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阿克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1阿克苏地区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情况
“十一五”期间,地区通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依托畜牧规模化养殖,建设了一批畜牧加工龙头企业,如:新农乳业、海川乳业、新和绿旗、库车猪场、拜城凯赛、阿克苏多浪、阿克苏众志生猪养殖合作社,逐步成为拉动农村畜牧养殖的龙头企业,初步建立和完善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龙头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雏形。
2阿克苏地区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自身建设问题。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小,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低,市场需求低,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龙头企业对产业科技投入少,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企业现有资金少,扩大再生产能力低。
(2)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建设问题。
(3)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4)合作社组织运行不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不紧密。
(5)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资金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3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业化和订单模式对农牧民增收的推动作用;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推进畜牧业养殖区域化、专业化,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聚集度,用工业化的思想发展畜牧业。奶牛生产重点在城郊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家禽、生猪生产重点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户);肉牛、肉羊生产重点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专业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力争到2015年,全地区规模化生产提供的畜产品占到畜产品总量的60%以上。
3.2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牛、羊、猪、禽养殖小区(场),促使畜牧业生产经营向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场、养殖小区集中。恢复规范一批原有的养殖小区,开展养殖小区整顿、规范,对达不到奶牛养殖量20头、肉牛养殖量50头、绵山羊养殖量300只的小区养殖户限期达到养殖规模。制订和完善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生产者按标准组织生产,逐步使畜禽养殖在选址、圈舍建设、畜禽品种、投入品、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粪便处理、畜产品安全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3建设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把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贯穿于基地建设全过程,推动基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畜牧业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无公害、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提高优势特色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区域聚集度,加快建设具有突出资源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畜牧产业经济区。突出发展肉牛和肉羊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肉牛、肉羊主产县,加快标准化规模肉牛、肉羊养殖场的建设,打造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基地。加快发展城郊奶牛、家禽、生猪养殖园区,集中力量建设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及禽蛋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
3.4加快推进健康养殖
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鼓励和支持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购置环保设施设备,实施沼气开发等项目,开展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一、现状分析
我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全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负10米浅海300万亩,未利用宜渔荒碱涝洼地、水面100余万亩,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0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36万吨、产值49亿元。
当前全市南美白对虾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水养殖科技含量低,单产水平不高。年全市海水养殖平均亩产只有30多公斤,而精养高产区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淡水区最高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依靠科技提高产量的潜力巨大。我市海参生产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而且苗种生产已初具规模,示范区效益显著,预计今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将突破4万亩,“十二五”末可达到10万亩以上。贝类是我市最大的渔业优势资源,但目前管理粗放、产量低、年平均亩产只有300公斤。通过底播增殖、封滩护养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贝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历史机遇,突出三大优势品种,以建设高效生态渔业为核心,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促进渔业资源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增强渔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任务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南美白对虾海淡水养殖面积40万亩,总产量7万吨,产值21亿元。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2万亩,平均亩产达到95公斤以上,总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达9亿元;淡水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总产量4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发展海参池塘养殖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亩产100—150公斤,实现产值20—30亿元。浅海贝类封滩护养面积达到85万亩,实现产量6.4万吨,产值5亿元;潮间带海水池塘立体养殖20万亩,实现产量20万吨,产值15亿元。贝类总产量达到26.4万吨,产值20亿元。
三、工作重点
南美白对虾:以标准化池塘改造为重点,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大规格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和优质苗种培育技术,实施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大力培植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南美白对虾优势品牌。
海参:按照全市“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模化建设养殖基地,加快池塘造礁、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多元化发展,加强海参苗种繁育与越冬保苗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养殖水平;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贝类:推广优质贝类苗种繁育技术和立体养殖技术,大力实施池塘生态养殖、封滩护养和增殖放流,打造全国贝类产业基地品牌。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研究工作和技术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工作落实。
(二)统筹发展,整体推进。按照“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以现代渔业“3•20工程”、渔业科技“3•10工程”和渔业产业化“双百工程”为载体,推进3大优势主导产品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益的提高。
(三)加快示范园区建设。以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为核心,以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在全市建成一批三大品种示范园区。建设水产原良种生产园区13处,海参标准化池塘养殖园区9处,岸基工厂化养殖园区7处,贝类、对虾等生态立体养殖以及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园区10处以上,发挥示范园区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渔业三大品种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大资源养护力度。建设文蛤、缢蛏、青蛤等种质资源保护区,增加文蛤、青蛤、缢蛏、蛤等优质贝类底播品种和数量,力争每年底播优质贝类数量达到5亿单位以上。
(五)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市县(区)项目优先安排三大品种开发,积极争取海域使用金项目、优质鱼项目、平安渔业项目、现代渔业项目、资源修复项目等省级以上海洋与渔业项目落户滨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以项目建设促进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品生产区内,全面实施绿色食品(水产品)基地、产品双认证制度,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检测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