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1

摘要本文以金融危机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入手,从需求拉动的角度,剖析了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得出本轮通货膨胀是消费、投资、货币、信贷扩张的结果,是“刺激内需”的后果。并根据这些结论,给出了简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通货膨胀需求拉动货币供给

一、导言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在此之前流动性泛滥的中国经济迅速冷却下来,与此前物价指数一直居高不下的状况相比,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还未发挥作用的2008年,物价指数也出现了全年下降的事实。进入2009年以后,物价指数又开始了上涨,一直到2011年6月,CPI的走势一直居高不下。

事实证明,在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下,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我国造成如西方国家那般巨大的危害。众所周知,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扩大内需”,正是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为2010年及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2月份4.6%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

二、通货膨胀概述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供给大于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货币现象。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通货膨胀从成因来看,分为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喊出了“扩大内需”的口号,巨额的财政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资金的来源是计划中央财政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赤字的方式,在2010年底前下发1.18万亿的资金,并借这1.18亿的资金带动地方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外资流入等使得投入资金总额达到约4万亿的投资规模。这四万亿的投资,45%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5%用于灾后重建,其他的则用于农村民生建设、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医教文卫生态环保、产业结构创新等方面。1.18万亿的投资从年度安排来看,2008年四季度为1030亿,2009年为4875亿,2010年为5895亿。

这些政府又带动了大量的民间投资,形成了社会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保证了经济发展不低于8%的增长速度。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自从2008年底,中央银行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度又大幅上升,仅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就增加了96217.05亿元,增幅为31.7%。另外,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量的热钱流入我国,使得本来流动性就过剩的我国货币市场雪上加霜。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

三、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分析

由于数据的有限,本文将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来衡量人们的消费需求;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投资需求;最后,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M2来衡量总需求的货币表现。

(一)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更多的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由于长期热爱储蓄的习惯以及国内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始终不如投资和出口。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出台后,各媒体纷纷宣传消费,甚至有些媒体建议效仿香港和台湾直接向市民发放现金或购物券进行消费。

刺激计划的首次资金投入在2008年第四季度,随后的2009年及2010年,消费需求有稳定的增长,从2008年底的10728.5亿元到2011年四月的13649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

有数据及分析结果表明,可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近几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对于四万亿投资所引发的资金并不会平均的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而是先流入强势部门,比如房地产行业,然后通过这些行业的投资或消费推高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于是,相关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开始时,当时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还没有出台,房屋价格一直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2009年度,固定资产完成额为194138.62亿元,相对于上年同期增长30.5%,截止到2011年4月份,新增的投资完成额为62716.23,增长了25.4%,并且其中包括13340.16亿元的房地产投资。

(三)信贷增长额与M2

尽管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央行多次上调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并没有阻止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增加,除了基础货币,更多的货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派生出的货币需求。仅仅2009年一年,M2就增长了28.4%,达到610224.52亿元人民币。

正是由于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很多投资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直接导致流动性的过剩,这些资金大规模的流金资产市场和商品市场,增加了资产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尽管中央银行一直在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压缩信贷空间,但是显然金融机构的贷款仍然在增加,过剩的流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四、针对需求过剩的政策建议

正是由于前期过于猛烈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引起现在需求过剩却无法实现软着陆,再加上政府在投资、消费上的引导,以及对于货币政策的控制不够有力,导致了现在的通货膨胀,因此,必须要从这些角度入手,来找到合理的政策措施,以对症下药。

(一)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约束信贷

要把控制信贷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的首要方法。从需求拉动的层面看,能否收回流动性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政府要继续合理有效的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约束信贷规模。通胀的热度与信贷投放密切相关,利率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率作为一项市场化的调控工具,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可以运用得更加频繁一些。应该适时的提高利率,改变负利率的状况,更大的发挥利率在控制信贷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的承受能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紧缩信贷。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把好第一道关,抑制从商业银行中派生的过剩货币流入资本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和通货膨胀的发展。

(二)继续通过有力措施打压房地产价格泡沫,引导正确的投资方向

针对近几年房地产的过度投机状况,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可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要求,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的基础上,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

在房产方面的税收政策上,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并开展房产税试点。

对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根据户籍以及纳税证明等,制定了一些严格的住房限购措施。

这些抑制房价的措施目前正在实施,对于抑制房价的炒作式增长,防止房产泡沫的扩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限制了购房自住需求,限购措施与人们购房自住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抑制房产的投机炒作,可以减少货币资金流入产地产市场,不仅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还可以引导资金流向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生产部门,扩大产品的供给,缓解人们需求过剩的状况,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减轻通货膨胀。

(三)加强资本管制,控制热钱的流入,鼓励对外投资

人们币的升值以及美国近年来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热钱以地下钱庄的方式流入我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资产的价格。可以在资本管制上进行一定调整,鼓励个人和企业持有外币和使用外币到境外购买资产,适当放宽资本流出政策。

要拓宽外汇的投资渠道,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却并不多。目前,企业和居民在境外投资时需要办理的审核手续很繁琐,而且投资金额还受到严格限制,国内居民自有外汇资金只能投资于B股、QDII和有关的外币理财产品等,据市场反映,目前选择QDII和外币理财产品,收益也并不可靠。

可以尝试在外汇市场是推出更多金融衍生品,方便外汇持有者“走出去”进行实业和金融投资。如此,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长久以来巨额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现状,降低热钱流入可能带来的风险,还更可能真正实现“藏汇于民”。

参考文献:

[1]尹洁.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治理研究.理论界.2011(04).

[2]黄红星,陈伯军.我国新时期通货膨胀的特征研究――基于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分析.武汉金融.2011(04).

[3]张晓第.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2).

[4]欧阳筱萌.学术界关于中国近期通货膨胀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1(12).

[5]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特征.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0).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务会计定义影响解决方法

就目前而言,通货膨胀已然再度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虽然中国政府选用了诸多方式,希望使物价趋于平稳。但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货膨胀依然会给中国经济及国民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会计信息系统通常创建运行于相应的经济环境下,不一样的经济环境给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亦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出现,同时它还会给会计核算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所以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便成了中国财务会计领域探讨的一大热点。

一、通货膨胀定义概述

通货膨胀,顾名思义是指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大于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也就是供大于求,这会导致货币实际的购买力下降,最终导致货币贬值现象的出现。当政府在某段时间内在市场中过多地增发现金、纸币、信用货币等产品时,货币总的社会供给量便会大于总的社会需求量,如此便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物价非正常性的持续上涨。但是通货膨胀不是狭义的单指一种或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整个流通市场中的物价总水平或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而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所有商品加权平均的取值,该取值称为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

二、通货膨胀给财务会计造成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给财务业务造成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例如对销售产品及提供劳务的定价,企业总产值,总资产的计量方法,企业资金的运行及操作情况的方向把控,实际收入状况与相应的成本耗费计算等诸多方面。

1.通货膨胀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价值降低,造成严重的货币贬值现象出现,但是市场上却会出现物价持续且非正常性的疯涨。如果企业这时候采用市场中流通的现金、纸币等货币资金作为衡量企业自身资产的标杆,那么此类企业便会出现资产虚高等不良现象,同时其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也会与实际运行不符。当然,其成本计价的选择也会对企业资产的计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成本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的公司,如果在通货膨胀中不改变计价方式,那么其利润便会出现虚高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表面上产品的价格可能远远高于当时生产该产品时的成本费用,但事实上该企业或许没有盈利,甚至还存在亏损。所以说,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用一成不变的成本会计计量方法来定价或是计算成本是不合理的。

2.通货膨胀对于计量企业自身价值的影响。企业的自身价值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健康运转的根本。在通货膨胀或是其他形式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自身价值也是获得银行信贷或者其他投资来源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的资产可以划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两类。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货币性资产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带有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表面上企业的货币资金价值保持不变,但是实际上这些货币、资产的购买力却在下降,换句话说企业的资产规模被缩小了。就非货币性资产来说,公司账务处理中的的账面价值与公司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的市场价值所存在的差距是特别大的。

3.在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时,绝大多数公司都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这是由于通货膨胀产生时原材料、人工、燃料等各类费用、成本都会相应升高。与此同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物价持续上涨过程中,大多数的公司会选用大量储存原材料的方法,以防止未来原材料价格疯涨情况的出现。然而储存原材料是要求企业有雄厚的资金成本的,如此一来,储存原材料的做法就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运转产生负面影响。

4.对于非生活用品加工企业来说,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其销售市场会大大的缩减。因为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会持续上涨,这样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便会产生改变,这一现象在生产资料加工企业及非生活必需品加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此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人们便会尽可能的降低自己的支出,从而减少自身消费后支出大于收的入情况。

(二)通货膨胀给财务理论造成的影响

一般而言,理论来源于实践,来自于人们大胆的假设。然而,社会的多样性以及繁杂性会造成许多假设不复存在,导致理论失真的情形出现。

1.财务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应用的一个关键前提条件就是计算过程中货币要保持稳定。这是会计学领域的基础假设。在通货膨胀影响下,最典型的情形就是币值非正常性的持续增长,处于不稳定的调整状态,导致会计计量结果产生偏差,如此便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精准性。显然,通货膨胀的产生对于货币计量稳定性这一假设的影响是非常明显及巨大的。

2.通货膨胀也会对“历史成本原则”产生影响。“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资产按照购买或者建造时的价格进行登记,一般很少将资产未来价值的变化纳入参考的范围。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原有的货币价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此一来,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采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衡量公司资产价值相比,其结果会相差甚远,如此会计计量对企业资产价值评估和反馈的准确性和参考性均会降低。

3.会计学领域内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是“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一个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三者之间应该有密切的配比关系。而利润收益就是收入、费用相互配比的最终结果。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收入虚设、成本及费用偏低的情况便会出现,同时企业的利润亦会相应虚增,且此种计价结果会误导决策者的投资计划,不利于企业稳健的运行发展。

(三)通货膨胀给财务决策造成的影响

财务会计产生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将真实、有效的数据提供给管理者进行参考,方便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方案和经营决策。通货膨胀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计量数据失真,相应的这些数据的参考价值将大大降低,这样就毁掉了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公司在做经营方针和决策时依旧以这些财务数据为参考资料,那么该公司的将来的运转便会受到特别大的负面影响。

三、消除通货膨胀给财务会计造成影响的解决对策

(一)选用能够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核算措施

1.对固定资产的估值。第一,企业会计人员理应在政府相关资产评估法规及政策的引导下,选用如下几种资产评估手段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展开重估,并将评估结果视为每年调整的基数:①物价指数法;②国家定价法;③重置成本法;④汇率变动法;⑤收益现值法等。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会计工作者理应重估现有资产价值,让各个时期的购买水平,抑或兑现水平拥有较高的可比性,进而防止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亦应编撰相应的物价调查与物价指数公布制度,如此这一调整手段便可兼具现实可能性与科学性。第二,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于固定资产选用前多提折旧,于后期少提折旧,让其于物价未出现较大加速时先完成折旧额的部分计提,进而和现实消耗的价值水平一致,力求降低由于技术前进及劳动生产率提升造成的损失,让固定资产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偿。此手段能够为公司固定资产成本于使用时期加速补偿供给便利,降低公司可能遭遇的风险,然而其不足即未能消除固定资产后期利润虚高的不良现象。

2.对存货的估值。就存货的估值而言,我们可选用指数调整法,抑或每月把最后进价看成重置成本重新计价,并且着手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让现行收入和近期成本对应,以规避因为通货膨胀让企业存货价值补偿欠缺而导致虚盈实亏现实的出现。如此能够使公司的再生产能力相对接近现实情况,并且能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较好地缓解成本补偿不足的现象。

(二)选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身为会计计量单位尝试手段之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于促进会计信息可比性及可信度改革提升层面给人类供给了某种思路。就目前来看,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主要具有如下几类优点:第一,方法简单;第二,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

2.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会计即重置成本会计,其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将现行成本看成计量基础展开日常会计处理,能够于会计年末对现行成本展开一次性重估,从而明确现行成本变动额,并再次编写现行成本财务报表。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一样,此类会计模式同样具有两大优点:第一,能够维护公司的现实生产能力,有助于公司资产与利润的科学分配;第二,可以相对科学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然而此模式却未曾顾及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需要各类资产于任一时点的现行成本,进而导致了报表数据主观性过强局面的出现。

3.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即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它是前两种会计模式的有机融合。该模式汲取了不变币值式及现行会计模式的长处,可以平衡会计计量单位,亦可以在现行成本前提下供给可比性更强的信息。此种会计模式兼具表达恰当及构思理想的特点,然而鉴于其实际操作相对繁琐,同时获得会计信息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此模式所具有的局限性也比较大。正因为如此,所以会计工作者在选用此种会计模式前理应做好充足的对比及准备工作。

(三)选用重编财务报表,抑或补充性提示的披露措施

1.重编财务报表。重编财务报表即依据报告当天的购买力货币,抑或现行成本等因素重新编写公司的财务报表,以精准展现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就目前而言,重编财务报表的措施一般有如下几种:其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其二,现行成本会计;其三,把前面两类措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上述三种措施中,第一种措施是最可取的,也就是选用政府提供的一般物价指数,对财务报表里的如下项目展开调整及换算,使其依据当下的一般购买力重新介绍,从而达到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目标:①资产;②负债;③权益;④收入等。

2.在报表附注,抑或补充报表里阐明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为了确保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及可比性,会计工作者可以选用括号及附表等手段来阐明影响。就价格波动幅度特别大的报表项目而言,会计工作者可选择用括号标明其市价及重置成本,亦可于会计报表附注里阐明货币币值和以前货币币值稳定环境下的比率,同时标明公司的利润增量里有多少是因为价格因素改变造成的,以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给我国财务会计造成的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的出现会给我国财务会计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会计从业人员们理应以自身工作为依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有效地消除通货膨胀给自身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力求向报表使用者供给相对精准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通货膨胀条件下公允价值的应用[J].会计实务,2011(09).

[2]金永利,金静静,高健.通货膨胀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调整[J].商业会计,2011(02).

[3]张林.浅析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及应对[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雷亚尔计划;物价稳定;持续性;汇率制度

巴西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通货膨胀的折磨,其反通胀经验与教训都非常丰富且颇具意义,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根据其反通胀实践的特点,其二战以来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践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析这4个阶段的反通胀货币政策进而得出相应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二战以来4个阶段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一)战后至1973年的第一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巴西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货币稳定计划》,试图以严厉的货币政策控制物价上涨,但实际上并未实行。巴西第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开始于1959年,政府于1961年实行温和的货币扩张政策,实现金融活动指数化。1964年物价达到顶峰,上升了90%,从而导致当年军人发动。1964年军人执政后制定的《政府经济行动计划》(1964-1966)是巴西战后实施的第一个反通胀计划。此次反通胀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64-1967年的“迅速渐进式”。即通过降低增长速度以达到压缩通货膨胀的目的,包括紧缩政府开支、极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货币校正制”,即对各种交易活动的指数化,存款、抵押贷款、工资等都根据近期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这些措施使控制通货膨胀有一定成效。1966年,名义货币供应量仅增长15%,通货膨胀率降到了37%。但由于紧缩力度偏大,在通胀率下降的同时,年增长率下降到3%,并持续到1967年的第一季度。

1967-1973年的“缓慢渐进式”。这一时期新政府对改革进行了调整,反通货膨胀的重点由控制需求转向刺激供给。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虽松动但不是为了弥补政府财政赤字,而是为了给私人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通过贷款等给农业特别的支持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使其成为降低通货膨胀的“自发因素”。因此,巴西的通胀率进一步下降,1967年为24.3%,此后7年时间里基本上是下降趋势,1973年达到15.7%的最低点。在汇率政策方面,从1968年开始,实施蠕动钉住汇率制度,即本国货币一年贬值9-10次,贬值幅度一般低于2%。该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积累了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等问题。

(二)1974-1979年的第二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1973年,国际石油大幅度提价,这对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巴西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但巴西政府仍未将重点放在稳定物价上来,而是不惜大规模借债来继续其发展速度。外债从1973年的126亿美元增至1978年的435亿美元。虽然政府也曾放慢速度,一度采取“降温”政策,但政策摇摆不定。导致1979年货币供应量增加73.6%,当年通货膨胀率首次突破3位数,达到110.2%。这一时期反通胀政策缺乏连续性,走走停停。做法上采取紧缩财政以消除结构不合理因素,但效果不理想。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发展政策,仍没有放弃追求高速度的发展模式,反通胀措施只是阶段性的补充办法;另一方面是进口成本大幅度提高,而鉴于其经济结构的缺陷,其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弱。巴西的通胀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回升。随着通胀的恶性发展,巴西政府反通胀政策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此后《克鲁扎多计划》等计划陆续出台,其中,克鲁扎多和雷亚尔计划因其反通胀政策的特点和取得的效果而产生较大影响。

(三)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这一时期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为债务危机所引发和加重。1978-1980年,进口费用急剧增加而出口受阻,加之国际贷款利率直线上升,使得巴西的国际收支逆差迅速增加。为了弥补逆差,巴西不得不大量举债。结果由举债发展成举债还债,由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面对巨额外债及历史上最高的通胀率等,尔内政府提出“与通货膨胀作殊死斗争”的口号。其中最重要的反通胀行动是1986年2月28日颁布的“克鲁扎多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抑制物价上涨,核心是冻结物价与取消指数化。主要内容包括:废弃旧货币克鲁赛罗,代之以克鲁扎多,1克鲁扎多等于1000克克鲁赛罗。其执行初期,通胀率曾急剧下降。但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1986年通货膨胀率在物价冻结了8个月后仍然达60%,1987年通货膨胀率达365.5%,创巴西历史纪录。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企图通过人为长期地冻结物价的办法制止通货膨胀,而忽视了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消除财政赤字的努力,更谈不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深层次根源。其次,政策经常变动,缺乏稳定性。计划原定冻结价格一年,但在一年中先后4次对物价进行调整,使人民对政府的政策产生怀疑。再次,长期冻结物价违反市场经济中依靠供求关系调节商品价格的规律,必然造成市场运行机制的混乱。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通胀货币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巴西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其通胀继续以月率80%的速度发展,每年都是4位数,1993年达到2557%的历史最高纪录。为了抑制通胀,1994年7月1日,巴西政府实行“雷亚尔计划”(RealPlan)。名为雷亚尔的新货币,意为“真正的”,以取代旧货币,新旧货币的兑换率在6月30日为1雷亚尔=2750旧货币。以美元作为“名义锚”,雷亚尔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1,在此框架下实行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雷亚尔的发行要求有100%的外汇储备。一旦超过1美元兑换1雷亚尔,政府就会进行干预。巴西政府试图通过这一计划对通货膨胀进行根本治理,希望在钉住美元的基础上,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现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双重目标。与克鲁扎多计划相比,该计划采用了渐进的过渡方式,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通胀率从1993年底的2500%下降到1998年底的2%左右,但也造成了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并最终引发了综合性的金融危机。这与该制度下美元汇率的大幅度升值加剧了雷亚尔的高估程度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流入继而大规模逃离巴西市场等分不开。

面对危机,1999年1月13日,当时的央行行长洛佩斯正式宣布改革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扩大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区间,雷亚尔随之急剧贬值。1月18日,巴西央行发表公报,宣布雷亚尔兑换美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至此,雷亚尔完成了从钉住美元到完全自由浮动的转变。但由于市场恐慌情绪久久不能消除,雷亚尔持续下跌,1999年1月29日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跌至2.20∶1,创历史最低纪录。在雷亚尔计划崩溃后,为克服危机,防止通货膨胀反弹,卡多佐总统于1999年6月21日宣布巴西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7月1日,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式启动。起先定的目标为8%,2000年为6%,2001年为4%,2002年为3.5%,1999-2002年的目标区间调整幅度为±2%。2003年年初卢拉上台后,政府坚持奉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被大幅度提高。此后,巴西的通胀水平从2位数降至1位数,2003年年底降至7%。到2004年1月通货膨胀平稳的回到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内。卢拉认为,价格稳定应该在制度上得到保障,此外,中央银行应该拥有相应的独立性。目前,随着巴西经济的逐渐增强及其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雷亚尔对美元比价处于持续上升之中。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在当前形势不太稳定的环境下,2008年10月29日一致决定,继续维持13.75%的基准利率不变。为抑制通货膨胀,巴西央行从2009年4月份开始曾连续4次上调基准利率,将该利率从11.25%调高至目前的13.75%。

二、结论与启示

巴西反通胀货币政策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失败的教训,给我们颇多启示,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其浮动汇率制度及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这也是其反通胀最终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物价稳定以及政策保持稳定性与持续性的重要意义。巴西在1974-1979年第二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没有注重物价的稳定而且紧缩性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走走停停,导致政策效果不理想。在后来的反通胀政策特别是卢拉时期,比较重视物价稳定并且政府坚持奉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此外,巴西的例子说明了资本项目开放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应配合汇率制度,有步骤地开放资本项目,并把握相应的时机与速度。一个国家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首先放开对汇率的控制,实行更加灵活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并在此前提下逐渐开放。应在把握其开放的合理时机的基础上掌握其速度与进度。过慢会延误时机,过快会导致危机的产生。这既是巴西等国带给我们的教训,也是对中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方面的一个重要启示。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总结和分析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实践以及如何提高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等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启发作用,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经验与财富。

参考文献:

1、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PaulKrugman.AModelofBalanceofPaymentsCrisis[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

3、张宝宇.巴西的通货膨胀与反通货膨胀经验[J].拉丁美洲研究,1995(3).

4、MANUELA.R.DAFONSECA,Bra-

zil’sRealPlan[J].JournalofLatinAmericanStudies,1998(11).

5、AfonsoFerreira,GiuseppeTullio.TheBrazilianExchangeRateCrisisofJanuary1999[J].JournalofLatinAmericanStudies,2002(2).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胀;市场需求;供给;货币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通货膨胀是在纸质货币流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纸质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退出流通,缺乏自动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功能;

(二)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紧密相关,但不等同。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取决于诸多因素,非货币性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不能看作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是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如果出现普遍的,而且是持续的物价上涨,可以断定是向流通中投放了过多的货币,这就反证了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

(四)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对物价影响的程度不一样。通货膨胀初期,由于市场对货币具有一定的容纳能力,物价上涨现象并不明显。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社会公众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便会将多余的货币尽可能地转换成商品,社会购买力急剧增加,物价呈上升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主要有生产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三个指标。

(一)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二)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三)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

三、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流动性过剩引起。

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的外资涌入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二)资产重估推动信贷扩张,信贷扩张放大总需求。

在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中,银行信贷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资产价格重估和上涨使得企业进行抵押融资的能力大为增强,促使银行信贷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张又将进一步加剧投机需求,推动股票、房地产等价格的上升,形成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信贷扩张的相互推动格局,并且形成了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之间的共生关系。

(三)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的通胀压力。

首先,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形成了通胀压力。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愈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四、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以上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并要从这几个因素入手,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

(一)控制商品需求膨胀。控制商品需求膨胀包括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和对内商品消费膨胀两个方面。就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和调整出口信贷政策等紧缩性措施,保持对外商品出口的适度增长。就控制国内商品消费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紧缩性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措施来降低国内商品需求;通过“有保有压”,从供应方面来控制商品消费水平和规模等。

(二)控制货币供给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供给膨胀主要源于对外贸易中的大量顺差和当前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短期积聚的大量国际游资,控制货币供给膨胀的实质就是控制外汇占款中的对外贸易顺差和积聚的国际游资。其中,就货币政策而言,主要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适度从紧,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就外贸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在保持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外高科技产品和基础产业产品的进口力度,努力提高和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效益等。

(三)控制产品成本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就我国而言,引发我国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这些国外商品通常是石油、钢铁等基础产业商品,因此,控制产品成本膨胀以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如何来防止国外的石油、钢铁等这些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整个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四)消除国内经济中隐患。具体来讲主要是: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切实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再次发生;对固定资产和房地产行业进行适度调控,以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大力加强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建设,进一步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加快各类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全面促进经济增长等。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陈舜英、吴国平、袁兴昌:《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拉丁美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1篇6

彭博资讯跟踪的26个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汇率2003―2007年间年均升值幅度高达30%,2007年升值幅度下降到8.2%,今年一、二季度更分别只有1.63%和0.92%。某些新兴市场货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贬值,即使那些昔日的明星级新兴市场也未能幸免。在截止2007年的5年中,印度卢比和南非兰特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18%和74%,但今年以来印度卢比已经贬值9%,南非兰特贬值11%。

高通胀压力

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新兴市场货币持续数年的升值盛宴终有结束之日;但究竟是什么触发了新兴市场货币的逆转?主要还是日甚一日的通货膨胀压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结构决定了食品和能源在其价格指数构成中所占比重更高,正值大宗初级产品价格领涨全体商品、食品和能源价格领涨大宗产品之际,他们蒙受了更大的压力,自是理所当然。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至少有19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超过了其政府确定的目标值,投资者们普遍担心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适度平稳增长之间难以取得理想平衡,弃新兴市场货币而取成熟市场货币,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仅如此,高通货膨胀还通过增大政治动荡压力、进而引发资本外逃对新兴市场货币施加向下压力。高通胀、特别是食品价格一马当先的高通胀对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打击本来就大于对发达国家居民的打击,我们已经看到,去年以来,印度、也门、墨西哥、布基纳法索、摩洛哥、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东帝汶等等,一个又一个发展中国家爆发了过去上十年全球食品价格稳定时期所未见的粮食骚乱,这种政治动荡压力甚至连农产品输出大国也难以幸免。在一个发展中农产品输出大国,面对食品价格暴涨对普通居民的压力,政府很容易倾向于向繁荣的农产品输出征收额外的出口税,一方面抑制粮食出口,增加国内供给,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此项收入向低收入阶层发放补助,然而此举势必得罪农业生产和出口部门,如果这个部门的势力足够强大,政治动荡也就不可避免了。阿根廷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政府提交的农产品出口税法案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总统克里斯蒂娜去年12月才以高得票率上台,几乎转瞬之间就因此而支持率暴跌,政治危机导致资本大量撤离阿根廷,仅今年第二季度就达到71.59亿美元(阿根廷中央银行2008年7月29日报告),对其货币汇率的影响可想而知。

更令人担心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账面通货膨胀数据虽高,却还不足以充分体现其全部通胀压力,因为这些国家实施了较多的价格管制措施,致使隐性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假如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仅仅昙花一现,价格管制措施确实可以收到降低价格波动性、消除通货膨胀压力之效;不幸的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持久存在,价格管制必将难乎为继,部分或全部取消价格管制措施、隐性通货膨胀压力显露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这也就意味着新兴市场货币还需要继续承受来自通货膨胀渠道的更多贬值压力。

货币贬值预期

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反通胀措施将加大其本币贬值压力。近年来的新兴市场货币牛市很大程度上是升值预期驱动下的资本流入“自我实现”所致,根据印度储备银行7月下旬报告,在刚刚过去的2007―2008财年,印度外汇储备增长921.6亿美元,其中短期资本流入占增量的51.1%之多。资本流入的目的除了货币升值的汇兑收益之外,还包括新兴市场增长更强劲的资产市场收益。而加息等反通胀措施对房地产、股市等资产市场是个打击,在新兴市场股市全面下跌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增强国际游资抽逃的动机,对东道国货币汇率构成向下压力。

无须否认,初看起来,大宗初级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在发展中国家中也造就了一批受益者,俄罗斯、巴西等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就被视为大赢家,属于西方国家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货币近几年走势也颇为坚挺。但是,即使不考虑世界经济放缓对这些国家初级产品需求的影响,即使不考虑高通胀对国内宏观经济平衡的打击(俄罗斯政府已经将今年的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提高到了11.8%),初级产品牛市所带来的收益也把这些国家推向了“荷兰病”的诅咒:欣欣向荣的初级产品及其相关产业汲取了过多的资本、人力等资源,以至于制造业等部门相对萎缩,乃至出现绝对萎缩;初级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所造成的本币升值进一步重创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才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一旦初级产品行情调整,其国际收支、进而是货币汇率就要急剧恶化了。正是在荷兰病的机制作用下,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的波动性特别强烈,即使初级产品出口国中的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澳元今年以来对美元升值8.9%,但半年之前准确预测其强劲升值的大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已经开始看空澳元了。

新兴市场货币走势逆转的预期一旦形成,迟早就会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因为大量旨在逃避贬值风险的资本流出会在外汇市场上对其产生沉重的向下压力。如果投机者对该国资产市场预期恶化;如果投资者在母国陷入危机,需要变卖资产弥补亏空,那么这种资本外逃的洪流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看到,仅仅是由于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占据突出地位的外国机构投资者纷纷抛售韩国证券资产,以便弥补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亏空,就导致韩元在亚洲货币仍然对美元显著升值的时候早早开始贬值,当这一切形成合力之后,对新兴市场货币影响如何,可想而知。一旦有几种新兴市场货币发生贬值,预期的转变还会传染到其它新兴市场。

中国还在经历着人民币单向升值预期下的资本流入,但人民币走势逆转的压力正在快速积累,其它新兴市场货币的变化还将给这场酝酿中的逆转推波助澜。如何防范?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同时,如果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都存在逆转贬值的压力,那么,我们就不宜以缓解出口部门压力为由采取力度过大的财税措施激励出口,因为打击出口的一项因素――人民币升值会自动消失。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紧急措施、赤字财政、倾斜生产、道奇路线

一、日本战后经济危机概况

二战后大部分参战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都是典型的财政通货膨胀,而其背景则是作为战争的结果所发生的供应能力的极端缩小。

战后日本的通货膨胀尤其严重,原因有:第一,长期战争积累了强大的购买力,而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却因战争破坏下降了。假定以1935年生产设备余额为100,那么战后则为140。第二,滥发的临时经费加剧了通货膨胀。第三,以转产为由的银行贷款增多和存款的减少。1945年8月到1946年1月银行共贷款290亿日元。存款却从1945年9月的370亿日元以每月平均10亿日元减少。第四,银行券的大量发行。第五,存款挤兑;第六,物资被隐藏和生产上人为的开工不足;第七,大资本为避免资产被没收而减产或转产。

战后日本通货膨胀的总体表现是物价的飞涨,黑市贸易盛行。如东京零售物价指数从1945年至1949年物价增长了240倍。(见表—1)

表—1:战前基准的东京零售物价指数(总平均)(1934~1936=1):

年份指数与上年比增加%年份指数与上年比增加%

1935

19360.990

1.040—

5.119442.09812.0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3.08

18.93

50.99

149.6

243.446.8

514.6

169.4

193.4

62.7

1937

1938

1939

19401.138

1.303

1.460

1.6969.4

14.5

12.0

16.2

1941

1942

19431.716

1.766

1.8741.2

2.9

6.11950

1951

1952239.1

309.5

300.5-1.8

29.4

-2.9

关于如何制止通货膨胀,各界的说法不一。以石桥湛三为首的执政党和以大内兵卫教授为代表的学界认为通货紧缩会引起金融危机、生产萎缩,因此应继续将生产的复兴放在第一位,逐渐实现经济的稳定。而以涩泽敬三为首的在野党则认为制止通货膨胀的基本条件是生产至少恢复到战前的60%以上,因此主张进行货币改革,一举抑制通货膨胀。

最后日本政府利用了通货膨胀来对收入进行强行再分配——压低工资,发放贷款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反通货膨胀大量借用了外力,他们甚至调动美国大兵乘着吉普车,迫使农民“出售”大米。

二、金融紧急措施的实施

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日本政府于1946年2月制定了以《金融紧急措施》为主的《克服经济危机的紧急对策》,其主要内容有:(1)5亿以上的银行券在3月2日之前全部存入金融机关,过期作废;(2)停止提取存款,户主每月限300日元,每个家庭成员限100日元;(3)有定期收入者每月限支付500日元,其余的冻结。(4)确立了三月物价体系。

金融紧急措施和物价统制的实施,通货膨胀暂时得到了抑制。银行贷款从1946年2月的417亿日元减少到3月的339亿日元,债券保有额由175亿日元减少到30亿日元,同时,银行券的发行额也从618亿日元降到125亿日元。通货的减少,物价骤然下降,在此期间官定物价基本不变,黑市物价下降10%,但好景不长。由于金融紧急措施只是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而对货币的发行没有任何约束,这为日本政府继续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金融紧急措施不仅没能彻底制止通货膨胀,反而使通货膨胀政策变得名正言顺了。

三、赤字财政和“倾斜生产方式”

为了摆脱危机,发展生产。石桥在1946年7月26日的财政演说中指出:“……绝非紧缩通货政策所能解决。国内有失业者和闲置设备时,最紧要的就是发动这些,使它恢复生产活动。为达目的,即使发生财政赤字,招来增发通货也没有关系。”这些措施有:一、对煤炭中心产业环节实行特殊促进政策;二是强行推进复兴金融政策;三是实行产业合理化,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推进强有力的就业政策和尽可能失业体制;五是实行经济民主化。

日本经济战后生产极其贫乏,甚至1945、1946年日本经济处于倒增长。赤字财政和重点生产实行后,日本的经济逐渐复苏。甚至在1948年达到了33.8%的增长速度。(见表—2)

表—2:战前基数的生产指数(产业活动综合)(1934~1936=100):

年份指数与上年比增加%年份指数与上年比增加%

1935

193699.2

110.3—

11.21944176.210.3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63.2

39.2

46.2

61.8

76.7-64.1

-38.0

17.9

33.8

24.1

1937

1938

1939

1940128.6

141.1

146.6

147.916.6

9.7

3.9

0.9

1941

1942

1943150.0

145.6

159.71.4

-2.9

9.71950

1951

195288.0

119.4

131.814.7

35.7

10.4

为了恢复经济,解决当时恢复生产的瓶颈中存在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的不足的问题。1946年12月10日众议院了《关于增加煤炭生产的决议》;12月28日,内阁又出台了关于“倾斜生产方式”的决定。“倾斜生产”的主要措施:(1)将煤炭和进口原油全部投入钢铁部门;(2)将所生产的钢铁全部用于煤炭部门的煤矿设施改善;(3)增产的煤炭再投入钢铁部门,如此往复,实现煤炭与钢铁的良性循环,最终带动整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其具体内容:

首先,在财政上,扩大财政支出,支持基础产业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在1946年的年度财政预算经过了7次追加,最终一般会计预算达到1191亿日元。除此之外,政府还向电力产业、煤炭产业提供价格差补贴和工资补贴。1948年价格差补贴高达GDP的2.3%,若包括非公开补贴则高达6.1%。这无疑是在促进通货膨胀。

其次,在金融政策上,实行生产资金优先贷款顺序的规则和金融公库制度。1947年3月制定的《金融机关资金融通准则》保证了贷款对象主要集中于大企业中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复金贷款一方面为积极地恢复生产,增加供给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还弥补了企业因物价、工资上涨而引起的亏损。如1948年贷款额中,工矿业贷款占38.7%,金属业为35.9%,化学工业占8.1%(表—3)。但由于复兴金融公库债券全部由日本银行认购,因此支撑倾斜生产方式的复兴金融公库的融资活动成为诱发通货膨胀的根源。

表—3:复兴金融公库放贷余额(1948年度末)

行业类别放贷余额(亿日元)构成比(%)行业类别放贷余额(亿日元)构成比(%)

矿业(煤炭)510(473)38.7(35.9)电力22417.0

金属(钢铁)473(433)35.9(32.8)交通(海运)137(132)10.4(10.0)

机械器具654.9其它1007.6

化学(肥料)107(60)8.1(4.6)合计1319100

最后,价格政策上,对物价进行统制。此外,针对基本生产物资的消费者价格,还以标准年度(1934——1936年)的65倍为限度设定了“安全带”价格。

日本的倾斜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47年12月的煤产量超过了月计划,达295万吨。由于煤炭及钢铁产业的发展,日本的工业生产有了切实的恢复,1947—1948年工矿业生产增长50%,已经恢复到战前的58%。粮食等主要物资的供求状况也有了一定改善。但随着货币的不断贬值,人们对纸币越来越失去信任,放弃了货币的存储,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此时,已不是通货增发引起物价上涨,而是物价上涨需要更多地发行货币,通货膨胀变得更加顽固。

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一方面使工人等劳动群众的实际工资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使大企业实际上大大减轻了债务负担(大部分债务实际上只偿还五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就可以了)。这使已经陷入破产的垄断资本获得起死回生的机会,他们利用廉价劳动力和数额巨大的贷款投入再生产,完成了“垄断资本起死回生的积累”。

四、匆忙的“稳定政策”和道奇路线

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美国经济的恶化,美国政府迫切希望日本尽早实现经济独立。于是,美国政府和占领军当局断然站在前台,采取直接指令的形式公布了《经济稳定九原则》:(1)实行平衡预算;(2)改革税制;(3)限制信贷(4)稳定工资;(5)扩大、加强价格统计;(6)改善外贸管理方式;(7)对出口工业地原料供应实行重点分配;(8)增加国产原料和工业品地生产(9)提高粮食征集工作效率。但“稳定政策”并没有得以真正实行,占领当局马上转入到推行道奇路线。

约瑟夫•道奇认为:“……日本经济好像骑在竹马上一样,……现在必须把马腿缩短。”因此必须实行经济的独立和稳定。根据这一原则道奇抛出了道奇路线:

(一)、实行超平衡预算。

(二)、削减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各种补贴费。

(三)、确定对美元的单一汇率。

(四)、建立“美援对等资金特别会计”,利用出售美国对日援助物资的对应资金作为重要产业设备投资资金、调整外汇供求资金。

(五)、停止复兴金融公库的一切新贷款,并从国家一般会计中偿还过去发行的复兴金融公库债。

从1949年1—3月看,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1062亿日元,日本银行券也减少427亿日元,4月份以后通货进一步紧缩,年底一举制止了战后日本的通货膨胀,出现了财政黑字。物价逐渐也稳定下来,最为显著的是黑市物价迅速下降。1949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黑市物价分别下降32%和33%,官定物价仅上升了15%,远远低于上一年1.5倍。

道奇路线的各项对策,对稳定日本经济和健全财政制度乃至战后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初步制止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为健全货币金融制度创造了条件。日本银行的货币发行额从战后到1948年一直在膨胀,但1949年内却减少了0.4%。第二,实现了盈余结算为健全财政制度创造了基础。第三,采用单一汇率制,加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杜绝了DornBusch和Fischer认为外汇投机猖獗会直接导致某一国的通货膨胀的可能。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复苏;通货膨胀;成因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包括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我国面对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冲击,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包括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及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这些投资计划使我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刺激计划带动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市场,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我国通货膨胀率一路走高,2010年10月和11月的CPI连续创新高,进入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2011年1月和2月的CPI高达4.9%,仍处于高位,很多机构预期2011年3月CPI突破5%的可能极大。通货膨胀似乎愈演愈烈,控制通胀将是我国上半年经济政策的核心。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中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减产;对国际政治环境敏感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在动荡的政治因素中的飙升。下面就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方面

1、信贷规模过大

货币供应量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长期影响关系,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的扩张或者紧缩,最后都将在价格水平的膨胀或者收缩上体现出来。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扩张政策,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新增信贷量过快增长,信贷扩张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2009年和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的年净增量分别为13.51万亿和11.56万亿,而同期GDP的年净增量分别只有2.69万亿和5.71万亿,也就是说这两年广义货币的净增量是GDP净增量的2.99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存在超发,导致流动性泛滥,从而推动CPI不断上涨。

2、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过快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到了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11.5%。2008-2009年我国经济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GDP仍然保持高速增速,增速分别为9.6%和9.1%。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增长重新回到快车道,全年增速高达10.3%。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我国而言,投资在三驾马车中的地位相当突出,尤其是在2009年,投资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3%。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往往会造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从而形成价格推动形通货膨胀。另外,固定资产的投资需要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而社会经济对该投资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消化承受,形成资金推动形的通货膨胀。

3、低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虽然自从2004年以来,央行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将利率定价权更多地赋予金融机构。但是在我国利率离完全市场化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目前还是实行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存贷款利差方面,目前我国采用的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政策,存贷款利差偏高,人为地扭曲了资金价格,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存款利率过低导致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下降,资金纷纷涌向股市和楼市,催生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低利率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推动食品及肉蛋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其他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

4、CPI体系缺陷导致数据失真

近几年来,常常发生统计局的CPI数据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相距甚远的现象,我国的CPI体系存在诸多缺陷,其中主要的缺陷是食品类所占权重过高而居住类过低。2011年国家统计局虽然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不尽合理。2011年我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17.22%,而美国则高达42%以上;美国CPI体系中食品和饮料权重仅为15.4%,而我国食品类权重则高达31.79%。我国96%以上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所以食品价格相对稳定,另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同时,由于我国居住类所占权重比较低,这不仅不能有效反映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也不能使国内房价过快上涨在CPI中得到体现,从而影响CPI的真实性。

(二)国际方面

1、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出口,吸引外商投资等因素共同带动下,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为2.8万亿美元,同比增18.7%。由于我国外汇弹性不足,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购买外汇,这必然会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利于商品的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从而推高商品价格引起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属于热钱,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10年热钱净流入约为355亿美元。热钱的大量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商品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价格,加剧通货膨胀风险。

2、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

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对于能源和原材料产生巨大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为53.7%,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为63%左右,大豆也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80%,大宗商品的价格对我国物价具有重要影响。2010年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呈现先盘整后大幅上扬的走势,进入2011年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中东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根据中金公司测算,假设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没有升值,则大宗商品价格上升10%会带动CPI提高0.4%。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2010年我国在经济复苏中经历着高通货膨胀的预期,2011年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控制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将有可能再度陷入困境。下面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影响民生

近几年来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所谓民生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通货膨胀直接危害百姓利益,是“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我国。通货膨胀会使百姓的购买力降低,当工资的上涨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百姓的福利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很多人的基本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通货膨胀将会加剧贫富差距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通货膨胀都会侵蚀他们的财富。相对于穷人而言,富人有更多的渠道对抗通货膨胀,可以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投资房产、股票等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金融资产来减少通胀对自身财产所造成的损害,从而实现保值和增值目的。通货膨胀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更为严重,它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通货膨胀会带来投资和消费的盲目性

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会急于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商品,导致消费者盲目消费,抢购之风盛行,从而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加重预期又会进一步加强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循环放大,从而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由于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够掌握全面的投资信息,投资者盲目加大投资,生产规模非正常扩张,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盲目的消费和投资将进一步推高商品价格,加重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三、我国解决通货膨胀的对策

关于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很多,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等,本文重点根据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一般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最常使用的两个工具就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与物价密切相关的是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物价是商品的价格。2011年4月6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我国央行去年以来第四次加息,也是2011年以来第二次加息。2011年2月我国CPI为4.9%,即使四次加息之后实际存款利率仍然为负数。存款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容易导致盲目消费和投资,加重通货膨胀程度。我国应加快利率市场化从而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

(二)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

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虽然人民币汇率有了一定的弹性,但总体上还是受到国家的管制。在外汇管制情况下,我国的外汇盈余只能持续转化为外汇储备,同时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向国内投放等量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要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就要减少外汇占款,最终就要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人民币升值为基础。

(三)继续加强房价调控

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控制通货膨胀必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我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比较低,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居住类在CPI中的比重,使CPI更能反映社会通货膨胀的实际程度。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控制房价上涨从而降低全社会的通胀预期。政府应该在2010年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房价的调控,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章通.结合通货膨胀分析我国民生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0(6).

2、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10(3).

3、张明文.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刘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0(9).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1篇9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几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与2009年宏观环境和宏观政策最相似的是2003年。

【1980年通胀】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较严重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后来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通胀】1984―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GDP增长率已高达15.2%。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大幅攀升,零售物价指数从1984的2.8%跃升至1985年的8.8%。

这一阶段的通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胀加剧。这次通胀的原因,主要源于成本推动,即价格改革的因素。这在当时被理解为中国引入市场手段的制度成本。

为了抑制高通胀,中央开始经济紧缩,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通胀】由于宏观调控不到位,1987年中国经济继续过热,增长率达11.6%,1988年为11.3%,预算外投资膨胀无法控制。1988年7月份,物价上升幅度已达19.3%,创历史最高纪录,各阶层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但此时,中央仍准备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结果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抢购风潮的导火索。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

这次通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大幅增长,这一点与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同比大增在现象上非常相似。但是,此次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同比大增,被主要解释为拉动内需政策的积极反应,并未警示其中的通胀风险。

当时,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进行全面的经济紧缩。

【1993-1995年通胀】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当时的经济形势特征是,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

这次通胀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在先,零售物价,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紧随其后。在这次通胀中,外汇储备首次成为引发通胀的起因之一,1994年高达21.7%的通胀率,与当年外汇储备的急剧上升有很大的关系。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国际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标准已取得共识,即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

通货膨胀的危害

对于通货膨胀的坏处,家庭主妇感受最深。发生通货膨胀时,日常必需品的价格普遍上扬,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开销一定会加大,甚至还会入不敷出。

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会因人而异。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个人的所得会跟随增加,通货膨胀的损害则会相对减轻。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受损,因为收回来的本金,购买力已经不如从前;但对债务人的影响刚好相反。因此,通货膨胀会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则会减少,从而使全体国民的所得及财富进行了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无自用住宅者,受通货膨胀危害最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今天能买到一斤米的钱,明天可能只能买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储蓄,而争相囤积货品,或者是将钱投入购买房地产、黄金及外币等投机性或不具生产性的用途。结果,正常的生产事业缺乏资金来源;企业也因为成本及收益难以掌控,造成投资停顿;于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都消耗在对抗或适应通货膨胀上,严重影响经济成长。

更甚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存有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惜售、囤积、抢购、投机风潮四处蔓延,通货膨胀会愈益严重,而引发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价格上涨剧烈,人民对货币的信心荡然无存,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活动失去了依据,无法正常进行。结果,不仅一国的经济会濒临崩溃,政治、社会的不安定也伴随而来。因此,通货膨胀的祸害不能等闲视之。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曾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惨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较战前上涨约1.4万亿倍,一份报纸售价达2千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再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1947年间,德国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个惨痛的经验,使得后来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一直抱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将控制通货膨胀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德国的物价也随之较很多国家稳定。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增长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降低利率使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增加。还有金融政策刚刚过去的两三年的信贷,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基础货币量上升,为通货膨胀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赤字。一系列财政政策实施如:保障弱势群体、减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等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七五”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此后赤字越来越大。

成本推动。次贷危机爆发的近几年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这个世界性央行大量印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发生“输入型通胀”,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也令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推高了价格。

强制结汇。我国长期出口顺差过大,带来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对冲,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美国债权的做法。

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制度混乱(尤其是商品定价制度混乱),眼下的商品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体系,一是物价暴涨暴跌,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二是“涨价无需理由”,想涨就涨;三是定价机制混乱,甚至存在价格垄断现象。混乱的价格体系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畸形的“负”激励机制,企业只需简单地通过涨价即可提高收益和利润。

农村政策的失误。因为城市化进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挫,大量土地荒芜。农村本应成为城市粮食、食品与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而不少农村如今也需求农产品,两相重叠,供求关系就会加速失衡。

一系列的通胀链就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行业及部门(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

治理通胀的几点措施

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紧缩政策。首先是紧缩财政政策。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削减和对税收的增加,限制支出来减少政府需求,使总需求缩减。具体措施为:削减国家投资支出与基本建设,减少公共事业投资,对政府各部门经费支出加以限制等。

其次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膨的直接原因。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膨率。

最后是紧缩收入政策。一方面是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三种: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和开征工资税。另一方面是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力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成本必须加速下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是生存不了的。

政府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减少消耗,创建新的产业,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增加短缺商品的生产,更多地发展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知识密集度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的新兴产业。政府选择性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消除基本产品的供给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加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增加总供给,政府调整政策,促进国内居民的总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上,降低价格,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三是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增加内需。要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储还是应该分散币种和投资形式,改变强制结汇。建议将一部分货币和债券储备转为实物资产,如黄金或大宗商品等,或者可以到海外投资固定资产,比如矿产。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的角力已经在通过货币这一武器进行着,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巨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较量会在长时期内存在。也就是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它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过度对外依赖有关。如何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经济,也是缓解通胀的有效手段。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过度的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力与机制,并不是一个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就能解决的问题。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降低出口与顺差困难的根本原因,内需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因此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若能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内需扩大效应的产生将十分可观,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放消费券给贫困及低收入者。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弱势阶层。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三是给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四是总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太便宜,需要加息,通过市场的方法限制投机性的需求,鼓励消费。

四是强化农业地位,加强市场建设。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业基础地位需继续加强,改变结构性通胀因素,主要副食品(如奶、禽、肉、蛋及粮食等)需增加生产量,储备体系及农产品收购应建立完善,市场的规范及粮食的充足供应要保证。对商品市场价格行为需规范,打击行业、价格垄断及囤积粮食等投机倒把行为。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应从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增加务农收入的大局出发,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应适当提升,炒作及非法囤积行为要严厉打击。市场及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加强,物畅其流应予以保障,商品市场流通成本需降低。特别要大力整治区域市场壁垒、公路乱收费等问题,这样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流通环节的成本就可降低。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11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政策组合研究

一、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表现为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而通货紧缩指的是物价下降,与通货膨胀相对。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一是物价上涨。

二、经济政策的工具变量研究

(1)治理通货膨胀的工具,主要分为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

(2)货币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汇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减少金融机构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调控货币的社会供给量。

(3)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

三、国际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搭配及工具研究

1.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1)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节约政府支出等措施,来减少赤字,控制社会有效总需求。

(2)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再贴现利率、提高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提高短期市场利率控制货币总供给量,来综合影响CPI。

(3)通过双紧配合来抑制市场有效需求容易造成经济衰退: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减少,总需求的减少会导致价格水平的降低,从而对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

2.用从严的收入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即通过直接控制工资与物价。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胀,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直接干预来降低通货膨胀。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采取了工资-物价指导线、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和工资价格管制、道义劝告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实行过工资-物价指导线政策,但实际效果不理想。澳大利亚在1967-1968年以最一般的形式尝试过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在2012年西班牙危机爆发期间,西班牙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实行工资价格管制,屡次降低或者冻结公务员的工资。在实践中,这种控制工资收入和产品价格的做法其实很难实施,涉及到了底层工人的利益,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使用限制工资收入和价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

3用积极的供给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称为供应学派,其主要政策措施有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开支、增加货币供给、简化政府法规等,目的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积极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有效供给来平抑物价、治理通胀。通过减税措施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提高了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同时降低了失业率和增加了商品产量,降低了通胀率。消减社会福利开支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价格水平降低。简化政府法规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开支,扩大产品供应。积极的供给政策的优点是可以降低失业率、实现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经济增长,降低抑制通胀的成本。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启示与国际借鉴

1.我国的经济政策启示和国际借鉴

这些年来,国家通过调整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借鉴国际经验,在整体供给上通过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总体上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在金融领域,央行利用三大政策工具来放松、收紧流动性越来越娴熟,以此来控制预期通胀和货币存量。在政府改革上,国资委加速战略重组,集中必要资源加大技改投入,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

2.抑制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

2013年是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动荡环境下,我国也面临着国际高通胀、国内资产价格泡沫、资金外流等不利条件。国家需要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及时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民币国际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经济政策来化解难题,建议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过剩产能、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内需增长质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引导社会存量资金有序流动,同时防止系统性风险,来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通货膨胀的措施范文篇12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物价稳定,货币政策,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核心cpi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一)新西兰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新西兰在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累积通货膨胀(以cpi为基础的)在1974年到1988年(包括1988年)之间为480%。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深深地扎根于新西兰社会之中(nichollandarcher,1992),社会危机促成了1989年12月《新西兰储备银行法》(rba)的通过,该法案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与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目标”(在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5年内保持0-2%)。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数字目标和这些目标将要实现的日期,在开始时,价格稳定的目标被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0-2%之间。在1996年底,区域从0-2%扩大到0-3%。

新西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pta);(2)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3)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剔除了利率变化、贸易条件变动、能源与商品价格变化、政府收费与间接税的变化以及由一些其他有较重要影响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第一轮冲击;(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制度政策目标签订了正式协议,如果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有权撤销储备银行行长的职位;(5)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6)操作工具为隔夜现金利率(1999年3月以前为拆借利率);(7)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除年度报告以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出版《新西兰储备银行公报》(包括重要的讲话、官方声明和专题文章,大多数文章是署名的)。

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使趋势通货膨胀下降,并维持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比把通货膨胀运行紧紧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更加容易,对一个开放的小国尤为如此。

(二)加拿大

1991年2月,加拿大银行(boc)和联邦政府联合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明确承诺降低通货膨胀。促使加拿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政府债务与对外负债的急剧增长、政治不确定、货币政策的信誉问题以及间接税的增加所触发的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正式立法的结果,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体制也就具有了官方的性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2)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3)同新西兰一样,加拿大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4)因为它所具有的“整体”性质,由加拿大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5)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6)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加拿大中央银行运用所谓的“货币条件指数”,即汇率与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信息变量与短期目标;(7)操作工具为隔夜拆借利率区间的中间值;(8)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通胀目标制可能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商业周期,因为目标区的下限和上限一样受到了重视。

(三)英国

1992年10月,即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一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英格兰银行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新的名义锚和恢复可信度。《英格兰银行法》确立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定财政部对物价稳定作出定义(rodgers,1998)。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以来,英国还没有突破过目标。

英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选择是很成功的,英国经济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出现衰退后刚刚开始反弹;(2)价格指数为零售价格指数(rpix)剔除抵押利息支出,负责计算价格指数的机构(国家统计办公室)与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实现的机构(英格兰银行)不是同一个;(3)英国原来采用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目标范围,但1997年5月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用一点来表示,两边都设“限”,如果通货膨胀突破目标界限(2.5%+/-1%),那么英格兰银行必须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解释;(4)目标由财政部设定;(5)操作工具为短期回购利率;(6)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没有公众的支持,中央银行最终将无法实现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非常努力地向公众传达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信息,并解释货币政策操作的原理和策略。《通货膨胀报告》(季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英格兰银行在《通货膨胀报告》(分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和利率、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定价行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几个部分)中详细说明英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通货膨胀预测用不确定区间("扇形图”)来表示,并对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通货膨胀偏差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还向公众独立地就与财政部工作人员和财政大臣的常规会议进行通报。英格兰银行的交流方式还包括会议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会议两周后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投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解释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经济性的讲话。为加强责任追究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点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必须公开致函财政大臣,解释目前偏离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预计回到目标路径的时间(rodgers,1998)。此外,季度公告还政策性的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章。

1997年5月前,英格兰银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财政大臣控制政策工具),只有通过其作出的分析及对公众的规劝来对政策施加影响的,以及设计出与公众交流的独创方法,特别是通过《通货膨胀报告》进行交流。英格兰银行还采用公开论坛和其他途径,来传达其预测、分析,甚至明确的货币政策建议,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只有在报告的内容已经定稿并刊印之后才送交财政部,因而,财政部不会有机会对报告进行编辑或甚至提出修改的建议,从而增加政府反对英格兰银行评估的成本,有助于物价稳定。

(四)瑞典

在放弃瑞典克朗钉住欧洲货币单位(ecu)8周后,1993年1月15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主要特征:把整体通货膨胀而非核心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增加了瑞典银行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解释的负担,同时,还带来了工具不稳定的可能性。瑞典通货膨胀目标由瑞典银行设定,操作工具为回购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在1997年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中,瑞典中央银行首次公布了数量化的通货膨胀预测。从1999年6月起,瑞典中央银行开始运用为期24个月的“扇形图”表示通货膨胀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瑞典中央银行将其通货膨胀目标制划分为三个阶段(berg,1999):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1993~1995年)、公布显式的通货膨胀预测(1996~1997年)和引入分布预测目标制(1998年至今)。1999年初,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若因短期因素影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瑞典中央银行将事先公之于众(heikenstein,1999)。通过对瑞典中央银行法的修正(1999年1月开始生效),瑞典中央银行从政治干预中获得了独立性。新法律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瑞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控制,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银行新的执行部门(heikenstein、vredin,1998)。通过公布执行委员会会议纪要(6~8周的时滞)以及一年至少两次向议会常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政策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加强了瑞典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

在短期内,灵活性与透明度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灵活性与透明度趋于互相增强。而瑞典银行认为:公众了解得越少越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灵活性。瑞典银行定期发表《通货膨胀报告》,该报告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印发的广泛与经济理念随时间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该报告为瑞典银行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施加控制财政赤字的压力提供了极好的讲台。

(五)以色列

1985年,由于黎巴嫩战争的大量开支和庞大的社会保障费用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色列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的边缘。1991年12月,以色列在宣布爬行汇率浮动幅度的同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变,并于1997年6月当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28%时,实行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以色列是在成功地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20%后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头3个年度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部和以色列银行共同宣布的,后来由作为政府代表的财政部长在咨询以色列银行之后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并由中央银行负责实现目标。在个别情况下,以色列银行认为目标不合适而公开表示保留意见。在最初的3年里,为稳定预期,公布的目标区间非常窄或者只是一个点目标。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出目标6个百分点后,点目标被2个或3个百分点宽的目标区间所代替。1999年,财政部宣布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目标为3%~4%。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在当期通货膨胀率处于两位数时开始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

以色列货币当局在定义通货膨胀目标时选择使用所有项目cpi,水果和蔬菜这类波动性项目的价格没有从该指数中剔除,抵押贷款利率成本和公寓价格也未剔除。其原理是,价格波动性项目约占消费物价指数的40%,财务和工资合约按所有项目cpi进行指数化仍很普遍。以色列货币当局的操作工具为短期利率。

1998年3月,以色列银行第一次公布通货膨胀报告,但是,报告没有明确的通货膨胀数值预测。每季出版的“近期经济动态”完全是回顾式的,其内容包括重大进展、主要行业、劳动力市场、外贸和国际收支、价格、政府财政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色列银行享有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在政策的日常执行中更是如此。行长任期5年,可连任(联合政府的最长选举周期只有4年)。从1998年8月起,以色列银行行长被要求公开解释预期的通货膨胀偏离目标超过1个百分点的情形。

以色列通货膨胀目标的经验是成功的,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末的18%下降至1999年末的约1%;到1998年,以色列完成了从1985年以稳定性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更具前瞻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转变。

(六)澳大利亚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以下)之后,1993年4月,澳大利亚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名义“锚”,因为,自1985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放弃货币目标后,这个“锚”就消失了。

通货膨胀目标由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设定,并须经政府认可,通货膨胀目标被定义为整个经济周期内平均基本通货膨胀率达到2%~3%。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明确地定义“基底消费物价指数”目标,并剔除了很多项目(水果和蔬菜、汽油、按揭贷款利息、公共部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波动较大的商品的价格”)。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操作工具为现金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通常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并不敏感,它认为澳大利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汇率的很多(虽然不是全部)变动反映了贸易条件(即澳大利亚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不是通货膨胀预期或商业周期的变动。

自1997年5月起,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半年声明》。经济状况通报、行长和副行长讲话,以及偶尔发表的研究文章主要来自于储备银行的每月公告。除报告之外,公告中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是不署名的。

澳大利亚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后,实现了历史上较低的通货膨胀。

(七)西班牙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之后,1994年11月28日,西班牙银行的行长在西班牙议会经济事务委员会的讲话中,宣布从1995年1月起实行通货膨胀制度,在1999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之前一直按此框架运作,这一宣布是根据《西班牙银行自法》(遵循《1993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制定的)进行的。《西班牙银行自法》确定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赋予西班牙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的独立性,禁止对政府支出融资,并制定了加强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的具体措施。

通货膨胀目标由西班牙银行设定,价格指数为消费物价指数。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责任追究机制和交流工具。中央银行行长对货币政策负有责任,西班牙银行应定期向议会和政府汇报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描述下一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并视情况报告它所遇到的维持价格稳定的障碍。行长的年度讲话在西班牙银行的每月《经济公报》的1月刊上转载(英文版《经济公报》为季刊)。西班牙银行从1995年3月起每6个月(同时用西班牙和英语)一次《通货膨胀报告》(其内容包括概述、消费物价指数、总供求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展望),该报告没有包括任何有关通货膨胀的数量预测,原因是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经过4年的实践,西班牙通货膨胀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银行没有规定例外条款,并于1996年宣布了3.5%~4%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997年和1998年的目标分别降至2.5%和2%。

(八)巴西

1999年6月,巴西中央银行(bcb)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巴西得到了其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

巴西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若干确保责任追究制和透明度的措施,这与英格兰银行的做法颇为相似。如果目标被突破,巴西中央银行行长应公开致函财政部长,解释突破的原因与采用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生效需要的时间。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在例会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五周举行一次例会),并在会后一星期公布会议纪要。另外,巴西中央银行还季度通货膨胀报告,详细说明过去通货膨胀情况和有关政策决定,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前景的分析,包括用“扇形图”说明通货膨胀预测。

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见表1。

[@图头@]表1: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均实现了低通货膨胀和低通货膨胀预期。(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拉美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也基本维持在6%~8%。这些国家较少地受价格水平冲击向通货膨胀率转嫁的影响;同时,低通货膨胀预期也使得这些国家通常享有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增加了决策者的责任心,并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增进约束的“名义锚”。所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多,表明这个框架优于货币和汇率锚框架。

回顾这些中央银行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一策略是成功的。这一点尤其可以从那些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中得到印证。货币政策的滞后意味着需要前瞻性的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引导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英国、瑞典和加拿大的实践也是成功的(奥特马·伊森,2004)。建构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决策智慧的替代品,但是它给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施效果见表2。

[@图头@]表2: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2001年)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货膨胀目标写入法律中,并明确规定由一个政治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对它负责,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在取代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成为22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另外,stone(2002)认为,欧洲中央银行(ecb)和美联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实际上都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具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主要特点,是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humphrey-hawkins法案已经为联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责任,该法案要求美联储主席一年两次就货币政策的表现在国会作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会使美联储按照民主社会中适当的方式接受更严格的公众监督。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使之成为最近十多年来西方货币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传统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供应量目标(monetarytargeting)和以稳定汇率为主的汇率目标(exchange-rate-targeting)到明确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金融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是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

(一)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度并确保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步成功非常重要

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大多是在通货膨胀处于较低和下降时期,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处于上升并可能失控时期引入的,目的在于“锁定”早期反通货膨胀的收益,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处于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等到通货膨胀抬头才采取行动,就已经为时已晚。一旦容忍通货膨胀积聚能量,等到高通货膨胀预期被纳入到各类合同和价格协议中,就很难控制。加拿大是惟一的例外。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是为了降低征收新间接税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二)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而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

debelle和fischer(1994)提出区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和工具独立性。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的理由是:民主制度中的政策目标最终必须反映民意,所以,目标应由选举产生的官员确定;而且,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实现目标的记录比较清楚地向公众显示时,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执行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政策。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的理由是:因为中央银行对于怎样进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作具有最佳的信息和专门知识,此外,如果不给予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控制权,它就不能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负责,工具独立性可使短期政治干预最小化和中央银行的责任最大化。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趋势,这一趋势得到这样一种理论的支持:就是独立的中央银行比受制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和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alesinaandsummers,1993)。

(三)把达标的职责(权力在中央银行)与计量目标变量的职责(权力在统计部门)分开

尽管允许中央银行计量和调整目标变量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但会降低透明度和公众对制度完整性的信心。

(四)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长期价格稳定,这并不是指价格稳定是惟一目标,但其他目标必须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使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低通货膨胀而放弃对其他经济目标的关注,如汇率水平或经济增长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具体说明了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的长期目标,但也规定了要关注其他重要的经济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与长期价格稳定相协调。弗里德曼和卡特纳(friedmanandkuttner,1996)强调:把通货膨胀作为惟一的关注焦点,在发生强大的供给冲击,如不时打击世界经济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高度的不稳定。一个设计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很好地应对供给冲击。实际上,还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长期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加拿大和瑞典在内的国家把初始通货膨胀目标产生效果的时滞定得较长,以避免给产出和就业等带来不必要的短期成本。一个普遍的惯例是区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和短期通货膨胀目标,使后者逐渐向前者靠拢。通过调整接近长期目标的速度(或者目标时限),决策者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的实际成本,也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保持对长期价格稳定的承诺。svensson(1997)认为,对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向着长期目标的连续调整,对于既关注产出波动又关注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者是最优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极有前景的货币政策策略,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政府理解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好处之日,也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为一个标准方式之时。

(五)用来定义通货膨胀目标的价格指数是核心cpi,食品、能源和其他特别具有波动性的项目已从中剔除

与其他指数相比,核心cpi可能对货币政策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向导,因为它度量了持久的基底通货膨胀而不是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影响。使用cpi而不是其他价格指数(如gdp缩减指数)的论据是,它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直接相关,是公众最好理解的价格指数,并且是媒体报道最广泛的指数。与其他主要价格指数相比,它的计算更为频繁,且较少延迟计算。最后,这一指数的度量误差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指数能更好地被经济学家理解。

(六)由于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要及时提供有关整体经济、央行货币政策及其意图的信息(包括实现或未能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对已经改变或偏离目标的原因作出解释)

中央银行为了与公众沟通可以利用各种场合,包括演讲、记者招待会、在立法机关作证、统计数据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这样,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而英国官员认为公布投票记录有利于建立更透明的政策程序,鼓励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更独立的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公众要他们为投票负责(allen,1999)。多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如加拿大、瑞典,以及最近的新西兰中央银行)所运用的一个信息变量的例子是所谓的“货币状况指数”,是一种利率和汇率的加权指数组合,可以有助于中央银行确定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其时机的选择是受到政治驱动这样的怀疑,因而,定期发表正式报告应成为中央银行信息宣传的一个特征。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明显地增强了中央银行对公众和推选出的官员的责任,促进了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

中央银行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还提供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执行情况的方法,若达不到通货膨胀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明确措施。以英国为例,若通货膨胀偏离2.5%的目标值1个百分点,英格兰银行行长就会被责成向财政部长提交一封公开信解释偏离的原因,并提出回到目标值的应对措施和时间表。

一旦通货膨胀目标向社会公布,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了一些措施,继任的政府除了延续该政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因此,通货膨胀目标的宣布似乎能够给公众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而无论哪个政党执政。

(七)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货膨胀预测占有关键的地位,对从管制转向政策制定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尽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建立模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完成了模型建立工作,但它们的职员在运用前瞻性通货膨胀模型,判断通货膨胀前景与适当货币政策反应等方面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数据缺陷,经济结构仍在变化和它们的经济对冲击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新兴市场国家较少依赖统计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

(八)通货膨胀的实际治理成本关键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经济的名义刚性以及信誉度

降低通货膨胀率需要长期的过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要通过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而逐步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会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目标实现。那些想将高通货膨胀水平大幅降低的国家是否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仍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通货膨胀率超过30%的国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过渡。

总之,作为一个只有15年历史的新兴货币政策框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有关元宵节的日记15篇
  • 下一篇: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