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6篇)

时间: 2024-01-01 栏目:公文范文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篇1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A.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B.斯宾塞(HerbertSpencer)

C.滕尼斯(Ferdinand

)D.梅奥(GeorgeEltonMayo)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首次提出是

A.1976年日内瓦的世界就业大会B.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

C.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D.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3.关于创造型人格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哈根B.D.麦克莱兰

C.A.英格尔斯D.S.N.艾森斯塔德

4.______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A.经济层面的工业化B.社会层面的城市化

C.政治层面的民主化D.观念层面的理性化

5.城市成长和扩张的理论模型中,1925年社会学家E.伯吉斯提出了

A.同心圆模型B.扇形模型

C.多中心模型D.链条模型

6.“陌生人”为主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角色之间的互动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D.完整的人的出场的互动

7.推动民主化的内在动力,______是最重要动力。

A.经济发展

B.教育和科技的发达

C.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8.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倡导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人是

A.弗吉里奥B.卢梭

C.但丁D.薄伽丘

9.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教育普及化B.民主化

C.世俗化D.理性化

10.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A.劳动力市场B.技术市场

C.产品市场D.资金市场

11.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势,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

A.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B.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C.从单向型流动向双向型流动转变

D.从区域性向全国性流动转变

12.国家粮食局在______宣布废除“户粮挂钩”政策,宣告了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的结束。

A.1986年B.1992年

C.1998年D.2001年

13.在中国当前现代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A.将促进组织管理结构由纵向控制型向横向互动型转变

B.促进集权式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组织体系向分权式科层制为基础的现代组织体系的变更

C.将提高组织成员的革新和开放意识,为组织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员

D.将根治非正式关系畸形发展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并为组织现代化运行提供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

14.要建立现代组织的组织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

A.强化管理者的法制和民主观念B.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C.制定规范化的管理规章D.推进科层化的管理制度

15.______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A.“马太效应”理论B.“转型效应”理论

C.倒“U”理论D.倒“J”理论

16.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社会进步,“无发展的增长”的实例是

A.巴基斯坦悲剧B.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的“烟雾事件”D.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17.新型工业化的内容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依据______进行社会分层属于等级式社会分层。

A.经济收入B.劳动技术分工

C.权力关系D.市场关系

19.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中,______是属于边缘性群体。

A.农民工群体B.个体劳动者群体

C.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D.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

20.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是属于

A.结构性流动B.横向流动

C.循环流动D.机械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A.发展条件的劣质性B.发展动力的外缘性

C.发展进程的跳跃性D.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E.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型

22.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发展经济学B.发展社会学

C.庇护主义理论D.依附理论

E.世界体系论

23.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

A.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B.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C.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D.伊亚尔的“比较资本主义”论

E.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论

24.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的是

A.社会关系数量增多,凸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B.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强,拉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临时性和间断性社会互动较多,个人自由感强

D.表达性关系大量存在

E.工具性关系大量存在

25.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神秘主义的特征归纳为

A.不可言说性B.知悟性

C.短暂性D.被动性

E.禁欲性

26.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层次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有

A.厦门经济特区B.海南经济特区

C.青岛D.上海

E.北京

27.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是具有必然性的,这是有利于

A.农业面貌的改变B.工业效益的提高

C.社会公平的实现D.社会心理的平衡

E.城乡环境的改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9.社会网络

30.大众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3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自我强化的表现。

33.简述现代民主国家实现的条件。

34.从人格构成的五因素模型出发,简述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具体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篇2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内容,实验教学

1教学内容的选取

针对我校刚升本的一般本科院校,教材采用[2],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强调对编译原理和技术的宏观理解及全局把握,而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节的算法上,在讲述各章的理论的同时要有一些C语言小程序作为例题或习题。免费论文参考网。结合编译的各个阶段,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如下:

1.1词法分析

本部分主要以正规式、NFA(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及其最小化为主线来讲解,同时对词法分析器进行介绍,演示用C语言写的一个简单语言的词法分析器,并要求学生上机实现。

1.2语法分析

这一部分中,上下文无关文法是必备基础知识。语法分析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二种。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包括二种:LL文法和递归下降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简单进行可进行详细介绍,用一个简单语言的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效果更佳。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出包括二种:算符优先与LR分析方法,由于目前编译器的语法分析中已不再采用算符优先方法,因些可只作简单的介绍就可以了。LR分析方法是比较重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但由于SLR分析、规范LR分析和向前看LR分析非常复杂,讲解时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不介绍这几种LR分析表的生成算法可直接介绍LR分析表的使用较好。因此,在介绍自下而上分析的一般概念和使用LR分析表进行移进归约分析后,可以直接介绍分析器的自动生成器,并介绍归约时的语义动作,为下面阶段语义工作的描述奠定基础。

1.3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的产生

静态语义检查通常包括:类型检查、控制流检查、一致性检查、相关名字检查,重点应放在类型检查上,类型系统在编程语言的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讲解时先介绍类型系统在编程语言中的作用,然后用语义动作来表达类型检查算法。

中间代码生成主要介绍各种形式的中间语言,把赋值语句和各种控制流语句翻译成中间代码的语义动作。对于类型和变量声明语句,重点关注怎样按语言的作用域规则组织符号表。符号表中符号的插入和查找方法在数据结构中已经阐述过,只需稍作提及就可以了。

1.4属性文法与语法制导翻译

语法制导的定义和语法制导的翻译方案是描述编程语言翻译的两种常用形式方法。它们描述严格并便于理解,因此大部分有一定深度的教材都用它们来描述静态语义检查和中间代码生成等。这一部分内容较难,简单加以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1.5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这是最需要搞明白部分。尤其在用C这样比较低级的语言时,掌握这部分内容对编写程序和程序排错都很有帮助。具体应该介绍局部存储分配策略(即一个活动记录中各类数据的组织),静态分配、栈式分配和堆式分配等三种全局存储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访问方式和各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实现。

1.6代码生成

选择一种采用简单的寄存器分配策略的代码生成算法加以介绍,让学生对代码生成有所了解即可。

1.7代码优化

用实例来介绍各类优化,让学生明白编译器能完成哪些优化,而不要给学生介绍各种优化算法。这对编程有用处,例如,在可读性好的源代码和优化的源代码两者之间做选择时,若知道那些优化可以由优化编译完成,则宁可选择可读性好的代码。

2.实验内容的选取

设计一组适宜实验内容:首先,要将编译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得以概括,使学生不仅掌握它们本身具体应用,而且掌握由这些理论和方法所构造编译程序的各个部件是如何在整个系统中协调运行,这是实验最重要目的之一。其次,必须合理地简化,使学生比较容易完成。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共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这组实验既和理论课内容相辅相承,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实验整体。

实验一:消去C、C++程序中的注释(2学时,必做)实验目的:掌握C语言文件的基本操作,消除源C语言程序中的注释,为以后的编译提供方便。实验要求:对给定的带注释的C语言源程序,利用该程序去掉注释,输出去除注释的源程序。

实验二:词法分析(必做,4学时)目的: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免费论文参考网。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要求:编写程序对输入的源程序字符串进行词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建立单词符号表,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实验三:递归下降分析法(4学时,选做)目的:根据给定的文法编制调试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以便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对递归下降分析法的理解。要求:对给定的文法,利用递归下降分析法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实验四:语法分析程序LL(4学时,必做)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描述语法规则的文法,以及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顶向下分析法中的预测分析法的理解。免费论文参考网。要求:对给定的文法建立预测分析表,利用预分析法对实验一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同实验三)。

实验五:语法分析程序LR(4学时,必做)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下而上分析法中的LR分析法的理解。要求:对给定的文法手工建立LR分析表;利用LR分析法对实验二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实验中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同实验三)

3.小结

编译原理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性,对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手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昱,陈意云,郭宇,李兆鹏.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探讨.ComputerEducation,vol18,no4,2009.

[2]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第三版)[M].陈火旺,刘春林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9.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篇3

摘要: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针对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算理不明确,算法不娴熟,计算错误多的现状,本文将从创设情境、语言描述、迁移经验、动手操作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构建基础性、一般性、发展性、创造性的算法。

关键词:理法并重创设情境语言描述迁移经验动手操作

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技能作为一种数学心智技能,其掌握并不是自然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才能获得。相关的研究表明,算法是自动化的,即使在不知道其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仍可以掌握和使用。这就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曾经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并不十分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学生仍然可以经过反复操练掌握。但在一轮课改结束以后,我们却发现了学生的计算错误很多,能力不如从前。这个现状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需要掌握算法,但更需要经历构建算法的过程,实现算理和算法的内在统一。

直面问题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常常将重点放在算法的掌握上,力求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达到一定的计算准确度和速度,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由此对于算理教学就相对弱化。对于学生计算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现象,许多家长以及相当多的教师,都愿意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大意”。其实这样的结论对孩子是一点帮助都没有,不管学生是因为看错还是根本不会做,只要结果不对就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纠正和改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以为,根据学生的错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依赖形式模仿,不能形成算理的保障。

模仿学习在小学生中仍占有较高比重,而计算方法或过程常常也是以规范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比如在口算30×5时,学生往往会这样描述他的计算方法:3×5=15,再把“30”后面的0添上就可以了,并且在本单元中,学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正确答案,即使是计算300×5、3000×5,也屡试不爽。学生进行了形式上的模仿,就以为掌握了计算方法,而当他们面临3040×5时,问题就出现了。竖式计算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

忽视了计算方式的差异。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乘法计算时,都知道学生学习难点不是计算法则或书写格式,而是进位问题,如87×7,学生在算到七八五十六再加前面进上来的4时最容易出错,于是教师会加强“乘加”的训练,让学生经常进行如“8×7+4”的口算练习,效果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因为学生在竖式中,进行的计算是“不可视”口算,他们看不到进上来的“4”,而在平时的口算练习中,进行的却是可视口算,后者难度小,因此不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由于计算课时数的压缩,学生的计算训练没有以前扎实,而且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今天,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形式,而没有形成技能。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所有计算的基础,学生熟练程度太低。一道普通的计算题中,就会含有多次的进退位口算、反复试商等步骤,只要一步出差错,解答就会失败。

简算不简单,不能“为己所用”。

学生在特定要求下,能够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可是到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要求宽松的状态下,学生往往对可以简算的因素视而不见。是否能够自觉进行简便计算、计算的效率与计算情绪这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能够灵活简算的学生,计算正确率相对低,速度慢,而这些学生大多对计算有厌倦感,不喜欢做计算题。

归根到底,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不重视算理的教学,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学生的题海训练中,期待形成计算技能。二是受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原有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本来已经会做的计算,在老师讲了算理以后反而不会了。三是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学生计算错误了是太粗心的缘故,让他独立重新订正一次就行了,而没有从源头上帮助寻找错误的本质原因。

重新审视

在计算过程中,算理和算法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其内涵包括数和运算的意义,运算的规律和性质,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计算的方法,其内涵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程序,解决的是怎样算的问题。算法是一种经过压缩的、一般化的计算程序。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可靠的思维过程,而算法则为计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是计算经验的积累。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更要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原理,让算理为算法提供指导,用算法使算理可操作化,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算理直观+算法抽象”便成为有效实施计算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寻求对策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算理和算法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口算和笔算中。口算由运算的意义便可以直接得到原始的算法。如,3×4表示的意义是3个4或4个3相加,因此其结果就可以通过加法算出来。笔算的算理和口算基本一致,但算法往往需要经历由“原始”到简洁的规范过程,并且稍复杂的笔算的算理与算法都是在简单笔算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小数四则计算与整数联系紧密,其中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可以由整数类推得到,而乘除法则需要利用运算的规律转化成整数乘除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可以由整小数加减法类推;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即是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但其算法的构建却不能直接由整小数的算法迁移而来,因此更具创造性,而且分数除法的算法是需要转化成分数乘法的。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构建基础性的算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学习,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便于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为理解算理、构建算法提供直观的帮助。

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和浇树。考虑到能更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如(8+6)×25其意义就是14个25,与8×25+6×25所表示的也是8个25再加6个25也就是14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语言描述,理解算理,构建一般性的算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描述,“说说你想怎样算?”不仅是个体说、而且还要同桌说、四人小组相互说,这个不知不觉说明笔算的过程,就是学生明确算理的过程。如145×12,先用第一个因数145去乘第二个因数12个位上的2,得290,再用145乘12十位上的1,得145,因为表示145个十,所以要把145写在千位、百位、十位上……在描述的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学会计算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将学生自己的思维转化数学语言,从而达到用数学的思想学习数学,表达数学。

三、迁移经验,理解算理,构建发展性的算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计算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一般因为数位增加、进位或退位等情况的出现而逐渐增加复杂程度。但基本的算理和算法却可以由数位较少的计算迁移到数位较多的计算中,由不进位、不退位等的计算迁移到需要进位、退位等的计算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教材计算内容的结构序列,找准新的计算内容的发展点,有效地促进已有计算经验的迁移,构建发展性的算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是:订一份牛奶(每天一瓶),全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元?教材先鼓励学生进行估算,或将这一新的计算转化成已有的计算解决问题,然后给出竖式计算的第一步,让学生试一试如何用竖式计算。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因此,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完成第一步计算的。这一新知的发展点在于接下来该算什么,算得的积是多少,写在哪里。而这也是教学的着力点。

四、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构建创造性的算法。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教学中,直观操作不仅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而且能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显现出来,为算法的构建提供原型支撑,对学生理解算理、构建创造性的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方法。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推导,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还可以利用逆运算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虽说这三种方法学生能理解,但推导过程没有揭示分数除法计算过程的实际意义,对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总是有些不利,所以就安排了两道例题引导学生经历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的过程。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再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加以归纳,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例2是以折纸实验为载体,提出了两个问题:把一张纸的五分之四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是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动作操作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算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上述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算理的迁移过程,突出了如何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发现算法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构建算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有机统一的整体,形式上可分,实质上不可分,重算法必须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算法。但是也要防止算理与算法之间出现断痕或硬性对接,要充分利用例题或“做一做”中的“可以怎样算?”“在小组里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等问题,指导学生提炼算法,为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衔接服务。

第二,重视数的意义和运算意义的教学。数和运算的意义构成了算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数的位值概念对算理的教学尤其重要。比如,学生都知道400×2的结果等于800,但有的学生只是从形式上看到400后面有2个0,所以8后面也要写2个0,而数的位值概念清晰的学生则很清楚地知道400表示的是4个百,乘2后当然得到8个百。

以上只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的浅显所得。新课程下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想,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创新教法,改善学法,就一定会使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既扎实又有效。

教学模式是采用什么培养目标和手段教学。尤其是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中的岗位培养目标是这几年新提出来的。就是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些年一直是热点问题,也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周济部长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专业课相比较而言,基础学科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造成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个教室听课,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有的学生不尽如意。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增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教师大量时间反复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篇4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79-02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

本章首先论述文字的定义有广狭之分,本书采用狭义的定义,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接着,论述汉字的形成过程。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作者指出,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大概是长期混在一起的。在原始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已经采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象征等比较曲折的手法表意。汉字从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为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图画表意,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的演变发展。并以丰富的例证说明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汉字的性质

本章主要讲述汉字的性质。作者首次提出在对汉字性质进行讨论时,要区别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和文字本身使用的符号。并将文字的字符分为三大类,意符、音符和记号。在汉字字符中,意符又分为形符和义符。音符有两种: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声旁,并区别了汉字的音符和拼音文字的音符。记号除少量长期沿用的原始记号吸收到文字当中外,还有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意符和音符变成的记号。根据文字本身使用的符号这一判断标准,作者将汉字定为意音文字和语素――音节文字。

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节主要探讨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问题,并通过分析已发现的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根据这类资料外形上的特点,将其分为像实物之形的甲类和几何形符号的乙类,作者指出,我国原始社会普遍使用的甲类符号和乙类符号不能看作文字,作者对乙类符号的用途进行了介绍,主要是两个用途,一是族氏或人名的标记;二是器主或其所属之族的职务或地位的标记。最后对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完整地文字体系的时间问题进行讨论。作者从形体和结构两方面对汉字发展过程的主要变化加以说明。指出,从形体上看,汉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汉字的字体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同时,汉字发展也存在字形繁化,其又分为外形上的繁化和文字结构上的变化造成的繁化。此外,本节还谈了汉字字数的问题,指出汉字总数不断增加,但使用汉字的数量稳定在五六千字左右。

四、形体的演变(上):古汉字阶段的汉字

本章按时代先后和形体上的特点对古文字进行讲述。“商代文字”一节主要讲述商代的典型代表文字,甲骨文、金文,介绍甲骨文发现的历史、其记录的主要内容,文字形体上的特点。“西周春秋文字”一节,主要讲述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金文,介绍金文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代文字形体演变的情况。本节还讨论了籀文的时代问题。“六国文字”一节介绍战国时代实物上的文字资料,主要介绍的是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等。对《说文》、三体石经等保存的“古文”进行了说明。最后,本节介绍六国文字形体上的特点。“秦系文字”这一节,首先介绍秦系文字的资料,主要有石刻文字、秦国金文、印章、封泥文字、陶文、漆器、简帛文字,以及《说文》里的小篆。然后介绍秦系文字的形体,主要讲述秦系文字的正体。“隶书的形成”一节,讲述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时期,并用丰富的例证得出秦简所代表的字体是由篆文俗体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字体,即秦隶,同时,指出六国文字的俗体也有向隶属类型字体发展的趋势,秦简所代表的隶书还是尚未完成成熟的隶书的表现。

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

本章分为六节。在第一节中,介绍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四种资料,石刻和墓志文字、简牍文字、帛纸文字、以及其他的刻在铜、漆、陶、瓷、砖瓦上的文字及地券、镇墓券、衣物券上的文字等。第二节从字形构造和书体两方面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隶书在书体上的演变主要介绍了八分得名的原因及八分形成的时间。第三节从五个方面介绍了隶书对篆文字形改造的表现。第四节根据居延简的特点推测草书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元、成之际,并指出八分和章草分别由古隶的整体和俗体发展而来。本节还介绍了草书改造隶书的三种主要方法。第五节介绍东汉晚期行书的出现及魏晋时代遗留的文字资料中关于早期行书的内容。第六节介绍早期的楷书的形成,早期楷书的使用情况,指出早期的楷书可看作早期行书的一个分支,并对草书和行书的演变进行说明。

六、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

本章分三节讲述。第一节介绍最早的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说,指出六书说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九种对于转注的理解。裘锡圭先生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本节还谈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的看法,汉代学者认为假借是用某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之外的某种意义,将语义引申和借字表音混同起来,后代有学者指出此种观点的不妥,但是这种观点对于后代的假借研究影响深远,所以现在还有不少人将引申和假借混为一谈。第二节介绍汉字构造的新的理论――三书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是指象形、象意、形声,裘先生在认同三书说重大贡献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本节还介绍了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先生认为这个三书说是合理的,知识象形应该改为表意,还进一步的提出要注意同价应不应该包括在假借里的问题。第三节讲述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主要有记号字,半记号字,变体表音字,合音字,两声字等,并指出,虽然有少数字不包括在三书说里,但是说明一般汉字的本来构造,三书说基本上是实用的。

七、表意字

本章分两节对表意字进行阐述。第一节将表意字分为六种类型,作者采用例举分析的方式对每一类型表意字进行讲解。在汉字举例中,作者将能够找到的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列举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发展演变及文字内涵。关于会意字的阐释,分为图形式会意字等四种类型分别解释。变体字主要讲了通过增减笔画和改变方向形成的变体字。第二节主要讲表意字字形在词义研究上的重要性和利用表意字字形研究词义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谈到字形在词义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时,作者指出主要在于表意字字形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字的本义。利用字形研究词义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以时代较早的没有讹变的字形作为研究的根据;二是必须对文字跟语言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八、形声字

本章分七节对形声字进行论述。第一节介绍形声字产生的途径,指出大部分形声字是从已有的表意字和形声字分化出来的,或是由表意字改造而成的,并介绍了改造和分化的四种方法。第二节介绍形声字的多声和多形现象。第三节介绍省声和省形,作者将省声分为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作者指出有些形声字是否看作省声字是两可的两种情况。关于省形,主要有把字形繁复的形旁省去一部分和省去形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就用来安置声旁两种情况。第四节主要讲形旁和声旁的位置问题,主要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等八种类型。第五节从形旁跟字义的关系和形旁的代换两个角度阐释形旁的表意作用。第六节分四个部分论述声旁的表音作用。关于声旁跟字音的关系,作者指出大多数的形声字都跟声旁不同音,而且彼此的差异有时还很大,并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九、假借

本章分为五节。第一节,作者对本字的定义进行分析、界定,按照所表示的词是否有本字,将假借区分为无本字、本字后起和本有本字三类,并对每一类型进行举例分析。还探讨了已有本字的词使用假借字的原因。第二节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对被借字意义跟假借义有联系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这种现象很多是无意中造成的。第三节例举分析一词借用多字和一字借表多词现象。第四节探讨跟假借有关的字音问题,作者指出假借时常造成一字异音的现象及假借也能减少一字异音的现象,以及一个字的本义和假借义的读音,在开始即使并不全同至少也是很相近的,二者比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是后来的语音演变造成的。最后,作者探讨通假字是否一定要读如本字的问题。第五节指出语文研究中存在的错误倾向主要表现在词义研究和古籍解读两个方面。

十、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

本章对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进行了分析阐释。第一节主要介绍异体字的定义,部分异体字用法的同异情况分类及狭义异体字的类型。第二节同形字是仿照同音词起的名称,本节主要讲述对同形字范围的理解,古人对同形字的观点及同形字的类型。第三节分析人们不管某个字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相近的另一词的同义换读现象。并指出同义换读和形借、假借的区别和联系。

十一、文字的分化和合并

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文字的分化,分散多义字职务的方法,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现象等内容。作者介绍了四类文字分化的方法。作者还介绍了两种比较重要的分散多义字职务的方法,分别是“用假借字来分担多义字的部分职务”和“通过文字职务的集中来分散多义字的职务”。第二节分析一个字把全部职务交给另一个字承担的文字合并现象。介绍母字跟分化字之间的文字合并现象和本字并入假借字的现象。并指出,有的多义字或者代表两个以上同形字的多义字形,只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职务并入了另一个字,但是由于它的其他职务已经不起作用,实际上等于完全并入另一个字。作者提到,文字的合并或者某个字部分职务的并入它字,反映了语言里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混同。

十二、字形跟音义的错综关系

本章从一形多音义和一词多形两方面对字形和音义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节讲述造成一形多音义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语义引申,假借,同义换读,异字同形四种。本节还谈了异体字的整理。第二节指出造成一词多形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汉字有异体;二是由于用来表示某一个词的字是可以更换的,并对这种一词多字的现象分四种情况进行介绍。本节对通用字、古今字、异体词进行了分析阐释。关于通用字读音问题,作者赞同“不管古代子书、韵书或前人注疏里是否注有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的反切或直音,只要他确切实通假字,其今读应当同本字。”的观点,并讲述了赞同的原因,还分析了“认为相通用的字不必读一个音”的观点错误的原因。

十三、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本章介绍历代政府对于文字形体统一所做的工作。作者指出,旧时代统治阶级对文字的态度是保守的,他们不能把统一文字和简化文字这两方面的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因而,在历史上,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对于汉字的整理,历史悠久,可上至周宣王太史作的《史籀篇》。本章还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的文字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詹勤鑫.汉字学研究的总结和发展一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J].语文建设,1991(10).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篇5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开题报告包括总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栏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医.学全.在.线med126.com

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写作方法

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puzzle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含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在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1)时间:从1980年到2000年;(2)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3)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908工程、909工程、13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1980-2000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医学.全在线med126.com“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开题报告(文体形式)

课题名称:

姓名:年级:班级:

成果形式:完成时间:指导老师: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4、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实施的步骤

1、2、3、4、5、6、7、

表1—1开题报告(表格形式)

主题:

课题题目:

导师:

课题组成员:

组长:

班组: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实地调查:

上网:

查书面资料:

总结论文:

发倡议:

2)阶段步骤:分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周

二周

三周

3)计划访问的专家:校内老师等

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医学全在线med126.com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等理工教学名词训诂学数据拟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071-02

一、训诂学与高等理工教学的联系

高等理工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先生[1-2]多次提出“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方式是文化教育”的观点,尤其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的真知灼见,对于“大学有无民族文化,有无民族精神,即有无真正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与现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高等理工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名词概念,很多概念艰涩而抽象,名词的定义往往占据较大篇幅,并辅以大量的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训诂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3],即指疏通解释古代典籍文献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严格的说,只有训释古语古字的用义才能称为“训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4],训诂学要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密切联系今天大、中学校的教学[5],使这一古奥艰深的学问成为服务于现代教学的利器。

基于此,本文引入训诂学的方法论,提出在高等理工教学过程中对名词概念——以数据拟合为例——的思想渊源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概念进行分析,使之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易于理解和记忆,为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二、训诂学释义示例

(一)数据“拟合”的训诂学释义

数据拟合是数值分析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绕开复杂的理论推证过程,形象、直观的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理解,从概念的字面含义入手,探求其字面背后蕴含的意义。

从训诂学的角度讲,“拟”(繁体为“擬”),为形声字,从手,以声,本义为揣度,猜测,后又有类比,效仿,打算,起草、初步确定等意。其中,拟人是一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合”,会意字,从亼,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基于上述,“数值拟合”可以解释为:初步确定或草拟(拟)某一函数,调整此函数的参数,使得该函数与已知数据(实验数据)的分布趋势最大限度的重合(合)。如此,通过对“拟合”这一名词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建立名词概念的内涵与字面含义的联系,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将较大程度的有助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记忆。

(二)“拟合”训诂释义的联系与拓展

训诂学释义可以简单直观的解释名词概念的内涵,还可以根据释义的表述,推断和界定概念的特征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本文所给的示例中,通过对“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的表述,可以归纳和引申出如下两点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特征:

1.拟合函数需根据数据的分布趋势“拟”定,并非完全精确的函数或真实函数本身;

2.所求拟合函数与已知数据最大限度的“合”拢,但不会完全重合。

通过对上述“拟合”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并结合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过程,可知对初步拟定的函数,需要代入已知点,形成方程组,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求解各个参数,从而确定出拟合函数的具体形式。求解方程系数的过程,其实质是待定系数法。

利用已知点形成含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6]一般用法是,设某一多项式的全部或部分系数为未知数,利用两个多项式恒等时同类项系数相等的原理或其他已知条件确定这些系数,从而得到待求的值。[7]可见,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从而建立成只包含未知系数的方程组,使得未知系数成为方程组的未知数,从而求解方程组得出未知系数。

虽然拟合函数中多项式系数的确定需通过待定系数法,但与传统意义的待定系数法也存在着差别。首先,根据上述拟合的训诂学解释可知拟合需要假定函数形式,与已事先给定函数形式的待定系数法不同。

拟合算法通常设拟合函数由一些简单的“基函数”(例如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等)φ0(x),φ1(x),…,φm(x)的线性组合来表示[8]:

f(x)=c0φ0(x)+c1φ1(x)+…+cmφm(x)

通常取基函数为1,x,x2,x3,…,xm,要确定出系数c0,c1,…,cm,从而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其方法是代入m组实验数据,(x1,y1),(x2,y2),…(xm,ym)组成m个方程的方程组:

求解上述m个方程中的个未知数c1、c2、…、cm即可确定函数形式。

其次,由于函数的基本形式并不是理论上精确的,而是通过c1、c2、…、cm系数值的调整从而尽可能的逼近真实函数(与真实函数“合”拢),加之拟合函数多为非线性多项式,所以方程组的系数c1、c2、…、cm理论上很难求取精确解,其求解精度一般在最小二乘的约束下取得,即使得min[f(xi-yi)]2达到最小。

(三)相关概念的比较

通过上述基于训诂学示例的释义及由其释义引申出的概念特征与联系,可见训诂学能够更加深入的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容易甄别概念内涵的共性与差别。本文给出的示例中,待定系数法与数据拟合的最基本思想都是利用已知点确定函数中的系数,从而实现函数形式的精确确定,因此存在基本思想的共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为了简明,将上述对二者的特性讨论总结成表1的形式如下:

三、结语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食品专业前景范例(3篇)
  • 下一篇:水路运输优势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