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例(12篇)

时间: 2024-02-17 栏目:公文范文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1篇1

关键词:起重机;检验检测技术;物联网;应用现状

1研究背景

无论是起重机设备安全性能的表现,还是其实际运行的状态,均能够深切地影响到我国物流运输、建筑工程等领域中工作者生命财产的安全状态。基于此,从起重设备实际的运行状态出发,将行之有效的检测检验工作体系构建出来并有效实施,对于起重机检验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其自身所具备的技术特征、运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以及设备故障处理技术等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在危机状况下的应对处理技术、数据测算记录技术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因而人们逐渐引起了对它的重视,并在充分研究分析以后将其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之中。而文章就从起重机设备安全运行的性能控制角度出发,论述物联网技术在起重机检测检验中实际应用的状况,以便能为日后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关于物联网技术基本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提出了“物联网”,他们将共同合作的某项技术研究的项目作为开展基点,随后将全新的一个技术性理念体系构建了出来,对其定义的描述为:从现代化技术背景之下所衍生出来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其由激光扫描设备、红外线感知信号组件以及GPS技术系统共同组成,因而其在组件传输、信息资源捕捉以及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根据早已经制定出来的技术运作协议,其将实际存在于现实中的所有实物类型的对象同互联网系统信息之间进行了有效连接,基于这样一个技术背景,其能够实现特定技术应用的对象动态化监测,从而将智能化实践管理的工作目标实现。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客观物质存在与互联网对象信息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使我国相关领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保证,因而可以说在物联网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将有序稳定的发展道路铺垫出来。

3起重机检验检测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模型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文章主题进行阐述,文章将以塔式起重机的模型作为实际案例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并且在该技术的应用上对物联网技术整个的构建体系进行分析,并将相关检测检验的实际情况阐述出来,并且在该技术的应用上对物联网技术整个的构建体系进行分析,将相关检测检验的实际情况阐述出来。构建在物联网这一技术基础之上的塔式起重机实时检验检测技术系统在建设操作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综合性地将数据采集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无限传感器网络、设备组件嵌入式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运用起来,并且通过信息捕捉传输组件以及参数测算组件运行两者有效结合,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使塔吊运行状态有关检测检验系统整体性的构建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使整个运行实务的质量水平也能够得到确保。基于这样的一套技术运行的状况分析,在现场作业中负责的起重机技术工作人员能够在运行实施过程中实现对塔吊设备参数控制的目标,并且还能够实现运行操作之中的安全性状态管理,而这就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掌握整个设备运行之中的安全性。随后需要在物联网技术相关体系的运用下,将无线数据组件传输的结构安装在必要的环节之中,以此来获取检测过程中实际的动态运行参数,以便能够有效保证塔吊运行这一过程之中安全测算的状态,并实现远程GPS这一可视化检测平台的实时传输操作。即使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安全隐患出现,也不必担心,因为物联网技术系统在及时的触发之下能够激活信息技术处理当中的实务模块,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将其发送到相关的连接设备之中,此时相应技术模块的管理者在接收到短信之后能够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将不必要的损失避免掉。通过对现有的起重机设备相关技术端的运用,能够有效完成回转传感器、侧重传感器、高度测算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以及幅度控制传感器等一系列设备的安装以及调试应用,并且能够及时捕捉到塔式起重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之中可能会产生的技术参数,随后根据事先已经设定完成的系统运行的技术标准及相关的参数信息,及时地在远端技术的综合性检测检验平台中传输相关传感器所测算到以及实时感知到的技术参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确保传输的有效性。为了对塔式起重机的实时承载负荷有效地进行动态控制,就需要确保设备额定的负载数值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即当设备自身额定的负载数值达到90%的时候,系统就会及时地将相关的安全性预警装置启动;当有超越额定的荷载数值在特定的一个时点出现时,设备就会接收到特定的指令,并在系统技术的应用下自行将断电功能开启,随后设备便会进入断电状态,有助于在塔式起重机遭遇危险的技术环境时能够及时阻止并停止一切操作,确保起重机设备不会遭受到损害或者尽可能将损害情况降到最低。同以上的情况相似,对于塔式起重机实际的运行情况以及运行环境,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所有不同形式或类型的安全患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便能够设置出与之相对应的综合性物联网有关的检测检验技术系统,并满足信号自动报警的功能要求。由此可见,只有从物联网技术实际的应用角度出发,才能够使起重机自身检测检验系统的保证和应用效果得到促进,从而实现具有建设性的最佳技术化应用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行各业各种技术应用的最新研究之中,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场科技翻新的革命,而文章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之下起重机检测检验的工作进行分析,并将塔式起重机作为实际的分析案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其目的就是探讨起重机设备在物联网技术中应用的实际状况,如:对有效实施安全性检测检验工作的途径等进行了探讨,以此将相关有效理论依据整理出来为日后人们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扬.探究物联网技术在起重机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35):170.

[2]冉坚强.探究物联网技术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14):172.

[3]徐凯.基于物联网的起重机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杨斌.起重机物联网监管及预警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5]向伟.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应用及采纳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

【摘要】APOS案例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Action(操作或活动阶段)、Process(过程阶段)、Object(对象阶段)、Scheme(模型阶段)四个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APOS案例教学法,不仅分析了高等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又分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数学概念心理图式,为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APOS理论;高等数学教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目的”的原则,采取压缩公共基础课课时、增大专业课实习实训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多数高职教师在高数课堂上弱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偏面强调数学的应用,把高等数学的教学变成了讲例题、做练习题、答考题的应试教学模式。基本概念的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笔者认为教师采用APOS案例教学法讲授数学概念,能够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一、APOS理论概述

APOS理论是个体学习数学的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个体认知数学概念的过程对于数学学习有指导性的作用。活动、过程、对象和图式是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知的四个阶段,具体涵义如下:

“活动”(action)是个体对数学“对象”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在外部刺激的条件下,通过学习动作指示来获得,这种获得有时显而易见,有时来自记忆。当重复并反省“活动”时,个体能够形成内部构造,此时“活动”就内化为“过程”(process),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从逆向推到数学概念,同时构造更复杂的“活动”。个体将“过程”(process)看作整体,同时可以对概念进行变形,这时“过程”就凝聚成“对象”(object),进而个体头脑中形成一个协调的网络,即数学概念的“图式”(skema)。这个协调的网络在某种意义上能明确地或隐含地决定哪些现象是“图式”的范围。

二、APOS案例教学法

APOS理论对学生的概念理解作出了分层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预测学生对概念作出的心理建构。笔者在APOS理论的指导下,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完善。

1.概念引入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以实际生活或专业应用为背景引入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概念的直观背景,并通过组织整理、分析归纳接触到的实例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定义,在引入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引例要遵循直观性、可接受性原则。因此,引例的选取非常重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有些经典引例,例如“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刘徽的“割圆术”、变速指点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斜率、曲边梯形的面积、变速质点的位移。引例分析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背景,引导其对背景分析归纳,抽象共性,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定义,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为概念表述做准备。总之,“活动”阶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及创造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构建新理论的信心和内在驱动力。

2.概括表述

概念、方法的概括,是一种逻辑方法,即用已知数学知识、方法明确另一个概念、方法内涵。在教学中要贯彻发现法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再造心智活动过程。美国微积分教学的“四原则”为概念、方法的表述提供了借鉴,即在数学对象阐明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图像、数值、符号和语言。用多元表征方式展现概念、方法,不仅符合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其理解。比如在对极限概念的表述过程中不仅要用自然的定性描述语言,也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同时还要用数学符号进行描述,最好再用数值化列表作图逼近的方法,具体形象地体现自变量趋于一个值时,函数值逼近某一具体值得趋近过程。培养学生用标准数学语言来表述概念,对概念表述时特别注重精确性。

3.分析解剖

当概念进入对象状态时,便呈现出一种静态结构关系,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其性质。“对象”状态是通过前面的活动和抽象,个体认识了概念的本质,并赋予概念定义和符号,令其达到精致,从而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用此具体对象开展新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对象转变为即将被操作的“实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对数学概念表达形式中的精炼语言和所使用的符号的涵义分析解剖。分析概念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时,要从多角度和多方位来考虑。在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的含义作更深入的分析解剖,具体表现在对其内涵、外延的进一步说明,比如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与比较等,努力揭示抽象概念的“本原”意义,阐明隐藏在形式符号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真正成型,必须要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思维过程中概念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揭示出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隐藏在“冰冷的形式”背后的“火热的思考”。例如讲解多元函数微积分时要把该知识与一元函数微积分相应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突显出其内在关联与区别。事实上,在整个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贯穿对数学概念的分析解剖,能够促使个体对数学概念的强化补充,建立内在统一的概念网络,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并发展主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4.形成稳定的心理图式

此时的数学概念已经在头脑中形成总和心理图式,该图式含有具体实例、抽象过程、完整定义乃至和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要在概念的应用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努力揭示概念的客观背景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尽可能给出几何解释、物理解释和其他联系实际意义的解释。既要阐释概念的实际应用又要阐释数学应用,举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也要把所讲概念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模型”阶段才能不断完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地揭示数学概念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长期反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至建立和形成较稳定的数学概念心理图式,个体在心理图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3

真题回放

Directions:

Writeanessayof160~200wordsbasedonthefollowingdrawing.Inyouressayyoushould

①describethedrawingbriefly,

②explainitsintendedmeaning,and

③giveyourcomments.

YoushouldwriteneatlyonANSWERSHEET2.(20points)

此次考研英语大作文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仍然以“励志”话题为考试主题,内容和2012年趋同

2013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秉承了以往的出题形式,即要求考生对图画情景进行简要描述,对图画的意义进行阐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将此次大作文的主题进行如下解读:人生路上有诸多选择,但无论作何种选择,年轻人都应该勤奋向上(diligence)、坚持不懈(perseverance)、脚踏实地(down-to-earth),这样才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如果考生选择了这一主题来写,那么很多内容就会和2012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的内容趋同,因为2012年大作文的主题同样可以作如下解读:年轻人只要积极乐观地看待人生困境,就能勤奋向上、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最终获得成功。虽然主题词汇由2012年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变成了2013年的“抉择”,但阐述段(编注:考研英语大作文通常可分为图画描述段、阐述段和结论段,阐述段是最为重要的一段)的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若考生对历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的考题较为熟悉,并认真分析和背诵了历年(尤其是2012年)的写作范文,那么考生很容易在本次大作文中获得满意的分数。

2.阐述段的写法呈多样化趋势

虽说考试形式变化不大,但纵观近几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的出题思路,笔者发现了一个新的出题趋势,那就是阐述段的写法不必拘泥于同一个主题,考生可选择的写法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趋势其实在2012年的考研英语大作文中就有所展现了。2012年的大作文题目为一幅漫画,画中有一个倒在地上的瓶子,瓶里的液体洒了一地,这个瓶子的旁边站着两个人,一个人垂头丧气地说:“全完了!”另一个人则说:“幸好还剩点儿!”这幅漫画很直观地表现了两个人针对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所以考生最为稳妥的写作策略就是将漫画的主题定为“用乐观的态度看待困境”。不过,在2012年的写作考试中,有一些考生将主题词汇定为“酗酒有害”,虽然观点看似偏颇,但是内容具体、语言规范、言之有理,最后也获得了不错的分数。2013年的考研英语大作文同样体现了这一趋势,考生不必只拘泥于一个主题。下面笔者就针对今年的考题提供三种阐述段的写作方法,给出三段例文,并进行简要评点。

以“抉择”为主题进行写作

这种写法属于“见招拆招”。考生可以对求职、考研、出国、创业的优劣性进行逐一分析,然后表明自己的选择。

例文:Ontheonehand,thekeencompetitionmakesitlesspossibleforacollegegraduatetofindawell-paidvacancyinalargecompany.Ontheotherhand,itseemstobechallengingforayoungstertoeithergoabroadorcarveouthiscareer,becausethesetwooptionsrequiresufficientmoney.Bycomparison,formostyoungpeopleborninahouseholdwithaverageannualincome,takingpartinthePostgraduateAdmissionTestappearsrationalandrealistic.

评点:这种写法会使作文内容显得比较灵活,不像是对模板句的生搬硬套。但这种写法要求考生思维活跃,不仅要能熟读熟背范文,还要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从学过的励志题材中寻找主题词,不在“抉择”上纠缠

考生写阐述段时可先选择主题词(如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等),然后用励志题材的写法进行内容延伸。这个写法虽然有些老套,但是如果主题清晰、内容具体、语言规范,也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例文:Theprimarypurposeofthispictureisthatnomatterwhatwedo,adown-to-earthworkingstyleisnecessary.Ontheonehand,tomakeourdreamscometrue,wehavetoworkhardandsticktoourgoals.Ontheotherhand,wewon’tachieveanythingunlessweworkhardtocultivateabilitiesandexpandprofessionalknowledge.That’swhyadown-to-earthstyleissoimportant.Itwillhelpusseizeopportunitiesandachievegoals,whetherwechoosetostudyabroad,startourownbusiness,orlookforawell-paidjob.

评点:这段例文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为主题词来写作阐述段。除了这一主题外,考生还可以按照该例文的写作思路选择自信(self-confidence)、勤奋、坚持不懈等主题词来完成阐述段的写作。对于那些对“抉择”这一主题不太熟悉的考生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写作方式,不顺着“抉择”写,而是巧妙地将主题阐述为“即使有了抉择,也必须脚踏实地”。虽然该例文可能有套用模板句的痕迹,例如theprimarypurposeofthispictureisthat的写法就是典型的模板句,不过这段例文的主题鲜明、内容具体、语言规范,也能获得还不错的分数。

将“抉择”处理成消极态度,即很多年轻人面对这些抉择,普遍感到迷惘

在笔者看来,这种写法是把“双刃剑”,写好了可能会获得高分,写不好可能就是“自寻死路”。如果采用这种写作方式,考生可能会在肯定句型和否定句型的转换上遇到一些困难,而且结尾段不太好写。

例文:Thefiercesocialcompetitionmakesitbarelypossibleforacollegestudenttofindagood-payingjoborearnhandsomesalary.Manyofthesestudentscannotaffordtheirtuitionfeeiftheychoosetostudyabroad.Andstartingabusinessofhisownseemstobeincreasinglydifficult,becauseitrequiressomefinancialsupportwhichtheirparentsmaynotbewealthyenoughtogive.SothelastoptionistotakepartinthePostgraduateAdmissionTest,whichdefinitelyoccupiesmuchtimeandenergy.Eveniftheypassthetest,whatwillhappenaftergraduation?Itappearsequallydifficulttofindagood-payingjoborearnhandsomesalary.AndIseemtobeoneofthoseconfusedandbewilderedyoungstersinthepictureabove.

评点:这个带有消极色彩的写法的确有些“冒险”,但看得出这是考生情感的真实流露。这一思路类似于2012年大作文中以“酗酒有害”为主题的写作思路,写起来比较复杂。但这种写法也有它的优势所在,因为它看似情绪消极,缺乏“正能量”,但它源于考生的真实感受,比较能感染人。

综上所述,考研英语大作文的图画所体现的含义不止一种,阐述段的写法也可以多样化。考生在确定大作文的主题和阐述段的内容时,不必拘泥于一种思路,要多加分析,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写。对于考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主题明确、内容具体、言之有理、语言规范。

小结

总的来看,2013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的难度适中,其主要特点就是阐述段的写作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一趋势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可以选择与图画相关的且自己擅长的主题进行写作,畅所欲言。针对这一新的出题趋势以及历年大作文的出题特点,笔者建议考生在备考2014年考研英语大作文时可做到以下两点。

1.精读历年考研英语大作文范文

之所以要精读历年的考研大作文范文,是因为考研大作文的命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经常以励志、教育、环境保护、网络交流、广告诚信、文化交流等主题为出题点,而且有重复考查某一主题的情况。例如2013年与2012年的大作文同属励志话题,而这一类话题在2008年、2007年和2004年都考查过。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1篇4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2)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

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5

关键词:明代四大奇书;奇书文体;文人小说

中图分类号:I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06-01

16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这短短一百年间,中国古典小说最脍炙人口的四部作品――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三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开始以它们最完整的形式流传于世。这四部小说是在长期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学巨著,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对生活的评价往往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正因如此,到了清朝初年,书贾们将这四部小说的刊印本标为“奇书”,经过时间的积淀洗涤,“四大奇书”便成为一个惯用术语和衡量所有其他同类作品的标准,一直沿袭至今。美国著名汉学家浦安迪对于中国叙事学和明代奇书文体的论述,将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资料寓于研究之中,开辟出许多新的视域和趣味。

浦安迪的“奇书文体”观念是与“文人小说”观念相应提出的,用以针对前后广泛流行的“通俗文学”说,“通俗文学”说得力于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人的提倡,他们都在一些论著中称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为俗文学,将其看成是“代复一代无名氏口耳相传的写本”,而浦安迪却认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代表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人创作,并针对明代“四大奇书”,提出了“奇书文体”的概念。他认为,“根据我的研究,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六大名著与其说是在口传文学基础上的平民创作,不如说是当时某些怀才不遇的高才文人――所谓‘才子’的手笔”。可以说,浦安迪秉持着一种“脱俗”的文学观对明清古典小说进行考察和探索。

首先,浦安迪从结构入手,对奇书文体的“百回”定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百回体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标准特征,与明代四大奇书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表面来看,“百”的数字暗示着个各种潜在的对称和数字图形意义,正好符合中国艺术美学追求二元平衡的倾向,明清文人小说家又将“百回”的总轮廓划分为十个十回,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律动,因而浦安迪认为中国明清古典小说在定型结构方面存在着一种数字美学。“奇书文体”的整体框架分为主结构、次结构和对称结构,主结构即十进位的百回布局,次结构就是每个十回单元里存在某种小型的起伏。而在《西游记》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次结构,更着重体现出对于“9”这个数字的运用和重视,逢“9”的章回都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例如第9,49,99各回都有渡河的细节,师徒四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九九功完”一事又恰好安排在第99回。浦安迪在论述中指出,“一旦接受作者有意在回数上作特殊安排的观念,我们就可以来观察其他更暧昧的图案……其中一种图案出自100回本小说首尾两端之间巧妙的对称感”,一般表现为首尾20回形成明显的对称。

通过对奇书严谨布局的结构研究,浦安迪再次证明了奇书文体出自才人手笔,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文人之作。四大奇书中呈现出的令人惊叹的数字美学,与小说情节相互呼应,将小说文本雕刻成独具匠心的工艺品,小说对称而富于美感的结构成为奇书文体区别于同时代二三流作品的一大特征。

叙事修辞是小说建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作者给予读者的阅读提示,它“要求读者进行多维度的阅读,反过来,读者试图公正对待这种多维度阅读的复杂性,然后做出反应。”修辞从狭义来讲是指各种艺术性语言的特殊运用,而在浦安迪的视域中,奇书文体的修辞是指一个小说家如何运用一整套的技巧来调整和限定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小说具有一个特殊的修辞形态――即是韩南教授所提出的“虚拟的说书情景”――是宋元以后的各种白话小说文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模仿说书人的口吻,搬用诸如“且听下回分解”、“话分两头”等说书文艺套语。

这样看似冗赘的旁白插话实际颇具研究价值,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它使得叙事节奏抑扬顿挫,并提供了相应的背景资料,预告了小说的情节结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的说书情景”形成事件的讲述和作者个人评论的双线进展,这样就随时提醒读者不要忘记,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始终存在一个讲故事的人,从而把听众的注意力从逼真的故事内容上引开,引导他们转入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进而对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限定。浦安迪将这种特殊的修辞所起到的作用概括为“反讽”,“即通过一套特定的修辞手段,它始终赋予书中描画的人物和事件以一种突出的反讽角度。”

明代小说的重中之重在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思想,一部作品的寓意之“意”首先是作者心中的原意,而不仅仅指作品潜在的或者生发出来的本义,因而判定其是否属于寓意文学,最终还是要看作者在组织题材时,是否想构筑一个预先准备好的思想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寓意创作的艺术在于特殊的叙事技巧,即如何指引读者不再专注写实层次的故事情节,而是洞察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奇书文体正是运用了如上文所述的种种特殊技巧,进而提醒读者注意寓意出现的可能,其“经典作品一定要作为富有寓意色彩的体裁来读,方才不辜负文人才子作家的思想抱负”正是浦安迪所坚持的观点。有论者称“讽寓解释,在历史上都往往和文学的经典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讽寓不是一般作品的特征,而尤其是经典作品及其解释的特征”,抽象讽寓意义的产生,根源于超越故事层面的文本阐释,其阐释视角可以是宗教、哲学、伦理或政治等等。

浦安迪所提出的“奇书文体”概念,批驳了一概而论的“通俗文学说”,进而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研究模式,将明清六部名著作为具有独立审美内涵的文学作品来进行阐释,强调这几部伟大作品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正如学者杨义所述,“四大奇书实际上是反映中国民间精神文化上的一种史诗性作品,而不是纯粹的文人舞文弄墨的作品”浦安迪将比较文学的新视野融入西方传统的汉学观点,为明清小说的研究引入了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参照系,从而打破了社会历史研究法和美学艺术研究法的僵局。浦安迪关于明代四大奇书的探讨以及“奇书文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都契合了现代阐释学的精髓,其意蕴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6

我经常想,如果一定要排出个次序,目前的这个顺序应该调过来。譬如,微分方程式的高难度计算提高了物理学科的“硬度”,但与计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活动、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相比,界定和验证论题中的因果变量还是相对简单的。不过,生物学中的建模再复杂,难度再大,也不可能超过为人类大脑和社会活动建造模型的难度。因此可以说。社会科学才是真正的“硬”科学,因为它的研究主题是更为复杂和多面的宏观秩序。

我认为,在技术性和普及性科学之间,还应该有一种“综合科学”,即对数据、理论和阐释进行有机综合。如果将科学比喻成一张三脚桌,数据、理论和阐释就是这张桌子的三只脚,缺了任何一只,桌子都会塌掉。如果一定要追究这三只脚中哪一只的价值最大,那还不如去算算在计算圆面积时,π和r2哪个更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数据和理论。评论者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太过于理论化了。作者“只需给我们提供事实就够了”。对此,达尔文很好地解释了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他说:“大约30年以前,很多人还认为地质学家只需观测。无需理论。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人提出,这样一来,搞地质不过就是进入碎石坑,数数卵石、说说颜色罢了。要知道。所有的观测结果只有在支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时才会有意义,奇怪的是。人们总是看不到这一点。”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观测资料只有用于检验某种观点――比如一个论题、模型、假设、理论或者范例时,才会有价值。我们所测量或观察到的事实是不会自己讲话的,它们必须经过阐释成为某种观点或概念。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7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高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工程应用,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的课程。该课程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诸多后续课程所必备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把具体系统的物理功能抽象为系统的数学模型,经过数学解析,再回到物理实际,以揭示信号与系统的一般特性。通过学习,学生可牢固掌握信号的描述、分解、变换、运算,以及系统的时域、变换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与工程系统概念,掌握利用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阐述这些原理、概念和方法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解析、变换与反变换的过程,不少学生会感到过于抽象、繁琐,产生难学、难理解的情绪,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数学课来学。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这门课程,改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

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淡化计算技巧。

《信号与系统》课程与现代数学关系紧密,理论性很强,实际应用很广,具有高度概括和较为抽象的特点,教材中数学公式较多,如果照本宣科,势必成为定义、证明、推论、解析的纯数学讨论。因此,在数学解析过程和引出结论、定理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阐述数学解析的物理含义,注意阐述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的物理解释,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切实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从而进入信息科学之门。

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采取难点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程结构上应采用连续、离散两大系统并行的体系,采用先连续后离散、信号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密切结合的方式,即不同的信号分解方式引出不同的系统分析方法,以适应系统分析的不同需要。同时应用时域分析法和变换域分析法两条路径,透过数学的抽象变换,使学生看到信号与系统理论中时频分析相互交融、时域与变换域相互映射的物理本质。

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离散系统、各种混合系统的应用更加普及,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离散化处理变得日益重要,所以教师在授课时绝不能将连续与离散两大信号与系统孤立地进行讨论,一定要比对讲解。因此,在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时域之后,教师应专门讲解离散时间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的比较,具体介绍微分方程近似为差分方程、卷积积分近似为卷积和的内容。在教学《离散时间系统变换域分析》一章时,教师应专门讨论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连续信号的频谱与其对应的采样序列的频谱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淡化计算技巧。将数学概念、电信号概念及工程系统概念有机结合,以现代信息的观点审视传统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进行新知识探求的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

对于学生来讲,能从宏观角度掌握信号与系统理论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数学解析的物理含义的阐述,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逻辑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有思想交流,教师应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前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启发性问题。

教师还应借助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平行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已学知识来阐述《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新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进行新知识探求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系统的概念,信号与系统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特性时,应尽量多运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例子,如电视、扫描仪、手机通讯等来进行阐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

(2)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难以用文字简单表达,借助集文、图、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则可以有效地表达和展现这些概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MATLAB仿真软件,编写系列课程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这门课程应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相结合进行的。教师把课程研讨的一部分内容放在课上,另一部分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以现场答疑、现场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交互空间。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需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过去教师主要是应用MATLAB软件研究信号的分解、合成,以及研究信号频谱特性。但是仅仅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不够的,这样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的概念,了解信号与系统的特性。因此教师应改革实验方针,开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充分利用学生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在部分实验中让学生自行用硬件设计并实现信号处理系统,用软件配合进行系统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现代信息的观点审视传统内容,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提升认知能力的训练。

在当前形势下,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AlanV.Oppenhem,AlanS.Willsky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袁得宁.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学报,2004,25,(3).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8

关键词疑古崇阳黜阴事功之学易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24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006-06

叶适(1150-1223),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浙江瑞安人,南宋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其治学广涉诗文、历史、经济等领域。因此学者在谈及其学术成就时,多从文学、史学、经济学等角度着眼,对其易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与其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除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孙金波等人的几篇期刊论文外,学者对此多惜墨如金。作为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易学既不同于以刘牧为代表的图书易,也不同于以邵雍为代表的数学易,与程颐等人的理学易也有很大差别,其易学研究表现出强烈的疑古和独阳无阴色彩,在治易方法上,既注重义理,又不废象数,在由象数入手阐发易道的过程中将义理阐释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同时初步建构了以事功为目的的哲学体系。《宋史·艺文志》著录叶适有《习学记言·周易述释》一卷,但其易论、易说主要体现在五十卷本的《习学记言序目》中,其他则散见于《叶适集》中。今拟通过《习学记言序目》和《叶适集》,从悖经离道的疑古精神、象数义理兼顾的治易方法等层面入手讨论叶适以事功为终极目标的易学思想,并对其在宋代易学史上的地位作进一步思考。

一、疑古精神与独阳无阴

宋代盛行的“疑经”之风将滥觞于唐代中晚期的疑古思潮推向纵深,很多学者对传世儒家及非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认识。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易学史上的疑古思想源于欧阳修,并且在其引领下,宋代易学研究领域掀起阵阵疑古狂潮,许多学者不但质疑孔子与今本《易传》的关系,而且对今本《周易》经、传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形成了“古《周易》”的编订热潮。①在这种情势下,叶适继承了欧阳修的疑古思想和永嘉事功学派代表人物薛季宣的“改经”传统,对当时学界盛传的有关通行本《周易》的形成过程、孔子与今本《易传》著作关系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和否定。他在否认观象系辞说的基础上,进而否定了《周易》文本的形成经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传统认识,认为孔子只是述而不是作《彖》、《象》二传,并且否定孔子与今本《易传》其余诸篇的关系。详见王长红:《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述论》,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16-120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叶适等人否认孔子作今本《易传》的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程朱道学的宇宙本体论和生成论以今本《易传》尤其是以《系辞传》为立论基础,叶适通过否认孔子作《系辞传》进而动摇了以为孔子代言为己任的程朱道学的立世基础,同时也否定了其正统性。

他又说:“《易》之始画也,独乾而非坤,故《彖》之赞乾也,有乾而无坤,及其赞坤也,顺承乎天而已。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是非坤不足以配乾,非乾坤不足以成《易》,而独乾非坤、有乾无坤之义隐矣。‘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充满覆载,无非乾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则阴为无预乎阳,阳必有待于阴,而乾之功用褊矣。”③在叶适看来,《周易》之初只有乾而没有坤,认为《彖传》之所以赞坤,是因为坤德顺承于乾天而已,认为《系辞传》所认可的坤能配乾、乾坤和合而生易道之说蒙蔽了历代易家,致使“独乾非坤、有乾无坤之义隐”,因此认为只有乾道才能决定万物生长,反对《系辞传》所主张的阳只有通过阴阳和合才能显其功用的观点,将其中天尊地卑、阳贵阴贱的思想绝对化为“独乾而非坤”、“充满覆载,无非乾”的崇阳黜阴思想。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叶适对历代易家信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非常不满,提出了“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谓道”④的独特观点。叶适之所以对乾阳之道极力称赞,其目的就为了反对《系辞传》所认可、道学家所提倡的“藏器待时”之说。在他看来,崇阳对扭转当时积贫孱弱的国势有重要意义,因为崇阳即强调乾道积极进取的精神能使人奋发向上,既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无往不利,而如果一味地藏器待时即专注心性修养而隐忍不发,就会错过很多富国强民、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所以他“反对坐以待毙等待时机降临的做法,而主张打有准备之战”,孙金波:《叶适易学的经世特征》,《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因此他在《叶适集》中从农商、理财、军事等方面阐述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思想,积极为朝廷献言献策。同时,通过反对“藏器待时”之说,叶适为强调和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巨大功用、为积极入世的事功学说在易学层面上找到新的支撑点。

总之,叶适解易不是纯粹为疑古而疑古,而是在否定程朱道学的立论基础上,进而否认其正统性,从而证明自己以孔子所述《彖》、《象》二传为基础阐发的思想学说才是孔学正宗。另外,叶适通过发掘《彖传》、《象传》中乾阳精神,一方面否定了喜好“藏器待时”的心性之学,另一方面为自己倡导的思想学术与现实功用紧密结合的事功学说找到契合点。正因叶适易学研究有着强烈的疑古精神,所以其采用了与主流易家有很大差异的治易方法,试图与他们相区分。独阳无阴的思想使叶适在阐发义理的过程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行事中的功用,将解易的落脚点从玄虚的“道”转移到现实的“人”身上,即社会现实功用之上,对王应麟的事功之学及王夫之等人的解易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以事功为落脚点的释易方法

仔细研读《习学记言序目》前四卷,我们可以发现叶适对汉魏易家的一些主要注经之法如反卦说、卦变说等皆有汲取,并且作出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由象数入手将易道阐发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1反卦说

反卦作为一种注经方法,其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远古先人已经发现广袤的宇宙普遍存有尊卑、高低、长短、有无、上下、动静、刚柔、寒暑、昼夜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现象,自然就在脑海中产生了万物莫不有反的概念意识,因此今本《易传》阐释卦爻辞时自然将此种意识引入其中,如《序卦传》曰“泰者通也,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剥者剥也,物不可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很多易学家据此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反相对的关系,即孔颖达所说的“覆卦”,就是经过初居上、二居五、三居四、上下初、五下二、四下三,一卦变成相反的卦,此卦即为原卦的反卦,二者互为反卦。虞翻对此法极为重视,并大量用于注释经、传,使此法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正因如此,引起后代义理派易家的反对,以至于以复兴汉人象数为己任的朱震也对此法颇有微词。尽管如此,反卦法仍为一些易家所采信。

由以上所述可知,叶适、虞翻二人都非常重视反卦,不同的是后者用其注经,而前者将其视为阐理的重要工具,并且在反卦取象的基础上,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反映了象数、义理兼顾的治易思维。

2卦变说

易学史上的卦变说本于《彖传》“上”、“下”、“往”、“来”、“内阴”、“外阳”、“内阳”、“外阴”等动态概念或方位概念,一般认为其滥觞于荀爽、成熟于虞翻,并为蜀才、卢氏、侯果等易家所采用,但也有很多易家如郑玄、王弼、孔颖达等人否认《彖传》中含有卦变思想。卦变自荀爽、虞翻以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注经和阐理方法,经过后世易学大家的继承和发展,进入宋代后更加完善。如李之才在虞翻卦变说的基础上,制成“变卦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前者即上文所言的“反卦”,后者即易家常用的卦变说。李氏“六十四卦相生图”与虞翻卦变说一样,皆本于《系辞传》“乾坤,其易之门”和《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思维程式,而李氏以《复》《姤》《遁》《临》《泰》《否》六卦为基础谈卦变,详见朱震:《汉上易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20-321页。避免了虞氏卦变因存在一些特例而不甚严密的弊病,推动了卦变理论在宋代的发展和研究。其后苏轼、朱震、朱熹、蔡渊、林至等人皆言卦变,其中以朱震、朱熹尤甚。朱震于汉人注易之法多有自得,其卦变说与虞翻卦变说非常相似,区别在于朱震卦变与卦气纠缠在一起,“以卦气说讲卦变”,“借助于卦气这种外在的形式完整地表达其卦变的思想”。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2卷,齐鲁书社,1998年,第262、259页。朱熹以虞翻十二消息为框架,建立了一套卦变体系,详见《周易本义》卷首卦变图和《易学启蒙》卦变三十二图。避免了虞翻等人卦变说体例不一的缺陷,将宋代卦变说推向最高峰。但在朱熹的眼中,“卦变说非画卦作《易》之本指,独于《彖传》之辞有用,而《彖传》乃孔子所作,属于后天之学”,⑤⑥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86、486、487页。所以“在朱熹的易学体系中,关于卦变的思想,其定位并不是很高的”,“把卦变限制在有助于讲通今本《周易》经传的较低的层次”。⑤正因如此,朱熹并没有将卦变作为阐理的重要工具。

叶适的卦变思想虽然没有像朱震那样援以卦气,也没有像朱熹那样形成完整的卦变体系,但与当时主流易学家的卦变说相比,仍有其独特之处。

一方面,叶适主张由“八经卦六十四别卦”的易卦生成模式。众所周知,易学史上言卦变者皆以《乾》、《坤》为据,不论是孟喜的十二消息、京房的八宫、荀爽的升降,还是虞翻的十二消息,皆是如此,宋代主卦变说者如李之才、苏轼、朱震等人亦未能脱其窠臼。对以《乾》、《坤》为卦变之母的理论缺陷,今人余敦康先生一语中的,他说“从先天之学的角度来看,八卦乃是从太极两仪四象渐次生出,方其为两仪,则未有四象,方其为四象,则未有八卦,那时只是阴阳,未有乾坤,乾坤之名是直到八卦画成而后始有。故以六子为乾坤所生,以乾坤为卦变的总根源,不合于八卦生成的自然的次序,在理论上难以成立”。⑥叶适似乎避免了上述主卦变者的弊病,他本于《系辞传》“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思维程式,主张“八经卦六十四别卦”的易卦衍生模式,他说:“(乾)故于坤为泰,于离为大有,大以畜徳,小以懿文,而夬以决阴,皆道之亨者也。而独于坎也则不然,待之以险而已,故为需。”

显然,叶适将六十四卦的产生视为八经卦不同排列组合的结果,区别于易学史上的主流卦变说将六画《乾》、《坤》作为卦变之源的作法。但叶适卦变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常将由相同经卦组成的别卦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如前文所述,他认为,《乾》纯阳刚质为万物之主,所以乾阳欲有所为则无所不成,因此《泰》《大有》《夬》三卦皆表示亨通之道;下《乾》上《坎》为《需》,乾为刚、为我,乾前有险,表示此时不宜贸然前行,需伺机而动,故此卦卦义为“需”;“物”在乾天之下,其质为乾天所采,因此于“物”而言皆有不利之义,所以《否》《遁》《同人》《姤》《无妄》皆有险辞,以至于《坎》处《乾》下则起争讼。可见叶适在卦变的基础上,又从卦象、卦德层面阐释由《乾》卦组成的别卦所具有的共性,即“以乾居下,无往而不利,遇险犹为需;以乾居上,无往而不难,遇险则为讼”。于此可见叶适易卦研究的综合视域,与很多易家对某一易卦进行孤立阐释的作法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以阴阳升降相交言卦变。除主张“八经卦六十四别卦”的易卦生成模式外,叶适本于《彖传》“阴阳刚柔”、“上下往来”等辞语,从阴阳升降角度谈六十四别卦之间的变化生成关系,他说:“五阴之卦,为复,为师,为谦,为豫,为比,为剥。世言阳不可无阴,德阴必配阳者,卜史之论也。阴何功于物?杀其已生,坏其已成者,性情使之尔。然其得一阳而宗之,交臂骈首,爱戴顺承,虽未至于二五之正位,而保惠收恤之力苟有见焉,皆足以扶群阴而就其功也。惟夫阳自弃而旅于外,群阴并升,无所统一,其争为剥落以害成功者,非能变阳,乃所以自变也。按地中有山为谦,其反之也,山附于地而为剥,谦者其道而剥者其势也。嗟夫!君子之于《易》也,不以其道而以势,则何取于刚哉!”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第15页。叶适反对卜史所主张的“阳不可无阴,德阴必配阳”之论,他认为,阳主事物之成,而阴害其成,阳处五阴之卦如《复》《谦》《豫》诸卦,虽未至二、五之宝位,但深受群阴仰视和爱戴,所以仍能携众阴以自成;但一阳上升而居外卦之终,贵而无位,不能统摄群阴而为其所迫,所以此时群阴欲剥阳功,故于卦为《剥》

由此可见,尽管叶适卦变不成体系,甚至非常零碎,但其说并没有出现一些易家卦变体系体例不一等弊病。另外,易家的卦变说,或为注经,如虞翻等人,或为占验,如京房等人,或纯粹为发明卦变而为之,如朱熹等人,叶适与这些易家不同,他将卦变作为非常重要的诠释工具,阐释了卦变中的阴阳之道,揭示了其中所内蕴的出世或处世等方面的深刻哲理,这些皆为叶氏有凭而发,与很多空谈易理或性命之道的易学家、道学家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们在撰写宋代易学史或思想史时对其应予着墨以彰其功。总之,叶适由象数入手阐释义理的治易路数与朱熹非常相似,避免了一些宋代易家游谈无根的弊病,如前文所述,其在阐易过程中将易道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用易道指导人们如何行事处事、如何积极进取而不是教人修养心性,表现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形成了以事功为落脚点的治易方法,与空谈心性之学的道学家泾渭分明,因此其治易之法在宋代易学史上卓然独立。

三、以“物”为本与“理”出于“物”

综上所述,不论是独阳无阴的思想,还是由象数入手阐释易道的治易方法,都体现了叶适的经世致用之学。独阳无阴的思想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自身力量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易学层面的理论依据,而由象数着眼阐发易道的治易方法则直接反映了叶适的事功思想,因为叶适所阐发的易道与其他易家所阐发的易道有明显不同,前者阐发的易道都是与人有关,目的在于指导人如何行事处事,内容清晰明了,而后者所阐发的易道多与心性之学等有关,语言晦涩玄虚,人多不知其所以然。二者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阐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这就涉及到他们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在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上,中国古代学者多以今本《系辞传》“太极”说为据,但《系辞传》对于“太极”没有进行任何描述,故而给后世阐易者或藉易架构思想体系者留下极大的思考空间。就道家而言,其“道”以无为本、以无生有,是对阴阳未分之“太极”的发挥,在道家学者的眼中,“道”既是世界产生的本源又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后来宋明道学的开拓者周敦颐在道家之“道”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申发,他说“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周敦颐:《太极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8页。由此可见,周敦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通过动静变化而生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五行、四时,其又逆而推之,进一步明确指出天地万物源于“无极”。从程式上看,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较《系辞传》和道家或道教之“太极”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和理解上似乎更深刻了,但周氏仅“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2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并没有对“无极”作任何说明,也无法言说,因为现代科技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千多年前的周敦颐更无法解决。就本质而言,“无极”与“太极”二者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一种阴阳未分的状态,都处于太极图的第一层,因此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比,并没有多少新意,因为此“无极”即为道家之“道”,“太极”即为道家所主张的“一”,“无极”和“道”皆属于一种无法描述的虚无状态,皆属于唯心的宇宙本源论。后来的宋明道学家,除张载等少数学者外,在世界本源的认识上多从周氏之说。正因如此,道学家们在阐易的过程中,以难以言说的虚无之“道”为阐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治易方法的选择到理论体系的架构都以此为基础。

而叶适依据张载的气论思想,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上与道学家的理本论针锋相对。他以孔子未言太极为由,认为《系辞传》的太极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并对很多学者援引《系辞传》“易有太极”阐释世界本源的作法非常不满,认为历代学者所本的“太始”、“太素”等说皆“骇异后学”、“失其会归,而道日以离”,⑤⑥⑦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第47、46、655、702页。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之源并不是“太始”、“太素”、“太极”,而是“气”。他说“夫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其始为造,其卒为化”,④⑧叶适:《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第696、699、614页。即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物质之“气”通过阴阳造化而成,正因如此,他主张“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④即他认为天地之间有形象可言都是万物,而易卦就是通过对万物之形象即“象”的模拟来体现其德行和哲理,因此他说“六十四卦皆因其象已成理”,⑤也就是说后世易家所看重的“理”来自于物质之“象”。他进一步阐释说“《易》之始,有义而已,义立而后数从之,今之所谓数者,非易之初也”,⑥即他认为圣人观象系辞而成六十四卦时,仅有“义”(即“理”),邵雍等数理派所倚重的“数”是在“义”后才出现的。一言以蔽之,在“象”、“数”、“理”三者生成的先后顺序上,叶适认为“象”(即“物”)在前而“理”“数”在后、“理”由“象”生、“数”藉“理”来。于此可见,叶适以独特的物本论既否定了邵雍“数”“理”合一、以“数”生“象”、以“象”生“器”(即“物”)的数本论,也否定了程颐等人所主张的“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理本论。在他看来,“物之所在,道则在焉”,⑦“理”、“数”作为来源于“象”(即“物”)的“道”是无法脱离“象”(即“物”)而单独存在的,因此他主张从象数入手阐发易理,将易理阐释与物象(即具体事物)分析相结合,他说:“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⑧他认为只有将从世间万物中体会出来的“义理”(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天下事物相结合,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体现了其以“物”(即“器”)为本、“物理物”的唯物认识论,并基于孔子所述之《彖传》、《象传》崇尚阳刚、强调自强不息等因子,形成了一套以事功为目的、以形上(即理、数)与形下(即物)合一谓之道为指导思想、以“道不离器”及知行合一的修德观和践行观为主体内容的哲学体系,王长红:《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述论》,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48-55页。与当时内省尚虚、以“道”为本的程朱道学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并对后来王夫之等人的朴素唯物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王夫之道器观的先声。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9

【关键词】税收学科;税收基础;税收制度;税收管理;税收历史

中图分类号:G40;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02-06

本文“学科”、“科学”的含义较多,这里将“学科”界定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科学”界定为: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其实质反映了国家与纳税人的税收分配关系。税收作为国家参与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较为科学的理论与法制管理体系,其特定的理论及方法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得到验证与提升,循环往复。构建与完善税收学科体系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应立足于协调税收分配关系,探索税收分配的内在规律,在融合与区别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学科体系。

一、税收学科体系问题的提出

税收自产生以来,就发挥着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功效。税收一直在西方国家财政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因而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十分重视税收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从其发展上看,历经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综合学派、社会政策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发展为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税收理论等。西方学者注重税收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对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税收虽起源较早,但将税收作为一门科学研究较晚,同时在财税理论界和社会实践中,对税收职能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学科分类的深入,税收学从财政学中逐步独立并成为一门学科(2012年9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明确了税收学的专业地位)。在世界各国重视运用税收管理的当今以及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支柱的现实,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学科体系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迎接新技术革命、提高征管工作质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科技新成果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税收理论在更新,税收职能在扩展,税收制度在完善,税收管理在改进,税收效益在提高。鉴于此,只有深入研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吸收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方法,才能使税收学科不断完善,新的税收学科体系才能科学建立,以适应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的要求。从党的十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和构建地方税体系,以及“完善税收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税务工作者尤其是财税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如何建立税收学科体系及加强税收理论研究作进一步的努力。

二、现行税收学科体系的缺陷

随着我国财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税收学专业的确立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税收学科体系的缺陷越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税收学科种类较少。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各学科的整体化、综合化、系统化、技术化和渗透化,税收学科仅满足于当前《税收学》、《中国税制》、《税务稽查》、《税务管理》、《国际税收》和《税收史》等学科的研究领域或方向是不够的。因此,积极拓宽税收研究视野,创设一些新的税收学科种类,增加有关税收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等刊物,在税收的纵向研究(如经典税收论和税务学等)、横向研究(如税收商品学和税务统计学等)及其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如税收社会学和税收心理学等)上有所突破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学科之间内容重复。在财政学、税收学、中国税制(或税法)、税务稽查等内容上有着诸多重复、交叉之处,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基本内容。这些重复交叉给税收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便或混乱,尤其表现在教学管理上。由于税收课程某些内容的重合、缺乏新意,只能是“炒冷饭”,浪费精力与财力。税收学(税务)专业主要是培养熟悉税收基本理论和掌握税务工作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系科,因此研究税收学科体系、重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管理中的实践无疑会对税收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与税收实践相脱节。如税务管理中的管理形式、方法与手段等内容,与实践中的征收管理不一致;税务稽查只注重检查的重点问题,缺乏对偷逃税及避税形式、方法、技巧、手段等内容的创新研究,特别是对运用现代技术方法进行审查等重视不够;税收理论研究落后于经济工作实践,如面对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和其他业务领域中的应用普及,对大量、普遍且日趋严重的偷逃税的防控措施等,税务管理与稽查的内容显得陈旧、落伍,尤其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博弈论的理论与方法至今未能在实践中予以科学、综合与协调应用。

第四,与财税改革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当前实施全面深化改革,财政、税收、信贷、工资、奖金、价格、劳动、物资、管理等制度或体制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税收应如何改革且与其他改革相配套协调,还有待深入研究;二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税收应如何管理、税收模式如何建立、税制如何完善等问题,当前税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三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强化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控制有机结合的税收调控,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的税收学科体系,以提高税收效益,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

三、完善税收学科体系的构想

税收学科是研究国家税收分配关系及其进行税收管理活动的科学,税收学科体系是对税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概括和总结,税收学科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发展,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税收发展及其研究水平。基于税收科学的本质与属性,依据税收的职能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兼顾现行税收学科体系与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收学科体系的总体设想是:构建“税收基础学、税收制度学、税收管理学、税收历史学”4类37门科学的税收学科体系,如表1。

(一)税收基础学

税收基础学是研究和阐述税收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科学。它既是税收学科入门的基础性知识,又是其主要内容的高度抽象和概况,属于纯粹的税收学科。税收基础学主要包括以下8门科学:

1.基础税收学。研究和阐述税收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税收分配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税收学绪论;税收的含义、产生与发展;税收依据及税收分配的基本原理;税收的性质、本质、特征、职能与作用;税收的分类与原则;税收效应分析;税收负担与转嫁归宿问题;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等。

2.经典税收论。研究和阐述中外政治领袖、伟人及名人有关税收的观点和认识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税收绪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陈云、邓小平和等,以及美国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克林顿等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对税收的认识与论断;经典税收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等。

3.税收经济学。研究和阐述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经济学融合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的基础理论;税收经济效应,行为经济与税收政策;税收对经济决策和均衡产出的影响;税收负担均衡分析;最优税收与税制理论;逃税经济问题;税制改革经济;税收竞争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税收等。

4.国际税收学。研究和阐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税收学绪论;国际税收的含义、特征、形成与发展;国家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与免除方法;国际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措施;避税地及避税方式;国际税收负担原则;国际税收协定;国际税收的发展趋势。

5.税收文化学。研究和阐述税收与文化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文化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文化学绪论;税收文化的含义、产生与发展;税收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基本内容;税收文化与税收法制的关系;税收文化的原则与政策;税收文化软实力构建;税收文化建设与评价;中西方税收文化比较等。

6.税收政治学。研究和阐述税收与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政治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政治学绪论;税收政治的含义、特征与内容;税收的政治基础及其影响;税收与政府职能、政治服务;税收与政治文化、政治博弈;税收公平与代际公平;税制改革与政治决策;中西方税收政治比较等。

7.税收社会学。研究和阐述税收与社会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社会学绪论;税收社会的基础理论;税收与和谐社会、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税收意识、税收宣传、税收控制、税收组织、税收环境、税收矛盾、税收伦理和税收文明;税收公决与公共支出。

8.税收心理学。研究和阐述税收征纳活动心理与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心理学绪论;税收征管的心理学依据、原则和方法;征税人与纳税人的心理特征;税收征纳活动与税收遵从行为;税收心理效应及不良效应防范;税收征纳差错与偷逃税防控;税收激励、惩处与评价机制等。

(二)税收制度学

税收制度学是阐述和研究税制理论、设计及各国税制的科学。属于税收学与制度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税收制度学主要包括以下8门科学:

1.税收政策学。研究和阐述税收政策制定与实施活动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政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政策学绪论;税收政策的基础理论;税收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的制定、实施、变更和监控管理;西方和中国税收政策的演变及其内容,中西方税收政策的比较等。

2.税制设计学。研究和阐述税制设计理论、内容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设计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制设计学绪论;税制设计的理论依据;税收模式和税制结构设计;税收负担衡量与设计;税种及税制构成要素设计,税收管理制度、体制与机制设计;税制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保障性;税制审批管理等。

3.中国税制学。研究和阐述中国税制的演变及现行税制体系与内容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税制学绪论;税制与税法的基础理论;税收立法及其法律关系;中国税制的产生与发展及现行税制体系;增值税等流转税制;企业所得税等所得税制;资源税等资源类税制;房产税等财产税制;印花税等行为目的税制;税收管理体制等。

4.税收商品学。研究和阐述应税商品的性能、用途、劳务服务及确定其适用税目税率等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和商品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商品学绪论;商品(含劳务,下同)流通理论,商品课税理论;流转税与商品的关系;商品的课税范围、征免界限、计税依据和税目税率;课税商品的监管控制;电子商务与税收等。

5.税收价格学。研究和阐述税收价格理论、内容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价格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价格学绪论;税收价格的基础理论;税收价格论及其经济影响;税收价格与价值理论;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及构成分析;价外税的运用与分析;宏观税负与税收价格;税收价格标准与评估等。

6.海关税收学。研究和阐述海关税收分配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海关税收学绪论;海关税收的含义、演变、特征、分类、职能与效应;海关税收的保护理论与政策;关税的基础理论,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原产地规则及税额计算;船舶吨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出口退免税;海关税收的优惠与管理等。

7.外国税制学。研究和阐述世界各国税制理论、内容及其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外国税制学绪论;外国税制的基础理论;外国税制结构与体系;发达国家税制,发展中国家税制,俄罗斯及国家税制;外国税收管理体制、征收管理和法制管理;世界各国税制的比较;外国税制改革趋势、影响及对中国税制改革借鉴等。

8.比较税收学。研究和阐述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税收理论和税制异同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比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税收学绪论;税收理论、税收政策的比较;税收种类、税收制度的比较;税收总体负担的比较;税收收入的比较;税收管理机构和体制的比较;税收征收管理的比较等。

(三)税收管理学

税收管理学是研究和阐述税收管理理论及其程序、技能、组织和监管的学科。属于税收学与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17门科学:

1.征收管理学。研究和阐述税收征收管理理论、内容与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管理学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征收管理学绪论;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理论;征收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征收管理、税务管理、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纳税申报、税务稽查和违章处理;税务行政复议、诉讼与赔偿等。

2.税收信息学。研究和阐述税收分配活动的信息管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和信息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信息学绪论;税收信息的基础理论;税收信息的分类、整理、加工、贮存、传输和反馈;税收信息数学分析;税收信息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税收信息文化建设;税收信息管理体系及现代化等。

3.税收电算学。研究和阐述税收征收管理中电子计算机应用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电算学绪论;税务系统微电脑的选用和操作;税收语言程序设计;税收电子计算机系统和咨询系统;税源计算机控制;税收计划、统计与报表的计算机处理;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税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的自动化管理等。

4.税收预测学。研究和阐述与税收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和预测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预测学绪论;税收预测基础理论与原理;税收预测的系统、形式与程序;税收预测的模型与方法;税收政策及税收风险预测;税收工作发展和税源变化趋势预测,税收计划任务预测等。

5.税源管理学。研究和阐述税源管理理论、内容和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源管理学绪论;税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税源管理的效应及影响因素;税源调查、培育与保护;税源管理制度、体制与机制;税源控制与分类管理;税源专业化、团队化、动态化与现代化管理;税源经济综合管理系统;构建税源管理服务体系等。

6.纳税服务学。研究和阐述纳税服务理论与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纳税服务学绪论;纳税服务的基础理论与依据;纳税服务的制约因素、内容与方式;纳税服务机构的设置及其管理;税务咨询与纳税辅导;纳税风险回避及纳税成本管理;税政公开与服务热线;纳税服务的优化与评价;纳税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

7.税务学。研究和阐述税务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学绪论;税务的基础理论;税务师与税务机构;税务的业务范围和适用范围;税务关系的确立与终止;税务职业规范与责任;税务业务与实务;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税务执业风险及管理等。

8.税务筹划学。研究和阐述税务筹划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筹划学绪论;企业纳税的基础理论与原理;会计政策选择及组建、生产经营等管理全过程的纳税筹划;增值税等税的纳税筹划;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筹划;征税筹划的基础理论与原理;增值税等税的征税筹划;税务筹划与税制改革等。

9.税收计划学。研究和阐述税收计划的编制、组织、实施、监管及其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计划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收计划学绪论;税收计划的基础理论;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经济税源调查与管理;税收计划管理的目标与方法;税收计划的编制、审批、分配、调整及执行分析;税收计划资料管理等。

10.税务会计学。研究和阐述税收资金运动及企业纳税核算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会计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会计学绪论;税收会计的原理与方法;税收会计核算单位,税收会计职责及工作制度;税收会计核算的程序及内容;税收票证及会计资料管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税的会计核算等。

11.税务统计学。研究和阐述税收分配活动数量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统计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统计学绪论;税务统计的基础理论;税务统计的依据、范围、内容与方法;税务统计资料、账册与报表;税务统计调查、整理与分析;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税务统计中的应用;税务统计管理等。

12.纳税评估学。研究和阐述纳税评估理论、内容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评估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纳税评估学绪论;纳税评估的基本流程、方法与模型;纳税评估系统与组织机构;纳税评估的质量控制与处理方式;纳税评估的主要分析指标;增值税等税的评估指标与应用分析;国外纳税评估经验与借鉴。

13.税务稽查学。研究和阐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检查的理论、内容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稽查学绪论;税务稽查的任务、要求和作用;税务稽查的内容、形式和步骤;税务稽查的方法和基本技能;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各税的检查;税务稽查报告与违法处理;税务稽查后的整顿与建设等。

14.税务行政学。研究和阐述税务机关行政事务管理理论、内容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属于税收学与行政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行政学绪论;税务行政的特征、职能和目标等基础理论;税务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税务人事管理与公务员制度;税务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税务人事管理与公务员制度;税收政策与公共决策实施;税务环境与税务依法行政;税务行政执法管理;税务行革等。

15.税务审计学。研究和阐述审计机关对税收分配及其管理活动正确性、合法性检查的理论、内容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审计学绪论;税务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特征和分类等基础理论;税务审计的依据、标准、内容与方法;税收征收管理等依法行政审计;税款征免、解缴与提退审计;税务审计报告;税务审计后的整改等。

16.税务监察学。研究和阐述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法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监察学绪论;税务监察的基础理论;税务监察管理机构与人员管理;税务监察的权力、程序和方法;税务机关内部控制管理;税务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制;税务人员违纪违法处理等。

17.税务公文学。研究和阐述税务机关公文写作理论、内容与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公文学绪论;税务公文的分类等基础理论;税务公文信息收集,文件资料管理与运用;税务机关公文的种类与写作方法,税务公文写作的错误与规范化;税务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综合文稿的写作方法与规范;税务行政公文日常管理等。

(四)税收历史学

税收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国家税收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它是税收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属于经济史学的范畴。税收史按内容划分为赋税史和税收思想史;按历史时期划分为古代赋税史、近代赋税史和现代税收史;按国别划分为中国赋税(思想)史和外国赋税(思想)史。税收历史学主要包括以下4门科学:

1.中国税收史。研究和阐述中国税收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属于经济史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税收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税收;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的税收;统治时期的税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税收;中国古代税收的经验教训等。

2.中国税收思想史。研究和阐述中国古代名家税收思想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是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税收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儒家、道家和墨家的税收思想;管仲、商鞅和桑弘羊的税收思想;杨炎、王安石和张居正的税收思想;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税收思想;中国税收思想的评价与借鉴。

3.外国税收史。研究和阐述各国税收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外国经济史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外国税收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外国税收的产生与发展;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和匈牙利等国家)税收史;发展中国家(如伊朗、泰国和南非等国家)税收史;外国税收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等。

4.外国税收思想史。研究和阐述世界名家、学派税收思想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是外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外国税收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学派和社会政策学派的税收思想;凯恩斯主义的税收思想;现代货币主义的税收思想;供应学派的税收思想;外国税收思想的评价与借鉴。

需要说明的:一是上述只是对税收学科体系中学科种类及内容的总体设想,如何具体构建税收学科体系及其内容,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中的摸索;二是为体现学科的科学性、规范性,这里注重学科的“学”字分析;三是注意学科与课程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可综合考虑课程的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科之间的合并与互补性,如中国税制学等诸多学科可单独设置,有的学科如税收学原理、经典税收论和税收经济学可合并为《税收基础学》等。

【参考文献】

[1]彼得斯.税收政治学:一种比较的视角[M].郭为桂,黄宁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王磊.税收社会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钟昌元.海关税收制度[M].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

[4]丁芸.税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盖地.税务筹划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倪俊喜.税收筹划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7]毛夏鸾,叶青.税务会计学修订第四版[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8]陈晓春,王瑞昌.税务统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模型构建教学法;含义;种类;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6-1

教授物理的方法很多,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法等。在此,本文着重进行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的探讨,并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模型构建的含义及模型构建教学法

1.模型构建的含义

模型构建也称建模,即为了对某一事物作出理解而对该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的、无歧义的书面描述。模型构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是模型本身,另一方面是构建模型的过程[1]。

模型主要分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两大类。模型可以是实物,即按原物的一定比例做出来的与原物特征一致的样品。如车模、船模等;模型也可以是抽象的,即当某一事物无法用实物加以说明时,就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描述出事物的特征,以便在脑海里对其有个印象,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比如为了表示磁场和电场而引入的磁力线、电感线等。无论是物理模型还是逻辑模型都必须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

2.模型构建教学法

模型构建教学法就是运用建立模型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上建立起对要理解的知识点的模型,从而使得某一概念或事物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讲解有关概念之前,让其的思想意识当中先建立起相关的印象对教学是有推动作用的。此法是物理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对形成物理概念以及对物理规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2]。

二、模型的种类及说明

模型分为物理对象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模型、模拟式模型、数学模型。

物理对象模型:有些实际存在的事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那么往往可以把它抽象地认识为理想的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就是物理对象模型。质点就是物理对象模型之一,它是研究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的。物理对象模型还有: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等。

物理过程模型: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忽略个性、考虑共性,抽象为简单的、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过程,即物理过程模型。常见的物理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理想化实验模型: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依据逻辑推理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的模型称为理想化实验模型。理想化实验模型便于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将事物本身揭示得更为透彻。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就是理想化的实验模型。

模拟式模型:有些物理概念在形式和规律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则是具体的。这部分概念可以用与之相似的事物模拟出来,即模拟式模型。模拟式模型通常是一种假设的模型,模拟式模型能使一些看见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化。比如为了研究磁场和电场而引入的磁力线和电感线。

数学模型:物理虽然研究的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也能通过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学通常是采用客观、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去研究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则将所研究对象的属性及规律公式化,而使得其成为定量,达到便于理解的目的。如压强、功率等的公式就是用数学的方法建立的模型。

三、模型构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模型构建教学法的引入为在学生的意识中预先建立起对所涉及概念的雏形提供了帮助,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支撑。构建的模型亦同样可以分为物理和逻辑两大类。物理模型常见的如各种实验,逻辑模型则不能用实验来表达,而需要用建模的方式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印象,再逐步加以说明。以下笔者就来举例阐述模型构建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可以用物理过程模型来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参照物。参照物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而引入的比对物体。比如火车启动后,窗外的树不断地向后退,并且在火车到站的这段时间内窗外的树都是如此,那么这时一个物理过程模型就建立起来了。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我们可以通过窗外的树向后退从而判断出火车是在运动的,因此树也就成了参照物。同样,当树停止后退时,我们便能判断出火车也停了。

又如要研究光的特性,而引入了光线,光线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为了方便对光的各种现象加以阐释而虚拟出来的,是逻辑意义上的。光线属于物理对象模型,当要向学生讲解光的传播方向时,先要将光以光线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告诉学生把光线看作是光本身,而不要看作是一条实际意义上的线,然后通过言语表述与课堂视频或是挂图或是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来标示出光线的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还要特别强调一句只有在均匀的介质中光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在非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就不是直线了,是可变的,如反射和折射现象就是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而造成的现象。

四、模型构建教学法注意事项

模型构建教学法主要是用来为学生事先没有建立起来的印象或是一时还难以形成的意识而做的说明,但它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有的物理概念除了抽象以外,还要配合其他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理解,比如实验法,推理、分析法等。模型构建教学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给老师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11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高职;数学教学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职数学老师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数学教学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适度地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提升建模能力,在指引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载体,对传统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教师在对公式、原理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建模方法,尤其是在对导数、极限和积分等概念进行阐述的时候,应该将新的数学问题向以往解决过的问题进行转化.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阐述和意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建模”就是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理论及工具构建出一个数学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本质是一种数学结构,可以是若干数学式子,还可以是某种图形表格,能够用来解释现实对象的特性和状态,推测对象事物的未来状况,提供人们处理事物的决定策略以及控制方案.数学建模的思想就是对数学的应用思想,将其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从现实出发再应用于现实.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自己数学知识的欠缺,从而回到课堂寻求数学知识,这样循环反复不仅促进了数学教学,更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建模中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也是新奇个性的,将其思想融入数学教学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激发,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更加热情积极.

二、建模思想的培养策略

1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思想

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要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就要对教学的具体内容作出必要的变通,在教学数学的理论时,转变以往重视推导证明的教学过程,在推导的过程中不必追求过高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将教学的重点移向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和应用技术、技巧与方法.针对各个专业的特征,设置有侧重点的数学课程.如理科方面的电子电气专业,就可以多重视学生的微分、极限、重积分变换等教学;在经济方面的专业应强调如数理统计学、线性代数学以及线性规划学的教学内容,而且在微积分方面最好简略;计算机类型的专业就可以适当增加像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总体上强调实际应用价值高的教学部分,同时增添教学素材,融入新的技术来开阔学生的观念.

2培养建模意识,用建模的思想指导课程

高职数学教学的数学建模思想要从灌输意识开始,和以往教学略有不同的是,要在教导学生学习基本数学知识技巧时,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指导他们理解概念,认识本源.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建模去讲解,比如最优化、最值问题、导数问题、极限问题、微分方程问题、线性规划问题等.

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数学老师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如老师在讲解《函数》一章时,不能按照以前的方法只讲解函数是一种关系,而要在其基础上赋予它更新的内容,以数学建模的思想,将函数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让学生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开阔学生的思维.举例如下:

给出一个函数式子:s=12gt2.

这是一个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构建具体的数学模型,这就是自由落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下降距离s和时间t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经过这样的简单设计之后再讲解给学生,会使教学的积极性有很大改善,也会使这种建模思想慢慢植入学生以后的学习之中.

3提升建模能力,将建模的思想融入学生的习题

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能力培养重点放在平时学生的数学习题设计上,可以使用“双向翻译”的培养方式,这就要在讲解习题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清楚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实际内涵和可用的几何模型,举例说明它们之间可以转换,从而布置“翻译”习题,培养建模能力.例如,可以出类似下面的习题:

函数关系式f(x,y)=(x-2)2+y2+x2+(y-1)2,请说明函数所能表示的具体含义,并求其最小值.在做具体解答的时候学生会寻找课堂所学,找出答案.这就是通过翻译激发其建模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就是求算一动点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和,学生自然在求算最小值时联系实际寻找到两定点的中点就是最小的值所在点,从而简单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给出实际问题而不是公式,让学生去求解,以达到“双向翻译”,增强数学建模能力.

4增设数学实验的教学,将数学软件纳入学习之中

高职数学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微积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容易求算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的所用之处少之又少.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所学去处理实际问题数学软件在微积分的学习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微积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来指导教学,这样既可以使实践大为缩减,更能使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加深,还能应用数学软件Matlab及Mathematica使复杂的求算不再困扰学生,在数学教学上是很大的进步,充分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作用.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篇12

论文摘要: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对其审美性质。类型特征、创造法则和基本范式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创造性的构建了真正具有全方位视野和完整体系的审美形态学理论。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相应审美阶段进行研究,对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关注艺术美的片面本质论、学科论、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进行了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审美形态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仅强调审美活动某一阶段的审美形态,却忽略了其他审美形态,明显存在片面性。或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蔡仪等仅关注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或如伊壁鸿鲁学派、休漠、柏克、康德、杜威、桑塔亚那,乃至吕荧等仅关注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基本上主张美是心灵活动,是愉快;或如狄德罗、黑格尔、朱光潜等仅关注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强调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尤其主观的客观化。wWW.133229.CoM所谓美的本质的界定,必须涵盖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和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等所有审美形态,否则就是不全面的。但是任何一种针对某阶段审美形态,却忽略其历史发展的界定,同样是不科学的。而且,任何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抽象和界定其实都不可能是毫无遗漏的,甚至往往以漏失更具有真理意义的本质规律为代价。因为人们总是对已经引起注意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同样有理由成为本质规律但是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那些因素。所谓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的抽象常常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对具体、鲜活和复杂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为代价的,而对形态特征的牺牲同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为真理存在的可能。对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本质的抽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上不存在可以涵盖所有审美形态的概念,任何概念所能涵盖的只能是具体的暂时的审美形态,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对传统美学本质论所进行的修正和整合,不是从最普遍意义上重新获得一定貌似新颖实则仍然不免偏颇和肤浅的本质论,而是创造性地将审美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将各个不同审美阶段的审美形态都作为界定对象,使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片面本质论在具体审美形态的描述中获得真理性地位。这就是该著作超越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体现。正如他所说:“坚持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有机统一,放弃对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的界定而寻求对具有具体性和暂时性的审美形态的描述,是我们所谓审美形态学的一个基本思路。”虽然这种具体描述也非无所遗漏,但相对于最为普遍意义的抽象来说毕竟漏失得少些。

二、对传统美学学科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学科论,或如柏拉图、蔡仪和洪毅然强调对美本身尤其现实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美的哲学。或如鲍姆嘉通、桑塔亚那、高尔泰,甚至李泽厚等强调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等感觉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或如谢林、黑格尔、朱光潜等强调对艺术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以上三种学科论由于强调某一审美形态而忽略其他,明显存在片面性,但最受忽略的是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因休漠、鲍姆嘉通、黑格尔和桑塔亚那等对感觉美和艺术美的片面强调,最终使现实美尤其自然美逐渐被贬斥或遗忘。虽然西方现代美学尤其是英美肯定美学已经对黑格尔等否定自然美的学科论有一定程度反拨,但在我国仍有许多人将美学限定为美感学或艺术学。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美学虽有所反拨,却因忽视和贬抑感觉美和艺术美而陷人另一片面性之中。

真正全面、完整的美学体系应该对包括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各个阶段的一切审美形态进行整体观照、动态把握和历时性研究。有些著作或教材虽然注意到整体观照,但多停留在基于逻辑关系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层面。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三种审美形态分别放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相应阶段中进行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不仅成功修正和整合了传统美学学科论的片面性,而且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的理论模式,在重视历时性研究与动态描述的基础上,达到了宏观的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与微观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描述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审美形态学体系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三、对传统美学形态论尤其审美形态学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形态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于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之中,只是这一构想明显存在片面性。在国外,虽然雷蒙德《艺术形式的起源》(1892年)、帕克《艺术分析》(1926年)和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年)早已提出了审美形态学的学科概念,但是他们明显受到艺术核心论的影响,如门罗主张根据研究范围将美学分为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价值学,仅仅将“对形式和风格进行的描述性分析被称为‘艺术形态学’或‘审美形态学,”他所谓审美形态学其实仅是艺术形态学:在国内,叶朗虽然不满门罗的界定,将审美形态学与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等平列,将诸如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和喜剧、荒诞、中和等审美范畴作为审美形态,但是他所谓“审美形态学是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中,如何凝结成代表文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以及它们自身又如何发展演变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的阐述,仍未彻底摆脱艺术范畴的制约,充其量不过是审美范畴学或文化风格学。至于李泽厚界定为“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形态学”,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闭,其所谓审美形态学只是审美能力形态学或审美感觉形态学。这些美学家力图在更大视野对审美形态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进行界定的理论构想,无一例外地暴露出缺乏整体把握审美形态和彻底整合传统美学片面形态论的能力的缺憾。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程序员自我介绍模版(6篇)
  • 下一篇:私立妇科门诊工作计划(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