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核恐袭
INDIATODAY印度《今日印度》2016.4
在4月1日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与会领导人观看了一部模拟世界遭到核袭击的电影。脏弹被装上爆炸装置在城市中心引爆,附近的人被立即炸死,方圆三公里内的人患致命的放射性疾病,受污染地区被封锁好多年,直到污染被彻底清除,而这种袭击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心理的影响难以估算。
有三种主要方式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地方发动核袭击:一是引爆从国家武器库盗取的或者通过走私武器级核材料制造的核弹;二是破坏一个大型核设施,引发大规模核泄漏;三是在城市中心引爆脏弹或者放射性装置。对印度来说,核恐怖主义威胁是真实的,极端主义分子可能试图破坏那些拥有放射性物质的机构。譬如,利用内奸、黑客盗取核材料,破坏核设施,或者人为制造福岛核电站那样的事故。尽管世界各国在防止核袭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否认在面对的袭击时,世界仍是脆弱的。我们很幸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受到核恐怖袭击,但如果我们不警惕,好运总有一天会用尽的。
正视孤独症
TheEconomist英国《经济学人》2016.4
孤独症是复杂的脑部问题,有很多症状,包括与他人相处不适、对声音、触觉、味觉、嗅觉和光线异常敏感以及沉溺于某种兴趣等等。研究显示,环境对胚胎发育有影响,孤独症主要根源还是基因。尽管有时候成年后情况好转,但孤独症是无法治愈的。孤独症患儿面临学校和未来就业两大难题。一方面针对孤独症患儿的教育耗资巨大且需要大量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但因资金有限,实际很难实现。相比在学校的境况,社会对孤独症患者更苛刻。孤独症患者因为更专注,也更忠诚,雇用他们的公司对他们都很满意。解决孤独症患者就业对社会也是减负。早期的研究显示,2015年因孤独症患者失业,社会将花掉1620亿到3670亿美元,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万亿美元。正视孤独症肯定投入巨大,但什么都不做可能花费更多。
发展止步让推特反省
BloombergBussinessweek彭博商业周刊2016.4
十年前的3月21日,推特的创始人之一兼首席执行官杰克・多尔西发出第一条推文。如今推特已经从旧金山的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大部分清谈客的聚集地。每条推文不超过140个字变成了简洁的新型大众传播方式。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B84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39-02
引言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交流障碍、言语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Kanner”三联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智力发育落后,感知觉和行为异常。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偶见4~5岁的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外报道男女比约为4:1。世界各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致为2-13/万,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为2.8-12.25/万,国内报道与国外相近。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孤独症患者约65万,症状较轻者则有500多万。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病因分析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一种由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新报道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性认知机制是由患者存在“社会认知缺陷”所致,这种缺陷存在于相对特定的脑神经网络。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发育行为儿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1.1生物学因素
儿童孤独症与母孕期和围产期有关。有研究显示,有高达43.96%的患儿母亲孕期存在紧张、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由此引发母体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和胎盘血管收缩,造成胎儿脑部血供障碍或直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影响胎儿发育。
1.1.1遗传因素
孤独症可能是由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遗传。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及唐氏综合征与孤独症有相关性,该类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孤独症症状。研究显示,患儿家长在遗传过程中传下带缺陷的基因是患病决定因素,即患儿父亲7号染色体、患儿母亲15号染色体上携带孤独症基因。在美国人类遗传学2003年年会上遗传学会认为,儿童孤独症发病可能与7q上ENGAILED2基因异常有关。近年研究还发现,在我国汉族人群中下丘脑后叶接受基因与孤独症有关联。
1.1.2神经生物及免疫因素
对孤独症的尸检及脑影像均提示孤独症患儿脑结构有所改变,如杏仁核、小脑、海马大多数细胞结构改变,浦肯野氏细胞消失。有研究认为,孤独症患儿神经生化代谢有变化,如血中5羟色胺(5-HT)水平增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等。Chugami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齿状核一丘脑一皮质通路5-HT合成能力的发育过程有别于正常儿童。通过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学功能的异常。免疫学研究的慢病毒感染学说认为,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易感染病毒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从而导致孤独症的发病。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在暴露于低量内毒素后,肿瘤坏死因子-α、IL-4、IL-5和IL-10中至少有一种水平较高,并发现有75%-80%患儿对大豆、牛奶、小麦在内食物蛋白产生干细胞反应。
1.2社会心理因素
孤独症好发于脑力劳动者家庭,多有内向性格和强迫。患儿发病前曾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可能因情感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致使亲情缺失,形成孤僻、独处的性格;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可能会抑制孩子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家庭对孩子采取打骂、惩罚等粗暴教养方式或放任自流,可能与孤独症儿童发生情绪障碍或攻击、自伤等行为有关。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
2、临床表现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主要症状,又称K-dnner三联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一般在生后36个月内起病,多数在12-30个月被家长发现。
2.1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常是最早被父母注意到的征兆,主要表现为语言发音延迟或不发育,常被误认为是听力缺失。部分患儿虽具备语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经常说出别人很难理解的话,与正常儿童大多偏好言语性声音特点不同的是,孤独症儿童更偏好非言语性声音。常表现自言自语或只是模仿和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不会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交谈,模仿语言没有表彩。
2.2行为刻板
孤独症儿童经常表现出兴趣狭窄、重复的行为或刻板的动作,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有强烈的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常较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如反复地排列;着迷于玩具汽车轱辘;喜欢看电视广告,对动画片却毫不感兴趣。多数报道显示患儿常形成对某一物品不寻常的依恋,吃较少类型的食物,要求穿某一特定的衣服,坚持同一作息时间,外出走固定的路线,也可能非得在固定地点大小便,有的会经常表现出重复的无目的的动作,如煽动手掌、抚弄手指、转圈等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
2.3感觉异常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对声音、图像异常的迟钝或敏感,表现为通常儿童不一样,如突然一个声响在正常儿童会引起惊跳,而孤独症患儿则若无其事。很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触觉、痛觉迟钝也较常见。
2.4智力和认识缺陷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智力正常和超常的孤独症又称高功能孤独症多数患儿记忆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数字、路线车牌、年代等,对音乐有兴趣的孤独症儿童较多。孤独症儿童大多存在多种感知觉及其相互配合能力的异常和缺陷。由于存在视一听觉整合障碍、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登记信息、单通道输出、信息处理需较长的通道转换过程等感知觉障碍,常表现在视觉、听觉、辨别反应时均比正常儿童为陧,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状态。
3、治疗
国外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对孤独症做了描述。国内是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次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孩患病多于女孩为4:1。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不能改变基本病程,仅能控制症状。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行为矫正、感觉融合、音乐疗法、中医针灸等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持续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取得一定效果。
3.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在治疗孤独症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行为干预来增强学习的效果,从而消除不良行为。采用评定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表一中文修订版(CPEP)对儿童的模仿:感知、议知、口语等进行干预前后的功能发展测验比较以及语言、感觉、情感测试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3.2特殊教育训练
有研究表明,随着对孤独症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事和家长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预”的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有益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训练。多数学者认为,强化行为和心理教育训练是目前研究的需要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结构化教学法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精神学系首创提出的,是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疗方法。在孤独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而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却有39%~74%的人认为太过体制化、教条化。因此证明结构化教学法使经治疗的儿童更加独立。
3.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musictherapy,MT)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聆听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通过治疗可使患者在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上发生改变,从而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并得到心理成长。
该法的缺点是:①治疗时需要特殊的机器设备和场地,难以广泛开展;②治疗费用昂贵。
3.4心理干预和教育
美国临床心理学Ge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患儿显著的缺陷一社会障碍,提出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这套治疗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运用系统的方法“触发”患儿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患儿发展和最终建立社会化关系的能力。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出了针对孤独症的6项共同缺陷:即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试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的系统人际关系发展训练课程。
自主交往训练法是由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联合开发的一种促进和调整孤独症儿童自主行为能力的训练法。与RDI的目的一致,是通过促进孤独症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来最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走向社会,走出孤独。
要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患儿家长的积极参与,进行家庭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定期到孤独症康复机构进行家庭治疗的咨询和评估,以保障家庭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3.5药物治疗
儿科医生对儿童及青少年孤独症患者进行了多种药物治疗。常用的精神类药物中有45%被应用于孤独症患者,但有关药物治疗的经验并不多。有限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指
导临床治疗。药物治疗对孤独症患者存在的社交障碍、语言落后和重复并没有直接疗效,当给具有上述症状的患儿服用精神类药物后,与非孤独症儿童相比其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多。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孤独症相关症状(如:多动、破坏性/冲动和紧张或刻板动作)有改善,而这些症状往往会干扰临床治疗。孤独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有:①52羟色胺(52HT)拮抗剂②选择性52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代表药物为氟西汀(fluoxetine)。③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利他林(ritalin),但使用药物治疗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不易入睡、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药物治疗的原则有:①在药物治疗时,初始计量应较低,以后逐渐增加用量直到达到最佳效果;②在治疗孤独症患儿时,精神类药物不能单独使用,而应与行为、教育及康复疗法联合应用。
3.6综合性干预措施
综合性的干预可以促进和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促进运动神经系统协调性,提高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建立正确的人际互动关系,改善不均衡性及发展进度和次序的异常。行为分析技术的应用更能准确地把握与儿童交流的时机、方式、内容,特殊教育理论和技巧的运用让孤独症儿童学习更轻松,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预后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取决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教育和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智力水平越高、干预的年龄越小、训练强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显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不予治疗则绝大多数预后较差,三分之二患儿无法在成年以后独立生活。研究发现,癫痫的发作频率对患儿的寿命有较大影响,所以针对这些存在严重交流困难的人群的特殊医疗护理十分必要。
关键词:南方畸形孤独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McCullers,1917-1967),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的南方女作家。她被认为是“仅次于福克纳的最优秀的南方作家”,也被视为福克纳的唯一传人。《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其扛鼎之作。她笔下的南方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身体畸形,行为怪异,交流障碍,情爱压抑,精神隔绝的特点。陈笑黎概括出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伤心咖啡馆之歌》正是向世人述说着这种绝望的孤独和爱的无能。作者希望和她爱的人和谐相处,同时希望对方毫无保留地爱她,这种贪婪的情感要求成为她一生悲剧和灵感的双重来源,同时也令她的孤独深刻而生动
一、孤独的人生体验
麦卡勒斯说过:“我的小说中发生的每件事,我都经历过,或者将会发生在我身上。”麦卡勒斯执著于探索孤独,这与她的生活体验紧密相关。卡森出生于美国南方小镇,自幼拥有矛盾的性格:一方面任性而孤傲,另一方面,情感细腻,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她自幼寄情于音乐,麦卡勒斯视她的钢琴老师玛丽・塔克夫妇为她的“我的我们”,以此来证明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证明自己并不孤立。“我们”让麦卡勒斯找到了她的归属感。但是,玛丽・塔克夫妇移居外地离开了她,她感到被欺骗、被抛弃的沮丧和愤懑,冲破孤独的努力归于失败。麦卡勒斯的婚姻使她再次陷入更孤独绝望的境地,麦卡勒斯和她的丈夫都是双性恋,各自的第三者的介入使她更加痛苦。此外,麦卡勒斯的一生饱受病痛的摧残,不到三十岁就瘫痪,身体上的残疾也加深了她的孤独感。她能理解一个身体残缺的人的心理感受,因此,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身体畸形、行为怪异。
二、沉闷的南方小镇
美国南方人性格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在南方的传统故事中,南方是充满欢乐和阳光的乐土。南北战争后,传统的种植园经济遭到破坏,人们成为远离土地的现代工人,生活和价值受到严重挤压。美国南方小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它想跟上工业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却因为南方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羁绊,南方人很难跳出繁复沉闷的生活模式。同时,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南方人在传统道德和现实的夹缝之间挣扎,精神失去了支点,内心充满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很好地刻画了这样的一个南方小镇以及小镇人。棉纺厂、不成摸样的大街、沉闷的八月午后、偏僻隔绝的小镇,小说的开篇布景就给人一种强烈的窒息感。镇上居民生活沉重乏味,精神麻木而扭曲,他们乐于从别人的不幸中找寻快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显得怪异而冷漠。咖啡馆作为小镇唯一的娱乐场所,它的出现让小镇人得到了短暂的心理慰藉,觉得自己不再只是低贱的赚钱工具。然而,故事的最后,咖啡馆倒闭,小镇再次恢复死一样的沉闷,人们也再次回到麻木而绝望的精神状态。偏僻隔绝的南方小镇,或许,沉闷与窒息才是其最该有的常态,一切尝试挣脱这种寂静的努力都将失败,而小镇人,终将在纺织机永不停息的嗡嗡声中卑微地活着,孤僻而绝望。
三、难以摆脱的孤独情感
《伤心咖啡馆之歌》向我们讲述了三个怪异的人物及其三角恋故事。爱密利亚小姐是个男孩子气的孤僻女人,她是小镇最富有的人。马文・马西是镇上的美男子,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恶棍。李蒙是从外地来镇上投奔爱密利亚小姐的罗锅,并自称是其表哥,他身体残疾,长相丑陋。爱密利亚跟马文・马西有过十天的婚姻,之后便独身一人直到李蒙出现。品行恶劣的马文唯独钟情爱密利亚,竟然为了赢得她的芳心而痛改前非,但最终他还是被爱密利亚扫地出门,被抛弃的马文又恢复了恶劣本性。李蒙的出现点燃了爱密利亚小姐的爱火,她极力讨他的欢心。可是爱密利亚的付出得到的却是背叛和抛弃。当马文从监狱回来去找爱密利亚报仇的时候,李蒙被他迷住了,他用尽一切卑微的把戏去讨好马文,而马文却无比嫌恶他,在利用他打败爱密利亚后,将他卖给了马戏团。这场畸形的单向的三角恋里,每个人都极力去争取爱情,以此救赎自己孤独的灵魂,但最终,他们都失败了。作者让她小说中的人物全都经历了相同的生活境遇:孤独,努力摆脱孤独,回到孤独。以此来揭示人类悲剧性的宿命―――人在社会中永远被禁锢于孤独,一切尝试冲破这种孤独的努力都无济于事。但不难看出,作者毫无保留地表现孤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走出并摆脱孤独。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孤独者的悲歌[C]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赵毅衡.崎形社会孤独者的哀音―怎样理解[J].名作欣赏,1982,(2):96-99.
[3]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C]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选.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