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6 栏目:公文范文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课程开发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在世界中排名第二,汽车每年消耗的石油有7亿到11亿桶,不仅增加了我国的石油需求,还严重污染和破坏了我国的自然环境。所以我国大大推广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此为背景,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在由研发转向应用,企业需要动力系统、规划产品、开发、设计等专业人才,需要对国内和国外的新能源研究方向进行了解,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生产、营销、维护等各个环节引进关键技术人员。所以开发新能源汽车课程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1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1)分析行业人才的需求。工业部门和信息化部门都提出了发展节能以及新能源的规划,促进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的产业化发展,然后积极推广节能汽车,例如,混合动力汽车,这样将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大大提高。为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市场推广、售后的服务、利用等环节的措施进行完善,既需要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人员,也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还需要组装、检测、服务等人才。

(2)对就业岗位进行现场调研。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就业岗位的职业前景进行研究,明确典型的职业活动,对体现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行动领域。

(3)以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专业职业领域,并对学习领域进行构建。

(4)在实践教学中具体化学习领域,将专业学习情景构建出来。

2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市场调研结果,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可以分为:技术和研发类人员;生产和检测类人员;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所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他们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具备生产、检测、维护纯电动汽车、燃料电动车等的专业技术以及技能,促使他们可以应用当前的手段和工具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制造和检测,还要具备制造上游零部件和下游汽车服务的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也要具备检修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这样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

3.1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

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培养目标时需要根据行业的需求,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制图、组装和检测汽车、构造和维修汽车电器设备、维护纯电动汽车电池、构造和维修纯电动汽车电机构造、维护和应用纯电动汽车电力控制系统、构造和维护混合动力车、营销汽车等。

3.2归纳行动领域

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为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综合能源可以整合为生产制造、维护检修、市场营销三个模块。

3.3转换学习领域

在递进重构行动领域时要以人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将典型工作任务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转换为课程,将和培养目标相符合,并且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各个课程形成一个课程方案,将学习领域构建出来。而课程指的就是在学习领域中可以实现某一种职业能力的学习单元,其组成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构成。而培养目标由学习目标体现,在工作任务中体现出学习内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训练时间就是学习时间。在选取学习内容时要确保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领域内要形成职业能力,各个课程之间也息息相关。

3.3.1制定学习目标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学习目标要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符,促使学生可以形成职业、方法、专业能力,更好的完成生产、检测、维修、售后服务新能源汽车的工作。例如,在培养职业能力时,要促使专业从业者具备环保意识、严谨的工作风格和团结合作意识。在对学习目标进行制定时要将这些内容体现出来,通过专业的训练以及相关的活动促使从业者完成这些学习目标。

3.3.2分解学习领域

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学习内容要将典型的工作内容包含在内,具体化理论知识,其载体就是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并且进行专业的训练,分解学习内容,形成合理的学习单元,促使知识更加清晰,并且还要和认知和教育规律相符,将教学效率提高。

3.3.3设计学习情景

在确定学习内容以后,以形成专业能力的联系为依据,对学习单元进行合理的换份,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可是在实施教学方案的时候要依据工作过程,不要被学科体系以及章节的结构所限制,要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对教学任务、案例、项目等进行设计,也就是应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而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师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教学手段,也要拥有实际的生产经验,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依据工作过程,在设计学习情景的时候一定要专业、严谨、创新。在模仿的学习情景中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结语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生于调整能源结构和不断发展的汽车新技术时代,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政策直接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可是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组成是一系列相互联系和制度的课程,课程体系的矿建就是课程结构。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所以要不断的开发其课程体系,调整其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这样就可以培养出专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检测等人员,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楼江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2]王凤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2

关键词:智能旅游;创新模式;模式比较;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4-14

作者简介:王丽娟(1962-),女,江苏常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李骏(1990-),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JUSRP1069;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USRP51325A;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K2012126。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显著,出境旅游规模增长明显,表现出国内旅游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显著发展趋势。但是,传统旅游业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病。因此,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推行智能旅游发展模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度,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改革和国际化接轨。

“智能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以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1],其实质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通讯等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产业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2]进行提升和优化。本文拟在对现代智能旅游的阶段性定位及重要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智能旅游的四种可推广模式,即核心景点扩散模式、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政府企业带动模式和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一、智能旅游模式:阶段定位和形成路径

现代智能旅游是信息化改革中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在实践层面上各地区旅游局及协会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又是指培育信息技术改革下发展智慧旅游的方式方法。现代化的智能旅游是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传统旅游产业中的突破和应用,其优势在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感受效果,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优化景点资源配置,这是有效增强各城市旅游企业竞争实力,推进我国旅游产业顺利实现国际化转轨的现代化旅游工程的核心。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智能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该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三类核心技术能力的获取和运用:

首先,智慧旅游的核心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突破互联网“在线”要求的局限性,而这种突破正是适应旅游者方位移动和非在线状态特征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对运用该技术所要达到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如基于物联网的景区应用技术很难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融合。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是实施物联网技术的渠道,是支撑物联网在智能旅游中成功应用的核心基建项目。就我国而言,由于目前通信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效率的严重受挫,因而在技术拓展上很难兼顾景点的低成本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景区提供高满意度的旅游服务。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决策系统以及仿真系统,但是还存在诸如电子导航仪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实现程度,导航过程的仿真性等缺陷。因此,现行的智能旅游模式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针对性的构建高效、弹性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对于有效规避传统旅游业潜在风险,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潜在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经济蓬勃上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独立的经济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以运输、生产与流通等相关产业为基础,具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及高需求弹性的特点,需要该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发挥其模范带头及辐射作用[3]。所谓核心景点扩散就是以核心景点为中心,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向其他非核心的散点景区扩散、传播运营相关的管理、客流和制度等信息,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实践应用中加大核心景区的辐射范围,以优化信息接受者(即各散点景区)的传统组织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实现所有景区整体智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改革和发展。一般表现为由城市当地某强势景区(如旅游观光景区示范单位)充分运用在管理技术、制度运营和对外联系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各旅行社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引导,以实现对城市各景点的一体化运营管理以及游客的集散。核心景区作为信息化网络的扩散中心,在辐射带动其他景点发展,实现全城旅游业经济实力整体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核心景点扩散模式所形成的现代智能旅游,其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示范单位等少数核心景区本身来说,通过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形成现代智能旅游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及时地应对散客市场的波动,实现游客资源的合理分流和优化配置;对于散点景区来说,在这种创新模式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信息较易被吸收和运用,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作为城市面向游客市场的经营主体,核心旅游景区多采用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具有强烈的盈利意识,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追求信息网络技术上的超前优势。在城市各旅游场所间的关系网络中,核心景区往往还扮演着“智能旅游载体”及“智能旅游信息节点”的重要角色。因此,在城市旅游事业的经营过程中,核心景点信息扩散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指导、信息技术传递以及协调整合流量的重要功能。

(二)合作组织引领模式

与传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旅游的智能增长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4]。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是以城市旅游局或协会为平台,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合作社中的组织成员(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本着最大程度提高景点管理效率,节约景点运营成本的目的,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广泛涉及客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指导、政企关系网络等旅游智能化服务。由于合作组织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成员的引领往往受到合作组织自身特点的制约,合作社组织成员通常来自于不同的旅游景区主体,如著名风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大众娱乐景点等,这些都是合作组织得以有效建立的主干力量。

目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为以合作社实体为依托,以分散的景区为组织主体,以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为媒介,通过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传播与引领,提升合作社中各成员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进而形成现代智能旅游发展模式,有关这一模式的具体流程详见图2。合作组织除了在融贯各自的特色优势之外,还需要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避免“卡特尔”组织的效率损失,合作组织引领模式在城市旅游事业的经营过程中具有促进景区合作、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功能。

(三)政府企业带动模式

以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等单位为依托培育信息化现代智能旅游发展模式,是以特定的政府、企业为信息来源,以与该部门有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的包括游客、景点、旅行社、旅游局及协会等利益相关群体为受众,以掌上网络(手机等通讯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化信息网络媒介为信道,在全城范围内形成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政府企业带动模式的构建及有效开展必须具备可充当信息源的旅游政府部门,强势企业的双方需求和齐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条件。以政府企业为依托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核心,就在于信息化网络以政府部门为依靠,该网络的功能优势代表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功能优势。

图2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流程

图3政府企业带动模式流程

图4自助平台服务模式流程

(四)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自助系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对自助旅游平台内涵的理解,大致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旅游是兼具劳作与休闲两种成份的人类非定居性的旅行活动,而自助旅游源于背包游客,其主要目的是经济、省钱;二是认为自助游平台是以自驾车旅游为主流方式的自助游模式;三是认为自助游即背包旅游是非制度化、多由一般中产阶级的年轻旅游者参加,突出自由化交流与沟通特征的自助旅游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自助旅游平台的内涵应包括游客经济性和游区经济性。自助旅游平台服务模式就是在突出双重经济性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范围内,为推进智能旅游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特别是建立游客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平台成员传统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以自助平台服务为依托的现代化智能旅游发展的硬件要求,是手机、计算机及网络等高信息含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自助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是现代化智能旅游发展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这也正是在推行渠道上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智能旅游创新各发展模式的优势比较

受城市区位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四种类型的智能旅游创新模式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的城市旅游实践案例应根据其所具条件和前景选择适宜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以实现优势互补,以下就四种模式以不同城市的实践案例分开阐述:

(一)核心景点扩散模式

2012年无锡推进核心景区智慧化示范单位建设,作为核心景点之一的龙寺生态园已完成全景监测系统、电子门票系统、客流统计分析系统和短彩信推送业务系统的重大工程,无锡灵山也编制了“智慧灵山”总体规划,并将其公示以供散点景区学习和借鉴。此外,无锡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景点餐厅触摸屏点菜、酒水条形码以及食物安全识别等技术已在多家景区餐厅投入使用。无锡市智慧旅游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平台,两项目,三示范”,其中三示范是智能景区、智能酒店、智能旅行社示范工程,是无锡市对核心景点探索实践“智慧旅游”的标杆性实践。因此,江苏无锡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凭借其智慧示范单位与智慧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核心景区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领先的优势,以712分的总评分荣获全国智慧城市第一名。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作为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感知中国”的龙头城市,无锡市已具备该模式所需的市场信息畅通、技术传播广泛等条件,并且该市的核心示范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网络优势进行的信息扩散,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经营和成功经验的向外传递,形成一个柔性的组织,极大的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收益。此示范单位的柔性联合还能够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模式结构,从而利于发挥该模式中核心单位的示范指导、信息传递、协调整合等功能,有效避免了时间、地点以及行政约束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为传达管理经验,展开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开放式辐射和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并为城内的散点景区提供有效的经营指导和管理指导。因此,以示范单位为依托的智能旅游创新模式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有效提升传统旅游业的组织资本,成为加快提升智能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是景区、旅游社团、旅游企业等创造收益的重要平台和推进信息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该模式由于需要部分先发展以带动全体发展而致使整体效率不高。

(二)合作组织引领模式

镇江市人民政府在对现代城市智能旅游的发展要求中提出要用一至两年时间建起五个一工程,即“一智能旅游感知体系、一智能旅游云服务平台、一智能旅游运营中心、一智能旅游产业联盟、一智能旅游产业基地”,其中智能旅游产业联盟是核心工程。联盟建设以云服务平台为媒介,整合联盟内各景区及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智能旅游相关技术、业务、运营、建设、管理标准的与推广,并通过年会、主题论坛的形式,不断扩大联盟的影响力,以之引领“智能旅游”不断前进。截止到2011年6月,位于镇江科技城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智能旅游云计算平台启动搭建,将为全国智能旅游提供中枢服务。其中,以科技城为结盟载体的镇江智能旅游产业联盟——“智能旅游”产业谷即将建成,合作组织中已集聚了众多的强实力旅游单位。

由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以产业联盟为表现形式的合作组织,凭借各方合作意愿、信息技术传播渠道构建而成,拥有较为丰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并通过年会、论坛等方式在内部成员间建立联系,统一提供各种有关业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合作组织作为区域内信息传播的主体,模式结构相对紧凑,具有较为广泛而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应用渠道,组织通常会设有专职人员对所获信息进行定期与共享。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和推广可以促进各单位合作,形成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从而保证产业联盟内合作社内外信息的畅通,该模式的推广在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促进组织成员增收和整体效益提升等方面效果显著。

(三)政府企业带动模式

北京市智能旅游工程建设,主要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等措施打造互联、互通、互动的北京市智能旅游体系。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鼓励和支持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带动全市旅游产业,有效开展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网上预订,充分加强在线旅游业务建设,并鼓励各类旅游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在政府的积极带动下,北京市旅游2012年总收入达到36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旅游增加值13362亿元,同比增长122%,达到全市GDP比重的75%。

由当地政府部门开发运营的官方旅游网站,不仅是各级政府旅游行业监管和服务的重要平台,而且因其信息的权威性,在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公共策略,立足于旅游发展的公共利益,积极扩大旅游服务的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一批旅游发展的公共产品工程,以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政府及企业应以客户群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景区及相关产品的激励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5]。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带动模式在企业需求和行政指挥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形成,为景区提供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从而形成一条连接政府、企业和散点景区的信息纽带。该纽带结构非常紧凑,其一端是景区的整体运营行情,另一端是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引进的各地优势资源,能有效促进政府政策的高效传导,在广泛传递旅游信息,实现标准化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四)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四川省绵阳市旅游局与基梯数据签定的全国第一份智能旅游城市合同,标志着“智能旅游城市”方案的实施,将会在南充,成都,德阳等市迅速地发展起来。有着“智能旅游之父”之称的李家毅先生,通俗简介地介绍了智能旅游为市民所带来的便捷之处:“以后我们要到哪儿去游玩,可以通过自助平台了解相关地点的详细信息,并且不管你走到哪去,手机可以当身份证用,可以当护照用,可以当信用卡用,可以通话用;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比如交通运输商务,包括旅游和文化,软硬件设施全都融合在城市里面,简单的消费、简单的服务,谁也不愿意背一个大包,一会身份证掉了,一会钱夹没带。我们再到目的地前要做到事半功倍,并且同一样东西可以摄像、可以支付、可以消费、可以体验、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截止2012年4月,四川省在旅游信息化实体项目投入高达2700余万元,成都市于5月份成功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并已开通“成都旅游手机一点通”手机自助旅游平台,成功实现了手机智能旅游,不失为一次智能旅游被动模式变革的成功实践。

从以上案例可知对景区信息的时效性、完备性和出游便捷性要求较高的游客,往往倾向于通过自助旅游平台来自主性选择景区。传统的景区个性化信息的获取往往是需要成本的,而通过自主平台,游客可以从平台的景区信息板块获得更经济实用的信息并加以比较,以避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景区竞争机制,提升景点服务质量;平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信息及时更新使其价值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信息传播优势。

总的来看,不同类型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其优势在时间上并存,空间上相互重叠。表1给出的是不同模式优势特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各城市的实践案例分析,每种模式的推广需要有其特殊的条件基础,并各有其特殊的模式功能。例如,尽管核心景区扩散模式和自主平台服务模式的整体效率不高,但该两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存在对第三方协作意愿并积极配合的苛刻要求。合作组织引领模式和政府企业带动模式尽管整体效率较高,但都分别需要其他景区的结盟意愿和政府企业的积极带动。综上可知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选取和推广,要因地制宜地依据该旅游城市自身具备的模式形成条件,结构功能及优势特征等因素来确定。

三、传统旅游业改造中的智能旅游发展策略

(一)以选择恰当模式为载体发挥区位优势

首先,发展智能旅游应该从顶层设计着眼以建构运行框架,确定恰当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匹配城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各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功能以及效率水平以选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智能旅游运营模式,促进城市信息资源与区位优势的相互渗透,优化区位与模式的吻合度。其次,较高的吻合程度不仅可以为旅游组织提供各类旅游产品及消费群的供求与交易信息,还可以提高智能旅游的实施效率,扩大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二)推动城乡旅游信息化改革与资源共享

信息化改革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是构建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物质基础。核心能力的提升、所获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等可以大力推进旅游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加强各景区信息主体的合作与协调,设立统一开放覆盖全城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景区不同的信息资源及发展需要,以信息化高速渠道及模式有效提高各景区对信息资源的供给、获取和运用能力。

(三)因地制宜地推广智能旅游传递渠道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的限制而起步晚,发展依旧缓慢,不同地区存在悬殊的贫富差距。因此,针对整体经济实力不高,部分地区差异明显的这些现状,我国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推广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的学习和应用,改变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对旅游社团、景点工作人员等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旅游业的传统组织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同时还可以使社会成员的信息权利及福利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能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王建华,李录堂.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集成能力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135-139.

[3]唐留雄,邬爱其.基于SCP框架的上海旅游业发展现状评析[J].旅游科学,2012(3):27-32.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智慧旅游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11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技术的角度,与智慧旅游相关的智慧旅游管理、智慧出行、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的建设势在必行,也必将大幅提升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来讲,要真正实现智慧旅游,以满足旅游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就必须有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做基础。

1四种新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实现客观实体物物相连,在智慧旅游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智慧旅游的关键技术,可以让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活动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达到旅游者自助式的旅游模式。同时物联网技术里面的无线识别技术可以真正帮助游客旅游环节的智能化。

云计算技术的中心思想是利用网络上一切能够利用的共享硬件和软件资源,向有计算服务的智能终端设备按需分配,来达到既能解决终端设备的计算要求,又能将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最优化管理。云计算的核心是数据计算模型,前提是网络环境(足够的带宽),基础是数据管理中心,效果是和巨型机一样的超级计算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组成云的服务器规模庞大,要求商家必须使用虚拟化技术进行设计以满足众多智能设备的同时需求,数据中心只需将数据放到云端,不用再进行海量数据的备份,这样既能存储节省成本,又能提升数据的容错能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出现以及4G技术推出密不可分,它是通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就技术本身而言,它属于网络7层协议中的第3层即网络层,在此基础上具有实时性的移动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只要是移动互联网信号覆盖的地方,并且智能终端(如手机)打开网络设置,用户就能够随时随地完成查看信息、与其它智能终端通、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营销与支付等应用任务,当然也包括智慧旅游中所涉及的和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服务。

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发展又能加快智慧旅游的脚步,智能终端是指通过无线技术能够不受时间上、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具备存储能力,与其它设备能够进行数据信息交互的终端设备。随着游客对智慧旅游越来越感兴趣,景区内的无线WIFI、蓝牙、简单的触摸屏技术一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私人定制式的体验。

2智慧旅游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具体表现在景区景点,综合应用在智能酒店,重要环节在智能交通。景区景点门票可以利用电子门票来代替纸质门票,既环保又方便快捷,具w技术为RFID;景区景点的介绍可用电子设备代替人工讲解;景区景点的客流量智能疏散功能,既能保证景区资源不受破坏又能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固定资源和员工)的智能管理,通过给每个旅游资源包括员工配备具有唯一性的编号(电子标签),来达到景区资源的整合以及统一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节省管理成本的目的。

云计算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前提是建设一个旅游云,囊括旅游相关的所有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每个功能模块的设计,这样每个模块就具备了智慧功能,如旅游整个过程个性化(筛选式)、实时信息在线、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线支付、基于GIS的定位、景区景点自动化介绍、餐饮住宿智能化管理等模块。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旧显得尤为重要,其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主要模块包括旅游信息实时、旅游消费在线支付、旅游线路实时状况、旅游当地天气情况、旅游景点在线售票、旅游特产介绍、旅游酒店信息等。从功能性的角度来说,旅游信息在线查询可设置成交互式的模式即游客不仅可以自主的查询旅游相关信息,而且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旅游特殊信息(景区某个景点临时关闭、旅游某个活动临时取消)给游客来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私人订制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举例说明:游客在来旅游地之前就了解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并且有购买的意向,那么当游客来到旅游地点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中RFID技术向该游客提供其喜欢特色产品的具体数据信息如价格、销售量、在线评价等,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智能终端应用要以满足游客实时工作、旅游路线规划制定、酒店入住、智能导游、旅游后评价以及感受信息等方面的要求。

3结语

智慧旅游与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本文在智慧旅游中详尽的分析了四种新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为吃住行游购娱每个旅游环节的智慧化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剖析,旨在为打造一个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平台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柴雪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对国内运营商的启示[J].移动通信,2012(06):9-13.

[2]秦琛.现阶段五大智能终端阵营[J].互联网天地,2010(02):68-69.

[3]顾列铭.云计算:IT技术的新转变[J].RESOURCE,2010:108-111.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1篇4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资源融合有效性高效课堂

一、树立“使用教材”而非“硬搬教材”的理念,让微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效

(一)专研“编者意图”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资源开发的“恰当性”。在进行微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不能随意的、胡乱的开发,而一定要研究教材,从整体上领会编者的意图,掌握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微课程资源开发,这样的开发才是有的放矢的开发,才是不偏离信息技术课的宗旨的开发。具体到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变换“教材顺序”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灵活性”。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不能偏离其宗旨,但当碰到教材某部分的编排顺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还是要有“使用教材,而非硬搬教材”的理念,可以依据学情的不同,适当变换“教材顺序”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体现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这也正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魅力所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形式,可将这两课提前讲解,因为现今是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各学科的很多教学活动都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的很多学习活动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学校、家庭中完成。所以提前学习掌握这种技能,是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也可以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得心应手。

(三)填补“教材空白”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却相对稳定,不会实时更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使信息技术课上所教的技能既有时代的先进性,又符合学情,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对课程资源处理和开发的“自主性”不完全受限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更新和补充,填补“教材空白”让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课堂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

二、打造“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性”的课堂,让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效

(一)智对“课堂意外”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预设而产生某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借助课堂内的意外,通过巧妙的引导而生成某种课程资源。这样的借助课内自然生成的课堂意外而生成的课堂资源自然而不做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探索性很强的课来说,这样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应该说是随处可见,这样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值得老师去开发和探索。学生的误打误撞,瞎猫碰到死老鼠似的操作引发了这段小插曲。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提升他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掌握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本领。

(二)善待“错误生成”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建构性”。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老师会常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在学生动手去发现探索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犯“错误”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一个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这样的应变能力让他即便在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时,依然能化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效

(一)重现“生活情景”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用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还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并不是远离生活的阳春白雪,而是极具“实用性”的、服务于生活的工具。

(二)激活“生活经验”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体验性”。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学即生活”教学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与生活进行类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人所拥有的知识都是以符号或画面存储在大脑中的,把知识与生活进行类比,有助于学生知识存储的形象化,使知识牢牢存储在学生的大脑中。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活主题的比喻类教学,使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容易得多,学习也就更有乐趣了。

四、树立“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意识,让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效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性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学科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一)链接“社会文化”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时代性”。作为新时代的中小学生,他们和以往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世界不再封闭,他们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之间,他们也不再是井底之蛙,他们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有自己对这个社会独特的看法,教师若能把握住学生的这个特点,从社会热点的时事入手创设情景进行任务教学,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二)挖掘“乡土资源”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人文性”。我们家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风景优美,内涵丰富,如雁荡山、江心寺、永昌堡、苏步青、刘基等,这些名人名家、名胜古迹本身就是一部极佳的教科书和活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学生通过阅读名人故事,与名人对话,感受名胜风景,引起内心共鸣。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并围绕乡土资源在各项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索与实践,使丰富的乡土自然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很多种,方法也有很多样,教师只要做有心人,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必将能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4(6)

[2]陈惠芳著.触摸教育的风景.长春出版社.2005(8)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5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设计理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价值共享理念和高科技网络的支持下,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将工业景观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的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2.创新技术设计理念

(1)创新理念

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广泛传播、自由交流所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设计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将更多的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种语汇表达个性设计,强调工业景观的内涵与视觉效果;改变定式思维,注重探索性,发掘设计创意的潜在价值,通过厂区的景观设计传达企业内在文化价值。

(2)技术理念

技术是人类文明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美学观念――技术美学。

当代景观设计受到新材料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加工技术,以及现代艺术、当代美学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许多新的观念介入进来,传统景观的服务对象及目的已经完全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环境景观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使当代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发生了转型和变化,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当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当代景观设计在不断扩大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继续追求技术的艺术表现力,结合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达语汇和形式而追求新的发展,使设计创作更具有审美的意义。当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还是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着。

3.人性化设计理念

现代工业厂区环境景观的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已今非昔比,行为科学的介入为其充实了新的内涵。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交流,文化共享……一句话,要求这个环境能积极反映使用者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要求表达当代环境景观美学与社会共有的价值。在现代工业景观设计中,设计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按照业主的愿望来衡量,而是以能否满足环境中使用者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兴趣为依据,是否为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而设计。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掘人性需要,创造人性空间。设计师要突出厂区环境景观的人性设计,就必须了解人,深刻地了解人性,每一处景观,都有其特定的使用主体,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是有所区别的,但其本性却有着相同之处。人既需要庇护和阴凉,又需要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的尺度空间;人需要被关注、同时喜欢关注他人……因此,在厂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中应根据人性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各种景观要素创造不同的人性空间。

4.信息化设计理念

传统的景观设计主要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的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具体包括:

(1)设置信息的疏导、调节空间,留有弹性发展的场所;

(2)在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情感融为一体;

(3)创造互动性的景观。

5.艺术设计理念

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为工业景观的设计提供了设计源泉,使得工业景观营造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更加丰富。在国内外很多工业厂区的景观设计,不论是从构图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可以看到艺术的影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艺术的影响。而在精神生活逐渐富足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更多休闲时间投入到文化艺术活动中,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了艺术色彩。景观设计是人们对所期望生活空间的一种表达,艺术性贯穿景观设计的各个阶段。在概念规划层面,景观首先是人们在脑海中形成的一幅蓝图,这种平面视觉艺术中的景观是视觉艺术化了现实环境,它讲究构图、色彩,讲究平面效果表现。之后,设计进入空间环境营造的考虑,空间中的虚实、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的使用,也同样为环境景观带来了多层次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6.多元化设计理念

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强化地域性、多样性及保留下来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景观资源,实现多元化的景观发展方向。具体包括:

(1)在地域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中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元素、景观体现及发展机制;

(2)以发展的眼光看地域文化的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3)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诠释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吕海平,王鹤,城市景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2)

[2]王紫雯,城镇化过程中的景观保护与规划[J],小城镇建设,2001,11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6

中美新能源对话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7月14日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4天的在华访问。两位部长来华前特别强调此行意义在于寻求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共同利益和巨大潜力。

我们认为,中美新能源对话,有利于中国、美国新能源的发展。美国在高科技,尤其是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清洁能源最大的市场,并且整体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美国对于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诉求更加强烈。中国有可能通过引进新能源高新技术,提高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克服经济危机的进程中,美国奥巴马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新的增长点。奥巴马上台之后,一改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他表示将在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代用能源研究,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以7000美元的抵税额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今年3月26日,美国能源部推出一项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减排资助计划“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其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出钱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今年7月9日,美国政府再度宣布将设立一个总额约为30亿美元的政府基金,以促进美国企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这一举措将促进美国清洁能源发展,从而刺激美国城乡经济发展。此举将帮助美国私营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但大多停留在框架协议层面,实质性进展鲜有突破。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美国对于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诉求更加强烈。以往,美方往往以种种借口,在对华高科技出口方面设限,包括新能源高新技术的出口。另外,美国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被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而非政府手中,很多美国企业宁可在中国设立一个独资工厂,也不愿将这些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对于寻求高科技支撑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如何借助美国政府的力量促使美国企业做出相关技术转让承诺,无疑对中国新能源市场是一大利好。今年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将就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领域合作等事项签署双边协议。

中美两国在风力发电、能源效率、洁净煤和电网现代化方面有极大的贸易机会。7月16日,两位部长将专赴国家电网公司着重探讨中美双方在智能电网方面的合作事宜。作为新能源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公共载体,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基础,智能电网无疑将成为中美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重要内容。

发展新能源乃世界大势所趋

我们认为新能源革命绝非单纯的能源问题,而是关乎国家经济运行乃至综合国力,进而影响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重要问题。如何立足长远,谋划确保远期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许多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传统能源价格的高企,显示出新能源行业更具优越性。从资源稀缺性,环保性角度讲,新能源具有长期的增长潜力,前景无限光明。

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条规定“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由此可见,“新能源”概念与“可再生能源”概念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使用。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主要优越性体现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大多是无限的,而传统能源都是有限的,例如世界原油平均还够开采41年,天然气还够67年,煤炭还够164年。另外传统能源都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新能源比较环保。当前新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成本较高,还不能广泛推广应用。

对国际原油消费的严重依赖影响国家安全。这是因为:世界石油产量调节能力弱化,地区性供需矛盾突出,世界石油供需处于极其脆弱的平衡状态,国际石油市场受非市场因素影响的程度加大,突发事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加大;投机炒作的作用日益增大;油气供需关系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对石油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和战略储备。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当前欧美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仍然没有结束,在演化深入中,在经济发展不景气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具有特殊的积极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能源产业被赋予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新能源凭借其明确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世界各国、各大经济体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均被置于重要位置,欧日发达经济体均提出了更有力的支持政策和发展规划,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举措值得期待;全球新排放标准建立有望加速,这将对新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并对国际能源新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新能源革命或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革命。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升。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经济结构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的突破,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将根本解决环保与资源枯竭问题。

总之,新能源行业具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正所谓“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尚拟一挥筹运笔,新能前景无限明”。

新能源行业投资建议

新能源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重点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以及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受益较大、具有明确业绩增长预期的优势新能源上市。新能源上游产业的投资机会整体上要好于下游。建议回避无实质业务的新能源概念盲目炒作。

发展新能源是世界大势所趋。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传统资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投资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新能源投资增长极为迅速,增长最快的领域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能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大量消费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对海外石油依赖度不断增加影响国家安全。因此新能源必须成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太阳能:重点关注晶体硅和非晶硅薄膜行业,多晶硅行业的投资机会的核心就是多晶硅价格。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看好,技术日臻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重点关注乐山电力、金晶科技、拓日新能等公司。

风能:无论是总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全球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风能将迎来发展高峰。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期待价格理顺促进发展,重点关注整机和叶片生产商,如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上海电气、湘电股份、中材科技等。关注风电发电运营商,如:国电电力、金山股份、京能热电等。

核能:设备上市公司强者恒强。近几年我国核电发展速度明显增加。随着核电技术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建设运行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降低核电的上网电价。重点关注东方电气、哈空调等公司。

生物质能:有望在农业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普及,主要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应用值得期待,重点关注丰原生化等公司。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07-02

一、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多孔陶瓷、耐磨陶瓷、介电陶瓷及陶瓷粉体等工业陶瓷企业、技术含量高的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企业、陶机设备、墨水企业、喷釉机器人企业,也包括为陶瓷行业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另外还有新材料企业。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知识型企业,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自主研发能力、人力资源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育离不开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创新能力

当前陶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大于求,但是,特、优、新、精产品仍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白热化”的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进创新上,知识管理能够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有效取得、整合现有的知识及快速地获取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已成为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

(二)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响应能力

陶瓷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陶瓷产品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个性和服务,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增加消费者满意度。企业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分析,而做出针对性的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方案。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知识管理,通过内部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及共享,可以企业正确、及时和系统处理客户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工作效率

由于陶瓷企业创业门槛较低,陶瓷企业知识性员工很容易自主创业,导致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性员工流失严重,很多隐性知识会随着人才离开而流失,通过知识管理将员工隐性知识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知识管理能促使将企业知识体系化和规范化,能够保证陶瓷企业设计和技术的沉淀,知识存量丰富、知识地图路径清晰的知识库,能够帮助员工加快知识获取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员工学习能力

作为专业性强、技术尖端的企业,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可以提升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于企业学习文化氛围的建设。知识管理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挖掘,保障企业知识的完整性,实现经验和技术的传承与突破,帮助员工成长,M足企业的持续性人才需求。

二、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关键影响因素

知识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在于知识集约、应用、交流、创新整个过程的有效运作,以及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环境。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外部环境五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资源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知识积累、存储、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显性知识编码化的途径。一方面,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消除了员工相互间的交流障碍,营造了知识共享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网络系统,企业成为网络组织,实行技术、信息、资金和人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适应市场需求。然而,从总体上看,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一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当缺乏。二是企业高层重视不够。虽然绝大多数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已接通互联网,但没有真正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企业管理。

(二)人力资源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管理运作的主体,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方向、效率及最终成果,如知识转移、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等等。知识型员工与团队的思维、智慧、心智模式和创造性等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因此,人力资源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必须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培养创新型知识型员工为目标出发,重构其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具有引导作用、约束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等。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企业文化反应了企业的管理哲学和核心价值观,对培养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其成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影响因素的原因。

(四)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战略运行的载体,只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知识管理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组织结构的好坏是影响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组织结构将会影响企业内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造,而优化新技术陶瓷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知识管理字战略的实施。

(五)外部环境

影响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观念与社会习惯、意识形态、经济坏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产业坏境等等。以高技术、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等为特征的开放式的新经济成为时代主流。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会要求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做出相应的变革来与之适应。

三、构建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具体策略

构建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即如何从全局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为高效创建、分配、获取和分享企业内外部的相关知识,并能及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应该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制定企业知识管理的目耍构建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形知识管理,还包含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企业文化,才能保障知识管理在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得到有效实施。

(一)与顾客关系方面

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应及时了解顾客需求信息,更加注重顾客的需求变化。对于生产标准产品的企业而言,采用基于知识再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较为合适。提供定制产品企业,重点满足特定顾客的独特需求,应该考虑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5]

(二)产品设计方面

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应从设计师个人创意及经验主导向团队化的协同研发模式转变,加强研发、采购、生产和营销等各部门协同参与,共享设计资源,提高陶瓷产品设计开发准确性和产品研发速度。

(三)组织结构方面

一是组织结构扁平网络化,取消多余的中间层级。组织结构中应当有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方便成员间的交流、探讨、沟通及知识共享,便于团队精神的建立和推广。二是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加强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管理,达到促进企业内外知识的生成、共享和使用的目的。

(四)企业文化方面

塑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营造学习氛围是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实施的重要策略。首先,企业应树立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资本的哲学观,建立并营造良好的持续性学习的氛围。其次,企业应建立共享型企业文化。知识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和不同团队之间共享,团队共享的同时又积极鼓励个人创新。最后,企业应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建立客观评价标准,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江.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389-400.

[2]曹宗媛,朱晓敏.西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策略及手段[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2):174-176.

[3]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悦.基于知识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及实现技术[J].情报杂志,2007(2):62-64.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不景气东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

世界经济自2008年底开始进入不景气的状态,铜、铁矿石、黄金等大宗商品交易经历数跌,迄今仍无起色,全球经济增速萎靡已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的外部需求一降再降,给以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严峻的挑战。大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沿海企业纷纷倒闭,部分依赖低能源成本、低人力成本、低环境成本的重工业企业已然濒临破产,不得不寻求兼并重组、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谋求生机。然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依然保持了连年高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东部地区,如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所涉足的行业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以浙江省为例,2012―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GDP之比分别达到40.35%、42.33%、57.46%。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在于人才,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做好此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特点

相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历史发展机遇,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总数中占比大,创新思想更为活跃。尽管处于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特点有所差异,但总结起来,企业的员工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良好的教育背景

这里所指的良好教育背景是指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在一些创新要求很高,如医药、IT等行业中,大部分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几乎都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部分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可达80%、专科学历以上人员可达95%。此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至2013年底,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数占比已达到4.26%,其中还包含了不少海外留学归国的中、高端人才。

2、个性特点鲜明、不易管理

这些员工往往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从事各类创新工作,除了对工资薪酬有要求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希望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由于创新是一种具有很强内在能动性的工作,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往往会依仗自己具有的特殊才能,进而产生一种藐视行政权威的特点,给企业日常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3、流动性强

首先,从企业层面来说,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的创新速度不能停滞,换句话说,企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双提高”。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就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引进更高技能人员的同时将一些个人能力无法满足发展要求的人员裁除。其次,从个人角度出发,高新技术企业人员普遍以个人发展为第一要务,一旦现有工作对他们缺乏吸引力,使得他们认为个人的成长空间有限,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跳槽至其认为更有发展前途的公司。

4、年轻化趋势明显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速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也需要充沛的体力作为支撑,灵活的思维方式更是必不可少。这就决定了其创新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年轻人。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骨干多为20―40岁的员工。近十年来,很多“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就业使得参加高新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进一步减小,而且由于其在学习阶段接触到的知识较为前沿,使得其很快能够在本专业中取得领先的位置。同时年轻化的员工队伍使得企业充满闯劲,会激发企业走与众不同的道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领导者的欣赏和欢迎。

二、经济不景气对我国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1、非研发、生产部门大量裁员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的“三高”特征之一就是高投入,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需要不断在技术研发、生产中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这部分资金的弹性是比较小的。而对于其他部门,如技术支持、后勤等,由于其工作可替代率相对较高,不能产生大量直接经济效益,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成为裁员的“重点关照对象”。这种裁员固然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益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容易对其他员工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员工会认为企业的未来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如果有核心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失去信心而主动离职,极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人才流失。这种情况一旦形成,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2、提高员工入职要求,降低入职薪酬待遇

经济不景气时,市场需求下滑同样会传导至人力资源市场,造成中、低层次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很多专业技能要求一般的岗位可以有更多的候选人员。同时出于对工作效率提升的要求,企业还会提出诸如“一专多能”、“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的新就职条件。与此相对的却是入职薪酬待遇数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还略有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价格由供需双方均衡点决定。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较低的薪水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难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薪酬迫使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研究生将企业当作跳板,一旦觉得自己能够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就会选择立即离开。如果员工跳槽频繁,企业无形中就增加了大量的招聘成本及培训成本。而为了抵消这种成本,企业又不得不再次降低员工薪酬或继续提高工作强度,这进一步造成了年轻员工与企业劳动关系的短期化。总体来看,降低了人工薪酬,但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却在上升,企业人力资源总成本并未得到显著降低,在某些情况下还有所增加。

3、忽视员工技能提升工作

出于压缩成本的目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会将加大员工技能的相关培训支出削减力度。对于高端人才,企业认为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年底分红激励等措施,足以将其与自己牢牢绑定在“一条船上”,提升能力就是他个人的事情,与企业无关;而对于中、低端人才,企业又害怕其在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后会另谋高就,前期投入的培训成本为同行竞争企业白白做了“嫁衣”,因而也不愿意付出。但是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很多目标远大、最终能成为行业内技术领军人物的员工,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并非以目前工作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经济不景气时,薪酬无法提高,若个人专业技能也不能得到提升,员工就会产生消极心态。而这种消极心态是一种内生的负面情绪,传染力极强,会严重地损伤企业的发展动力,挫败企业的“精气神”,导致人心涣散,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对外战斗力迅速下降。

4、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迁移

这些迁移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体上可分为主动迁移型和被动迁移型。

(1)主动迁移型。由于原有基础较为薄弱,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省份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所受影响的绝对值相对较轻。在东部地区对人才需求有所减少时,部分中、西部省份利用相对较低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前来就业或创业,同时给予一定税收上的优惠。对于一些稀缺的核心人才,个别地方政府甚至给出了十万至数十万不等的“安家补贴费”。此外,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如一些汽车生产商,为谋求产业布局,在与中亚接壤的边疆地区也开始建设新的研发、生产基地,力图在“新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抢占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等。这种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自然而然地为中、西部地区输送了相当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且大部分为中、高端人才。

(2)被动迁移型。这类技术人员多为技能有限的低层人员,其中大部分员工原籍贯位于中、西部省份。再次回到家乡或临近地区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东部地区持续上涨的房价/工资比;二是高昂的日常生活成本;三是激烈而残酷的职场竞争。这三点促使很多在沿海地区工作了数年的年轻人最终选择回到家乡,进行创业或是进入当地的技术型企业。尽管新企业的发展态势和规模或许不能与在东部地区的原企业相提并论,但其发现自己可以获得相对原企业较高的职务,以及与当地生活条件相匹配、能够安居乐业的薪酬时,就没有再次返回东部地区的动力。

三、我国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行应对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不景气时,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着种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保持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建议高新技术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1、留住核心人才,抓住机会引进关键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人才主要包括高端技术研发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一些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销售骨干。这些核心人才通常都具有高学历、个人能力突出且行业视角宽广。他们的去留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为避免这些核心人才的流失,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为核心人才提供宽松的环境、对其采取灵活的工作制度、在专业上对其进行充分的授权并协助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动,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在裁员减薪,造成了人才的非正常流动。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把握住当下有利时机,尤其是一些技术先进、体量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要有全球人才配置视角,利用东部地区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机会,在留住本企业核心人才的同时,主动出击,争取以较低的成本招募到业内平时难以招聘到的关键人才。即使短期内没能和这些人才达成合作协议,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为将来的人才需求做好储备工作。

2、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措施

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利润普遍不高,此时,更需要打破“大锅饭”制度,将薪酬分为几个部分,设法使其成为激励因素而非保健因素。首先,在基本薪酬方面,企业应做到“兼顾公平、效率优先”,让员工感到公平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竞争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从技术研发、生产到销售,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活动,这时需要特别重视团队任务完成的奖励,可根据完成的情况给予一次性的奖金,也可按照单个任务的收益与团队进行比例分成,从而增加团队的凝聚力,鼓舞团队向下一个目标迈进。最后,除了企业核心人员,对具有较高技能、岗位职能重的中层技术人员,企业也应提供能够体现其长期绩效的股权收入,这样可以将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保持人员的稳定性。

3、建立人才储备机制,适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具有动态性。尽管我国东部地区有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但对于突发性的经济、技术冲击或是政策变化,企业往往一时难以应付,会出现短期岗位空缺,影响企业发展速度。因此,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是有必要的,从长期看,这是一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不景气时,市场上各层次员工求职数量大幅攀升,提供了许多几近无成本的个人信息,企业应当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尤其是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的求职资料,可作为重点进行储备,同时也可以将现存人力资源情况和储备库中人员求职意向结合起来,适时从学历、年龄、创新能力方面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4、采用自愿原则对员工进行培训,多利用内部资源

高新技术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时,应注意到员工日常工作任务不重的时候也是对其进行培训的好时机。培训最好采用员工自愿参与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识别出对企业有一定忠诚度、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且自身求知、上进愿望较强的员工,也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和可挖掘潜力大小,为以后的人力资源做好储备。

为有效降低培训成本,同时达到一定效果,企业可以将培训由大量利用外部资源转化为利用内部资源为主,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积极性,将一些有效的个人和团队经验、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人力资源管理又是这些企业长期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当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东部高新技术企业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莫红梅: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5).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工程;新型雨洪控制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形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并有效推动城市的发展。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能够合理规划设施的空间布局,采用科学的策略对其进行安排,对合理开发雨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中引入新型雨洪控制,能够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安排,促进城市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1城市风景园林与新型雨洪控制的关系

许多发达国家对城市雨洪控制系统进行广泛应用,国外称之urbanstormwatermanagement,简称USM。该系统的应用已经较为独立和专业,主要涉及到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持续排水系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系统、蓄洪调节系统及土地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结合多种子系统的功能,完成相应的目标[1]。在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系统主要负责消减和控制源头、中途管网和末端水域中的径流和产生的污染,并做好分离处理。水资源的管理利用系统和徐彤调节系统用于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并结合其他USM子系统,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多功能利用土地资源。城市风景园林景观和雨洪控制系统之间的主要联系是水,另外还有土地和环境等因素。换言之,新型雨洪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调节雨水和土地来促进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采用最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来提升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2]。

2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的发展

目前,新型雨洪控制系统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历程较为相似,从浪费到利用,从单纯地解决雨水问题到将其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经历较大转变,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具体来说,初期,新型雨洪控制以防洪防涝为目的,通过修建管渠工程来讲雨水排出城市,直接排入河流或海中;中期,建设大量集中处理雨水的设施,来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后期,采用分散式处理方法,尽可能就地解决。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新型雨洪控制系统得以广泛应用[3]。

2.1国外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正在不断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多国实践表明,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雨水控制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对雨水的各项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并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雨洪控制和利用开始成为国际趋势。德国是最早应用雨水控制和利用技术的国家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柏林广场在雨季经常会出现蓄水情况,行人通行十分不便,因此采用植被渗透沟渠和凹入式绿地的方式来高效收集雨水,并通过设计园林景观来调节和储存雨水,进而解决这项问题,还有效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德国还出台相关法律文件来促进雨洪控制和利用技术的实施[4],从而为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保障。除德国以外,美国也将雨洪控制和利用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的内容评之一,在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华盛顿州和许多其他地区都已经开始大力推行此种技术,利用雨水来灌溉湿地、建造绿色屋顶、雨水池等,都有效推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

2.2国内发展

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发展注入活力,突破原有的技术屏障,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实践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和利用技术不仅应用于景观设计,也在其他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例如,宁波、北京等城市率先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和利用技术,并取得一定效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对于宁波来说,城市规划以水环境保护和雨水污染控制为主,结合江南水乡特色景观,在源头、途中和末尾采取适当的雨水治理策略,有效融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促进城市风景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5]。

3新型雨洪控制的作用

3.1改善城市水循环生态系统

在城市的生态环境组成中,风景园林占据着重要位置,对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6]。合理设计的风景园林能够缓解城市的压力,放松居民紧张的神经,对生活节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中应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可以针对洪涝问题进行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洪涝带来的影响,确保城市能够正常运行,提高城市的抗洪涝能力。在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雨洪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雨水的滞留情况,并对其进行科学、高效、合理地吸收和利用,进一步改善城市水循环生态系统,确保其能够为整个城市提供必要水资源,相对良好的运行状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滞留雨水的价值。城市水循环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能够提升城市的水环境,改善气候微循环,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利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来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3.2增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

将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应用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能够在提升排水功能的同时,增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既不影响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解决洪涝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着眼于整体城市的运行,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充分分析和研究了不同类型景观的情况和雨洪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雨水花园或者湿地,以此来增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城市原有的美观性得以激发和扩展,位于城市内部的居民也能够欣赏到更加美观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能够有效降低紧张感和压力感,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3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

新型雨洪控制和利用系统的建设,把简单的防洪方法,变成对雨水的再利用,成功提升雨水的利用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洪水灾害对城市景观和市民生活的影响,而且能够把雨水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在不影响自然系统的情况下,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此外,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和利用系统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对环境的改造也较少,具备经济性,能够大大节约对能源的消耗,自然环保,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4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相比起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经济飞速发展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下来发展[7]。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问题,解决洪涝问题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并采用合理的措施将雨水进行循环利用,将其融合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既减少污染,也可以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同时实现经济节能效果,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

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作为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方式,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并逐渐应用于多个国家和城市之中。雨洪控制利用系统能够将雨水收集再利用,有效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减少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促进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传统的雨水处理方式相比,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在节能减排方面十分出色,通过将水资源、环境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循环发展。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来调节自然水体的情况,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进地表,减少洪涝问题的出现。就目前情况而言,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应用在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二者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充分掌握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理念,将其融入进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之中。然而,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园林景观时,往往会忽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理念,没有对园林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限制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应用效果[8]。

4.1破坏地表径流

城市园林景观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城市的美观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园林景观的布局和道路走向时,设计人员往往会通过改变地表形态是实现设计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地表原有的形态遭到强制改变,地表径流就会受到影响,原有的排水结构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如果发生了洪涝灾害,雨水就会因为无法正常排出而出现积聚现象,最终对城市内部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9]。除此之外,雨水也会对的地面形成一定的冲刷力,地表土壤结构会受到破坏,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设计城市园林景观时,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对地表形态和地表径流的破坏,促进排水结构的正常运行。

4.2排水设施不合理

正常情况下,城市内部原有的排水设施能够充分实现对雨水的排出目标,使其对城市内部不会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实际上,排水设施的设计往往没有进行合理安排,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选择质量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导致排水设施无法正常发挥排出雨水的作用。另外,施工人员也没有意识到排水设施的重要性,对于施工图纸不够重视,只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完成施工,导致排水设施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顺利排水,对城市园林景观造成破坏,也限制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应用。

5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应用策略

5.1强化专项引导

想要有效发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在城市园林风景设计中的作用,首先需要适时转变设计观念,重视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将其与资源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工作放在同一高度上,建立城市雨洪控制的专项指导项目,在各个城市发展环节中引入雨洪控制内容。其次,在规划城市的建设内容时,也要将雨洪控制内容融入进去,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例如绿化覆盖程度、底土渗透性等。另外,还要针对雨水导致的城市内部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城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提升雨洪控制管理效果。最后,在建设城市内部居民区、公园、道路时,要充分考虑到降水问题,做好相应的排水工作,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应用在其中,增强对雨水的循环利用,将城市建设成水循环高利用率的城市。只有从城市总体上重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园林风景设计中的作用[10]。

5.2制定合理排水标准并采用新算法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城市仍然沿用传统模式下的排水标准,换算成降水频率大约为一年一遇的水平,但实际上,我国大城市的防洪已经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情况。虽然大部分城市仍然不会遭受洪水泛滥和城市内部洪涝灾害的影响,但如果发生突发的极端暴雨天气,对于城市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园林景观也会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根据现有情况重新制定排水标准,提高各城市的排水能力,为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提供应用基础[11]。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仍采用传统的产水模数方法来计算排水量,对于城市地表径流无法形成准确地反映,因此需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最新的计算方法,对积水位置、规模和深度进行推算,为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3完善城市雨洪管理的体系

除了加强专项引导和制定合理排水标准以外,想要有效促进新型雨洪利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还需要针对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可以应用城区降雨过程精细化预报技术。通过整合地面气象站的观测、雷达降雨测量、中尺度天气模型的模拟结果等,探索使用当前密集覆盖的城市微波网络预测监测降水技术,能够对暴雨证照进行准确捕捉,在确认之后提前九十分钟发出预警,并针对降雨强度、范围、核心区域、持续时间和主要影响区域等作出明确指示,减少突然暴雨带来的影响。其次,可以应用模拟数据库构建与快速更新技术。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该技术能够利用卫星遥感、航拍、GPS等手段对城市的下垫面数据进行采集,包括建筑物、高架桥、绿地、地下管线等,并结合快速录入数据库技术及时准确地反映城市微地形的变化,以及下垫面坡度、方位等特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便于问题的解决。再次,可以应用多比尺城区降雨产汇流与调控过程耦合模拟技术。该技术又包括多种模拟技术和调控技术,能够对城市内部地表降水汇流按照不同的精度进行模拟,并建立起计算模型,包括地表降水净量的计算模块和全过程计算模块等,模拟各种地表雨水径流进入雨水口的形成和收集过程。该技术能够针对复杂多变的河道断面形态,建立起相应的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功能来测算出各种条件下的河流流量和水位。另外,还能够实现对开发河道水工建筑物模型的建立,将河道上各种阀门、大坝、堰等水工建筑物的水流状态进行收集和汇总,最终推算出合理控制河道水位和流量的方式。最后,可以应用城区雨洪智能管理技术。该种技术能够建立各种滞水情况的灾害影响分析模型,制定出各种管道和河流规划方案,对城市雨水管网与河湖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城市雨水管理和后续处施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为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提供体系保障,提升技术的使用效果。通过以上几种技术能够有效完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城市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12]。

6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能够合理开发雨水资源,实现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的科学安排,促进城市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强化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措施:强化专项引导、制定合理排水标准并采用新算法和完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在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兴.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冶金与材料,2022,40(05):167+169.

[2]戴俊明.浅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87+90.

[3]吴金晶.新型雨洪控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风景名胜,2019(06):2+4.

[4]李杨.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花卉,2018(18):171.

[5]赵娜.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花卉,2018(16):141.

[6]冯延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10):55-56.

[7]周峻枫.浅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现代园艺,2018(04):108-109.

[8]闫坤.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7(14):69.

[9]陈瑶.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7(07):217.

[10]李全冬.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的利用[J].现代园艺,2016(24):72.

[11]刘森.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南方农业,2016,10(27):59+61.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1篇10

关键词:虚拟演播室;课程云模式;网络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23-03

一、虚拟演播室系统

虚拟演播室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二维或三维场景与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通过色键技术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背景能够融为一体,虚拟演播室可以把一些难以看见、摸不着、拍不到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要表达某些天体运行情况、史前生物的生活情况等。它还可以移动场景,而移动场景这一功能非常适合讲授型教育节目的制作,它可以一改以往屏幕以教师头像为主的画面风格,很方便地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同实例通过移动场景在画面上结合起来。

虚拟演播室可以实现虚拟人物表演的功能。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实时人物动画表演成为可能,如在真人身上各重要关节处加装传感器,传感器的各组数据传到服务器中用于控制已制成的虚拟动画人物的关节活动,使它完全实时地模仿表演者的动作,它会给节目带来新奇感和神秘感,这在已往的传统演播室制作过程中是无法想象的。

二、虚拟演播室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视频数字化的发展,不仅虚拟演播室技术日趋完善,已经达到了实际应用的程度,而且虚拟演播室系统的性价比得到大幅提升,加快了虚拟演播室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虚拟演播室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全国各高校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了虚拟演播室,并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远程教育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虚拟演播室在高校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首先是被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全国各地的传媒大学或学院是较早将虚拟演播室用于实验教学中的。这些大学一般都开设有文艺编导、影视节目制作、播音与主持等多个专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通过对演播室系统的完善和改造来丰富实验内容,拓展教学实验项目,摸索教学经验。因而,演播室就需要经常更换实物场景或者把大演播室划分为若干小区域,再在小区域进行灯光布置以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但结果往往是众口难调,管理和调试都很麻烦。现在使用虚拟演播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要求自主挑选背景,场景切换方便,不受真实条件的约束,这种教学实验方式很受师生欢迎,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虚拟演播室具有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制作效率高、所用场地小和实验教学灵活等诸多优势,将会成为未来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2.虚拟演播室在高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电视大学是主要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以中央电大、省电大为中心、地市级电大分校为主干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广西电大较早论证采用将虚拟演播室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应用于远程教育中,目前已在积极建设中。而据报道,清华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北京电大等高校已有将虚拟演播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在远程教育课程的制作过程中,虚拟演播室表现出许多的优势:

(1)虚拟演播室具有虚拟列席功能。可将远地演播室中专家的实况视频与本地演播室中教师的场景视频实时结合在一个虚拟场景中,两人可以在虚拟场景中面对面交谈、演讲,学生觉察不到他们是身处异地,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这可以充分挖掘各地区教育领域的人才资源,实现人才教育资源的共享,如邀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者开展对某一节课的点评。

(2)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效率。在虚拟演播室创设的教学环境下,那些以往不便于远程教学的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虚拟演播室的三维建模来实现,这大大丰富了远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同时,由于授课的教师身处虚拟的讲台上,通过后台三维或两维设计,其环境不仅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活动的,且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变换贴切场景,产生超现实的效果,解决了在普通演播室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

(3)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虚拟演播室画面变化多样,教师的授课方式十分灵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课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有效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强课程的传播效果,也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

(4)可以实现虚拟演播室网络化。虚拟演播室是与计算机数据压缩、传输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图文信息、摄像机、话筒等前端信号直接转为数字信号,并可按照一定格式进行压缩,然后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或网络传输给各地终端服务器设备。当设备距离较近时,也可以选择不压缩而直接通过网络传输,迅速传递讲课内容。

三、虚拟演播室与课程制作的系统架构与关联性

在虚拟演播室创建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端和学生端可以通过虚拟演播室的视频进行融合,可以实现虚拟的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会感到仿佛是在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可以获得教师的当面指导,教师也可以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1.虚拟演播室的基本架构

虚拟演播室一般由计算机3D和2D处理系统、现场摄像机、摄像机跟踪器、图形图像发生器、色键控制器、视/音频切换特技台和调音台构成的节目制作系统组成。

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所示。摄像机拍摄的授课教师在带识别标志的蓝屏前授课的视频图像信号一路送摄像机位置识别控制器,实时获取运动摄像的内外参数,另一路输出送数字色键器,从带识别标志的教师图像中去掉识别标志和蓝背景部分,再送视频信号校正处理单元,以保证前景与虚拟背景在合成时严格同步;并给出描述前景与虚拟背景融合比例的键信号。三维虚拟场景制作既能根据节目需要制作虚拟场景,又能借助三维加速卡在摄像机运动参数控制下实现变换场景。

2.在虚拟演播室下的课程制作过程

在带蓝箱(或蓝背景)的演播室里,教师或演员做着各种授课或表演,摄像机对其进行拍摄,以蓝色屏幕为背景拍摄的摄像机图像,通过色键控制器去“背景”,经延时后与选自计算机的虚拟背景以相同时码进行合成,实时产生一个组合的图像。

(1)由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实时绘制各种复杂仿真的三维场景越来越普遍,如用3DMAX、Softimage、Photoshop等三维或二维图形图像制作软件来创建模型进行仿真设计。这些场景可以与摄像机摄制的视频信号完美地合成在一起,后台控制人员只需把与授课内容或表演内容相关联的仿真三维场景调到系统合成,这使授课的空间得到扩展。

(2)在课程录制中,现场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虚拟演播室中与三维背景呈现出真实的透视关系,同时允许插入视频片断。这些效果是在课程拍摄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或遵照后台编导现场决定来完成的,我们能感觉到,现场视频信号及三维场景是由同一台摄像机拍摄的,并且它们来自同一个源。把这些合成的课程视频信号与三分频录播系统进一步整合可以得到更完美的课程资源。

(3)虚拟演播室的实时反馈性。在节目制作中,教师的现场动作与计算机场景能实时地合成,合成后的场景能及时地反馈给摄影师和教师,以便帮助摄影师调整拍摄焦距和景别,帮助教师调整授课动作。

四、虚拟演播室引入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教学资源,对于国家积极推进的信息化教育建设、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教师在实施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虚拟演播室可以连接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在虚拟演播室创设的教学环境下,那些以往不便于远程教学的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虚拟演播室的三维建模来实现,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还增加了教学过程本身的趣味性。在虚拟演播室的环境下,一些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有好多工程师在以前做过的网络路由配置实验,通过虚拟模拟处理,把不同的参数设置对应不同的虚拟直观输出方式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的引导,通过回放效果或者教师扮演的方法当面呈现给学生,把教学课程中复杂的问题通过虚拟现实逐一分解,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网络课程建设中师生的共同参与

网络课程要建成特色,应该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独唱模式,从发展的趋势看,将会转换成教师、学生多人参与建设的课程云模式,所谓课程云模式就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不论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络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和学生均可将教学成果、教学过程、教学创新亮点、学习技巧与体会以互动的形式到课程资源库,建构课程知识体系的空间,逐步完成课程建设。

虚拟演播室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空间。在网络课程建设中,一些传统经典的学习内容可以从平面的文字形式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形式,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或繁琐公式的推导等用图形显示的方式和虚拟场景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可进行很好的虚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虚拟演播室创设的空间结构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形式,它是一个可以多人直接参与的立体空间。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无论人在本地还是在异地,都可以充分融入计算机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之中。这也是课程云模式建设的具体要求。

五、小结

虚拟演播室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者的关注。它既可以仿真传统演播室,又可以超越传统演播室,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手段。它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又可以用于网上讲座的远程教学;既可实现实景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建的情境教学,又可创设虚拟现实和超现实的课程云模式。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切实地解决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及时交互、不利于教师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启发教育等问题。从长远来看,虚拟演播室将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教学和课程资源建设中,其制作的视频与仿真效果更能真实和贴切地反映课程内容。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这方面的新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蓉,赵刚,陈迪.虚拟演播室的教育运用[J].教育信息化,2006(7):60-63.

[2]张东芬.虚拟演播室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9(2).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体感交互技术;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研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6-03

国内外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现状述评

体感交互技术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应用的十大关注技术领域之一。在教学中,体感交互学习具有多媒体视听性和人机交互便利性等特点,它能够高效构建学习情境,融合信息感知,提供一种寓教于乐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并有助于支撑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国内外各科研及教学单位的技术开发者都在积极地研究拓展体感交互学习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体感交互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体感游戏、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技术可行性和零散案例建设,其中微软公司开发的各种游戏体感软件已进入家庭。这些产品和研究均表明体感交互学习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其在各教学应用场景、各学段、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却尚未进入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源体系建设阶段。下面,笔者对南京市展开的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能够充分发挥体感交互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1.研发背景

2014年,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制订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行动方案》,方案中的六大行动工程之一“基于网的教育”行动工程明确指出南京市要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媒体的研究与实验,并围绕中小学部分学科课程,在全市建设新技术教育应用体验中心(基地),逐步形成探索和推广的机制。

在此背景下,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开始了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体感技术被纳入研究之列。南京市第五幼儿园、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南京市摄山中学、南京华之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的开发与建设。笔者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参与了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2.研发思路

本项目的总体研发思路是针对不同学段及不同学科,有侧重地进行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从资源体系架构层面,综合考虑应用场景、学科、学段等因素。其次,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紧扣学习指导纲要,发挥体感交互和测评两大技术特色,瞄准实际需求点,明确教学目标,选定适切题材,以游戏互动为形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度和趣味性。最后,通过“试用―反馈―论证”,提炼体感交互学习的不可替代的应用规律,总结其教育价值和使用效益,从而为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路线图提供必要的案例和理论支撑。

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领域,体感游戏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视听与动作的多维度综合刺激,符合儿童学习感知和生理心理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走、跑、钻、爬、跳等动作技巧、音律舞蹈训练、常识认知、观察表达能力及其他适龄教学目标,而且能够促进儿童探索环境、理解世界、游戏与交流、表达自我、解决问题。

在基础教育领域,体感交互技术在创设情境及行为测评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能够弥补常规教学手段的某些局限性。教学者可以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如安全自护和感统训练等),采用“情境引导+自主行为+智能测评融合”的智能交互功能,实现教学流程和效果测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自我管理意识及良好的认知思维习惯。此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身心发育阶段特点,教育者可以弱化体感交互学习的低龄游戏化形式,强调学习辅助及效果测评工具属性。同时,体感技术还可用于体育或类似的教学场景,提供学生动作姿态的定量捕捉和测评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和数据来驱动教学方法创新。

3.建设目标

体感交互学习的研究推广需要丰富和持续的资源体系支撑。首先,需要针对场景、学科和学段的若干维度,归纳总结案例经验,建立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的创新性、可行性、适切度、不可替代性、性价比等标准。其次,通过内容开发、案例建设、效果评估、标准论证的螺旋上升式的、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构建科学均衡的资源体系架构,提供资源建设路线图和内容开发指导,并加速实现其规模推广态势。

根据体感交互学习自身的特点,研究团队从架构和内容两方面构建体感交互学习资源体系,其内容为:①确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段体感互动学习适切开发的题材;②制作系列体感交互学习软件;③研究体感交互学习应用开发流程和使用环境参数;④建设应用案例,形成使用辅导材料和视频资源;⑤通过案例回顾、效果测评、文献调研、专家论证,建立资源建设路线图。

4.技术支撑

体感交互学习需要技术的支撑及硬件的保障。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联合专业技术团队,采用了国际领先的Kinect体感开发软硬件平台、Unity3d跨平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动画创意制作、OpenCV计算机视觉开源平台及若干自研图形、图像和信号处理算法等手段来开发体感交互学习软件、课件和游戏等资源。

当然,仅仅依靠这些技术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界面的艺术设计和接受学习内容策划方面的专家指导,才能够为资源开发提供全面高效的技术支撑。

5.阶段性成果

项目执行两年来,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针对体感人机交互技术手段在若干学习场景下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从体感安全自护模拟训练、幼儿情境扮演游戏、体能技能训练游戏、感统交互训练和体育测评等五个系列构建了体感交互学习资源体系,并开发了配套的软件和课件资源。经过试用和迭代改进,这些软件和课件满足了基本的使用要求,并在开展各项研究和展示的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好评。

(1)体感安全自护模拟训练

针对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险情场景,项目团队通过技术模拟,构建了安全的代入式学习环境,由学生自主探究,以对应动作驱动虚拟场景的发展及动作因果的反馈,从而实现体感交互模拟演练。展开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强化逃生及安全自护意识。

目前已开发的资源有:①火场逃生资源:针对虚拟的校园火警突况,由学生动作驱动的体感模拟逃生训练软件,具有练习和游戏模式;②交通安全资源:学生在虚拟三维街道场景内学习过马路常识的体感模拟练习软件。

上述的资源均已在试点学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接下来,项目团队还将继续开发诸如逃生路线演练资源,家庭和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火场和地震逃生演练游戏、防袭击训练等社会实践和安全自护系列的资源。

(2)幼儿情境扮演游戏

项目团队从幼儿发展五大领域中选取合适的题材,构建了虚拟情境,让幼儿以角色动作进行互动扮演游戏。

目前已开发的资源有:①虚拟场景角色扮演游戏(小红帽郊游记、三只小猪、雪地狂欢等);②实景视频和虚拟道具融合的交互游戏(超级舞者、职业换装扮演、儿童实像与虚拟玩偶互动游戏等);③实景人物抠图融合虚拟场景的交互体验游戏(海底星空、世界大观等)。

(3)体能技能训练游戏

该系列资源属于融合体质、体能和技能学习目标的体感游戏。游戏通过屏幕虚拟场景动态引导学生运动、统计动作数据,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可运动的游戏化体育应用形态。

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有:龟兔赛跑、踢足球(小学版、幼儿版)、保龄球(体验、抛掷方向)、猫接蛋(侧向走停折返跑)、体感弹球(侧向折返+上肢运动)、打地鼠(手眼协调)、切水果(手眼协调)、太空Boom(体质+反应)等。

(4)感统交互训练

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项目团队利用体感交互技术的优势,结合人与器械、人与计算机的多重交互,辅助脑瘫、唐氏综合症、孤独症等感统及官能康复训练,提供测评数据。

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有:沉香救母感统平衡木和8字环训练软件资源(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并已在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进行了常态化的应用。

(5)体育测评系列

体育测评具有依托体感(人置、姿态追踪和三维空间测距)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捕捉、检测、指标判定及结果反馈的定量、定标测评功能。

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有:单杠引体向上、跳绳等体质锻炼测评软件。

反思与展望

两年来,南京市的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项目基本达成了预期的阶段性开发目标,验证了体感技术在游戏活动、安全自护、智障个性化训练、体育测评等应用场景的技术可行性和场景适用性,也取得了诸多的应用需求点的信息和思路,并初步地应用了资源开发成果。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篇12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云计算;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948-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资料来源,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改善服务模式,才能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一种新的高科技的技术。

1云计算概念

1.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行业和领域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视角和研究领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云计算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计算从个人计算机转移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由单独的本地计算机或者远程服务器完成计算工作。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共享方式,具有许多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点。

1.2云计算的特点

1.2.1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有效避免了传统技术中容易出现的病毒入侵、数据丢失等安全问题,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都是由数据中心记性集中存储,由管理者进行集中的信息管理和安全控制,并且数据安全有实时监测,如此,就保证了用户数据和资料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1.2.2经济实惠、方便快捷

云计算技术不在需要用户购买和时常更新应用软件和设备,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用浏览器就可以尽情享受云计算技术提供的各种服务,用户只需花很少的钱租用服务商提供的相关服务,所需的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都不需要用户另外花费。

1.2.3超强的计算能力

云计算是一种集合了公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虚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集合体,因此在先进性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这种基于网络资源和技术共享的计算方式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够通过数台计算机之间的合作实现与超级计算机想媲美的计算,通过互联网众多数据库的共享,有限的资源被充分利用,使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实现了质的飞跃。

1.2.4无限可能

云计算技术为我们网络的使用和数据的存储和利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这种可能促使着科学家不断发掘出它新的功能,也发现它在各个领域的巨大潜力。

2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

2.1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在云计算技术应用方面的现状

云计算技术由于刚刚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应用,因此难免存在许多问题,现阶段,笔者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在云计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2.1.1信息资源的的共享有很大局限性

现阶段,由于图书馆资源的共享被接口不同不能共享锁局限,许多大型图书馆和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料库无法兼容,这也就导致了所谓资源共享只是台面上的话,无法真正实现。

2.1.2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率高

各个图书馆之间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往往都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其他图书馆在某一领域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和丰富的数字资源,那么别的图书馆在建设时无法了解这一情况,就会在建设时投入人力物力重复建设,这就导致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1.3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无法相互补充

在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力局限等因素,往往无法对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进行一对一的,这样一来,为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内容,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就不可避免的要购进与纸质资源相重复的内容,这样就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2.2.1降低服务器出错概率,最大限度保证安全可靠性

服务器作为支撑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的重要部分,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导致图书馆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图书馆运行和读者借阅,重则导致图书馆重要数据的丢失,因此,服务器的安全性决定着数字图书馆能否正常有序运行。由于克隆技术在云计算模式中的应用,即便某台计算机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服务器也可以快速准确的将计算机中的数据拷贝到其他计算机上,这样就避免了数据的丢失,最大程度保证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2.2.2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一般的中小型图书馆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去购买硬件设备,只需要从云计算供应商处租用计算能力,就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器使用最新的网络软件,也可以和大型图书馆享受相同的网络计算服务。同时,云计算技术也会使得系统维护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2.3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真正共享

图书馆之间应该通过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改变以往资源相互独立的局面,各个图书馆之间了解了彼此已经建成的领域,就不会在相同的领域投入不必要的精力,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相互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2.4降低对用户设备的要求

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中,要求用户必须使用计算机,才能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还要下载不同的应用软件以识别不同格式的数据,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化图书馆由于强大的无限介入功能,用户不仅局限于电脑,还可以使用手机登移动设备共享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从而使图书馆的作用实现了最大化的发挥,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多方便的体验。

3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资源的版权问题。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锁带来的资源高度共享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版权纠纷问题,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要对资源的版权问题进行妥善处理,确定哪些资源可以放在“云”中,哪些又不行,通过制定版权问题的应对方案,对图书馆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版权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2)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虽然用户数据都使用加密技术队用户数据耐蚀性保护,但是这种加密只是局限在数据传输上,无法保证数据处理和存储时的保密。因此数据安全问题仍是目前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接口标准问题。目前,由于云计算还没有同意的标准,因此,数字图书馆在数据迁移、资源共享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接口插件应该最大程度的适应本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以保证更好的适应和利用云计算技术。

参考文献:

[1]伏琰.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07.

[2]张晓芳,祝新燕.云计算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48.

[3]罗永禄,肖杰.云计算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9):1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病理学试题及答案(6篇)
  • 下一篇:2017高考英语的作文范文收集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