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副刊作者队伍面临的困境
1.副刊作者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目前,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受这一趋势影响,副刊作者队伍呈现出老人多、青年少的格局。老年作者的稿件多以回忆过往为主,手写居多,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新的现象和观念较少触及。如此,副刊受众面也受到影响,老年人喜欢读,而年轻人由于从中难以寻找到与自己年龄相匹配的兴奋点,逐渐疏远报纸副刊。
2.认为副刊高不可攀的错觉阻碍作者队伍的扩大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本地作者写了稿件,不是直接寄给我们,而是借报社领导或同事之手送过来。其实,其中不少稿件题材鲜活,文通句润,根本无需找人打招呼。而有的作者被编辑枪毙掉几次稿件,就会心灰意冷,便停笔不写了。作者认为副刊门槛过高,其实是一种错觉。
3.版面设置保守单一,难以吸引新作者
风格不同的版面适合风格不同的读者。如果报纸副刊版面长期没有变化,内容陈旧保守,就会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作者群,难以吸引新的作者加盟。因此,尝试开拓一些新栏目、新版面是报纸副刊始终保持时代感和鲜活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网络思维在报纸副刊中的实践
网站人气兴旺,并能牢牢吸引住一批铁杆网民,因为其内在的运行模式和平台搭设等拥有独特的优势。报纸与网络同属于媒体,具有共同性,对于报人而言,网络思维在报纸副刊实践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微博的启示:言不在多,有理就行
微博,是当下网络中比较时髦的互动平台,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在报纸副刊中,就可借鉴微博的特性,搭设一个便于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报纸。从这个设想出发,海门日报副刊部于2010年年初在《家务事》版面中新增栏目“家政互动话题”。
我们从开展“有奖征集家政活动话题”入手,在《家务事》版面上刊登了征稿启事,向读者征集家庭生活中最为关心、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话题一旦采用,予以奖励。启事刊登后,读者来稿络绎不绝。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先后收到150多位读者的来信和电子邮件,征集到家政互动话题1300多条。来稿读者分布于各行各业,有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女,也有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
2.版主的启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版主是网站论坛的组织者,对活跃论坛,带动人气,起着“带头大哥”的作用。把版主的作用借鉴到副刊实践中,成效也相当显著。
海门市人民医院有一位文学女青年,经常向海门日报《伊甸园》投稿,文笔不错,但内容有些空泛。2007年,在一次交流中,她感叹,似乎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我们了解到,她是一名泌尿科的护士,平时接触的人很多,听到涉及家庭婚姻方面的故事不少,便给她出了主意:搜集采录这方面的故事。海门日报在《伊甸园》版面上为她开辟了一个专栏:“泌尿科的故事”,先后刊登了十余篇稿件,效果极佳。不少有婚姻家庭问题的女人主动找她倾诉,又有了后续故事。在这次策划的带动下,其他作者的来稿内容也一改以往风花雪月的文风,以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家庭婚姻为题材,使《伊甸园》版面的内容精彩纷呈。
在以读书为主题的《悦读吧》版面中,编辑为了活跃版面内容,邀请一名在银行工作的音乐发烧友,也是某网站的音乐版主,开辟音乐鉴赏专栏。一年下来,这位作者撰写了50余篇稿件,使《悦读吧》成了“有声读物”。
3.博客圈的启示:以圈会友,集群开发
浏览网站博客,不难发现,博客是以圈来划分的,诸如军事圈、理财圈、时尚圈、体育圈等,五花八门。每个圈中都会聚集一大帮的铁杆迷,对圈内涉及的一些大小事务都了如指掌,一些圈内重量级人物,就其知识面而言,称其专家也不为过。
近年来,社会上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团体协会也层出不穷,比如摄影协会、民俗协会、棋类协会、书画协会、收藏协会等,每个协会都藏龙卧虎。从众多协会中挖掘和培育副刊作者群,是博客圈给予我们的启发。
网络中,以圈会友,一回生,二回熟,不仅可以结交不少朋友,还可以增进交流,增长见识。这种方式运用到工作中,让副刊编辑活跃在各个民间团体协会中,为报社副刊网罗人脉资源。
清朝末年,实业家张謇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常乐镇。为了弘扬张謇“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海门组建了“张謇研究会”,由一批从文化界退下来的人士作为中坚,吸纳众多民间人士加入。该研究会除了研究张謇以外,还广泛涉猎海门乡间俚语、古迹遗风、民俗考古等众多领域。以这个研究会为智囊,反映海门本土文化的版面《东布洲》相继开设了“发现海门”、“民俗海门”、“记忆海门”等名牌栏目。报社集腋成裘,对这些文化资源二度开发,出版了反映海门地方历史演变的书籍《发现海门》,获海门市“五个一”工程奖。此书首发后,不仅本地人士争相收藏,甚至不少移居海外的祖籍海门的人闻讯后,也纷纷来电来函,求购此书。
4.热词的启示:捕捉热点,因势利导
新闻热词,是网站中汇集了一段时期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新闻的代名词。从新闻热词中,可以发现许多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这些关注点,我们选择相关的栏目,因势利导拓展成版面,在热点探讨中寻找和培育一批副刊作者。
2007年,是中国股市最红火的一年。寻常百姓的嘴边多了一个话题:“炒股票、买基金。”我们把《家务事》中的栏目“投资理财”拿出来,开辟《理财》新版,为广大股迷、基迷设置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来稿络绎不绝。2008年北京奥运之年,我们把“体育评论”栏目拓展成四个版的“奥运特刊”,为读者献上体育饕餮大餐,全方位解读奥运盛会。随着城乡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逐步更替,电视节目和影视热片在百姓生活中的影响开始提高。为此,我们专门开辟《影视周刊》,除介绍下周电视节目和影视热片外,还为影视发烧友开辟评论栏目“影视回声”,畅谈电视剧和电影的观后感,许多青年读者来稿热烈,一批新作者应运而生。
演讲稿是演讲的前提与基础,而演讲中最能赢得听众情感共鸣的是你思想的火花。
所谓兴奋点,是指散落在演讲稿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听众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词句。
在演讲稿中设置兴奋点,不但能有效地引发演讲者的深想,有利于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使演讲更加生动感人,而且会让听众时刻跟着演讲者的思维转。这样,台上台下就会同呼吸、共悲欢,形成讲与听的整体效应。
1酝酿浓厚情感,留出掌声空间
掌声能够活跃会场气氛,给演讲者以"感情回报",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维更加敏捷,也能给听众以陶冶,使之更加认真投入。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讲稿时应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就需要在演讲稿中主动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和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具体而言,一种是感情澎湃、妙语连珠。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一种是"寓情感于情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如朱熔基总理在就任伊始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铿锵的话语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2设置兴奋语言,满足听众心理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点的范畴。在演讲稿中,按照演讲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兴奋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3敢于打破定势,善于标新立异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很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人轻轻放下提起来的心。
大家好!
早上听了某主任所作的《分公司2010年信息工作工作报告》,又听了某厂、某公司等四个单位的典型发言和卢建龙处长的重要讲话,很受启发。我根据这几年编辑《公司信息简报》的实际以及个人对信息工作的理解,对《分公司信息》稿件的采写和报送提了些具体的要求,希望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办好《分公司信息》,使分公司信息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我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要注意消息与信息的涵义及写作上的差别
从XX年开始编发的《信息简报》与刚刚开始编发的《分公司信息》,从刊名上看,仅是在面向的范围上有所扩大了,意义上并无差别。这两份刊物主要的不同在于“信息简报”和“信息”的区分。我个人理解,“信息简报”的实质是以消息的形式报信息,而“信息”的实质应该是以政务信息的形式消息。也就是说,我们原来的《信息简报》兼有新闻宣传和信息两个功能,而现在编发的《信息》则没有了宣传的功能,仅剩下信息一项功能了。因此,以后报送信息稿件,要注意新闻消息与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一般来说,消息中包含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一则消息可能包含非常丰富的信息,也可能只包含很少的信息。由此可知,信息是从消息中提炼出来的,是消息的精华部分。
首先,从形式上看,消息的标题完整而全面,它可以有引题、主题和副题,而信息却只有主题,一般没有副题,而且绝对不能有引题。因此,信息要采用单标题,即只有一个主标题,特殊情况可以有副标题。特别是在正式报纸上,任何消息都有讯头发(如“本报南宁讯,记者某某),讯头用来标明消息的来源,而信息不需要讯头,不需要刻意标明作者获取信息的具体地方。
其次,从内容上看,虽然信息与新闻消息都有导语,且导语的形式大多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就是在文章开头一段,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它内容依重要与新鲜程度顺序排列。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和最多的信息。但是一般新闻消息的导语或主体部分可以有新闻背景,甚至有一些细节,而信息则要求直接切入正题,不做过多的展开,直来直去,言简意赅。
第三,从语言风格上看,信息语言要求朴实、简洁、明快,不需要过多的修饰用语,信息讲求一个“短”字,在“短”字上见真功夫。行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求说得多深多透,只求点到为止。因此,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字数虽少,但内涵要丰富,字数少,要求不摆“龙门阵”,只登“豆腐块”。信息短而实,不在乎有多长,三言两语,直截了当,把事情说清楚,抓住主要矛盾,给人以一清二楚的印象即可。而消息则可以多做渲染和铺垫,还有对背景材料的灵活应用。(举例说明――平班公司搭建“七夕”鹊桥)
第四,从作用上看,消息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而信息的主要作用供各级领导参谋和参考。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从各种纷繁复杂的消息中选取和提炼对领导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选材要有足够的高度和视野
一个信息员给上级报送的信息,一般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深有所感的事件,应该能站在上级领导的高度去选取信息、提炼信息。站在上级领导的高度,就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例如,给集团公司或分公司报送信息,就应该清楚集团公司或分公司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什么,集团或分公司领导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就是要考虑你报的这条信息对全局工作是否有推动的作用、指导的作用、启发的作用等等。因此,信息员要经常注意从上级文件、报纸、电视、网站、信息刊物等多方面了解上级单位的动态,领会上级领导的精神,这样,你报送的信息被采用的概率会高得多。
三、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目前,分公司系统绝大多数信息员都不是学新闻专业的,也不是专职从事信息工作的。半路出家,需要补强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一是要有敬业精神,多写稿、多投稿。只有写得多了,投得多了,才能从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发现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二是要多研究一些信息刊物,特别是你要投稿的刊物,这样才能从中了解、把握编辑组稿的思路,从而能够“投其所好”,报送编辑需要的信息稿件。三是要经常将自己的稿件与别人的优秀稿件作对比研究,从选材、标题到正文的遣词造句,各个部分都仔细对比,反复研究,找出别人文章的亮点,分析自己的问题和差距,并在写作中加以克服和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四是要拿自己的初稿与编辑改过的稿件作对比,看看编辑对自己的稿件作了哪些修改,想一想编辑为什么要那样改,这样能避免稿件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有的信息员经常给编辑部投稿,但采用率很低,原因就是辛辛苦苦写完稿投出去后就把它忘了,不去关心自己的稿件被采用了没有,没被采用的原因是什么,被采用的稿件有了哪些修改等等。五是信息员之间要经常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同一个单位的信息员,经常见面,交流起来方便,互相间不会感到拘束,效果会更好些。
四、要注意克服稿件中常见的毛病
这些年编辑《信息简报》,发现投来的稿件中存在几多共同的毛病,我在这里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加以克服和改正。
在选材方面。一是稿件反映的内容不重要。有的稿件,内容常常一个部门或是一个班组开个会,搞个活动,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等等一类的小事,如《发电部二值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某某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准备就绪》、《石头到大七孔电厂检查指导工作》等,这类稿件反映的都是一些常态性的工作,对其他单位没有什么示范、启发的作用的,是不具备“信息”的价值的。二是与企业的中心工作联系不够紧。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和发展,信息稿件应该尽量围绕中心工作选材,其他诸如计划生育、文体娱乐、年节庆典、参观考察等内容的稿件,最好不写。如《某某公司开展计划生育入户排查工作》等。三是信息内容一般化,缺乏独特之处。如《某某公司认真组织听取翟总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讲话》一文,因为集团公司要求系统有视频设备的单位都统一组织收看翟总的这次讲话,报送这样的信息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