)馆藏文献特色化建设,加强学科特色的文献收藏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科和教育发展趋势,本地区本系统科研整体发展战略变化、本地区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状况、本单位已形成的藏书格局、文献经费的多少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图书馆馆藏建设应根据上述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使其适应本地区、本系统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规划本馆收藏文献的学科范围,制定一个规范统一、详细得当、学科齐全的学科框架,然后根据文献内容的水平及读者的不同需求层次,对各学科范围的文献相应地划分若干层的收藏级别,并规定各级所要达到的收藏目标,文献收集方面,要加强收集与科研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并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三)共享网络资源特色化建设,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资源建设针对我国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文献状况,应尽快建成全国和地区的网络资源和控制中心,并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成立跨行业,跨系统的权威性管理机构,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为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加强数据库资源建设,集约化系统已开始步入实用化的阶段,数据库共享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中占比例甚微,大型数据库量小,小型数据库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因此要加强书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强调坚持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原则,在结构化、模块化基础上充分考虑集约性、通用性和社会性。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建库局面。各文献情报单位,在建设馆藏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建设,把馆藏研究级的特色藏书,优先建库,形成特色,全部上网。

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以往图书馆文献收藏片面强调“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浓重。各馆各机构之间缺少协作,这种观念和态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信息事业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在条块分割的多重阻碍中无法更快更好地运行,造成了文献建设的重复和共性空白现象和用户需要低满足。图书馆界、情报界应该树立起分工协作观念,把自己视为文献情报资源网的一个环节,把馆藏视为社会整体财富。在文献建设中形成一种有特色有重点的合理布局,本馆需要和区域共享并重。

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资源共享,首先要改变两种观念:1、打破传统框框格局的馆藏观念,以虚拟化的馆藏资源为发展目标;2、改变囿于某一范围服务对象的读者用户观念,以全球化的读者用户为服务对象。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克服种种心理障碍,无论图书馆规模大小,资源多少,为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共享,树立新观念,走合作化道路,形成统一资源体系。面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技术,发展新技术,加大经费的投入,研究全文检索技术和超文本检索技术、模糊检索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检索技术、自动标引技术、网络安全保护技术等,不断完善和发展数据库的建设。

(二)建立图书馆利用共同体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在本质上是不平衡、不对等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大于一般院校。有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经常是供出方,而有的院校图书馆总是受益方。在利益不平衡的基础上开展资源共享,必须要有一种强硬的约束机制才能维持这种共享关系。以往的经验证明,仅靠一般性的行政干预或者某种协会的协调是不够的,建立在此类组织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关系也是相当脆弱的。

(三)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馆馆藏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对网上信息资源的选择、甄别、重组,对馆藏文献和网上资源的特色化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下的资源共享,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若想担当起知识信息海洋中导航员的重任,尚需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如不具有这些技能就只能排徊于图书馆信息之外,更谈不上为读者服务。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图书馆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从20世纪初就已提出的互相合作、互相依存、资源共享的思想,由逐渐酝酿成熟到全面实施,已成为图书情报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但信息资源共享是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受设备、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

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手段

资源共享就是对现有的资源利用一切条件与方法,与一定领域内的人实行分享。全世界的各个图书馆、情报中心之间对文献资料、书目数据、图书馆服务等的相互使用或共同使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文献资源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纷纷打破馆藏界限,建立起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文献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有:馆际互借、合作采集、合作编目与编制联合目录和建立资源共享网络。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资源共享是20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文献激增以及随之而来人们对情报的日益依赖,资料价格的飞涨和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利用,使资源共享不仅从经济上考虑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对从合理使用图书馆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

科技文献激增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大量涌现,科技文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科技文献的数量约为15年翻一番,60年代到80年代约为7年翻一番。进人90年代后每5年就翻一番。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道,目前世界上每年出版的文献已超过60万种,其中图书30万种,期刊15万种,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如专利、报告)15万种。在我国。仅期刊资源每年增长率就达5%~7%,增长率为8%9%。面对如此浩瀚的文献海洋,图书馆必须走联合发展、协调采购的道路,互相分享文献资源。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文献资源需求量与经费紧张矛盾的要求。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国力有限,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不达标的现象相当突出。《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规定,文献资料购置费须占全校教育事业费的5%左右,但实际达此标准的高校不足50%。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书刊价格平均每年以40%~50%的速度上涨。1990年至1995年,书刊价格上涨近300%,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中。近5年购置的图书只占10%左右,导致馆藏书老化,文献保障率降低。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和知识更新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朝电子化、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购置和更新设备。购买电子资源等对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经费紧张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馆际合作,建立共享网络使现存资源互为补充,馆际互借,减少重复购书并通过合作增强购买力,尤其是增强购买电子资源的能力,分摊费用,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改变分散发展、小而全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模式是缓和这一矛盾的理想途径。另外,从馆藏现状来看,传统纸质文献仍占主体,因此大学城间的馆际互借、信息共享更为可行。

网络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要求。在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的信息环境与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由对传统印刷型信息为主的需求转变为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如视频信息、音频信息、超视声频信息等。非文献型信息的需求比例逐步增大,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利用自己的收藏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而图书馆联盟则可以通过虚拟收藏、联合共建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在法制上尚未形成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调控机制,软件技术上、网络管理上也都尚不成熟。很难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推行微机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而大学城范围内的微机联网,网络管理就容易得多。加之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编目、流通、信息检索网络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实现信息共享在现阶段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措施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观念陈旧,对文献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总体成效不是很明显。而且进展较为缓慢。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也是搞好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首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彻底铲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保守主义、重藏轻用和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合作观念、开放观念、资源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其次,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理念。树立图书馆的整体观念。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管理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资源共享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在网络、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优势互补甚至与国际接轨,必须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筹划,对资源的建设、规划和协调进行导向。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机制。使资源的建设能统筹规划,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资源建设的水平,减少重复建设,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重视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目前,数字图书馆中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还没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的发展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它将大大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随着各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服务概念的进一步更新,个性化信息服务必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

数字化与特色化是现代图书馆所必须同时拥有的两个方面,失去了特色化。它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竞争中失去差别优势,竞争乏力。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是具有高价值、有序、标准的特色文献资源。应遵循特色化原则,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把握特色馆藏的精华,进行数字化以及建设特色数据库。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率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开发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文献传递服务的新模式。建立以最终用户为服务目标的新型管理和服务形式,在技术实现上提供专门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率及馆藏文献的整体利用率。

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优化服务质量。作为图书馆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知识,爱岗敬业,为读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现代化管理技能,懂英语,精通网络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要加强对“专、深、精”的资料了解,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检索、咨询和服务,服务直接面向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资源向全体读者全方位开放。同时,还要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主动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5

一、建设自己的馆藏特色

现代化技术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也只有具备特色馆藏才能形成优势。花费大量资金重复建设收集其他馆已经拥有的贵重资料,不仅意义不大,并且造成本馆经费紧张。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文献建设中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入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高校图书馆应按学科专业、文献类型、出版国别及文献语种实行分工购藏,并要求各馆将所承担的学科领域的各类文献尽量收集齐全。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开发上,应从网络共享出发,全面规划,进行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加强学科特色的文献收藏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科和教育发展趋势,本地区本系统科研整体发展战略变化、本地区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状况、本单位已形成的藏书格局、文献经费的多少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图书馆馆藏建设应根据上述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使其适应本地区、本系统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规划本馆收藏文献的学科范围,制定一个规范统一、详细得当、学科齐全的学科框架,然后根据文献内容的水平及读者的不同需求层次,对各学科范围的文献相应地划分若干层的收藏级别,并规定各级所要达到的收藏目标,文献收集方面,要加强收集与科研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并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二、共享网络资源特色化建设

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资源建设针对我国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文献状况,应尽快建成全国和地区的网络资源和控制中心,并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成立跨行业,跨系统的权威性管理机构,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为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加强数据库资源建设,集约化系统已开始步入实用化的阶段,数据库共享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中占比例甚微,大型数据库量小,小型数据库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因此要加强书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强调坚持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原则,在结构化、模块化基础上充分考虑集约性、通用性和社会性。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建库局面。各文献情报单位,在建设馆藏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建设,把馆藏研究级的特色藏书,优先建库,形成特色,全部上网。

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以往图书馆文献收藏片面强调“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浓重。各馆各机构之间缺少协作,这种观念和态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信息事业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在条块分割的多重阻碍中无法更快更好地运行,造成了文献建设的重复和共性空白现象和用户需要低满足。图书馆界、情报界应该树立起分工协作观念,把自己视为文献情报资源网的一个环节,把馆藏视为社会整体财富。在文献建设中形成一种有特色有重点的合理布局,本馆需要和区域共享并重。

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资源共享,首先要改变两种观念:1、打破传统框框格局的馆藏观念,以虚拟化的馆藏资源为发展目标;2、改变囿于某一范围服务对象的读者用户观念,以全球化的读者用户为服务对象。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克服种种心理障碍,无论图书馆规模大小,资源多少,为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共享,树立新观念,走合作化道路,形成统一资源体系。面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技术,发展新技术,加大经费的投入,研究全文检索技术和超文本检索技术、模糊检索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检索技术、自动标引技术、网络安全保护技术等,不断完善和发展数据库的建设。

(二)建立图书馆利用共同体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在本质上是不平衡、不对等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大于一般院校。有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经常是供出方,而有的院校图书馆总是受益方。在利益不平衡的基础上开展资源共享,必须要有一种强硬的约束机制才能维持这种共享关系。以往的经验证明,仅靠一般性的行政干预或者某种协会的协调是不够的,建立在此类组织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关系也是相当脆弱的。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08-02

实践教学资源是学校教学科研、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必备设施,是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资源更是基本保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明显增大,但过高的设备投资已成为很多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寻求实践教学资源共享途径已成为大势所趋,潜力无穷。

一、高职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建设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对专业发展支撑有限;(2)大型设备仅作为本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使用,放假期间基本闲置,使用效率较低,开放共享力度较差,使用效益亟待提高;(3)实训室管理人员结构失衡,很多院校的管理人员为临聘人员,专职且专业对口的实训室人员基本没有,受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高素质人才无法聘到或留不住的现象,致使设备维护和管理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技术水平不高,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不足,亟需充实队伍和提高人员素质。

我们认为,造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缺乏信息公布公开机制,致使设备资源信息封闭和不对称,使用者没有设备,设备拥有者的设备却在闲置。(2)缺乏鼓励设备共享的相关制度。共享制度的缺乏,造成大型设备的拥有方不积极或不愿意对外提供共享服务,实现学校间、学校企业间的设备共享难度较大。(3)缺乏一支高水平的设备管理、维护维修人员。

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

第一,高校实验实训资源共享,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避免重复购置。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而设备资源就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需要添置和更新实践教学设备,但由于大型设备费用太高,特别是工科专业,一台设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高职院校的办学资金又相对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若能实现校内、校院、校企间的资源共享,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技能提高途径,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办学成本[1]。

第二,有利于实践教学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另一部分则是实践教学人才资源,这是指专职从事实验(实训)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一个老师仅服务于本校、本系甚至一个专业的学生,实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今天人才资源极缺的情况下,很有必要整合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第三,实践教学资源共享还有利于增强实验实训室的综合性实验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团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有利于实验实训室仪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

三、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构建

1.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开放性原则。首先面向全校开放,并逐步向校外、社会开放;二是坚持共享性原则。实践教学资源采取“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分散放置,统一管理”;三是坚持成本核算,有偿使用原则;四是坚持考评考核,奖惩分明原则[2]。

2.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以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设备资源的培训优势,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场所,为企业培训员工,为社会创造效益,实现高校资源的社会共享。

(1)搭建共享服务平台,支撑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实训设备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建设实训设备共享平台,实现设备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所有设备资源的相关信息及时,供用户查询。采取“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分散放置、统一管理”的方式,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实时通信等功能,实现大型设备使用的动态管理。

(2)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用好用坏一个样,是设备开放共享不够、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必须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证。学校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和激励政策,奖优罚劣;制订具体可行的实验实训室开放和设备共享的配套制度,打破“谁占有谁使用,重买不重用,重有不重管”的状况,把管理设备的权利和义务紧密结合,从制度上保证大型设备资源的共享。

(3)设立共享基金。各个学校普遍存在设备运行中,常常由于经费不足而使设备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开发甚至不能保证及时维修,从而造成设备利用率低、开放共享不高。设立共享基金,建立从申请、管理到效益跟踪的实施系统,能有效解决设备维修、改造与功能开发等问题,促进设备开放共享。

3.要实现资源共享,还要认识和解决好几个问题。

(1)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进一步认识实践教学设备共享平台构建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克服传统的工作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努力推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2)把好建设关。在实训室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共享性,根据办学规模、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充分考虑相关专业实践项目的共性,本着“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理念,科学计划,合理建设,避免多建、重建、低效率建设[3]。

(3)把好实践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关。实践教学设备配置标准要以“满足教学需要,兼顾科研”为原则,根据承担的实践教学工作任务确定设备配置数量,尽量避免资金浪费现象。

(4)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设备共享不仅是实训室、设备的共享,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共享。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实训教学队伍。要创新政策,使高水平的人进得来,稳得住;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给高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综上所述,共享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高职学校设备封闭、分散、低效、闲置等问题,它必将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高校创造更多价值。

参考文献:

[1]严薇,柴毅,廖琪.构建高效运行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4-7.

[2]钱亚东,祁国宁,李响烁,董宝力,顾新建.基于网络的仪器设备共享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8):1169-1173.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数据共享;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

1.引言

校园网是在学校范围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近年来,校园网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大的满足了我国大中小学内部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校园网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教育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需要,如何提高校园网应用能力,加强数据管理和资源共享,打造数字化校园,成为校园网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本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运用"网格"理念,对校园网内资源的共享和管理进行探讨。

2.我国传统校园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

早期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需要共享的资源并不多,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已经能够满足,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资源迅速增加,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由于结构复杂,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大量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操作变得十分困难,在各异构系统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管理,比如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学校图书馆资源、学生电脑信息资源等。此外,硬件配置基础落后,服务器差,既难以满足信息处理和共享在运行速度上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大量信息、资料在存储方面的需求。

3.什么是"网格"

网格是一种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和其他IT资源的新型网络,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联结起来,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融合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从而为数据共享、信息交流、资源管理提供强大的处理能力。简单说来,网格技术就是将整个网域范围整合为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以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而校园网中所应用的,即是地区性的网格,我们称之为校园网格。

4.将网格技术融入校园网的基本理念

网格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而不是网络内计算机的多少,也不是网络的规模。对于校园网来说,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资源、学生计算机资源等,这些潜在的庞大的可共享信息资源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之中,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要在传统校园网内实现共享管理是比较困难的。要在传统校园网内融入网格技术,需要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对校园网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设计重新组网,将学生、教师、图书馆、教务网等统一起来,以使整个校园网在统一的网格构架内,为逻辑共享打下基础。硬件方面,需要对网络连线、路由设备等进行升级,建立底层支持。软件方面需要按专门的网格体系建立服务端和客户端,并设计高效的索引机制和搜索机制,规划客户端共享资源的方式,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检索技术、P2P对等传输技术,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巨大的资源库和硬盘空间。

5.校园网网格技术解决方案

5.1网格构架设计

开放网格体系结构OGSA被公认为优秀的网格结构,其公共的标准系结构以网格服务为核心理念,将网格服务看作是特殊的WEB服务,以服务为中心,采用分布式交互和计算体系结构,从而确保各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实现不同类型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共享。要实现OGSA网格体系结构,可以采用OGSI(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标准,设计各服务间的接口和主协议标准。对于现有的校园网络体系,可采用千兆骨干网络、百兆网线到终端的方案,采用分布式三层交换体系构架,实现高带宽和高扩展性和管理性,用于资源存储的磁盘阵列,可以包含学校最大的资源库和存储空间--校园图书馆,从而提供庞大的信息共享基础,供网内用户使用,而另一个共享资料库,则为外层构架中的各学生电脑群。

5.2软件体系设计构架

要实现整个校园网内资源的共享和管理,除了硬件设务和网络线路的构架外,还需要提供软件体系支持,以满足学校服务器索引、终端机信息更新、网络流量控制等问题。

服务器端索引机制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校图书馆资源、各部门资源、教师电脑资源、学生电脑资源的网上共享,要在这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内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这儿,我们可以采用服务器加客户端的模式,采用数据挖掘和倒排索引技术,利用服务器端提供高效灵活的信息检索能力。在数掘挖掘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业务对象,清晰的定义业务问题,设计出针对校园网特点的挖掘结构。在数据准备和倒排索引结构建立机制中,需要综合考虑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三个方面,对客户端发送的资源地址列表进行预处理,研究数据质量,为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操作类型作准备,将数据转换成符合分析需要的格式。对于教师和学生电脑,可以根据楼层号和院系班级分IP地址段建立多级索引目录,对用户经常搜索的关键词进行映射,建立倒排索引。

5.3校园网内资源共享安全

网格系统机制下,校园网内资源的存储、传输安全问题,是校园网可靠运行的关键。在网内资源存储方面,我们采用分散节点映射机制,形成一个统一入网的虚拟机器,使服务器得到各节点共享资源的路径,建立数据库汇总在服务器上进行搜索,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所得到只是资源而不是资源的来路,从而提高网络利用效率,提高资源下载速度。对于资源传输带宽的控制,在网格系统中,客户在搜索信息时,只需要从服务器获得资源的存储路径,直接同目标机器建立对等连接来实现资源的传输,这种传输方法会用到资源节点的网络资源,所以必须利用针对节点传输的算法,以使结点传输不致于影响到结点的工作性能。传统的TCP/IP协议是网络中最典型的模型,采用端对端的拥塞控制机制,用先来先服务的调度算法和尾部丢弃策略来处理网络拥塞,但这种方法在信息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其拥塞控制机制和调度机制将不再有效,而需要从路由器和交换机自身出发提升拥塞处理能力。在这里,我们采用基于队列的模糊拥塞控制算法,对影音数据流进行限制传输的办法,建立模糊拥塞控制模型,对单个发生拥塞的数据流进行一定概率的惩罚性丢包,在全局发生拥塞时进行全局性随机丢包,有效的隔离和保护未发生拥塞的连接。

参考文献:

[1]王非,郑晓薇,《基于网格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自然科学,2009.1

[2]庞增栓,《计算机网格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科技创新导报,2009.15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1篇8

关键词:利益共享;社会资源;分配制度

一、“共享”理念的背景与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区域“先富起来”的目标在一定程度内得以实现,但随之而来的在分配领域内的公平正义问题却也越发引人思考。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对此提出敏锐的见解,如美国学者凯斯・R・孙斯坦提到,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社会富有程度的标准忽略了社会分配问题……不管怎样,设计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使人们能够作为一个公民或者选民对分配问题进行关注非常重要。再如王绍光也指出,并不是把“饼”(国民经济总量)做大就万事大吉了,我们必须重视分配不公平和两极分化现象可能引发的分配性冲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决策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在世纪之交的前十年时间内,我国在制度建设上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目标,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建设,这样一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民生带来了根本性的全局影响。从宏观来说,社会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质量并未因经济快速增长而得到明显提高;从中观来说,经济政策改革优先于社会政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严重落后,不仅缺少清晰的社会政策定位以指导民生的改善和发展,甚至出现了社会政策的经济政策化倾向,即单纯以追求富裕为目的的社会政策必然做经济政策的附庸。

正是这样一种背景下,《“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理念成为了今后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指导性要求,而“共享”的标的毫无疑问便是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之所以会成为“共享”理念下讨论的重点,原因在于某一具体社会范畴之下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不同群体或个人对有限社会资源的需求和欲望却并非是均等的,这自然就会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对有限社会资源的争夺与交换。在自由市场的角度来看,有限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价格”的形式在不同群体及个人之间进行流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但自由市场不能保证所有的利益群体和个人都能得到最底线的社会资源以作生存保障,那么这里就需要政府以国家强制力的面貌出现对社会资源进行相对保障性的二次分配。也就是说,从国家及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源的分配既不单单是自由市场上的价格调节,也不完全是计划体制下的政治任务,而是两者在同一社会之下不同层面的结合体。从优先次序的角度理解,通过“价格”的形式将社会资源在自由市场上由不同群体和个人进行交换以实现分配可以视为社会资源的初次分配,而有国家强制力对初次分配后的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性的修正,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及个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社会资源作为生存保证可以视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在国家--个人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的今天,在社会和市场层面自发地对社会资源前两次分配之后的结果进行再度修缮,如慈善捐赠等就被视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也就是说,在保障自由市场对社会资源以价格为导向的初次分配以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是有其充分的必要性的,其基本的经济依据就是自由市场并非以保障所有的社会群体及个人都能得到一定份额的社会资源为目的,相反初次分配当中各个利益群体在某种程度均以社会资源的最大占有为目标,因此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就有可能会给社会稳定与安全机制造成的一定的隐患或冲突。那么政府在处理社会资源再分配时,其着眼点应主要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供给之上。事实上政府的征税权力与其征税后所负有的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义务,也构成一种对称关系。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无条件的放任社会资源的自由分配,尤其当人们认为初次分配当中的不公平很有可能是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所导致,或者部分利益群体及个人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在初次分配中得到基本的保障性社会资源时,该社会环境就极易引发动乱。

二、社会资源分配环节的调整

如上文所言,从社会资源分配的纵向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在以往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研究领域,通常将国家与个人进行了二元体制的对立性划分,即社会资源应当由国家进行宏观的统筹,进而通过具体的政策分配到个人。但随着自由市场、健全社会理念被广泛的认可,以往的二元体制逐渐被作为第三方的市场、社会所冲击。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不再是局限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对抗,相反市场和社会成为了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的主导力量。实现“共享”的基础首先就是要扩大社会资源的统筹分配范围,不再将所有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工作集中在国家政府负责的再分配领域,而应加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在初次分配环节应当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自由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防止政府对市场进行过多的政策性干预。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则应当有强有力的政策来引导人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慈善捐款。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慈善事业无论是慈善组织的发育程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以及慈善事业所发挥的功能方面都较为落后。就在日前通过的《慈善法》虽然引发了社会层面的较大争议,但其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无疑还是有着重要的规范及指导意义的。

但在加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纵向环节比例的同时,并不等于再分配领域的重要性就要相对缩减。事实上尽管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再分配负担,但再分配领域的兜底性工作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即在横向角度来看,再分配环节有着其他两个环节不可比拟的全面性。需要提及的是一直以来学界通常广泛批评政府通过行政权力而在初次分配当中存有过多的不合理干涉。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这也是之所以强调要增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环节的原因所在。但这种社会服务的放开应当是一种纵向深度的放开,而非横向覆盖面的缩减。即使市场、社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当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覆盖面和覆盖力度上仍然与政府的行政力量有着相当的差距。从服务性政府的角度而言,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三项环节的划分上应当压缩政府所负责的再分配环节,并扩张初次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再分配环节的不重要,相反再分配环节虽然相比其他两项环节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压缩,但却需要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也就是民生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再分配环节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原则,在此原则下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通过各项福利制度的安排以弥补初次分配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教育、税收、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关系等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并不先天的是一个“慈善的政府”,地方政府竞争可能会偏重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福利性公共物品供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再次体现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之间的交叉与博弈,在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政府承担了过多本应由自由市场所承担的统筹与分配任务,相应地自然就在社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履行责任不足。因此在以“共享”为理念指导下的社会资源调整的新阶段,就应该对以往的政府行为方向进行转移与改变,将原来政府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工作力度转向民生服务之上,进而完善再分配领域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即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社会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其旨在实现三个方面或意义上的均等:机会均等、投入均等与结果均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允许不平等存在的,但这种不平等应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公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合理的差别”,在这种“合理的差别”之下社会上的所有群体或个人都可以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努力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中获取一定相应的份额并进而享受根据不同条件而有差别的受益。

三、“共享”理念的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具有为人们提供不同生活机会的作用,社会资源的分配取决于主要社会制度的运作。“共享”理念的提出只是实现社会资源普惠共享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恰当的机制对这种理念进行保障进而予以广泛推行,那么“共享”也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缺乏落地的实践性。一方面制度变革需要理念作为先导进行指引,另一方面理念需要制度的实践进行保障与检验,于是两者就陷入一个到底是理念引导制度的实行,还是制度保障理念的发展的悖反当中。因此构建共享社会,需要借助利益共享的机制来实现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是需要利益共享的机制承载利益共享的理念,而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只有借助利益共享的机制才会发挥作用,没有利益共享实现机制的存在,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在再分配领域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但在其他领域也并非空白。近几年在民生及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资源制度调整存在着较大的变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与以往不同了。以往以社会救助或社会保护为特征的福利提供已经显得不够了,人们要求福利服务的多样化、规范化,因此要把福利服务的焦点从针对社会福利需求的特殊群体转向社会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新的普惠性的社会共享理念要求有相配套的新型社会共享机制予以配合。

笔者在此处倾向用两个指标、若干领域来对社会共享理念的配套制度建设进行概括式的梳理。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衡量社会共享的两个核心指标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户籍的不同,即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不同的户籍直接意味着当事人在获取社会资源机会上的不平等,这里更不用说国家对不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是否应该放开户籍政策以及如何有计划、按步骤地调整户籍政策就成为了谈论“共享”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其次,在自由市场的初次分配所形成的社会资源不同占有是一定会产生差别结果的,但初次分配范围内分配结果上的不均等并不代表着分配机制上的过度差异化,此外如何将收入分配差异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也是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的前提条件。

至于社会共享机制的具体落地可主要划分在以下一些领域。第一,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继续加强初次分配当中的市场主导性,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调控应当主要集中在再分配领域,也就是社会民生领域。应加强普惠化的社会资源提供,而尽量避免对初次分配不必要的强迫式引导。第二,扶贫领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职业性、地域性贫富不均仍然是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阻碍。应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推进,加强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的扶持保障工作。第三,教育领域--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不均问题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以及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配置之上。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分级化直接导致了总体教育资源的供求不平衡。因此应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资源加入到公共教育领的提供上。第四,就业领域――促进就业创业。中国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我国在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开展职业培训促进素质提升、鼓励自主创业成为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改革方向。国家应保证社会就业机会领域内的公平性,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时的平等准入。第五,行业收入领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公平,但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应加强劳资双方在工资评定、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上的合理协商制度,避免单独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此外在消费领域应加强政府的调控手段介入,如用利息税、用奢侈性消费税替代简单的禁止或指责某些畸形的奢侈性消费,开征遗产税和非公益捐赠税来规范财富转移,还可以通过减免公益捐赠税引导先富起来的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等等。第六,社会保障领域――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覆盖面的更加广泛化与保障层级的更加合理化。应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改进职工养老保险账户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缴纳责任;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等。第七,医疗卫生领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现阶段非服务性医疗领域占据主要盈利份额,以药养医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应逐步实现诊疗费用的差别化增长,并同时压制检查费用和药物费用对诊疗费用的转移性补贴。第八,养老领域――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应结合国内外其他地区经验教训,加强对老年人获取社会资源的保障性措施,尤其要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与社会资源获取相结合。

综上所述,社会资源如果不是普惠的,不是所有人共享,而是被一部分人把持或独享,则势必会招致另一部分人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郑功成也曾提出所谓的“后改革开放时代”,越发展就越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能共享即可消除社会之冲突,无冲突则能实现社会之和谐。因此,发展、共享、和谐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国家赖以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纵向上要加强社会资源初次分配的自由市场导向,引导第三次分配的社会参与力度与社会正义感,压缩政府再分配对以上两个环节的不正当侵犯,同时在横向上扩展再分配领域的覆盖面,保证初次分配领域后仍然无法得到基本社会资源的少数社会群体的需求。唯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共享,才能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全面健康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2]王绍光.饼做大以后[J].读书,2002,(2):23-29.

[3]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J].社会保障研究,2008,(1):1-11.

[4]景天魁.引致和谐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探索与争鸣,2008,(10):15-19.

[5]MichaelKeenandMauriceMarchand,FiscalCompetitionandthePatternofPublicSpending,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7,(66):33-53.

[6]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3):5-17.

[7]BrianBarry,WhySocialJusticeMatters,Cambridge,UK:PolityPress,2005:17.

[8]DavidMiller,PrincipleofSocial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1999:7.

[9]郑杭生,胡宝荣.包容共享: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衡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变迁特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

[12]刘晓苏.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8,(6).

[13]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新视野,2004,(6).

[14]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

重点项目: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2016年度自主课题“共享深圳”阶段性成果。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学习共享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82-02

一、泛在知识环境与学习共享空间

(一)泛在知识环境、学习共享空间的涵义

泛在知识环境是由网络、硬件、软件、资源以及人所组成的知识设施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多样性的知识传播以及获取方式,以便为知识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一个泛在的知识环境。

2004年Beagle首次提出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随后,2005年RussellBailey等人正式提出将信息共享空间转换为学习共享空间。笔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合作下,集信息、空间、技术、人力等资源于一体,促进用户之间隐性知识的深度挖掘,构建一个能帮助用户知识创造及学习成功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二)泛在知识环境与学习共享空间的关系

1.学习共享空间是泛在知识环境的局部实践

学习共享空间通过整合跨单位、跨部T的相关资源,为用户提供无缝隙的集成式知识服务,努力帮助用户知识创新和学习成功。学习共享空间坚持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社会职责,是泛在知识环境的局部实践。

2.泛在知识环境是学习共享空间的终极体验

泛在知识环境更加突出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先进的智能化的知识基础设施,提供系统化的知识组织和协作化的服务体系,为用户创造一个不可见的知识环境,用户可以从中无意识地自发学习。泛在知识环境正是学习共享空间的终极体验。

3.泛在知识环境和学习共享空间都是时代产物

泛在知识环境和学习共享空间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创新与变革。学习共享空间是出于对图书馆日益边缘化的处境而提出来的新概念,用来加强图书馆的阵地服务。泛在知识环境是相对于传统的数字环境而言,随着E环境向U环境的转变,泛在知识环境也被称为后数字图书馆时代。

4.学习共享空间帮助高校图书馆应对泛在知识环境带来的挑战

泛在知识环境下,对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免费的搜索引擎、浩瀚的网络资源、便捷的网上书店和低价的数字图书馆等,使得知识信息的、交流方式形成网状的链接式网络。因此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日渐边缘化的处境,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让书籍和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握泛在知识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寻求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如今,学习共享空间已成为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模式,成功帮助高校图书馆摆脱边缘化危机。

二、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要素

学习共享空间以用户为中心,由空间、环境、资源、服务和技术五大要素组成。(如图1所示)

图1学习共享空间的要素分析

空间可以容纳资源和服务,是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的基本标志,也是学习共享空间本质的标志。实体空间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主要阵地,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而设置的具体场所,自习室或小组活动室、休闲区或多功能厅等满足了用户对空间和隐私的不同需求。虚拟空间基于各种软硬件设备集成数字馆藏资源等搭建而成,我的图书馆、微博或博客、云平台等满足网络用户的不同需求。

环境是学习共享空间得以发挥作用的实际场地,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建筑环境,在色调、材料和结节等方面结合建筑学及美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满足用户感官、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软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切实为用户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资源充盈着学习共享空间,是学习共享空间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学习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学习资源主要是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期刊、在线学习软件、数据库资源等。设备资源包括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以及电脑终端支持用户学习和研究的软件资源。人力资源是为用户提供集成的服务人员,包括图书馆馆员、教学科研人员等。

服务是学习共享空间的关键,也是资源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用户对学习共享空间最直接的感知来源于服务。根据服务的新颖性将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分为常规服务和特色服务。常规服务包括个人学习、团体研究和影音欣赏等基本元素。特色服务应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或规划,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

技术是空间、环境、资源和服务的保障和工具,是学习共享空间最主要的实现方式。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可周期却越来越短,而高科技产品也越来越多,如何驾驭它并为图书馆所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跨学院、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跨学院、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学习共享空间。一是教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动向,从更加专业化和针对性的角度对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学院和部门可以同图书馆联合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经费,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通过交流和沟通,培养图书馆馆员的协作精神,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加大力度,切实推广学习共享空间理念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大力推广学习共享空间的理念,引导学生、教师和馆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高校图书馆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计划,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让学校师生参与到学习共享空间中来,如在图书馆网站主页开辟学习共享空间专区等进行推广宣传。将学习共享空间的资源和服务充分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三)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共享空间文化氛围

学习共享空间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环境,用户受到潜在运动形态的感染,同时体验到整体精神文化的追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用户主动学习和知识创造。在文化理念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促进服务理念的深入,并使之内化为用户的自觉行动,向用户传递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在服务环境方面,打破传统高校图书馆刻板的服务环境,塑造一个动静结合、色彩协调、光线柔和的图书馆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义龙,田也壮.学习共享空间研究与实践――以加拿大约克大学斯科特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1):81-84.

[2]王昕,宁海艳.学习共享空间创新服务的实践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1(2):68-71.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64-01

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被调查的图书馆一致认为在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只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有可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出发点之一。文献信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服务体系乃至共享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和面临问题

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服务网络;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通过网络可以分享国家文化共享工程中心的文献信息、红色历史文化和电影等多媒体视频资源,分享省市图书馆开发、整合的地方特、科普知识、艺术欣赏、电子书刊等信息资源;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开展了文献共享资源联合编目工作;正逐步建立健全资源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的推送、揭示和服务工作。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问题

2.1信息资源共建缺乏有效的整合方法。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将本地实际馆藏和各类虚拟信息、数字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优化、重组,建立起全新的拥有统一检索入口和检索方法的信息资源系统。这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面对当前复杂的图书信息服务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果仅是单纯的技术模仿,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

2.2共享意识薄弱。近年来,信息资源的共享虽然已经被图书馆的情报界大致认可,但是共享资源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以前的图书馆实行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自给自足、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这既不能达到预期的文献资源共享,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的浪费,这种做法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双赢”的理念互相违背。

2.3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我国目前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这三大机构所隶属的行政部门都不相同,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就在进行资源共享时制造了阻碍,还会浪费大量的有效资源。建设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

2.4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网络化和数字化,这就让知识产权在传统意义上受到很大的冲击,且各国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如何有效的在网络环境中保护自己的产权。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2.5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2.6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2.7缺乏长期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十分严重。首先是文献购置费明显不足。包括购置经费短缺,以及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其次是资源本身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现代化技术需要经费稳定的支持。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建立在共享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但是通讯费、信息费、入网费、设备费等众多的费用,令大多数图书馆望而止步。

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1.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信息共享

目前数字资源不断丰富,资源种类逐渐增多。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呢?综合各馆意见,归纳为三条:

1.1以书目控制理论为依据整合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去记录、检索、管理和协调人类已出版的全部文献的书目信息的一种理论,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控制包括对书目信息的时空控制、学科主题控制、类型形式控制及语言文种控制”。

1.2以在版编目为纽带整合书目信息。不管是对信息资源的存取还是检索,都要通过联机、检索与编目来实现其在功能上的整合。所以,经过编制和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出一些可靠实用的手段与方法。其中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以在版编目作为沟通与整合图书馆目录、出版社在版编目和新华书店征订目录三种书目信息的纽带。对于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与书目信息,都要以书目信息的数据库的形式应用于数字网络。

1.3以高新技术为后盾整合服务功能。整合信息资源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数据的输入量,这样就可以把常用的几种功能一步切换到位,并提供优质服务。如Ebrary公司,用户不仅可以按作者、书名、出版社或者学科查找自己所需的图书,还可以建立网上个人书架以保存自己对已阅读文章的链接,并具有书签和评注功能。另外,该系统还提供了网上评注、链接、书签等功能。这些功能的集成都是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的,包括数据库技术、统一界面Web技术、网格技术、个性化定制技术等等。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

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图书馆应该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共享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通过网络,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查阅,并可以实现对信息需求的的多样性与个性的特征,这样,图书馆就要建立全新的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关系,在既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要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3.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必须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建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

4.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

5.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

人才是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之外,还要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文献信息管理、数据库加工和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发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网络技能,使其真正成为网上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6.切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比如文献类型描述标准、联合目录编制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等,要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信息加工,确保信息产品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加工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遵循开放互联的标准协议和国际化接轨。

7.争取资金支持,奠定共享基础

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要有长期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争取国家对共建共享的专项投入,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文献资源建设,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投入等。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

关键词: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策略

1.影响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1.1办学观念因素分析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目前有5所高职,2所技校,陆续还要有多所本科院校入驻,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在类型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公共服务理念上存在分歧。

园区内各学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理念、特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在短时间内很难加以融洽与协调,各学校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及专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诸多因素影响着体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1.2教育体制因素分析

教育园区进驻的学校总体上是公办校,由于各学校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办学竞争问题就尤为凸显,国家在对高校进行评估时,在强调硬件条件和各学校广泛追求体育办学特色与创新的现实情况中,难免影响体育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与竞争的对立问题,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的封闭管理体质长期制约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资源共享的实际进程。体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不能相互交流,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体育硬件设置和软件资源的共享进程。

1.3管理机制因素分析

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是协调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中设立的教育园区管委会就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协调方式。但这一管理机构一般更注重的是社会工作,在教育园区中的协调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只是起着形式上的作用,整体功能发挥不强。体育资源共享不应仅局限于学校之间,也应对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体育硬件资源优势,同时也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建立一个体育资源协调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制度,发挥资源整体功能。现有的管理机制各有不同,影响体育资源共享的发展。

1.4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第一,资源配置空间不合理。目前教育园区在资源配置中,仅注重于学校资源自身功能的发展,而忽视园区整体功能的挖掘,这样就使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各个“点”高度分散、高度分割的局面,没有形成合理的共享“面”。

第二,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资源配置过于“标准化”。调查显示,多数学校的场馆建设,注重竞技运动,轻视教学、大众健身、娱乐、文化等,造成大量高标准的场馆设施汇集,而健身需要的大众化场馆严重不足。大众化的体育资源较标准化、高质量、造价极高的体育资源更有利于实施体育资源共享,因此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

第三,资源配置方式过于单一,造成了教育园区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等、靠、要”做法上,真正吸引社会力量来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意识不强。这种单一的资源配置形式,显然制约了资源共享的规模和范围。

2.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策略研究

2.1转变传统办学观念,明确体育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

对于教育园区的体育工作来说,要实现体育资源共享,首先各学校要转变以往传统、封闭、相对独立的办学观念,构建教育园区体育资源优化整合、融洽共享的指导思想:“相对独立,开放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强化辐射”。各学校之间要明确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校际间应相互开放、相互扶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办学新理念。

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出发,对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新的配置格局。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共知、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教育园区的集聚效应,体现园区的综合优势,突显园区的开放特色。

2.2设立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

教育园区校际间层次、类别等差异,要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就要在校际间设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及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保障体育资源共享有效合理的运行。成立大学园区体育资源共享委员会,设立园区内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和政府负责人联席指导组、教务、信息部门和体育部门负责人联席协作组、体育专家指导协作组,各部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开放工作规范化,并保证资源共享,相惠互利。

构建规范化的工作体系,可以促进体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发挥,有利于各个学校充分发扬各自的传统和特色;有利于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使教育园区不仅满足体育教育教学发展需求,而且能够使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受益,更好的实现“全民健身”。

2.3推动教育园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2.3.1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2.3.1.1校园内部布局

根据高校生活区和学习区两大功能区,在生活区内主要配置以生活化、娱乐化为特点的小型体育设施,如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篮球场等,以满足学生娱乐健身的需求;学习区主要配备以标准化为特点的多功能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如田径场、体育馆、网球场等,以满足教学和训练等的实际需求。

2.3.1.2校际间布局

根据各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可以分别建设不同项目的室内场馆,实现校际间体育资源共享,学生可凭学生证根据兴趣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场馆去锻炼。这样的体育资源组合既节省投资,又提高了利用率,建设的高标准场馆还可以承办全国性甚至国际性赛事,提高教育园区影响力。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1篇12

关键词:资源共享现状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012-01

一、我国图书资源共享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因地域差异、制度构建、思想意识等方面原因,出现了极度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沿海发达城市的图书馆行业发展比较快,而且效果较好,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而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加o强化,否则,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图书馆资源价值作用的真正发挥。

二、国外图书资源共享的经验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国外图书馆因其制度相对完善,人们思想意识普遍较高等原因,在资源共享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收。因此,注重外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动态发展,也是对图书馆资源共享事业的有益指引。

1.技术经验

在技术经验方面,外国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其能够在某个系统或网站查询到多个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信息,一旦这个图书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则另一个图书馆可能会满足人们的阅读愿望或求知欲望。因为,几家图书馆共同在一个系统或网站上集体注册,极大的丰富了资源信息,使各种有益的信息在系统中实现及时查询,得以及时应用,这种共享效果能够普遍得到业界及读者的认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省内各个地级市的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或者将省内各个高校的图书馆资源进行集中,从而使图书馆信息加以汇总,剔除重复的信息,融入自身缺乏的信息,使图书馆资源真正做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不断推动图书馆资源的共享进程。

2.权益保障

在权益保障方面,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并尊重信息提供者的相关权利,使图书馆资源共享不至于产生过多的问题,影响资源共享过程的推进。因此,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也应当在确保作者著作权的前提下,对信息提供者的权利予以保护,比如说,合理利用的权利,信息不被篡改的权利,资源有偿提供或是无偿提供的权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给予需求者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方便快捷的利用信息资源。

3.共享制度

在共享制度方面,国外往往预先制定了较为周密科学的资源共享制度,使资源共享在科学有序的环境中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则会运用完整的共享制度加以解决。我国在共享制度方面较为匮乏,因此,应当着力构建制度体系,使图书馆资源共享具备制度上的支撑和保障。否则,图书馆资源共享必然处于低级水平,资源共享目标无法按照预期方向发展运行。

三、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建议

图书馆资源实现共享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信息化、专业化及现代化及管理水平的象征。因此,图书馆资源实现信息高效调和与共享,对于推动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在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应有的努力。

1.传统图书资源向电子图书资源的转变

图书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具备创新意识,摒弃原有的陈旧观念,让“大而全”、“小而全”、“部门所有”的观念彻底革新。在此前提下,图书馆工作者要强化网络意识,通过网络积极构建体系平台,通过平台作用,将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纳入一个共同的有组织的电子图书环境中,电子图书资源能够使传统的图书资源实现高效的整合。这样,就能将各地区的图书馆资源集中汇总,并实现分门别类,最终,受用者将方便快捷的使用信息资源,更加准确的查阅各种数据信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2.拓宽服务者数量和范围

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是读者的主观愿望,也是图书馆营造良好氛围,拓宽服务的重要渠道。因此,若想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拓宽服务者的范围,让更多的人接受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当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以此来巩固信息资源的有效价值。同时,图书馆还应当降低门槛,但凡有需求的读者都可以光顾,都可以合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此,接受服务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图书馆资源共享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3.拓展服务内容

图书馆应当不断充实自身的资源,让更多类型的信息资源加入,保证图书馆资源的丰富性;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当高度重视服务理念及态度的转变问题,让服务理念更加切实科学,服务态度更加热情,打破原有的冷清局面;图书馆还应当与读者实现良性互动,为读者做好记录,哪些读者喜爱那类书籍,哪些读者提出了哪些反馈意见等等,这些都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断优化,确保资源共享呈现良好的效果。

结语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实现长远运行的必要的科学选择,我们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认同,并认真分析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现状,立足图书馆的发展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完善资源共享体系,最大限度的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重阳节的主题班会(12篇)
  • 下一篇:二年级小学生写景作文字(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