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40分)1、世界上面积的大洲是()A、大洋洲B、亚洲C、北美洲D、南极洲2、世界上面积的大洋是()A、大西洋B、印度洋C、北冰洋D、太平洋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白令海峡D、京杭运河4、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B、气候的变化对地表的影响C、人类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的反映D、地壳运动5、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是()A、南美洲B、欧洲C、南极洲D、大洋洲6、世界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A、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B、从中纬度向低纬度和高纬度降低C、从两极向低纬度降低D、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和中纬度降低7、峨眉山山脚海拔500m,气温28℃,山顶海拔3100m,则山顶的气温为()A、28℃B、12.4℃C、26.5℃D、43.6℃8、“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具有这样特征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9、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雹,影响他们气候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10、世界上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A、东南亚的岛屿B、亚马逊河流域C、刚果河流域D、几内亚湾沿岸11、黄种人主要分布在()A、欧洲和北美洲B、南美洲和非洲C、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D、大洋洲和欧洲1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西班牙语B、英语C、俄语D、汉语13、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B、犹太教C、佛教D、基督教14、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B、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乡村、城市同时发展起来D、最早的城市建于河流上游15、关于世界人种、宗教、语言的正确叙述是()A、阿拉伯人属于黄种人B、泰国、印度都把佛教定为国教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发源于亚洲16、陆地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A、俄罗斯、美国、中国B、俄罗斯、巴西、中国C、俄罗斯、加拿大、美国D、俄罗斯、加拿大、中国17、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B、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美C、美国和巴西都是发达国家D、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是发达国家18、“南北对话”是指()A、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B、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商谈C、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D、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19、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WTO指()A、欧佩克B、美洲国家组织C、欧盟D、世贸组织20、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A、中、法、美、俄、英B、中、法、美、日、英C、中、美、俄、英、德D、中、印、俄、英、德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海洋占,而陆地面积仅占。22、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以大致分成大板块,我国处于板块。23、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区别是国家拥有。24、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的。25、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26、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和。27、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28、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指和。29、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还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使城市出现一系列问题。30、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好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此,要实行,使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规律。31、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没有人定居的大洲是。32、三大人种中,分布最广的人种是,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三、综合题(40分)33、下面是某地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读后完成问题(每题2分,共6分)(1)此图表示的气候应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2)该地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风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气候(3)该气候的气候特点是()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全年温和湿润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4、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世界229非洲3814北美洲149亚洲228欧洲1011大洋洲187(1)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洲是()A、非洲B、亚洲C、欧洲D、大洋洲(2)北美、欧洲、大洋洲多为()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状况B、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发展中国家高D、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甚至为负,使少年儿童的比重增大(4)关于人口与环境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B、控制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延缓作用,有利于保护环境C、人口数量不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保护环境有积极作用35、1997年在日本东京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38个主要工业国在2008年——2012年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每小题2分,共12分)(1)读右图,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人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与发展中国家没有关系C、发达国家工业发达,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发展中国家(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B、植树造林C、太阳黑子增多D、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3)美国政府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原因是()A、温室气体对美国环境影响不大B、美国经济发达不担心温室效应C、对美国经济发展有利D、美国不是联合成国员(4)美国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全球气候变冷B、出现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D、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5)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应该()A、不使用石油B、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C、植树造林D、不乱扔垃圾(6)联合国是世界上的国际组织,其基本宗旨是()A、更高、更快、更强B、促进经济发展C、发扬人道主义精神D、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36、读下列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1)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欧洲(2)图中数字③代表的大洋是()A、北冰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大西洋(3)根据图中所示,纬度的大洋和大洲分别是()A、①和AB、②和GC、③和AD、①和G37、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每小题2分,共8分)(1)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的板块是()A、③B、④C、①D、⑤(2)澳大利亚位于()A、③大洋洲板块B、③印度洋板块C、④太平洋板块D、②非洲板块(3)大西洋位于板块(张裂,挤压碰撞)地带。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位于板块的(张裂,挤压碰撞)地带。(4)日本多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和的板块活跃地带。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1—5BDCDC6—10ABDAB11—15CDDBD16—20DDCD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1、71%29"、六亚欧23、主权24、平等25、6026、乡村城市27、联合国28、气温降水29、过快,迁移30、经济计划生育31、大洋洲南极洲32、白色人种黄种人三、综合题(共40分)33、(1)A(2)C(3)D34、(1)A(2)A(3)B(4)D35、(1)C(2)A(3)C(4)C(5)C(6)D36、(1)A(2)C(3)B37、(1)B(2)B(3)张裂,挤压碰撞(4)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气候变化正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对于我国来说,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呢?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难题全球气候变暖既是气象观测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分改变,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未来100年还可能上升1.1~6.4℃。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很严重,甚至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还会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经发生,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的研究,全球每年遭受气候相关灾害人口从1975年的2%上升到2001年的4%,达2.5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6%。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地球上15%~40%的物种可能灭绝;温度升高3~4℃,本世纪中期会有1.5亿~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其对于经济破坏的规模更相当于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总和。这些数字所描绘出的灾难景象十分恐怖,其中不排除有渲染的成份,但发生灾难性后果的风险很大,一旦发生将是不可逆的,人类和地球承受不起这样的灾难。因此,即使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还在激烈地争论,科学上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没有人敢于拿地球命运去冒险,没有人敢于拿人类的未来做赌注。对于政治决策来说,只能是“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气候变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说到底还是发展问题。而如果进一步分析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看到,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在人为原因中,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包括大量耗费化石能源、砍伐热带森林、生产和使用化工合成产品等,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由此,我们认为,正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发展,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了当前的气候变化,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受害者。气候变化直接危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其不利影响又会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发展成果贬值。此外,应对气候变化也会增加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本,从而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贫困。那么,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的观点是,既然气候变化是过去不可持续发展造成的,那就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妥善解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发达国家所犯的错误,实现科学发展,增强经济和技术实力,才有能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才有能力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具体到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必须从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和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首先,从国际方面看,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必将影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增长,制约我国的发展空间,而发达国家设置“碳关税”等贸易壁垒也将影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从国内方面看,气候变化关系到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方面,气候变化会严重破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处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国短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老师的培训和学院开展的《博雅小讲堂》等活动以及自己平时对时事政治的积累。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忠诚地将本人的近期思想汇报
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在美丽的南太平洋镶嵌着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位于斐济以北的岛国图瓦卢就是其中亮丽的一个。然而,图瓦卢人却面临着灭顶之灾,大约在50年以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人们将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位置。而今气候变化的问题早已远远的超越了单纯的科学问题,环境问题的范畴,成为关系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气候变化是一种无声的危机,正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目前全球每年有3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问题。就如我们国家的玉树地震、西南部的旱灾、以及近期的洪涝灾害等等。让我不经的想到我们的地球快要承受不住这样的气候压力了。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250亿美元,这比每年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款要高的多。气候变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种种灾难不仅给我们国家的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还在农业和工业上个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国际气候谈判的推进,全球对气候变化的问题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2月19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全世界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规模及各方面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并向世界传递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我们无法去预计未来将会再发生什么样的灾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全球人们的共同努力去防御、阻止灾难的发生。所以,让我们凝聚起更大的力量、的智慧,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旺盛的斗志共同努力的去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等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以及一名党员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的做到我们应该做的,让我们身边周围的每一位朋友、同学都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问题。一起创建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我的思想汇报,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
一、运用比较法复习世界重点区域、国家
“区域比较法”是世界区域地理复习、考查常用的方法。面对繁杂的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法不仅高效,还可起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复习中,可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区域,从自然(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和人文(产业、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两大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中应该抓住主导因素,注意相互关系。
[例1]读南美洲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均为荒漠,请从成因上比较它们的差异。
(2)C、D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简述各自的形成原因。
(3)若贯穿南美洲西部的山脉变成低平原,会给南美洲的气候分布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了南美洲的“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异性及其成因,以及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第(1)题,荒漠的形成均是受气候(降水稀少)的影响,但是降水稀少的成因却不同。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洋流”等因素分析可知:A地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同时还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B地主要位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第(2)题考查了“热带雨林气候”的一般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D处)是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而巴西高原的东南坡(C处),则是受“非地带性因素(信风、暖流、地形)”的影响形成的,即“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的巴西暖流又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第(3)题则是一种“背景假设”,因为南美洲的气候分布及其成因受地形的影响较大,故原有的地形发生变化,会造成现有气候的分布产生变化,实际上是对现有气候的分布进行考查,通过逆向思维即可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南美洲可能缺失高山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等可能向东延伸;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延伸到大陆西海岸。”
二、从整体到局部复区域中的小区域
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以某一大区域作为考查背景,重点对大区域中的某一局部小区域的地理要素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呈现方式通常是从小比例尺地图到大比例尺地图。同学们复习时应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并注重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样在审题、答题过程中才不会偏离主题(大的区域背景)。
三、关注热点区域,梳理主干知识点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资源、环境、自然灾害、领土、战争、经济等热点问题突出,因此高考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以某事件为情境,并以该事件发生的区域为背景,重点考查相关地理问题。热点有“即时性”的,也有“长期性”的,要想轻松应对这类世界地理试题,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更要有娴熟的知识调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2]读巴基斯坦地形图和气候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特点。
(2)比较卡拉奇与伊斯兰堡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
(3)巴基斯坦有东方的“水果篮”之美称。水果种类多,从热带的香蕉、芒果到温带的桃子、柿子等均有生产。分析巴基斯坦水果种类多、品质好的自然原因。
(4)简述全球变暖对巴基斯坦环境的主要影响。
[解析]该题选取的国家虽然不是高考要求中的重点国家,但却是热点地区,考查的问题是地理知识中的核心考点,同时也有当今关注的“热点”。
“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是世界区域地理考查的重要内容,应对这方面的考查,一定要把握答题的完整思路。如“气候特征、地形特征”等的思路如下:
气候特征:①气温:“数值大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受纬度、海拔影响。
②降水:“年降水量多少、季节分配”,受大气环流、地形影响。
③水热组合状况:可描述成“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或不同期”。
④光照:受降水特征和海拔――大气状况的影响。
地形特征:①地形分布:说明在什么位置(在哪里)。
②地形类型:包括“5种基本地形”(是什么)。
③地势及起伏状况:高低起伏,平坦崎岖(怎样变化)。
“人文地理区位因素”的完整分析思路是: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力、科技、政策等)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应该从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此题中要分析的是“多与好”的“自然原因”,所以结合图中“纬度范围和等高线”信息,得出“种类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地形,“品质好”的主导因素可从气候(光热资源、温差)、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
“全球变暖”作为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分析时可以从“成因、危害、措施”系统思考。结合该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干旱面积广,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沿海地势低等方面作“因地制宜”的评价。
[参考答案]
(1)西部高原山地、东部平原;西北高东南低。
(2)降水量卡拉奇比伊斯兰堡少;气温年变化卡拉奇比伊斯兰堡小。
卡拉奇冬季受东北风影响,降水少;夏季西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偏,与海岸线交角小,带来的降水不多。伊斯兰堡纬度低,夏季气温高,产生对流雨和气旋雨;地处高原、山麓,多地形雨。
卡拉奇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小;伊斯兰堡深居内陆,海拔高,气温年变化较大。
(3)种类多:纬度较低且跨度较大;地形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
品质好: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灌溉条件好。
(4)蒸发量增加,干旱、荒漠化加剧;导致季风变异,增加洪水风险;海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
[创新训练]
孜然也称“安息茴香”,是一种烧烤作料。在中国的最大产区就在新疆的天山南麓,特别是在零海拔以下的地区是最佳生长地。读“孜然传播路线图”,完成1、2题。
1.孜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是()
A.湿热多雨B.雨热同季
C.冬雨夏干D.炎热干旱
2.中国孜然产区的自然条件有:()
①夏季气温高②降水丰富
③光照充足④土壤肥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下面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下面右图为甲岛屿的放大图。读图。完成3、4题。
3.2011年2月乙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城市可能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关于甲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火山喷发而形成
B.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C.虚线框内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部地势较陡峻
D.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下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6.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日照时数与地貌
B.地面物质与土壤
C.坡度与人口分布
D.地面坡度与交通
7.图1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2是其区域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图1中回归线地区沿海与内陆、东岸与西岸的年均温差异很大,试分析原因。
(3)分析图2中M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4)图2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
(5)图2中德班是2011年世界气候大会的举办地。会议初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一边是奔走呼号的小岛国联盟,一边是积极发声的“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南非、巴西)”,一边是集体沉默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变“冷”了。试简述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的原因。
8.读下面两幅世界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埃及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棉田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地区,埃及96%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沿岸。
(1)简述A、B两区域发展农业共同的自然区位优势条件。
(2)说明尼罗河谷地发展长绒棉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3)B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灌溉,又强调排涝。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D2.B3.D4.B5.C6.A
7.(1)大致上由东岸向西岸逐渐减少湿润的东南信风给东岸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向西则越来越干燥;东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2)内陆比沿海气温高,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东岸比西岸气温高,是因为洋流的影响。(3)热带草原气候夏季信风带来水汽;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4)北部:离岸风,上升流南部:寒暖流交汇。(5)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消耗大量的资源,温室气体的累计排放量大;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排放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减排能力强。
8.(1)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优越;河流沿岸,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关键词]地理教学;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天地,给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地理事物有分布规律、演变规律等。探索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是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合作学习打下基础。以世界地理中“世界气候的分布”为例,如果掌握了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那么学习世界气候就容易多了。我在课上先从纬度变化上给学生讲明白:从赤道到两极,气候由热变冷,出现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变化规律;从海陆位置上看,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气候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的变化,降水由多到少;高山地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出现气候由热到冷的变化,降水也随海拔高度及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而变化(以上内容都要配上相关地图)。这样,在学到亚洲的气候、欧洲的气候、中国的气候时,教师只需预设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大部分问题都可解决。又如,学习中国地理,只要了解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与城市的分布规律,掌握了水源是人口及城市分布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会发现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丰富或河流出山口的地方,呈一条条线状或带状分布,在山前或盆地周围形成一个个城镇、一块块绿洲。在学到西北地区、新疆地区城镇与农业区分布时,教师就可预设问题:城镇和农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水源和交通线有关系吗?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城镇大都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水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许多城镇分布在山麓地带或山前盆地。有些城市沿公路线和铁路线分布。学生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主要农业区以及矿产地。
二、教会学生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的方法
地理事物空间范围广大,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复杂多样,各个区域之间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将不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这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时,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互比较,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比较两大地区不同的范围、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资源、农业、交通、城市、生活习俗等,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地理事物,既条例清晰,又印象深刻。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给出图表,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又如,在学习长江和黄河时,也可以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直接给出表格,让学生从河源,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两条河流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这几个方面去合作讨论完成学习目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1.我们是怎样利用长江和黄河的,长江和黄河的贡献有哪些?2.面对长江和黄河出现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3.这两条河流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历,讨论完成后面的这三个问题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关键字:气候变化农牧过渡带历史时期
一,序言
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带是历史时期比较活跃的一个地理现象,它不光反映了中原汉族农民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民活动地域的交互变化,也反映经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在地域组合上的迁移。如果从其形成的自然条件而言,牧业和农业本身是依据气候条件差异而形成的,是半湿润地区向干旱过渡地带所背靠的自然条件在社会经济生活上的反映。因此气候变化自然会在农牧过渡带迁移上有所表现。从土地利用和覆盖的角度来看,农牧过渡带的变迁实际上也就是气候过渡地带的土地利用变化,最能反应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
关于中国历史时期农牧过渡带具体位置的变化,已经有过一些研究,文献[3]中也试图从农牧过渡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比较,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现象之间的比较,还缺少从农牧过渡带变迁和气候变化影响的细节来说明其间的相互关系。农牧过渡带毕竟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后果,多种因素变化均可导致不同特征的迁移。本文试图从四个历史实例着手,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农牧过渡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二,个例一:平城迁都与气候变化背景
北魏拓跋氏于天兴元年(398年)正式定都平城(治今山西大同市),并把大同盆地及临近地区划为京邑地区。从天兴元年至皇兴三年(公元398-469年),多次组织成一定规模的移民迁入京邑地区。据近年各种研究的估计迁入人数在100万以上,其中相当部分的人口是原来农业地区的居民,迁入平城地区后仍从事农耕生产[,]。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把首都迁到洛阳,农业繁荣一时的平城地区就此消寂,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农牧过渡带的位置。在历史学研究的角度下,通常把太和十一年(487年)的平城地区的严重干旱看作是影响迁都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6、]。但该年的干旱实际上是一系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一年,造成平城地区一半以上的人口外出就丰。表1是该年前后有关干旱情况的主要记载。从表中可见在486-493年间该地区一直处在严重干旱的困扰下,因此,在平城迁都的前期,气候上连续干旱是促使迁都行动的重要条件。
除了干旱问题外,还有气候寒冷问题。图1统计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十年记载的寒冷事件,从多项拟合曲线可以知道该寒冷时期由两个冷谷构成(关于该寒冷时期的详细情况将另文专述),而迁都前期正好处在第二冷谷的前沿。此后十年的寒冷事件频率达到高峰,有关严寒霜雪的记载达14次,其中不乏罕见的陨霜事件。如景明元年(500年)六月丁亥(阳历8月1日),和八月乙亥(阳历9月18日)雍、并、朔、夏、汾、司等州大范围异常的暴风陨霜。就在这最冷的十年前,北魏迁都迁都洛阳。这倒不是孝文帝有先见之明,实际上大同一带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寒的影响。关于北魏迁都的原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得直接了当:“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高度概括了影响迁都的气候原因。当然气候转向干旱与寒冷不一定是迁都的全部理由,但至少应是一个重要的背景条件。
表1,486~493年北方地区的主要干旱记载
Table1,ThemaindroughtsinthenorthofChinaduringA.D.486~493
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图中虚线为多项式值)
Figure1,thetemporaldistributionofcoldeventsduringA.D.220~580(thedashedlineisamultinomialvaluestandingforalongtermchanges)
二、个例二: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变化与科尔沁沙地
十二世纪初我国气候转向寒冷,关于这个变化的研究结论是比较确切的[、]。但这个寒冷时期在农牧过渡带分期上没有表现[3],主要的原因是有关金代时农牧过渡带资料很少,现有的记载也主要集中在十二世纪末,不足以构造完整的界线。但寒冷气候造成农牧过渡带位置迁移的证据并非没有。从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来看,辽朝在公园907年建国的前后就东拓南扩,在战争中俘获大量的人口迁移到西辽河(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等)及邻近地区一带进行开垦,据估计仅在近百年的战争中由此而北迁的汉人就达七八十万,而进入西辽河流域的达三四十万,在此设置了大量的州县[]。但到了辽朝的晚期至金代,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急剧恶化,辽在科尔沁沙地上建立的州城几乎全部放弃,二十余座古城,金代沿用的仅三、四座而已,并且没有一座是州城[]。一种看法是过度农耕造成科尔沁沙地的沙化,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个理由并不完全充分。辽代向南扩张的时间是在建国前后的百余年时间,掠夺汉人迁往西拉木伦河一带从事农耕就集中在这个时段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停止战争,此时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州县设置已经基本完成,由此再到科尔沁沙地环境恶化的时间又有百余年时间。现代草原过度开垦的例子证明,干旱地区的沙化过程在地表覆盖破坏后发展很快[],数年至十余间就很严重,为何辽代科尔沁沙地要在百余年的开垦过程后才发生严重的沙化呢?从当时的州县分布来看,到十二世纪初辽代设置在科尔沁沙地腹心地区的州县很少,仅有乌州、福州和龙化州,在地域分布上很稀疏,人口数量最多只有一、二万人,影响大片土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过度农耕是造成辽末开始的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的理由并不充分,形成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有另外的主要原因。从北宋末开始的气候变化来看,大观元年(1110年)、政和元年(1111年)和政和三年(1113年)这三年冬天连续的大寒事件标志着气候向寒冷状态的转变,而此时正是科尔沁沙地的恶化之初,两者之间很难说是没有任何成因上的关联。从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的发育时间来看,第四期的古土壤发育在1.4~1.0kaBP,此后气候开始趋于变干[]。自然信息与文献记载的情况很相近。因此有理由推测,女真人于1115年建立了金王朝,开始了对辽的战争,不久进一步南侵,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酿成1126年靖康之乱后的第三次大移民,这在时间上的先后继承关系,很可能就是成因上的因果关系,很可能是气候的变化促使女真人为了获取新的生存空间,以战争手段来避开自然条件的恶化。再考虑到3兰沃摇彩分液途缚抵宜斐芍泄飞瞎婺W畲蟮囊泼裨硕⑸谄蜃蚝涞某跗冢侵洳换崾呛芘既坏那珊蟍3、6]。当然这还仅是一个猜想,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予以证实。三、个例三:十四世纪初气候变寒与岭北的移民
十三世纪末以后气候转向寒冷,在亚热带主要表现为河湖冬季严重冰冻,暖温带农业地区主要表现为霜冻增加,而在农牧过渡带及以北的草原地区主要是暴风雪冻毙牲畜[3]。由此在岭北地区(今蒙古国及以北地区)引起较大影响的社会问题是饥民的流动。至大二年(1309年)初,已经有大量蒙古人流亡到长城一线,“和林贫民北来者众,以钞十万锭济之,仍於大同、隆兴等处籴粮以济,就令屯田”。从安置的措施可知这些蒙古牧民已经丧失了他们原有的生产资料,只能改为屯垦以自救,但史文中没有提到造成直接的原因。据和林省在至大三年(1310年)六月的报告:“贫民迤北而来者,四年间靡粟六十万石,钞四万余锭、鱼网三千、农具二万”。仅从赈济所费的粟米来看,这60万石是个相当大的数量,估计受到饥荒影响而流动的牧民当在二十万以上。导致当地灾荒的气候事件当发生在大德九年冬至十年春,大德十年(1306年)二月大同路“暴风大雪,坏民庐舍,明日雨沙阴霾,马牛多毙,人亦有死者”,岭北地区可能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数年后的延祐年间(1314-1320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这些蒙古饥民为躲避寒冷气候的影响,带着仅剩的牛马牲畜,流亡到长城一线为生,主要的地区有净州、平州和大都。延祐五年后,政府的措施除了赈济粮食外,又提供马匹和粮钞,遣送饥民回原隶部落。此后数年救济和安置这些难民一直是困扰元朝政府的一个大问题,这在《元史》中多有记载。泰定元年(1324年),元朝政府花了二十九万锭再次迁还蒙古流民,并下死令“乃禁毋擅离所部,违者斩”,饥民流动问题才初步得以控制。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天历二年(1329年)仍有遣返蒙古流民的举动,“蒙古饥民之聚京师者,遣往居庸关北,人给钞一锭、布一匹,仍令兴和路赈粮两月,还所部”。可见在十三世纪末气候开始转寒后对蒙古牧民的影响很大,所幸当时元朝一统天下,有能力控制这些蒙古流民,否则蒙古饥民的流动难免对农牧过渡带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规划;“十二五”;适应;减缓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2-0079-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14
全球气候变化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应对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和社会政治的热点和难点,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众多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正在出现[1]。作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日益重要的新型要素,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环境规划的框架中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分析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探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战略,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规划内容。
1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环境规划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海岸线漫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向来较弱,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气候变化影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平均气温达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耗电耗煤导致大气污染特征变化[2],海平面持续升高使得沿海城市的气候异常事件和灾害损失严重[3]。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指导我国环境保护活动的核心文件,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全面、系统地融入环境规划中,其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在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产业部门等领域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使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控制应对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4]。
我国环境规划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的体系、程序和方法,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下发将应对气候变化嵌入到环境规划体系中提供理论、技术和实践应用的支持,形成一套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环境规划方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2我国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策略
2.1适应和减缓: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
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的两个基本途径[5]。减缓是人类对区域环境作用的干预,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吸收汇减轻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人类为应对现实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对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而做出调整。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政策响应行为,但二者针对的主体有所不同,减缓是针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人类干预行动,而适应则是针对人类社会本身的自我调整。
减缓和适应行为并不总是协调,本文根据减缓效果和适应效果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规划措施分为三类:一是双效行为,即规划措施既有利于适应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如提高植被覆盖率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了生态承载力;二是偏减缓的单效行为,规划措施有利于减缓但不利于适应,如增加水电开发可以减少碳能源消耗,但同时增加了相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三是偏适应的单效行为,这类规划措施有利于适应但不利于减缓,如环境风险应急设施建设加强了灾害适应能力,但建设和运行过程增加了碳排放。
2.2基本途径的分析判断
由于大多数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是减缓和适应此消彼长的单效行为,分别将投资的一半用于更有效率的减缓活动或适应活动可能比投资于减缓和适应协同措施的净效益更好[6],因此单效方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适宜。国家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资金的约束下权衡选择何种单效方案,本文依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从行为效益、实施成本和主体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行为效益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虽然已明确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但着重强调的是温室气体减排,忽略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这同多年来国际对如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关注较多,而对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7]有关。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和反馈的时间尺度大,即使在严格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浓度实现稳定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仍会因时滞效应持续若干个世纪[1],其影响所及的资源供需、生产系统、社会关系和政治文化四个层次的变化难以避免[8]。虽然这些预期影响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但相应的适应行为必须及早作出,并将其实施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中[9]。与适应行为相比,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化的收效甚微,且减缓行动的效果较适应所需时间长得多,近年来诸多研究和建议也表明,对于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和脆弱的中国而言,适应行动更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10]。
2.2.2实施成本
目前国内外没有低排放、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可供采用[11],而工业化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费和相应碳排放的拐点出现在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之后,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必然需要碳排放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煤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量增长不可避免。
陈文颖等[12,13]应用中国MARKAL-MACRO模型对我国未来碳排放基准方案造成的GDP损失率进行计算,显示同样的减排率下,越早开始实施减排约束,GDP损失率越大,而如果提前10年或20年进行减排准备,则可以在技术储备、资本等方面逐渐适应减排的需要,从而大大减小减排对经济的影响。如果现阶段的环境规划中就实施双效方案或以减缓为主的单效方案,则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受到较大阻碍。因此,以近期为准备,中远期开始正式实施减缓行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较为适宜。
2.2.3适应性排放和国际因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能力和未来排放需求上具有较大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相对脆弱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工程性适应措施的建设,由此也带来对适应性排放的巨大需求[6],我国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都包含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考虑。这进一步说明采用适应行为的紧迫性和减缓行为的高成本性。
国际因素亦对减缓与适应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矛盾主要存在于减缓的长期和全球效益与适应的中短期局部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减缓的成本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不利影响的损失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10],美国等退出《京都议定书》也大大增加了减排策略推行的难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策略在近期比较现实,是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策略。
2.3基本策略的分析结论
由于减缓和适应之间存在复杂的权衡取舍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和国家方案提出的“适应与减缓并重”的原则,建议未来我国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为“适应先行,减缓后举,单双结合,重点突出”。在“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用以适应为主的“单效”方案,在同时融入减缓与适应两类措施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大适应行动的力度,使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减缓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并逐步推进取得阶段进展目标(图1)。这既涵盖了适应与减缓的双重途径,不会因偏废一方而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应对成本升高,同时亦面向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3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领域
3.1规划层次与领域
按照张兰生等[14]提出的全球变化影响途径,将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划分为自然承载力、生产系统、社会人居环境三个层面。根据文献调研结果[1,2,6,11,15],自然承载力层面以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灾害风险防范问题最被关注,生产系统层面的主要问题包括低碳经济和敏感生产部门应对,社会人居环境层面中,城市化环境效应和海岸带城市预期影响较大(图2)。这七大问题中,适应行为需求占绝大多数,低碳经济体现了减缓行为,符合本文提出的“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偏适应的单效行为的基本策略。
3.2自然承载力层面
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湖泊、冰川、冻土、积雪等多种生态系统呈衰退状态均与气候变化有关,如气温上升1.5℃则草原旱区相应增长总面积将占国土面积的20%,为荒漠化提供潜在条件[11],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的变化亦敏感。通过环境规划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本身的调节与恢复,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监测评估和有效保护;二是减缓人为影响和干预,通过情景分析估算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并依此确定流域或区域开发利用的上限。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体现为径流量和降水分布变化。近五十年来我国六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必然导致环境容量的降低,加剧环境污染,引起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连锁变化[16,17]。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考虑未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城市用水尾水的水质水量,对水量增多的地区要考虑环境规划中污水处理能力和规模设计,对水量减少的地区,则要考虑径流减少导致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和最优治污方式的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关注最可能的气候情景,并且要特别注意低概率、高影响事件即灾害和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与温度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18],而水源地污染等相关环境风险会同时增大。气候变化中的环境风险往往不易事先被识别和判断,很难在规划措施中规避,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时应根据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充分设计、做好预留,并建立各种情景模式下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3.3生产系统层面
全球变化同样对经济效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日趋严重的影响。美国气象局研究表明,不同行业对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航空、建筑、渔业、林业、交通、工业[6]。如农业生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同时作物生长季节延长,昆虫繁衍加快,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将增大,农业面源污染面临源强增加和范围扩大的压力。工业部门需要能源的强力支撑和对水资源高度依赖,化工、冶炼等高耗能和高耗水行业的扩张受资源和容量约束凸显。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环境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为主要规划手段加以应对。
生产系统既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依据前文提出的规划策略,“十二五”环境规划亦应着手减缓应对措施的准备,逐步开展“低碳经济”建设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19],减排的涵义不仅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20]。从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起,应把低碳经济列为环境规划节能减排的规划指标之一,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手段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低碳经济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应充分论证、逐步推行。为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十二五”环境规划碳减排指标可先在发达省市选择性进行,在中远期规划再推广为强制性约束性指标。
3.4社会人居环境层面
作为高度开放、不完整和脆弱性强的复合系统,城市在人居生态和社会消费两方面最为集中地承受了气候变化环境效应和问题。热岛效应是人居生态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最突出表现,其诱发的连锁气象变化(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暗岛效应”等)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突出[21],而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消费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也日趋增加,中国气候耗能量正由气候灾害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过渡,特别是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呈继续增大的趋势[22,23],并由此带来要素污染结构和污染分布的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环境效应和新发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影响和规划研究,特别是突出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城市能源供应设施脱硫脱氮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环境效应的措施,并在环境规划中予以体现和落实[15]。
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建成环境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威胁,如沿海生态与环境受损、咸潮上溯加重、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等。近30年来,以气候异常为主要原因造成的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mm/a,并预计未来30年继续上升至2008年升高80-130mm[3]。海岸带地区环境规划应当针对不同的人工建成环境分类设计和实施规划。在宏观决策层面,对重要的沿海地区采用防护的方法,其它地区根据发展需要选择防护、顺应或后退;在微观技术层面,对采用防护手段的地区按照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陆地与海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防护对策,如加强沿海及入海河流堤防工程建设和海防林建设。
4结语
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既是从源头预防、根本解决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从环境保护角度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努力做出的贡献。采取适应行动是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最紧迫的任务,减缓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取得阶段进展目标,从长远角度看,其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协调一致。
必须指出,我国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化考核指标的系统性和重点实施工程的可操作性,要保证“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落实执行,应特别注意科学规划目标和指标以及重点工程的保障。规划目标按照环境保护突出重点、少而精的原则增列1~2项可监测统计、能定量考核、易分解落实的鼓励性指标,重点工程紧密围绕三个层次覆盖七个重要领域,优化预算投资和加强部门监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ClimateChange2007:SynthesisReport[EB/OL].ipcc.ch/ipccreports/assessmentsreports.htm
[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2007[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5.[NationalClimateCenter/CMA.ChinaClimateImpactAssessment2007[M].Beijing:ChinaMeteorologicalPress,2008.4-5.]
[3]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EB/OL].2008.soa.省略/hyjww/hygb/zghpmgb/2008/01/1200912279807713.htm[SOA(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People’sRepublicofChina).ChinaSeaLevelGazette(2007)[EB/OL].2008.]
[4]姜冬梅,王灿,张孟衡.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2007(6A):58-61.[JiangDongmei,WangCan,ZhangMengheng.ThePreliminary
StudyofNationalStrategyto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inChina[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7(6A):58-61.]
[5]KleinRSchipperE,DessaiS.IntegratingMitigationandAdaptationintoClimateandDevelopmentPolicy:ThreeResearchQuestions[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05,8(6):579-588.
[6]秦大河,陈宜瑜.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3-380.[QinDahe,ChenYiyu.ClimateandEnvironmentChangesinChina(VolumeII)[M],Beijing:ChinaSciencePress,2005:373-380.]
[7]FüsselH.AdaptationPlanningforClimateChange:Concepts,AssessmentApproaches,andKeyLessons[J].SustainabilityScience,2007,2(2):265-275.
[8]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24.[YangDayuan,JiangTong.GlobalChangeandRegionalResponse[M].Beijing:ChemicalIndustrialPress,2004:23-24.]
[9]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75-477.[Liu
Jiang.ResearchonChina’s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M].Beijing:ChinaAgriculturePress,2001:475-477.]
[10]殷永元,王桂新.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4-205.[YinYongyuan,WangGuixin.ClimateChangeImpactAssessment:MethodsandApplications[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4:204-205.]
[11]许小峰,王守荣,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99-107.[XuXiaofeng,WangShourong,RenGuoyuetal.ResearchonClimateChangeResponseStrategy[M].Beijing:ChinaMeteorologyPress,2006:99-107.]
[12]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42-346.[ChenWenying,GaoPengfei,
HeJiankun.ImpactofCarbonMitigationonChina’sEnergySystemUsingChinaMARKALMACROModel[J].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ScienceandTechnology),2004,44(3):342-346.]
[13]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744-747.[ChenWenying,GaoPengfei,HeJiankun.ImpactsofFutureCarbonEmissionReductionsontheChineseGDPGrowth[J].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ScienceandTechnology),2004,44(6):744-747.]
[14]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74.[ZhangLansheng,FangXiuqi,RenGuoyu.GlobalChange[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0:73-74.]
[15]王雪臣,王守荣.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107-109.[WangXuechen,WangShourong.ClimateChangeandItsImpactson
UrbanDevelopmentStrategies[J].ChinaSoftScience,2004(5):107-109.][16]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7,18(2):230-234.[ZhangJianyun,ZhangSilong,WangJinxingetal.StudyonRunoffTrendsoftheSixLargerBasinsinChinaoverthePast50Years[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07,18(2):230-234.]
[17]矫勇.气候变化与我国水安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J].中国水利,2008(2):10-13.[JiaoYong.GlobalWarmingandWaterSecurityinChina[J].ChinaWaterResources,2008(2):10-13.]
[18]郑祚芳,张秀丽.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3):55-59.[ZhengZuofang,ZhangXiuli.ExtremeSynopticEvents
inBeijingandTheirRelationwithRegionalClimateChange[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7,16(3):55-59.]
[1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ZhangKunmin.China’sRole,ChallengesandStrategyfortheLow
CarbonWorld[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18(3):1-7.]
[20]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FuYun,MaYonghuan,LiuYijunetal.DevelopmentPatterns
ofLowCarbonEconom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18(3):14-19.]
[21]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6,25(2):233-241.[RenChunyan,WuDianting,DongSuocheng.TheInfluenceofUrbanizationontheUrbanClimateEnvironmentinNorthwestChina[J].GeographicalResearch,2006,25(2):233-241.]
[22]段海来,千怀遂.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气象学报,2009,20(1):80-87.[DuanHailai,QianHuaisui.ResponsesoftheElectricPower
ConsumptiontoClimateChangeinGuangzhouCity[J].Quarterly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y,2009,20(1):80-87.]
[23]袁顺全,千怀遂.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5):629-634.[YuanShunquan,QianHuaisui.RelationsofEnergyConsumptionto
Climate:aComparativeStudyBetweenChinaandAmerica[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03,23(5):629-634.]
DiscussiononIntegratingClimateChangeFactorsintoEnvironmentalPlanningoftheNational12thFiveYearDevelopmentPlaninChina
YANGXiaoLIYangfanYINRongyaoSUNXiangZHUXiaodong
(StateKeyLaboratoryofPollutionControl
andResourcesReuse,SchooloftheEnvironment,Nanjing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
AbstractEffects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limatechangehavebeengoingfurthernowadays.NationalFiveYearDevelopmentPlaninChinashouldhavespecificpoliciesonhowtotakeclimatechangeimpactsintoaccountthroughtheenvironmentalplanning.Basedonanalysisofbehaviorbenefits,implementationcosts,adaptiveemissionandinternationalfactors,abasicstrategycalledsingleeffect
byadaptationwasproposed.Intheenvironmentalplanningofthenational12thFiveYearDevelopmentPlan,adaptationandmitigationshouldbothbeintegratedtorespondtoclimatechange,whileadaptationbehaviorsweightmore.
2006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到2022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至2.1℃。今后,人们还将频繁地遭遇暖冬。
中国
2007年的大年三十,北京白天的最高温度高达9℃,市民们度过了北京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记录资料以来最暖的一个除夕。连续偏高的气温使得京城早早就有了初春景象,长安街边的玉兰已吐出花芽。
在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召开地吉林长春,“数九寒天下大雪”竟然成了奢望,降雪量比往年同期大为减少,以至于亚冬会召开前,不得不花大价钱实施人工造雪和人工降雪。
日本
近几年出现罕见的暖冬,因此各处樱花盛开的日期都比往年提早许多。目前日本各大旅行社为了捉摸开花时间伤透了脑筋。
俄罗斯
这是2006年情境,虽然已经到了12月中旬,但淅淅沥沥的小雨、绿草茵茵的草坪,以及午后在水池中快乐嬉戏的野鸭子都让人难以置信是身在深冬的莫斯科。专家预测,如果这样温暖湿润的天气再持续一段时间,将会促使那些应在早春复苏的植物提前开花。
瑞典
每年1月,首都斯德哥尔摩本应天寒地冻,但2006年的1月份,不少庭院里的植物已开始发芽,一些平常5月才开花的植物现已含苞待放。2006年12月,还有人在市郊森林发现了本应在11月初就已停止生长的蘑菇。狗熊和狼獾等动物通常在10月底就进入冬眠,如今动物园不得不人工降温帮它们入睡。
美国
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北美东北部入冬以来,气温反常。纽约创下1950年以来的冬季最高气温纪录,达到华氏72度(22摄氏度),街上行人去除厚重的大衣,甚至有人穿T恤上街,冬季大衣及用品严重滞销,餐厅生意则大好。
欧洲
无雪可滑使得原本将在奥地利、法国和瑞士举办的“世界杯”滑雪比赛取消。当时的天气预报说,阿尔卑斯山一带将会降雨,温暖的天气至少持续到2006年12月中旬。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四季现在仿佛已经没有了轮回。还记得小时候,冬天鹅毛般的大雪让整个村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是孩提的我们在冬天最爱的游戏。然而,正如罗大佑的这首《光阴的故事》,那些冬天寒冷刺骨、漫天飘雪的情境也随着童年的光阴一起变成了我们的记忆。现在的冬天,数九寒天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是什么让一切变了样,让我们只能在回忆中找寻那冬天的记忆。
这一切的直接起因就是“气候变暖”,研究表明,过去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将很可能成为我国自1951年来最暖的一年,我们周围的空气正在一天天变暖。气候持续变暖使得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加重,破坏着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给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威胁。现在,这个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问题之一。
温室气体是致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既有气候系统自身的变化,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在气候变暖最主要的还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其实,影响气候变暖的关键在大气中的浓度变化。当浓度增加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就随之上升,气候就会变暖。
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1970至2004年期间就增加了70%,而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5年、2006年二氧化碳浓度更是连年创下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专家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有可能持续增加。如果继续以现在这样的速率排放温室气体,可能会导致气候进一步变暖,并引发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有些影响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专家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一些影响是不可逆的,所以才使得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任务是每5年组织世界几百名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和对策问题进行一次评价,并应要求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咨询。
IPCC的一系列评估报告表明,在20世纪的100年中,全球地面空气温度平均上升了0.4~0.8℃,估计未来100年中,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4~5.8℃。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于气温升高,引发了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1~2mm,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88cm。虽然在这些认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国际社会已经对气候变化的现实和它未来的趋势基本达成共识。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气候持续的变暖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构成严重威胁。以我国为例,过去100年我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近20年我国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近50年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地区冻土厚度最大减薄4~5米;河川径流量减少,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速。
气候变化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暴雨、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导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加剧。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象灾害发生频率上升4倍,经济损失上升7倍。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大洪水;重庆遭受一百多年来最雨袭击;江南、华南出现50年来罕见大旱,强台风“罗莎”横扫东南沿海……。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海河流域。同时,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1990年以来,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太湖、黄河均连续发生多次大洪水,洪灾损失日趋严重。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引发能源和水资源危机,局部干旱高温危害加重。可以说,气候变暖正以无可否认的事实影响着我们,对我们的生存构成威胁。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健康有重大影响
人类的健康与气候息息相关,干、冷、湿、热都会引起人体不适。
一般来说,正常的季节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比如昆虫传播的传染病总是在夏季高发,如武汉8月份就是肠炎、菌痢等病的高峰。而气候一旦发生异常,疾病就更易发作和流行了。贵
阳医学院教授魏赞道研究了贵阳1957年的流感后发现:当年2~3月,贵阳气温异常冷湿,与常年同期比较,2月平均气温低了5℃,降水多6日,日照少22小时,3月上旬仍然阴冷。在这种异常气候影响下,贵阳1957年2、3两月感冒大流行,发病者达4万余人。
再如,1430年至1850年是全球近5千年来降温幅度最大的一次气候波动,称为小冰期。此期间冬季严寒,夏季气候异常,粮食连年歉收,造成饥寒交迫,疾病频繁,中国人口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东欧人口明显减少。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下,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会增加,最明显的就是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增加等。气候变暖以后,作为病菌携带者的昆虫,迁移范围扩大,使得某些疾病在过去从未出现过的地区流行。例如,疟疾、登革热本是热带地区的传染病,随着气候变暖,这两种疾病也向高纬度地区蔓延。有消息称,本来在美国已经绝迹的疟蚊,近几年又在许多地方出现,倘防疫不得力,又遇湿热的气候条件,那么就很容易爆发疟疾。
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关注气候变化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本身的发展也是如此。可喜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认识了气候变化,并且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今天,气候变化问题正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为国际政治活动和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7年1月24日,世界经济论坛第37届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在被列出的一系列可能的选项中,气候变化问题首当其冲“当选”为未来几年影响世界的主要问题・6月6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气候变化问题则被东道主德国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了安排;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悉尼举行,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各国首脑讨论的焦点,11月27号,法国总统萨科奇到清华大学发表演讲,通篇阐述的都是气候变化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铿锵之声。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能源有效使用、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进一步明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国家姿态。
适应减缓气候变化要从点滴做起
气候变化并非杞人忧天,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千世界,缤纷多彩,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除了世界各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外,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两次全球性环保运动
1第一次环保主义运动的兴起
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现代环保主义产生的标志。卡森详尽论述了现代社会对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该书连续31周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书籍,销量达50万册。不久后又在世界其他15个国家出版,引发了西方国家关于环境问题的争论和出版高潮,内容范围超越了杀虫剂问题,涉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环境问题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的环境意识随之增强。
从1960年至1972年,加入美国全国性环保组织的成员增长了38%。1970年4月22日,包括1500所大学师生在内的约2000万美国民众参加了“地球日”的活动,这是美国环保主义蓬勃发展的象征性事件,《时代》杂志为此将环境问题列为1970年的年度问题。对法国、德国、英国、瑞典、瑞士和荷兰的研究也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高。到1973年,日本爆发了约3000次与环境有关的公民运动。1972年新西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绿党。
在20世纪60、70年代,很难找到另一个公共问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如此多的国家同时获得如此密切的关注。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这一结果?首先,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是一个重要的触发因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空前的繁荣,20年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加了40%。但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石油和煤炭消费的增长,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核能源的利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西方民众在享受了从未有过的物质富裕之后,更加注重生活中的非物质因素,特别是环境质量。
公众意识的迅速增长并非直接来自环境退化问题本身,而是与环境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许多科学家对早期的环保主义运动持有异议,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为现代环保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一些科学组织和非政府环境组织发起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成果最终被反馈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议程中,同时也反馈到各国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观念中。
公众态度迅速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大量报道。在美国,“自珍珠港遭日本袭击后,从来没有一个公共问题像环境问题那样受到所有新闻媒体的如此关注”。许多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具有跨界性和全球性,加之20世纪60年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日益增加的全球相互依存性提高了公众对国界外环境事件的意识。事实上,公众态度改变的速度比环境本身变化的速度要快,到1970年左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几乎达到顶峰。
总之,这场环保主义运动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环境保护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
2第二次环保主义高潮
1980年代末期,随着一系列环境灾难的发生,再次引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高峰。1984年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毒气泄漏,2万多人死亡,20万人中毒。同年,瑞士的桑德兹化工厂仓库发生火灾,导致30吨有毒化学品流入莱茵河。1985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同年,英国科学家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急剧减少,从而确认了“臭氧空洞”的存在。1986年原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更是惊动了整个世界,导致的核辐射扩散至21个国家,再次提醒人们环境污染的跨境性质,并提出了相关的国家责任和义务问题。《时代》杂志将当年的“风云人物”改为“当年的风云星球——濒临威胁的地球”。
不管这些事件是否具有相互联系性,但对这些事件大量报道确实激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1988年中期到1989年中期,认为“必须不惜代价地改善环境质量”的美国人从65%增加到80%。从1985年到1989年。绿色和平组织和地球之友的英国会员增加了6倍。在198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1980年代一直默默无闻的英国绿党获得了14.5%的选票,而在5年前支持率只有6.7%的法国绿党也获得了10.6%的选票,德国、荷兰和北欧国家绿党的支持率也在提高,澳大利亚、比利时、芬兰、德国、冰岛、意大利、瑞典和瑞士的绿党所获的支持率都是空前的。在1988年,瑞典绿党成为10年来首次进入瑞典议会的新政党。
社会学家罗伯特·尼斯比特指出:“当人们最终撰写20世纪史的时候,环保主义将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运动。”
气候问题的政治化进程
气候变化首先作为科学问题被关注和重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气候环境的复杂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要加强科学手段,还必须采取包括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参与的政治行动,才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气候环境问题。联合国大会下属的国际组织通过一系列关键性会议和决议,逐渐确立了当前解决气候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
1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回应
早在1827年法国科学家巴隆·富里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认为大气层犹如温室的玻璃,它能让太阳光通过,但阻挡地球的辐射热返回宇宙空间。瑞典、英国等国科学家指出,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持乐观态度,认为补充的二氧化碳对北温带的农业是有好处的,同时气候变暖会防止“致命的冰川时代的回复”。直到二战后,科学界在温室效应问题上占主导的观点是,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会被海洋吸收,因此没有理由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第一次世界性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能够控制气候、并对气候变化持乐观态度的思想逐渐消退,开始认识到人类更多地依赖气候,而不能控制气候为人类服务。因此科学界的研究重点转移到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分别在1970和1971年出版的两项研究成果:《重要环境问题研究》和《人类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强调二氧化碳问题在温室效应中的重要性,促使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将此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列入其议程中,并成为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中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背景资料。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环境观念的重大转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这一转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的发展。一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发起了一系列与气候问题有关的国际会议。这些会议都将粮食、水资源和荒漠化问题与不同的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并明确了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各种可能后果。二是气象研究从短期的天气模式研究扩展到对长远的气候趋势和条件的研究。
1979年6月,第8届世界气象组织大会正式建立了世界气候计划,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组织框架,并组织了1985年10月的奥地利维拉赫会议。此次会议旨在评估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并对全球变暖趋势作出初步的预测。会议声明:最高级实验显示,大气层二氧化碳的浓度每增加一倍,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将上升1.5℃~4.5℃。维拉赫会议所表达的自信是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气候研究的巨大进展之上的。其中最重要的进展包括:建立了更加现实的大气模型;进一步认识到其他温室气体如氟里昂、甲烷、氧化亚氮、平流层臭氧的重要性。虽然在1970年代科学界已开始意识到这些,但只有到1980年代,这一因素才被吸收到大气模型中,并认识到其政策意义。
2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进程
维拉赫会议开启了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进程。会议报告的特点在于提出了一项面对政治的建议:为了对可能的气候变化作出回应,需要对各种政策选择进行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报告最后建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共同组成一个特别小组,“如果认为必要的话,应着手考虑全球性公约问题”。可以看出,此次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从单纯强调进行更多研究转而强调需要采取政治行动。
直到1988年,国际社会才真正意识到对该问题进行政治回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主要是由若干因素综合的结果。首先,科学界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潜在严重性,并在该问题的科学理解上已基本达成了内部的共识。其次,1988年发生的一系列反常气候事件加强了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要求进行政治回应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8年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变化中的大气:对全球安全的影响”国际会议,首次将全球变暖作为政治问题来看待。此次会议重复了维拉赫会议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并强调了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认为“人类正在进行全球范围的无法控制的实验,其最终后果将仅次于一场全球性核战争。”会议呼吁各国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制订大气层保护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一项国际性框架公约。多伦多会议后,气候变化问题迅速被列入国际政治议程,促发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
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5/212号决议,正式成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谈判开始于1991年2月,分两个工作组进行:一个负责减排承诺、财政资源、技术转移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另一个负责有关实施的制度和法律机制。谈判各方既感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又被政治和经济利益所驱动,经过若干博弈,最终形成了以利益为基础的各方联盟。最后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由16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规定,考虑到全球变暖的可能性,为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影响,以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为目标,要求各国自身或经相互协商制订出对策,各缔约国要制定并公布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即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一般指森林和海洋的吸收能力)的清单及减少排放的计划,并开展研究、教育、培训和宣传等工作。该公约虽然不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温室气体控制机制,但为未来的谈判提供了基础和框架。根据该公约的有关规定,在此后召开的缔约方大会上将讨论具体的对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利益机制
在当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过程中,各成员国之间立场分歧日益暴露。正如谈判委员会的秘书卡塔亚所指出的,谈判进展可谓“进两步,退一步”。经过长期的磨合,谈判各方发现彼此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妥协合作的空间,逐渐分化成几大国家利益集团,在谈判中争取共同利益,最终形成《京都议定书》等具有执行性和约束力的文件。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国家利益集团及其立场
首先,在有关谈判的立场上,发展中国家内部可分成三个主要利益集团:
由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领导的石油生产国担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减少世界能源需求,影响其经济利益,因而反对所有对二氧化碳的控制措施,并抨击欧共体关于限制二氧化碳的单边动议。
小岛国家联盟是来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岛国,其中一些国家国内海拔最高只有2米。他们最易受气候变暖特别是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响,甚至面临生存危险。他们组织起来积极表达呼声,强烈要求尽早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制止森林砍伐,并要求对他们进行援助,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余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第三个较为松散的利益集团,他们更强调公平问题,坚持经济发展是第一需要,认为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退化负有主要责任。这一集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对他们的每个成员来说,任何减排的承诺是可以商谈的,它取决于发达国家是否承诺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转让。
其次,发达国家内音阿分为四个利益集团:
第一个集团由那些已承诺稳定排放的国家组成,主要包括欧共体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一集团中多数国家的环保意识比较强,并对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表示同情,大多数成员实施了单边稳定或减少排放目标。除了澳大利亚、英国和挪威,所有国家都是能源进口国。一些国家采取行动有其经济动因,希望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从改善能源效率中获益,而且在有关产品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技术领先地位。
日本的立场有些模棱两可。气候谈判开始时,日本附和美国的立场。但当欧共体赞成一项承诺稳定排放的公约,日本只承诺“尽最大努力”稳定排放,而不是具体承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日本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不仅希望通过领先的节能技术在世界市场上获得商业优势,而且试图寻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国际政治形象。
东欧和俄国等经济转轨国家组成了另一个利益集团,这些国家工业经济中能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则较高。由于处于转轨时期,国民经济出现了衰退现象。这意味着他们大幅减少排放是可能的。在气候谈判第三次会议中,俄国和美国都拒绝为稳定排放确立量化目标,而罗马尼亚则宣布到2005年,将该国的排放稳定在1989年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集团内部立场的分歧。
美国与这些国家的态度有所不同。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占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4%。但美国拒绝确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目标和时间表,也反对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转移。美国政府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国民经济。他们认为征收能源消费税会提高能源的价格和产品的成本,从而引起通货膨胀,使美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减弱,并对美国的贸易平衡产生负面影响。其次,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会引起美国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减少就业。
除了上述经济成本,对于美国来说还存在潜在的政治成本,任何一届政府只要采取新的控制措施,都有可能要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同时,美国人对汽车的特殊依赖,“向汽车业征税无疑朝自己的政治之脚上开枪”。另外,强大的工业利益集团特别是能源生产商和使用商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本。来自60个美国公司和利益集团的代表在1989年成立了“全球气候联盟”,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协调相关企业的立场,一致反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例如在地球峰会上,该组织的执行主任约翰-拉斯尔强调,一些减排建议会给美国经济带来950亿美元的损失,同时将减少约55万个就业机会。他们因此完全支持布什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谨慎措施。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南北矛盾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迅速缓和,南北矛盾成为气候谈判中的主要焦点。南北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问题;二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问题。
南北矛盾首先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公平问题的强烈关注。南北在人均排放和人口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正是发达国家制造了气候变化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发达国家人均的1/10。南亚次大陆和非洲的人均排放只有美国的1/20。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他们的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的1/4,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不过,发展中国家与农业和土地利用有关的“生存性排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他们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引起的。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的日益退化表示担忧,但经济发展和缓解贫困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不少国家担心其发展问题会因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的优先考虑而被忽视。有的国家甚至认为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国际政治议程,其目的在于限制他们的能源使用,遏制他们的经济发展。
南北矛盾主要集中于资金和技术转移问题上,即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和技术方面到底作出何种承诺。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负有主要历史责任,且有经济和技术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促进发展中国家低污染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应来自发达国家。这种转移部分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更主要的是为了发展节能技术,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减少排放增长速度的同时能保持自己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原则上接受了这一立场。
结语
国际社会回应气候变化问题的历史进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环境政治中科学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为国际气候科学界达成有关共识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政治家的政治决策提供了相关的科学背景知识,从而为气候变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回应过程,也反映了更为复杂的国家集团间的利益博弈矛盾。
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流程、实施要点、构建策略都是比较系统化的。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吸收其他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也要突出地理这一科目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进行地理概念、成因、规律进行讲述时,还可以利用文字或者图像进行辅助表达,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适当减少对课堂的控制,充分结合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地理学习中的气候变化是大气状态中的一种长期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是: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
注重基本知识,了解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才能对地理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而案例教学的配合是很有必要的,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地理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地理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不仅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气候变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案例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②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归纳出变化特点及其以后变化的方向、带来的影响。③从多种方面来探究人类对气候变化所对应的策略。但是教学目标仅仅只针对基础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还应该增加相对应的能力目标:①培养和发展学生观看地理图表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③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在案例上标明教学目标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高效完成地理的学习。
合理运用方法,认识教学重点
案例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方法,这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有极大的作用。自从新课程标准推行后,更加要求教师改良教学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应用方法。同时,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从贴近生活实际的、能够充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想法,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小组的激烈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通过引导小组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团队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都充分得到发展,让学生由知识走向能力、由书本走向现实、充分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全球气候变化案例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明确提出教学的重点:①全球气候的变化特点。②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及其人类的解决方法。教学的难点:让学生理解全球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的过程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来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在案例设计中,案例的背景问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充分吸引W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加强学科配合,重视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配合是核心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对查阅、收集的资料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配合,高效地提升案例和资料对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总之,课堂内外要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促进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完成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而且学生在寻找资料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提取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展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气候变化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引进当地的气候变化事例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当地气候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教师还可以给出资料: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②过去一万年的气候变化。③近百年来气候的变化。然后给出问题: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的表现类型。③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科学问题
一、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演化问题
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对规划当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雅风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他认为西北干旱区在20世纪处于气候干旱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而乌梢岭、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区于80年代末出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现象。2005年6月在兰州“科学与中国”报告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观点:“未来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合冰川融水增加,则西北和青藏高原径流量或地表水资源量也存在增加趋势,西北东部与黄河源区已持续多年的干旱现象将会转入多雨的丰水期,但还不能确切预估转向湿润的具体年份”。
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从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已得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证实。但关于温度升高后蒸发的变化趋势则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认为陆面蒸发量会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蒸发会下降。特别是对气候暖湿(或暖干)转变导致的内陆河流域两个水源地——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对山区总径流变化的综合效应,仍需深入探讨。
目前,回答这一问题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没有满足研究(模型模拟)所需要的山区不同地带的综合观测。今后,在加强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观测的基础上,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气候暖干与暖湿转型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2)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蒸发将如何变化?(3)气候变化对山区冰雪带和森林带径流变化的总体效应。
二、生态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协调问题
流域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流域正常的生态和环境功能所必需蓄存和消耗的水资源量。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需水的重视不够,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态需水被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问题非常严重。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其河流下游水资源量锐减、河道断流、湖泊沼泽萎缩(台特玛湖、居延海、青土湖等已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胡杨、红柳等)枯死、生物栖息地破碎、消失等生态和环境退化现象。
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使水成为维系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只有在降雨较多的山区和平原的河流两岸才有较好的植被分布。西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合理配置两者的用水量,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生态需水的定量估算。
生态需水估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传统的水文流量计算方法(标准流量法);(2)基于水力学基础的水力学方法;(3)基于生物学基础的生物栖息地方法。然而,对于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量的估算,传统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如何确定下游适宜的生态水位?它与沿岸植被生长的关系如何?与河水水位和流量的关系如何?尾闾湖泊要保护到什么程度?需水量如何确定?天然绿洲的变化与河流水量是什么关系?与洪水流量和淹没范围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现有方法都很难确定。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后重点科研工作包括:(1)加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水与生态系统变化关系的规律性研究;(2)将生态用水、生产生活用水的配置与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结合起来,开展研究;(3)综合研究不同水资源配置下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
三、草地退化问题
据北方地区实测的样方资料,目前西北五省区草地总面积11975万ha,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总面积为6960万ha,占草地总面积的58%。其中轻度退化面积3020.9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43.4%;中度退化2650.7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38%;重度退化面积1289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18.5%。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调查结果比较,草地退化有加剧的趋势。关于如何控制西北干旱区草地的退化、走可持续草原畜牧业经营之路,争论的焦点是:在我国西北生态这样脆弱的地区,应该粗放还是集约?是较大尺度的自然轮牧还是定居?支持集约的观点认为:(1)集约化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是现代草业发展的方向;(2)人工草地建设是解决饲养家畜饲草料稳定来源的有效途径;(3)人工草地的建设有利于草场的管理;(4)可以减轻天然草地压力;(5)有利于社区建设和草原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支持粗放的观点认为:(1)游牧和季节性迁移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牧业地区(包括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牧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符合北方地区草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性差异大的特点。而定居高强度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在北方和西北的干旱地区更容易造成草地的退化;(2)在澳大利亚等国家类似我国西北的内陆干旱地区也实行粗放的经营方式,并不提倡集约化的生产;(3)大规模的人工草地建设,由于耗费土壤水分,造成土壤干化。
实际上,因地制宜,在空间上合理配置集约化和粗放化经营,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尚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探讨:(1)在气候的季节和年际波动都很大的我国西北地区,如何合理确定放牧“压力”,合理计算草地承载力?特别是如何根据草地承载力的时空变化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2)如何综合考虑草地退化的状况与牧民生计,合理确定经营性草地和保护性草地面积的比例?
四、沙尘暴灾害与荒漠化问题
2000年及随后几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的加剧,引起各界对我国生态状况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增加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然而,近几年沙尘暴的加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说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与荒漠化有关?又在多大程度上说与气候波动有关?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