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1

一、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

不少家长对“现代的三维健康观”理解偏颇,将幼儿健康简单局限为生理健康,尤其看重幼儿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幼儿园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等,没有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家长和教师比较偏重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较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等更是关注不足。

(二)忽略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从主观上将幼儿的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幼儿园,忽视家庭作为第一环境的教育与影响作用。有的幼儿园只关注园内的教育,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如何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调查发现,家长普遍缺乏基本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也很落后,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或者专业心理医生的职责。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社会教育、德育工作代替了,把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片面地归为思想品德问题等,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指导,家长对提到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普遍感到一筹莫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家庭是婴幼儿来到人世间的第一生活环境,也是伴随他们终生成长的特殊环境。因此,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融合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在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养育行为,适度调整并构建科学的亲子关系。通过多方努力使婴幼儿保持积极情绪,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实现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环境渗透———提供适合婴幼儿需要的物质条件

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须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到家庭中的环境条件,首先装修要适当,避免“成人化”和“贵族化”。一方面,应考虑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防止“成人化”。要求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造型等,营造遐想、天真、烂漫的氛围,以激发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引起轻松愉悦的感受。要给他们提供拼、插、撕、搭等自作和探索的材料,便于自主选择游戏,不能画地为牢地限制婴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家庭条件,防止片面追求“贵族化”。豪华的装饰并不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反,虽然家庭居住条件有限、生活简朴,但父母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因陋就简“挤出”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留出一个墙角或是腾出一个抽屉,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好好珍藏、仔细保管,甚至在客厅或阳台划出一角,作为孩子展示自己作品的“展览区”。这对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婴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家长考虑到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有限,注重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创设一定的便利条件,布置合理、简洁大方、清洁卫生。这样不仅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以锻炼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体验到“劳动”的喜悦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为幼儿选购玩具时,除了要符合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应有良好的作用。玩具在外形和功能上要能够吸引幼儿,引起幼儿良好的感知觉和情绪情感,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的兴趣和愿望。那些带有恐怖色彩、易引起感知觉不适以及具有迷信、色情意味的玩具,不宜给婴幼儿使用。

(二)营造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家庭精神环境

与相对显性的物质环境相比,家庭的精神氛围对婴幼儿的成长影响更加深刻而长远。一般来说,亲子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父母是否理解、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能否与孩子推心置腹地沟通交流,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满足婴幼儿成长的特殊心理需要。依恋是人类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婴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出生后5个月~6个月至9个月~10个月明显表现出来,在1.5岁~2.5岁时达到高峰。对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来讲,特别需要父母给予充分的和照顾,多抱孩子、多陪孩子,为其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避免孩子恐惧和焦虑情绪状态的出现。要为婴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父母作为婴幼儿的重要模仿对象,自身的言行对他们的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面对婴幼儿时应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将烦恼和忧虑等消极情绪置于一边,饱含激情地生活,努力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感染孩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形成一种乐观活泼、积极向上、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婴幼儿逐步学会宽容别人、悦纳自己,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这些恰好是婴幼儿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养成教育———坚持科学的教养观念

要尊重、理解、关爱幼儿。长期以来,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独断专制型———“严”得过头,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被认为无独立人格、不存在个人意志,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处理方法简单粗暴。另一极端则是溺爱迁就型———“爱”得过分,把子女当“小祖宗”、“小皇帝”,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两种关系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当我们把无私的爱赋予孩子时,一定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否则这种关爱就成了溺爱和放纵。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1〕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特殊环境,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进餐、排泄等生活习惯,这是孩子适应将来生活的必修课。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能力大小。婴幼儿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既要为他们的现实发展负责,又要有助于拓展经验和视野,更要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此外,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出牙时间的早晚、动作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可能不完全一致。要学会欣赏幼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及时发现。合格的父母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不必过多采取物质奖励,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同样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四)引领成长———给予婴幼儿共同指导与引领

父母要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家庭教育要走出“提前传授书本知识”、“只看重考试成绩”的狭隘境地。现代父母应该把家庭当作培养孩子情感、意志、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为孩子的童年幸福和终生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在提倡“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勇于进取,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接受锻炼,这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全家人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为幼儿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家庭中要有意识为孩子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和条件,主动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共玩同乐的亲密伙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尤其是父亲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和个性特点,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父子或父女游戏更有助于孩子果敢独立、自信坚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

(五)同伴学习———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2

【关键词】保育人员;在职培训;台湾

无论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还是家庭中,幼儿的保育工作都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995年,国家劳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和《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对保育人员应该接受何种培训、拥有何种技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自当年起,能够在正规托幼机构和幼儿园中从事保育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并持有相应证书。

在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也被称作“保母人员”,对于保母人员的专业培训有着严格而全面的系统。本文就台湾省关于保姆人员培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介,从中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启示。

一、台湾省保母人员专业训练的历史演变

台湾省保母人员的训练始于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庭扶助中心(现更名为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台北分会南区分事务所)试办“邻里托儿-保母训练”,1989年起台北市政府正式委托民间团体办理保母人员训练方案,每期上课60小时;高雄市则是自1989年和高雄家扶中心合作推动“家庭托育人员服务训练”;1992年起,全省各县市陆续开办保母人员基础训练;1997年《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规定保母人员至少需训练满80小时才可以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各县市政府与民间团体陆续开办保母人员训练,协助有医院从事保母工作者参与保母人员技术士考试,以提升保母人员的素质。

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扶中心办理免费的保母人员训练,训练课程内容为:①婴幼儿营养与食物调配;②婴幼儿发展与辅导;③婴幼儿保育(卫生保健);④婴幼儿教育与实习;⑤亲职沟通;⑥婴幼儿服务的展望;⑦家庭托育中心的环境;⑧婴幼儿沟通;⑨婴幼儿游戏与玩具;⑩邻里托儿服务之认识;⑪儿童保护观念与作法;⑫婴幼儿疾病;⑬亲子关系与管教;⑭托儿的法律常识;⑮专题演讲与讨论等。

1997年台湾省内政部规定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类别为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与亲职教育,课程内容如表1:

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作为推动保母人员督导管理制度之依据,将保母人员的督导管理内容分为职前训练、媒合转介与支持辅导(包含咨询、家访辅导、在职训练),同时将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界定为保母人员的职前训练,是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的资格条件。自此,台湾省保母人员训练分为了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两种。

2005年内政部儿童局将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修订为7学分126小时,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包括儿童及少年服务法规、婴幼儿发展、亲职教育、托育服务概论、婴幼儿环境规划及活动设计、婴幼儿健康照顾、婴幼儿照护技术等七类。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如表2:

从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可以了解到台湾省保母人员应具备婴儿发展、健康照顾、营养、托育环境规划、学习活动设计、托育相关政策法规、亲职教育等知识与技能,对于只完成了台湾省义务教育或者非幼保相关科系毕业者必须先接受保母人员职前培训的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课程训练才能参加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举办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

而从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制定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可知,保母人员检定范围包括学科及术科测验两部分。学科部分,主要是测验儿童及少年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的内容,即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导论、婴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和亲职教育的内容。术科测验则包括游戏学习区、清洁区、调制区、安全医护区等技能检定。

从保母人员专业训练发展的演变可知,在专业训练上是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省实施的,训练时数由80小时增加至126小时。训练期分为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并由职前训练与保母技术士技能检定两部分相结合,强制非幼保相关专业者接受专业训练。

二、台湾保母人员在职训练的实施

台湾省保母人员在职培训开始于1999年,台北市政府委托信谊基金会与台北家扶中心试办了“保母督导系统”。该系统首次以训练、媒合以及督导三合一的方式,让完成训练的保母人员能继续接受督导——一方面给于保母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透过督导系统督导保母人员的托育品质。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正式将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纳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的文本中,以提升保母人员照顾幼儿的服务品质。

(一)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自2000年起规定各县市的社区保母系统每年必须办理系统内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训练经费由内政部儿童局补助;未参加训练的保母必须退出社区保母系统,完成训练后才能重新加入社区保母系统。由于大多数保母人员的托育时间为星期一到星期五,所以社区保母系统多利用假日举办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同时,为了节省训练经费与训练时间,一般而言在职训练多采用密集式课堂授课方式进行。

各社区保母系统对保母人员安排的在职训练内容多以内政部儿童局每年所规定的训练内容为范围进行课程规划,并且在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必须将训练计划陈报各县市政府备查。2007年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系统实施计划》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儿童保护、卫生保健、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托育伦理。2008年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分享育儿照顾新知、育儿经验分享、提升保母自我照顾能力、儿童保护、卫生保健(视力保健、口腔保健以及健康)、发展迟缓儿童筛检保育、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托育伦理等。

(二)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将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所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警醒归纳整理如下表:

表3: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一览表

年在职训练内容

2006幼儿肠胃功能认识与保健、中年妇女之身心适应、婴幼儿过敏疾病认识与照护、婴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生活教养、保母日志撰写、婴幼儿感觉统合与潜能开发、儿童保护、口腔清洁与龋齿防治、婴幼儿身体发展与医疗保健、行为观察与处理原则、游戏学习设计、保母情绪管理、婴幼儿按摩理论与实务、婴幼儿副食品、亲子活动设计、说故事研习营、幼儿创意语文、儿童发展迟缓、社区保母系统计划说明、急救CPR、更年期妇女的保健、谈幼儿情绪、亲职沟通、如何与家长签订保母任务契约、动手做玩具、哺育母乳、保母责任险说明、婴幼儿发展评估相关资源整合及运用、0-3岁幼儿发展认识与协助、培养婴幼儿注意力、幼儿听力发展认识与协助、应用音乐启发婴幼儿学习与发展、婴幼儿意外紧急处理、保母与家长沟通技巧、婴幼儿营养之均衡发展、早产儿的居家照顾、家庭托育环境的规划与布置。

2007新生儿与婴儿疾病观护与急救、从营养与副食品谈婴幼儿健康、幼儿常用食品营养成分与体质关系分析、0-3岁亲子音乐游戏、危机预防与处理、从清洁与收纳谈托育环境维护、保母托育相关政策、各类营养素对各年龄层之重要性、婴幼儿急症的处置与照护、由医学观点看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幼儿语言发展与唇腭裂幼儿之照护、幼儿独立人格训练、幼儿按摩技巧、育儿工作者易发生的职业伤害、受虐儿童与目睹家暴的认识与处遇、儿童视力保健、0-4岁发展检核表实作技巧、婴幼儿教具制作、0-6岁儿童行为改变技术、说故事研习、保姆情绪控制管理、保母专业伦理、儿童哲学与教学、如何帮助情绪障碍的孩子、托育事件个案探讨、文化古迹参访、意外保险、游戏治疗活动设计、保母职场压力管理及心理调适、学龄前幼儿口腔保健、用药安全、保母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婴幼儿发展检核、以只能治疗角度看0-3岁的幼儿发展、保母形象建立、会谈技巧、儿童托育政策与居家式儿童照护服务管理自治条例说明、保母系统与劳动权益、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早产儿照护、婴幼儿意外预防与处理、0-3岁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0-3岁分离焦虑情绪与处理、宝宝腹泻与便秘的预防与照护、新生儿的照护、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婴幼儿的感觉统合、婴幼儿的安全-CPR。

2008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幼儿脑力潜能开发、托育经验分享、如何与0-3岁幼儿说故事、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力、专注力、记忆力、托育契约权利义务说明与签订原则、保姆自我照顾分享、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预防、图书故事与幼儿发育、幼儿色彩学、幼儿游戏心理与行为、善用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成效、传媒对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家庭与法律、儿童发展筛检介绍、保母情绪与压力管理、早产儿居家招呼、系统政策及托育辅助业务说明、0-2岁婴幼儿适性发展游戏活动设计、卫生保健(视力、口腔及)、新CPR训练、儿童保护、穿出自信(保母形象管理与沟通)、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认识孩子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有效的家计管理、认识母乳、认识儿虐与法律常识、增进幼儿适当的表达能力与改善构音、托育环境规划与安全、婴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托育伦理、宝宝日记书写技巧、如何和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从1999年起实施已10年,起初由台北市政府委托民间团体办理,2000年起依照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的规定由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多年来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为配合保母的时间多于假日举办,训练方式则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在职训练内容依循当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和规划。

综上所述,从台北市各社区保母系统自2006年至2008年所举办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观之,每年的在职训练内容差异并不大,这应该与内政部儿童局已对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做了原则性规范有关。而各区保母系统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亦会参考保母人员的建议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保母人员多建议增加工作上需要的知识技能或保母人员自我照顾的需求。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启示

对台湾省保母人员职业培训的历史沿革以及训练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在台湾省对于保育人员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幼儿保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涵盖了对于专业伦理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培训。

而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还只是对职前培训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职培训并未有着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其继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标准》中对于保育员的要求来看,对于保育员的专业培训内容还仅仅是关注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方法以及对幼儿教育保育的技能等,而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职业发展、与家庭和幼儿的沟通以及共创支持保育人员专业发展平台的关注较少。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述评以及对于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培训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在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在职培训、专业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为提高保育人员自身素质和保育质量打造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关于颁发保育员、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J].创业者,1997(6)

[2]李慧娟.家庭保母训练方案之评估研究——以台北家庭扶助中心邻里托儿服务方案为例[D],1989

[3]台湾省内政部.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1997

[4]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2005

[5]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2007。

[6]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试办保母督导系统计划,1999

[7]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2000

[8]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0年度业务报告,2001

[9]张美美.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需求之研究,2009

[10]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7年度业务报告,2008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3

【关键词】婴幼儿;性发展;性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师

随着我国政府对儿童权利和福祉的重视,婴幼儿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当前有关婴幼儿性发展和性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婴幼儿的性健康教育对其一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幼儿园教师在帮助婴幼儿性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婴幼儿性生理、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婴幼儿性健康教育的多种方法,希望对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一、婴幼儿性发展特点

婴儿从出生起就被成人根据性别区别对待,比如给婴儿起一个与性别相一致的名字,为婴儿选择与他们性别相符的衣服样式、衣服颜色和玩具,等等。婴儿也由此开始了与其性别相应的学习。婴幼儿性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人与婴幼儿之间的交流对婴幼儿的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婴幼儿的性发展包括生理、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

1.生理发展

婴幼儿在生理发展方面包括如下几点:(1)会探索自己的身体器官,包括生殖器官;(2)会对来自成人的健康抚摸作出积极的反应;(3)开始学习上厕所。

教师或父母给婴幼儿换衣服或洗澡时经常发现有些婴幼儿在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婴幼儿对世界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对自己的身体同样也非常好奇,他们探索这个世界,是从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的。他们在游戏中通过观察、探究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婴幼儿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就像对自己身体的其他器官感兴趣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教师或父母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待婴幼儿的行为,对婴幼儿的性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身体接触对婴幼儿大脑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著名触摸研究学院(TouchResearchInstitute)的负责人TiffanyField教授通过研究证明,对婴儿身体进行按摩不仅有利于婴儿的整体健康(包括体重增加、活动量增加等),同时也会增加婴儿在各个生长发育方面的测试值。Field已经验证按摩对各种处于危险状态的婴儿(如早产儿或母亲在怀孕期患抑郁症的婴儿)的功效。此外,按摩还对儿童哮喘和孤独症等有疗效。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学习能让婴幼儿感到舒服的方式来接触他们的身体。婴幼儿会对来自成人的健康抚摸作出积极反应的。

2.认知发展

婴幼儿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先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然后对别人的身体产生好奇;(2)会观察男孩和女孩在上厕所时表现出来的差异;(3)懂得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先分辨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再分辨别人是男孩还是女孩;(4)如果得到成人的正确指导,可以叫出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称;(5)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词语与他人交流;(6)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大小便前后洗手,大小便后冲厕,并逐渐理解大小便是人体的一种正常排泄现象。

婴幼儿通过视觉(看)、听觉(听)、嗅觉(闻)、味觉(尝)和触觉(摸)来认识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并主导自己的行为。当婴幼儿接近2岁时,他们开始使用语言或肢体语言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比如,向同伴展示性器官;触摸身上一些被遮掩的部位;甚至玩一些相关的游戏,等等。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婴幼儿好奇心的正常表现。

教师要特别了解,孩子的上述行为与成人的行为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两者的差异。(1)孩子完全是出于好奇,而且是带有游戏性质的,而成人拥有性知识并且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孩子的态度是自发的、公开的,就像对待其他事情一样,而成人的一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是隐蔽的;(3)孩子模仿父母或其他成人。把夫妻角色带入“过家家”游戏中,但绝没有色情成分,而成人懂得和婚姻之间存在关联。

到了3岁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已经能告诉周围的人“我是一个男孩”或“我是一个女孩”。㈣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明白这种性别划分的依据。他们此时的性别角色一般是由父母帮助确定的。由于有了男孩和女孩的意识,他们会发现男孩和女孩在上厕所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感到好奇。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教师对孩子的身体以及好奇心保持正确、积极的态度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而忽视或指责孩子的好奇心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样,在这个阶段,孩子已能正确地说出自己很多身体器官的名称,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牙齿、头发、手、脚、手指、脚趾、膝盖等。但很多孩子叫不出自己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其重要原因是教师和父母不告诉孩子,而是用各种代名词来暗指生殖器,如小、小雀雀、撒尿的地方、下身等。其实,这一时期是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形成正面或负面认识的关键时期。成人在帮助孩子换尿布、排便、洗澡时,应该和蔼可亲地向他们解释正在做什么,在与孩子交谈时自然地让孩子了解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就像学习其他器官的名称一样),从而使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认识,为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孩子早期对自己身体形成的认识.包括对性器官的认识会对他成年后的生活经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他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得到肯定,那么他就会变得独立和自信。相反,如果他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断遭到否定、惩罚或忽视,那么他就有可能因此看不起自己,并对控制自己身体(包括性方面)的能力产生怀疑。

3.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凝视、笑、语言表达、移动身体等方式与周围的人互动;(2)在与关怀他们的成人的接触过程中建立信任感;(3)逐渐学会解决问题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4)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5)开始学习进入他们所在的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6)建立并发展同伴之间的友谊。

Erikson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深刻地指出,如果婴幼儿的第一看护者对婴幼儿的抚育是积极的、负责任的,使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么这种信任感将是婴幼儿日后形成与他人(包括成人、兄弟姐妹、同学和同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Erikson阐述了人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在人生命的第一年中,信任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人格的健康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才有可能。成人通过满足婴幼儿的各种需求使婴幼儿建立信任感。当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婴幼儿就开始发展自我价值观念。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StantleyGreenspan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信任对于婴幼儿各阶段的性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Erikson进一步指出,婴幼儿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包括婴幼儿自信的培养或自我管理意识的建立。为了能使婴幼儿顺利地完成第二阶段的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并且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此外,在这一成长阶段里,教师应该合理限制婴幼儿的某些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到了3岁,幼儿的自我意识就能不断提高,能更好地尊重他人并且有责任心。

4.情感发展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接受爱时,也学会给予爱;(2)观察到人的情感表达形式的不同,并开始学习表达情感的方式;(3)开始学习信任别人,关心别人;(4)随着能力的提高,开始建立自信和自尊;(5)开始形成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6)开始通过周围环境和文化背景来建立自己的男性或女性形象。

从降生那刻起,婴儿就开始体验爱、触摸以及各种关系。婴幼儿会对来自成人的健康抚摸作出积极的反应,由此形成的经验、对事物的印象和观察等会影响他们成人后对性的态度。StantleyGreenspan教授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婴儿发育早期阶段,那种被抚慰的感觉可能是他们感受到的第一种。这种成人与婴儿之间的感情纽带开辟了“愉悦的快乐境界”。在婴儿长到大约3至10个月的时候,他们开始能区分快乐的源泉,不仅是周围的人,来自身体上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都很重要。

当孩子长到1岁或刚进入2岁时,许多孩子开始与父母以及其他一些亲近的成人进行爱的传递和交流。这个阶段的孩子仍然对自己的身体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性别差异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孩子的认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大约在2岁左右,他们就能本能地认识到快乐来自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温馨的环境以及安全的感觉。但是,如果教师、父母或其他重要的成人态度冷漠、具有攻击性或侵犯性,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日后不正常的。

当婴幼儿情绪低落或烦躁时,他们通常会寻找一些缓解的方式。有的可能会吮自己的手指,或卷自己的头发;有的则可能会抱动物玩偶,或蹭地毯;有的可能会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如果教师发现孩子玩弄生殖器。应该提醒孩子,同时设法分析造成孩子产生压力的原因,引导他们发展良好的友谊、健康的自我意识,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使他们得到精心的抚育。

为了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接受和肯定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爱。教师要与孩子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宣传家庭在孩子性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和父母的支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二、婴幼儿性健康教育

作为婴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对婴幼儿进行性健康教育。

1.深入理解婴幼儿的需要

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充满爱的环境,跟孩子有更多的接触,包括肌肤接触,使孩子充分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爱。教师要充分理解婴幼儿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就像对周围其他事物的好奇心一样,要耐心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身体所有的器官,要让孩子懂得排泄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生命现象。也许有教师认为,年幼的孩子不需要了解性,其实不然。如果孩子对性的好奇被忽视或被告知不能使用某些词语表达这类语意,或不能问有关性的问题,孩子就会对性悄然产生神秘感。越是神秘的事情,就越会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2.努力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便前、便后要洗手,女孩在小便后要用手纸从前往后擦干净,排完大便后要用手纸从前往后擦屁股,等等。如果孩子不小心把大小便弄在身上或衣服上,教师在协助孩子清理时不要面带怒容,不要用批评或责备的口吻教训孩子,不要说可能让孩子感到羞愧或沮丧的话。教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没关系,老师帮你清理干净,只要换一下衣服,你就可以继续玩了。”

3.积极帮助婴幼儿了解自己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性健康教育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些相关的玩具、书籍。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很好奇并且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教师可以趁机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有关身体或生殖方面的活动。比如开展“认识我自己”这一主题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家庭相册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教师则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向孩子介绍身体各器官的名称和主要功能,引导孩子认识营养、锻炼、清洁和休息对身体的重要性。

4.认真解答婴幼儿的问题

孩子在研究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可能会问一些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教师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给予细心的答复,以加深他们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如果教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奇心采取忽视甚至责备的态度,那么孩子就可能认为他们的兴趣是错误的或是不好的。教师在回答孩子有关性的问题时应该力求正确,不要反应过火,否则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而且对教师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发展不利。

5.及时规范婴幼儿的某些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的萌芽时,例如,触摸同伴的生殖器或侵犯性地接触同伴的身体,教师应该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把孩子引向别的活动或其他学习环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某些不恰当的做法,例如,暗示身体的某些器官是不好的或恶心的;仅凭一种行为或一个词语就断定某个孩子是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兴趣和行为,等等。由于不同孩子的行为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与孩子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向家长提供各种信息,以利于家庭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4

【关键词】婴幼儿;护理;发育;健康

婴幼儿是对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是指0―1岁,幼儿是指1―3岁的小龄孩子。婴儿和幼儿是孩子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婴幼儿的护理非常的重要。

1婴幼儿的发育特点

婴儿是指0―1岁的孩子,婴儿阶段孩子的各方面的发育都特别的迅速。体重在1岁时基本可达到出生时的三倍[1];身长在婴儿阶段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一岁时可达到出生时的1.5倍左右;头围在前半年约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一岁时平均大约达到46厘米,到成年人是大约为56―58厘米;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4个月末时基本相同;另外,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婴儿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的数目还在继续增加。

幼儿的身长和体重与婴儿阶段相比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仍稳定增长。从牙齿看骨骼的发育状况,1岁时婴儿应出6―8颗乳牙,2岁半时20颗乳牙应全部出齐,而且1岁半时幼儿颅囟都应闭合。另外,幼儿从会走、会跑、会跳开始,接触的外界环境增多。语言、记忆、思维、感情等迅速发展。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开始有是非的认识。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成飞跃发展,2岁开始可以说一些复杂的语言。

2针对婴幼儿的特点,其具体护理要点概括如下

从上面介绍的婴幼儿发育情况可以看出,婴幼儿是孩子身体、智力、性格发育的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如何合理的护理婴幼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想象,合理的护理婴幼儿是一个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要想做好必须掌握其中的要点、精髓。

2.1合理的喂养,确保婴幼儿的生长需要众所周知,母乳中有丰富的营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所以婴幼儿应该尽可能母乳喂养,但是母乳喂养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保持的健康、干净,喂奶前要洗手、清洗;在睡觉时不能喂食;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并经常变换姿势喂养。对于婴幼儿的喂养,除了母乳辅食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辅食的添加是需要合适的时机,并要掌握正确的添加方法。给宝宝添加辅食不宜过早,小宝宝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过早添加辅食会导致宝宝消化功能紊乱。给宝宝添加辅食最佳时间是宝宝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如果发现宝宝拒绝吃奶或者对餐桌食物感兴趣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辅食的添加是循序渐进的,一般辅食的添加顺序按照先液体后固体,先稀后浓的原则。总之,不管是母乳还是辅食,都是为了让宝宝得到丰富的营养,可以更健康的成长。所以,对于宝宝的喂养一定要合理,掌握正确的方法,在量上不可太少,也不能太过。否则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2.2确保婴幼儿充足的睡眠睡眠时婴幼儿发育的第二大食物[2]。一般婴幼儿一昼夜睡眠时间可达到18―22小时。对于正发育旺盛的婴幼儿来说,睡眠不足的危害不亚于营养不良的危害[3]。对他们来说,少睡半小时就会劳累过度。睡眠不足可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不利于孩子的智力、身体以及性格的成长。所以,给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婴幼儿护理非常关键的部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是可以满足孩子婴幼儿时期的睡眠需要,还可以养成孩子独立睡眠的习惯而且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状态。

2.3加强婴幼儿敏感部位的护理

(1)囟门:囟门是反应宝宝头部发育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周岁之内的宝宝尤其要细心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囟门的清洗可以在洗澡时进行,可以用宝宝专用的洗发液,避免用力按压、挠抓,更不能用硬物划刮囟门。除了这些注意事项外,如果不慎对宝宝的囟门造成伤害或者发现宝宝囟门有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就医。

(2)脐带:脐带脱落的时间会因宝宝情况而不同,一般会在宝宝出生后1―2周脱落。但是在脐带脱落前一定要做好护理,防止感染。首先要保持干燥,洗澡时避免将脐带根部弄湿,如果不慎要先用棉棒擦拭干净,再进行脐带护理;第二,避免对脐带的摩擦。纸尿裤大小要合适,否则摩擦到脐带根部会导致破皮发红,甚至血。第三,每天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两遍,早晚各一次。

综上所述,由于婴幼儿各方面还没发育完全,所以对婴幼儿的护理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在身体、情绪、性格等各方面做好护理。所以,掌握好婴幼儿的护理要点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合理护理婴幼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秀珍.婴幼儿的合理喂养[J]全科护理,2009,(18).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5

方法:选择以往在我站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500例,年龄范围在3个月至3岁。500例中,3个月~1岁婴幼儿152例,1岁~2岁婴幼儿170例,2岁~3岁婴幼儿178例,对500例婴幼儿进行血常规检查。

结果:根据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500例婴幼儿中,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03例,患病率20.6%(103/500),其中3个月~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70.4%;1岁~2岁组占18.2%,2岁~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低,占11.4%;相关因素分析:辅食添加不当占70.8%,需求量大占24.2%,先天储铁不足占2.6%,铁吸收障碍占1.8%,丢失过多占0.6%。

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1岁内发病率偏高,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是辅食添加不当,应针对婴幼儿家长进行贫血健康教育,加强对婴幼儿进行科学正确的喂养方法指导,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关键词: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辅食添加不当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86-02

婴幼儿缺铁及贫血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因食物中贴摄入不足,导致体内铁储存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贫血,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约2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90%以上都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抗感染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因此,为了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必须深入分析相关因素,研究出可行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我站以往接收的500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男童268名,女童232名,通过化验血球分析,结合询问母孕晚期贫血状况、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与种类等,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103例,其中男童56例,女童47例。

1.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判定标准:全部对象均采左手无名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血液化验检查红蛋白(Hb),Hb

2结果

2.1发病情况:我站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500例,500例中,3个月~1岁婴幼儿152例,1岁~2岁婴幼儿170例,2岁~3岁婴幼儿178例,查出10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中男童56例,女童47例,中轻度488例(97.6%),中度12例(2.24%),无重度贫血。

2.2发病原因:70.87%的患儿是由于辅食添加不当导致贫血,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相关。靠单纯母乳喂养14例,贫血检出率19.18%,采用配方奶喂养喂养10例,贫血检出率13.70%,配方奶加淀粉类或单纯淀粉类喂养13例,贫血检出率17.80%,3~6个月按时添加富铁辅食9例,贫血检出率12.33%,未能按时添加富铁辅食27例,贫血检出率36.99%。可见,富铁辅食添加晚或未添加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辅食添加晚的婴幼儿大多因为小儿母乳量充足,家长误认为母乳量够,就不必添加其他营养了。

3讨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0~3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轻中度贫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严重的影响,临床表现主要为小儿食量少、消化能力弱、睡眠质量差、精神状况差等,严重的会出现身高体重不增、发育迟缓等。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缺乏会引起含铁酶与细胞色素酶的活力降低,影响DNA的合成,损害神经元发育与髓鞘的形成,铁缺乏会对婴幼儿智力发育造成影响。0~3岁是婴幼儿身体与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果不被重视,可能引起婴幼儿时期持久性轻度脑功能损害。

引起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不当。单纯的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较高的事实必须引起医生和家长重视。

500例婴幼儿中,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03例,患病率20.6%(103/500),其中3个月~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70.4%;1岁~2岁组占18.2%,2岁~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低,占11.4%,可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由于婴幼儿时期特殊的铁代谢特点导致的。婴幼儿3个月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消耗尽,另外此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增大,因此4~6个月时家长必须通过添加辅食补充铁等营养,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加强婴幼儿喂养的指导教育,有效防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建议如下:

(1)大力推广防治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对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宣传工作,讲解缺铁引起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危害性,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提出母孕期应当常规补充铁剂。

(2)指导家长科学喂养婴幼儿。无论母乳还是人工喂养,无论母亲母乳充足与否,家长都应在婴幼儿4~6个月时开始,利用婴幼儿味觉与咀嚼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添加铁含量丰富的辅助食物,例如蛋黄、瘦肉、动物血、鱼、虾、豆制品等,还有新鲜的蔬菜水果,像紫菜、木耳、海带等,补充足量的维C,以促进铁的吸收,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效预防由于铁缺乏可能引起的疾病。

通过上述相关因素分析可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辅食添加不当以及家长喂养方法不合理,家长应增强对婴幼儿进行补铁的意识,在小儿4~6个月时及时为其添加辅食,补充营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小儿因挑食厌食造成今后的恶性循环。向家长进行科学喂养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督促家长定期带孩子进行血常规检查,才能有效的防治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参考文献

[1]赵荣娟,褚艳丽,王会珠.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23卷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6

>>浅谈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早期教育对138例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对区域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若干问题的研究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入户指导的实践策略常熟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与思考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体系问题探索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影响的效果分析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分析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常州市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河北省0―3岁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认知水平的调查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部在14个地区启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浅谈0―3岁幼儿早期教育对0―3岁婴儿早期教育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重视0―3岁的早期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探讨婴幼儿早期教育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早期对0~3岁婴幼儿智能的发育最早开始在欧美国家,这一发现为早期教育开拓了一定的市场,各个国家也相继开发出了相应的智能发育计划,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婴幼儿智能发育的项目发展速度非常的可观,发展潜能也非常大,这使得其成为各个发达以及发展中的较为热门的项目。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强国,在对婴幼儿智能教育发展的项目上面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婴幼儿教育的发展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早期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加,这使得早期教育对中国的孩子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得中国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幼儿智能发育

所谓广义的早期教育指的是从孩子出生到接受正规的小学之前部分的教育,狭义的早期教育则主要指0~3岁婴幼儿智能的发育。部分国家开始让孩子提前接受读、写、算,将正式的学生教育提前,并且将这个作为探讨和实验的基础。然后,有些人则认为在婴幼儿期间发展婴幼儿的智力才是最重要的。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1]。现如今,在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要行为的时代,对早期教育的研究也在一步一步的进行。作为新崛起的教育事业,对婴幼儿的智能发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并且提出较为合理的方案。

一、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必要性

有专家说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非常快,婴幼儿本身各种潜能的开发最有效、最关键的阶段,的确是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也是婴幼儿获得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2]。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3]。进而科学家们表示,对婴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会在婴幼儿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婴幼儿在日后的健康发展中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早期教育下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事业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认知不足

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虽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各个国家也已经展开了早期教育中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然而,除了国家对早期教育中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之外,其他相关机构并没有对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的发育进行研究,虽说国家的力量是不小,但是相对于这么多相关机构来说,力量确实薄弱。因而,只有发挥出群众的力量才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激发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才能让更多的婴幼儿受益。

2.婴幼儿智能发育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发展

尽管国家已经在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大多数地区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婴幼儿进行智能发育,大多数地区和人则选择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样对婴幼儿的智能发育并没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大多数人的不采用,也对国家对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没有了充分的案例,进而影响研究,使得研究的效率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这样停滞的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只能使得中国的教育输在起跑线上。

三、早期教育下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相关事业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认知

要想使得相关事业对早期教育有重视,必须使得相关事业对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相关机构了解到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开发性和重要性之后才能够对早期教育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投入一定的研究和精力,这样才能够壮大我国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体系,进而加快我国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效率,为我国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使得更多的婴幼儿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接受到早期教育。为日后国家的全能型人才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作用。

2.使得婴幼儿智能发育得到普及

对婴幼儿智能发育不能够得到普及,大多数人不选择这样的方式,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只能够停在最初的地方,将现有的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大多数人使用,使得现有的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研究成果中的缺点和不适用的地方能够暴露出来,这样一来,在研究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加上一定的理论依据,一定能够加快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研究,使得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潜力能够被我们尽快的激发出来

四、结语

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各个国家都在尽全力的研究和发展早期教育。从各个国家对早期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较为强大的国家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我国的相关机构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国家发展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帮助国家尽快的发挥出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潜能,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孩子尽可能快的接受到早期教育,国家孩子的健康发展才能够使得国家富强。只有国家有了较为健康、较为聪明的孩子,国家才能够健康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05):408-410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

通知要求,要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遴选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高质量的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引导基层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参观学习;要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紧密联系十八大报告中的重大部署,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要深入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开展专业实践;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领导,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焦新)教育部在14个地区启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并对试点任务、内容和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知指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部署和“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充分整合公共教育、卫生和社区资源,努力构建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要以发展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为目标,落实政府在早期教育中的规划、投入和监管等方面责任,重点在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服务模式和内涵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通知提出了6个方面的试点内容。一是明确管理体制。要求试点地区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工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分工,切实把0~3岁早期教育指导纳入公共卫生和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合理配置资源。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促进婴幼儿在健康、情绪与社会性、语言、智力等方面协调发展。三是培养培训师资。依托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医学专业,研究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课程、培养模式、从业资格与专业素质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四是加强规范管理。探索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的准入、从业人员管理、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五是合理分担成本。坚持公益性普惠性,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家长合理分担成本的早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六是促进内涵发展。积极开展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研究开发婴幼儿喂养、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以及情绪与社会性、语言、智力等方面教育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贫血;监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18-01

贫血是儿童期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婴幼儿阶段发病率高,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是卫生部重点防治的儿童四大疾病之一[1]。婴幼儿贫血可影响体格发育和免疫功能,并续发其他疾病。所以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选择在我院体检的430名婴幼儿进行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导致缺铁性贫血原因。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体检和系统管理的430名婴幼儿,其中男240名,女190名。6个月-1岁健康婴幼儿250名,1-2岁年龄组180名。

12系统管理方法接受系统管理的婴幼儿,按照《广西儿童保健手册》要求,分别在3、6、9月、1岁、1岁半、2岁时接受健康体检。

13血红蛋白浓度检测分别在儿童3、9月及1岁半检查时,采集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液,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按照儿科学规定的诊断标准,0-2岁Hb

14辅食添加调查询问家长给婴儿添加蛋黄、米糊、菜泥、肝泥、鱼泥、肉泥等辅食的月龄。在4-6个月添加上述食品为辅食添加及时。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所选对象贫血检出结果6个月-1岁婴儿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1-2岁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2岁男女婴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岁男婴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1岁-2岁男婴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婴幼儿体内铁的来源有两个[2]:通过进食摄入食物中的铁,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内源铁。1岁内婴儿由于咀嚼和消化功能还不完善,饮食较单纯,人乳和牛乳含铁量低,铁的摄入相对不足,易发生缺铁,成为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此外,婴幼儿脑发育对缺铁尤其敏感,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脑发育的影响不能纠正[3],所以正确有效添加辅食,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极其重要。

本文结果显示,及时添加辅食儿童的贫血检出率显著低于未及时添加辅食儿童,说明及时添加辅食能够降低缺血性贫血发生率。婴儿出生时肝脏储备的铁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基本耗尽,需要通过添加辅食来获取铁,可摄入含铁质较多的蛋黄、动物血、鱼肝油等,如果机体储存的铁不足就容易导致贫血[4]。合理添加辅食是防治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做好家庭和儿童集体机构的营养知识指导,正确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摒弃不合理膳食习惯,保持膳食平衡,要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供给充分,有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5]。因此,4个月婴儿应开始添加蛋黄、米粉、果汁、菜泥,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肝泥和肉泥。

研究表明,铁缺乏除了能够导致缺铁性贫血外,同时对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也造成伤害,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综上所述,6个月-1岁的婴幼儿容易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做好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工作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张文丽,王新利婴儿期营养性贫血多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3(1):112-113

[2]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12

[3]李延玉,婴幼儿铁缺乏时对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3):202-203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1篇9

【关键词】婴幼儿;喂养知识;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1年3~5月,对带小孩到市妇幼保健所儿童门诊进行入托体检的3岁以下儿童家长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当场作答、即时交回答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母乳喂养知识、辅食添加、食物营养等相关知识、调查表共10题,按每题10分计算,全部答对的得10分,未答完全者按每小题实际得分计算、总分100分,共发放调查表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回收率为9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回答正确率分析,正确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问卷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儿童家长485人,其中男180人,女305人。文化程度:小学16人,占330%;初中101人,占2082%;高中(中专、技校)153人,占3154%;大专141人,占2907%;本科及以上74人,占1525%。职业主要以个体、工人、干部、教师、公司职员为主。

22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获得科学喂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亲朋好友、医护工作者、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等。

23家长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按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分,按60分及以上为知晓,知晓人数385人,知晓率为7938%,其中80分以上的182人,仅占3753%。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知晓率较高,而对食物营养知晓率较低,见表1。

4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调查对象对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文化程度,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不同职业与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教师组知晓率最高,为9230%,知晓率最低者是无业及待业组,为4613%;不同职业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1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主要目标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儿童营养水平的一项指标。对婴幼儿家长定期宣传科学喂养知识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对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家长的科学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783%,达到纲要要求达到85%普及率,表明本市对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时间,断奶时间的知识知晓率高;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低;对锌、铁、钙食物的知晓程度低。由于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将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停滞,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因而帮助儿童家长掌握哪些食物含对人体有益的丰富营养素,可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

婴幼儿家长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是否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是儿童健康的关键因素[2]。本次调查中儿童母亲都普遍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但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仅在4515%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到2010年实现婴幼儿母乳喂养率85%以上的目标”[3]。因此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高母亲自身素质,树立坚持母乳喂养的观念,才能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宝宝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及职业的知晓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明显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知晓率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重视优育优教,注意科学喂养更愿意了解和接受科学喂养知识。不同职业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知晓率较高的是教师、干部、职员;最低的是无业及待业人群。提示我们应该着重提高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水平。

32加大宣传科学喂养知识的力度,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定期给幼儿园保教人员进行儿童喂养知识培训;定期给儿童家长做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和指导,力求让每位家长了解科学喂养知识,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掌握育儿方法及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注意断奶后的膳食营养,注意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关键在于医护人员重视和儿童家长意识提高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主要通过医生咨询和健康教育讲座传播方式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全面掌握婴幼儿科科学喂养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10

关键词:亲子游戏;婴幼儿;父母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可以促进婴幼儿智力的发展,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其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为目标,能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认知、情感、交往、社会性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近年来,亲子游戏成为国际早教教育机构颇为关注的话题。

1.亲子游戏的教育价值

婴幼儿期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父母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不但能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而且婴幼儿会把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中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同时,在游戏中能锻炼宝宝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2.亲子游戏有助于婴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

婴幼儿动作发展主要遵循三大规律,①头尾规律。即其动作的发育自上而下,如先能抬头,然后坐、直立、走路。②近远规律。即躯干近的肌肉动作先发育,然后是远端的肌肉活动,如先抬肩,然后手取物。③粗细规律。即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发展。婴幼儿首先表现为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每个年龄段的婴幼儿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包括躺、爬、站等。1~2岁时由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渡,包括障碍爬、走、滚、踢、扔、接等。2~3岁时以发展基本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衡发展。基本动作能力是婴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婴幼儿进一步发展的保障。运动游戏如“拉大锯”“滚地瓜”“投球”等亲子游戏中能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感觉统合能力及前庭功能等。同时,亲子游戏还可以促进婴幼儿小肌肉群的发育,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及自理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地进行游戏的核心。婴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3.亲子游戏有助于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亲子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语言的理解能力。如8~18个月在亲子游戏互动中让孩子理解“再见”“不要”“热”等简单的短语。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表现在对简单要求的理解上,如“把你的水杯给我”“把果皮扔垃圾桶”等,他们逐渐通过辨别成人的反应来判断行为。亲子互动是促进婴幼儿语言理解的重要方法。

4.亲子游戏有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亲子游戏中,随着婴幼儿对游戏参与的增多,婴幼儿可以不断加深对事物的感知与印象,他们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尝试,在不断重复的动作中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储存,游戏成为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各样经验的桥梁和平台,为其今后的进一步认知奠定了基础。认知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是来源于生活,幼儿的认知水平则是生活经验的丰富,因此,这与父母在生活中与幼儿的交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这些认知能力正是父母提供给幼儿的,幼儿才会在另一纬度上呈现出来。亲子游戏也正是幼儿获得认知能力的较好途径之一,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提高认知能力,同时还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亲子游戏的教育意义非同寻常,它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更是全方位的。亲子游戏有助于婴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锻炼婴幼儿的操作技能,发展婴幼儿的交往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亲子游戏是游戏中的一种模式,是婴幼儿获得认知能力的一种途径,幼儿往往能在游戏中表现出他们的想象、创造、交往、肢体等能力。父母的参与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全方位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1篇11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妇幼保健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认真总结*期间我省妇幼保健工作,交流各地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在*开局之年,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推进妇幼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做贡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报告我省妇幼保健工作情况:

一、*期间我省妇幼保健工作回顾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妇幼保健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一法两纲”,依法行政和加强内涵建设,以规范服务、加快发展为生命线,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对口帮扶为策略,以“母亲安全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为龙头,以“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为突破口,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妇女儿童生存与健康的突出问题,各项妇幼保健指标明显改善,在推进妇幼保健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大提高了全省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年的31.47/10万下降到17.44/10万,婴儿死亡率由*年的16.77‰下降到8.0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年的21.65‰下降到9.76‰,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我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所提出的2010年规划目标。“*”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贯彻实施一法两纲,规范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为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行政审批制度,我厅组织制定了《*省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审批管理办法》、《*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省卫生厅产前诊断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依法规范审批流程。为完善我省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制订了*省助产技术服务、爱婴医院质量评估、产前诊断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等技术规范和质控标准,加强业务管理和质量控制。

二是分级审批、加强监管,依法服务和管理。母婴保健技术实施分级审批,实施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审批,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包括涉外婚前医学检查)的审批,由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非省级医疗保健机构申请涉外婚前医学检查,审批机构须征求省卫生行政部门意见后,方可审批;实施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助产技术以及在农村从事家庭接生和妇幼保健的审批,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截至*年,全省共有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并纳入全省年度质量报告控制体系的助产机构1944间,婚前医学检查机构366间,村级妇幼保健员13668位,家庭接生员2423位。随着我省妇幼保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不断完善,对从业机构和人员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对机构的资质定期校验,同时采取日常不定期检查与定期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多次组织大规模打击非法接生、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终止妊娠等行动,通过执法行为的持续性,巩固执法效果。各地每年都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我厅在*年、*年组织了母婴保健执法抽查,查处了一批未经行政审批擅自开展母婴保健专项业务的医疗机构(*年89家,*年46家)。

三是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等法律证件管理。全省绝大多数医疗保健机构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要求,制订本单位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规定,并做到妥善保管,出库、入库有登记,出生医学证明证、专用章分别由专人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出生医学证明每证4元)。为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的填写、发放工作,医疗保健机构印发了领取出生医学证明的告知书,大部分医疗保健机构用电脑打印出生证明。担任补发、换发出生医学证明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妇幼保健机构,均能执行国家、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体保健服务能力

一是妇幼保健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期间,省级财政共计投入5100万元用于农村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年,投入1000万对无救护车的20个县保健院给予重点扶持;*年,投入2300万元补助46家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建设和装备;*年,又投入1800万支持32家妇幼机构进行基础设施的改、扩建,持续的资源注入有力地提高了基层产、儿科基础设施水平。雷于蓝副省长高度重视和关心全省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计划投资2.7个亿,异地新建省妇幼保健院,新院已于近日破土动工。全省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34间妇幼保健机构,拥有床位数9454张;其中妇产科5699张、儿科(含新生儿科)2641张;现有工作人员206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994人,占总人员的82.68%。建立健全了妇幼保健例会制度、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卫生工作检查考评制度、高危孕产妇管理、孕产妇三级转诊、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产科质量检查等工作制度,省、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与镇、村妇幼保健组织建立起网络联系,完善了科学管理机制,规范了妇幼保健技术服务。

二是各地加强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基层网底。广州市在全省率先设立母婴保健发展专项资金,*年市级妇幼保健经费达7388万元,比*年增长了67.1%,目前市政府投入5.4亿元,新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加强对妇幼保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巩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网底,惠州、清远市建立了三位一体(由妇代会主任或计生专干兼任保健员和接生员)的村级妇幼保健员管理模式;汕尾市每年进行村妇幼保健员的工作评比和表彰,不断促进基层妇幼保健工作;阳江市切实做好家庭接生员职能转变工作,要求妇幼保健员护送孕妇住院分娩;惠州市财政为每个卫生站解决一名医生,补助500-600元,县里为卫生站解决场地,政府切实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留住基层卫生保健人才。珠海政府正在酝酿整合卫生、计生、残疾人康复资源,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规范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是我省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得到提高。我省广泛开展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孕产期保健为核心,并包含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普查普治等一系列涉及妇女儿童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保健服务。全省普及了孕产期保健服务,*年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1.8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2.67%,住院分娩率88.08%,新法接生率99.13%,农村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99.01%;各市基本建立起较完善的围产期保健管理机制,以助产机构为基础,规范了孕产妇及儿童保健卡、册的运转。爱婴行动始终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年如期实现爱婴省目标,*爱婴医院达到1197所,四个月母乳喂养率提高到92.57%。*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84.43%,儿童计划免疫在全省普及,儿童“四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在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规保健项目的同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童心理保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制定印发了《*省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规范》,积极推动全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参加创建活动,目前已有30余家妇幼保健机构参与创建,省妇幼保健院等4家机构通过专家评审。

四是新型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在全省普遍推广。一对一责任制助产、产后延伸健康服务、母婴健康快车服务等新型服务形式和理念深入人心。各项妇女保健服务普遍开展,5年来,累计为1676.39万人次进行妇科病普查,检出疾病391.48万人次,女性生殖道感染、宫颈癌、乳腺癌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广州、惠州、佛山积极参与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活动,并深入基层服务农村,使更多乳腺癌患者获得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降低了经济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依法运用,给不孕夫妇带来福音。另外,婴幼儿游泳、新生儿抚触、儿童早期教育、儿童营养、体弱儿保健、小儿神经康复等特色专科服务在各级妇幼机构中得到加强。

(三)以项目促发展,促进了妇女儿童卫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我省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特别是50个山区县,经济基础薄弱,卫生条件较差,妇幼保健工作亟待加强;同时,我省又是流动人口大省,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也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密集地区一直是我省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妇幼保健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切实提高全省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我们组织开展了妇幼保健项目工作:

一是实施“降消项目”。针对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破伤风时有发生的问题,*年省妇儿工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共同启动“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简称“降消项目”)。项目实施以来,18个项目市、县(市、区)的各级政府共投入2738万元,用于贫困孕产妇救助的经费达412万,累计救助贫困孕产妇2909人;共举办305期培训班,累计培训25989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300次,发放宣传资料121万册,覆盖人群376万人次。通过项目工作,7个项目区(县)(白云、天河、宝安、龙岗、德庆、曲江、和平)同时实现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目标,16个项目区(县)*年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下降为零,8个项目县、区的孕产妇死亡率较*年下降,其中4个区(县)孕产妇死亡为零。11个项目区(县)的住院分娩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加强了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力度,所有项目区(县)的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都达到99.69%以上。

二是实施母亲安全工程。各地因地制宜,普遍实施以提高住院分娩率为主线的母亲安全工程。*年农村住院分娩率提高到81.85%。全省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年降至0.15‰,全省乡镇卫生院产科服务水平和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的急救能力明显提高。在贫困群体妇幼保健方面,梅州全市76%的行政村增扩为住院分娩规划区;肇庆、云浮、梅州等市落实配套资金,支持当地降消项目开展;潮州市加强卫生支农,大力推广农村集中住院分娩工作;韶关、河源、茂名、汕头等地加强和规范了市妇幼保健院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中心;湛江联合物价、妇联、工会、社区等部门推动“孕产妇保健保偿制”,并以200—500元价格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安全的住院分娩服务;肇庆、云浮等地将住院分娩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范畴。在关注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方面,广州、深圳、中山、东莞自筹资金扩大了降消项目在流动人口中的实施范围;深圳市率先启用妇幼保健网络的信息管理,对全市妇幼保健信息进行实时性的动态监测,实施“外来劳务工专项医疗保险制度”等,有效提升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妇女儿童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有效规范孕妇保健、儿童保健“两卡二册”的运转程序,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纳入属地化管理水平。

三是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深入开展。一方面,*年-*年全省累计137.96万人提供了婚检(平均婚检率60%)服务,为12.53万(占9.1%)患指定传染病、严重遗传病等疾病的男女青年进行了婚前医学指导。*年10月新的婚姻登记条例颁行以来,婚检率大幅下滑,*年全省婚检率2.93%,*年全省婚检率为2.51%。应对这一现状,*年起全省广泛开展以“尊重生命尊重爱”为主题的婚前保健知识宣传活动,营造自觉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社会氛围。深圳、佛山、广州等有条件的地方先后尝试免费婚检,试点地区,婚检率从大幅提高,部分地区提高到33.5%到50%以上,主要经验有:①广泛社会宣传和定点宣传相结合(妇幼保健院派专业医师在婚姻登记处进行婚前保健咨询);②对婚检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为方便群众,节假日照常上班;按婚检规范将内容分为必检和自选,由群众知情选择;③实行免费婚检,费用由区政府财政根据实检人数核拨。此外,按照国家及省里制定的有关政策,各地开始规范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逐步完善出生缺陷的二、三级预防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干预。针对我省排名前三位的出生缺陷病种,我省逐步建立起以单病种综合防治为切入点的特色平台开展干预:以地贫协会青年志愿者宣传机制,与媒体报道、地贫病友联谊会、地贫协会网站等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动员社会力量综合防治地贫;以先心监测网为媒介提高先心病综合防治水平;以“微笑列车”(又名“晨光行动”)为契机为唇腭裂患儿创造康复机会。第三,以贯彻“行动计划”为契机,分类指导各地。实施《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1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因地制宜,例如广州等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清远市加强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今年六月,卫生部妇社司和国家残联康复部联合对我省进行监督检查时,对我省实施行动计划的做法高度表扬。

四是参与国内外合作项目。一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项目。*年1月我省在深圳、阳江的阳东、江门的台山、珠海的斗门开展试点,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地区基本建立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管理程序,广泛宣传了国家对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和预防知识,加强了妇幼保健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助产机构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卫生部门与妇联、计生、公安、教育、民政、共青团、广电等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并形成了科学的数据信息上报、评价制度。二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第五周期项目。该项目于*年6月在惠州市惠城区启动,*年获得了国家授予的优秀项目县的荣誉,并顺利转入第六周期工作部署。三是在广州市实施WHO/卫生部的“未婚怀孕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合作项目”,探索建立规范化的诊断、治疗、教育干预的综合服务模式。四是在广州市、汕尾、肇庆等地实施卫生部组织的两纲指标调查,在培训中增进了自身素质。此外,还在实施了卫生部组织的孕期健康教育项目和生殖道感染防治试点项目,进一步规范了孕期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及时推广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防治技术指南。这些项目在引入先进的服务理念、提高项目单位自身内涵的同时,还为我省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期间,我们战胜了非典的严峻挑战;伴随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妇幼保健这项工作在默默无闻中也取得了不起的成绩。全省婴儿死亡率等6个指标已提前达到2010年目标,*年我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7.44/10万,仅次于北京、天津、浙江的水平;婴儿死亡率降低到8.09‰,在全国排第七(由低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靠前指挥,也是全省卫生工作者尤其是妇幼保健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省卫生厅向各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目前,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活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阶段。妇幼保健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妇幼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往往成为群众看政府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的一面镜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对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省委省政府对妇幼保健工作,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婚前医学检查等工作都非常重视。这些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妇幼保健事业、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的重视,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积极协调,争取支持,就会为妇幼保健事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期间的发展,我省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妇幼保健需求,妇幼保健事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认识尚未到位,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对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它在公共卫生建设中的应有地位认识不足,以致国家和省规定的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妇幼保健工作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尚未得到同步加强。与妇幼保健承担的繁重任务不相对应。二是机构职能淡化,队伍素质偏低。部分妇幼保健机构功能定位不准,重临床、轻保健,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自我建设、轻群体效益;人才素质有待提高,全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大学以上学历仅占16%(3262人),中级以上职称占24%(4959人)。三是难点问题突出,农村依然滞后。消除新生儿破产伤风、儿童保健管理率、婚前医学检查率等要达到规划目标还需进一步努力,出生缺陷发病率逐年走高,亟待重视。各地妇幼保健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省农村住院分娩率是全国增长较快的省份,但是省域内发展极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住院分娩率高达90%以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山区县低于60%。全省住院分娩率*年为88.08%,农村住院分娩率为81.85%,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的同期相应指标高于98%。

妇幼保健工作虽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执政能力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政府将投入更大的精力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妇幼保健作为一项服务于占人口2/3的妇女儿童的事业,它的公共卫生性质已逐渐为政府和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只要我们认清形势、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这项事业是大有可为的。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

2006年,是*的开局之年,全省妇幼保健系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我们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贯彻“一法两纲”,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妇幼保健工作要自觉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妇幼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通过提高占社会2/3的人口的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改进卫生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依法服务,促进母婴保健服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工作透明度。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反对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职能

在全国妇幼保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卫生部高强部长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详细阐述了妇幼保健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蒋作君副部长又着重强调了妇幼保健具有公共卫生性质,是公共卫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要求各地将妇幼保健的发展、建设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我省在制定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时,已经把妇幼保健建设作为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加以考虑。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条独特的工作战线。妇幼保健具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专门规定了妇幼保健工作方针,即“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省财政将继续对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落实其应有的地位。各地也要在进行卫生事业单位改革时,从软硬件两方面加强群体保健的力度。主要强调以下两点:

1、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一是分类指导,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各地可结合实际推广将农村住院分娩率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进行统筹管理、村级妇幼保健员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由妇代会主任或乡村医生兼任保健员并落实补助保障)等经验,帮助农村地区建立提高住院分娩率的长效工作机制。目前我省尚有11个县(市、区)(惠来县45.92%、和平县51.22%、陆丰市56.16%、饶平县58.09%、龙川县58.14%、连南县63.67%、麻章区63.71%、五华县64.74%、化州市64.76%、云安县65.80%、电白县69.27%)的住院分娩率在70%以下,10个县(市)的住院分娩率在70%-80%,3个地市(河源71.6%、茂名76.02%、汕尾76.27%)的住院分娩率在80%以下,这些地方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二是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等落后地区的投入,以项目促发展,扶持其走自身造血,逐步完善其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区域间妇幼保健机构以及二甲以上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帮扶,统筹发展。三是加强孕产妇儿童两个系统管理。各地要健全孕产妇分级管理转诊机制,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乡村医生、村妇幼保健员履行职责,落实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底职能。

2、加强城市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妇幼保健机构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妇幼保健机构职能,将孕产妇儿童两个系统管理中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妇幼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分级医疗保健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纵向业务合作关系,实现“早孕建卡在社区、高危管理进医院、产后访视回社区”的运转模式,提高整体服务能力,使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到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

(三)紧抓重点难点,加快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1、以项目探索建立保障母婴安全和健康的长效机制。

*期间我厅计划实施“妇幼安康工程”,已列入省政府*规划的重点项目——“平安工程”之中。“妇幼安康工程”包含两方面内容,即“母亲安全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目前省里正在积极组织制定妇幼安康工程的实施方案,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地中海贫血的综合防治方案。

“母亲安全工程”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一是项目工作系统化,指导项目地区把服务网络建设、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贫困救助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乡、村、组和家庭,不留空白,建立起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二是项目工作本土化,山区项目县进一步完善贫困山区妇幼保健的内涵建设和工作机制,以项目促发展,逐步扶持项目地区由体外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将项目内容融入日常工作;流动人口集中的项目地区要提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水平,加大对非法行医、地下接生的打击力度,增加本土特色、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着重建立运转顺畅的各类服务网络。以防治地方高发遗传病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和规范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优生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同时提高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2、加强行业内涵,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近两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深入开展的“管理年”活动,正是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秩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纪律,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注意总结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认真组织推广。

一方面要提高妇幼保健机构自身工作水平。妇幼保健机构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如检查、指导、培训、宣教、信息管理等,履行好这些基本职能才能有“位”。同时,妇幼保健机构还要发挥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领域的服务功能,围绕妇女儿童的保健需求,不断开拓市场,以提供规范化、人性化的富有保健特色的保健服务,切实抓好孕产妇儿童两个系统管理,不断满足妇女儿童发展的多层次的保健需求。保健服务功能发挥好了,才能做到有“为”。

二是切实加强保健机构内部管理。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战斗在妇幼保健工作的第一线,每天接触大量群众,他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作风如何直接反映党和政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反映妇幼保健工作的成效。目前一些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一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管理不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约束工作人员不力有直接关系。各级卫生部门的领导一方面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医疗保健人员的疾苦,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帮助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并监督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合理用药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群众评议评价制度、医生外出会诊制度、财务经费管理制度、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等,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靠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医院领导班子的主要任务,是抓严格管理,抓建章立制,抓肃风整纪,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四)近期工作要点

1、加大母婴保健执法力度。一是《*省卫生厅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细则》已于今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公报,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产前诊断机构和人员的准入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产前诊断的有关技术规范的配套文件也将于近期印发。省里将于9月1日起受理对产前诊断机构和人员的审批,同时也开始受理对新生儿疾病筛查机构的审批,并对产前筛查机构进行备案管理。9月份之前,省里将组织有关培训和会议,指导各地参加申报,各地也可以留意我厅的网上消息,届时审批的流程、需提交的材料、审批结果等都将在网上的卫生行政审批系统中公布。二是省里将组织对各市出生证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重点针对出生证出、入库登记,出生证发放、补发、换发环节是否规范,收费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出生证专款专用等情况。

2、抓紧实施降消项目第二年度安排。下半年省里在降消项目地区进行产科出血防治、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内容的师资培训。加强项目督导,重点检查配套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培训、健康教育落实情况,通过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项目方案的落实。也希望各地做好自我绩效评估,强化项目工作对当地运行体制建设的促进作用。

3、加强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各项工作。根据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要求以及卫生部妇社司对于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结合各地实际,我省将从省级经费中划拨专项,用于各地的师资培训和母婴阻断药物,并通过进一步规范各项服务流程,加大对各地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指导力度,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篇12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顺位

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卫生、经济、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2013年党和政府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纳入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之一。为及时掌握我县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明确今后妇幼保健工作方向,逐步降低我县儿童死亡率,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现对独山县2008-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2007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独山县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调查的表、卡、册,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网信息等资料。

2、方法调查方法参照《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由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定期向县妇幼保健院上报死亡卡和统计表。以某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的活产数为分母、相同时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分子,计算儿童死亡指标,死亡率计算公式为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制作的《全国妇幼卫生年报表使用手册(2010版)》。

结果

1、儿童死亡率自2008年以来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稳步下降,2012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76‰、11.64‰、15.08‰,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3.91%、51.11%、46.23%。(表1)

2、死亡年龄段构成2008-2012年独山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段构成相对稳定,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中死于新生儿期、婴儿期的比例分别为73.13-90%、31.58-65.10%。(图1)

3、主要死亡因及顺位2008-2012年独山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前三位主要是新生儿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肺炎,三者占54.29%。第四位、第五是出生缺陷等其他新生儿疾病、意外为主(见表2)

讨论

1、2008-2012年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012年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76‰、11.64‰、15.08‰,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3.91%、51.11%、46.23%。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村妇幼保健为工作重点,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为原则”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为主线,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等妇幼卫生免费项目为契机,巩固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转变服务模式,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狠抓县级医院“创甲”契机,加强产科的能力建设,县医院于2010年10月成立儿科病房,为儿童疾病救治提供医疗保障。加大对妇幼保健工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将妇幼卫生工作与当地经济工作同考核,确保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项目,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置了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必要设备。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童的筛查力度和管理,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政策,倡导住院分娩,从而有效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从死亡年龄段构成比分析,5年来,独山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死亡占83.1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8%。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报告结果一致[2]。提示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特别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因此,下步工作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加强乡、村两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入社会办医机制,解决农村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妇幼卫生网底工作。

⑵加强围产期保健、规范县属各医疗机构产科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增强责任意识,避免孕期、产时发生胎儿宫内窒息,避免早产及胎儿宫内发育不良。

⑶强化乡村两级责任意识,做好本辖区服务对象摸底,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产后访视,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及时转诊治疗,降低因延误病情导致的儿童死亡。

3、从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来看,新生儿窒息居首位,根据近年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产科医师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避免在产时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或发现有宫内窘迫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产程,终结分娩。其次是,普及新生儿窒息复功技术,不应让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第三,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必须配齐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必要的设备和药物,以便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工作,转变群众的育儿意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早婚、早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整合计生资源,推行免费婚前检查和产前筛查,推广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减少出生缺陷等其他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婴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金融监管论文(6篇)
  • 下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