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文物收藏(6篇)

时间: 2024-01-06 栏目:公文范文

文物收藏篇1

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除旧布新、喜迎2007新年来临之际,纵览和展望中国民间收藏的现状和前景,既令我们欢喜,也不免有些担忧。喜的是中国民间收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度深入中国城乡各地,越来越成为数千万人的业余爱好和精神文化追求;忧的是中国民间收藏理论准备不足,政策环境仍不够宽松,市场的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状况无大的改观。当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眼学鉴定”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定式受到实践的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影响民间收藏健康发展、影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鉴定理论,改变过时的思维定式,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中国陶瓷鉴定理论,特别是中国元代瓷器鉴定理论,处在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上。2004年、2005年中国国际民间元青花研讨会连续两年在山东济南举行。2006年10月至11月,中国境内连续举办了三场元代瓷器研讨会:先是当年10月在中国瓷都举行的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接着是11月下旬在上海举行的规模空前的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刚一鸣金,广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立即开锣。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举办了“景德镇千年展及‘7501生活用瓷’研讨会”。这些现象彰显出从民间到官方,从国内到国外,从社会科学界到自然科学界,正在涌动着一股关于瓷器研究和鉴定,特别是关于元代瓷器研究和鉴定的热潮。这既反映了在中国也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对元代瓷器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十分模糊的欠发展的状态,迫切需要理论的武装;而且预示着这个领域正在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这是或迟或早要发生的事情。

笔者最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南方某省的一位企业收藏家,他在自己承包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些可以确定年代的元代和明初的瓷器,一次次送到北京请一位权威的瓷器鉴定专家给予鉴定,结果一次次遭到被“枪毙”的命运,其否定的理由是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器形,博物馆也没有这样的器形,历史文献也没有记载过这样的器形。这位藏家非常生气,想“教训教训”这位鉴定专家,于是掏钱买好飞机票,让朋友把这位专家请到南方,又用专车将他送到自己的基建工地。现场的所见所闻令他十分震惊,他断定这不是人家事先埋好“地雷”在欺骗自己,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他绝对不敢相信!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探讨中。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这无异于要自我扬弃,自我否定,这既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又是一个痛苦的思辨过程。在事实面前,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对自己在过去鉴定中所依据的传统鉴定思维发出质疑:一是以“未见过”作为鉴定时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二是以青花原料作为断代依据需加分析;三是文物的“多少”不应作为断代的标准;四是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

“除旧布新识君意,烂烂一星光射人。”这是清代黄遵宪《西乡星歌》中的诗句,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的思想认识也要除旧布新,不能因遁守旧。上面提到的那位藏家不得已出此下策“教训”专家;而这位专家又不得已用自己不大乐意接受的方式经历这件事情,皆因中国时下国情使然,我们应从积极方面加以理解。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位专家悟出的四条教训虽然击中了中国现时古瓷鉴定弊端之要害,但其“君意”并不为中国文物鉴定界所“识”,他就此所写的论文竟然被三家权威文物刊物退稿,这种尴尬局面令他啼笑皆非。在此我们要郑重告知读者,这篇重要论文和相关材料,本刊将在下期刊出,敬请大家关注。我们希望用这“烂烂一星”实现“光射人”的目的,推动中国文物收藏理论的创新和变革,因为只有创新和变革才能发展。

作为中国内地创办最早的收藏类期刊,2007年是《收藏》杂志的15岁生日。15年来,我们一直努力为中国文博收藏界营造一个“雅俗共赏,中间偏上;学术民主,鉴赏并重;传播资讯,指导收藏”的温馨园地,应该说我们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鉴于本刊已创办15年,新老读者的藏识和鉴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刊从今年起,将缩减现代收藏的内容,腾出版面加大传统收藏大项的分量,尤其是办好书画、陶瓷两个大板块,兼顾铜器、玉器、金银器、杂项及钱币等项。在新的15年,我们要更好地贯彻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为各种学术观点提供争鸣的平台,积极推动中国文物收藏理论的创新和变革。我们要广泛凝聚人心,聚集人气,精诚团结广大读者、作者和各方合作者,齐心协力,戮力将《收藏》杂志打造成中国藏界的精品大刊,因为这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文物收藏篇2

刘君既不是贯朽经年的富翁,也不属于从国内名校转赴美邦深造的高科技人才,只是一名从函授课堂走出来的山东小伙儿,把修理汽车的工棚从济南移到彼岸,继续用油渍之手赚钱养家。客岁“九一八”纪念期间,他在旧金山湾区捧出部分文物试展,观展的两位师友敬佩他的执著,嘱我予以关注。至于他为何喜欢上了砸钱像无底洞的抗战文物收藏,还能挤出200万美元,堆积这些旧货,倒是我有兴趣追问的。

今夏重返斯坦福,与刘磊几经接触,是他让我知道,别人眼里“那个修车的”也能创造别开生面的历史,汇入国族与人类共有之长河,却比政治家与将军的创造成本低得惊人,既远离“无毒不丈夫”的同类操戈,也省却硝烟笼罩“万骨枯”的地面铺垫。唯有以善养心,即可随意而从。只要执著前行,便是万般生态。

第一把军刀

生当“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年份,刘磊与两位哥哥一起,也赶上了饿肚子的时光。虽然如此,身为家庭妇女的母亲仍以《朱子家训》育子,毫不懈怠,刘磊自幼就能背诵“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等句。到外婆家做客吃饭时,外婆对外孙们的言谈举止都有特定的要求,连拿筷、端碗、夹菜与坐姿,也毫不客气。在岁月,竟然还有这样的母亲和母亲的母亲敢于站起来,抵挡横扫“四旧”的洪流,这对母女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大的。

在今天,谁家的亲属从台湾返乡探访,自然可以光明正大地迎来送往,举杯庆贺,当地的政协负责人准会上门,寒暄统战对象。但在30年前,亲属在台就是社会关系的污点,从组织到群众都不放心,即使不被放在明处监视,也会在背后被人指指点点。刘磊的外婆家就不例外。当母亲的爷爷与叔伯多人都逃到台湾,只有父亲留在大陆,等待后者的除了搜肠刮肚的交代,就是。

刘磊的童年与少年就在这样的家庭阴影中度过,匆匆告别中学课堂时,已是17岁。17岁的年轮,本是许多同龄人在双亲的呵护下准备高考的梦幻时段,刘磊却为生计,走进山东警官学院汽车修理厂,拜师学徒,三个月之后结业,转入后勤部大公汽车修理厂,终日从车底爬进爬出,不嫌其脏,不知其苦。仁慈的造物主也怜悯这位勤奋的小伙子,赐以聪明的大脑,他对机械、电机挺来悟性,一学就会。两年之后,就在汽修行业站稳脚跟,还被委任为发动机组组长。他一边修车,一边拿起书本,攻读函授课程,掌握以电脑指挥系统为中心的现代汽车修理技术,并把自己的所学所用传递他人,为山东省武警总队济南一、二、三中队军地两用培训学院讲授汽修课,赚点茶水钱。在旧金山抗日战争文物展中展出的日本军刀。

还得感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国策,国人长期压抑的劳动激情得以奔放,物质财富纷纷冒出地面,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带动中国汽车购买力的同时,也带出了汽车修理的需求。年轻的刘磊赶上这个好时代,加上军牌挡风,定点修车的收入就不难比跻身广东风餐露宿的打工仔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单好看,但也远不如“官倒”或服装、手表走私来得“多快好省”,修车工与掷金抱货的文物收藏之间,恐怕还不止一步之遥。

1994年,刘磊22岁那年,在修车行当混了5个年头,有人在济南郊外的水塘里捞起一把锈迹斑斑的日本军刀,视为奇货可居的神物。他闻讯赶来,以3000元人民币成交,带回家里。3000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全赖辛辛苦苦的劳动所积,他却出手大方,还振振有辞,说:大炼钢铁之后,要找一把日军的军刀已不容易,它是历史的文物,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总得留住这段历史,不能让它废弃。

这就是刘磊掏钱收集第一把日军军刀与第一份抗战文物的理由,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就与抗战文物的收集结下不解之缘,一发不可收拾。

古罗马哲学家L.A.西尼加有言:“处境无论是好是坏,几乎都取决于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在我看来,整天同受伤的汽车对话的修理师刘磊,对弃如敝屣的历史旧物情有独钟,同他那充满苦难与忌讳的家史并非毫无关联。历史的伤痕好像就在潜意识中提醒他,尽力留住历史的物证,珍惜历史的代价,不管日本侵略军的那把军刀是否沾过自家祖辈的鲜血。

寻找外公

外婆与母亲两代人以《朱子家训》的言传身教,熏育刘磊,这无疑属于书香之家的套路与专利,渊源有自,至于外公是啥模样、叫啥名字、干什么职业,刘磊都不知道。邻居的外公来了之后,总能掏出花生和糖果给孩子们分享,刘磊却从小不见自己的外公。每当向妈妈与外婆打听时,她们都不愿提起,生怕小孩说错话,招惹是非,外婆仅说了一句“在天津教过书”,然后含泪无言,讳莫如深。

大人越是这样,执著的刘磊就越想掀开神秘的帷幕,把外公弄个明白,但那毕竟是一个信息暧昧的时代,也是言多必失的时代,他只能从亲友与邻居的嘴里偶尔听到一些既语焉不详亦需互证的传闻。

有人说,外祖父的父亲是安徽阜阳望族,做过县官,在南京、青岛都有房产,当年为了支援抗战,曾向国家捐制一万套军服。也有人说,1949年前后,外祖父的父亲带着部分家眷逃往台湾,做过国大代表,四外祖给留在大陆的外祖父写家书,使外祖父突然成了“台湾特务”,至死无法洗清这个罪名。还有一个情节倒是刘磊亲眼所见,那是1987年,四外公获准回乡探亲,惊悉他的那封信惹出哥哥的大祸,自责得昏厥过去……

刘磊说,他们从小就很少被人关心和接纳,冷落得很,但有一次,跟随大哥二哥出去玩,有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子停下车来,抱着刘磊说:“我是你外公的学生。你外公教了我很多东西,特别是教我用牛油做肥皂。”刘磊对此记得很清楚,就像发生在昨天。但也有人说,他的外公擅长珠算研究,三间房子都摆满算盘与资料,来临时,这些资料就烧了三天三夜。

有一天,妈妈从外婆家带回一件厚重的黑色衣服,说是外婆用外公的呢子大衣改制的,给二哥穿。刘磊好奇地问:什么是呢子大衣?妈妈答曰:就是衣服上抹上泥巴。二哥穿上它之后,个头也在长,不仅磨坏了右袖子,穿在身上也显得小了,刘磊就接管这件衣服,穿在身上觉得很牛,心中充满荣耀,那毕竟是和外公最近的接触,就没让妈洗过沾满二哥鼻涕的两个袖子。旧金山抗日战争文物展合影,左二为作者,右二为刘磊。

刘磊还记得,小时候家徒四壁,黑色的木箱上放了一个牛皮箱,有点显眼,妈妈说,那是外公上学用的书箱。他每天围着它,真想撬开,好从里面找出一点新奇好玩的东西。经商的父亲从外地回来,妈妈就把好吃的东西锁在皮箱里,刘磊总是设法找钥匙,偷出一点东西,祭奠那个饿得难受的五脏庙。他说,下次回国时,他要把这个箱子带回来,作为最珍贵的收藏品,还要精心复制,给外公的后人每人发一个。他的理由还略有想象力:那个箱子肯定伴随外公读书学习、结婚生育,从青春洋溢的美少年,到落魄的知识分子、“臭老九”、人民公敌。这个箱子伴随主人的女儿落到别处,生出几个叫外孙的顽童,没什么出息……说到这里,刘磊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14年前,刘磊申请赴美成功,临行前,坐在外婆身边聊天一小时,老太太就是闭口不谈外公,一句也不说。对于外公的身世,刘磊总是说没办法,他已尽力,我却提醒他,总有办法问到外公的来历,外婆不在了,还有母亲,母亲不愿讲,还有舅舅。他还比较虚心听话,数日之后,西安的表妹回复他:外公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性情中的刘磊就在微信留言:有谁能告诉我外公的名字?我要想一切办法找到外公的毕业资料,让他们补一个毕业证书,来纪念那个落难的基督徒。

再过两天,经表妹再三追问,方知外公叫吴松均,1922年生,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66年6月自杀……

漫漫收藏路

德国小说家L.弗兰德说:你可以拿走别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能,那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生活态度的自由。当跨世纪的狂欢过后,年轮指向2001年,刘磊临近而立之年,抗战文物的收集已有300多斤。据说汽车王国美利坚的钱更好赚,那里还讲法治,他就远渡重洋,重操汽修之业,还要赓续抗战文物收藏之念。

初到异国他邦,近乎举目无亲,借亲友的钱来办一个汽修店,除了函授生的语言障碍,修车业务如何从头做起,也很棘手。头一笔业务就是给一位40岁出头的华人客户兢兢业业地修车,还为他更换一台发动机,成本都有2000多美元,修完之后,俨如新车,那位华人客户竟以试车为名,逃之夭夭。头一个客户的这一逃,对举债开张者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刘磊毕竟自幼从困境中走来,苦难既可以摧残人的生活乐趣,也能锤炼人的坚强。第一年的修车打点,吃住都在修车店,但也得回家洗澡,他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才开车动身,点点滴滴皆辛苦。有一次凌晨回家,把车开到红灯前停下,因为太累,踩了刹车,人就睡着了,油箱的汽油烧个精光。醒来已是天亮,车还搁在十字路口,走不动了,那时的费利蒙市人不多,车也少,总算没有阻塞别人。

异邦的温饱问题在省吃俭用中稍解之日,就是刘磊的抗战文物继续购置之时,虽然并不富裕,但国际大都会旧金山的文物信息远比山东济南丰富和畅达,刘磊的文物鉴赏水准与行情判断力也在逐渐提高,解读历史的能力与收藏境界也在互动中升华。只要听说哪里有他所期待的某件文物在拍卖,他就迅即预订机票,飞抵竞标现场。他还多次走进藏主家中,用真情打动对方,让他们相信,藏品转到他的手里不会损坏。

除了修好车、养好家,刘磊用一种自拟的责任捆住自己,试图以日军军刀为史料线索,对日军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抗战史稍做探索,你也可以把这叫“兴趣”,兴趣却生成责任。在刘磊看来,历史文物收藏者也是历史传承者,收藏的目的既不是猎奇,也不应炫富,而是铭记历史的苦难,拥抱和平,杜绝人类的悲剧重演。去年是他收藏文物20周年,20年是一代人的年龄,他的儿子已满20岁。他觉得,收藏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也该拿出来展示一下,对自己、对历史以及对后世子孙都要有一个交代。

他的想法得到周围朋友的赞成。就在去年“九一八”纪念日来临时,经过24小时的准备,就在自己的修车厂搭建出一个简陋的展台,几百件抗战文物得以露面。

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展览,倒是让刘磊看到加州侨界的千姿百态,也有助于吾辈把102年之前梁任公之于旧金山华侨的印象拿来对照,耐人寻味。展览前后,刘磊接到很多电话,近乎昼夜不停。除了日本人叫停,扬言否则他,也有不少电话是华人圈的质问:怎么可以收藏日本人的杀人凶器,用意何在?不少侨领也在背后抵制展览,说:刘磊的动机不纯,就想出名,不要参加。另有一些侨领显得冷静,直言刘磊:你要把我们社团的名称作为合作方,挂在纪念展厅,我们可以帮你宣传发动,派人到现场帮你张罗。

诚如刘磊所言,纪念“九一八”,只是遥想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追忆为我们流血丧命的勇士,这是一种严肃的纪念,不是party,怎能把纪念先烈的活动搞出这么多的利益交换?他收藏文物和办展的目的其实很简单:第一,通过实物展,让华人看到日本为侵华而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战争是惨烈的,很多刀上保留子弹打中的痕迹,应当珍惜和平;第三,当官方不能完全正确地解读复杂的历史之时,民间“草根”也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历史的真实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刘磊手中的通货无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都不过是在辅助他实现挽留与品味历史的自由。正是基于一份质朴的历史情愫,伸出援手帮助他的人越来越多,除了由他发起的“海外抗日战争史料研究会”的团队,还有正直热心的侨界前辈资助与鼓励。

文物收藏篇3

收藏是古已有之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行,人们将历代古玩、估计、艺术品、生活品等历史遗物和文化遗产,有意识的进行收集和珍藏并代代相传,或集藏八万,或交流交换,逐渐形成问候的文化积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民生的大幅提高,收藏热从星期到兴盛,已由一种休闲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发展成一种高雅时尚的新型产业文化。盛世多收藏,收藏兴文化。收藏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此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愉悦和投资上的回报,更成为时下具有高层面文化地域又具有收益性的一项文化产业。

一、收藏的起源与鉴赏的发展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产生、发展都有它的意识根源发展过程,都经历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漫长发展演变。收藏和收藏文化亦不例外。追溯收藏的历史,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人热心于收藏,唐宋时期较为风行。但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起源于北宋晚期。北宋历代皇帝皆好读书,善书画,喜收藏。尤其是宋徽宗,更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化皇帝”。他特别冲上古代文化艺术,在位的三十年间,广集历代珍玩,泛藏各朝书画。他虽然在历史上是从政失败的“亡国之君”,但在古代艺术史上他却以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和大鉴赏家永载史册。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上层社会的崇古情结和意识大大加强,而他们对古玩的大量需求又影响到了整个社会收藏意识的提升。大大促进了收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纵观收藏业的发展历程除了北宋的肇兴外,又经历了清代康乾盛世和清末民初大众收藏的两次大规模的高潮,无不源于以下几个历史原因:一是文化积累越来越丰富,二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三是知事阶层空前壮大,四是多种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五是是长期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和在这种局面下形成的追求精神享受的社会意识等等。因此说,收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又在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中发展,它既是社会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进步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当代收藏文化的大发展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千年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度发展,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社会文化多元繁荣的大的时代背景基础上的。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举国上下国富民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一排欣欣向荣,全国性的收藏热、收藏投资热开始兴起。当今中国收藏队伍已经达到了七千多万人,收藏门类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所有范畴,收藏观念也从历史上的兴趣爱好的旧观念更新为品评鉴赏、交流投资的新观念、新风尚。

收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带动了文物、古玩、艺术品拍卖等行业的崛起和兴盛。目前全国有资质的拍卖行有240多家,每年成交额都在上百亿元以上。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事业文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就是收藏文化和拍卖行业。可以肯定的说,目前我国收藏也的兴盛,拍卖行业的红火,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这种太平盛世、经济发展带来的古玩收藏也的红花,必然会给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收藏文化与时俱进、呈现市场化、大众化态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二、收藏活动中的鉴定与鉴赏

鉴定和鉴定学是在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经常出现的名词,在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中,鉴定更是文物入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鉴定在文博工作中时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很强的技能,博物馆对文物从收藏到整理、研究、保管、保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围绕着鉴定进行的,鉴定在博物馆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民间收藏,无论是以收藏、鉴赏为目的,还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都要从藏品的鉴定、鉴赏开始。对古玩、文物、艺术品的真伪和鉴别、保值增值与否都要做一番研究决断、判定,这一过程就是鉴定的过程。没有鉴定在先,收藏收购、交易买卖、保值增值都无从谈起。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鉴定在收藏中的重要性。

例一:一位珠三角的收藏夹投资上千万元收集古代瓷器一百多件,经文物专家鉴定后,均为仿制品。

例二:沈阳一位买主花了十一万元买到了一个铜香炉,经专家鉴定后才知道是在古玩市场上只值二百元的赝品。

例三:一位新疆收藏者在海口市花四千八百元买下说是古墓出土的钱币和一对瓷瓶,一经鉴定只值五十元。

例四:一位藏家在拍卖行花112.2万元拍下潘天寿的一幅画,后经鉴定却是一副仿真作品。

因此说想搞收藏,特别是古玩旧物的收藏,一定要把好鉴定这一关。赝品是搞收藏、收藏投资的最大风险。所以鉴定真伪,鉴定的能力,其“眼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行话说的“眼力”就是鉴定能力、鉴定水平。鉴定关乎收藏的质量,投资的取向等一系列重大事项,所以说它对每个想入收藏之门,走古玩、艺术品收藏投资之路者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和本领。

三、多实践方能提高鉴定鉴赏能力

对于无论是国有收藏机构还是民间收藏者来说,鉴定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它不是靠多看书、多听课、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是要靠长期的接触实物,掌握器物的特征、掌握基础实践知事和长期的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一个考古学、博物馆学硕士或博士入不亲自参加田野考古实际锻炼和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长期观察、比较实物,绝对成不了鉴定专家。我国当代著名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先生就曾经是背景故宫博物院瓷器库房保管员;我国研究青花瓷器大鉴定家张浦生先生也是南京博物院瓷器库房保管员出身。

掌握鉴定技能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做到三多,即多看、多比较、多学习。

多看—是要多看实物,多看标准器。入瓷器鉴定,一定要多看各时期的器物。多掌握器物的特点,掌握各时期典型器物的典型特征。

多比较—就是多看真品,也多看仿品,从中比较其差别,总结出真与假的各自特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多学习—多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入瓷器的鉴定方法,通过胎、釉、纹饰、底款、造型等等;书画中,各时期的画风、各大名家的个人风格,纸墨、笔法、印章、题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积累、钻研及长期的实践来进行鉴定的方法,行话叫做“目鉴”—即眼学鉴定。它历练的是“火眼金睛”,是一种品位文化、人文历史、探寻古人只会、艺术成就、美感神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碳十四测定和光谱测试等高科技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未必真丧志,鉴赏定会长精神。通过收藏和鉴定、鉴赏,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平台,是我们享受生命的一种方式。更是我们体验古代历史文化,探索千百年华夏文明史的重要途径。

文物收藏篇4

“不想误导老百姓搞收藏。收藏本不是为了钱,是一种文化,

但现在情况变了。”马未都曾在电视节目里讲述自己最近的一段经历:

刚在香港的古董交易会上买下一东西,

马上被人注意,还没办完手续就有很多人来找他,

包括卖家也说,能不能给十万块钱,就别要了。

因为收回来马上就能坐地起价。

小众爱好

长久以来,在中国,收藏只是文人墨客、官宦人家这些小群体的爱好。中国有收藏传统,也有破坏传统―攻打城池之后往往一把火烧光,这就导致东西不容易传下来。是墓葬文化拯救了中国的文物,现在的文物收藏品大部分是挖掘得来。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收藏家可以追溯到商代――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后人在妇好的墓中发现了数目极大,质量上乘的玉器。

有一句玩笑话,说当你富裕起来的时候,最后一个请进家门的是艺术品。当你发生问题的时候,第一个请出家门的也是艺术品。

古代的时候,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优良,与当时的生产力匹配,国人的生活水准数次达到世界级的顶峰,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就远远地高于别人。

宋朝非常重视文化,出了很多文学家,收藏到了宋代就已经变得规范。宋朝的坡就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收藏家,他藏“墨”。坡看到了墨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写下了许多关于文房四宝的文章。对墨文化与价值的理解,体现出坡的学养。同时也反映出良墨已属于当时皇亲国戚、士大夫们所钟爱的玩赏品了。

因为宋朝的文化发达,很多藏家都偏爱这一时期的作品。在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前10名中,北宋诗人黄庭坚的《砥柱铭》和宋代佚名的《汉宫秋图》都名列其中,分列第2位和第8位,其中,黄庭坚的这卷书法在北京保利2010年春拍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

明朝也有不少收藏家,其中以项元汴最为著名。项元汴出身名门望族世家,富甲一方,并淡于仕途做官,而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鉴赏、收藏文物上,其“天籁阁”收藏空前绝后,在当时蜚声中外。后清兵攻破嘉兴府城,其藏品被千夫长汪六水所劫掠,散失殆尽。后有些藏品归于皇宫,现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清朝年间,以乾隆时期收藏之风最盛,乾隆皇帝成为最大藏家,他的藏品也成为当下收藏界最受追捧的文物。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皇家收藏”概念,是否著录于《石渠宝笈》成为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

2010年11月11日,伦敦拍卖行班布里奇斯在伦敦郊外一个仓库里举行的一场私人遗产拍卖上,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4亿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总有一天,乾隆皇帝的收藏将胜过法国印象派的绘画!”张五常表示,乾隆的收藏兴趣广泛,工程之巨属天方夜谭,虽然自己指导炮制的物品有点俗气,但风格明确,他的书画收藏有他的题跋、玺印风格。在价值上,有朝一日必将雄视地球。

藏并玩着

王世襄是近代最为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他出生于1914年,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爱好明式家具。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世襄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任助理代表,曾代表国家追还抗战时期被劫夺之文物2000余件,其中宋代马和之《赤壁赋图卷》等皆为国之珍宝。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1966年,“”的风暴席卷之初,王世襄耳闻目睹京城红卫兵“破四旧”的“壮举”,已经预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铜器、鸽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会被划入“四旧”之列,遭到灭顶之灾。王世襄被迫起来“自我革命”。他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来抄家。他心里不愿意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文物分离,但又不忍心看到它们毁在家里。王世襄这种明智的选择使自己的珍品躲过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

那时的收藏,多与金钱无关,而是出于对藏品本身的热爱和文化研究。王世襄曾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搜集旧家具,收上来的形状各异的明清家具太多,塞满了狭小的空间,人没有地方睡觉。于是王世襄就将两个明代的柜子拼在一起,和夫人每个晚上睡在柜子里面。

几十年来,王世襄家中收藏紫檀、黄花梨家具无数,其中80件珍贵文物进入上海博物馆展览大厅。

但王世襄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收藏家,他认为,自称藏家,须拥有真正的古物,而这古物又必须是一种完全创造出来的艺术。自己收不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官窑瓷器,收不起宋明字画,而只收藏一些当时没人要、价钱便宜的木制家具。

而紫檀黄花梨家具当属珍玩,首先在于其材料本身价值连城,如果把明朝黄花梨工艺移到普通白木上面,恐怕不会有太多人推崇明式家具的简洁疏朗,价格也将一落千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与其他艺术品相比,家具还不属于完全的艺术。

资本涌入

如今,大量的新买家涌入收藏市场,资本成为市场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有多个藏家都表示出现过这种情况:几年前,甚至一年前,卖给你的东西,现在纷纷回来说,我加一倍价钱,你再卖回给我吧。市场的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渐成主流,基金、机构的进入不断抬高藏品价格,屡创新高,直接将大量旧藏家挤出场外。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藏品背后的文化――那太深邃又难于理解,而是不断增长的价格,就像杰克种下的豌豆,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蹿入云端。

马未都认为现在收藏生态不是很健康,“大多数介入收藏领域里的人,都属于投资者,这个比例过大。西方的比例比较低。西方收藏家的比例大大高于投资者。类似现在很多艺术专场的拍卖,都是西方收藏了一个世纪以上的东西。”

相比于西方人将艺术品、文物的消费视为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的收藏市场仍是投资市场。“我们离真正的收藏家还有漫长的距离。中国将收藏视为一种享受,最快也需要20年至50年时间,那时才会有真正欣赏文物的贵族。现在我们在艺术修养、陶冶、欣赏比例上投入得还不够,”马未都说。

但是,业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这至少说明中国的文化愈加得到重视。此前艺术品拍卖场上最受追捧的往往是毕加索或者凡・高的画作,同时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而在当下的这股行情之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品和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国内资金充裕,发掘的是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体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乱世藏金,盛世收古”,在中国富裕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新的收藏文化或许正在形成。

老藏家

季羡林

最好的收藏时光

上世纪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属于高收入阶层,那时收藏界有眼光的没钱,有钱的没眼光,季老两者俱全,他赶上了中国最好的收藏时光。

季羡林的藏品,仅古字画就以百计,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怪,数不胜数。其中颇多巨幅。除了画以外,还有田黄、古印、古墨、古籍、名人信札等藏品。仅以田黄为例,因稀少难得,民国时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另外,季老特别爱惜文字,只要有字的东西都不扔,胡适等名人的亲笔信,他都保留得非常完好。

季先生的藏品为何历经“”仍保留完整呢?是因为季先生被抄家抄得早,被抄之后就封起来了。“”之后,季先生在老朋友胡乔木的帮助下,收回了所有藏品。

韦力

中国集粮第一人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韦力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藏书数十万册的他,在天津专门拥有一幢“西苑书楼”,这是他个人收藏古籍的所在,三层楼的空间共陈列近百个大书架,价值数千万的藏品罗列其中。据韦力自言,其中价值几十万的古籍他就有四十多套。

他还曾被誉为“中国集粮第一人”,在致力于中国古籍收藏之余,还大量收集粮票、烟标。

马未都

创办私立博物馆

马未都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

作为国内知名的古玩鉴赏家和收藏家,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到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马未都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等收藏类书籍并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专讲收藏。观复博物馆中展品以马未都多年的私人收藏为主,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等。

新藏家

林百里

张大千的头号粉丝

在华人收藏圈,痴迷张大千画作的非林百里莫属。为此,每每张大千画作拍出创纪录时,尽管委托者通过电话,圈内人也能猜到是林百里的手笔。2010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中,张大千《爱痕湖》拍出了1.008亿。关于藏家身份的一哑谜便开始流传:此人在深山老林。而谜底就是林百里。

林百里是台湾广达集团总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购买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名家的画作,2003年他以4200万美元收购了知名藏家程琦的全部古代书画收藏,从而确立了华人藏家老大的地位。

余德耀

只买大牌艺术

2010年10月2日,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估价为2100万至2300万港元,竞拍时一路飙升至5218万港元,由此也打破了张晓刚个人世界拍卖纪录。拍走此画的便是藏家余德耀。余德耀这位印尼华裔藏家,是拥有印尼第三大农业公司的商业巨头。近两年花重金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每每出手便意味着破纪录。

“只买大牌艺术”的疯狂收藏史,令余德耀现有的500余件藏品囊括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所有声名显赫的艺术家,其中包括岳敏君、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曾梵志、刘炜、徐冰、周春芽、俸正杰等。如今余德耀在上海有座筹建中的De美术馆,那里将是他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一个归宿,也包括前不久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5218万港元的创纪录价格买下的张晓刚《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

王耀辉

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的推手

文物收藏篇5

吴树的调查从艺术品收藏开始,然后转到拍卖领域,在此过程中层层深入讲述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背后的故事。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笃信不二的理财之道。事实上,艺术品收藏也已成为当前的一大投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中国境内集结了8000余万至1亿收藏大军。而与此相应的是:近30年来,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约4亿件以上,被盗掘、基建私分古墓约200万座以上,走私出境文物约6000万件左右(相当于40座北京故宫的馆藏);流散民间的文物数量约为全国国营博物馆藏品总数的33倍。

“亿民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专家耿宝昌先生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全民收藏的“盛况”实景。无怪乎有人说,全民收藏是继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全民炒股之后,时下最迷幻、最时尚的国民运动。

吴树认为“盛世收藏”是句骗人的鬼话,而且从文化层面上看,全民收藏运动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文化轨道。溯本清源,中国人的收藏习惯始于新石器时期,绵延数千年来主要经历过神(巫)权文化、王权文化、士大夫文化、儒雅文化四个收藏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一些疑似巫师或部落首领墓穴里的陪葬品,有红山、良渚、龙山、齐家等文化时期的玉器,大地湾、仰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它们的造型、纹饰,体现了拥有者对天地神灵的崇拜与敬仰。

从商周奴隶主与秦汉帝王将相的墓穴中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则让我们在天地人神等文化传承物之外,看到了新出现的封建等级文化的影子,给后世收藏者留下思辨历史的无限空间。

从宋代开始,出版物和书院日渐增多,文人墨客大量涌现,因而六朝字画、当代名人墨宝以及文房用具皆是士大夫和儒雅之士竞相追逐的收藏,此风一直延续至清代,并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这些收藏皆关乎修身养性。

到了晚清、民国,虽说世道不济、民不聊生,一些达官贵人和落魄大户变卖家藏,京津沪等地出现了少量古董市场和专业古董商;但收藏者仍是高端文化人群。一些文人志士纵使家道衰败、衣食堪忧,依然卖衣卖房不卖古董。庞元济、吴湖帆、张伯驹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尽管上述各个时期的人们对于艺术收藏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志趣不尽相似,但有一点,吴树认为是共通的,那就是收藏者都保持着某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这一次全民收藏,却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之上,以至于在近亿人的古玩市场上,几乎只见上家下家,罕见真正的藏家。一方面,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黑市流通频繁、原始信息丢失,导致这些文物无据可考、真假莫辨,丧失了应有的历史研究价值。许多珍贵文物甚至在交易过程中破损毁坏,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另一方面,2010年秋拍落槌媒体欢呼“中国艺术品拍卖进入亿元时代”之际,许多人如梦方醒,发现自己几十年的收藏,被踢出了主流艺术品市场之外,变成一堆真假难辨的烫手山芋。血本无归的愤怒,使得这些人迁怒于文物专家和政府,指责前者有眼不识珍宝,后者只知开放文物市场,却从未真正授予收藏者文物收藏权与交易权……

那么,到底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曾多次只身潜入山西、河南、浙江等地的造假窝点,扮作制假售假的同道中人或嗜好收藏的金主,与拍卖公司高管、造假高手、鉴定师、制假农民、文物贩子、艺术学院老师周旋过招,向三教九流讨教,对中国内地文物市场进行整体扫描与剖析。难得的是,这样一个主题严肃、事实发人深省的纪实文学系列作品,吴树写来却幽默诙谐、惊险刺激,那些诡谲离奇的文物案例,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金融资本操控拍卖市场的黑幕,以及鉴定专家、高仿高人、收藏达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种种玄机,外行如我者读起来像是悬疑小说,虽然匪夷所思,却别有一番味道。

但愿这三本书真如吴树所希望的那样,为当局者指点迷津,为旁观者揭示真相。

《谁在忽悠中国》

作者名称:吴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页数:332页

定价:42元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名称:吴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页数:257页

定价:35元

《谁在拍卖中国》

作者名称:吴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2月

页数:336页(精装)

定价:45元

《美的历史》

作者名称:翁贝托·艾柯

译者:彭淮栋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文物收藏篇6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五大文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给力,都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加快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期待。收藏作为一种丰富、生动、现实的文化活动,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收藏文化,探索收藏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收藏的本质是文化

收藏从字面上理解,收就是寻找、发现,藏就是储存、保管,收藏就是人们对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的物品的发现、整理、储存、欣赏、研究、创新的活动过程。收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收藏不仅包括社会成员个体的收藏,而且包括国家层面的收藏。狭义层面的收藏应专指社会成员个体的收藏活动。在西方,收藏活动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了。在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大禹制造九鼎,夏、商、周三代争夺宝鼎的历史传说,以后历代都将保存前朝文物当成重要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收藏是人类的天性,保古尊古也是人类共有的美德,所以世界各国无不以保存他们先哲的遗物为重大的事情。今天世界各国修建的博物馆,比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中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等,都从一个国家层面展示了本国的历史与文化,也体现了对收藏的高度重视。还有就是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收藏,如目前国内的马未都先生创办的观复博物馆、路东之先生创办的彩陶文明博物馆、王勇超先生创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从社会个体层面展示了人们对收藏的热情、投入与专注。而这些又仅仅是目前我国近9000万收藏爱好者的先行者和领航人。正是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成千上万的收藏爱好者的不懈坚持和追求,才有可能汇集成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延绵不断的浩瀚的收藏发展史。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清晰地了解人类社会若干年前的文明历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收藏这一活动载体保存下来的各种实体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文献信息,给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和发展面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收藏的本质是文化。从一定意义说,收藏记录文化、收藏传承文化、收藏演绎着文化。收藏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并且是恒久的社会现象,自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收藏文化。从一般收藏的过程看,是由藏――赏――玩――鉴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藏,是在熟悉掌握相关藏品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寻找、收集、储存、保管藏品的实践过程;赏,是从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角度去欣赏、感受、品味藏品的实践过程;玩,是凭借收集到的藏品开展社会性的交流、展示等形成互动的学习、观摩、启迪,深化对藏品的认识并获得陶冶性情的实践过程;鉴,是在长期收藏实践中不断学习收藏知识、深化对藏品认识的基础上,对藏品开展研究,并能形成有见地的认识的实践过程。收藏活动这一实践过程就是一个文化活动过程。因此,文化是收藏的核心要素和核心价值。

收藏文化的兴起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从目前国内收藏的现状看,收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可以说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年总成交额为502亿余元人民币,较之2009年的22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23%。在2010年的拍品中有10余件单价超过亿元。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直接反映了整个收藏活动和收藏文化的现实状况。

从目前国内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看,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收藏文化重要的物质形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留下来的博物馆只有21个。但现在,我国的博物馆已达到3200多个,并继续以每年100个以上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每3天就会有一个新的博物馆在国内诞生,这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我国博物馆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的综合、社会历史等类型,转向艺术、科技、民族、民俗、生态、遗址、自然、地矿及各产业的专题博物馆类型。我国已经形成以部级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从各大中城市的古玩市场到各类文物和艺术品拍卖市场,从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到各类博物馆的开放,从众多社会成员参与收藏活动到一些企业、社会组织等介入收藏过程,无不充分表明收藏作为一种蓬勃兴起的文化力量,对今天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收藏文化形成了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收藏文化的群众性。收藏文化的主体是国家相关组织和广大的社会成员。仅我国目前近9000万广大社会成员参与收藏文化活动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收藏文化的群众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收藏文化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现实基础的。二是收藏文化的多样性。收藏的对象是各种类型和品种不同的文物和艺术品。各种专题博物馆展示的不同藏品与人们根据自身爱好收藏的不同藏品,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特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收藏实践过程和收藏文化现象,收藏文化内涵也因此更加丰富。三是收藏文化的传承性。今天世界文明发展是在继承历史文明基础上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中,收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收藏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性特点。比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后母戊方鼎,高133厘米,长116厘米,宽79厘米,重875千克,193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武官北地,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这件藏品给我们传递了4000多年前我国青铜文明的历史、文化、艺术、冶炼、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收藏文化传承性的体现。四是收藏文化的启迪性。先从博物馆通过藏品对人们的教育和启迪看,在国内3200多个博物馆中,已有1743个实现了免费开放,其中大型博物馆、纪念馆日均参观人数约3000人次,中型博物馆、纪念馆日均约600多人次,小型博物馆、纪念馆日均约200人次。各类博物馆通过每件藏品不同的文化特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思想启迪作用。再从庞大的社会成员收藏群体看,不同收藏爱好者通过自身的收藏实践和对收藏品的解读、品鉴,不断实现与收藏品文化特性的“心灵沟通”,从中获得知识、智慧,涵养德行、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充分体现了收藏文化的启迪性。五是收藏文化的包容性。人类文化的根本特性是包容。正是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奠定了恒久的基础。收藏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深刻地体现其包容性的特点。收藏文化多样性发展寓于收藏文化包容性之中,而收藏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收藏文化多样性的充分发展。比如,世界各国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物和艺术品,既展示了本国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文明成果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也就是收藏文化的相互包容。上述收藏文化的特点表明,收藏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能够对我们进行思想启迪、精神引导和道德提升。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收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收藏文化的兴起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积极探索收藏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明确收藏文化建设方向。在我国进入“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收藏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文化自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文化包括收藏文化,其根本价值取向是提高人、发展人、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推动收藏文化建设,客观上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推进收藏文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提高收藏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和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只有当我们深刻认识到收藏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时,我们才会去积极参与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二是坚持把收藏文化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收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人们一切社会活动中,经济和文化是两个基本形态,不仅几乎同时产生、同等重要,而且一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支撑与动力。因此,重视文化建设与重视经济建设同等重要。收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其独特的文化性就在于能够满足人们一定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收藏实践过程能达到养智、养德、养神、养气,归结起来就是养心的效果,这也是收藏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收藏文化建设,更加有效地发挥收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使收藏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新的繁荣。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服装购销合同5篇
  • 下一篇:元宵节的作文300字收集十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