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CPI;外汇占款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很多,在大学的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但经济学的不同学派对此的定义却不尽相同。货币主义的代表任务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而凯恩斯主义则从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结构角度解释通货膨胀。我们通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011年7月,我国的CPI指数达到6.5%,创下年内新高。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虽然是个老问题,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刺激和扩大的效应。理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价格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对居民收入分配而言,通货膨胀的带来的货币贬值,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对固定收入的劳动者,通货膨胀使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当恶性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

对经济发展而言。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使生产者无所适从,容易判断失误,误人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而当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时,又会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国长期维持的低工资和低物价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曾因价格改革和投资过热发生过物价大幅上升的现象。近年来通货膨胀卷土重来,概括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截至2011年6月为78.820万亿,而这个数字在2006年之前还不到30万亿。五年期间年增长率为16%,远超期间平均10%的GDP增长率。由于出口的大幅增加,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大量没有实物基础支撑的货币留在国内,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从这点看,很符合货币主义的观点。

2成本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被人为压低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价格都开始上涨,东部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调整的幅度都在10%以上,土地价格不断上升,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都推高了产品成本,产品价格也不断攀升,物价的上升又促使人们要求更高的工资收入,物价、工资陷入了双螺旋式上升过程。

3需求拉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虽然2009年的最终消费率只有4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之上,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的投资形成率为47.7%,并仍然呈现每年增长的势头,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进行的四万亿投资以及后续投资使全社会需求旺盛,金融危机后外贸订单重新恢复,2011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增长率为25%。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带来的需求极大的拉动了要素价格的上涨。

4外部输入性因素。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化,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决定着我们需要进口大量基础原材料,制成工业品后出口。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外部资源价格的不断上升就通过进出口传导到了国内产品价格上。近年来发生的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都导致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四、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1政府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目前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并不是各级政府和各个方面都对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缺陷,不少地方对通货膨胀的危害认识不足,仍然热衷于争投资、上项目,甚至要求放松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民生问题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不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占据太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需要对考核机制做出调整。

2控制货币供给。货币的泛滥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超发的货币不是短时间就能减少的。要改变的是货币超发的机制,单纯的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进行数量控制治标不治本。前文指出,外汇占款成为货币供给的主渠道,我国的强制结售汇政策一方面造成人民币超发,另一方面政府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带来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各国都对外国投资基金的投资做出种种限制。所以应改变这种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藏汇于民”,让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自由获得外汇资源。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通过分散的民间投资规避国外的投资限制,实现外汇资源的最优配置。

3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是负数,而银行却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发放贷款。这实际上是让广大储户承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这种负利率状况对经济发展后患无穷。低效率的政府投资平台得到了低利率的贷款,维持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导致对资金的更多需求,形成恶性循环,加剧通胀发生。而安排就业人数巨大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低成本的资金,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给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因此要建立金融业的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资金和企业进入金融,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打破原有的金融业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产品价格。

4实行松紧结合的财政政策,理论上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需要实行减少支出、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政府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政府应该压缩三公支出,将支出更多的投向民生,投向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降低民众负担,缓解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收入减少影响。例如,建立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把学龄前教育纳入政府负担就是途径之一。

5加快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物价上涨每次都是由于农产品涨价引发,由于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中食品占比最大,所以食品价格的波动对通货膨胀影响极大。甚至有人直接将CPI指数形容为“猪肉指数”,加快农业改革,稳定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的途径之一。

6控制输入性通胀因素。我国之所以深受外部资源价格上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关键因素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大量进口外部资源,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又是非做不可的工作。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汇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3505

近年来,我国物价如过山车一般起起落落,但因在“保增长”与“抑通胀”方面难以取舍,政府的政策导向频繁进行微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谋求了经济增长与通胀水平的适度平衡,但通胀压力无法从根本上得以释放。当经济增速放缓时,迅速作出的反应往往是扩充流动性、刺激投资;而一旦物价上涨,就又依靠行政命令紧缩银根。这样的循环往复,对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并无裨益。为了使经济发展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可持续,我们不应只是将目光汇聚于短期的、片面的经济指标,而让通胀有可乘之机。笔者认为,解决通胀的釜底抽薪之法是严控货币数量,谨防流动性过剩。

1引言

目前,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及理性预期等四个学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产生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在于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资本论》.Marx.1840)。这是对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进行的较为早期的理论分析,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根据引起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和传导机制不同,将通货膨胀进行相应的区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Keynesian.1936)是凯恩斯主义在通货膨胀理论中新的进步与发展。然而,货币主义学派关于“通货膨胀”现象的理论成果成为当今应用最为广泛,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它强调货币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之后,从货币主义学派分化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以RobertE.LucasJr和ThomasJ.Sargent为代表,从预期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理论进行了阐释。

多年来,中外诸多经济学家主要沿袭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不断进行通胀的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包括:SimonNewcomb(1885)、IrvingFisher(1911)在厘清了经济存量与流量概念基础上,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中最为著名的费雪方程式MV=PQ,从货币数量的角度揭示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为解释通货膨胀现象开辟了数量研究的先河。MiltonFriedman(1950)、R.Mckinon以及RobertA.Mundell从汇率制度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并就“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两种汇率制度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给出自己关于汇率制度取舍的判断。周其仁(《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根源是货币发行太多》.2008)、宋国青(《货币过快增长引起通货膨胀》.2007《通货膨胀:货币决定于货币传导》2011)、分别从货币数量与汇率机制方面入手更加深入地阐释了通货膨胀的形成与传导机制,为治理通胀提供了政策性指导建议。

2通货膨胀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经济史上的诸多事实与经验验证了弗里德曼“通货膨胀不过是一种货币现象”论断的正确性。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运用货币主义学派的相关观点,以实证的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数理分析,以期更加清晰地把握通胀现象的规律和脉络。

2.1交易与数量方程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90年的二十多年来,除了在2009年的年度时点上,国家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货币增发并未在同一年引起通胀的发生以外,CPI的增长大多是与M2的增长形影相随。这也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验证了费雪方程式的适用性。因此,治理我国通货膨胀,依旧要在货币数量上下功夫。“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而治理通胀的抽薪之法就是严格合理的控制“货币数量”。

2.2宏观经济模型

(1)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公民收入决定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交叉图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弥补了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缺陷。

在极端的凯恩斯情形下,短期内认为价格具有黏性,货币工资具有“刚性”,扩张的总需求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将提高均衡产量和就业,对物价水平并无明显影响。而在古典情形的另一极端条件下,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也就是说,全部劳动力都实现了就业,即使增加价格,产量也只能是与潜在产量相对应,无法增加。所以从长期来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扩张的总需求政策、货币政策,带来的也只能是价格的上涨,对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货币中性”。

现实的经济生活则更多的是在以上两种极端情形的中间地带运行,即总供给曲线将具有一定正的有限的斜率。当实行扩张的总需求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一方面带来了相应的产量增加、经济增长,而另一方面却使物价不可避免地出现上涨。与此同时,从生产函数角度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否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量N和资本量K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结论:短期内通过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等其他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可以刺激生产,促进经济的增长。但需要以某种程度的物价上涨,即一定水平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然而,在长期内,要使经济增长可持续,仅靠实行扩张性的政策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在生产函数上打主意才更有前途。因此笔者认为,如若现实经济中,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是以较大牺牲物价为代价而仅换来产量的小幅增加,那么,这种刺激经济所谓的增长的方式一定不是明智之举。

(2)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的。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因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可以视作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当代经济与学家用以阐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关系的曲线。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伴相生,治理通货膨胀也不是没有代价,需要适当的权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就如鱼和熊掌,任何时候都不能兼得,既想“保增长”又想“抑通胀”在实际中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2.3宏观流动性、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统计学分析

以上理论分析多为定性分析,接下来,笔者用相关统计学的方法继续分析通货膨胀相应数据指标间的相关性。根据需要,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M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Loan)和年度GDP同比增长率(GDP)为分析变量。

在原数据的基础上,加入同期CPI的增长情况,绘制出上图。可以看出,CPI的增长与GDP、M2以及人民币贷款余额均有某种相关关系。经过简单的统计计算,GDP、M2和人民币贷款余额与CP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5、06246和0.3094。这说明,GDP、M2与人民币贷款余额均与物价指数成正相关关系,物价指数的上涨与宽松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与经济增长也相伴相生。综合以上分析,如果货币信贷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货币信贷与经济增长又是物价指数上涨,引起通胀的原因,那么也就表明有效管理货币数量,以宏观流动性为切入点将意味着经济的平稳发展、通胀的合理控制。

3当前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实际所需,物价总水平终究不可避免地要爬高。货币就像滔滔的江河之水,永远在找寻着出口。与此同时,“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失业与通货膨胀具有交替的关系。因此治理通胀不是没有成本,而是要以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为代价。然而,高通胀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危害,此处无需赘言,一旦通胀高起,再光彩夺目的发展业绩,也会顷刻间毁于一旦。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物价如若不引起政府与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人言可畏,社会的和谐,政局的稳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如何也不值得冒加大通胀风险来保所谓的“经济增长”。

当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此轮通胀产生的原因与传导机制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输入型通胀”。言外之意是说,症结并不在国内,而是国外“惹的祸”。然而,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国内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3.1“币值稳定”与“汇率稳定”的纠葛——“银根”的货币创造引发通货膨胀

多年来,央行的肩上始终担负着用基础货币服务于汇率稳定的政策使命。在出口导向逻辑的支配下,我国长时期坚守美元兑人民币相对固定的防线。然而,国际市场的风向有变,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多年来出现双顺差,美元如潮水般涌进国内市场,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如此形势下,央行不得不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手笔购买外汇,其背后则是规模惊人庞大的人民币,也就是市场流通的“基础货币”。进入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又被贷放出去,来来回回之间,又创造出成倍的货币信用;市场流动性的急剧扩张、物价随之上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经过整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汇率、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相关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感受到由“被动超发”而为本轮通货膨胀提供的货币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以上数据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黄金储备规模仅扩大了三倍左右,外汇储备规模却增加了一万七千多倍。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汇率在1991-1993年间出现上升后,多年来始终保持在1∶7-1∶8之间,未有较大幅度变动。央行为维持汇率的长期稳定,每一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就要有7-8元人民币与之相应。做一个简单的乘法运算,可以发现将会有多大规模的基础货币在央行购汇的过程中得以流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而流进万千百姓家。这如此之大的差距,使得用黄金来规定货币价值的“法则”淡退历史舞台,货币发行更加有恃无恐,毫无约束。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通胀压力,其累积效应也必将带来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水平。

3.2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地融资”——“土根”的货币创造引发的通货膨胀

上文提到,以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构成了我国货币运动的第一个圈。那么,这第二个圈就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如果说,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购汇,构成了货币增发的源流;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就成了流入金融体系货币流量的放大器。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0-2009)》统计数据显示,1999-2009年,土地出让金成交价款与土地出让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从总量上看,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这由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又是怎样导致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进而引发通胀的呢?我们知道,当前无论是中央政府的部门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要向商业银行借贷,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资本金。资本金是其信用的支点,有资本金作保证,才能与商业银行进行借贷的往来。政府和国企资本金的构成,除了他们的收支盈余外,最大的一块当属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以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再向市场出让所形成的净收入。这也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土地财政”。出让和征收的土地,经过评估和抵押,将会扩大这些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把更多的银行信贷动用为社会总投资。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我们可以认为政府供地类似投放货币。因为,相对于可出售建设用地的巨大市值,政府征地的直接成本非常微小,与“低成本、高面值”货币的发行原理相仿。同时,在高通胀预期下“土币”的财富储存功能甚至优于货币,还可以抵押借贷,动员银行存款。这样一来,由央行购汇释放出的基础货币在屡次的借贷中,又被扩大了数倍。超发的货币时时刻刻在市场中流动,并没有实际的商品与之对应,货币的购买力自然下降,通胀现象由此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土根”和“银根”并举,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们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通胀压力不时相伴的货币基础。

4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性建议

4.1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科学合理选择人民币之“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加之汇率水平较为固定,使得我国央行陷入“稳定汇率”和“稳定币值”的两难境地。“被动超发”实属无奈之举,公开市场操作又让央行有苦难言。忙来忙去,却让我国的货币存量越滚越大,得不偿失。从实质上看,汇率的稳定来源于币值的稳定,而币值的稳定要倚仗于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如果无法保证各国平稳地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经济,本币币值的稳定也就无从谈起,一味追求汇率保持不变,则可谓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因此,汇率市场化势在必行。欣喜的是,我国已开始在上海自贸区进行汇率市场化的试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将会有新的突破。

4.2坚持中央银行独立性

对央行独立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先行者是Alesina(1988),他以OECD国家1971-1986年的央行独立性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为样本,对二者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在数值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越高,通货膨胀率就会越低,反之则反是。而后,又有Cukieman、Webb、Neyapti和LawrenceSummers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因此,这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要逐步提高我国央行的独立性,来增强央行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纵观我国通货膨胀的历程,央行在处理通胀问题上独立性差是不可否认的。这是由于地方政府为应付政绩考核而盲目大量投资,给商业银行放贷施加压力,央行因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社会压力。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我们要尽量克服当前我国央行目标独立性、决策独立性和法律独立性不强的缺陷,最大限度的实现央行治理通胀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积极发挥央行“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4.3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管控政府盲目投资冲动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国的政绩考核机制还有待完善。政绩考核将更多的目光汇聚在了经济短期增长的方面,使得各位官员与各级政府为得到肯定,谋求仕途发展的一帆风顺而具有盲目扩大投资的冲动。这种官员和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放贷的压力。同时,商业银行总是具有一切负债最终会有央行兜底的思想,使其放贷随意性增强。“只贷不管”,放任自流的现象时有发生。货币的确起到了钢筋混凝土工程遍地开花,将经济增长的GDP指标装点得光环环绕的作用。然而,这种热情却挡不住出现最终产能过剩、结构失衡、通货膨胀的结局。尤其是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与之相应的情况下,这些贷放出去的高能货币不能合理有效地找到出口,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不言自明。

由此看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管控政府盲目投资冲动,降低商业银行增发货币的热情,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之策。

4.4治理通胀的关键是控制货币数量、增加供给,管制物价并非上策

通货膨胀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多渠道,多方法控制货币数量是治理通胀釜底抽薪之法。依据世界各国治理通胀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通胀高起之际,由政府出面一味打压物价并非上策。这只能是将货币的出口A堵住,迫使货币从B、C、D等更多的通道喷涌而出。商品价格出现明显的“鼓包”现象。前些年我国的“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可谓此起彼伏。这种“按下个葫芦起个瓢”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抑制通胀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反而会破坏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导致内需不足;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增长乏力。

其实,在通胀时期,如果我国实在要管价限量,最好是将真正涉及民生的“必需品”与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律划到管制的圈圈之外。政府对这些商品的交易一不限价、二不限量。而唯一要关注的是怎样把高价成交的货币有效地收回笼子里来。

参考文献

[1]周其仁.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宏观审慎视角的流动性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张浩,陈昭.中国货币流动性分析——基于单位根与协整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01):4752.

[4]金山.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基于协整分析方法和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0905:311.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机理货币经济政策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经济即进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为决策部门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及其表现的复杂性,为科学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新世纪通货膨胀机理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商业部,2013),如今正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生产过程在国际之间更加细分,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不仅带动了贸易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这就是我国最新一轮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现象。2001年始,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能源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之后全球CPI出现显著上涨;我国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也先后经历了房地产、股市以及CPI、PPI的轮番上涨,继之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都形象地描述了各农产品轮番上涨的情况。随着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总水平的明显上涨。

3.通货膨胀机理分析。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升,而不是相对价格变化和价格水平的一次性跳跃。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频出,我国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出现了货币供给增加和货币供给失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最终推升了社会总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本研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弗里得曼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内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则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并断言这是高通货膨胀唯一的原因。

4.对新一轮通货膨胀机理争论的分析。在此轮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分型和形成机理的争论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机理作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即分别认为我国最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及输入型通货膨胀等等,并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证。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研究选择的基期问题。物价指数是一个动态指标,即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因此在进行研究系统的设计时对基期和报告期选择的不同,必定会对研究结论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试图提出和检验是物价先提高还是工资先上涨的问题,有研究将这类争论形象地描述为如同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2)选择研究的角度及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一次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通货膨胀现象的更迭与变化。如有研究试图力争对本轮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还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作明确区分,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区分仅仅是理论性的,没有人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清晰地分类;对于结构型通货膨胀,有研究者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问题主要是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回答宏观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因素;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经济开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显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将目前的通货膨胀单独归类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不够全面的。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于应如何有效治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和借鉴经典经济理论。当前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流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和货币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越,同时他还严密地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张卓元,1998)。弗里德曼主张经济理论的价值,应该以它能否有效作为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为基准,不应该是以它对现实的描述作为衡量标准。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他赞同实证经济学,认为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立一种能对现象提出正确的、有意义的预测的理论或假说。这些经济学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1)消费者对于自己支出的安排,不是根据他们的现期收入,而是根据长期的或已成为惯例的恒久性收入来安排的,所以政策制定部门应采取措施保证未来通货膨胀稳定在目标水平,使公众树立未来通货膨胀率的平稳预期。经济学实践也说明,价格管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扭曲。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货币增长符合经济增长的长期需要,从根本上克服通货膨胀现象。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控制社会总需求,综合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4

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出来了,

GDP同比增长6.1%,CPI同比下降0.6%。官方以及部分专家对一季度数据表示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企稳回暖迹象。

还有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2009年前四个月银行新增贷款达5.17万亿元,提前实现了《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今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央行公布,截至3月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5.4%,创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

这组数据所预示的通货膨胀阴影,引发了越多越多的担忧,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运行的信心。

通胀各家说

金融危机之后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选题执行过程中,《新财经》采访了数位专家学者,他们的观点不一。有肯定的,也有坚决予以否定的。面对同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依据的经济理论不尽相同,不同经济学派对于通货膨胀概念的阐述存在差异。

比如:支持国家干预的凯恩斯认为,对通货膨胀而言,货币、利率和产出间的相互作用是最主要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倾向于除了一般标准消费性商品物价通胀外再另附上生产性商品(即资本)通胀。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率数值最主要的影响,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导因。这一观点与奥地利学派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着重于货币的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中央银行多发货币引起的。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干预经济的结果,这是通货膨胀的本质,价格上涨只是其结果而已。医治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在中国人所熟知的、中国政府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考量,通货膨胀的产生,实质上是发生了利益的再分配。持有大量通货(纸币)的人利益受损,而对于借贷者有利。然而,对于持有固定资产和以固定资产还贷的人来说,影响不大。

上述种种理论在定义通货膨胀时出现的差异,其实是对一个经济现象的关注角度和层次的差异。无论是哪种理论,从根本上来说,都在探讨同一个主题,即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纸币发行量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为,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有别于一般的物价上涨。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下,物价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出现上涨或是回落,但这不属于通货膨胀,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如果没有外力强加干预,价格涨上去了还会降下来。而通货膨胀则表现为货币发行过量,物价全面、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非健康现象,是一种病态现象。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就是经济危机,也可以说,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经济危机的一种,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体有很大伤害。

通胀难避免

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发行过量。我们都知道,货币发行的掌控权在政府,而事实上,政府或因为主动,或出于被动,往往很难控制好货币发行量。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几乎不可避免。

就拿这次金融危机来说。金融危机暴发后,该不该救市的话题引发了大讨论,有举手支持的,也有极力反对的。无论外界争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政府一定会出手救市。

纯粹的市场学派认为,救市根本就是多余,市场自身就有很强的修复调节功能,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它一定能够从危机中走出来。如果把市场看做一个独立的机体,和人一样,偶然得个感冒什么的,扛一扛,不用打针吃药也能过去,没准去了医院还能医出毛病,要再碰上个庸医,诊断错误,反而会耽误治疗。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救市的主张不无道理。但是,问题在于,经济社会不是一个真空状态,其中存在着基于不同立场的各个群体,政府、利益集团、专家以及普通百姓,等等。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一样的利益诉求。政府救不救市,不会简单地只从经济角度考虑。

政府救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时间,政府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经济自然恢复。就和做菜一样,不停地加料。殊不知市场对于经济刺激方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往往料已经加多了。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这应该也是经济发展规律应有之义。

正如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冀志罡先生在文中所写:“从历史经验看,如果一国政府不能令经济在短期内走出低迷,而通货膨胀威胁仍然可控,则原有的刺激政策就会长期化,并不断加码。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甫一上台就遭遇空前危机,为了向选民证明自己,必然推出种种短期政策;如果政策不奏效(目前正是这样的情况),奥巴马就只能通过政策加码来兑现自己的承诺。最终,这会形成某种依赖症,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财政赤字层层加码,只要经济仍未复苏,就业仍未改善,这些政策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奥巴马政府如此,中国政府亦如此。

人们普遍预计,接下来几个月中,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将继续开闸放水。国务院总理在4月1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也在近期公布的声明中透露,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从操作层面来看,接下来的时间要想进行信贷急刹车也不太可能,急热急冷对经济震荡更大。因此,今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创出历史新高,并且增幅惊人。

通胀伤害

大手笔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引发了相当一部分评论家和经济学家的担忧,他们认为这必将扭曲经济体的价格机制,引发通货膨胀。我们尚不能肯定通货膨胀是否一定发生,但我们可以分析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首先,政府会比较认同。因为用再泡沫化来解决去泡沫化引发的问题,是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办法。在通货膨胀预期下,社会消费会受到刺激,会拉升经济增长率,那样的话,GDP“保8”将没有什么悬念。

其次,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最开心的群体。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房地产信贷困难,而销售大幅下降,流动性近乎冰点。今年第一季度的天量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输送了资金。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成为人们寄以希望的保值资产,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暴。房地产业市场火暴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又开始滚滚而来。

第三,国有垄断企业集团。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他们掌控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在产业格局中占据上游位置。因此,他们的叫价能力强,可以转移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另外,在信贷发放结构中,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大量的负债,通货膨胀正好是削减他们债务负担、保持垄断利润的良机。

那么,通货膨胀中受损最大的群体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立即缩水,而他们在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另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向贫困的边缘。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收入消费对外贸易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通货膨胀的定义又可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通货膨胀以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为反映载体。这就是说,通货膨胀要通过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程度来反映,只有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产生通货膨胀;

第二,通货膨胀是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所出现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同时,这一种货币经济现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才产生的。

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

目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有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GDP平减指数等等。本文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所以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本文中,我们用CPI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目前,中国的CPI构成如下表所示:

虽然看起来中国CPI体系中食品和居住类所占比重一个偏高一个偏低,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消,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居民的居住类支出要远远高于食品支出。所以,现行CPI指数是被低估的。

尽管目前CPI指数存在很多缺陷,但因其构成体系的相对固定性,所以通过纵向对比仍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本文中仍然选取CPI作为通货膨胀水平的衡量指标。

2004-2005年左右,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中国的物价水平和CPI逐渐攀升。2007年全年我国CPI上涨4.8%,2008年全上涨5.9%,创1996年以来新高。不过,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2009年我国全年CPI比上年下降0.7%。

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再度加速。

三、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效应,二是财富分配效应,三是产量和就业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如果属于平衡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人们可以预知这种变化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通货膨胀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经济效应。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破坏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隐藏法则,它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引发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民众则处在直面通货膨胀的最前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直接。通过微观经济学若干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运用,可以清楚地发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三)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的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四)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参考文献:

[1]黄慧.我国近期通货膨胀面临的形势及对策.经济观察,2011;5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6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

一、引言

过去十年间,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第二是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兼顾通货膨胀”,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于国民收入,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没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金融危机后,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达到预定的目标。

3.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稳定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9(11)

[2]卞志村,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12)

[3]奥特马·伊森,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2004(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海南金融.2007(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11)

[6]谢罗奇,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7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滞涨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315-02

0引言

2010年以来中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扬,2011年从3月份起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几个月突破5%,通货膨胀的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而近期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实施。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滞涨状态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本文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短期内胀的压力较大而滞的风险较小,中国政府应借助治理通货膨胀的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基本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换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至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后,发现名义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低:失业率越低,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高。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相继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该理论认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会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会发生移动。长期而言,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是不能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否定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

显然自然失业率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结论相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引入了预期通货膨胀概念。短期通胀预期是既定的,政策制定者面临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来看通胀预期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加入自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后,就有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低失业的后果并不是高通货膨胀,而是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

1972年至1973年,以卢卡斯和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菲利普斯益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一条垂直线,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是无效的。

2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政府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一些未预期的扩张性政策,短期内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但是长期而言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2所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汇处A点为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此时失业率等于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如果政府实行了未预期的扩张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此时失业率低于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使得居民提高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均衡点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只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移动到D点(路径③),此时失业率高于自然率水平,实际通货膨胀低于通货膨胀预期。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使得居民下调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显然,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忍受短期的失业率上升和产出下降,产出下降和通胀率下降的比率被称为“牺牲率”。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3月至8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都超过5%,通胀压力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11年前两个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6%,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经济情况,笔者提出了另外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走势图。

如图3所示,起初中国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在A点,2007年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的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并未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率。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金率,4次上调基准利率。政府采取的这些紧缩性政策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由C点移动到D点(路径③)。随着政府紧缩性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居民慢慢下调了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中国国情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差别在于cD两点。图3中的路径③与路径④表明中国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避免了“牺牲率”。2010年全年中国GDP增速为10.3%,2011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9.60%,这些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

3中国滞涨风险分析

3.1通胀现象仍将持续,但已得到有效控制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9年年底CPI与PPI由负转为正并持续走高。2011年3月至8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都超过5%,通胀压力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21.5%,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至3.5%,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的控制了通货膨胀上涨的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由图3中的C点移动到D点。D点的通胀率仍然处于高位,随着紧缩政策效果的慢慢体现,中国经济的通胀率将慢慢下调。

3.2本轮通胀主要是因为需求拉动,全球总供给并未出现大的问题近期虽然中东北非动荡不安,使得短期内石油供给有所减少,但是从全球看,粮食生产、石油供应基本正常,全球粮价油价的上升主要是需求面因素带动的,这和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有很大关系。

3.3中国经济出现滞的概率较小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得中国经济从2007年13%的高速增长回落到10%以内,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仍在合理的潜在增长区间内。

3.4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飙升,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

当局未能正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通胀从而导致了各种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通胀的蔓延导致居民的通胀预期不断提升,从而使得经济出现滞涨现象。

如图5中所示,如果当局在出现通货膨胀后并未正确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居民预期通胀率会继续增长,菲利普斯曲线并未在曲线2处停止右移而是继续移动至曲线3的位置,C点也移动至C’点。此时政府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未降低失业率,所以经济陷入滞涨。

中国政府在经济出现通胀的趋势后及时采取政策,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及时降低了民众的通胀预期,经济并未移动至C’点而是沿着曲线2移动至D点,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

4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4.1短期治涨为主,防滞为辅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防范紧缩性政策的过度使用导致经济下滑速度过快。①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②加强流动性管理并正确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有效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③加强供需管理。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加强市场监管,严密防范市场投机炒作行为的发生。政府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稳定市场物价,防范突发事件对民众通胀预期的冲击。

4.2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08年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缺陷,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并未齐头并进,中国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有不可持续性,切实降低投资率并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政府应主动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和抑制盲目发展过剩的一些新兴行业,引导资源流向,逐步完成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晓晶,汤铎锋,从增长与通胀的多重组合看中国的滞胀风险[J].开放导报,2008(4)

[2]张晓晶.滞胀成因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滞胀风险[J]经济学动态,2011,(7)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一、中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2月达到16个月以来新高,消费物价的年通货膨胀率从1月的1.5%升至2.7%,超出了分析师2.3%的预期数字。而且从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涨,其中3月CPI公布值为102.4,同比增2.4%;PPI公布值为105.9,同比增5.9%;房价公布值为105.89,同比增5.89%;货币供应量为650000亿,同比增22.5%。针对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泰达宏利基金分析认为,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率将有所回落,CPI和PPI仍会缓慢地逐步上扬,这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明显,主要化工产品亦上涨明显,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出现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米、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食品行业纷纷涨价,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威胁。而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并没有计入住房消费,实际影响居民的CPI指数远远不止于此,普通居民的生活十分直接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原有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下,还要忍受什么都涨价的艰难,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增加,略微上调的工资实在无法与物价上涨的步调相协调。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发行量过大

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比例过大,这是为了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现在中国又面临国外要求汇率调整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货币贬值,最终影响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需求大于供给

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缘故,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中国是一个消耗很大的国家,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企业倒闭,尽管到现在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压力缓解,甚至还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各方面材料的供给量增加到大于需求量,而且最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地震、干旱等困扰着中国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三、启示和建议

目前官方对外宣称,中国CPI上行中并无通货膨胀因素,统计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政府不应只关注上报的数据而需要更关注具体的基层居民的生活现状,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国的CPI和通货膨胀率。现在居民普遍对持续增长的物价不满,他们的收入不能使他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与我国飞速增长的GDP是相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政府出台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1、完善CPI体系

CPI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为CPI指数不仅影响每一个消费行为,影响着每个消费者的支出预算,也左右着市场经营成本,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决策,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与转移,影响着政府决策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着我们社会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而我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我国的CPI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得准确了解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况,弥补现行CPI体系的缺陷。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然而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现有的CPI体系,使之真正切合实际和民生,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比重,使之能真正地反应居民的生活消费情况,否则只能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价格的行政手段。

中央银行应该采取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着重调节总供给、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以减少财政赤字、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作为主要目标。在紧缩财政的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以遏制纸币贬值的势头,并注重汇率的作用,防止外来资金带来的副作用。

3、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压低房价

很多学者声称房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虽然反对者很多,但也有其道理。去年以来,我国房价飞涨,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家统计出的CPI指数没有将房价列入其中,但实际上房价是直接影响到最广大的居民的,应该列入其中,而倘若将房价列入CPI指数,可以说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对防范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

4、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应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通货膨胀对于工薪阶层影响很大,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生活水平也必然会相应降低。现有的情况不能改变,就应涨薪以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因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惯性,通货膨胀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改善民生,就会使惯性延续下去,而且会造成居民的不满。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最后,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我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持续了几年,现在已经到了全面通货膨胀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危机、货币政策不力、房价过高等,尽管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但其并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手段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建议完善体系、货币从紧、改善民生等,希望中国的民生问题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货膨胀现象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1]葛畅: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基于北京上海数据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1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加拿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06-05

一、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背景

1991年2月,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银行就继续下一个五年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达成协议:“货币政策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为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个稳定的、低通胀的环境来维持人们对货币价值的信心。”在此之前的10年内,加拿大的货币政策既没有中介目标也没有实现长期目标的具体途径。从1975年到1982年充当名义锚的狭义货币总量(Ml)目标早已被放弃,因为该货币总量越来越不可靠。

此目标制实行有两个方面的背景:(1)基本面的通货紧缩压力己经比较明显,年度CPI己由1989年初的5.5%降为4.2%,加拿大经济增长势头放缓,而且,在1990年形成了一次衰退。(2)在此前的20年里,快速增长的外债、政治不确定性及可信度问题己使加拿大长期利率中蕴涵了大量的风险溢价。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加拿大银行的结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对加拿大银行的职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该国的中央银行更加积极的思考如何运作以实现这些目标(Thiessen,1998)。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中央银行进行广泛的分析和预测,采取透明的操作,并对自身的行动负责。为此,加拿大银行改善了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采纳更广泛的观点,并重新配置资源。

(一)责任追究制与透明度

明确的责任追究制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关键,因此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的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都是透明的。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因为从货币政策实施到影响通胀存在时滞,不断的监测政策承诺是否兑现是很困难的,所以应当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制。但对于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制,这两种目标制可以较容易的实现不间断的目标监测,而且,责任追究制可以使货币政策免受外部政治压力的影响。加拿大银行半年一次发表对通货膨胀的状况、每季度都更新货币政策报告,并且审议通货膨胀业绩和货币政策措施。所有的报告都是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向政府部门提,除了印刷出版,还在中央银行的网站上公布。加拿大银行的报告详细说明近期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了这些形势对于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解释了最近货币政策行动的动机,其中许多报告讨论未来一年内的点估计及未来12年的通货膨胀前景。为了增加透明度,加拿大银行的政策行动会立即通过新闻会予以公布,说明政策态势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内部决策过程与货币政策委员会

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决策程序有助于形成一个正确的判断。尽管这不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提条件,但在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己经被重塑,准许非专业的中央银行家以全职或兼职的身份直接参与货币政策决策。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是政策制定当局或委员会,而不是与高级官员协商后的行长决策。

中央银行的正式货币政策委员会通常通过投票来决定货币政策。大多数设立委员会的中央银行己经使用了正式的投票程序。委员会在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己得到正式承认,委员通常并不需要服从委员会主席(行长)。加拿大银行却重视决策上的共识,采用征求意见的决策万式,反映了在委员会成员之间建立团队环境的愿望。委员会成员都是直接向行长负责的全职官员。

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由央行监管委员会(由行长、常务副行长及由央行董事会任命的四位副行长组成)掌控。监管委员会货币政策经协商一致而达成,它采取的议程是:在预定的八种出现时,宣布采取新的货币政策措施,随后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货币政策报告出版物。任一货币政策会议都没有投票记录、转录或会议记录。它经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理由是不披露的做法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在货币政策操作的时间上,加拿大是实行相机抉择的方法。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设定

加拿大银行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如中央银行可信度、一国抵御冲击的能力和数据充分程度等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具体包含以下指标:目标宣布决定权、目标的时间跨度、价格指数的选取、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点目标与区间目标。

(一)目标宣布决定权

(Debelle,1994)认为中央银行(取决于它的独立程度)往往会选择一个在政府看来是过高的目标,因此代表社会偏好的政府应该为中央银行制定目标。但是,政府的视野是短期的,因此政府可能会偏爱高于长期最优通货膨胀率的目标。政府和中央银行联合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制,或中央银行积极与政府和社会讨论通货膨胀的后果,都能够解决这万面的矛盾。尽管有关法律赋予加拿大银行掌握国家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在1967年以前,如果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对此存在根本分歧,那么谁的政策居于主导地位则不甚明朗。1967年对《加拿大银行法》的修订规定了政府超越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这样一来,财政部长必须书面说明反对的原因、银行应采取的新措施及其实施的时间。此项修订被认为仅在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之间发生根本性分歧时d会适用,而且一旦适用,行长将马上离任。同时,此项修订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民选政府决策权与央行经营独立性之间求得平衡。事实上,财政部长至今并未采取任何此类行动。

(二)目标的时间跨度

当通货膨胀作为长期努力控制的目标时,实施政策的时间长度通常既反映了政策传导的时滞,也反映出相关机构避免货币政策工具和产出过度变化的愿望。目标时间确定了中央银行致力于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间范围不确定,而且是多年目标,定期审议。

(三)价格指数的选取

选取合适的价格指数,需要在可信度和可控性两万面进行权衡和取舍。其他所有的价格指数都无法取代消费价格指数。因为CPI是最好的,被更新最快的价格指数,是经济预测的核心,公众最容易理解,而且不容易受中央银行操纵。加拿大统计部制定的一种价格波动度量方法,通过比较两个时点上的一个典型商品与服务"购物篮子"的零售商品价格相同而得到。但CPI通常包含央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行政价格、贸易条件、间接税)和利息,因此,政策紧缩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虚假上升。加拿大的核心CPI剔除了8种价格最易变的成分(即水果、蔬菜、汽油、石油、天然气、抵押贷款利息、城市间交通运输和烟草产品)――占CPI篮子的16%,同时也排除了间接税对其余成分变化的影响。

加拿大的第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定为核心消费价格通货膨胀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价格以及间接税)年度增长3%,而且需在1992年12月前实现。这项目标后改为1994年中达到2.5%,1995年底前达到2%。这些目标有加减一个百分点的区间。随后加拿大公开宣布将1%―3%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推延至2000年末。政府和中央银行计划在2001年底前制定与价格稳定相一致的适当的长期目标,将当局实现和保持物价稳定的长期承诺变为具体行动。

(四)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选择似乎取决于目标价格指数向上偏差的程度以及经济刚性的程度。关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最优长期通货膨胀目标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论。Akerlof等人(1996)建议实行3%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因是,在测算消费物价通货膨胀率时有显著正向偏差,并且工资存在明显的向下刚性。这一目标也说明,允许实际利率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为负数是重要的②。如果通货膨胀率度量偏差较小并且工资是弹性的,较低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人们一致认为,零通货膨胀目标是过低的。因此,加拿大银行设定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在1%―3%。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角度看,中长期为此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水准是有利的,但是当通货膨胀率己经很高时,短期内要使通胀率急剧下降并不合适。目前,加拿大银行倾向于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逐年向下调整。

在规定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同时,例外条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是可以容忍的。这个条款的选择和设计反映了各国对灵活性和可信性的权衡和取舍。加拿大是少数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捉拿归案包含了例外条款,以增加框架的灵活性。加拿大银行规定:当短暂的价格冲击影响通货膨胀超过0.5个百分点后准许在两年内回归目标区间。在极个别情况下修订整个目标(主要石油价格冲击,自然灾害),在情况不完全明朗时使用例外条款会损害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迄今为止,加拿大银行还没有启动例外条款。

(五)点目标与区间目标

相对于目标点来说,目标区间可以给中央银行更大的灵活性,在考虑其他目标的情况"「做出相机抉择。在采用目标区间的前提下,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偏离目标的情况。既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点,区间目标的宽度预先表明中央银行可以容忍通货膨胀在中间点上下波动的幅度。但灵活性的大小取决于宣布的目标区间的宽度与点目标下可接受的偏离程度的关系。区间越大,通货膨胀预期的焦点和中央银行的目标承诺就越模糊。加拿大银行把2个百分点以内的目标区间看作是一个较大的点,而不是一个目标区间,即这不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通胀都可以维持的E间(Debelle和Stevens,1997)。一些国家调整了目标区间宽度。为了明确的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加拿大银行制走了两个百分点以内的窄幅区间目标。

在最初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时,加拿大银行准许上下浮动1%,目标区定位为1―3%,目标制为9%。但加拿大银行从未努力追求这样一个精确值,因为。区间值使通货膨胀目标更富有弹性,以应付供给冲击。例如,在1991年12月,3―4%(不包括货物和服务税),1992年12月:2―4%,1994年6月:1.5―3.5%,1995年12月以来:1―3%。

四、通货膨胀预测以及政策实施

加拿大银行主动的更加全面M解释了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以及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展望。还说明了如何判断实现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操作实现那些操作。

(一)通货膨胀预测

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采取的指标包括总需求和供给变量、货币总量、利率和汇率、通货膨胀、价格和各种预测。由私人机构甚至中央银行进行M通货膨胀目标制预期调查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有用的。加拿大银行运用私人部门进行定性调查。根据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调整的政府债券收益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Price,1997)。指数化和非指教化债券利差的变化己经被加拿大银行用来衡量政策变化和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风险升水的其他发展。同时,加拿大银行还运用了大型动态模型来进行预测。因为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良好拟合估计出的参数对政策模拟作用不大,这些模型经标准化处理后才可提供理论上似乎可行的模拟结果。

(二)通货膨胀制的政策实施

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当局直接的行动对象主要是短期利率,包括中央银行贴现率以及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callrate)。货币当局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政府债券的发行、最低贷款利率的限制等措施,都是为了使短期利率达到适宜的水平。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把短期的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这个操作目标可定义为能最好的反映当局意图的货币市场指标。加拿大银行把隔夜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说明它己经选择广泛的吸收银行储备需求和清算余额需求带来的波动。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经由隔夜利率机制传导至经济体,最终影响总支出与通货膨胀。隔夜利率是指货币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借贷一日期限的资金的利率。加拿大银行根据每日支付结算系统设计了一种能影响隔夜利率的框架。采取货币政策措施时,加拿大银行首先公布目标隔夜利率,随后根据该目标利率再设定一个操作范围,即围绕目标利率设定一个利率上限和下限。在支付结算日终了时,有赤字余额的机构被准许按照操作范围的上限利率(加拿大银行利率)向加拿大银行借款,有盈余的机构能够按照操作范围的下限利率从加拿大银行获得利息。盈余机构知道他们能得到与操作范围下限利率相同的利率,所以,他们也不愿意以低于下限利率的价格出借盈余资金。结果,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框架能够促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按照操作范围之内的利率对隔夜利率货币市场进行清算,而不需要央行直接参与市场的活动。日益广泛地将短期利率用作操作目标是远离货币存量目标太趋势的一部分,这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所固有的。

对于开放经济体的加拿大中央银行使用利率和汇率的平均值作为操作目标或以此作为传递政策意图信号的途径。使用货币状况指数MCI(MonetaryConditionIndex),是因为在经济开放体中很难预料政策调整是通过汇率还是利率影响总需求和通货膨胀。(Freednlan,1996)指出,在开放经济中,若将汇率因素纳入通货膨胀目标体系,货币当局可以运用MCl。在确走了利率与汇率之间的恰当的权重后,如果汇率贬值是短期,通货膨胀目标应当只关注国内价格如非贸易商品价格、工资等,货币政策不用做出反应;但如果汇率的贬值是长期的或者是结构性的,货币当局就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来进行对冲性操作。加拿大开创性地进行了MCI的实践。对MCI进行持续测量反映了不同时点,货币基本状况是宽松的(MCl指下降)还是紧缩的(MCI指上升)的状况。加拿大银行通过MCI的测量可以了解到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MCI权重的确定是通过6―8个季度期间,实际利率与实际汇率变动对实际总需求的影响来进行测定的。

MCI=we(实际汇率指数/基期实际汇率指数―1)(100)+wr(实际利率―基期实际利率)

MCI中,we、wr分别反映了短期利率、汇率变动对产出的相对影响程度,MCI的绝对水平没有单独的含义。在对MCI的权重进行估计时,加拿大银行曾使用VaR模型及一些简化模型。虽说不同模型得出的wr与we值不完全相同,但大致相似。利率的权重约为1,汇率的权重约为1/3,这表明了短期利率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比汇率要大。

MCI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短期目标,在通货膨胀预测的不同期间,对MCI的走向进行持续的监测,从而使其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当实际与预期的MCI值出现较大偏差时,货币当局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变动来加以矫正。

加拿大MCI的计算是以1987年为基期的,计算公式为:

MCI=(cp90-7.9)+(100/3)×[In(c6)-In(91.33)]其中,cp90为加拿大90天商业票据利率;91.33代表1987年1月六国的平均汇率;c6为相对于六国货币计算得出的加拿大元指数。六国货币汇率指数是加拿大元相对于外国主要货币价值的加权平均指数,权重是由近三年加拿大对六个不同国家商品贸易量(见表1)。这个指数以1992年为基期,即c6在1992年等于100。因此:

注:国家的英文表示指数,/代表除,加拿大银行把1.046294解释为一个调整常数;1999年之前使用的是欧盟单个国家货币。加拿大是开放型国家,使用的是浮动汇率制。加拿大元对外价值的变动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加拿大银行在改变其盯住的隔夜利率时必须考虑到汇率因素。利率与汇率水平共同决走了货币状况,MCI的构建可以使经济平稳运行,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

(三)加拿大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后果

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有15年的时间,目前看来这个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加拿大的通货膨胀问题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后得到了有效控制(见图1),在1991年实行目标制后,通货膨胀水平一直保持下降水平,基本上稳定在2%的目标区,只是在2000年通胀率稍有上升,以后各年的通货膨胀水平都低于预先设定的目标水平,准许通货膨胀下降,使目标区域与下降的通货膨胀率一致。到了1998年,加拿大的通胀率已经由1991的6%下降到1998年的-0.45。而且1998―2004年,通胀率维持在1―3%。2005年3月份加拿大统计局统计报告:加拿大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0.7%,为2001年后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与经济学家的预测是一致的,通胀率似己达到最低点,比央行预测的1%到3%的目标范围还要低得多。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率趋于稳定,波动性大大降低,价格不确定性的降低稳定了公众对经济的预期,带来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目标一致性增强了公众对加拿大银行实现通胀目标决心和能力的信心。加拿大在1991年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时并未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巨大的和立即的影响。实际上,1992年以来通货膨胀率趋低可能是通货膨胀预期走低的主要推动因素(Thiessen,1998)。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可能有助于使公众和市场相信加拿大银行会继续实现将通货膨胀保持在已实现的低水平的承诺。近年来,加拿大银行己经看出,目标区间的中点2%正在成为目前通货膨胀预期以及企业长期计划的一个重要的锚。

五、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启示

加拿大银行在执行通货膨胀目标时,主要是协调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关系,虽然目标是物价稳定,但追求的是更好的经济增长。加拿大银行在增强透明度、可信度的同时,努力减少公众、金融市场对各种冲击的不确定性反应。

通过对加拿大银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运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更具有弹性,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加拿大较低的且稳定通货膨胀水平的实现。

二是加拿大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进一步增强了透明度和与公众的交流。

三是将CPI作为基本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变量,但同时,将扣除能源、食品价格以及间接税后的核心CPI用于测量通货膨胀的走势。

四是将MCI作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中的短期操作目标。

五是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赢得了公众的信任,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为了减少商业周期的波动。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2]Akerlof,GeorgeA.,WilliamT.Dickens,andGeorgeL.Perry.1996,“TheMacroeconomicsofLowInflation.“BrookingsPaperonEconomicsAcitivity:l,Brook-ingsInstitution.

[3]BankofCanada,“TheTransmissionofMonetaryPol-icyinCanada”,bankofcanada.ca/en,2005.

[4]Debelle,G.1997Jnflationtargetinginpractice[M].

IMFWorkingPaper97/35.

[5]Svensson,1997,“T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Imple-mentingandMonitoringInflationTargeting,”EuropeanEco-nomicReview,Vol41(June),pp.1111-1146.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篇10

按照传统说法,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的一种现象。而目前的说法,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现象。这两种提法并非矛盾,因为物价能够全面、持续上涨,显然必须有货币供应相伴随(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否则难以形成。因此,归根结底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不时看到通货膨胀现象。旧中国曾经出现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多次经受通货膨胀的冲击。

通货膨胀中物价会全面上涨,直接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此外,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全面扰乱生产和市场秩序,造成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通货膨胀的防范。

通货膨胀按成因可分成三种类型。由货币供应过多形成市场需求远超市场商品供应量,从而导致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能源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劳动报酬过快增加趋近生产增长速度,从而推动商品价格最终上涨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国际化大背景下,一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国际上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而推动或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现象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此外,较严重的天灾人祸往往也会产生商品短缺,促使商品价格上涨。当然,如果历时较短,只会造成短时期、局部地区、部分商品价格上升,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问题。但是,如果已经存在通货膨胀,就会加剧原有通货膨胀的后果。

当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通货膨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这就强化了治理通货膨胀的难度。

需求拉动是过去多见的典型形式

在早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最多见,最突出的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以及旧中国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情况都非常严重。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成的途径主要有:

政府有巨额财政赤字,通过大量发行货币形成超出市场商品供应的需求。在现代银行制度下,政府则是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或是发行国债由中央银行购买,由此迫使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或是发行纸币,或是虚增一笔存款,导致市场需求猛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

为防止银行超过生产和流通的正常需要,滥发贷款,扩张市场需求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理所当然的就要紧缩货币供应,这是应有之义。其措施自然要着重压缩财政支出,消除财政赤字,以及严控财政贷款投放规模,这就是所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缩。这种治理当然非一天所能奏效。在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还要辅以行政干预。如暂时冻结物价、打击投机商囤积居奇、私抬物价等。

对通货膨胀采取紧缩货币供应的措施理所应当。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会伴随一些波动,不会轻而易行。在以往不少国家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往往出现下面一系列情况:

随着货币紧缩,市场需求下降,商品价格上涨势头被抑制,甚至降低。然后,货币紧缩政策作为总量控制手段,会首先使一些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等不得不减产或歇业,进而波及某些较大企业,也出现资金困难。接着,生产有所下降,失业开始增加,人民收入会减少。最后,在紧缩过大时,市场滞销,商品价格下降,社会经济运行不畅,最终出现通货紧缩。

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难点正是既要抑制物价全面上涨,又要防止经济震动。从实施角度看,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货币紧缩度,治理经济震荡,进而解决市场滞销和生产等问题。如果由此消除了由通胀引发的虚假繁荣(或说泡沫),这正是政策所追求的。如果生产下降伤及经济正常运行,显然需要注意了。所以,找出保持稳定物价和生产正常发展的平衡点非常重要。要维持现时所能容许的生产下降的“度”,或者说是保持此后发展必须的生产水平。这个“度”或许应从一国生产发展组成要素以及经验感受中予以数量化。

第二,要掌握紧缩节奏。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其中有些变化因素不能马上确定,政策就要逐步、渐进推行,观察新的因素变化,评估前期实施效果后,再相应调整紧缩度和方式。

第三,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利率、公开市场和法定存款准备率是通用的主要手段。组合运用还是侧重某一个工具,需要因时、因势而行。如果对外开放度高,利率变动会影响外汇资金出入,也影响本币供应量,还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及价格,关系到市场商品供应状况。所以也应关注。

从不少国家的治理结果来看,多是抑制物价上涨势头,较少将物价压回到上涨前的原水准。这样可以见到通货膨胀运行量呈现的阶梯型 。这意味着在一次物价上升后,把它抑制在一个新的较高水平上,下一次物价上涨后,又是一个较高的平台。显然这是为了减轻社会经济震荡。因此,有专家评说货币(纸币)发展史,是一部通货膨胀史,其依据正在此吧!

多重因素下的通货膨胀

前面曾谈到,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常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压力既有内部因素,即大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抑制金融危机的冲击;又有外部因素,如美元贬值,世界大宗原材料价格不时上涨并传导至国内市场;此外,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相应迫使人民币供应增加,等等。

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通货膨胀,显然比单纯由内部需求拉动的状况要复杂。治理难度自然也更多要平衡多方面利益,权衡内外关系,从具体实施调控货币供应过程说,无论是调控度、节奏和方式都要受多因素牵制,要从中权衡利弊。以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情况讨论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应有之义

前面已讲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无论是由哪种因素促成,最终都会谈及货币供应。因此治理中都有紧缩货币供应的需要,只是在实施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第一,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例如按国内市场状况和紧缩货币供应的程度,确定了抑制物价的预期目标,但是由于我们不能控制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和游资隐蔽流入的影响,使预期目标落空,并引起社会上失望和不安的情绪。因此,科学测定物价水平目标,有必要讲明测定的复杂性及可选对策,使公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第二,紧缩货币供应主要是一种总量控制,并且主要是调控增量。因而,受冲击大的是银行和中小企业,而过去已放出的过多货币存量,大多仍持有在富有层手中,并在市场游荡,这正是我们当前见到的现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思路是堵,切断游资冲击渠道;另一种思路则是疏,即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引导游资流入实体经济。

第三,调控方式的相互牵扯加重,使方式选用出现两难。例如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下,需要调高利率,但又可能出现由此刺激游资流入加大货币投放;又如法定利率不能调整到位,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方式效能受到限制。正是由于这些牵制的存在,当前较多使用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方式,以对冲外汇占款不断上升的影响。这样做易行、见效快、涉及面较小(相对提高利率)。不过,如果持续间歇地运用这一方式也会形成某些消极影响,形成公开市场资金(短期资金)时紧时松的波动,不利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公开市场资金紧时市场利率自会上升。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难免迫使法定利率提升。因此,如何因时、因势将几种调控方式配合灵活使用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多配合、综合治理

通过紧缩货币供应调抑需求。这是一种总量调控,如何能紧缩到应紧缩的部位,而又不伤及该保的部位,就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协调政策,达到有保有压的效果。否则,总量调控就会事倍功半。因此,由多重因素形成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出现一方面有调控需求,另一方面推动扩张货币供应和物价的因素继续滋长的情况。此时总量调控会穷于应付,必须缓解推动上涨的压力。总之,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综合治理,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要涉及不少方面。以下仅从融资角度讨论目前社会关心的几个问题。

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一方面抑制该压的需求,另一方面支持市场紧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增加市场商品供应。近期实施的一些政策,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引导民间资金流向。随着货币收缩,银行资金偏紧,但民间相当数量资金游离在调控之外。如果只去堵,则堵不堪堵,需要引导其流入实体经济,其方式可灵活些。例如扩大民间资本投入领域,并给予优惠,选择经营规范的一些金融机构,引入民间资金并合作开发项目,如安居工程,等等。

第三,调节外汇收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多年累加相应扩大了人民币供应,这成为实施货币政策面临的课题。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对冲方式,但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未免陷于被动。应该从长考虑,加以缓解。可供寻求的恰当方式,通常提到的有以下措施:

平稳国际收支,严格监防国际游资隐性流入通过简化进口手续及降低关税等方式,鼓励进口,特别是国内稀缺的大宗原材料的进口,形成物资储备,适时平抑物价。此外,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1篇11

关键词:通货膨胀;结构性;二元经济;劳动生产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71-04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aggregatedemandandsupply,thepaperindicatesthatcurrentinflationmainlyfromunbalancedaggregatesupply,andthenatureoftheinflationliesinlowproductivityofagricultureandthepricecontrolbythegovernment.Thevalueofagriculturalproductshasbeenunderestimatedandshouldbere-adjusted,whichresultsinstructuralinflation.ThestructuralinflationisnotonlytheresultofdualeconomystructureinChina,butalsothehiddentroubleofcomprehensiveinflation.Therefore,constrictivemonetarypolicyshouldbeadoptedtocontrolinflation.Meanwhile,activepositivefiscalpolicyandindustrialpolicyshouldbeusedtoincreaseaggregatedemandandtoexpandeffectivesupply.

KeyWords:Inflation;Structure;Dual-economy;Productivity

关于通货膨胀的起因,理论上已较为成熟,形成了诸如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结构型、预期型等多种通货膨胀理论。这些通货膨胀类型基本可被分为两大类:需求拉动型和供给推动型。自2003年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得到缓解以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也无非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总需求层面,二是经济结构层面。

从总需求的结构看,其拉动因素无非有三:消费、投资和国外需求。尽管2007年数据显示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有所上升,但国内消费不足仍然是我国始终没有改善的宏观问题;投资近些年虽然明显增速加快,但事实上受到消费的约束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约束,已经有所下降;而由净出口代表的国外需求近些年来一直保持迅速上涨态势,国际贸易的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多,而强制结售汇制度则使外汇转变成人民币投入市场,从而造成基础货币的投放过量。显然,我国需求拉上的因素主要根源于国外需求。然而,这种来自于国外的需求已经被中央银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得以化解。如人民银行连续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锁定了2万多亿元流动性。

瓦尔拉斯定理表明,货币的超额供给意味着商品的超额需求。我国2007年16.7%的货币供应量水平,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国际范围来看都不算高,因此,需求拉上的立论恐怕很难成立。排除需求拉上后,下文将从经济结构层面进行分析。

一、总供求平衡下的一个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

通过经济结构因素来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早已有之,即“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指的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之时,因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保持一致的矛盾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这里的“结构”主要指“经济结构”,通常是对经济体系中所有制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多种实际因素的统称。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主要在研究拉丁美洲经济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塞克尔(Sunkel,1962年)、P・斯特里坦(P・Streeten,1962年)和W・鲍莫尔(W・Baumol,1967年)的著述。本文借鉴鲍默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并加以改进来简单描述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产生机理,再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做详细分析。

首先做以下假定:

假设一: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且只有劳动要素投入。

假设二: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以劳动生产率高为特征,农业部门以劳动生产率不变为特征。

假设三:农业、工业部门的产品定价分别均遵循成本、利润加成原则。

假设四:两个部门的货币工资均按照同样的速率增长。

根据以上基本假设,我们可以写出如下等式:

Y?琢g=?琢N?琢g(1)

Yin=bNin・egt(2)

Wt=W0・egt(工农业具有相同的工资增长率)(3)

其中,Yin表示工业部门产量,Y?琢g表示农业部门产量,因子?琢和b・egt分别为这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N?琢g表示农业部门劳动人数,Nin表示工业部门劳动人数;Wt表示t时刻的工资水平,W0表示初始工资水平。

由于假设只有劳动投入,而农产品定价基本只反映劳动力成本,且农产品定价非市场化。而工业部门在定价时则可以根据其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因此,定价时,农产品价格就是劳动力成本,而工业品价格则按照劳动力成本加上利润来决定,且利润的增加将反映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R=R0・egt)。因此有:

P?琢g==(4)

Pin=+R=+R0・egt=+R0・egt(5)

其中R为利润。对(4)、(5)式分别求导,可以得出:

?琢g==g;in==g

设?准是农业、工业产品的交换比率,即?准=P?琢g/Pin,则此时=?琢g/in=1。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均衡上涨,通货膨胀出现。但此时出现的是均衡的价格上涨,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率将保持不变。一旦模型中的条件不能满足,使得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率出现差别,则必定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例如,如果工业产品也只遵循工资成本原则(Pin==),则必定会出现农业产品价格上涨,而工业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琢g==g;in==0),从而使得农业产品价格增长超过工业产品价格,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

显然,该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即便在总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也有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根源于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其表现却为经济中各类商品价格变动的非一致性(≠1)。从2007年度的通货膨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迹象――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9.9%,同时非食品类商品价格平均只上涨了1.7%。

二、基于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分析

(一)关于劳动投入和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述模型中事实上暗含着这样的假设:部门间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的流动。由于假定工资报酬率保持一致,因此并不存在着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力。然而在长期,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企业而言代表着产量的增加和利润的提高,因此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与其他资源会不断地转移向工业部门,从而导致农业供给减少,相应的必将导致农业部门价格的上涨。

图1我国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农业部网站《2007年农业发展报告》

而这种农业供给的减少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就已经成为了现实。由于中国长期存在着二元经济的格局,国家政策事实上并未对农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种粮获取的收入却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无疑打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期盼能从城市中获取更高的收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意味着同等劳动力总数的前提下,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始流向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见图1)。

此外,耕地面积也在持续减少,2007年净减少460.2亿亩,实际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已经逼近十一五纲要中规定的18亿亩的警戒线(见图2)。

图2我国历年耕地面积单位:千公顷

资料来源:农业部网站《2007年农业发展报告》

这些无疑都是对农业供给,甚至是总供给方面的负面冲击。事实上,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是符合现代产业转移规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对此已有所描述: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移动具有规律性,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农产品供给减少的结论。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甚至在下降时,这一结论才能成立。

(二)关于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模型假设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保持一致(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为?琢,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为b・egt)。这与我国现实基本适合: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近年间并没有大幅增加,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出现巨大差距(见图3)。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由农业人均产值来表示(农业生产率=农业产值/乡村总人口),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由人均GDP来表示。

图3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对比单位:元/人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2007年农业发展报告数据整理而得

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的前提下,结合前述劳动力减少的情况,可以初步得出农业供给减少的结论。

马克思曾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事件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①。我国目前这种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显然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的根本原因。“剪刀差”指的是工农业产品在交换时产生的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呈现“剪刀”状(=?琢g/in

国家在对“剪刀差”进行调整时,一般来讲不会是调低工业品价格,而是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商品的价格,即调高农产品的政府收购价。因此,必然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当前这种农产品价格涨速居高就体现了对“剪刀差”的修正,也是多年来淤积的农产品价格调整压力的一种释放。

(三)关于部门间定价权自主性的差异。模型中假设农产品的价格即为劳动力价格,而工业产品价格则为劳动力成本加利润。这种假设是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农产品定价多为政府主导,除少数高端产品外,农民并没有定价自。历史上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起源于农产品价格高涨,也导致政府的农业改革一再搁置。因此,我国农产品价格事实上根本无法正确反映农业劳动力的价值,这种对农产品价格及农业劳动力价格的长期抑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在长期形成交换比率的非均衡状态(

农业劳动力被长期低估的后果是造成粮食供给的减少,同时,由于粮食价格无法正确反映生产成本,因此,农业供给对于价格的反应也极不敏感,一旦遇到对农业超额需求的增加,则只能通过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实现。如果这种价格调整速度超过了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则会出现交换比率上涨的现象,从而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结构性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比全面性通货膨胀更为强烈。

首先,结构性通货膨胀将损害部分人群的利益。从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历史来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几乎毫无例外地起源于食品部门的价格上涨。而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这种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将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迅速下降。不仅如此,因为各种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不一样,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不利影响,容易更加扩大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结构性通货膨胀可能与失业并存,形成滞胀。在我国,由于价格体系整体还较缺乏弹性,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因此,面临需求持续的变化时,价格的信号不完全准确,且极易产生价格上涨不一致的现象。这样,必定有某些商品市场无法出清,存在着生产停滞的危险。因此,结构性通货膨胀相对更容易造成滞胀。

再次,结构性通货膨胀很容易通过成本链条进行传导。有经济学家指出,一旦最弱势的经济部门也开始出现通货膨胀迹象,就意味着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由于农业提供着基本生产资料,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因而很容易通过价格传导至下游产品。并且,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其价格相对更容易转移至下游产业及消费者。

最后,结构性通货膨胀相对更难以治理。由于经济结构层面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基本属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因此解决难度较大,改革的阻力也较大。况且对于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本身就需要正常的发展周期,其效果必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将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的种种弊端再次显露出来。如不及时解决,即便这种通货膨胀会被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所消化,也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继续爆发。

四、多种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治理结构性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失衡是导致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当前这种二元经济及产业失衡状态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由于货币政策调节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效果明显,但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调节却乏力,因此必须在控制货币总量的前提下综合使用其他措施,才能够解决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一)继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

结构性通货膨胀也会由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现出来,而货币供应量代表着有效需求,因此,控制住货币也就是控制住了总需求,紧缩的货币政策仍将大有作为。但是治理通货膨胀仅从货币入手显然是不够的,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搭配使用具有结构性特征的政策,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理通货膨胀。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有效供给

既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来源于供给面,因此,对总需求的管理同时还应配合对总供给的管理。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保证有效供给的扩大具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当前我国还面临着能源价格高企的挑战,因此财政政策尤其应该重视微观企业的经营环境,可通过减税等措施来扩大有效供给,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三)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提高劳动生产率

本文模型及分析已说明,只要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够大于或等于收入增长率,则必然可以缓解通货膨胀。而由于工资具有向下刚性,调整工资相对难度较大,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便成为必然之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工业先行的政策主导下,农业曾处于抑制状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农业的支持要实实在在的作用到农民身上,加大投入,积极鼓励农业创新,保证粮食供应的充足,这不仅关系到当前农产品价格涨势的缓解,还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

[2]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

[3]Julio.H.G.Olivera,1964,“OnStructrualInflationandLatin-American’sStructrualism”,OxfordEconomicPapers(pre-1986);Nov1964;16,3;pg.321.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乡镇债务的成因及化解对策乡村负债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民间借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成因及化解对策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浅谈中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析村级债务的成因及化解对策企业领导“三躁”情绪成因及化解村级债务成因及化解对策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通货膨胀的深层次成因及治理对策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需求角度的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2]肖光荣.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3):78-88.

[23]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2.

[24]施雪华,邓集文.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9(6):30-3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求职意向英文
  • 下一篇:国际法学论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