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碳排放的含义范例(12篇)

时间: 2024-02-24 栏目:公文范文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1

【关键词】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碳信用

当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于是,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焦点。随着环境政策的发展,减排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强制减排而走向更具灵活性的碳汇交易制度。

一、碳汇交易制度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关于碳汇的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排放许可为交易对象的碳汇交易制度,另一种是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目前,碳汇交易制度是否完全包含以上两种制度似乎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碳汇交易制度从广义上包括排放许可交易和碳汇项目,而狭义的碳汇交易仅指前者。本文将主要分析狭义上的碳汇交易制度。

碳汇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与较早开始实施的排污权交易有一些相似之处。制度中包括总量控制、配额的初始分配、信息交流平台、交易规则、交易之后的执行监督、违反制度的法律责任等。

在碳汇交易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将享有一定的原始配额,实际排放二氧化碳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可以选择在碳汇市场中出售多余的配额,而那些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的企业则需到碳汇市场上购买配额,以满足自身排放的需要,否则将受到处罚。这里的配额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中被称为“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s,CERs),在欧盟的碳汇交易中被称为欧盟排放许可(EuropeanUnionAllowances,EUAs)。为了统一简便,本文将用“碳信用”一词来表达以上配额的含义。

碳汇交易的前提是计算出某一地区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即所谓总量控制。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该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勘测、计算。因为碳信用将来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势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勘测、计算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还应将经济因素甚至是社会因素考虑进去。为了达到最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在总量确定之后将以一定时间周期为单位逐渐减少被允许的排放量。确定每一阶段的环境总量之后,按照标准划分出单位排放量,即碳信用,并对碳信用进行初始分配。交易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这对于信息的流通、降低交易成本都非常重要。在交易完成之后,由于碳汇交易制度的特殊性,还应有一项制度监督交易成果的执行,以真正落实减排效果。

碳汇交易与其他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区别在于,碳汇交易往往是跨国交易,因此需要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支持以及国际公法的指引。2009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华丽地起航却草草地收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前途似乎有些渺茫。哥本哈根闭会后,欧洲交易市场的碳汇价格应声下落——从14.6欧元下降到12.7欧元。国际政策以及国际法应尽快为碳汇交易确定方向、提供法律保障,以保证该项制度的公信力。

二、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进程,几乎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生态补偿制度即成为了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生态补偿从补偿资金来源的角度暂可分为政府财政支出、受益者支出;从补偿领域的角度暂可分为对水域受污染的补偿、对流域受污染的补偿、对土地沙化的补偿、对大气影响的补偿等。笔者认为,碳汇交易制度是为了补偿对大气的影响而由受益者支出补偿资金的一种形式。因此,碳汇交易制度应属于生态补偿的一部分。

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其包含了经济学、法学、生态学上的理论。

1、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碳汇交易之所以成为当今环境保护的热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项制度将经济学理论纳入了法律的范畴。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传统理论认为当市场机制遇到外部不经济问题时,市场机制也将无能为力,即所谓市场失灵。外部性是市场失灵主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人的消费或者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的效用或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一种原非本意的影响时,就会出现一种外部性”。与外部性相关的问题是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从而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市场机制在配置公共产品时失去了效率。在治理环境污染时这一问题尤为明显,比如企业往往单纯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因生产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从而将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转嫁给了社会。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继续,依照传统理论,一般是侧重政府干预,通过征收环境资源税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距,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早提出的,又称为“庇古税”。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科斯定理,该理论主要内涵在于:当交易费用为零以及对产权充分界定的条件下,当事人会受到市场的驱使而进行互惠互利的谈判,将外部因素内部化。科斯定理为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碳汇交易制度就是以科斯定理为经济框架建立起来的。

2、法学的理论基础

碳汇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的公平价值,使得行为人的权利与义务得到统一。在无生态补偿或生态补偿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排污者享有生态环境带来的利益而未承担其相应的义务;环境保护者履行了环保义务,甚至牺牲了自己可能的发展机会却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在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情况下,导致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通过碳汇交易制度,双方对交易价格协商一致,补偿的额度较有可能得到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才能推进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同时,碳汇交易制度也是环境法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应用。

从法律规制交易的具体制度上看,碳汇交易制度将与国际经济法中的一些制度相衔接。国际法需为越出国境的碳汇交易提供统一的数据计算标准、信息交流制度、支付制度、国际监督制度等等。

3、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具有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只要排放的数量在其自净能力所及之内,良好的环境是可以持久的。问题在于工业发展之后,过快增加的排放量已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于是污染不可避免地降临。人类已经进行了减排、造林、滤污等各种努力,试图使生态逐渐恢复到之前其自得的状态。具体到碳汇交易制度,就是依据自然规律、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来实现环保的目的。

4、理论上的模糊之处

首先,关于法律允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属性仍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了环境使用权的概念,并强调环境容量的物权属性,认为环境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环境利用人可以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进行占有、使用、收益。但也有人对这个“权”字的使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取得了“排放权”是否就意味着有权排放、污染合法?有学者认为环境是公共资源,所有权人的界定十分困难,“环境使用权人或者说用益物权人的权利来源必然存在问题,即谁有权给予污染者排污的权利”探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科斯理论是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之上的,若“排放许可”的权属性质无法得到确定、产权无法界定,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只有建立了产权,才能避免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而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如果这项交易制度的交易对象的法律地位无法明确,那么对于这项制度的保护也将遇到困难。目前看来,尽管将法律允许企业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视为一种用益物权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为了便于操作,“用益物权说”无疑是较优的选择。

第二,科斯定理的关键部分与碳汇交易的实践并不完全吻合。科斯定理中的模式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的,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非现实的状态。事实上,在当今经济交往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因此,碳汇交易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仍是个疑问。

三、碳汇交易制度的正负面效应

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碳汇交易制度已初具雏形。现在重新审视这一制度,其正面与负面效应渐渐清晰。分析这些效应可能能使我们未来的决策更具有效性。

1、碳汇交易的优势

碳汇交易制度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可能降低了减排总体上的成本。通过碳汇交易,企业的减排虽然受所得到的碳信用量的一定约束,但又有购买、出售“排放许可”的弹性空间,较之之前以行政强制减排,此举赋予企业更多自,从而更有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减排策略。碳汇交易制度在其运转健康的状态下,能够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改进排污的相关设施。这种健康的状态应该是指改进技术的成本要低于其购买相应碳信用的成本或者其通过改进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出售多余的碳信用能使其获得更多收益。

碳汇交易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但又不限于企业。一些环境保护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项交易中。之前,对于过度排放的问题,环境保护组织往往只能大力呼吁而无法采取实质行动。在碳汇交易市场开放之后,环保组织可以根据经济能力参与交易。虽然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碳汇交易还是在企业之间,尤其是大型的能源、钢铁企业之间进行的,但个人的碳信用也已悄然兴起。2010年1月,兴业银行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推出了中国低碳信用卡。该信用卡可以根据持卡者的碳排放情况,消除自己的碳足迹,也可通过个人购碳平台购买北京环境交易所提供的如经过认证的减排量,以支持减排项目的实施。虽然环保组织或个人的碳汇交易行为必然是形式大于内容,但公众的积极参与无疑有助于环保的发展。

碳汇交易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打造绿色企业形象的工具。在欧盟,减排的义务主要加之于发电、纸浆和纸、炼油、建材和有色金属行业,而一些没有减排义务的企业也开始主动减排并参与到碳汇交易之中。虽然这也许更大程度上是对碳汇交易制度的利用,其主要目的在与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盈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间接地也在为减排而努力。在欧洲,一些碳汇交易中介机构生意兴荣,许多没有减排义务企业专门聘请碳汇交易人为他们消除碳足迹、绿化企业形象。

2、碳汇交易的缺陷

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碳汇交易的运作已相对成熟,主要的碳汇市场有:欧盟碳市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碳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英国碳市场等。同时,碳汇交易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首先,碳汇交易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囤积碳信用,导致碳信用的流通不畅。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一些企业认为碳信用仍有升值的空间,于是视其为投资的工具。企业有这样的期待并非无根据,例如“二氧化碳价格在2008年中曾飙升到峰值,接近30万欧元”,在中国的排污权交易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02年200元每吨的排污权三年后竟升至600元左右[8].第二,由于碳信用实行初始分配制度,大型的资历较深的企业往往获得的配额较多,因此他们很可能利用囤积碳信用造成垄断局面,阻碍市场竞争。第三,由于担心之后对环境总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获得碳信用越来越困难,一些企业考虑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可能放弃出售多余的碳信用进行盈利而选择储存碳信用。

第二,初始碳信用应如何分配。1990年美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其中提出了三种分配方案:公开拍卖、固定价格和免费分配,最后美国采取了免费分配的方式。欧盟也同样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但免费分配方式似乎对于排放量本来就少的企业或新设立的企业并不公平,因为排放量大的企业凭借其“高污染”反而获得了较多的配额。免费分配也使得企业的一部分排放是在未支付对价的情况下取得的,仍是将这部分的生产成本外化,仍未达到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不仅如此,分配的权利使得相关政府官员又增加了一个设租寻租的途径。当然,固定价格和公开拍卖也存在各自的缺陷,例如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等。因此,初始的份额如何分配才能既公平又具有效率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三,碳信用可能提高了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今后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碳信用可能成为其能否进入该行业的一个指标。新企业无法得到初始分配,若其在交易市场上又无法购得法定指标,那么该企业很可能无法进入该行业。长远地看,这将不利于相应市场竞争和发展。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1篇2

[关键词]低碳化;低碳经济;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和威胁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成为全球共识。2009年以来全球低碳化浪潮的兴起,为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根本途径,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浪潮之后的第四次世界浪潮。“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杀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为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的内容就是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201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鲁苏浙粤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的经济、教育等各项指标都位于全国前列,有“东方硅谷”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强省。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两省相连,北与上海市和江苏省接壤。浙江经济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位列第四。广东省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省份,人口已超1亿高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省商业蓬勃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文化最开放的省份,经济总量居中国各地之首。

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产业结构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状况。以2010年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表1中可以发现,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都属于GDP大省,而且四省2010年的人均GDP也均超出全国2.22万元/人的平均水平。同时,从GDP构成来看,四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均最高,都超过了50%,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最小,浙江省仅为4.91%,这说明四省的经济尚处于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此外,四省中山东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说明与其他三省相比,山东省更应该对产业结构作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三、鲁苏浙粤低碳化水平比较分析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关于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的详细介绍。由于能源部分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含碳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碳排放量可以根据燃料的数量和不同燃料的排放因子来确定。对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燃烧条件相对来说不重要,因此,排放因子主要取决于燃料的含碳量。基于上述分析,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碳排放=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选择化石燃料时依据IPCC清单中的能源缺省碳含量系数对能源进行了分类,分别核算了“能源平衡表”中原煤、洗精煤等13种一次能源以及电力、热力两种二次能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了基于终端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

(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较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数据和关键指标,如图1所示,2000―2010年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长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快速膨胀式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带来了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时,在四省中以山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趋势最为明显,这与山东省“二、三、一”的重型化产业结构特征有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山东省促进低碳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万吨)

图12000―2010年鲁苏浙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三)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比较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能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本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所用的GDP值都是利用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修正后的实际GDP值,避免了经济发展中价格不断变化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趋势类似,2005年之后都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提高了二氧化碳的生产率。

图2鲁苏浙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是一段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碳排放量的比值,反映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于碳生产包含了“低碳”和“经济发展”两大目标,所以它成为衡量低碳化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年增长率常被用于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或取得的成效。从图2中可以发现,2005年后,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的碳生产率都有所提高,这反映出四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04年之后,广东省的二氧化碳生产率超过了江苏和浙江两省,成为碳生产率最高的省份,这表明广东省在低碳化发展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

(四)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

通过产业结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影响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同时反映该地区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水平。根据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源消费产业部门划分,可以将二氧化碳产业排放涉及的部分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从图3可以看出,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在产业结构碳排放上有许多共同点:首先,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多,并且远远高于一、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其次,第二产业碳排放变化最明显,一、三产业和生活消费碳排放波动曲线比较平稳;第三,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这些共同点反映的不仅仅是四省的产业结构状况,也间接地折射出我国在产业结构碳排放上的整体趋势。

综合四省的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可得出结论: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做出了有效调整,并逐步从工业等高能耗行业向以信息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但是经济发展的“高碳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产业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图32010年鲁苏浙粤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分布

四、结论

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个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碳排放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碳排放要从源头抓起,要尽可能减少高碳排放因子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消耗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0―2010年间,四省产业结构的小幅调整对低碳化发展来说成效甚微,要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3.虽然本文从多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四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但这些因素还不能全面具体地衡量四省低碳化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状况、分行业产业结构碳排放等因素对于一个地区低碳化水平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不断深入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2]崔奕,郝寿义,陈妍.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2010(6).

[3]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

[5]李启平.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J].改革,2010(1).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森林碳汇;低碳经济;作用

2009年11月26日,我国正式对外宣布减排目标: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意味着碳减排任务已迫在眉睫。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全球目光聚焦哥本哈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与会各国和地区领导共商应对气候变暖对策。作为对策之一,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1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中指出今后应该实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1]。

面对世界掀起的推行低碳经济的新浪潮,

森林所具有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主要体现2个方面。一是木材可以代替其他建材,从而减少其他材料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据专家测算,生产同等重量的材料,水泥所需的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3~4倍;塑料所需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35~45倍;钢铁所需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50~60倍。二是木材代替石化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测算,1t木材与500kg石油所释放的热量相当,而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却少得多[5]。

3结语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林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一种重要资源——森林。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的载体,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材料,而且还能够真实地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实实在在的减排。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十分关注森林碳汇。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2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2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刘家兰,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5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化学质量平衡法;PMF分析法;源解析

1简介

黑碳主要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不定型的独特颗粒态碳质,在地球表面循环中很常见,在大气、土壤、冰雪、海洋和湖泊沉积物中也能发现它的踪迹。其在全球碳循环和圈层迁移转化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而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对于什么是黑碳,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黑碳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的连续统一体。由于燃烧产物的复杂性,很难去划定一个清晰的黑碳定义界限[1]。

黑碳粒子刚进入大气中时呈链状结构,但这种链状结构会在大气中的输送过程中渐进崩溃[2],通常在研究黑碳的光学特性时都把它作为球形粒子来处理。

2黑碳的源和汇

2.1黑碳的源

黑碳气溶胶可以分为两大来源: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排放(如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具有区域性和偶然性,而人为源排放却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生物质燃烧是黑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在煤燃烧利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SO2、NO2、CO2粉尘等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3]。

2.2黑碳的汇

(1)重力沉降通量和向地面的湍流输送通量的干沉降能够使大气中的黑碳减少,前者取决于地表附近一定高度上气溶胶粒子的湍流扩散系数和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梯度,后者取决于气溶胶粒子的降落速度和地表附近气溶胶粒子的浓度。

(2)降水属于黑碳的湿沉降,可分为雨冲刷和水冲刷两类。把最终形成降水的云的形成过程所造成的大气微量成分清除叫做雨冲刷,而把云底以下降落的雨滴对大气微量成分的清除叫做水冲刷[4]。

3常用的黑碳源解析方法和适用性对比

3.1常用的源解析方法

目前对颗粒物源解析依然以受体模型为主,主要分为因子分析法(FA),化学质量平衡方法(CMB),多元分析方法,PMF(positivematrixfactorization)分析法和目标变换因子法(TTFA)等。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目前环境相关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一种互依分析(AnalysisofInterdependence)技术,是一种多变项统计法。主要目的是通过较少且无相关的新变数解释原本多而且彼此相关联的变数。因子分析用于颗粒物源解析的数学模型:假设收集n个大气颗粒物样本,每个样本测量了m个化学组分的含量,这样构成了一个n×m阶的原始数据矩阵:

在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中,假设每一化学组分是各类源贡献的线性加和,同时污染源贡献可看作两部分的乘积:一部分是污染源排放的单位质量颗粒物中所含的该元素的量;另一部分是污染源对采样点处颗粒物贡献的质量浓度。这样,因子分析的模型如下:

式中,xij为化学组分i在样品i中的浓度(μg/m3),aik是化学组分i在源k排放物中的浓度(μg/mg),称为因子载荷,反映了源k对颗粒物样品中化学组分i的贡献大小,fkj是源k对样品j所贡献的质量浓度(mg/m3),它对所有的i种化学组分都有贡献,称为公共因子;vi为仅对第i种化学组分有贡献的特殊源的排放量(mg/m3),称为唯一因子;di为唯一因子系数(μg/mg);εi是化学组分的测量误差及其它误差;;p为公因子数,即对采样点处颗粒物有贡献的污染源个数。

用矩阵表示为X=A·F+D·V+ε

式中,F为因子矩阵,A为因子载荷矩阵,V为唯一因子矩阵,D为唯一因子载荷矩。因子分析的基本问题就是从环境样本数据Xij出发,根据数据的相关关系,对因子模型进行求解,从全部变量中综合归纳出最少个数的公共因子并计算各个因子的因子载荷[5]。

因子分析法应用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最早见于Blifford[6]对NASA(NationalAirSamplingNetwork)数据的分析解释,他们用因子分析研究了美国30多个城市的气溶胶来源,分辨出汽车排放、燃料燃烧和工业污染等共7个污染源,并对其中的4个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di为颗粒物样品中元素i的含量,Xik为排放源K的颗粒物中元素i的含量gk为源强系数,n为颗粒物排放源类数,m为颗粒物中分析的元素数。若测出di和Xik,在m>n的条件下,则可解出gk,从而得到K源对气溶胶的贡献率[7]。目前CMB模型最常采用的算法是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二重源解析技术方法是利用3次CMB模型计算的结果,即用CMB模型计算,不考虑颗粒物进入环境空气中途径的情况下,各单一尘源类对受体的贡献Ai,扬尘作为受体,其它各单一尘源类作为对其有贡献的源,各单一尘源类对扬尘的贡献率Bi,扬尘对受体的贡献值C(用扬尘代替与其共线最严重的单一尘源类进行计算),计算出单一尘源类通过扬尘对受体的贡献值Di=Bi×C,从而可以计算出每1种源类对环境受体的直接贡献值Ei=Ai3/Di[8]。

PMF(PositiveMatrixFactorization)方法是对化学成分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法是基于受体模型的主因子分析方法(其数学模型见参考文献)[9]。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6

[摘要]“低碳经济”一词在出现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影响着全世界的各行各业,本文通过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研究了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现状,从而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物流的策略,包括政策的支持、采用环保物流设备、废旧物流设备的循环使用、优化运输线路、推行共同配送等几个方面,以达到减少物流业的能源耗用量、降低碳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2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正在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低碳也正在影响物流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向,物流业必然向低碳物流的方向发展。

一、低碳经济与物流

1、低碳经济的含义。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2、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物流业是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表1可以看出,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在逐年上升,比重也增加,而能耗成本已经占据了物流企业总成本的40%,甚至80%的比重。从表2可以看出,物流业的煤油、汽油、柴油的消耗量占全国消耗量的比重最大,煤油占90.85%,汽油占50.07%,柴油占54.39%,这些都是高碳能源消耗。因此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降低物流业的能耗,发展低碳物流。

3、低碳物流的含义。低碳物流的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如何减少物流领域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二是怎样通过优化的方式来运作物流系统。

低碳物流首先表现为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它一方面注重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净化物流环境,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4、目前我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现状。一是当前物流业在低碳问题上仍处于呼吁阶段。物流业界的低碳探索仍然比较有限,在低碳问题上仍处于呼吁阶段。国内大部分企业对“低碳”的意识比较淡薄,对于低碳的探索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之前,更多的机构或企业都还在观望。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政府一定会认真实施减排任务,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二是“低碳”理念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尚未开启。国内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人才队伍

建设方面还未考虑“低碳”的观点。三是物流企业各自为政,造成物流能力的浪费。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利用自己的物流设备为自己服务,这样就造成了车辆装载率低、设施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措施

1、发展低碳物流,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与碳排放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规定,发展低碳物流需要健全行业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制度体系,大力培育低碳物流相关技术与产业,组织落实物流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从国家、地方、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各方面,发挥政策的组合功能、组合效应,支持和引导企业、社会,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低碳工业,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要考虑量化每个企业的碳排放量,如将碳排放量以成本的方式加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只有把碳排放作为物流企业生产的一种成本,企业才会重视这个问题,才有动力去推动降低碳的排放,企业会看到减少碳排放量,成本降低了。

2、采用环保低碳型物流设备,推动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低碳环保型物流设备一方面表现在其在制造过程中是低碳环保的,比如采用了更清洁的生产方式,或者产品设计更加紧凑,减少了原材料的耗用量。另一方面表现在客户使用物流设备的过程中更加低碳环保。低碳环保型物流设备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对物流过程中最常用的设备———“叉车”进行更新换代,可用混合动力叉车替换内燃叉车。据悉,丰田叉车已研制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内燃式混合动力叉车———hybrid,2009年12月日本开始销售这种叉车,这种叉车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燃料的耗用量只有同等柴油叉车的50%。其二,要减少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第一,用标准较高的重型专用车代替目前普遍使用载重在5吨左右中型物流车,这样,油耗将会降低20%~30%。第二,汽车运输以柴油车代替汽油车。柴油车比汽油车更省油更低碳,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营运车辆是以汽油为主的,而不是柴油,但相同吨位的车,用柴油比用汽油要节约得多,柴油机的能源消耗仅为汽油机的45%~6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汽油机大约低30%~35%。

3、优化运输线路,减少运输里程,降低碳排放。

通过仿真模拟软件,从运输里程、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等方面优化运输线路。如:中远物流正在应用一套供应链优化软件,该系统通过计算机仿真模型,评估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耗用、运输里程等方面对运输线路进行优化。同时,该系统还包括燃油种类的选择和用量确定,系统还可以记录在运输、仓储等每一段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数据。

4、物流企业反过来引导客户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物流作为派生需求,通常是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事实上,物流企业也可以适度超前,反过来引导客户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行业标准的建设方面、企业在为客户的方案的设计等具体运作模式中以及企业的投资决策中考虑“低碳”因素的加入,尽量多地考虑低碳效应。

三、结论

低碳经济的兴起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极大的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这场变革对物流企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企业必须认真审视低碳物流的价值,积极与企业自身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力的保障,从而为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政府、企业的不断努力,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物流产业转型才能够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从而彻底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企业也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转,程国全,冯爱兰.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蒋元涛.国际物流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8.

[3]华晓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7).

[4]张智.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低碳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0,(5).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7

关键词:碳关税;碳税;隐含碳

abstract:howabouttherelationshipaboutcarbontariffandcarbontax,moreover,whateffectwilltheproblemofembodiedcarbonininternationaltradegivethem.thisessaywilldrawupsomesuggestionsaboutthemonthebasisofscholar’sresearchandcurrentsituations.

keywords:carbontarif;fcarbontax;hiddencarbon

一、“碳关税”出台的背景与争议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a),其第三篇减少全球变暖污染是关于“碳关税”的专门条款,此举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自此,“碳关税”这一课题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热点.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发达国家推崇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二,一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其在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理由是:发达国家采取“两头堵”政策: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其急需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出口税,另一方面在其国内对进口到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另外,美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更没有履行相关减排指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以“总排放量”作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以“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作为基础。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是支持的,但这种模式要从各国现有的科技水平、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出发。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并且其人均排放量是我国人均排放量的四倍以上[1]。此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能仅仅以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法律分析1.碳关税征收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合法。应该承认的是碳关税的征收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合法性又如何呢?现实中,“碳关税”不仅与wto的基本规则不符,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具体理由如下:(1)碳关税不是在针对产品征税。其课税的客体,是“碳”,但其不是一项可以进口的产品。(2)碳关税的征收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母国给予缔约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国。但是,由于碳关税的计量标准是碳的排放量,而每个产品由于其所用原料、原料产地、加工技术均不同,都会造成碳的排放量不一致,这就使同一类型的产品遭遇到不同的待遇。(3)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例外条款,即允许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者与“保护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同时实施”。碳关税的征收初衷是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温变暖,即是“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但是gatt第20条第(b)项的实施除了这个必需的目的性要求外,还需要符合“必需”这一程度要求。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满足该条的“必需”呢?不论是在gatt时期还是在wto时期,“最低贸易限制要求”一直是最基本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相称性考虑”标准[2].

而征收碳关税是与该标准参照因素不相称的,因为征收碳关税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其“碳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对本国产品直接征收碳税实现.

2.碳税征收的必要性。碳关税的征收存在瑕疵,但气温变暖,环境恶化的警钟长鸣,对“碳”征税不失为一种良策。法国、加拿大亦在酝酿相关政策.

既然是势必发生的问题,我国就应寻求积极的对策.

二、碳税征收标准之考量(一)由谁纳税对于纳税主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即是———向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征收,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由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纳税,就会造成“碳泄露”,即一国可以对能源密集型或者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行离岸制造和生产,以人为达到本国的“碳减排”目的,但由于其他国家相关产品的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国际碳排放控制的努力无效,也就是“产品隐含碳”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中美贸易中得以体现,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高达10%左右的碳排放量是由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高碳密集型产品所导致的.

为了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清晰明了的展现各国实际消费的“碳”排放权,由“最终消费者”纳税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下,碳排放计算目前有三种方法:(1)全程分析法。此种分析方法是指在评价一类货物的全部生命阶段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料的开采及提取,货物的生产制造、运输及销售、使用和维修、回收利用、最终的处置。(2)碳足迹。2009年6月4日,《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及使用指南》中文版,在pas2050:2008中将产品碳足迹定义为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活动或实体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土地公顷”作为单位,计算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的碳排放权的面积。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四类数据:一是关于所拥有的资源与已消耗的对比的数据;二是特定人群对外来资源的依靠程度的数据;三是特定团体自我解决自身废物的处理能力数据;四是自然的生产能力与特定人群对资源的需求度的对比数据。(3)hybird全程分析法。tery在2008年研发了hybird全程分析法,此法可用于对类似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此法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程,要对所需数据进行现场收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隐含碳的相关数据.

(二)课税基础是什么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之下,利用碳或者二氧化碳作为课税基础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具体的征收范围到底多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第一种类型是“碳排放税”,即征“在国家内耗费的能源”,只对燃料征税,不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第二种类型税收是“碳消费税”。这种方式将对卖到家庭中消费的能源或者生产产品,也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

这两类课税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待在国际贸易流通中对产品的态度。根据各自定义,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在外国生产本国消费的产品;碳排放税是只对在本国消耗的能源征税不包括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流通。在碳消费税的税收系统中,生产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进口产品将被征税以至于国内的类似领域的生产将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中国之对策(一)碳税征收建议我国是碳密集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开征碳税使此类能源和产品价格上扬,促使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或清洁能源,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表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制体制中已有能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这就引发出第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在此三种税制外另立门户,还是对其加以改革.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应对环境税进行改革。因为,能源税和碳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税收,二者的计税标准和征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碳税的征收依据是含碳产品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能源的数量,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能源税则没有此设置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是纳税主体为谁,我国《环境法》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但是,具体到碳税,这一原则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应该由最终消费者纳税而不是生产者。理由有二:(1)市场

讲求供需平衡,只要对消费者征收碳税,消费者在价格的导引下便会放弃对该类产品的购买,进而使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产品含碳量,同时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保理念;(2)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泄露”问题,发达国家将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但这些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在我国境内,为了使这些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纳税人应该是外国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此外,如何对碳税收入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专款专用还是与其他税收收入一起由国家财政机构统筹分配,笔者建议专款专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为了全方位的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应从根源上治理,建立类似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绿色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绿色植物的栽培,以及碳密集产品的回收利用上.

(二)发展低碳经济1.确立产品“低碳标签”制度,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鉴于产品标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每一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各个产品的碳排量,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低碳消费”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对生产商开展“低碳生产”加以监督。另外,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目前社会大众对什么是“低碳产品”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政府指引,同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建立会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2.低碳绿色理念法律化。“态度决定一切”,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构建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理念的指引。为此,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环保积极作用,转变传统家庭消费观念;二要在政府采购层面、企事业运作层面真切的将“低碳”“绿色”“节能”作为指向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贸易、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成为社会考核指标;三要通过修宪或修改环保法,将“低碳”环保理念法律化,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性能更好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跨国投资虽然internet使人与人的交流变的方便快捷,偌大的地球被世人亲切的称为“地球村”,但是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没有因为internet的出现而缩小,距离依然如故,西方学者称之为“foodmiles”.

正是因为foodmiles的存在,就离不开运输,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为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依然是高碳密集型的化石燃料。同时,国际贸易中我国在产品隐含碳这一问题上的弱势,也可以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之后大大缓解,不会因为外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淘汰.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1篇8

关键词:公平;碳排放空间;分配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5-0007-07

我国政府未来将会对CO2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因此,在总量控制条件下科学配置各区域的约束性份额,实现碳排放空间的相对公平是一项基础性工作[1]。碳排放量的分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权的合理分配。为了考察碳排放空间分配的不公平问题,本文以1978-2010年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数据为依据,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测算了碳基尼系数,并对中国各地区2022年CO2排放指标进行了分配。

1文献回顾

对于碳公平的测度方法,Hedenus等[2]利用Atkinson指数测度了国家间人均排放的不公平。Duro等[3]利用Theil指数解释了人均排放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均收入的不均。Heil等[4-5]利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不同国家人均排放的不公平。Groot[6]以人均年排放构建了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杨振等[7]提出了环境污染基尼系数和人口(经济)――污染系数一致性的概念,发展了一种评估环境污染的方法。腾飞等[8]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计算了国际社会的碳基尼系数。就碳排放分配而言,探讨我国各区域分配原则的论文还比较少,但是针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碳排放分配问题的研究已比较多,BohmandLarsen[9]以及Kverndokk[10]均就以人口规模为基础的排放权配额做出相关研究和改进,表明人口规模是排放权配额原则的重要因素之一。Steenberghe[11]研究发现基于所谓公平的分配并不是对所有国家都有利,一些国家在合作型的配额原则下可能比在非合作的排放控制原则下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丁仲礼[12]等提出了国家间以“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本文主要有如下特点:①对于碳公平的测度,大部分文献是以人均年排放量为基础,这不能体现区域碳排放的历史责任,本文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更能准确地体现碳公平的含义;②对于碳公平而言,大部门文献讨论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碳排放公平的问题,实际上,未来中国将会对CO2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因此,研究我国各省(区)之间排放权分配的相对公平性,是一项基础而且紧迫的工作。

2碳公平及其度量

碳公平的本质是测度碳空间的分配差异。分配差异虽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是一个新问题,但在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研究中却已经得到了深入探讨[13]。用来测度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是最常用的指标,横坐标为累计人口占比,纵坐标为累计收入占比,见图1。洛伦兹曲线表述的是人口比例与收入比例的对应关系,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则表示相对合理,而0.4-0.5则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如果超过0.5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因此,0.4通常被认为是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本文借用以上对基尼系数的划分来研究碳公平问题。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大省以及一些资源、能源大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排放了大量的CO2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积累在大气中,导致了我国的碳排放压力异常严峻,同时也挤占了有限的排放空间。因此,基尼系数同样也可以用于对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公平情况进行测度。当使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度排放空间分配的公平程度时,横轴从家庭转换成人口,而纵轴则从收入转换成碳排放。本文在借用基尼系数研究碳公平时使用的是人均历史累计排放。根据构造的“碳洛伦兹曲线”可以进一步计算出“碳基尼系数”,从总体上反映不同地区对排放空间占有的差异程度。

3碳洛伦兹曲线与碳基尼系数的测算及评价

3.1数据来源和测算

本文的起始年设定为1978年,因为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各区域进行统一管理和计划调配,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梯度式的发展战略,各区域的发展差距才逐渐开始拉大,而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1978年为起始年是比较合理的。本文的数据年限设定为1978-2010年。

本文选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河北、海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和新疆29个省(自治区)作为统计样本。由于重庆市在1997年才成立,其统计资料不全,所以样本数据不包含重庆市。此外,的数据整体缺失,因此样本数据不包含。有个别省份的数值在个别年份有缺失,用插值法进行了补全。本文将时间跨度设定为1978-2010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省(自治区)的《统计年鉴》。其中,人口数取各地区年底总人口数,单位为亿人。

碳排放采用如下测量方法:CO2排放可分为自然排放和人工排放,人工排放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CO2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质燃烧等,其中化石燃料消耗所排放的CO2占95%以上。本文对中国总的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因素分解公式进行估算:

C=∑iEiE×CiEi×E=∑iSi×Fi×E(1)

其中,C是碳排放总量,E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Ci为i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表示Si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份额;Fi为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强度)。由上面的公式可知,要测算碳排放总量,关键是要确定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为了增强数值的准确性,最终以四个研究机构确定的各类能源排放系数的平均值作为依据来计算,见表1。

①前一个累计是从1978-2010年的加总数据,后一个累计是分组后的累计比重,这两个累计的含义是不同的。

3.2计算公式的界定

为了理解基于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如何构成洛伦兹曲线,首先对各个地区的相关变量进行如下界定:

假设共有m个地区,Rni表示地区n第i年的CO2排放量,Pni表示地区n第i年的人口数量,pni=Pni/∑mm=1Pmi表示地区n第i年的所占人口比。

考虑是累计的年度数据,从第i年到第j年这一时间段,则Cnij=∑jk=iCnk表示地区n从第i年到第j年的历史累计CO2排放量,cnij=Cnij/∑mm=1Cmij表示地区n从第i年到第j年的历史累计CO2排放比。

人均累计CO2量是本文所倡导的衡量排放公平性的最重要指标,也是构造洛伦兹曲线的依据,用历史累计CO2排放量Cnij除以累计人口数量Pnij,公式表示为Cnij=Cnij/Pnij。

以基于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区际偏差系数(简称偏差系数)表示CO2排放空间公平性,某省区碳排放的偏差系数(PC)为该省历史累计CO2排放比重与历史累计人口比重的比值,即PCnij=cnij/pnij,当某省份的PC值大于1,说明该省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说明这些地区人少排放量大,相对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反之,CO2排放比重小于人口比重,环境压力较小,体现的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碳排放模式”。

表2给出了我国各地区1978-2010年历史累计CO2排放量、人口数量以及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等相关信息,按照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的升序排列。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较大,海南省、广西省的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较小。

因为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各个地区从第i年到第j年的CO2排放情况,在构造洛伦兹曲线时,需要按从第i年到第j年的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Cnij递增的顺序对各个地区进行排序,将各个地区进行排序以后,以第i年到第j年的累计历史累计人口比为横轴,第i年到第j年的累计历史累计CO2排放比为纵轴建立坐标系。

将坐标系中表示各个地区位置的点通过平滑曲线相连,即得到从第i年到第j年的基于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的洛伦兹曲线。图2给出了以1978年为起始年的碳洛伦兹曲线,由于洛伦兹曲线是按人均历史累计排放排序,因此在碳洛伦兹曲线的位置越靠右上方,则该地区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越大。对CO2排放基尼系数按下面公式进行计算。式中,Gini表示CO2排放基尼系数,下标n代表省区,Xn表示累

计的历史累计人口比重①,Yn表示CO2累计的历史累计排放比重;当n=1时,Xn-1=0,Yn-1=0。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区市。

图2是我国各省区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洛伦兹曲线,利用式(2)计算得到相应的基尼系数为0.24,处于比较平均区间内。

从我国三大区域上①来看,东部偏差系数为1.28,中部为0.83,西部为0.82。偏差系数大于1的东部地区CO2累计排放比重大于累计人口比重。中西部地区偏差系数小于1,CO2累计排放比重小于累计人口比重。可以看出,从偏差系数来看,呈现出从东往西梯度式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人口的区域分布共同决定的。

进一步细分到各个省区,图3是各省区的偏差系数,可以发现PC值小于1的省区包括海南、广西、江西、安

徽、云南、四川、湖南、陕西、福建、河南、贵州、湖北、甘肃、广东13省区(升序排列),这些省区的CO2排放比重小于人口比重,碳排放相对全国而言较公平。PC值大于1的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青海、新疆、山西、内蒙古、辽宁、宁夏、天津、北京、上海13省区(升序排列)。

我国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从总体上相对破坏环境的省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中东部发达地区或经济大省,如上海、北京、天津等,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一定时间内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存在很大的相关关系,因此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碳排放。②内陆西部落后省份,如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这些省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烟稀少,加之火电及其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这些地方的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

4基于公平视角的碳排放空间分配

4.1对已有碳排放分配方案的评述

碳排放总量的分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从国际上来看,当前国际社会已有20多种关于碳排放权的分配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出于不同的利益取向,各有侧重,但是它们要么回避历史责任,要么忽视发展权或其他因素,统一的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排放权分配制度,目前尚未建立。而国内对如何分配省际碳排放权,制定不同方案相关研究不多,吴静等[15]采用世袭制原则、平等主义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对我国碳排放的分配分别进行了测算(见表3)。

世袭制原则建议按照排放量比例分配排放权,平等主义原则按人口比例分配排放权,在这两种原则分配的指导下,那么就会出现人口或GDP比重越高的区域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权或环境污染排放权的结论,这显然与环境伦理及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不甚相符。支付能力原则强调减排费用占GDP的比例在国家(区域)均等,没有体现出一个地区在历史减排中的责任。笔者认为,基于

年r的人口规模,GDPir和GDPjr分别为i区域和j区域在基准年r的国内生产总值;α为系数,取值小于1。

人口与历史因素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可以使得排放权配额向落后地区倾斜,向人口规模大的省市自治区倾斜。这样的分配方案会使人口规模大、相对落后的省市自治区排放权配额有结余,人口规模小、相对发达的省市自治区排放权配额有不足。以“不足”购买“结余”,能够缓解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压力、发展压力,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4.2基于历史人均累计的分配方案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综合考虑王小鲁等[16]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将预测时段分为2010-2015年和2016-2022年两个区间,如果按照“十二五”时期中国的GDP年均7%和“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5%来测算,到2022年我国GDP总量将达到764771.07亿元。通过计算,我国2005年的碳强度为3.01t/万元,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到2022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为1.66-1.81t/万元,为了确保完成预定的目标,我们取其平均值1.73t/万元,那么到2022年我国CO2总量要保持在1323053.95万t。以2010年的碳排放量为基数,2010-2022年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7.66%,据此可以计算出每年的碳排放量数据。根据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的国家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2022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由此可得预测区间内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64%。根据年均人口增长率0.64%来计算,可以粗略计算出我国2011-2022年的各地区人口数。由于我们是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的视角,因此把1978-2022年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计算历史累计总碳排放量和历史累计人口数,两者之间的比值就可计算出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再用人均历史累计CO2排放量与历史累计人口数相乘,就得出各地区公平的历史累计碳排放总量。用各地区公平的历史累计碳排放总量减去1978-2010年的累计排放总量,就得了2011-2022年CO2排放总量指标,最后计算2011-2022年年均CO2排放指标,见表4。

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较少的省区可以在保持自身经济增长空间的前提下,向碳排放较大的省区出售碳排放权。这样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少碳排

放,确保2022年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较大的地区而言,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其碳排放权配额可能不足,通过一个比较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可以购买碳排放权,而市场定价机制将使多排放代价等于减排的边际成本,这就增加了扩大排放的成本,增强了这些地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动力,使企业和发达地区有持续节能减排的内在积极性;对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较少的地区而言,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其出让排放余额的收益而缓解了财政压力,对发展地方经济会从过热降到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发展地方经济趋于理性,招商引资减少一些盲目。同时,在其他政策的约束下,更加关注民生和发展环境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珍惜碳排放权余额,从而内在地追求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5结论、建议与展望

5.1结论

基于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视角,测算出的基尼系数为0.24,处于相对公平的水平上,说明这种分配的空间差异较小。

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挤占了中西部地区的排放空间。通过对偏差系数的计算,我国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的省份既有中东部发达地区或经济大省,也有西部内陆落后省份,还有资源、能源大省。因此,我国的减排政策应该针对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和方法,而不应该“一刀切”。

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到2022年的减排任务,要切实加强对CO2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管理,在总量控制条件下公平、科学配置各区域的约束性指标和配额。

5.2政策建议

我国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的省份的减排政策,应该针对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和方法。中东部发达地区或经济大省,需要通过清洁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低碳产业的发展及低碳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西部内陆落后省份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能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资源、能源大省要以低碳产业转型为核心,大力发展接续性产业或替代产业,同时改变能源粗放利用的模式,提高单位能源的服务价值。

切实加强对CO2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管理,在总量控制条件下公平、科学配置各区域的约束性指标和配额,并按照年度进行分解,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较少的省区可以在保持自身经济增长空间的前提下,向碳排放较大的省区出售碳排放权。并实施可行的碳税政策,提高各区域的减排成本,降低碳排放基尼系数。

5.3展望

首先,本文认为人均历史累计减排量考虑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也考虑了历史因素,可作为碳排放权分配的重要依据。但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如地区特征、环境容量和部门排放标准等因素,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有关研究机构,以人均累积减排量为主要参照,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实际的碳排放权分配模型,在总量固定的基础上,把指标层层分解,直到县级和重点企业。其次,虽然本文测算出了2011-2022年CO2排放总量指标以及2011-2022年年均CO2排放指标,但毕竟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变动进行预测的数值,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但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人口太多的省份(如河南、四川)或人口太少的省区(新疆、青海、宁夏等),需要单独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按照年度计划,把指标层层分解,这需要全国各地区通力合作,在实践中构建完善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市场推进相关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此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问题也是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振.基于环境容量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公平性研究[J].中国能源,2010,(7):25-28.[YangZhen.StudyonSpatialEqualitiesofCO2EmittedfromConsumptionofEnergyBasedonCapacity[J].ChinaEnergy,2010,(7):25-28.]

[2]HedenusF,AzarC.EstimatesofTrendsinGlobalIncomeandResourceInequaliti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5,55(3):351-364.

[3]DuroJA,PadillaE.InternationalinEqualitiesinPerCapitaCO2Emissions:ADecompositionMethodologybyKayaFactors[J].EnergyEconomics,2006,28(2):170-187.

[4]HeilMT,WodonQT.InequalityinCO2EmissionsbetweenPoorandRichCountr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1997,(6):426-452.

[5]HeilMT,WodonQT.FutureInequalityinCO2EmissionsandtheImpactofAbatementProposals[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0,(17):163-181.

[6]GrootL.CarbonLorenzCurve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10,32(1):45-64.

[7]杨振,王佳,叶护平.中国环境污染排放的空间公平性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90-494.[YangZhen,WangJia,YeHuping.EvaluationonSpatialFairnes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EmissionsinChina[J].Journalof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2009,(3):490-494.]

[8]腾飞,何建坤,潘勋章,等.碳公平的测度:基于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碳基尼系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49-454.[TengFei,HeJiankun,PanXunzhang,etal.HowtoMeasureCarbonEquity:CarbonGiniIndexBasedonHistoricalCumulativeEmissionPerCapita[J].AdvanceClimateChangeResearch.2010,(6):449-454.]

[9]BohmP,LarsenB.FairnessinATradeablePermitTreatyforCarbonEmissionReductionsinEuropeandtheFormerSovietUnion[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1994,(4):219-239.

[10]KverndokkS.TradableCO2EmissionPermits-initialDistributionasAJusticeProblem[J].EnvironmentalValues,1995,4(2):129-148.

[11]SteenbergheV.CorestableandEquitableAllocationsofGreenhouseGasEmissionPermits[EB/OL].CoreDiscussionPapers,No2004075.http:///abstract=683162.

[12]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2009,(8):1009-1027.[DingZhongli,DuanXiaonan,GeQuansheng,etal.ControlofAtmosphericCO2Concentrationby2050:ACalculationontheEmissionRightsofDifferentCountries[J].ScienceinChina:SeriesD,2009,(8):1009-1027.]

[13]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009,(1):347-367.[WanGuanghua.InequalityMeasurementandDecomposition:ASurvey[J].ChinaEconomicQuarterly,2009,(1):347-367.]

[14]肖黎姗,王润,杨德伟,等.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21-25.[XiaoLishan,WangRun,YangDewei,etal.PolarizationPatternofCarbonEmissioninChina’sProvinc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11):21-25.]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9

关键词:碳汇功能;环境问题;林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的不断进步发展,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全球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就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P注的热点问题。碳汇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减轻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其固碳和吸碳作用日趋显著。因此,运用科学手段营造碳汇林是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运用科学营造碳汇林

首先要做好树种的设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根据各树种不同的生物特性,确定碳汇林营造的造林时间、整地方式、伴生树种、主要树种、混交比例、混交方式、造林密度以及幼林抚育等模式。其次是对地域类型的划分,经过事件调查与综合性的分析可以知道,对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壤的厚度,因此可以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系统来对植树造林进行划分,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造林。

在确定了树木的木材密度、生物量的扩展因子、根茎比例以及其他的关系之后,再来确定造林的具体范围安排,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对样本选择的数量是根据树种树木与径级的范围来确定的,而且树种的异质性如果越大,就需要越多的样本数量,碳含量通常采用默认值0.5。

三、碳汇林的建设

1.建设碳汇林的必要性

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气候的变暖而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面临气候变暖问题,营造碳汇林建设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受到密切关注。尤其是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进行碳汇林营造建设不仅可以让国家履行到相应的减排义务,而且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的研究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活动,在2008~2012年之间森林就可以吸收掉大约0.667×109t的碳。而等到了2050年,我国森林的覆盖率就会达到25%以上,森林的年均吸收能力将会比1990年大约增加91%。而且,我国森林的现有蓄积量林分的生产力以及树木的生长率等提升空间还很大,同时,加大对毁林的控制力度,来合理增加对木材的使用,采用一定相关的技术措施等来延长木材在实际中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提高森林在整体上的固碳能力。这样,通过营造碳汇林,会对全球变暖作出有效的抵御,而且还能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设碳汇林的意义与目的

营造碳汇林建设,不仅可以为我国的绿化造林建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还可以为林业大发展机制创新做出贡献。实行的造林清洁发展机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市场性,而在这种机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还可以通过这种清洁发展机制来实现营造森林的碳汇功能,这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就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森林营造的市场效益而弥补了碳汇林在国家内部的交易不足。另外,营造碳汇林建设还有利于给国家进行气候外交提供一定的支撑。在我国的目前情况下,虽然还没有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具体的承诺减少,但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是仅次于美国的,这样就在国际公约的谈判中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除了要建立起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型社会外,还要做好碳汇林营造工作,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四、碳汇林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森林植被与生态系统建设

进行碳汇林营造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分析表明,我国的碳汇林建设平均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达到0.023pgc,在这些贡献中人工造林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同时,通过植被造林,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地域很广,因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多样性,拥有着从热带到寒带的地理特征。在这些生态系统地域方面对碳收支进行研究,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理论建设,可以促进学术上的创新,也提高我国在国际对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地位,同时也为我国履行相应的国际公约来提供出数据基础。

2.对林业建设以及碳汇贸易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情况下,全球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在WTO之后国际上的多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在当前各国面对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各国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在林业建设战略上,根据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发达国家为了抵消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含量可以在发展国家进行相应的碳汇林营造建设。而这个规定也对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标志着生态林业建设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还标志着生态服务可以通过一定的贸易形式来实现。同样,在碳汇市场上,还标志着各国政府既增加了吸收二氧化碳的产业,又具有了减轻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也促进了碳汇林市场的发展。在人工林的培养上,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也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特别是在实行CDM项目之后,更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来进行碳汇林营造建设,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碳汇林的营造建设,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林业碳汇活动,不仅可以改善为造林增加了碳吸收,扩大我国未来的排碳权空间,还为能源,加工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碳汇林的营造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相应方面的管理,以使碳汇林的建设得到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隐含碳;投入产出模型;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

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碳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引起重视。对于碳排放向中国的转移也已有一些估算结果,结论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即从消费的角度中国为发达国家承担了碳排放的责任[1-7]。但目前的研究对中国贸易隐含碳净转移量的影响因素缺乏定量分析,本文以中国2005年的对外贸易及投入产出数据为例,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的全球碳排放量,分解出真实进口隐含碳,将能源因素分解中常用的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ogarithmicmeanpisiaindex,简记为LMDI)应用于同一时间截面的进出口隐含碳分析,对影响隐含碳净转移量的进出口规模、行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造成碳排放净转移的主要原因,为后京都时代减排方案和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

1.1研究方法

1.1.1净转移隐含碳的计算方法

参考一般形式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8],可以得到基本的隐含碳投入产出模型。

F=Ω(I-A)-1Y(1)

其中:F为总的隐含碳,Ω为单位总产出的隐含碳,Y为最终使用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A)-1为单位最终使用需要的总产出。令B=Ω(I-A)-1,则B即为单位最终使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包括了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基本的隐含碳投入产出模型适用于封闭的经济系统,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只是为本国的最终使用服务。

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不仅为本国的最终使用服务,还用于其他国家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应分解为国产商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d和进口商品的直接消耗矩阵Am,分别表示中间使用中的国产投入和进口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且A=Ad+Am[8]。

目前计算国家的全球隐含碳排放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家的碳排放量,即为国内和国外生产商品所排放的碳量,另一类是从消费角度计算国家的碳排放量,即消费商品由国内和国外提供所排放的碳量[9]。中国的全球碳排放量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可分别表示为:

Fp=Fd+Fe(2)

Fc=Fd+Fm(3)

其中:Fp和Fc分别为生产和消费隐含碳,Fd为国内生产供国内消费商品的隐含碳,Fe为出口隐含碳,Fm为进口隐含碳,这些变量可根据公式(1)求得。

结合式(2)和(3)得到:净转移量为出口与进口隐含碳差值,即为中国生产与消费碳排放的差值,推导公式为:

ΔF=Fp-Fc=Fe-Fm(4)

如果生产隐含碳大于消费隐含碳,即出口隐含碳大于进口,说明该国家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为其他国家承担了碳排放的责任;如果消费隐含碳大于生产隐含碳,则为隐含碳的净进口国,表明中国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外的碳排放。

1.1.2隐含碳净转移的影响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MDI)经常用于对能源的因素分解,可以将能源的变化量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并定量计算各种效应的贡献率[10]。根据LMDI方法的特点,应用LMDI方法可以对出口与进口的隐含碳差值进行分解,计算规模效应(进出口总额的影响)、结构效应(各个行业进出口份额的影响)和强度效应(国内外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影响)的贡献率。中国出口(Fe)和进口(Fm)的隐含碳排放可分别分解为:

Fe=∑[DD(]ni=1[DD)]E[SX(]eiE[SX)][SX(]feiei[SX)]=∑[DD(]ni=1[DD)]ESeiIei(5)

Fm=∑[DD(]ni=1[DD)]M[SX(]miM[SX)][SX(]fmimi[SX)]=∑[DD(]ni=1[DD)]MSmiImi(6)

其中:ei和mi分别表示第i个行业出口额和进口额;fei和fmi分别表示第i个行业出口和进口的隐含碳;Sei和Smi分别表示第i个行业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对于有些行业进出口份额为0,此时以10-10-10-20这样足够小的数值取代0,可以得到正常的分解结果[11]);Iei和Imi分别表示第i个行业出口商品的完全碳排放系数(Bd)与进口商品的完全碳排放系数(Bf),Bd=(Iei)n×1,Bf=(Imi)n×1.

则根据LMDI方法,中国隐含碳的净转移量可表达为:

ΔF=ΔFsize+ΔFstr+ΔFint(7)

ΔFsize=∑[DD(]ni=1[DD)]L(fei,fmi)ln(E/M)(8)

ΔFstr=∑[DD(]ni=1[DD)]L(fei,fmi)ln(Sei/Smi)(9)

ΔFint=∑[DD(]ni=1[DD)]L(fei,fmi)ln(Iei/Imi)(10)

L(a,b)=a-blna-lnb,a≠b

a,a=b(11)

其中:ΔFsize为规模效应,ΔFstr为结构效应,ΔFint为强度效应。

王媛等: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期1.2数据来源与处理

(1)投入产出表的处理。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来源于2005年全国42行业的投入产出表。目前中国没有公布进口非竞争型的投入产出表,没有分出进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的量,本文拟按照简化计算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即认为进口商品等比例用于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12],计算公式如下:

Am=[SX(]MX+M-E[SX)]A(12)

Ym=[SX(]MX+M-E[SX)]Y(13)

其中:Ym为进口商品用于最终使用部分,E为出口商品额;M为进口商品额。其他变量含义见上文。

应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需要考虑进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后的去向。中国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国家,在计算中特别需要考虑对外加工贸易的影响。除一般加工贸易之外,能源的进口有一部分同样也是用于生产出口商品所用,中国不是其最终消费国,也应从进口中去掉。而目前并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拟通过对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解得到,分解过程如下:

①进口商品总量等于进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AmXd)和最终使用之(Ym)和,即:

M=AmXd+Ym(14)

其中:Xd为国内总产出Xd(提供国内最终使用和国外使用),可以表达为:

转贴于Xd=(I-Ad)-1(Yd+E)(15)

则中间使用(AmXd)可以表示为:

AmXd=Am(I-Ad)-1(Yd+E)(16)

②式(16)中用于出口的进口商品中间投入部分可以分解为Am(I-Ad)-1E,即进口用于出口部分,此部分进口隐含碳部分(Fme)可以表示为:

Fme=BfAm(I-Ad)-1E(17)

其中:Bf为国外单位最终使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

③从消费角度看式(17)计算的为出口而进口的隐含碳应从进口隐含碳总量中去掉,则实际消费的真实进口隐含碳(Fmd)为:

Fmd=Fm-Fme(18)

(2)单位总产出的直接碳排放量的来源。由以下步骤得到: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行业化石能源消费量[13]与单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14]之积得到中国各行业碳排放量;②将各行业碳排放量除以各行业总产出得到分行业的单位总产出的直接碳排放量。

(3)中国主要贸易国的行业贸易额的处理。投入产出表中商品进出口构成数据直接来源于海关统计资料,而服务进出口数据主要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有关资料加工计算,为避免行业合并的偏差,本文没有对投入产出表行业与海关编码类别进行合并,直接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进出口数据,认为进出口各国的行业贸易份额与总贸易份额相同。

(4)国外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处理。特别是考虑进口部分的碳排放时涉及数据量巨大,为了在简化计算的同时体现各国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差别,以中国的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为基准,计算主要的进口原产国与中国平均碳排放强度的比值C(表2),并以此比值与国内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之积作为各国相应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即:

Bf=CBd(19)

其中:Bd为单位最终使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以各个国家的进口份额为权重,对主要的进口原产国与中国平均碳排放强度的比值进行加权平均,还可以得到统一的进口商品的完全排放系数,用于LMDI的强度效应分析。

2结果分析

2.1净转移隐含碳估算

根据式(12)-(18)对2005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进行处理,得到从消费角度考虑的真实进口隐含碳,再应用到公式(1)-(4)计算,得到如下结果(图1):

图1各部分隐含碳估算

Fig.1Carbonemissionsembodiedineverypart

(1)从生产角度计算的2005年中国全球碳排放为1787.33MtC,其中为国内生产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隐含碳为1192.91MtC,占碳排放总量的67%,为国外生产即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隐含碳为594.42MtC,占碳排放总量的33%。从消费角度计算的中国全球碳排放为1391.65MtC,其中消费国内商品和服务隐含碳量的比例为86%,消费国外商品和服务隐含碳量的比例为14%。中国因生产排放碳量远大于其消费需要排放的碳量,通过国际贸易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为39566MtC。中国因国际贸易负担了国外的碳排放量,这一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类似。

(2)中国2005年进口隐含碳总量为299.82MtC,其中供中国消费的隐含碳为198.74MtC,占总进口隐含碳的比例为66%,供出口而进口的隐含碳为101.08MtC,占总进

表12005年主要进口国家碳排放强度与进口份额

Tab.1Carbonintensityofthemainimportingcountries

andtheimportsharein2005

国家/

地区基于购买力的

碳排放强度[15]

(吨二氧化碳/

千美元)比值

(相对中国)进口

份额%[BHDG4.65mm,WK22mmZQ0,WK30mm,WK15mm,WKW]美国0.550.488.04[BHDW]日本0.360.3216.60中国香港0.380.332.02韩国0.670.5912.70中国台湾0.550.4912.35德国0.390.345.08英国0.320.280.91新加坡0.830.742.73马来西亚0.590.523.32俄罗斯1.131.002.63荷兰0.540.480.48澳大利亚0.680.612.68泰国0.610.542.31法国0.240.221.49加拿大0.610.541.24印度0.550.491.61意大利0.340.301.15菲律宾0.350.312.13印尼0.520.461.40沙特阿拉伯0.930.822.02巴西0.270.241.65西班牙0.380.340.34比利时0.510.450.6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191.050.34伊朗0.870.771.12越南0.520.460.42墨西哥0.350.310.37南非1.731.530.57智利0.400.350.83安哥拉0.410.361.09中亚国家1.731.530.56西亚国家0.900.801.65其他国家[BHDWG5mm,WK22mm,WK30mm,WK15mm,WKW]其他欧洲国家0.460.413.20其他亚洲国家0.410.360.58其他非洲国家0.290.261.83其他美洲国家0.690.611.59其他大洋洲国家0.530.470.30[BHDWG5mm,WK22mmZQ0,WK30mm,WK15mm,WKW]中国1.131.00-[BHDWG6mm,WK50mmZQ,WKW]国外相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加权平均值0.49[BG)F]

口隐含碳的比例为34%,从消费角度看有三分之一的进口商品和服务并不是满足中国国内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供国外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统计数据,中国2005年进料加工贸易额占进口总额31%,此比例与供出口而进口的隐含碳占总进口隐含碳的比例34%比较接近,而出料加工贸易只占出口总额的0004%[16]。进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后再出口的情况较普遍,而出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再进口回来的情况较少见,可以忽略这部分碳排放量。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计算得到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碳排放量为294.58MtC,此计算结果虽然也反映出中国负担国外碳排放量的情况,但不能从消费角度如实反映出中国进口隐含碳量,忽略了中国作为典型加工贸易国家重要的事实。

2.2净转移隐含碳影响因素分解

根据式(7)-(13),应用LMDI方法对2005年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情景下由完全碳排放系数反映的强度效应、进出口总额反映的规模效应和进出口行业份额反映的结构效应的影响,情景一为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二为不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三为不考虑强度效应的情况。三种情景的计算结果都显示:强度和规模效应为正效应,结构效应为负效应(表2)。

表2三种情景下对各种效应的贡献

Tab.2Contributeofeffectfactorsinthreescenarios

效应

Effect情景一

Scene1情景二

Scene2情景三

Scene3(MtC)%(MtC)%(MtC)%[BHDG6mm,WK13.5mm,WK11.5mm。5,WKW〗规模效应216.175588.7530145.21155[BHDWG6mm]结构效应-56.35-14-76.80-26-51.37-55强度效应235.8460282.649600总效应395.66100294.5810093.84100[BG)F]注:情景一为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二为不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三不考虑强度效应的情况。转贴于2.2.1强度效应

不论是否考虑加工贸易,强度效应对净转移隐含碳贡献率都是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0%和96%(见情景一、二)。如果忽略强度效应的影响,假设进出口都采用国外完全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到2005年国外向中国净转移隐含碳为93.84MtC,中国依然是隐含碳净出口国,此时规模效应为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为155%,结构效应仍为负效应,贡献率为-55%(见情景三),可以说此时贸易顺差是造成中国为国外负担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比较情景一和三,中国相对于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加剧了碳转移的效果,使得碳转移量额外多出301.82MtC,占净转移量的76%,强度效应对净转移隐含碳的贡献大于规模效应,如果中国继续维持高碳排放强度,即使出现贸易逆差,仍可能发生隐含碳向中国的净转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香港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2005年这些地区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9%,其中出口到香港的商品大部分也会转口至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度效应对净转移隐含碳高贡献率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发达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来逃避本国严格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来避免本国的污染排放,由于发展中国家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技术,从全球角度来看这样单纯的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将有更大的负面影响。

2.2.2规模效应

这里的规模效应不仅体现了贸易顺差的贡献,还体现着加工贸易的影响,情景一计算的395.66MtC净转移隐含碳中,有101.08MtC净转移隐含碳是加工贸易的影响。如果考虑加工贸易,规模效应的贡献率仅次于强度效应,为55%(情景一);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进口隐含碳将增加101.08MtC,扣除掉进口隐含碳,净转移量将降至294.58MtC,LMDI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此时规模效应的相对贡献率显著下降至30%,而其他效应的贡献率相对增加,强度效应的相对正贡献率从60%增加至96%,结构效应的相对负贡献率也从14%增加到26%(情景二)。

2.2.3结构效应

在三种情景分析下,结构效应都为负效应。即使不考虑强度效应,结构效应的负贡献也抵消了一部分贸易顺差带来的正贡献,且贡献率为最小。为剖析其原因,本文针对2005年进出口行业数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比较主要进出口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不考虑国内外能源结构和技术差异,仅比较完全碳排放系数的行业差异,以国内碳排放水平为基准)。中国2005年出口份额位于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批发零售业。此五类行业累积份额占总出口额的50%。其中除化学工业外,其他主要出口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在0.43-0.72吨/万元范围内,以份额为权重计算全部出口行业加权平均完全碳排放系数为0.87吨/万元;进口份额位于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此五类行业累积份额占总进口额的58%,完全碳排放系数在0.55-3.63吨/万元范围内,以份额为权重计算全部进口行业加权平均完全碳排放系数为1.11吨/万元(表3)。如果仅从行业尺度来看,2005年的数据显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出口行业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小于进口行业,大部分主要出口行业不是高碳排放行业,而进口行业中高碳排放行业份额反而较大。

(2)比较主要净进口和净出口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前五位行业依次为:石油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是高碳排放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在108-363吨/万元范围内,而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前五位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纺织业、服装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大部分属于碳排放相对较低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在0.43-1.34吨/万元范围内(表4)。此结果更显著表明净进口行业以高碳排放行业为主,净出口行业以低碳排放行业为主。

综上所述,主要进口和净进口行业的平均完全碳排放系数大于主要出口和净出口行业,如果没有规模和强度效应影响,只有结构效应时,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可能会低于进口。因而当隐含碳转移处于净出口状态时,结构效应会呈现负贡献。净进口行业中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种能源行业的净进口居首位,这些能源行业的进口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用于生产出口商品所用。

工业2.28金属制品业1.34[BG)F]3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2005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进出口商品与服务的分行业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去掉加工贸易的影响后的中国隐含碳量净转移量,并应用LMDI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中国相比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贸易顺差和加工贸易的影响,进出口结构效应为负贡献。目前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是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国主要出口行业是低、中碳排放强度的行业,而进口行业却主要由高碳排放强度行业构成。此结论可以对碳转移排放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减少转移排放的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vineMD.GlobalCarbonEmissionsintheComingDecades:TheCaseofChina[EB/OL].repositories.cdlib.org/lbnl/LBNL372E.2008.

[2]WangT,WatsonJ.WhoOwnsChina’sCarbonEmissions?[J].TyndallBriefingNote23,2007:1-7.

[3]魏本勇,方修琦,王媛,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4):413-419.[WEiBenyong,FangXiuqi,WangYuan,etal.EstimationofCarbonEmissionsEmbodiedinInternationalTradeforChina:AnInputOutputAnalysis[J].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9,45(4):413-419.]

[4]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转移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2):234-242.[ZhangXiaoping.CarbonDioxideEmissionsEmbodiedinChinasForeignTrade[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9,64(2):234-242.]

[5]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1-99.[WEiYiming.EnergyReportforChina(2008):Carbonemissionsresearch[R],BEIjing:SciencePress,2008:81-99.]

[6]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92:62-64.[LiLiping,RenYong,TianChunxiu.AnalysisofChina’scarbonemissionsresponsibilitybasedoninternationaltrade[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8,392:62-64.]

[7]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8-13.[QiYe,LiHuimin,XuMing.AccountingEmbodiedCarboninImportandExportin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18(3):8-13.]

[8]TurneraK,LenzenbM,WiedmanncT.ExaminingtheglobalenvironmentalimpactofregionalconsumptionactivitiesPart1:Atechnicalnoteoncombininginputoutputandecologicalfootprintanalysis[J].EcologicaleEonomics,2007,62:37-44.

[9]PetersGP,HertwichEG.PollutionEmbodiedinTrade:TheNorwegianCase[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06,16:379-387.

[10]AngBW.TheLMDIApproachtoDecompositionAnalysis:APracticalGuide[J].EnergyPolicy,2005,33:867-871.

[11]AngBW,ZhangFQ,ChoiKH.FactorizingChangesinEnergyandEnvironmentalIndicatorsThroughDecomposition[J].Energy,1998,23:489-495.

[12]WeberC,MatthewsHS.EmbodiedEnvironmentalEmissionsinU.S.InternationalTrade,1997-2004[J].EnvironmentalScicnce&Technology,2007,41:4875-4881.

[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NationalEconomicStatisticAlmanac(2006)[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6.]

[14]邢芳芳,欧阳志云,王效科,等.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28(9):1918-1923.[XingFangfang,OyangZhiyun,WangXiaoke,etal.InventoryofFinalEnergycarbonConsumptionanditsStructureinBeijing[J].EnvironmentalScience,2007,28(9):1918-1923.]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美贸易隐含碳投入产出法影响因素

一、选题背景意义

首先,中美贸易频繁,贸易额巨大增速快。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美间贸易活动一直都非常频繁,贸易额非常巨大。至2013年底,中美两国贸易额高达5821.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其次,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突出。气候变暖不仅会使自然界的生态规律遭到破坏,让地球北极的冰山融化,提高全球海平面的高度,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还会对经济的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秩序和政局的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这一研究有助于改善两国贸易的产业结构。本文通过研究中美进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我国木质林产品商品出口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力求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环境消耗成本,实现绿色可持续的贸易发展模式。

二、中美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

(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表(中国选取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2000年、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美国投入产出表来自OECD网站)、中美贸易各类商品的进出口金额(2004-2011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和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并根据中国各部门能源的消费量(200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以及各部门的生产总值计算出中国的碳排放强度。

(2)行业的分类与整合。本文主要按照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部门分类,将发生进出口货物贸易的98章商品按照中国的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归类,以这发生货物贸易的19个部门作为主要统计口径进行归类分析。根据其他部门分类加参考,最终合并成16个行业部门。具体合并项目如下表:

其中X表示国内总产出矩阵,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X表示国内中间使用矩阵,M表示进口矩阵,D表示国内最终使用矩阵,E表示出口矩阵。

因为在投入产出表中,第j部门所消耗的第i部门的价值数量不仅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和原料,也包括第i部门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与原料。所以要真实揭示生产第j部门的产品所消耗的第i部门的价值量,就需要扣除第i部门中的进口部分。

就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的结构而言,部门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部门1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的份额有了明显的增幅,而部门9化学工业所占份额有了明显的减少,其余各部门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就中美商品贸易的净隐含碳排放量构成比例而言,部门1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份额有了明显的增幅,其余各部门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中国从美国进口引起的美国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到2005年随着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总额的不断增加而递增,由2002年的3345.39万吨到2005年的5286.95万吨。2006年商品的隐含碳排放量有了一定程度的递减,随后又逐年增加。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贸易额减少,隐含碳排放量也出现了下降,但随着经济的升温,201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引起的隐含碳排放量达到4942.61万吨。

从中美商品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可以看出,其隐含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与中美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基本一致,从2002年的9644.7万吨逐年增加至2005年的14544.12万吨,随后在2007年达到23923.29万吨的峰值,然后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19057.17,最后在2010年出现略微增加,到达20095.11万吨。2002年至2010年九年见净隐含碳排放量均处于正值状态,即中国为美国出口商品而排放的隐含碳量远远大于美国英文出口而引起的隐含碳排放量,以上数据表明,通过中美贸易,美国因为从中国进口商品而减少了其国内的排放量,是贸易的主要受益国。而相反地,中国由于出口商品而增加了国内的碳排放量。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分析

分部门对中国对美国出口引起的隐含碳进行分解分析,可以发现2002年到2010年这9年间,除了4个部门的总效应为一个较小的负值,其他均为正值。其中部门11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部门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部门2采掘业的总效应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这几个部门是主要影响出口碳排放。从规模效应角度分析,所有的产业部门的规模效应部是正数,而且总体上规模效应在逐年递减,说明由于规模扩大对引起碳排放增加的作用在不断减小。

从结构效应上以可发现,有9个部门贸易结构在日趋调整到逐渐利于整体减少中国隐含碳排放,其中部门2部门8以及部门11的变化趋势比较有利。而其他7个部门的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尤其部门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部门1农林牧渔业。就技术效应方面而言,大多数部门随着技术的发展都降低了隐含碳的排放量,而部门2采掘业和部门8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技术效应为正值,不利于中国实现低碳的目标。

(二)中国从美国进口隐含碳分析

分部门对中国从美国出口引起的隐含碳进行分解分析,在2002年到2010年这9年间,除了7个部门的总效应为一个较小的负值,其他9个部门均为正值。也就是说通过进口,大部分部门减少了国内的隐含碳于排放量。其中部门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部门9化学工业的总效应所占比重较大,在减少国内隐含碳排放量方面有主要影响。

从规模效应角度分析,所有的产业部门的规模效应都是正数,而且除了部门2,部门9和部门11,规模效应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说明由于规模的扩大对碳排量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从结构效应上可以发现,各部门的结构效应在三个时间段里波动较大,其中部门1部门8以及部门10的贸易结构调整比较有利于中国减少碳排放。而部门2和部门10的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就技术效应方面而言,除了个别年份,几乎所有部门的技术效应都是负数,也就是说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就中美而言,更有利于美国的隐含碳排放量的减少。尤其是部门8和部门9的作用力更明显。

(作者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丹丹.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魏思超.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季春艺,杨红强.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进展:文献述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6):64-71.

[4]张端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D].东华大学,2014.

[5]杨会民.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与影响因素结构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魏思超.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桑建军.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测度及贸易低碳化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碳排放的含义范文篇12

在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复苏经济的双重压力要求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减缓气候变化和复苏经济的新引擎和动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市场主要销往欧美、韩日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且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化肥、服装等含碳量高行业出口量占据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量半壁江山,一旦发达国家或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征收碳关税,实行新一轮的低碳贸易壁垒措施,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如何有效应对低碳贸易壁垒,将其带来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当前摆在我国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贸易壁垒现状

(一)由碳税走向碳关税

碳税是一国通过削减C02排放以缓减全球气候变化,达到环境保护目的而针对C02排放所征收的一种税。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碳税政策开始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于是一国针对未达到低碳排放标准的高耗能进口产品、服务和技术而征收的一种特别关税便顺势而生。目前,美国众议院已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自2022年起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钢铁、水泥、铝、化肥等高耗能未达到低碳标准的行业产品,征收C02排放关税;欧盟也正酝酿对来自《京都议定书》非缔约国进口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政府自从2010年就已开始针对环境保护立法不及欧盟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据世界银行和美国皮德森研究所的研究报告预测显示,一旦发达国家开始征收碳关税,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将削减1/5左右,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将削减至大约8%。

当前,由于发达国家承担具有约束力的碳减排任务,而发展中国家则自愿履行碳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出口含有高碳排放产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为迫使发展中国家履行碳减排任务,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以环境保护名义,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而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未达标的高碳产品征收一种新的歧视性关税贸易政策,已不可避免。

(二)碳减排证明

发达国家认为自身履行强制碳减排任务,会增加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竞争力会下降。为了维护所谓的表面形式公平正义,发达国家提高环境标准,设置新的碳减排证明制度,间接强制发展中国家执行碳减排任务。2007年,碳减排证明概念首次由国际电力工人兄弟会和美国电力组织提出,旨在要求钢铁、水泥、铝、造纸等能源密集性行业产品的出口国生产企业取得与强制碳减排任务进口国碳排放量相当的碳减排证明;如未采取与强制碳减排进口国相当的碳减排制度国家的出口生产企业,就必须在进口时由生产国企业购买碳补助,以表明承担了与进口国同类生产者相比的碳减排义务,就可以顺利将产品出口到进口国。

碳减排证明优势在于,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在生产阶段就解决了碳排放问题,而不是在产品输入时,对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贸易措施。2007年制定的《美国气候安全法案》已批准自2012年起,美国企业开始实施碳减排证明制度,到2022年全部在美国推广实施该制度,对来自拒绝采取与美国相当的碳减排制度的产品出口国,由美国进口企业取得对方的附随碳减排证明,才予以将产品出口到美国。

(三)气候友好型补贴和友好型政府采购政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积极加入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之中,于1997年制定了全球第一部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京都议定书》,该协议规定两种温室气体减排制度,一种是强制履行碳减排任务国家,另一种是自愿减排任务国家。发达国家为实施自身温室气体任务,给予本国碳减排参与企业财政补贴,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国际贸易领域是一种不平等的贸易。例如,英国对可以促进现有设备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制定了具有专向性的可再生能源和公共交通补贴措施。

在发达国家还存在一种隐性的贸易壁垒一友好型政府采购政策,这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的采购力度,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低碳清洁技术和工艺革新,生产低排放甚至为零排放的产品。这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友好型政府采购政策,并非世界贸易组织(WT0)《政府采购协议>所禁止,发达国家利用国家采购数量和金额巨大,可为本国企业带来巨大利益,是发达国家所青睐的国际贸易隐性低碳壁垒措施之一。

(四)碳足迹标签

碳足迹标签是国际贸易领域产生的新鲜事物,一国为达到碳减排目的而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过程释放的温室气体(碳足迹)应用量化指数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碳信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排放产品。2007年3月,英国成立碳基金激励企业推广和使用碳标签,率先推出全球第一批碳标签产品。随后,2009年10月,澳大利亚正式推出首个碳标签制度,承诺未来5年将连锁超市5%-10%的上架商品贴上碳标签;2011年7月,欧盟实施新的玩具安全标准,凡进入欧盟市场销售的玩具必须经过一套严格的安全评估并获得CE标识;2012年1月,日本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出售农产品包装要自带含碳标签信息。

在发达国家,碳标签已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选择依据,企业已通过加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力求降低产品碳排放量,积极加入低碳生产行列。这意味着我国要继续保持在发达国家出口贸易量和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青睐,继续占有或扩大国外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在产品研制、生产、包装、运输等环节实施碳标签制度,继续赢得发达国家消费者市场。

(五)低碳技术标准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垄断优势,常制定超越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低碳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不加以区分一律严格执行较高碳技术标准,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排除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以维护本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销售份额。近年来,我国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增长态势,带来直接损失以年均15%的速度逐年增长,仅2010年因技术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出口直接经济损失达582亿元。

目前,发达国家制定的低碳技术标准涉及领域越来越宽泛,己针对食品、家电、汽车、纺织、钢铁等行业制定了低碳技术标准。食品行业关系着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也是碳排放释放大户,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包装印刷油墨材料,制定了目前我国仍处于真空阶段的安全标准;由于印刷油墨含有苯类残留致癌化学物质对人类危害极大,欧盟规定食品包装印刷油墨材料中的4-甲基二苯甲酮及二苯甲酮的总迁移极限值必须低于0.6Mg/kg。同时,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监控部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就制定了各自的汽车低碳排放技术标准。碳技术标准与产品、服务和技术销售结合实施,是目前低碳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却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给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提升低碳技术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低碳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一)不利影响

1.出口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能源资源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较小,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所含碳排放量较高,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碳减排技术相比,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较低,在产品生产周期的各环节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国内企业若想继续保持以往在发达国家所占市场份额,需要在生产、包装、运输、储存和销售环节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工艺设计,以满足国外发达国家消费者低碳排放产品需求,这样就势必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符合发达国家低碳标准的出口产品,一般需要投入高于原有粗放生产方式成本的近1/3,这对国内沿海或内地的大多数小规模外向型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的,而且随着发达国家实施一系列低碳技术标准、低碳认证制度措施,我国出口商品需要按照发达国家低碳制度标准进行检测、认证,才能进入发达国家消费市场,这不仅又增加了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也更加弱化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出口量下降,国际市场占有率降低。碳关税、碳足迹标签、碳技术标准等一系列低碳贸易壁垒的实施,一般都是发达国家针对不承担碳减排的发展中国家而设计的,逼迫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和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而,这并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目前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强制的碳减排目标。因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能源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不高等条件所限,我国出口商品以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化肥等含碳量高行业为主,其所占份额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70%左右。据《2010世界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测算,我国对外出口商品量可能因碳关税的全面实施而下降20%,关税税赋水平大约增加10%。考虑到我国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以重化工业和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且都属高耗能产品,出口最多的也是含碳量高的能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旦碳关税全面实施,我国出口商品将面临巨额的碳关税,这势必将我国生产的商品拒之于发达国家市场之外,导致我国产品出口量的迅速下滑,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

3.生产管理要求苛刻,危及中小企业生存。近年来,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挫的本国制造业,针对传统制造业制定了碳关税、低碳技术标准,碳足迹标签制度等一系列低碳贸易壁垒措施,涉及产品整个生产周期,从产品生产到运输,销售到报废等各环节都将贯穿生态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原理,要求形成一个无污染、高效率、低能耗和再循环的产品产生管理体系,对企业产品的生产和运营管理提出了苛刻要求。发达国家要求进口商品符合其制定的低碳标准,将不符合其制定的进口商品拒之门外,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仍停留在粗放生产经营阶段,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常伴随较高的碳足迹,为减少产品所附加的较高碳足迹,粘贴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碳标签,这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有的只能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危害到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安全。

(二)有利影响

1.出口技术含量提升,绿色商品出口比重增加。低碳贸易壁垒虽然给我国出口贸易及企业带来众多不利影响,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增加绿色商品出口比重,由过去的出口数量型向质量型、出口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环节向产业链高端环节等方面转变。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格局统计数据表明,自2010年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首次超越传统出口产品,其态势稳步提升,但仍然见到一些技术含量低、碳排放量高的低端加工出口产品。发达国家低碳贸易壁垒限制对象一般针对钢铁、化工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行业产品,并没有对高新技术产品限制在进口产品之列,这对我国传统经济粗放发展方式转变是一次契机,有利于我国将低端出口企业淘汰,给高技术企业留有成长空间。

2.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低碳贸易壁垒能够顺利实施,其根本关键在于发达国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借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在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盛行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呼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因当时凭借低廉商品出口也能维持企业生产和发展,加上企业要进行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以致我国多数企业不愿意也无力承担技术研发成本,缺乏技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现在,低碳经济风靡全球,低碳经济日益深入人心,发达国家频繁制定较高低碳贸易技术标准,给我国传统出口部门带来巨大损失,仅2010年我国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就直接损失达582亿元。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已迫使我国企业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增强自身核心产品竞争力,才可以求得生存而不被淘汰。

3.转变铸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去,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高排放、高耗能、低效率为主,大多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获取了短暂的经济高速发展,却给长期发展带来了能源和环境安全的隐痛。低碳贸易壁垒正是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产物,我国受低碳贸易壁垒的影响,企业为适应低碳经济潮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从而使得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高新技术发展逐步得到推广。在低碳贸易壁垒的盛行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要保持出口量稳增长,就必须改变过去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三、我国应对低碳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国际产品竞争力

发达国家低碳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围绕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制定的,我国应主动适应低碳贸易国际潮流,谋求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量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壁垒低碳化趋势,我国要注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单纯注重出口产品数量增长转为同时兼顾出口数量与质量轨道上来,并且依托低碳技术提升,由过去出口“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行业产品过渡到出口“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行业产品中来。推动初级加工贸易组装产业升级到高端装备制造业,扭转主要依靠劳动能源密集型行业出口商品局面,从而转向依靠高技术低耗能型行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碳减排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扶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生产质量

我国对外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最容易遭受国外发达国家的低碳贸易壁垒。为顺利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低碳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传统产业低碳技术改造、升级和优化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节能和循环低碳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低碳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产品能耗和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了解低碳贸易壁垒内容,协助其生产符合低碳贸易壁垒制度要求的产品;严格贯彻执行国内低碳认证制度,利用低碳贸易壁垒倒逼机制,帮助企业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产品全过程实行低碳化,提升国内企业产品生产质量。

(三)建立低碳产业链,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国际低碳贸易壁垒对出口产品的全生命期,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低碳排放和技术标准,这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国企业应从产业链低碳化抓起,将减低碳排放贯穿其整个生产、运输、销售过程,全方位调整和改进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对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实行低碳量化考核,对每一类产品、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道生产工序的碳排放量都进行量化数据管理,有计划、分步骤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碳足迹评价,针对高足迹环节制定科学性的降低碳减排措施,建立从产业链上游企业至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完整低碳生产产业链,通过优化生产、配送、运输、库存等系统,彻底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耗,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企业生产产品的低碳竞争力的目的。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爱女性健康(6篇)
  •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作文范文(1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