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以上省控监测断面(含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GB3838-200*)三类水质标准,交接断面水质100%达到国家地表水(GB3838-200*)三类水质标准;流域各设区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里下达的指标内;厦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龙岩、漳州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减少,矿山整顿和生态林建设继续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养殖业废水得到有效治理。
二、整治任务
(一)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化。流域3个设区市都应推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进行产业化运作,并加快列入年度整治计划的9项污水处理厂工程和7项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由省建设厅、计委予以指导和支持。
2.厦门、漳州、龙岩市应加强监管,严禁在江河两岸堆放、倾倒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和河道淤积的废弃物。由省建设厅、环保局、水利厅予以督促和指导。
3.漳州市应组织实施三湘江内河航道清淤整治工程,清理航道1.65公里,清淤土方1.1万立方米,建设垃圾中转站1个;实施九龙江西北溪防洪加固工程,建成水闸,完成江堤加固;实施九龙江(龙海段)垃圾清理工程,清理江中漂浮的水浮莲和垃圾等。
4.厦门市应组织完成“利用北溪供水,建立可持续发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专项财政投入机制”课题调研。
(二)深化面源污染治理
1.厦门、漳州、龙岩市应严格规范养殖场建设,禁止在养殖业禁建区内新建养殖场,禁建区外新建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同时,加快农村散养户沼气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巩固规模化养殖业治理成果。厦门市应组织完成岛内生猪养殖场关停搬迁和岛外规模化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由省农业厅、计委、环保局予以指导和支持。
2.省农业厅牵头会同省计委、环保局组织开展流域农村散养户养殖污染状况调查,并督促和指导散养户养殖污染治理。
3.厦门、漳州、龙岩市应继续组织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同安区、芗城区、龙海市、长泰县、漳平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由省农业厅、计委予以指导和支持。
4.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开展九龙江流域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出治理意见,并组织开展治理试点。同时,省科技厅应组织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课题研究。
5.省工商局、经贸委、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应继续指导和督促厦门、漳州、龙岩市落实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以及推广无磷洗涤用品的工作。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厦门、漳州、龙岩市应继续组织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山体,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10公顷,其中厦门市500公顷、龙岩市1210公顷。由省水利厅予以指导和支持。
2.厦门、漳州、龙岩市应继续组织实施生态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生态林建设,其中厦门市应完成生态林保护任务0.2万亩;漳州市应完成封山育林10万亩,沿江一重山造林0.6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268.86万亩。由省林业厅予以督促和指导。
3.厦门、漳州、龙岩市应继续组织实施矿点整治,并对整治的矿点,特别是沿江、沿路关闭的矿点限期进行复垦造林、植被恢复,其中厦门市应完成海沧采石场山体坡面治理10公顷;漳州市应完成矿点整治9个,并建设长泰县乔美、江都等2个矿渣处理场。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经贸委、林业厅、环保局予以督促和指导。
4.厦门、漳州市应继续加强厦门珍稀海洋生物部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华安贡鸭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靖虎伯寮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四)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1.厦门、漳州、龙岩市应严格执行《九龙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将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里下达的指标内,并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全面开展排污许可证申报和发放工作。
2.厦门、漳州、龙岩市应组织开展污染源年度监测,增加监测频次,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各交接断面水质达到标准。由省环保局组织实施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成厦门市北溪引水和华安割掘(龙岩、漳州交接断面)省控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对交接断面水质情况进行监测。
3.厦门、漳州、龙岩市应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工程,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龙岩市还应组织实施煤炭矿井废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由省经贸委、环保局予以督促和指导。
4.漳州市应组织长泰县建设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处理场,完成长泰县医院、长泰县第二医院搬迁后医疗废水的治理任务,做到达标排放。龙岩市应组织开展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处理场建设。由省卫生厅、环保局予以督促和指导。
(五)实施厦门西海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厦门市应继续在西海域全面禁止水产养殖,组织清淤,并编制和实施西海域开发利用规划。同时继续实施河口湾航道清淤整治工程,确保航道畅通。
三、整治措施
(一)落实领导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对整治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整治工作责任制。流域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协调解决整治中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整治工作。
(二)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认真落实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在推进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抓紧研究出台乡镇垃圾焚烧处理场建设、经营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垃圾处理设施的效益。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大“五小”企业的淘汰和关停力度,防止死灰复燃,同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四)加强整治项目建设管理。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严格规范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落实业主责任制和招投标制度,确保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规范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加强对建成项目污染排放的监督,特别是对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场)等集中治污单位的监测和监控,督促其稳定达标排放。
(五)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养殖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
(六)多渠道落实整治资金。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投资主体,调动业主和群众投资的积极性,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整治工作的投入力度。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下达今年安排的整治资金。
关键词:家禽养殖;环境检测系统;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畜禽的养殖行业发展迅速,而畜禽的养殖生产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污染来源。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升,我国所开展的污染环境检测工作与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只有做好畜禽养殖环境的检测系统的开发与污染防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现状
1.1管理制度环节脱节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效益的增长[1]。现阶段,我国各地方农业部门已经将畜禽养殖业发展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是,对于养殖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来说,还没有将其列入对应的发展规划中,从而导致禽畜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1.2执行制度过程脱节在农业部门的相关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禽畜养殖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1.3畜禽养殖业管理手段落后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地区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按照我国指定的工业环境污染监测标准来说,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2]。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在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时,也没有好的、可行的管理手段。
2畜禽养殖业环境检测系统开发与污染防治对策
2.1实施情境生产的源头控制在对农村畜禽养殖业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时,应根据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制订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并将现有环境检测系统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养殖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做好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另外,通过环境系统的检测,可以对畜禽养殖行业所使用的饲料进行检测,并为其制订全新的环保材料,从而减少畜禽在生长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3]。2.2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根据我国现有的农牧现状,将畜禽的养殖转移到较为偏僻的郊区,减少现有的养殖规模,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做好农牧结合工作,还可以将禽畜的粪便当作肥料进行合理应用,避免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并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2.3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的粪便通过良性循环的形式进行合理利用。另外,对一些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废水,应进行全方面处理,减少污染,并进行农田灌溉或鱼塘补水等。对于一些固体的粪便,可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原材料,不仅保证了这些粪便被合理利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2.4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从而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应大力倡导畜禽养殖行业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从根本上做好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工作[4]。
3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其环保意识也越来越高。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筱娇.吉林省松辽流域典型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承载力研究.吉林大学,2016
[2]张云芳.南靖农村户用沼气生态处理模式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研究.厦门大学,2009
[3]贾丽娟.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3
洱海是云南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大理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洱海宛如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镶嵌在苍洱大地上,被称为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金月亮”,是大理人民的生活饮用水源地,并具有调节气候、提供工农业生产用水、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是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大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对洱海流域进行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是当前大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分析洱海流域中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对其提出一系列的治理模式对于保护洱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洱海流域概况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总面积为2565平方千米。大理洱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部分人类在洱海流域气息繁衍,洱海悠久的历史文化让这里成为一座文物古迹之城,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观光区。
洱海流域内有永安江、罗时江、西洱河、弥苴河等大小河流共117条,洱海流域多年平均的入湖流量为8.25亿立方米。然而,目前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程度相对较为严重,产生这种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大理州相关部门需要及时采取一些治理措施,降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
三、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分析
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通过对洱海流域污染物入湖贡献综合分析,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是洱海COD入湖?荷的主要贡献源,这三部分占COD入湖总量的90%,其中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面源污染两项占入湖总量的65.1%,说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面源污染是洱海流域最大的污染源。
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情况分析。大理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农村的畜禽养殖模式直接加重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大理州各家各户的奶牛数量和家禽类数量分别为9万、16万,农村畜禽数量超过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畜禽类所产生的粪便和尿液大量积压的现象,如果此时没有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排放渠道,那么畜禽类粪便的随意排放将是洱海流域内主要的污染源。然而,大理州的畜禽养殖模式是农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解决农村畜禽类养殖所产生的污染是解决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所在。
2.农田种植污染情况分析。大理州的种植业较为发达,同时种植业也是农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洱海流域的村民在进行种植农作物时会使用大量的肥料,例如,1公顷的大蒜需要农家肥2.5吨,复合肥65公斤,而这些化肥当中会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的元素,这些剩余的农业生产化肥一旦流入水体中,就会迅速引起周边水体产生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从而加重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洱海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更不利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四、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模式探析
目前为止,大理州始终秉持着把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联系的一贯作风,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工作始终是以保持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坚持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保证洱海流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许多专业学者针对洱海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的创新治理模式。
1.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业的重要措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精髓是将畜禽内所产生的粪便垃圾通过一定的处理,将其变为种植业所需要的肥料。例如,可成立有机肥加工厂,实现“种植?D养殖?D沼气、有机肥?D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将畜禽类所产生的粪便转化为农作物的肥料。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体现了绿色种植的发展理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解决畜禽类的污染和农作物化肥的污染,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谓是一举两得的重要措施。
2.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积极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在于完善相关农产品的绿色认证体系,对于农产品的产地、绿色程度、有机程度等作出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相关的鼓励政策,建立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和运输方面给予部分财政补贴,从而加快洱海流域周边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想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目前洱海流域内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的结构。在引进先进农作物生产种植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促进营销渠道的多样化,并且积极打造农作物品牌以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链,将现代化网络的思想融入到农业的生产种植中。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其转型升级,也会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
4.建立健全洱海流域污染防治体系。加快洱海流域内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减少淡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不仅需要周边人民群众的热切配合,更需要洱海流域内治污控污工程的建设。治污控污是一项十分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需要完善洱海周边城镇及乡村的污水治理厂的建设,还需要及时对农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首先,对洱海流域进行污染治理的关键是从源头控制污染,加强森林绿色建设,促进洱海湖泊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建设的修复,打造防治洱海生态破坏的自然屏障。其次,需要加大对洱海湖泊的管理力度。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约束人们在洱海周边进行的生产活动,注重对洱海生态薄弱区域的修复工作,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