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例(12篇)

时间: 2024-03-05 栏目:公文范文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1

【关键词】阴阳;氧化还原态;平衡;内稳态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被继承发展;西医学是西方近代医学,在世界医学中占主导地位。二者都为人类生存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都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如何中为西用,西为中融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作者在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中发现中医阴阳理论和西医氧化还原态(Redoxstatus)平衡有着大量的联系,试图从中找到中西医的结合点,从而为中西医结合开辟一条新的思路。中医阴阳理论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氧化还原态平衡则又客观存在、涉足尚浅,探讨二者的关系是以现代医学之“锹”,掘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之“门”,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中医阴阳平衡

中医阴阳学说,是整个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与核心。“阴阳者,天地之大理”(《管子·四时》)。它是由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而来。中医学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按照《易经》上说,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背向阳光的、内守的、阴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属于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而且阴阳是时刻运动变化着的。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但是,阴阳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在于平衡。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经》)。人体脏腑及各组织器官,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间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既存在对立,也具有统一。只有保持各种功能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平衡状态,才能实现人体阴阳平衡,也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阴阳又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属性概念,使局外人很难理解,这极大地妨碍了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步。为此,国内外都对阴阳学说的现代化和客观化作了大量的研究,巳经涉及了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受体、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离子泵、能量代谢、甚至基因水平的变化等等,几乎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各个领域和最新进展,但迄今为止,尚无一项(或几项)已知的客观指标能有效地反应出阴阳的主要内涵,并能对人体的阴阳状态作出满意的判别。虽然有许多客观指标与机体的阴阳状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状态,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的功能状态,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状态,cAMP/cGMP的血浆水平与比值,等等,但无一具有“阴阳互根”的基本属性,阴阳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至今不清楚。具体到每一个病人阴阳失衡的判别及其调整,则更受医生个人能力与经验的影响,带有较明显的主观色彩。这些无疑制约着中医的发展和走向世界,这虽然一方面反映阴阳学说的博大内涵,很难用某种单一指标反映阴阳;但另一方面也提示,阴阳学说的某些内涵可能现代医学尚未涉足或涉足甚浅,需要从某些西医学也不尽十分清楚的层面开拓新的思路。因此,对中医阴阳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一直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2氧化还原态平衡

机体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化工厂,其氧化还原反应是体内最基本的化学反应。机体自身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同时又具有非常强大的防御、拮抗氧化损伤的能力[1]。机体在氧化-抗氧化间维持相对恒定的氧化还原状态,以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2]。氧化还原态失衡可以影响到基因的转录,细胞信号的转导,酶和生物大分子的活性,细胞和器官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坏死等许多生理病理过程[3~5]。如果机体活性氧产生过多,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和/或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对活性氧的清除不足,导致体内活性氧增多并引起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则称之为氧化应激[6]。反之,也可造成还原应激[7]。因此,氧化还原是决定细胞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健康的机体应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体内主要的氧化还原对是谷胱甘肽还原型/氧化型(GSSG/GSH)和辅酶Ⅱ(NADPH/NADP+)[8],特别是GSSG/GSH,它是机体的主要内源性氧化-还原调控因子,其-SH和-S-S-间的转换调控着许多生物大分子的活性,被称为“分子开关”[9]。谷胱甘肽在体内含量非常丰富,是机体的主要抗氧化防御机制之一[10];辅酶Ⅱ则是维持谷胱甘肽于还原状态的还原当量提供者,NADPH是机体内生成的基本的抗氧化剂。二者为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通过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氧化型/还原型(GSSG/GSH)及其氧化-还原电位和NADP+/NADPH氧化型/还原型及其氧化-还原电位可以了解机体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而了解其与疾病的关系。

虽然现代生物学正逐步揭开生物体的氧化还原态与许多生命现象的关系,但现代医学尚未真正引入氧化-还原态的概念,基本上多数也局限在关注氧化增强、氧自由基损伤效应的层面,这是一项西医学理论也才刚开始涉足的领域。鉴于氧化-还原反应是机体的最基本生化反应,这一项涉及到从整体到分子水平的氧化-还原平衡可能正是西医学理论尚不十分清晰、而又恰与阴阳平衡最紧密相关的客体。现阶段有关阴阳的研究已有许多涉及氧自由基损伤的内容,但基本上仅关注了氧化增强、氧自由基的损伤效应,如脂过氧化物(LPO)及其分解产物丙二醛(MDA)的增多,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等等,皆未涉及到氧化-还原平衡态的问题。而事实上,由于氧化-还原的互根性质,一个物质的氧化必伴另一物的还原,过多的偏离平衡态的氧化或还原的物质终会促进别的物质被氧化或被还原,而自身则被还原或被氧化。这种活跃的氧化-还原反应伴随的电子转移是自由基产生的重要来源。因此,机体的氧化-还原态无论是向氧化过强方向偏移、或是向还原过强方向偏移都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而现有关于阴盛阳虚或阳亢阴虚的一些研究报告中,由于尚末关注到氧化-还原平衡的问题,因此报道出了多种证候都为氧化增强、氧自由基损伤的表现,若不引入氧化-还原平衡的概念,则很难理清证候与氧化损伤之间的关系。

再如生物节律,中医理论很早就认识到生物节律与阴阳消长的关系,包括四季节律和昼夜节律,有“春夏呈阳、秋冬呈阴,昼阳夜阴”之说,而阴阳何以与上述节律有关并无解释。而近年来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机体的氧化-还原态参与昼夜节律的调整。目前认为,整体昼夜节律的主起博点(pacemaker)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其节律的产生主要由一个转录反馈环构成,包括转录因子Clock(或NPAS2)和BMAL1基因产物的异二聚体构成激活臂,Per和Cry基因的产物构成负臂,激活臂启动负臂基因的转录,同时抑制自身的转录,负臂基因的转录产物又可抑制激活臂的活性,从而形成一个近24小时的振荡周期。而目前发现控制激活臂活性的重要调控因子为NADP+(NAD+)/NADPH(NADH)的比值,该氧化-还原对的还原型NADPH(NADH)显著增强激活臂的异二聚体与DNA的结合能力,增强其活性;而氧化型NADP+(NAD+)却抑制其活性,这表明,细胞的Redoxstate参与生物节律的调控,则也应参与对阴阳状态的调控。

3中医阴阳平衡与氧化还原态平衡的联系

3.1二者的平衡都是动态的平衡不论是中医阴阳平衡还是西医的氧化还原态平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天人相应”为健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健康的人,他的阴阳在某一时刻也不是完全平衡的。因为受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影响,早晨的阳气相对重些,晚上阴气相对重些。但是,纵观他一天的情况,阴阳是基本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的机体处于平衡状态。同理,机体的氧化和还原当量在某一时刻也不是完全相等,不差分毫的。只要从整体而言,某一时间范围而言,氧化和还原是大致相等的,我们就可以认为机体的氧化还原是平衡的。

3.2二者都具有“互根”的特点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阳互根。阴或阳任何一方都是以其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黄帝内经》)。阴阳的互根是阴阳的根本关系之一。除此以外,阴和阳在其作用的发挥上,也是相互依赖的。人体的物质与功能之间,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人体的物质为基础;而人体物质的化生及代谢,又离不开人体的功能活动[11]。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而阴阳这种互根的特点,在机体氧化还原态上也有相似的表现。一个物质的氧化必伴有另一物质的还原,过多地偏离平衡态的氧化或还原性物质终会促进别的物质被氧化或被还原,而自身则被还原或被氧化。在GSH/GSSH这对细胞中主要的氧化还原缓冲对中,GSH可清除活性氧,维持生物大分子的巯基活性中心,GSH被氧化为GSSG后,在GSSG还原酶的催化下可被重新还原为GSH,遂可重复利用[12]。又如蛋白质分子中的巯基(-SH)保持还原态是许多蛋白质分子活性的必备条件;但同时,许多蛋白质分子的链内、链间二硫键(-S-S)又是维持其构型的必需结构,对其活性同样必不可少[13]。蛋白质氧化还原机制包括还原形成二硫键的二巯基机制,以及形成混合谷胱甘肽二硫化物的单巯基机制[14~16]。通过巯基(-SH)和二硫键(-S-S-)形式的转换,使蛋白质改变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功能的调控[17]。由此可见,氧化和还原还必须有一个精细的平衡,氧化与还原处于一个对立的有机体中,没有还原就没有氧化,没有氧化也就无所谓还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机体的健康。

3.3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保持各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中医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内环境稳态”这一术语,但其阴阳平衡的理论中却处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作用[18]。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形式,是体内阴阳相对平衡的结果。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障内环境的稳定性,机体才不会被内生和外来的邪气所侵犯,即不会致病。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人体就失去了防御疾病的基本条件,则会患病。故如《黄帝内经》中指出的那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就拿最常见的感冒来说吧。众所周知,感冒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有人会患感冒,有人就不会;有人症状重,有人症状轻。之所以会这样,就因为尽管外部条件相同,但是各自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不同。如果机体阴阳平衡,肺宣肃功能正常,卫表协调,腠理致密,则不会患病,或患病后症状较轻;反之,则会患病,或患病较重。由此可见阴阳平衡在保持内环境稳定,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而机体氧化还原态平衡本身就是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内容之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包括酸碱平衡,水、电解质,体温的相对恒定等以外,还包括了氧化还原态平衡。机体从外界摄入体内的各种物质,都必须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人体所利用。但是,人体并非直接利用这些物质,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才能利用它们。比如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铁离子,就必须是亚铁离子(Fe2+)才能参与红细胞的构成,而铁离子(Fe3+)是不能参与红细胞构成的。但是,机体从外界获取的大多数都是Fe3+,这就要求Fe3+必须参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被氧化,还原成亚Fe2+从而合成足够多的红细胞。因此,就必须保证铁离子(Fe3+)和亚铁离子(Fe2+)之间质和量的平衡,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不然就会出现贫血。反之,如果氧化还原态失去平衡,那么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4中医阴阳平衡与氧化还原态平衡的区别

虽然中医阴阳平衡与氧化还原态平衡有许多联系,但两者仍有区别,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中医的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具体事物及现象本质属性的概括。阴或阳不能代表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不能与实物划等号。只能说某一事物或现象属于阴或阳,但不能说某一事物或现象是阴或阳。《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由此,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或现象,阴阳也失去了其哲学意义。与之相反,机体氧化还原态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具体的内容甚至数值。GSSG/GSH和NADP+/NADPH比值是监测氧化还原态的良好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19]。研究显示血中GSH和GSSG可用来反映机体氧化还原内稳态的改变[20]。

选择GSH/GSSG是因为该氧化还原对是机体的主要内源性氧化-还原态调控因子,-SH(还原态)和-S-S-(氧化态)间的转换调控着许多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包括酶活性的调控、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等。是目前已知的、反映机体氧化-还原态的最佳指标。选择NADPH/NADP+是因为该氧化还原对是维持GSH/GSSG平衡的关键因素,GSH的消耗须由NADPH递氢、经GSH还原酶(GSHreductase)催化重新生成。反应式如下:GSSG+NADPH+H+GSHreductase2GSH+NADP+,GSH遂可重复利用。

检测出这两者在机体中的含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二者正常值和异常值范围,将之与健康人群和临床上各种阴阳失衡病人的氧化-还原态相同指标进行比较,基于二者有多方面联系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数据分析,得出阴阳平衡态与氧化-还原态之间的相关、因果关系,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中医阴阳平衡和机体氧化还原态平衡有着许多共同点,我们可以利用机体氧化还原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与相应机体的阴阳状况作出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期望能从中找出联系,用氧化还原态指标来表示机体阴阳状态,从而对中医理论客观化,阴阳本质的认识,中医诊断、治疗及药物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JaniszewskiM,PedroMA,SchefferRC,etal.InhibitionofvascularNADH/NADPHoxidaseactivitybythiolreagents:lackofcorrelationwithcellularglutathioneredoxstatus[J].FreeRadicBiolMed,2000,29(9):889.

[2]GalleJ.Atherosclerosisandacteritis:implicationsfortherapyofcardiovasculardisease[J].Herz,2004,29(1):4.

[3]JonesDP,VionC,ModyJr,etal.Redoxanalysisofhumanplasmaallowsseparationofpro-oxidanteventsofagingfromdeclineinantioxidantdefenses[J].FreeRadicBiolMed,2002,33:1290.

[4]CargnoniA,CeconiC,GaiaG,etal.Celluarthiolsredoxstatus:aswitchforNF-KappaBactivationduringmyocardialpost-ischaemicreperfusion[J].MolCellCardiol,2002,34(8):997.

[5]KumarasamyS,SelvarajA,NamasivayamN.Evidenceofoxidativestressinthecirculationofovariancancerpatients[J].ClinicaChimicaActa,2004,339(1):27.

[6]LehouxS,TedguiA.Cellularmechanicsandgeneexpressioninbloodvessels[J].JBiomech,2003,36(5):631.

[7]KuppusamyP,LiH,IlangovanG,etal.Noninvasiveimagingoftumorredoxstatusanditsmodificationbytissueglutathionelevels[J].CancerRes,2002,62(1):307.

[8]TsaiJY,ChouCJ,ChenCF,etal.AntioxidantactivityofpiperlactamS:preventionofcopper-inducedLDLperoxidationandameliorationoffreeradical-inducedoxidativestressofendothelialcells[J].PlanteMedica,2003,69(1):3.

[9]PhilipJH,Disulfidebondsasseitchesforproteinfunction[J].TrendinBiochemicalSciences,2003,28(4):210.

[10]NemethI,BodaD,BloodglutathioneredoxrationasaparameterofoxidativestressinprematureinfantswithIRDS[J].FreeRadicBiolMed,1994,16:347.

[11]张家锡.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12]黄彦生,王树人,智艳芳,等.血脂康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氧化还原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251.

[13]NemethI,OrvosH,BodaD.Bloodgiutathioneredoxstatusingestationalhypertension[J].FreeradicBiolMed,2001,30(7):715.

[14]PrinzWA,AslundF,HolmgrenA,etal.TheroleofthethioredoxinandglutaredoxinpathwaysinreducingproteindisulfidebondsintheEscherichiacolicytoplasm.JBiolChem,1997,272:15661.

[15]HolmgrenA.Thioedoxinandglutaredoxinsystems[J].JBiolChem,1989,264:13963.

[16]BushwellerJH,AslundF,WuthrichK,HolmgrenA.Structural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themutantEscherichiacoliglutaredoxinanditsmixeddisulfidewithglutathone[J].Biochemistry,1992,31:9288.

[17]BuchananBB,BalmerY.Redoxregulation:abroadeninghorizon[J].AnnuRevPlantBiol,2005,56:187.

[18]赵淑兰.内环境稳态与阴阳平衡浅识[J].国医论坛,2007,22(4):51.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1篇2

[关键词]环境税;原则;价值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10-0174-03

[作者简介]张福德,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

张波,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诉法学。(山东淄博255049)

国外实践证明,在诸多环境保护的措施中,环境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国理论界对环境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展开了研究,环境税的立法完善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上,我们应该坚持“理念-原则-制度”的关联研究。理念是稳定地体现时代价值的意识、观念、精神;而原则一般被视为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它上承理念,往下则形成制度构建或行为模式选择的方针和指引。由此可看出,在环境税的立法完善之初,环境税的设立原则是应被关注的重要问题,它是环境税本质、内容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环境税制度设计时应遵循的准则和依据,对立法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指导作用。作为法律,环境税自然要体现公平、正义、秩序、效率等法的价值,但作为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税的核心价值应是环境正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实际的国情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一、生态保护原则

生态保护原则意指环境税法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资源和生态演变的规律,以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作为立法原则。环境税法应符合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如持续性、协调性、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等,体现环境时代对税法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即将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融入环境税法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再由各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圈。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倘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生态失调,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生态学基本原理是我们今天处理环境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应成为我们制定环境税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关环境税的立法,就是要通过制定法律约束、引导人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不过分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在环境税设计上体现生态保护原则,就是要赋予税收以生态保护的功能,使税种和税收措施具有“环境友好”的属性,在判断税种与税收措施的取舍上要以是否具有生态保护功能为标准。以我国资源税来说,其实质上应是一种有关环境资源的税收,应当具有环境保护的功能,而目前资源税还仅仅是一种级差调节手段,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我国资源税对低污染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税负要高于环境污染严重的能源的税负。这样的税制设计必然会形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这种税制设计在环境问题尚不突出,以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起步阶段也许具有合理性,但在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对现存税制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我国现存税制中的环境税税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覆盖面积上,相对于较为严重、急迫的环境保护问题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强化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使更多的税种和税收措施具有“环境友好”属性,是我国税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

环境税的设立不仅要实现生态保护的功能,而且要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当环境税与其他利益或目标产生冲突的时候,应把环境税生态保护功能的实现放在首位。如环境税的设立首先会与经济发展形成冲突,因为,环境税的设立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暂时会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考虑到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短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上的牺牲仍然是理性的选择。目前,我国属于全球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国家之一,且经济多年持续增长,这无疑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改善国民的生活,加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也给我国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形势更加严峻。考虑到将来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成本,也许我们要为此付出更加沉重的经济代价,而且,很多情况下环境的损害很难获得恢复。因此,过多牺牲环境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即使不考虑生态的利益,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不经济的。

二、公平原则

朴素意义上的公平是指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等对待,反映到人类社会上就是同样的人同等对待,不同样的人不同等对待,反映到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上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在三个层次上实现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不适用人类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应当立足于对人类和自然的公平保护。环境税设计时应坚持,当自然环境的基本利益与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冲突时,若二者不相容,则禁止为满足人类的非基本利益而牺牲自然环境的基本利益。当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可于自然环境的基本利益相兼容时,即使行为会威胁到自然环境也可满足人类的非基本利益,此时环境税的设计应使人类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当人类的基本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基本利益相冲突时,环境税的设计在于使人类公平地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或费用,并对自然进行恢复与重构,以补救自然所受的损失。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问题上的公平,就是要处理好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为后代人保留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在环境资源保留原则的框架下,针对具体的情况,环境税的制度设计应当注意环境风险的预防和资源再生能力的保持。环境税的设计不是禁止当代人使用环境资源,也不是鼓励当代人只要付税就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环境税的征收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社会边际成本,让价格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把环境资源的使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个水平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恢复能力,加上环境税对环境资源的治理保护作用,将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恢复能力的水平保持平衡。这样使环境资源的状态基本保持现状,让后人享有同样的环境利益,从而实现代际公平。当代人之间在环境问题上的公平涉及到环境使用者与非环境使用者的关系与环境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环境税的设计要使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支付所应支付的费用,使所有环境资源使用者公平合理地支付费用。科学合理地设计税收制度是实现当代人公平的关键问题。环境税的设计应该使所有排污者都要依据实际成本或预期的排放量多少或排放浓度的大小来缴纳税款,没有排污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则不必纳税。但是,目前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收费标准是污染物的排放,而不同行业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治理费用都存在很大差别,如果按照是否达标排放来确定税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因此,在公平原则下设计环境税收模式,应该彻底改变达标排放的要求,按照对环境容量的实际利用程度,确定税率。这并非取消环境质量标准,也不是放弃污染物排放的浓度控制,而统一的环境质量标准恰恰是制定税率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税收杠杆维护理想的环境质量。

三、效率原则

在经济学上,效率即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而套用到法学中,就是指以最少的立法及执法支出获得同样多的执法效果,或以同样的立法、执法支出获得最大的执法效果。环境税作为关注效率的经济法系列的组成部分,自然要以效率作为其追求目标。环境税的效率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征税的成本最低,二是通过税收杠杆改善环境质量的效果最佳,环境税的设立应考虑以上两个目标的实现。实际上,环境税的设立本身就在于对更高效率的追求。环境税可通过改变比价以保证污染者承担其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现行环境管制手段相比,环境税的弹性更大,污染者为了降低税费,除了调整产量外,至少有三个途径来降低污染:他们可以安装污染削减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改变工艺过程以减少对有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税收是一种自我规范的手段,一旦实施,市场力量就会自动解决其他问题。由此,可以降低管理、监督和强制执行成本。环境税可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提供持续的激励。出于污染者不得不对排污支付税款,环境税会为降低污染和技术创新提供长久的激励作用,甚至把污染降到目标水平以下以减少税款,这是环境得以保护的长效机制。尽管有相反的观点认为税收负担使得厂商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源减少,可能使技术创新以及低污染的生产方法的创建速度降低,从而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竞争性的市场上,特别是对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而言,市场力量应该能够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降低排污和税收支付。我们之所以要运用税收的手段对环境保护加以调节,就是因为光靠市场手段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造成或多或少的效率损失。因此,环境税的设计尤其要注重公平基础上的效率原则,环境税的设计应能普遍降低污染排放,并且税收的执行成本要小于它所减少的污染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利益。

坚持环境税收的效率原则就要突破过去的那些高费用、低效果的治理方式,改变以前的末端治理模式,尽可能地将征收环节设置在造成污染的原材料、能源的生产或流转中,相对于末端排污者而言,原材料、能源企业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这样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成本也会相应下降,政府可以集中有限的监管力量使税收足额及时入库。另外,通过税收杠杆引导企业对原材料、能源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可以大大减轻在使用环节造成的污染。这不仅节约了政府管理成本,更有助于实现控制污染的目标。

四、适度从紧原则

环境税能否产生较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环境税的制度设计,而且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相适用,以及采取适当的环境税的实施方式。在此基础上,环境税应体现一定的从紧、强制性的效果,这是由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经济外部性以及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所决定的。

首先,环境税的设计要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条件相适用,其关键在于环境税税率的确定。较高的税率会使环境税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清洁生产、环保性消费等新行为模式的形成,使环境税产生较好的环境效果。但较高的环境税税率会导致环境税税额远高于污染治理成本,使经济实体为过于清洁的环境支付了不必要的成本,这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的萎缩,最终使环境的保护也因资金的匮乏而成为无源之水。因此,环境税的设计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相适应,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致使环境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也应注意环境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是生态保护,保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是环境税的本位要求,如果环境税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的目标,环境税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环境税的设计在考虑经济发展时,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功能,即使暂时会有阻碍经济发展的效果,也应采取适度激进的环境税设计。

其次,环境税的设计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一个时间表并予以公布,确定环境税的实施阶段,设定每个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每个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这种长期的可预见的实施计划,体现了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未来经济行为的可预见性,这样可使环境税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有利于生成一种新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模式,并保证企业行为、个人行为连续调整的积极性。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讲,环境税应促进公民、企业的“环境友好”型的行为理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使环境保护变成内在的、自觉的行为。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活动的后果,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造成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缺少生态保护的理念,养成了人类对于物质享受过度追求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导致环境损害、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应更多依赖于人类行为理念和模式的转变,而不是外部的强制。可以说,我们对于人类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有利于生态的行为理念与模式已有正确的认识,但人类远没有把这样的行为理念和模式变成一种自觉。从行为学的角度讲,要使人类放弃旧有固化的行为理念或模式,而转向与之对立的方面,不是几次的宣誓就可完成的。一开始,外部法律制度的强制是必需的,明确而稳定的法律制度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完成对人们行为模式的塑造。从这一点讲,起始的环境税设立不能过于宽松,适度强制将是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植才.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J].税务研究,1999,(4).

[2]周国川.建立我国绿色税制的构想[J].涉外税务,2004,(9).

[3]陈少英.公司涉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郝如玉.税收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3

关键词:特色校园景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个性创造;文化特质;生态自然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0-03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关注校园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普遍共识。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校园景观建设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模仿成风,千校一面,导致校园风貌同质化,学校特色缺位。

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或形式,是“这一个”事物的独特属性。创建特色校园景观是营造学校物质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校园景观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它既能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独特个性,又能成为学校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也能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升华的载体。

诸多学校景观之所以丧失赖以存在的个性特色,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没有严格遵循特色校园景观创建的基本原则,导致校园建设迷失了科学创建的基本方向。所以,要成功建设特色校园,首要条件是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确立了“建筑―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从这样的前提条件出发,无论对于怎样范围和性质的规划和设计,“改进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应当是每个聚居地建设纲要的目标”。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为出发点是衡量一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标准。校园规划的主体是人,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于校园景观的营造中。现代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校园中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以适应校园师生的多样化生活的需要。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是教学环境,是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景观是无声的课堂,对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大学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师生,师生的行为是产生校园功能的本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决定着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所以在规划前应注重分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根据师生的活动规律合理地进行结构布局和交通组织,营构一个“为人”的环境而不是“人为”的环境。就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查分析师生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ofthepeople),以师生各种需求为尺度(bythepeople),设计出满足师生各种活动需要和尊重师生的心理需求(forthepeople)的校园环境,简称‘3P’,可以说‘3P’贯穿于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始终。

2个性创造

从人性的角度看,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气质。任何人都是一种个性化气质的存在,个性化气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同理,校园景观也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气质的独特存在。不同的大学校园景观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校园景观的设计应突出校园自身的形象特征。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好坏,将对大学的发展和校园场所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把校园景观建设成有特色的个性化校园景观,成为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课题。④

个性特色是指校园在布局形态与景观方面所具有的与其它校园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现代中学校园的个性表现在他独有的地域性和人文景观上。校园的基本建设要凸现其地域特色。校园内的古树名花等等都是宝贵的犬然财富,如能在校园园林建设中充分利用,定能产生良好的视觉及环境效应。校园规划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利用民族和历史文化,要将办学特色和文化教育的历史传承,通过人文景观的精心规划、统筹安排来加以塑造,注意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与深层融合,并努力形成个性特色,向师生传达育人理念、审美信息和文化基因。

彰显个性必须坚持校本化景观设计理念。所谓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认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个性特色是校本化的应有之义。校本特色,又称为学校特色或学校个性特色,它是学校在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因此,揭示和表达学校本质,充分展现校本特色,是设计师和规划师在进行校园整体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状是发展的前提。高校在考虑其自身的发展战略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和未来面向,从而做出合理的定位,形成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校园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提供关键性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个性风貌,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文化特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文化特质是特色校园景观的基本特质,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与景观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文化改变着景观。文化与景观在一个反馈环中相互影响。现代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高品质景观的标志,拥有文化内涵,就拥有了高质量的景观。大学作为典型的文化地,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文化要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大学校园景观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的挖掘及表达的程度。每一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这使校园环境更加多彩化而不是单一化。设计时在校园景观构成中加入文化要素,并不是无用之功,它使校园景观更具光彩,使那些无形的文化更趋清晰而不是萎缩甚至消失。在校园景观的表现中文化要素与其他要素相比,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使校园更具个性。而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选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景观要素,展示本校特有的文化内涵,以视觉形象激活人们心中模糊的记忆,使记忆中的历史人物、故事、遗迹,在师生的头脑中逐渐显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还是一种新文化的产生过程。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要素,通过景观的重塑,更接近人的生活,并通过历史文化中有用的‘基因’与现代校园环境景观中的新元素进行重组,与之相互结合,构建出新的文化。

凸显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质,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坚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在尊重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扬弃与创新。校园文化的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延续和文脉传承。因此,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原则,是校园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和大力倡导的。

4生态自然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美学规律,并融入某种人文思想内涵,通过创新思维和艺术构思,来改造和创建优质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环境,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

任何可能的景观方案都应该是以文化价值和生态知识为基础的景观设计。⑩校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改善,而且能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维持校园生物多样性、异质性及校园特色的创造。同时,生态特色的加强,将使校园景观在生态性与经济性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校园健康发展的要求,又是设计者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创造生态特色的过程是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以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生态景观时,在立足于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基础上,合理设定校园增长边界控制,从整体考虑出发,从合理布局景观斑块,有效提高景观异质性和延长斑块周长以及提高斑块间相关性2方面人手,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再创造,使景观创造与生态原则相吻合,体现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以期形成景观生态特色,使高校校园景观系统得以优化,最终创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形成有利于校园环境质量改善,促进校园建设和谐;有利于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的中心辐射作用,拓展辐射作用的传播范围,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传播的整体化校园生态特色。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校园规划要认真调查了解规划区域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历史文化遗迹、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它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可能地给予保留、维护或整改。尊重自然原则还包括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建材和植物材料,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证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规划需要统筹兼顾,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周翔的设计方案,才可能成功创建特色校园,最终实现校园育人的目标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东徽,明珠,蔡晓琳.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2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没计》,《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

3葛现玲,《大学校园个性化环境景观营建探析――以川大江安校区为例》,《四川建筑》,2012,32(2).

4李东徽,明珠,蔡晓琳.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4

究其原因,一是动画原理这部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不易讲解清楚;二是初中生对动画的理解及操作储备较少,对动画原理的探究缺少内需,又没有现成的图式,晦涩的原理可能消耗学生学习的热情。

“原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它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所以,原理性知识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观察、实践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归纳、概括,深层次理解并把握原理的内核,原理才能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根据以上理解,笔者总结出动画原理教学的六个步骤与大家探讨。

步骤一:预设定制教具初感原理

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定制的扇子,扇子的一面为鸟笼,另一面为鹦鹉。学生快速转动扇子,当转动达到一定速度时,鹦鹉就好似钻进鸟笼里一样。

教学伊始,学生拿起事先藏在桌下的筷子柄小扇,快速地转动。他们专注地看着自己手中的扇子,每位学生的眼里都满是动手体验的新奇和快乐。一把小扇,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了期待。

思考:教具、学具是传统的教学辅助。它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基本原理的核心是视觉暂留,可利用“小鸟入笼、鱼缸里的金鱼”等实验引入。教具可以自己动手做,或在网上定制,以上小扇子就是我在网上定制的。

下课时,我将扇子送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欣喜。学生看到它,就会记起这节课;转动它,就会想到动画的基本原理。相信一定有学生能够将这份对原理的思考迁移到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步骤二:巧用奇妙图片浅探原理

大屏呈现一组奇妙的图片,学生就“这些线条是否平行、图片是否在动、图片上到底有几个黑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奇特的现象”等话题展开交流,探索自我,进一步体验视觉暂留。

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视觉暂留概念的引出就水到渠成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有一种有趣的生理现象,当一个景物从眼前离开后,它的影像不会马上从视网膜上消失,而是继续停留约0.1秒,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所以,幸亏人眼有视觉暂留,否则电影、电视、计算机都不能被发明,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也不能展现在我们面前。

思考:图片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一种常用载体。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相对于枯燥的陈述,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奇妙效果的图片使学生对于视觉暂留的认识有趣而深刻。学生有了体验与困惑,才能产生学习的渴望,为接下来的学习蓄势。

步骤三:尝试动画播放分析原理

我将机器人、吉他手、原地走、运球等动态GIF文件通过软件拆分成一张张图片保存起来。学生通过播放一组连续的静态图片便可以呈现动画的效果,与原有知识体系形成对接。

尝试1:用Windows幻灯片功能播放静态组图,每秒最少播放多少张图片,才能使动画效果流畅?

尝试2:如果播放速度很慢,能形成动画吗?

尝试3:如果删掉一些静态图片,再去播放,那动画效果又会怎样呢?

学生交流自己尝试后得出的结论。我提问:你认为动画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总结出:动画效果与播放速度、图片数、图片间的关系等有关。

思考:这些图片青春、运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通过亲自控制播放速度实现不同动画效果的过程,对影响动画效果的因素有了自己的体会,对动画原理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他们对用计算机处理动画有了初步的想法,间接提高了对动画基本元素(帧)的认识。动画效果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动画的基本原理,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宝贵的经历。

步骤四:猜测原理过程理解原理

我给学生8个有一定梯度的GIF文件,请学生猜猜看,每一个GIF文件都是由几张静态的图片组成的。同桌两人将猜测结果填在同一张表格上,对于不一致的猜测,哪个人的答案是准确的呢?学生尝试使用UleadGIFAnimator软件,查看GIF文件中的静态图片数,并学会保存静态图片。课堂上,学生猜测图片数、交流结果、填表,忙得不亦乐乎。

思考:“帧”是理解动画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动画形成的关键――帧的作用。

这个活动,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很乐于参与到这种有小挑战、小趣味的活动中来。猜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分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学生得以深入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

步骤五:反馈设计动画巩固原理

我准备大量GIF动态图片,引导学生翻开记忆的相册,再现生活中的动态图片,包括QQ表情、网站收藏等。学生在浏览欣赏这些动态文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图片,再从不同角度给它们分类,填写分类信息。学生在笑一笑的同时,会恍然大悟,原来曾经看到过的这些都是GIF动画文件。因为有了丰富的图片素材,关于分类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度高,有多样的课堂生成可预期。

思考:动画原理的学习在于记忆和理解,更在于应用。大量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动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动画可以更轻松、更形象地表达情感,在短时间内精准地传递信息,动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与可能,从而提升学生对动画原理、学习价值等的认识。其深层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与能力,可惠及他们对生活、学习的分类与管理。

步骤六:鉴赏前沿作品升华原理

师生共同欣赏2015年上海GIF艺术作品展及法国街头的GIF动画,其作品之精妙,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叹,感悟与内化信息文化。

思考:前沿作品展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动画原理的理解自然会更加细致而深入。通过以上六个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课堂中,学得高兴、学得精彩。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聚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社会生态转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构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低碳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浅析“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消费模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这一方面要求依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将水伦理研究与建设海洋强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相结合,创新性地拓展和深化水伦理研究。另一方面,要求人们不断深化对水的本原意义和人水关系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以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确保水利水电开发适度、管治守则、建用有节,努力构建能支撑法律等硬约束体系健康运行的、以水生态价值为核心的伦理约束体系,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

事实上,资源紧缺、环境制约和生态失衡也日益突出地表现在人水关系领域。自党的十以来,日益严重的PM2.5将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紧紧笼罩,“中国式”地下水污染和公益人士制作的“癌症村”地图震惊了世界。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水关系的道德失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水和植物是PM2.5的最大克星,但很多大中城市和地方早已因盲目建设而落入缺水、干旱的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粗放型发展则不仅造成了黄河断流、“有水皆污”的环境恶果,而且这种发展的惯性力量还在日益加剧水的稀缺性以及对水生态的破坏性,使人水冲突、人水相争从微观层面向中观和宏观层面蔓延扩展。因此,日渐突出的水问题、水事件、水危机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集中反映,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缺乏相应的伦理道德体系约束的结果。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水伦理同行。然而,目前水伦理的研究则明显滞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论题主要集中在价值观、生态理念、哲学基础等理论领域徐少锦:《论当代中国水伦理》,见樊浩、成中英主编,《伦理研究(道德哲学卷・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8页;田海平:《“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及其道德亲证》,《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王建明、王爱桂:《论水伦理构建的哲学基础》,《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对水伦理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沈蓓绯、纪玲妹:《节水型社会背景下的水伦理体系建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吴齐:《水伦理在水资源保护与水权管理中的价值》,《人民长江》,2008年第18期;曹顺仙、王国聘:《全球化视阈下大坝科技的水伦理审视》,《生态经济》,2010年第10期。,对诸如水伦理与生态文明、水伦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水伦理与建设海洋强国、水伦理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水伦理与全球生态安全等问题,几乎没有论及。鉴此,本文就水伦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论题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水伦理诉求的三重境界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写入报告,到十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不仅意味着文明观和时代观的双重转变,标志着人们对人类文明转型和时代转变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的认识的深化,更代表着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新判断,体现着13亿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和信仰的自觉与自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蕴含着三个重要的道德哲学命题:

一是生态文明的信念和理想。在世界仍处于“一球两制”的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区分姓资姓社的问题,以便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首先,当今世界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先发性而成为较早面对现代环境问题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的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到提出环境保护、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自然权利论、自然价值论以及环境伦理、工程生态伦理等等,这些都表明生态文明的因素确实在资本主义国家生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因此拥有了让后发国家所羡慕的蓝天、碧水和清新空气。绿色资本主义或生态资本主义不仅让国内外一部分人相信资本主义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还让部分人相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元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最大值,之后环境污染开始减轻。然而,21世纪不断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却昭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规定着绿色资本主义或生态资本主义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是有限的,并且这种限制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超越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值,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这种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使环境成本外部化成为必然,而环境保护只是为了维护资本增值的持续。因此,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只能部分而非整体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依靠能够自觉地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对整个生产进行社会调节和按比例协调分配社会总劳动的社会主义。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41页。其次,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及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召开,使时代的主题由“和平与发展”转向了“环境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变换,使解决环境问题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的机遇与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可能重蹈先发国家索取和掠夺他国资源、财富,向其他国家转移污染、转嫁危机的生态殖民主义或生态帝国主义路子,而只能和世界各国一道,同舟共济,积极探索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路。

二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哲学。问题与办法、困境与出路等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去提出和解决的。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必须以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为动力和目的,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引领建设、实现发展,而不以牺牲民生、牺牲他国、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益为代价。因此,统筹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论与自然价值论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这是内在地由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过程,也应该是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努力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过程。只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引领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伦理道德关系的转型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决定着伦理道德关系的转型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空间布局的优化、自然面貌的变换等都蕴含着各种利益关系的变化。传统的道德关系、思维方式将不得不改变。因为“人们自觉地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4页。同样,“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9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既改变着时代,也改变着自然、改变着人和社会,改变着彼此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的思维和内心世界。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科技和道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进共荣,以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蕴含的上述哲学、伦理学问题,要求当代水伦理注重三个层面的人水关系,追求三重伦理境界:

首先,对于原生自然之水,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总原则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每一滴水,珍爱每一个水体健康生命,给自然水体更多修复空间,确保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二,对于社会生产、生活之水,既要确保当代人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有代际伦理情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既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又要积极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第三,对于理想和信念之水,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坚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相结合,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相统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三重伦理境界反映到处理人水关系的目标、原则和要求上,则包含以下内容:(1)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平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控水资源开发强度,适度调整水利水电的空间布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涉水产业的结构空间布局,杜绝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生产与建设,使生产、生活和生态能全面协调发展;(3)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按照节能、降耗、增效的原则,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以“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4)加大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的同时,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5)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水环境监管,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水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6)通过加强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水环保意识、水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水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7)行于当地,胸怀全球。在一球两制的国际舞台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简言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在地要求建立相应的水伦理体系,这种水伦理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贯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突破工业文明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惯性思维,在采用统筹协调的生态整体论和进化价值论的同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重视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和水伦理体系的建构,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

二、多形态融通共进的水伦理

要有效和成功地回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水伦理诉求,深化和整合融通当前多形态的水伦理研究势在必行。目前,国际水伦理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适应性不高。国外水伦理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于全球水伦理和水资源管理中的水伦理。代表人物有(美)桑德拉・博斯代尔(SandraPostel)SandraPostel,BrianRichter.RiversforLife:ManagingWaterForPeopleAndNature,IslandPress,2003.、(英)费克利・哈桑、(美)艾兰(Allan.S.)、(美)彼得・布朗(PeterG.Brown)PeterG.Brown,JeremyJ.Schmidt.WaterEthics:FoundationalReadingsforStudentsandProfessionals,IslandPress,2010.、(西班牙)雷蒙・拉马斯(M.RamonLlamas)M.RamonLlamas,L.MartinezCortina,AditiMukherji.WaterEthics,Taylor&FrancisPress,2009.等。研究内容涵盖全球“水伦理”的理论、“水伦理”的核心、水资源的分配正义、水权与基本人权的关系、水资源神圣和相关价值观等方面。大部分学者将水问题大致归因于多种非均衡性的结果,认为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中的水伦理研究和应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水矛盾。这一点在2012年笔者与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和美国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的交流中得到证实。他们认为,通过公平公正等水伦理原则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和水资源布局的合理调整,自己所在国家的人水矛盾已基本解决,因而研究水伦理的学者也就寥寥无几。

与此相反,日益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污染却使得我国的水伦理研究显得日益紧迫而重要。一方面,沙漠化、石漠化不断加剧,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有令不止,环境局长被悬赏下河“游泳”,异常大气环流导致强对流天气直至冰雹砸死百姓、威胁民生。另一方面,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任重道远。国内水伦理研究也正是顺应了这种环境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逐渐产生的。

国内水伦理研究从本世纪初兴起以来,在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超越传统伦理或水资源管理伦理研究的樊篱,转向了维护水体健康生命的水伦理,开创了水伦理、河流伦理、海洋伦理等多形态并进的局面。

河流伦理的研究起步于世纪之交。2003年张真宇、胡述范在《中国水利》报发表了《走向和解:一种新的河流伦理观》一文,正式提出了“河流伦理”概念。张真宇、胡述范:《走向和解:一种新的河流伦理观》,《中国水利》,2003年第4期(B刊)。此后,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领导组织下,由侯全亮、李肖强、余谋昌、吴国盛、雷毅、叶平、葛剑雄、乔清举、蔡守秋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围绕河流伦理、河流生命、河流的文化生命、河流健康生命、河流的价值、河流伦理的自然观基础、河流伦理与河流立法、黄河与河流文明等论题,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协同创新意义的研究,在编写出版河流伦理丛书的同时,借助报纸、期刊等媒体发表了约40余篇学术论文,举办了河流伦理学术研讨会。2009年前后,又围绕“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出版了《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一书。侯全亮主编:《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河流伦理以其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而成为国内水伦理研究的典范。

水伦理研究则以2004年徐少锦、叶平等在国内媒体上发表的理论著述为标志。徐少锦:《论当代中国水伦理》,见《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2004年。近年来,主要论及了水伦理的内涵、水伦理的主体论、价值论以及水伦理构建的哲学基础等。王建明、杨志考:《当代水伦理价值观反思》,《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侯起秀:《水伦理学概论》,。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义的价值哲学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水伦理的内在价值论,从道德形态学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精神形态的水伦理、应用形态的水伦理、扩展形态的水伦理田海平:《“水”伦理的道德形态学论纲》,《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等多形态水伦理的意义,主张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关系结构的交往实践论作为水伦理构建的哲学基础等。水伦理研究具有渐进式的特征,如若细水长流。局限是论题分散,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成果形式单一。

海洋伦理是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蓝色国土”的价值凸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权益竞争而兴起的。2006年邱文以《海洋新伦理――跨世代的环境正义》为题,首次提出了“海洋伦理”的概念邱文彦:《海洋新伦理――跨世代的环境正义》,《应用伦理研究通讯》,2006年第37期。,阐明了在海洋利用和开发中具有共性并值得深入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即海洋开发利用的“永续性”问题与“跨世代的环境正义”问题,但对“海洋伦理”的内涵、本质和意义等并未做深入研究。2007年至2012年,王刚、吕建华、吴失等相继开始了海洋伦理研究,提出了构建海洋伦理体系,创建海洋伦理学等主张,为水伦理向海洋伦理的拓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由于研究力量的薄弱,海洋伦理的学术成果目前仅为一部专著和六七篇期刊论文。

纵观近10年来的水伦理研究,河流伦理、水伦理和海洋伦理三种形态并进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其研究成果为水伦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确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观、水利观创造了条件。然而,三个研究域彼此独而不统,不互视、不合作、不交流的状态,使水伦理的研究缺失提升和发展的活力,无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既好又快地适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其实,水伦理、河流伦理、海洋伦理都是涉“水”伦理,在自然界中,水、河流和海洋本就相通相连。孤立的研究有悖于水情、水理,也有背于研究方法的整体论和协同进化论。从河流、海洋到水圈,无论是从生态系统的小尺度或是大尺度来看,它们都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水问题和水危机的复合性、关联性也要求水伦理在回应挑战时能多形态融通共进。例如,PM2.5与“中国式”地下水问题的治理,海洋环境权益的维护和责任的履行等等,都有赖于水伦理的体系化和整体化发展。因此,通过建立合作交流的机制和平台,促进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互视,是提升水伦理研究的有效途径。当然,为推动水伦理的整合融通和与时俱进,找到促使水伦理研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高度契合的适当路径,水伦理原则的确立和范式转换又是首当其冲的。

三、水伦理的主要原则和范式转换

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是基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水伦理,是主张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水伦理。它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遵循社会的辩证统一,承认人的历史和自然的历史的统一,追求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道的自然主义的统一,其终极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和”、“双解”。即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03页。

由此,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结构和动力结构应该是“双核四驱型”而非“单核四驱型”的。即其价值论核心应该由自然价值论和以人为本价值论共同构成,而非只是自然价值论黄承梁、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第24页。;其驱动力则原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需要。只有坚持这种价值论才可能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因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显然,作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是两者的真正统一。作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水伦理必须坚持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逻辑决定的。鉴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应该倡导以下原则:

(1)珍惜每一滴水,爱护每一个水体生命,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饮水权。这是水伦理的核心原则和最高原则。

(2)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确保人水复合生态系统的协同共生。保证水体生命健康,保护水体生命共同体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立水域社会生态基础的可持续。反对损害水生态系统和水域社会系统的行为,反对掠夺性开发利用,反对污染和伤害水体生命,反对涉水的损人利己行为。这是禁止性原则。

(3)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平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控水资源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发展。在遵循水体生态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水体生态承载力的限度内。以“3R”原则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发展性原则。

(4)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这是水作为关乎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共同财富的性质所决定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民的生活安康。满足所有人对水的基本需要这是人人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干净用水的前提下,公平和有效地处理各种水资源问题,逐步建构并遵循用水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形成与生态文明要求相符合的伦理行为和实践。

(5)坚持采补平衡和有偿、赔偿、补偿的底线原则。采补平衡是尊重水、爱护水、保护水,维护正常的水循环,实现可持续用水应该遵循的原则。如果采补失衡,严重突破水资源的临界水平,水体就会像黄河一样干涸、断流,像咸海那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引用就面临消失。在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中,按照有偿、补偿、赔偿原则,建设反映水资源供求状况、稀缺程度、生态价值和代际权益的相关制度,筑牢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底线。

(6)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同时,协调处理好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海洋环境问题。

如果说13亿人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那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种发展的叠加效应,使伦理道德的转型面临空前挑战。因此,面对持续的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张等必然带来的水资源紧缺、水环境破坏和水生态危机,水伦理研究范式转换可能显得更为急迫。

近10年来,水伦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一个独立和完整的学科还远没有形成。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资源的稀缺和研究力量的分散导致学术研究缺乏系统而整体地推进的基础与条件;(2)除了河流伦理外,规范性研究和深入社会、基于本土经验的实证研究稀少;(3)研究范围狭窄,除了黄河流域外,对其他流域和水系的水伦理研究以及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的水危机、水冲突的现实等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即使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流伦理研讨会和黄河国际论坛,全国其他流域的水伦理问题也没受到太多关注。因此,如何整合学术资源,全面而深入地推进河流伦理、水伦理、海洋伦理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有赖于学科学理性的研究和建构,也依仗于范式的确立和方法论的创新。

研究范式影响着研究基本问题的角度、出发点、途径以及结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研究范式的选择和转变将极大地推动学科基本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学科面貌的根本改变。当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和今天人水关系问题的复合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则对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决定性。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缺水、断水问题;另一方面,人为的污染仍在加剧,三分之二的水资源遭到污染,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中国式”地下水直排也没有得到有效制止,经济社会发达的“东方之珠”――上海仍会出现死猪漂流于水源地的现象。这既充分反映出当前水伦理研究对基本问题解决的失效、失灵,又充分表明了深化多形态水伦理研究、积极推进范式转换的必要和紧迫。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范式转变的研究为环境伦理、水伦理的范式转变提供了可能。如叶平叶平:《河流生命论》,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樊和平樊和平:《范式、方法及辩证转换――道德哲学笔谈》,《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曾建平曾建平:《生态伦理: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宣兆凯宣兆凯:《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其范式整合》,《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等。然而,正如王雨辰教授撰文所言:“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都没有摆脱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话语系统和研究范式,研究结论仍停留于认同某种类型的西方环境伦理学基本理念,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的价值取向”王雨辰:《环境伦理学价值立场的转换:从西方化到中国化》,《中南财经政治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呼吁环境伦理学价值立场从西方化向中国化的转换。其实,水伦理研究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新范式的确立必须在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否则,人水冲突会摧毁美丽的“中国梦”。

“问题”是研究活动的出发点,水伦理要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有效的功能,并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伦理学科,也“只能从问题开始”波普尔:《科学知识论》,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第184页。。水伦理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水关系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问题。问题的复合性、交互性和时间转换性要求其在基本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侧重点、结论、理论及方法论取向。为了加强水伦理的应用性和有效性,既要深化其作为应用伦理学的系统性研究,又要适度强化其元伦理、规范伦理的研究;既要突破传统伦理思维,又要在“改变共识”与寻求共识之间把握平衡;既要重视社会整体的水伦理诉求又不能忽视个体性的伦理追求;既要坚持进化的价值论,又不能忽视价值进化中的多元性。简言之,在范式转换中要避免因范式对立而忽视范式优势互补。

因此,在范式整合的基础上,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建构一种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生态整体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化价值论,使不同的主体在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突破工业文明时代的惯性思维,转而“承认”并接受一定的、新的价值共识与伦理原则,进而确立调整彼此关系的认识和行为,推动从根本上消解个体、社团、政府、国家乃至全球等多重层面的人水矛盾以及价值、伦理冲突的水伦理体系的形成,树立自然价值论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相统一的价值理念。因为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其他形态的生态文明所不一样的目标,即既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主张朝着自然的人道主义与人道的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方向推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唯物辩证法也是发展、开放的方法论体系,它与生态整体论和进化价值论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该是可以彼此吸纳、兼容和共进的。我们也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坚持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论才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中心主义的纠缠,进而在解决人水关系问题中把握应有的价值平衡,支撑中国式水伦理的创建和健康发展。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

一、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镜像

(一)传统文化根基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原生态民歌的文化根基正在逐渐丧失,有学者指出,“原生态民歌本是为‘用’而唱,它与为表演而唱的民歌,在文化意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用”,即实用,我国原生态民歌主要为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所用,用于生产、信仰、节令岁时、人生礼仪、商业贸易、文艺游艺等各种民俗事项中,具有促生产、促婚配、促交往、促娱乐、促教育等实用功能。”[1]然而随着各种现代科技不断介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原生态民歌赖以依存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正在逐步被打乱,“一定的民俗文化模式形成于相对稳定的生活形态,归根是受制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上,如果经济结构根本改变,引起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突变和原生态民歌的衰落,更具无可挽回的颠覆性。”

(二)多样化的需要与价值选择的无奈

从理想的角度而言,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现实的做法却是一种选择性的保护和传承。2005年以来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一批原生态民歌,如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等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相继播出原生态音乐元素的节目,这一切很是令人欣慰和振奋。

但不管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还是经主流媒体的展示也好,这其中都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有入选的就有被淘汰的,这其中的标准是什么?论历史,大部分的原生态音乐都有着悠久历史,历经时间的洗礼;论内涵,无论哪种原生态音乐都含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论表演技艺,恐怕很难说,那一种民歌的唱法就更好一些,原生态民歌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是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的。由此看来,不管怎样选择,都是不甚公平的。

(三)“传人”的需求扩大与现实供给的日渐衰微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传人,但是,目前原生态民歌的“传人”整体呈现逐渐衰微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老一辈“传人”的逝去。老一辈的传人经历了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他们是原生态民歌最忠实的护卫者和最精湛的表演者,但他们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流逝,已步入迟暮之年。其二,是中年“传人”的离去。中年“传人”经历了新旧时代的更迭,他们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并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在这样一种迁移、奋斗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开始向多样化转换。其三,是青年“准传人”的不屑。青年传人是原生态民歌得以传承的关键因素,但现代化社会所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与原生态民歌所传递的似乎格格不入,他们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学,因此,民歌传承的代际障碍无法避免。

(四)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漠然

在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理论与实践应该达成一种理想的沟通状态,即科学的思索来源于艺术实践,而艺术实践又进一步受益于科学研究成果,将研究中所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恰当地反映到表演中来,将研究中所探索的关于音乐表演的创新型发展,在实践中予以尝试,并加以革新,使原生态民歌获得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是脱节的,研究虽来源于实践,却并没有很好的地回馈实践。“20世纪以来我们所开展的各种规模的传统文化收集、记录、整理工作,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它们都属于文献的记录整理,且带有很强烈的中国古代整理文化的特征。从文化保存的角度看,也以“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存为主要取向。”理论研究被束之高阁,实践却日渐衰微,无疑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实际上研究无论如何攀爬到理论的高峰,没有实践的依托,终是海市蜃楼。

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中,面对强势的西方音乐,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常常被专业音乐教育所怠慢。“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起到了资源的保护作用,但是西方的体系是非常顽固的,由于传统音乐的内容在不断萎缩,因此现在有了恢复的观念但基础还是薄弱的”。实际上,专业音乐院校除了受到西方体系的桎梏之外,还有很无奈的一点是相对于多元的原生态民歌而言,真正有所作为或者愿意有所作为的高等学府实在太少。

二、职业院校何以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应然分析

(一)职业教育“实用性”与原生态民歌的“情景性”的耦合

职业院校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旨在培养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重视职业情境的介入,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获得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方法恰好满足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要求。

相对于学院派的音乐而言,原生态民歌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它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概念用于传授,没有系统的发声训练以做基础,它的歌与舞完全来源于对生活情境、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抒发,舞蹈家杨丽萍就说:“原生态的东西是无法教的,只能去体会。”这句话虽有点绝对,但道出了原生态音乐中的精髓,唯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顿悟,仅靠课堂的理论讲述和机械的重复训练,恐难以学有所成。另外,除了表演要从实践中学习以外,深入实践的田野调查也是保护原生态民歌资源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

(二)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原生态民歌的“本土性”相契合

职业院校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地方性办学定位。职业院校大部分分布在不同的地级市,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立足地方是学校基本的定位;其二是培养对象的地方性价值取向。学校要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三是学生来源的本土性。

我国灿烂而丰富的原生态民歌艺术,具有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和明显的本土性的特征。“我国原生态民歌构建的绚烂多姿的传统文化景观,实际上大多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文化孤岛”拼接组成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孤岛’就是指的由于封闭而形成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封闭文化现象。长期以来生活在这个‘孤岛’上的人们把其视为音乐图腾,成为获得音乐美感的惟一来源,它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相互亲善的纽带。

由此可见,封闭的地域性特质,反而成就了原生态民歌的独特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它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要得以延续,唯有保持它的本土性特质。

由此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论,本土化的特质使原生态民歌能持久拥有瑰丽的色彩,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标识,也是当地的一种地域标示,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种文化的力量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驱动力。也理应成为当地职业院校“本土化”专业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职业院校教师结构的“多元性”与原生态民歌传人的“草根性”的融合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在用人机制上相比普通院校显得更为灵活,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和艺术的传授,必须特聘一些民间艺人来校授艺。

原生态民歌在传承上有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即“口传心授”——“人民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她的传播方式要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凡是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都必然会选择与之适应的‘口头文化传播’方式,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与相关文化类型对应而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最佳选择。”而这种口头文化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当地的原生态民歌的“传人”是传授原生态民歌最好的老师,无疑,立足于当地的职业院校在聘用原生态民歌的“草根”传人较之其他专业音乐院校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职业院校如何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策略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诉诸于实践的教学,并非不重视理论学习,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其文化语境逐渐隐退的时候,它更需要一种能够对其文化内涵有所阐释的理论,来保证其传承的完整性和原样性。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院校要培养的,主要还是实践层面的人才,能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践,而不是专门进行理论研究的人才,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扎根于实践的大地。

(二)保守与开放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种保守的态度,这是原生态民歌传承正宗性的基本保证。原生态民歌在演唱方法、伴奏和表现形式等等方面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这是职业院校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设置相关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依据,也是其有别于其他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特征。

学生在坚守原生态音乐正宗性的同时,还要以一种开放的眼界,吸纳多元的音乐文化。能够更睿智地处理原生态民歌与其他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不盲目追从迷失自我,既彰显所有音乐诉诸于人类感觉体验的审美共性,又能保证以其独立的个性价值成为多元音乐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职业教育秉承“实用主义”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为要旨之一,故而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也要能准确地把握经济与原生态民歌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经济的发展和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构成了天平的两端,一端是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另一端是经济的大力发展促成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之所以这两端要保持平衡,是因为这两个要素无论哪一个被破坏,都会造成另一个发展遭遇阻滞。

事实上,经济的发展终归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类的幸福终归来源于精神的极大满足,人们听原生态音乐终归会从直观的听觉满足中走向更深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市场机制,熟悉市场的运作方式,依托新的良好的经济基础,保护和传承一种原始的、丰富的、整体的、富有文化语境的原生态民歌,这样的原生态民歌,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经济,两者产生一种长效持久的互动。

(四)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传人”,切忌急功近利,因为相对于数量而言,质量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1篇7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玻尔理论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是中学原子物理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改变了经典物理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原子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玻尔理论的建立,打破了我们日常的观念,叩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玻尔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一、玻尔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玻尔理论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有关玻尔理论的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推理能力。尽管多数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以容易题显现,分值不超过6分,但高考中这一类题的得分率却并不高。看来所谓的“简单”题目并不简单,这就要求我们去思考和反思我们的教学。

二、中学玻尔理论教学现状及原因

玻尔理论部分在教材中以“能级”为标题,以能级概念、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发光等内容来说明玻尔理论。高中物理关于“能级”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从经典理论中的能量连续分布到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分立分布这一台阶过渡较大。由于学生对量子理论的初步知识基本没有接触,基础很薄弱,故难以接受和理解这一全新的理论。而教材的编写,对玻尔理论的讲解比较简单,逻辑体系不强,学生难以对玻尔理论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例如:教材对氢原子的能量为何认为就是电子能量及氢原子的能量为何为负值没有作出充分的说明,过渡太突然,让许多学生感到疑惑不解。

许多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往往认为内容不多,高考要求不高,物理老师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出发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及教材的实际,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从而在教学中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仅简单叙述,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结论,甚至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最后找几个题目练习练习就完事,这使得学生没有理解玻尔理论的本质,也就不会灵活应用知识,题型一变就出错。这也是学生在高考中失分的一个方面。

三、我对玻尔理论教学的意见

玻尔理论是原子物理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结合中学教学的现状,谈谈我对玻尔理论教学的意见。

(一)理清课本思路

从发现问题、引导探索、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完善发展理论的物理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并补充介绍一些物理史实及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何要提出玻尔假说,玻尔假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玻尔假说又有什么缺陷,明确前因后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玻尔理论。

(二)讲清氢原子的能量

(三)讲清能级的跃迁和原子发光

通常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定态——基态;当原子获得能量就会处于高能量的定态——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一般不会长时间的存在,很快地(存在时间T的寿命)向低能态跃迁,同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即发光。

原子获取能量可以是光子传能。若光子能量较低不能使原子电离,则原子吸收光子能量时具有选择性;若光子能量较高能使原子电离,电离后电子的能量E=■mv■就不再是分立的,这种情况就没有选择性吸收。若是实物粒子原子中的电子碰撞而让原子激发,实物粒子还可以余有能量,只要实物粒子的能量大于原子两能级之差就可以使原子激发,即不具有选择性。总之,玻尔理论中说的选择性吸收是指选择吸收满足条件的光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原子状态,而电离之后就不再是原子状态了。处于激发态向低能态跃迁只能是有限的几种光子的能量,也即几种频率的光子。通过分光后得到的谱线是分立的即线状谱,处于电离后向低能态的跃迁,则有无数种光子的能量(能量连续),即得到连续谱。

(四)分清原子发光中一个原子和一群原子

参考文献:

[1]陈宏芳.原子物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6.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8

摘要: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中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通过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原则的阐述,对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进行梳理整合,力求达到使人居环境在兼具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的同时,真正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人为本,保证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在生态理念支持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曾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过,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永续的发展目标。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较为新兴的行业,其产生背景是在古老传统的造园学和西方现代景观专业的冲击下形成的,特点是起步晚而发展迅速。由于技术、经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城市户外空间的休闲广场,园林景观成为艺术品摆设;草坪多半不允许进入;树荫少、座椅少的现象屡见不鲜;交通围合成的广场其可达性几乎为零等问题,这些都让户外空间环境失去了亲切感和舒适感。此外,还有些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过于沉迷各种意向图片,将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计成果重组成为新的设计成果,这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本土生态环境、地方文脉缺乏联系,同时也背离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关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生物的多样性等要素构成园林景观的宝贵资源,要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必须树立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观。(2)地方性原则。通过对基地以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尊重并强化当地自然景观特征和生态功能特征。不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与创造,而且从更高层次提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2)气候。通过设计的选址和场地的规划设计,来创造适宜的气候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气候的营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飓风、寒冷;在区域内引入水体,通过水分蒸发形成制冷的微气候效果;植被具有气候调节的用途,如林荫树和吸收热量的植被。尽量保护现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运用。(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植物要素,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通过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绿色基质,充分考虑植物系统的丰富多样化,可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性、独特性和维持投入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植物要素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和延续的基础。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从尊重自然演化过程的角度进行设计实践,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如对区域地形地貌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复原;发挥水体沿岸带的过滤、拦截的作用,并种植对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强调乡土树种和植被的合理运用,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家Eckbo认为:“人”作为园林景观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观规划设计都应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生态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面对自然生态的外部世界,运用生态手段,来满足人在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态系统,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层面。各种社会文化要素间是相互作用、不断流变的动态复合系统。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人文生态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打造区域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凸显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运用新技术,循环使用能源,努力做到节能环保。综合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简称“3S”技术,运用前景广阔。通过客观数据的量化和比对分析,能为传统的规划方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通过技术手段,把人类生存环境真正变成一种开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间。

4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聚居环境,要求我们从生态、永续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环境健康、资源可循环为目标,将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为人类创造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李,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

[5]约翰・O・西蒙兹.景观规划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Z].2000.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特点;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独特的文化。近代以来,建筑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建筑也在向现代建筑发展。生态建筑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建筑业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建筑产生于20世纪的欧洲,时至今日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而言,生态建筑却是新兴的产物,迄今不过十余年的历史,完全是新兴的产物。因此生态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建筑的未来。

1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学的概念和建筑学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生态建筑就要知道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生物学家对生态原则和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主要的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整体原则、循环再生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反馈平衡原则、层次升迁原则和自我调节的原则。

生态建筑就是要将生态学的这些基本原则和建筑学结合起来,使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成为建筑学的理论依据。将生态学原则和建筑学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建筑和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由生态学和建筑学结合而成的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生态建筑有着较强的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建筑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人类居住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它涉及到和居住有关的中国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建筑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人文属性以及其空间属性良好地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使用。

生态建筑还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能源利用的高效性。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特征就要求生态建筑要和环境协调地结合起来,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要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对建筑的功能也有着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功能随之而变化。生态建筑产生的背景就是能源和资源危机,这一特征就决定了生态建筑要能高效的利用能源并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

2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及遵循原则

通过对生态学和建筑学的了解,已经知道了生态建筑的一些基本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接下来探讨一下,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根据生态学的整体性特征和生态建筑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上,首先要遵循整体设计原则。基于整体设计的原则,我们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就不能将生态建筑作为一个单纯的建筑去设计,在保持生态建筑的建筑性的同时要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相关区域融入到周围的环境当中,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各个方面使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生态建筑的整体原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坚持建筑的建设程度,不能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建筑的迅速发展尤其近几年的建筑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的出现,尤其一些污染性材料的使用更是危及到了建筑使用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高效无污染的原则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这个原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材料和低消耗的材料。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要注意坚决避免那些有害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节能设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灵活性的原则,建筑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都要使得建筑符合人的需要,因人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生态建筑的这些原则就为我们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的理论基础。这里我仅就一些具体的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较为基础的一种设计方法就是整体设计的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基于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原则。利用整体性设计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和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尽力在设计中实现建筑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10

一、基础主义、建构主义与反思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西方政治哲学史是一部方法的形成和变迁史。甚至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政治哲学这样一种对方法有着高度自觉的话语体系中,“任何有影响的现代哲学体系,首先就是一种方法的学说。”①对方法的自觉不但能使政治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话语体系,从思想传承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方法或视角的转变还能影响和引导人们对政治哲学和政治问题的一般性看法。作为一种证成方法,建构主义就试图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实践背景中去克服传统基础主义导致的证成困境。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的要义在于:一种证成是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在推理链条的最底端找到一个可以固定不变的“基础”,这个“基础”给整个推理链条提供根本动力与合法性。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就有这一特性。比如,他将证成的根基(基础)安放在自利而合理(Rationality)的人性之上,并运用大量修辞手段来使读者相信这一设定的恰当性和普遍性。②他相信,人性的自利和合理性是每个人在实践中都必然会形成并不得不承认的基本道德判断,任何深思熟虑道德原则的形成也必然立基于此。另外,基础主义需要反思平衡来补充,“合理直觉主义……依赖反思平衡的理念,否则,直觉主义就无法使其知觉与直觉相互支持,也将无法检查它对那些在恰当反思层面上与我们所考察的判断对立的道德价值秩序的解释是否合理。”③不过,从基础主义对“基础”的界定来看,由于这些“基础”往往被界定为“无法否定,亦无可更易的”道德秩序,④与其结合的反思平衡也定然是单向和狭义的。从基础主义的特征来看,不论诉诸何种“基础”,该学说大致都希望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的、“强”⑤的道德原则。不过,如果如此之“强”的基础无法被其他语境下的行为主体所接受的话,那么,基础主义亦将由于缺乏理论调整力而走向自身的反面。因此,如果说近代政治哲学试图通过基础主义对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辩护的话,那么它们在当代的多元实践语境下则不得不回退到一个个具体的实践语境中来为适合不同语境的道德原则辩护。由此,基础主义难免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罗尔斯就是在此情境下通过建构主义来为两个正义原则的普遍性辩护。一般来看,所谓的建构,指的就是使理性为证成负全责,而不再像基础主义那样将证成责任推诿给上帝之法、特殊的人性或先验的秩序。而是“凭借理性通过一定的程序,为知识和理论或其他观念产物的有效性和确定性建立一个基点和标准……所谓的理性的程序,意指为知识等观念产物的有效性和确定性建立一个基点和标准的这样一个路数是可以理解的,不必求主义理性之外的神秘力量。”⑥罗尔斯那里的“程序”就是原初状态,罗尔斯正是试图通过原初状态来使“知识、理论或其他观念产物”具备有效性和确定性。就此而言,建构主义是启蒙以后的基本特征,霍布斯、康德等人的政治哲学都可被称为建构主义。如果说这是对建构主义的广义理解的话,那么,罗尔斯对建构主义的理解更狭义,也更有原创性和独特性。因为霍布斯、康德等人虽也将证成的责任交予理性,但仍不同程度、不同性质地带有基础主义色彩。而罗尔斯开创的狭义建构主义,或曰“罗尔斯式(Rawlsian)”的建构主义正是试图承认这些“基础”不可回避的同时接着在“程序”中不断消解其证成责任。这就带来两个问题:(1)罗尔斯如何看待这些“基础”(各种具体的道德判断);(2)如何消解这些基础。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使罗尔斯构想出一种广义的反思平衡。在罗尔斯看来,不论这些“基础”源自何种道德判断,它们很大程度上都反映着人类生存的本真境遇,即“我们”本身具有的道德情感(正义感)。不过,任何“判断”或“事实”,不论它们是否已经经过人们的深思熟虑,都不足以作为建构普遍规范性原则的“基础”。相反,这些“判断”或“事实”,其发端完全有可能掺杂着人们的恐惧、愤怒或妒忌等心理状态,从而遮蔽人们本真的正义感。①另外,即便我们有信心对每种判断都分别加以充分的“深思熟虑”,仍会遇到马克思曾面临的问题,即:经过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在本质上仍可能是被外在社会所塑成的似是而非的“虚假意识”。在这个问题上,罗尔斯与马克思立场相同,都将人视为社会性存在物,而非绝对独立的原子式个体。②因此,如果我们想去还原一个本真的生活世界,并在深思熟虑中体现出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话,从经验论的立场来看,我们首先得回归和深入到这些具体的道德判断当中。然而,“深思熟虑”本身却无法为这些判断提供充分的证成依据。对此,罗尔斯的做法是:首先设计出一种严密的实践推理“程序”,以通过我们的合理性来选择出具有确定性和系统性的道德原则,反过来对各种具体道德判断的正当性进行判断,以此减少对直觉的依赖。③然而,这个“程序”并不是被建构出来的,而是根据各种“基础”人为拟定的,其本身的正当性亦待证成。对程序的反思和证成则靠反思平衡。通过原初状态,罗尔斯意在最大程度地去除夹杂在各种道德判断中的那些经不起“深思熟虑”的直觉性要素,并使最恰当的道德原则明晰起来;通过反思平衡,则意在将那些先前被排除掉的道德判断重新拉回理论视野中,使原初状态的结论牢牢扎根在现实的大地上。可以说,这两个环节一正一反,共同构成建构主义的实践推理。在此意义上,罗尔斯对他的正义理论做出如下描述:“(正义理论)是一种关于道德情感的理论,它提出支配我们的道德能力的原则,或者更具体地说,支配我们的正义感的原则。”④可以说,反思平衡乃是体现罗尔斯政治哲学之建构主义特质最关键的一环,如果这一环是成功的,罗尔斯就足以构造出一种时间性、动态性、分层次的建构主义推理结构,在后形而上学的证成语境中为道德原则、道德义务的普遍性辩护。有了反思平衡,罗尔斯的“建构主义”才有可能超越近代契约主义,在推理过程中对两个正义原则和各种道德判断分别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权衡,以不断去除结构和结论中的基础主义因素。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要么修改原初状态以令其符合我们的道德情感,要么修正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判断。通过这种螺旋式的不断上升,罗尔斯试图使“我们”的道德情感逐步变得客观,从而消除每个行为主体可能在道德判断中或原初状态的结构中有意无意掺杂着的“虚假意识”,使人们的道德生活在抽象和具体的两端逐渐变得融贯。“它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无限之中的某一点,尽管我们可以在这样一种意义上不断接近这一点,这就是,通过讨论,我们的理想、原则和判断在我们看来变得更加合乎理性,进而,我们认为它们的基础比以前更为牢固”。①从上述逻辑来看,原初状态与反思平衡构成一组矛盾:一方面,原初状态试图通过设定种种限定条件来推导出确定的正义原则;另一方面,反思平衡不断使原初状态推导出的确定结论变得变动不居。而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能否称得上“建构主义”,关键之处就在于反思平衡能否成功地将时间性和动态性纳入理论中,使整个理论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和上升。而从证成结构来看,反思平衡则应体现为对原初状态的优先性。这一点,不论罗尔斯的建构主义学说如何自我定位和转型,都理应如此。那么,反思平衡的这一诉求究竟能否实现?我们先来看《正义论》的证成结构。

二、建构主义的《正义论》模式:反思平衡vs.

原初状态(无知之幕)《正义论》中的原初状态(无知之幕)是一种假想的契约主义推理设置,其意在通过合理选择推导出确定的正义原则。无知之幕的作用是遮蔽所有个体的特殊信息,并保留关于社会和人的一般性信息。遮蔽特殊信息的目的有二:(1)去除各种有可能影响选择之公正性的自然性个体信息,使选择主体拥有假想的平等自然能力;(2)个体的情感、利益等取向离不开外在社会制度的塑造,去掉这些社会性个体信息可以进一步确保各方的选择不被扭曲。保留关于社会和人的一般性信息则意在使选择成为可能。通过无知之幕的这一隐一显,罗尔斯认为,“各方”②能够选择出对每个行为主体而言都不偏不倚的正义原则。然而,针对这一论证模式,读者会自然地追问:遮蔽与立约者相关的特殊信息就足以确保选择的公平性吗?留给各方关于人和社会的一般性信息难道不仍然来自特定社会制度的塑造?这一追问的实质在于:无知之幕本身是否也不过是依据特定制度或政治理想而构想(拟定)出来的?若果真如此,那岂不意味着各方在无知之幕中的选择看似公平其实必然会回落到另一种似是而非的、未经证明的虚假意识之中?而所谓的“选择”,其实质不过是以契约论的精确性来确认这一点?不幸的是,《正义论》对无知之幕的辩护会加剧上述质疑。因为不论罗尔斯对其做何辩护,无知之幕在根本上是结论优先于前提的。罗尔斯在其正义理论的建构之初就预设了正义论的全部目的,那就是为“两个正义原则”辩护。这一点,无知之幕本身无论如何也无法自证。从罗尔斯对“历史中的选择”的论述便可看的很清楚。③另外,对原初状态的拟定除了体现出“各方”的合理性,也体现着“我们”的实践理性的另一方面———合情理性(Reasonable-ness),其结构则体现着“我们”本身就具有的道德情感(正义感),“原初状态的观念除了试图解释我们的道德判断和帮助说明我们拥有的正义感之外,并不打算解释我们的行为”。④在这一点上,原初状态(无知之幕)同各种“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是同质的。然而,在逻辑顺序上,各种“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的产生和对原初状态的拟定都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各种道德判断(道德原则)和“我们”所拟定的原初状态都无法通过自身来说明其是否真正体现着“我们”最为本真的正义感。如此一来,既然任何原初状态的拟定依据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道德原则,而这些原则有着深层次、难以化解的内在冲突,那么,任何原初状态在推理的结构和结论方面都会与其他道德原则产生内在冲突。作为原初状态的形态之一,无知之幕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罗尔斯必须说明在这样一种深刻的矛盾之下我们为什么能够选择无知之幕来作为建构主义的“程序”。在《正义论》中,反思平衡正是为化解这种内在矛盾而出场。罗尔斯意在通过反思平衡来使原初状态在结构和结论上都能与其他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原则)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逐渐变得融贯。这种融贯,罗尔斯有明确的阐述,“一个人的正义感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发生一种彻底的变化。”①照此理解,反思平衡的两端应当至少有以下四种结果:1.除“作为公平的正义”之外的其他道德判断(原则)是不恰当的,应当对其加以修正;2.除“作为公平的正义”之外的其他道德判断(原则)是不恰当的,应当将其抛弃;3.“作为公平的正义”本身是恰当的,但“程序”,也就是相应的原初状态在拟定细节上是不太恰当的,应当予以调整和修正;4.“作为公平的正义”本身就不恰当,不但这一道德判断(原则)应当被抛弃,照此原则拟定的原初状态(无知之幕)也应当抛弃。“我们”应当选取另一种道德原则,拟定出新的实践推理的原初状态,开始新一轮思想试验。当然,反思平衡的结果也可能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和其他道德原则同时存在不融贯的问题,从而需要同时加以修正、调整或抛弃。不过,就此处的主题而言,我们只需把握一点:如果反思平衡是彻底的,那么“无知之幕”就不应当是原初状态的必然形态。《正义论》即明确持此立场:“对原初状态可以有很多解释。对这一观念的不同解释依赖于怎样领悟订约的各方,他们的信仰和利益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可供他们选择的对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不同的契约论,公平的正义只是其中之一。”②分析到这里,问题就转变为:时间上处于原初状态之前,而逻辑上却处于原初状态之后的反思平衡在《正义论》的证成结构中能否真正使原初状态彻底“暂定化”?说的再直白一点:反思平衡能否不仅对无知之幕这一原初状态的表现形态进行“修正和调整”,而且能够对其进行根本性的“舍弃”或“重构”?在本文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原初状态的解读困境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上面提到,罗尔斯并不认为实践理性本身足以构造出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最恰当的正义原则,而是试图用理性建构的手段从历史中选择出对于行为主体而言最为合乎情理的正义原则。然而,选择对象的多样性使问题变得棘手,进而使原初状态陷入一元和多元的解读困境。③乍看起来,就《正义论》的“去基础主义”之诉求而言,原初状态应该是多元的,而就《正义论》的论证结构而言,原初状态却只能呈现为无知之幕这一种形态。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多元论的解读会直接消解罗尔斯的建构主义诉求,而一元论尽管存在使《正义论》符合建构主义之诉求的可能,但无知之幕的内在结构却把这一可能性彻底消解了。先看多元论的情形。之所以这一解读“乍看起来”符合“去基础主义”的特质,是因为如果不同时依据其他四种正义观分别拟定出恰当的原初状态并将它们与“无知之幕”放在一起权衡和比较的话,那么,“各方”就谈不上是在真诚地、不偏不倚地在五种正义观之间做出选择了。然而,接受这种解读将会遇到如下困境:既然每一种正义观都可以拟定出相应的原初状态,并据此得到逻辑严密的合理推导,那么上述比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其结果不过是以“道德几何学”的准确性和确定性为每一种正义观都做出成功的辩护。显然,这与建构主义的初衷相矛盾,反思平衡也无法如罗尔斯构想的那样广泛而彻底。再看一元论,这种解读非常符合我们对《正义论》的一般性理解。毕竟,《正义论》的结论非常“强”地呈现为两个正义原则,罗尔斯在推理中也没有认为无知之幕有何不妥。然而,根据上述分析,这一解读的结果定然对其他四种正义观不公,从而与建构主义的诉求相背离。这样看来,不论对原初状态作何解读,原初状态都会陷入两难之境,反思平衡的广泛性和彻底性在这两种解读中也变得不可能。加上罗尔斯本人并未给这一问题提供有意义的解释,解读者们多认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此处陷入无法解决的断裂。不过,在本文看来,尽管罗尔斯没有对此提供任何明确答案,但上述一元论的逻辑并不停留于此,我们仍可沿着这一逻辑尝试着替罗尔斯补上一环。而我们所补充的这一环恰恰说明,在一元论的解读模式下,反思平衡并非没有走向彻底的可能性。具体来说,这种“尝试性”补充将无知之幕看作一种“暂定的”思想试验。也就是说,作为持民主之政治理想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首先将体现民主观念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拿出来进行程序性的推导和检验,为此,他需要设计出一套严格的演绎模式来推导这一道德原则背后的诸细节,进而将得到严格演绎的正义观同其他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原则)相比较,以检验这种被严格演绎后得出的确定结论能否在所有层面和程度上都能与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其他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相融贯。然而,作为五种正义观中的一种,“作为公平的正义”能否在广泛而彻底的反思平衡中真正被所有人所接受,罗尔斯此时不得而知。相反,无知之幕只是在次序上首先出场,而这一次序的优先并不说明任何实质问题。也就是说,罗尔斯只是在“检验顺序”上“偶然地”或“倾向于”将此道德原则视为建构主义的首要出场要素,如果“两个正义原则”和作为程序的“无知之幕”能够在所有人那里达到广泛的反思平衡,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两个正义原则”的确是具有广泛接受性的。而一旦“作为公平的正义”无法与其他道德判断和正义观达成反思平衡,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彻底的反思,以视问题究竟出在原初状态的“程序”上,还是出在前提本身。若是前者,我们需调整和修正“程序”中的诸细节,若是后者,则需选择其他正义观并拟定出新的原初状态来继续这一思想试验。本文认为,如果上述“补充”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从形式上看,“无知之幕”尽管有对“作为公平的正义”这种正义观的先行预设,仍有可能在推理结构中纳入广义的反思平衡,从而不失为一种认真对待所有道德判断的“道德情感学说”。而这一“补充”进一步给我们揭示了《正义论》的证成结构使反思平衡得以彻底的可能性之所在,那就是作为两个正义原则和各种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的原初状态能否真正地在反思平衡的过程中可以被“修正”和“更易”。在《正义论》的证成结构下,这是使《正义论》成为真正意义的建构主义学说的惟一希望,而在上述尝试性“补充”中,“无知之幕”究竟能否具备这一特征则是《正义论》的最后希望。当然,上述“补充”能够成立的前提也在于“无知之幕”,连同“无知之幕”背后的所有预设都能够在“思想试验”中被暂定化。然而,对无知之幕的进一步追问却使这一希望也不复存在。因为无知之幕要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契约主义推理还需要基本社会善和亚里士多德原则这两个给定的、固定不移的普遍性预设,①这二者在结构上游离于“无知之幕”之外,却与“无知之幕”共同进行实践的推理,而其原因则是它们背后共同预设着一种对人的康德式理解。“我相信康德认为,人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康德设想的这种道德立法将在人们是作为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存在物的条件下被一致同意。对原初状态的描述就是解释这个观念的一个尝试。”①这样一来,反思平衡定然被挡在“无知之幕”这层幕布之外。同样,我们的上述“补充”也在逻辑上走到了尽头。至此,结论已经很清楚了:反思平衡在《正义论》的证成结构中无法使我们的正义感(原初状态)发生彻底的转变。相反,它在这一结构中最多只能成为基础主义意义上的狭义反思平衡,只能围绕“两个正义原则”这一固定的点来对其他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进行修正、调整或否弃。因此,反思平衡无法在《正义论》中为原初状态(无知之幕)提供有效辩护,该结构中,证成的主要承担者是无知之幕本身及其背后的康德式人观念。正因如此,《正义论》经常用“可以被广泛接受的”“弱的”“自然和有道理的”以及“合乎情理的”等表述来试图表明无知之幕的恰当性。不过,这种辩护的实质与其说是“罗尔斯式”,不如说更像“霍布斯式”。然而,反思平衡是在建构主义的证成结构中获得意义的,《政治自由主义》对证成的重释客观上使反思平衡进入一种新的结构。《政治自由主义》明确地承认了上述人观念,并从人观念的角度直接确定无知之幕的恰当性、不偏不倚性和不可替换性。然而,在这种看似更加独断的证成结构下,先行确定的、带有独立道德价值的原初状态不仅不会构成对反思平衡的任何威胁,反而能给予反思平衡更彻底的容身之所。

三、建构主义的《政治自由主义》模式:对反思平衡的结构性重塑

罗尔斯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可从许多角度来理解,就本文的关切而言,我们只需把握一点,即罗尔斯在该语境下用隐含在公共政治文化中的人和社会两种政治的、而非完备性的理念作为起点来开始正义理论的建构。②罗尔斯认为,通过这两个基本政治理念,我们可以拟定出恰当的原初状态,建构出中立的正义原则,并与其他完备性学说达成充分的重叠共识。在这种预设下,反思平衡会自然地为如下问题辩护,即回应批评者所认为的两个基本政治理念的设定过于独断的质疑。③也就是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表明罗尔斯所谓的民主社会公共政治文化所隐含的基本理念对该语境下所有行为主体都能不偏不倚。上述辩护诉求表明:反思平衡在《政治自由主义》和《正义论》中有着结构性差异。在《正义论》中,反思平衡的辩护对象是原初状态(无知之幕),尽管原初状态的背后也是一种人观念,但这一观念在《正义论》的结构中并非首要出场要素。同时,《正义论》尽管承认原初状态在“程序”上可以做出修订,但人观念在《正义论》的结构中却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意味着“无知之幕”在整个证成过程中必然被先行认定为合理的。《政治自由主义》在结构上颠覆了这一进路,转而将人观念的出场顺序放在原初状态之前。这样一来,原初状态就不再像《正义论》中那样固定了,而是可以随着人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政治自由主义》的结构中,反思平衡能否彻底的问题也就相应转变为:反思平衡能否使上述政治的“人观念”暂定化?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其成功的可能性。首先,《政治自由主义》明确界定了理论建构的目的:政治哲学最可能做的事,是缩小分歧的范围。然则,即令是人们曾坚定执守的那些确信也在逐渐改变:宗教宽容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也不再有对迫害的公开辩护……我们把诸如信仰宗教宽容和反对奴隶制这样一些已定的确信汇集起来,并将隐含在这些确信中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组成一种连贯的政治正义观念。①这段引文表明,《政治自由主义》同样不试图用理性构造出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义原则,相反,最合乎情理的正义原则就已然隐含在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史之中。只不过,此时的“信念”或“判断”不再像《正义论》所理解的那样模糊和碎片化,而是已然被统合为许多系统的、合乎情理的完备性学说。反思平衡仍然力图将契约推理推导出的政治正义原则与各种信念(完备性学说)整合为一个融贯的体系。就此而言,两种建构主义没有根本差别。不过,罗尔斯接着说道:这些信念都是些临时固定的观点,而任何合乎情理的概念都必须对之加以解释。这样我们需从留意公共文化入手,这些公共文化是人们隐隐约约意识到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共同积累。我们希望能足够明确地系统阐明这些理念和原则,以使它们能够结合成一种适宜我们最确信的政治正义观念。②上述“临时固定的观点”不难理解,对广义的反思平衡来说,所有推理要素都必须在动态的推理结构中被视为暂定之点。问题是:罗尔斯在这里何以能够直接进行一次逻辑飞跃,将思路直接跳转至“我们得从留意公共文化入手”,而不是像《正义论》那般诉诸各种完备性学说呢?我们看到,《正义论》的证成结构刚好相反,根据《正义论》的逻辑,如果说这些“公共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乃是两个正义原则与其他完备性学说在政治正义领域最为深刻的共同点的话,那么它们就不能作为实践推理的出发点,而是只能被设定为最终的结论。《正义论》引入反思平衡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未经证成的观念无法直接作为建构起点的问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罗尔斯将这些不过是被人们“隐隐约约地认识到”,并需要进一步去阐明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设定为实践推理的出发点对于反思平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它们本身尚待通过理性去进一步发掘和阐明的话,那么,它们还足以直接作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吗?罗尔斯还谈到:“过去两个世纪民主思想的历程显示,如果说基本社会制度要符合作为道德人的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的话,那么人们在这些制度应该依照何种方式来安排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③既然所谓的民主社会在兴起、发展和定型的历程中有着难以梳理和把捉的复杂性,罗尔斯又基于什么理由自信满满地从中提取出人和社会这两个基本观念,并赋予这两个观念在理论建构中以如此之强的确定性呢?毕竟,罗尔斯对此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认为他对这对观念之内容的设定是最为贴近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的。可以说,“最为贴近”这一表述给这对理念的设定,以及将其作为推理的出发点提供了最根本的合理性。然而,罗尔斯却从未对这个“最为贴近”给出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正是在此意义上,许多批评者认为《政治自由主义》中所谓的政治建构主义实质上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基础主义。不过,在本文看来,上述批评没有真正把握《政治自由主义》的实质,因为该证成框架下的反思平衡要更加彻底,也因此比《正义论》更符合建构主义的特质。我们分别来看这两种结构:在《正义论》中,反思平衡的两端分别系于“我们”的各种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和由这些具体道德判断升华而成的各种道德原则。重要的是,原初状态(无知之幕)由于其特性而必然与最终的道德原则联系在一起,并在这一反思结构中扮演“中介”角色。在广义的反思平衡过程中,随着反思的深入,这个中介的内容和结构应当要么被确定,要么被修正,要么被更易。可见,原初状态应当随着反思的深入而变动不居,《正义论》中的原初状态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陷入两难的解读困境。再来看《政治自由主义》的证成结构,反思平衡的两端分别是两个正义原则和各种合乎情理的完备性学说。然而,此时的原初状态尽管还是和最终的结论(两个正义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此时的原初状态已经不是此前可变动的“中介”那么简单了。因为从此时的论证结构来看,既然公共政治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已经被明确地先行确定了,而原初状态的拟定即是意在体现其康德式人观念的话,那么,原初状态的框架和内容也就必然被随之决定了。因此,《政治自由主义》下的原初状态不存在《正义论》那里的解读困境,而是必须、也完全能合乎逻辑地做出一元论的解读。而在这种证成结构下,如果此时的反思平衡能够彻底的话,那么,真正可能被确定、修正和更易的“中介”正是我们在文中一直强调的这两个公共政治文化中隐含的基本政治理念。反思平衡在这种建构语境下的作用机制也就不难理解了:的确,这些基本理念应当且必须被作为实践推理的出发点,原初状态的拟定正是依据人和社会这一对基本理念。不过,从逻辑结构来看,这并不意味着罗尔斯所确定的这些基本理念在内容上必然是完全准确的,而是有着进一步修正和更易的可能性。反思平衡正是基于两个正义原则和各种完备性学说之间的融贯程度来权衡和审视对这些基本理念的设定。如此,反思平衡的结论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我们无法在两个正义原则和各种完备性学说之间达成理解的融贯性的话,那么,这就表明对人和社会之理念的设定不足以充分体现出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也就是说,它们不足以作为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中的那些为所有公民所共有的、合乎情理的理念,从而需要运用“我们”的正义感对这一最根本的前提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一点,即是对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隐隐约约”“希望能足够清晰地系统阐述”等令人费解而又极为关键的表述的一个合理解释。显然,反思平衡在这一结构下虽不直接针对“原初状态”,却间接影响和决定着对原初状态的拟定。但原初状态的多样性在这里不会导致任何解读困境,因为解读困境的产生机制是由于在原初状态的背后设定一个不可更易的形而上学的人观念,而此时的人观念却是经验性和暂定的的,“理性本身也不是透明的,所以我们也可能错误地描述我们的理性,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错一样。”①因此,原初状态在逻辑上完全可以随着人观念的变更呈现为不同形态。

四、结论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篇11

[关键词]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4-0021-03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武装全党、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等,构成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实践表明,要有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觉遵守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把握的整体性原则、本土化原则、时代化原则、大众化原则以及创造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概念繁多的理论体系,这样,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坚持把握整体性原则,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内涵,着眼于整体性的视阔科学地学习、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可以作为独立的学科;同时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内在关联,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相互关联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所指涉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范畴具有整体性,如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世界历史、意识形态等等都是整体性的概念范畴。其二,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及其运作机制,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揭示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为我们指明了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而对思维发展规律的揭示则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了方法论和实践基础。可以看出,不管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无疑是整体性的。其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整体,体现为一个整体的、一脉相承的发展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形成了三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即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由列宁、斯大林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及苏联实践而形成的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思想即次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生态,或者叫做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不管是原生态、次生态还是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个完整的、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都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土化原则”: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他山之石”,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底蕴。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就必须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实现话语转换的基础上来指导中国具体的革命及现代化建设实践,引领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自成立那天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为最高纲领,而把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最低纲领;也恰恰是从成立起,我们党就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宗派主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的“本土化原则”,也就是强调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过程,体现在俄国或前苏联就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或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过程,而体现在我们中国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强调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特点出发来寻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因为它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也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三、“时代化原则”: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细化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可能过时,我们也不能苛求历史老人的每一个结论都适合于当前问题的解决。真正表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从时代特点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并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的历史过程。

敏锐地把握时展的脉搏,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课题和首要任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条件、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时代的时代主题就是战争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民族主义国家是那个时代的时代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精辟分析了时代主题的新形势,深刻阐明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深入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发现了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目。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了合作化的时代新潮流,认为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应该说在国际大的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形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可以说,正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敏锐把握了时展的脉搏,并成功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紧密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而相继取得了中国革命、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胜利。由此可知,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握“时代化原则”,也就是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四、“大众化原则”: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普及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个别理念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并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追求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化、简明化,但绝对不是简单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甚至低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一系列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需要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热心参与,而且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一实践的反馈和运用过程。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从而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培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和习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握“大众化原则”,也就是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行为动词为分析,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要求较高。行为产生的条件是结合实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适当的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上,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地表形态的概念,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还能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解释某地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二、学生分析

1.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五种主要的地貌类型,具有一定的前认知,在教学时可以恰当地设计“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新知的学习提供“固着点”。

3.由于一些典型的地貌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不易感知,所以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知。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在前几章的学习基础上重点研究岩石圈。本节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该章中有着统领全章的作用,为后两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主要围绕两个内容展开:一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二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是探究地表形态成因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打下基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力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把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打下基础。考虑到时间,将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影响。(2)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外力作用的四种主要方式。(3)能够说明内外力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具体的案例解释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地理景观图,学生能判断出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同时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内外力的作用方式及产生的地表形态分析。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创业计划书
  • 下一篇:医学生自我介绍信范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