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多元回归
一、导论
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都是笼统带过、只说好话,信息含量较低,总体披露质量不尽如人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编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更是没有,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披露重视程度比较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状况如此不尽如人意?带着这个疑问作者研究了深圳上市的563家公司年报中内控信息披露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X年563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强制性披露要求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和内控披露质量情况。本研究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整性分为8个指标值进行分析,分别为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承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内控信息披露指标包含4个以上的作者认为披露质量较高。采用深市X年上市公司所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563家信息资料,按公司性质将它们分为22个行业,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家;建筑业10家;电子业24家;批发和零售贸易业29家;信息技术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32家;医药产业36家;食品饮料业22家;综合行业29家;机械设备业93家;文化传播业3家;农林牧业11家;印刷造纸业12家;社会服务业22家;家具制造业2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7家;房地产行业24家;纺织业27家;采掘业7家;金融、保险业6家;金属非金属业55家;石化塑胶业73家;其他制造业9家。
本文中所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数据的处理和检验都是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的。
(二)研究假设
在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或者有好消息的公司通过传递信号(披露信息)可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对此作出积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会上升,而那些不披露信息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或不好的消息,其股价预期会下降。此作者选用ROE(权益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提出假设1:ROE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越完善,披露的动机越强。
根据我国相关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财务状况出现异常,其股票交易将被特别处理(即ST),以提醒投资者注意。为了证实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是否可靠、公允,以向外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间接地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存有某种不足。因此,年度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提出假设2:财务状况异常致使其股票交易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自觉性较差。
本人对X年深市563家公司年报中内控信息披露的整理,内控披露标准采用各个公司上述八项披露指标值个数的平均数整理,总资产自然对数按照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平均值整理。基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内控信息披露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相关性较小。这也与方红星(2007)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的结论相同。所以提出假设3: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
根据蔡吉甫(2005)建立的回归方程,因为2005年我国有试点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X年好多公司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着此项改革,所以对于非流通股和国有股对内控的影响予以剔除。将蔡吉甫建立的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ROA用ROE替换来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作者依据上述的研究假设,建立下列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NKPL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变量,根据披露规范,根据上述内控信息披露八个指标设计的设计,当上市公司披露了其中4个及以上的指标时,内部控制信息时取1,否则取0。
ROE为净资产净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ST为特别处理变量,虚拟变量,当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时取1,否则取0。
sjyj为审计意见变量,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取1,其它取0。
Lnasset为公司的规模变量。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
从上表2中可以发现,ROE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明显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然这类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质量也与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是正相关的。相反,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会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是负相关的,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上述结论与前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相符的。
三、实证检验的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3列出了模型Logistic的回归结果。从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变量ROE的系数为1.118,Wald值为6.51统计显著,且为正,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变量sjyj的系数0.013为正,显著性有些差。仍可以说明年度财务报告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很高的积极性。ST变量系数-2.141为负,且统计系数Wald值显著,这一结果意味着,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缺乏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此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
表3Logistic的回归结果
四、结论
国外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系统日益完善,有关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体制比我国更全面有效。那么,国外有关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研究自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必须牢记国内外的差别,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由于我国乃至国际组织通常都是向美国学习经验,所以本文着重整理针对美国的相关研究。萨班斯法案是美国审计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许多研究也是基于此背景下进行。MichaelL.Ettredge等(2006)就是研究在萨班斯法案202条款下,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延迟的影响。作者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导致更长的审计延迟。Yu-ChenLin等(2014)他们旨在发现美国CEO特征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笔者选择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来衡量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404条款下,CEO的壕沟策略及其年龄均与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显著的关系。除此之外,国外的学者还会将市场细分,希望能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得出有关内部控制质量的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如,Dina(2013)研究在二级贷款市场,内部控制质量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文中作者是用内部控制缺陷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发现,虽然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增加二级贷款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但是二级贷款市场的独特性能减轻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信息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国内有关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向国外学者学习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国国情也同样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不同的角度,都有着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一些学者希望从公司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公司自身和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希望投资者能从可观察的公司特征初步判断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徐菁忆(2014)以2010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特征的角度来探究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作者是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衡量。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影响,且不同的公司特征的影响力及影响方向不同。杨松令等(2014)研究了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构建以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的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其企业价值之间呈现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晶(2014),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经理权力的使用和审计委员会及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问题上,作者选择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来度量。研究发现,经理权力的过度使用会弱化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正向作用,会导致审计委员会没有起到实质上的作用。杨艾(2014)旨在研究独立董事有效性、内部控制质量和财务风险三者的相互关系。作者用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有效性的提高会促进企业财务状况的提高,也会使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提高。部分学者从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角度来研究,企业的两大资金来源是所有者投资和债务人借贷,这两个途径所耗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流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李超等(2011)旨在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和权益资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内部控制质量判别分数,并将该内部控制判别系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实证分析后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权益资本呈负相关系。陈汉文等(2014)研究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作者采用厦门大学内控课题组构建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计量。通过实证分析之后,得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越低的结论。伍伦(2014)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企业规模与银行契约条款设置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选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实证结果表明,由于银行债权人的自我保护心里,使得企业规模会对银行契约条款的设置产生影响。企业规模越大,条款的设置越宽松;内部控制质量对借款融资成本的降低作用和获得长期贷款的积极作用,在小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邓德强(2014)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和异质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选择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来衡量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总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呈正向关系;独立机构投资者偏好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而灰色机构投资者并不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另一些学者还会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角度来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外部监督不仅仅有外聘审计师,还存在媒体监督。比如彭桃英等(2014)就研究了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和我国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成本之间的关系。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能减少管理层成本;同时,媒体监督和内部控制质量两者结合可以对管理层成本的降低起促进作用。还有部分学者单纯的从内部控制质量本身来研究,于海云(2011)就是用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的自愿披露行为来衡量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他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愿意进行自愿披露,在信号传递的作用下,该企业就越容易获得较低成本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贷款,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反之,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企业,则不得不承担高成本的借贷,使企业价值降低。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这里所指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管理当局自愿或者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作出合理决策的一种行为。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第302条款与第906条款的颁布,标志着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开始纳入强制性披露范围,并赋予了严厉的法律责任。我国2009年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控控制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作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完善有助于内控体系的健全、执行并发挥应有职能,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相关学者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一、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以内控信息披露中最为重要、最具实质性的方面——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为切入点,并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以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正相关关系为前提,从企业控制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而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学者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企业具体交易层面的影响。如,Ge和McVay(2005)分析得出内控缺陷披露的内容往往是与较复杂的账户(如衍生金融工具和所得税费用账户)有关;McVay(2005)研究了披露至少一个重大漏洞以上的261家公司。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通常与资源分配不充分的会计控制有关。
2.企业整体特征层面的影响。如,Bryan(2005)研究发现,披露重大漏洞的公司通常比同行规模小,业绩也比较差,风险系数较高。同样,Doyle(2007)证实了一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财务状况差的公司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更大。Petrovits(2011)以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得到和上述一致的研究结论。Ge和McVay(2005)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和公司盈利能力对内控披露的作用具有上述一致的结论。除此之外,也有相反的观点,如,McVay(2005)认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无关。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前述学者在研究中对内控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不同,从而使不同的学者即使针对同一主体公司,对于其是否存在重大漏洞或是否为内控重大缺陷公司也有不同的观点。
3.公司特殊时期或变化时期的影响。如,Leone(2007)通过对在年报中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有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及报告期重要的组织变化等。Hill和Short(2009)发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相比,对内控信息缺陷及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较少。Ashbaugh-Skaife等(2007)认为重组并购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4.控制环境和内控活动执行特征的影响。如,ChristopherS.Armstrong等(2011)实证发现具有监督激励措施的公司,其经受外部监管执法机构管制和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Felo(2007)证实高管层对职业道德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Lin等(2011)从内部审计的机构(包括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组织对内部审计的投资力度)和内部审计执行(包括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调、内部审计对缺陷内控的后续审计)两个方面阐述内部审计与内控缺陷披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要素中,只有审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与内控缺陷披露呈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执行的相关运行特性中,质量审计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活动范围、对以前发现的内控问题的追踪与内控披露呈负相关。另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调与内控缺陷披露呈正相关。
5.外部审计主体特征和报表重述的影响。如:Ashbaugh
-Skaife等(2007)发现更换事务所和聘请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这与现任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前任事务所进行沟通后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四大事务所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品牌诉讼风险有关。Richardson等(2003)则发现进行报表重述的企业,更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