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xx年是海淀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启动之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水平是争创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海淀的每一位志愿者而言,我们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今天,我们热烈响应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举行全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和谐海淀做出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志愿者向全体海淀人发出倡议:一、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我们要关爱空巢老人,积极为他们提供家政服务、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志愿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积极给他们提供生活帮助、亲情陪护、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关爱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生活救助、潜能开发等志愿服务,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关爱社会,共筑和谐。我们要维护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社区秩序文虎、文明交通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公共场所文明引导、网络文明传播、社区文化交流和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我们要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市民爱护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全民清洁日”、“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等环保主题活动,倡导资源节约从我做起;定期组织开展植树护绿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家争做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朋友们,志愿服务平凡又光荣,奉献社会可敬又可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满腔的热情投(文章转自kt250.com)身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传承雷锋精神,争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践者,为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犹太人特定的历史造就了其特定的犹太文化母题,而“父与子”关系是犹太人典型的文化母题。本文力图从历史和神学的角度分析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头号》和《春雨》中的父与子的爱;揭示犹太文化两难境地时父爱的艰辛。
伯纳特·马拉默德是个誉满全球的美国犹太作家。他曾获得两次全国图书奖,一度普利策文艺奖。他一生中共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和五十余部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以情节浓缩、文笔犀利以及内涵丰富而著称。犹太文化母题是其内涵丰富最好的阐释。
“父与子”关系是犹太人文化母题之一。而父爱是“父与子”关系的一个方面。它最早体现在《圣经》中上帝与其子民的关系:上帝与其子民的爱:即“父与子”的爱。在文化变迁过程中,这种“父与子”的关系在文学史上有着变化和发展,但终究不会摆脱其内涵。
《圣经》中的父与子的爱
众所周知,当亚当与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时,上帝与其子民的矛盾已经开马拉默德笔下的犹太文化母题之“父与子”关系堑,出现对立,出现矛盾,但他们之间的爱却绵延不断。在希伯来的历史和《圣经》中,不难看到“天父”与“子民”的对立,但他们的爱也一直伴随左右。上帝作为人类的“天父”深深爱着他的子民,而人类也对这位父亲也是敬爱有佳。
上帝耶和华对人类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从上帝创造出人类开始,他没有停止对人类的关心,他为人类的始祖创造了无须劳动的伊甸园;虽然他惩罚人的堕落和忤逆,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但当希伯来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时,他立即选出了代表—摩西—领着他的“子民”步往人间天堂,希望之乡—迦南。他帮助他的“子民”克服重重阻碍,逃脱埃及法老的追杀,冲开红海,让他们安全抵达彼岸;他帮助他们打败所有在路上阻碍他们前进的异族。他们的“天父”希望他的子女能在他的羽翼下生活得健康快乐,希望他的子女能够听从他的教诲,尊重他的身份,这是每一位父亲所期盼的,也是父爱的表现。
“子民”们总是因为种种过失而受到“天父”的惩罚,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天父”却是敬畏和崇拜的。从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和亚伯献给耶和华他们的供物开始,到亚伯兰献子给上帝以表忠诚与信仰,在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到扫罗,大卫,所罗门等伟大的领袖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铸造了对上帝表示虔诚和尊敬的圣坛,(众所周知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圣城)甚至至今,希伯来人遵守着与上帝制定的约定,拥有各式各样的节日来表示对他们伟大的“天父”的敬爱,他们的尊敬。所以说父与子的爱充斥了整个犹太历史。
犹太历史上的父与子的爱
不仅在《圣经》中存在这样的父与子关系,在犹太人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父与子关系也不断呈现。犹太民族是一个流浪的民族,这种典型的民族特性必然会使“父与子”关系这个模式延续至今。当老一辈的犹太人携带家眷来到一个新的流浪地的时候,相对而言,那些尚未成年的后辈较其长辈更容易适应新的居住地,因为他们较少地担负昨日的记忆和历史,对新的文化环境更为适应,也更容易适应。这样两代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在继承传统和适应新的领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差异。即使是在某一居住地生息繁衍了一个相当长和相对稳定的时期,“犹太文化中的这种“代沟”特征仍表现得相当突出和有持续性:子辈们往往不约而同地隔离于父辈。当新的子辈出现,原先的子辈便扮演了他们父辈曾经扮演的角色,一代一代的周而复始,犹太子孙们在永恒地重复着这个在犹太民族史上一以贯之的文化命题”。[1]
而在这整个辗转迁徙的流浪过程中,父与子的冲突虽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爱却连绵不断。无论父亲对儿女有多么失望,无论儿女对父亲有多少不满,他们却深深地爱着对方,关心着对方。
父亲与儿女之间的冲突无论有多大,有多深,父亲对儿女永远都是爱护有加。因为他们都流着同样的血,儿女是父辈生命的延续,是父辈的希望。在《圣经》的《旧约》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作为天父,上帝对他子民的爱,帮助他们逃离灾难,走向光明。
作品分析
《头号》反映了父亲对儿子那种强烈的爱。这个故事很简单,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在整个故事中充斥了父爱。门德尔这位父亲正面对死亡的来临,虽然整篇文章里没有描述这位父亲如何憔悴,如何快迈进死亡的殿堂,但在他的言语中有三次提到他的生命快要枯竭:“你看看我的脸色,你说我还能等到明天吗?”[2]“我是个病人……”[3]“明天我可能就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我是个快死的人了”,[4]仅仅这三句话却证明了他的生命正在枯萎,但是在生命完结之前,他却要给自己的儿子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道路,那就是送他到加利福尼亚去。因而他需要三十五美元买车票,为了这三十五美元,他不得不当掉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表,为了这三十五美元,他抛下尊严跪在富人面前乞求施舍,为了这三十五美元,他在强大的歹徒强盗面前高声喊叫,为了这三十五美元,为了儿子能在他有生的日子里被送到加州,他拼进了所有的力气。当他们来到站台,站台的检票人员金兹伯格阻挠他们,不让他们进去,此时门德尔为让儿子进入火车,苦苦哀求,却不得其果。所以他愤怒了,他扑向了检票员,两个人扭打在一起。“门德尔感到一阵难以忍受的寒冷,像一把刀直身体里一样,浑身都发抖。
我现在死的话可就帮不了伊萨克(他的儿子的名字)了。……门德尔凭借着最后的这点力气扭住金兹伯格……[5]
这使得检票员骇然,不得不放弃,他最后派人送门德尔和他的儿子进入了火车。门德尔安排好一切,从火车上下来,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虽然这经历了百般曲折,但是能在死之前安排好了儿子的去路,死也甘愿。在去企求菲什拜因先生(一位有钱的慈善家)他甚至“屈下吱咯作响的腿,跪在地毯上”[6]为了他的儿子,他不得不抛下了做人的尊严。在这句引文中,作者采用了“吱咯作响”这个词去描写老人的腿,可见这位老人的身体并不健康,而且十分老迈,这样的老人可以为儿子做这样卑躬屈膝的事情,而且仅仅是为了三十五美元,可见他对儿子的爱是多么无私和伟大,更何况他的儿子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在他与检票员扭打的时候,他差点就死去,但是想到如果自己死掉了,他的儿子就没有人管了,就是这样的意志和思想才震撼了检票员。在生死徘徊的境地,他想的却是儿子今后的生活,可见儿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儿子并不像其他正常人那样,永远也长不大,但是父子天性使然。不管在任何时候父亲不会抛弃自己的儿子,上帝永远不会抛弃他的子民。按照希伯来《圣经》的说法,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就开始否认“外帮神”的灵性,强调一神崇拜,他通过与上帝立约,确立了上帝与希伯来人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上帝是最高意志的统治者,他主宰着希伯来人的命运,上帝对他们也同样承担着不可忽略的承诺与责任。[7]在犹太教看来,上帝永远会眷顾他的子民,这是伟大的神的责任—去保护那些敬仰和崇拜他的人,就像一位父亲一样,不管在任何时候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体现了在任何时候,父亲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儿女,就像上帝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子民一样。但是,门德尔毕竟是一个凡人。上帝是伟大的神,他不需要假借他人之手而兑现自己的诺言,而作为实实在在的人类,有时他们不得不抛弃做人的尊严而达到所行的目的。门德尔,作为父亲,为了儿子不得不走上这样的路。虽然他的父亲形象和上帝这位父亲的形象有很大差距,但是却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父亲对儿女的爱。
《春雨》这个短篇小说与《头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作品。虽然两部作品都是展示了父亲对儿女的爱,但方式却不同。这里父亲对儿女的爱是细腻的。乔治·费舍尔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很难和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沟通。他的妻子总是在外打牌,而女儿从不体验到他的感受,自从她拒绝上大学,这位父亲感到十分的失望和对女儿的不满。他甚至把自己置身于小说中,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说:“你理解我的孤独,我可以告诉你这些事。”[8]仅仅从这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位父亲是多么孤独,而他和他的妻子与女儿却难以达成共识,只有对着毫不现实的人物,他才能“说”出自己的孤独和痛苦。他的女儿弗洛伦斯唯一令他满意的就是交了一个大学生男友保罗。但是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和,虽然弗洛伦斯很爱他,但保罗还是拒绝了,他是向弗洛伦斯的父亲提出的,在两个人谈完之后,乔治·费舍尔回到家里,他才有了一种感觉,就是他对家人的爱:“他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渴望要说话。他想要说他从来没有说出来的话。他想要告诉他们他发现了自己,而且在也不会失落,在也不会沉默。他又一次地拥有了这个世界,而且是那么爱它。他爱保罗,他爱弗洛伦斯,他也爱那个已经死去的年轻人。”[9]这段显然是内心独白,在与保罗谈完话后,这位父亲深深地体会到他其实一直在深深地爱着女儿和妻子,只是一直以来事情总未随人所愿,使他变得孤独和哀伤,认为妻女均不理解自己。然而他与保罗的谈话却震撼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面对了自己的弱点。在故事的结尾,他本想告诉自己的女儿关于保罗的事,但却放弃,他认为“他不能告诉她保罗怎么说的。他为弗洛伦斯难过,心里一阵刺痛。”[10]可见他对自己女儿的关心,为女儿失去如此好的归宿而心痛。即使父女之间存在着矛盾,但作为一个父亲,他还深爱着自己的女儿,这是天性释然,因为儿女是父亲的延续,就如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和儿女一样,儿女反映了父亲本身还存在世界上的事实。而文中,父亲孤独的感受恰恰反衬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他生活得如此孤独,但最后他还是体会到他爱自己的女儿,这说明爱一直埋藏在他心中,只是被世俗的生活所掩盖,所以说爱永远伴随在父亲和儿女的身边。
在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是侧重描写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上帝是人类的“天父”,在希伯来人的心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他主宰了希伯来人的命运,也会为他们带来希望,幸福和快乐,这是“天父”的职责,而人类中父亲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不管是《头号》还是《春雨》;不管是冲突,还是亲情,它们都体现了犹太历史和希伯来《圣经》对犹太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在文化变迁和适应中父亲与儿女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爱情喜剧;影片;艺术;特色;情节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455303)。
爱情喜剧类型影片是电影类型片之一,它穿插了爱情元素进入喜剧中,使影片带有着爱情浪漫的情节而不失喜剧的味道。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一部爱情喜剧电影,该片虽然是小成本运作,却仍然可以突破五亿票房,刷新了国产爱情喜剧电影的票房纪录。那么,是什么使该片受到观众的好评呢?本文借以该片进行爱情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色的具体阐述,分析该类型电影的艺术美。
一、场景设置的独特性特征
爱情喜剧电影的场景可以说设置得十分巧妙,以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例,影片的开始弗兰克开车去接文佳佳的时候,西雅图稀疏的细雨使影片蒙上了爱情的浪漫色彩,贯穿着西雅图的雨,可以说文佳佳与弗兰克的爱情故事开始了。影片在此还穿插了西雅图的夜景和朦胧的城市中,两个孤单的角色慢慢融到一起。此外,影片的最后,帝国大厦的楼顶,远望纽约城市的景色,又下起了蒙蒙的细雨,此处的场景设置与影片的开端遥相呼应,在此,文佳佳与弗兰克的手终于在一起。此外,该片还出现了很多的特殊场景,尤其是和《北京人在纽约》一样,出现了西雅图和纽约的街头场景,包括了高楼和别墅群。很多场戏就是在这些地区进行的,该片虽然是小成本制作,但是仍然为了诠释文佳佳的爱情诺言,去纽约的帝国大厦进行了清晨的选景,可以说这样的场景设置呼应了她的誓言,呼应了影片的格调。
特殊的场景设置还对于影片起到了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以生孩子为该片特点的重点阐述内容。美国西雅图的医院、病房等都成为该片的特殊场景,其中不乏特殊的情节在此进行表达,不仅仅使观众猎奇了西雅图的人文风貌,还使主人公们的际遇表达出来。此外,该片中还出现了纽约警察局和特殊的圣诞节狂欢夜的场景设置,虽然可以说这是导演特意安排的,但是却可以在寒冬中突出文佳佳来美生活的不易和她的遭遇。
二、爱情喜剧的巧妙情节设置
情节是电影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爱情喜剧电影就需要巧妙的情节安排和合适的结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融入影片的情节中。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将小三等相关的故事情节融入了影片中,还简单地解读了关于在美月子中心的情况、同性恋家庭、海外婚姻等,很多种类的价值观也贯穿其中。此外,影片还从两个线索出发进行讲述,第一条线索就是初到美国的文佳佳遇到弗兰克,经历各种困难和考验,再回到弗兰克身边。第二条线索就是弗兰克为了陪读成为吃软饭的男人,再到放弃生活,追求爱情,找到作为医生的工作生活,最后与文佳佳在一起。这个爱情喜剧片的两条线索交融发展,将美好的爱情故事延续了。这里面还提到了关爱,对于同情的关爱,对于出轨的老钟复婚的关爱,对于月子中心月嫂的各种关爱,影片概括了很多的爱情因素。“你只有让自己足够好了,才有资格开始一段好的爱情。”对于各个角色的影片的最后一段话语体现了该片的主题。
该片还有很多情节是喜剧化处理的。在文佳佳趁着弗兰克去纽约考取医生证书执照的时候,她私自答应了弗兰克的女儿要求去参观纽约博物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却遭遇了尴尬。弗兰克的女儿为了报复文佳佳的反悔,居然在纽约帝国大厦门口报警,结果可想而知。这一谁也没想到的喜剧化情节处理,使文佳佳也陷入了私自来美国生孩子的尴尬境遇。此处,还接着叙述了弗兰克的慌忙赶来,简单地在审讯室对文佳佳的交代等情节。然后,喜剧化的一幕出现了,可以说这段情节的处理是文佳佳与弗兰克双方对于他们相遇以及后来共同发生的故事的过电影,一幕一幕被慢慢地回放,虽然他们之间都是为了说谎而临时应对纽约警察的,但是他们的默契却可以说是他们恋爱的开始,以致后来文佳佳回国后的种种回忆都是存在于这一情节的。此外,在西雅图圣诞夜的二人世界,此处也是他们相爱的开始,该处的情节设置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场景设定将他们二人的孤独展现出来,不仅仅内心,还在于身边爱人的关爱是缺失的,一个是离异的无奈,一个是情人的敷衍。文佳佳也从此开始做饭,让弗兰克有了深入的理解。
该片的情节处理并不是把文佳佳与弗兰克的相遇比作那种或荡气回肠,或感人泪下的际遇。作为一个落寞老男人的弗兰克和一个拜金小三的文佳佳,可以说从开始就注定一对同病相怜的人,不同的情节也预示了他们逐渐从相知到熟悉的过程。可以说,二人的内心的碰撞绝不仅仅是弗兰克在纽约帝国大厦上面的回忆,而是他们的内心的善良使观众们所感悟的地方。
对于之前文佳佳在夜店发泄的情节,起初都会让观众认为她真的不过是一个拜金的小三,对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有钱就可以。可是她却喝酒发泄了她这次出国生孩子的初衷,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漂洋过海,显示了她的爱,在这里,她外表的种种不羁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当弗兰克的女儿哮喘病发作的时候,她却知道自己穿着皮草,及时反穿,虽然被弗兰克的女儿识破,她却慌忙解释,在这里的喜剧情节也可以反映出文佳佳的本质是不坏的。此后,为了孕妇周逸生孩子,不惜跑出三个街区去拦车,可以说文佳佳外冷内热的性格逐渐暴露了。此后的情节或许出乎了观众们的意料,虽然是喜剧化的情节处理,但是当文佳佳失去老钟消息的时候,当她一无所有的时候,她却可以做到做一些简单工作去挣钱,去外边卖包,克制自己的消费,攒钱生孩子。当弗兰克为了出席前妻的婚礼,文佳佳却花了自己的积蓄去买她的婚纱,可以说她真是真诚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爱的男人付出所有,不惜用掉自己的手术费。
影片的最后情节,文佳佳的回归终于实现了她作为老钟的妻子,但是在豪华而显得空荡荡的大厅和豪宅内,她等来的不是老钟的关爱,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此时的文佳佳对于他和弗兰克的交往历历在目,回忆的都是他们没钱的生活,这是一个少女对于自己喜爱的男人的渴望和怀念。可以说,文佳佳的小小愿望就是希望他爱的男人可以为他每天早上为她买一杯豆浆和一碟油条,她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后来经历过的文佳佳可以有勇气离开她的有钱人的生活了,她找到了自己的轨迹,两年的孤独守候可以说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可以承受住真正的爱情了,可以去迎接爱情了。这样的执著或许就是她和弗兰克在纽约帝国大厦上的相遇,就是他们的回归。可以说,虽然影片的结尾部分是浪漫主义的表达,但是真正的爱情就是如此,经过努力的两个人才有资格在一起。
三、影片人物角色的合理搭配
爱情喜剧电影都要围绕爱情的双方进行合理的喜剧化处理,人物角色尤为重要。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汤唯和吴秀波的完美演绎可谓锦上添花。作为女一号的汤唯抓住了影片女主角的性格特征,文佳佳与汤唯或许已经成为一个人,她已经成为该片的最大亮点,角色的转换,有感而发,素雅也唯美。她没有像其他喜剧电影一样进行浮夸式的演绎,而是以真实的情感贯穿于人物角色之中,从她刚到美国时的不安和懦弱,从一个小三的身份到妈妈角色的转化,都可以看到文佳佳这个角色的真实变化,是有血有肉的,不做作。在影片中展开的两年中,文佳佳最初的无助来自于美国生活的无奈,她依靠金钱进行生活,认为金钱才是一切,她的所谓的“老公老钟”自影片始终没有一个镜头出现,甚至于到了她最后的回归也没有现身,可以说文佳佳的角色当初是嚣张中带着落寞的。之后文佳佳从和月子中心的孕妇们的琐碎生活中,从她经历不断的风雨中,从她相识弗兰克的过程中才懂得了真正的爱情和生活,影片结尾也给了她特殊的关照,此时的文佳佳,满面笑容,收获了爱情,层次感十分鲜明。汤唯的精湛演技可以说是增添了文佳佳角色的亮点,她做到了真实,演绎的角色可以让观众收获那种特殊心情,会和她的命运一起或悲或喜,惆怅枉然,在喜剧的欢笑中可以流泪,会有一种反思的心情。
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吴秀波演绎的弗兰克。虽然他的沉默无言总是面对文佳佳的无理取闹,但是他心地好,在职场上也很有建树,最为关键的就是他关爱自己的女儿,关爱身边的文佳佳。在文佳佳信用卡停用的那段日子,是文佳佳最为落寞的时候,对于一贯将金钱作为依靠的她来说,失去了金钱就是去了一切,但是此时此刻,弗兰克给予了她关爱和帮助,甚至最后救了文佳佳母子二人的生命。弗兰克作为一个温馨大叔的角色,可以契合现代女孩的需要,虽然不是那种年轻人的狂热恋情,却存在家庭般的温暖表现,这也可以体现出影片需要表达的真情的可贵之处。弗兰克的演绎可以说让观众接受了朴实无华人物的真诚和感动,他的外表虽然有络腮胡子,显得粗狂,但是他却是细腻的。他可以陪伴文佳佳在病床上三天三夜,可以为了维护女儿的尊严去参加前妻的婚礼,可以为了自己女儿的安危不惜与文佳佳大吵大闹,他的出色演绎成就了一个父亲形象。文佳佳的动角色与弗兰克的静角色也是他们之间存在互补和发展的一个脉络。
月子中心的黄太和周逸等角色也是影片人物角色设置的巧妙地方,该片海清饰演了周逸的角色,文佳佳与周逸的对决也鲜明地突出了两个人性格的差异,白色短发装饰的周逸干练,她与文佳佳的矛盾也只是女人之间的争强,但是在周逸要生孩子的关键时刻,文佳佳选择了跑三个街区去寻求人帮助,感动了周逸,冰释前嫌,反映出了他们之间在月子中心生活的日子也是存在互相帮助的地方。在此处还点到了周逸的同性恋身份,这也是该片多样化的一个表现。
美好的爱情喜剧电影是不需要说明的,人们的内心都有品评影片好坏的天平,以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例,这部影片可以让人心中温暖,让人感动,在欢笑中流泪,在流泪中反思。
[参考文献]
[1]毕根辉.影视摄影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王功山.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伍振国.影视表演语言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6]张福起,房伟.影视作品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