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医药卫生领域的关注,或将使该板块在中长期成为黄金板块,下半年医药股有望成为继房地产和券商板块之后新的“行情引领者”。
医药行业利好风频吹
医药板块的全面走强,与国家相关部门不断释放利好消息有关。
日前,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未来将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完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而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处长李宏也于近期表示,“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将达4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部分的产值将达3.6万亿元。这意味着相关领域有望最近几年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长,将大大领先GDP的平均增长水平。
《规划》还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支持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选择的中药新产品走向市场,支持紧缺、用量大、且有较好种养基础的野生药材品种人工种植养殖,以及中药生产关键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一批聚集效应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并打造一批中药龙头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各项具体目标的逐步公布,中医药企业将会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拥有保密配方的企业更是受益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年,一些利好医药产业政策还将密集出台。其中,完整版《基本医药目录》有望在今年7—8月份出台,《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将于9月1日开始实施,《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的下一批专项计划和《生物医药工程产品发展专项》等也将。
“最大的吸引力是医疗改革的推进,原来行业发展的一些不明朗因素得到明确,经过去年全年的下跌,其估值相对成长性已经非常便宜”,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下半年如果市场不出现系统性的下跌,医药股有望成为继房地产和券商板块之后新的“行情引领者”。
金鹰基金公司专户投资部副总监林宇坤也表示,下半年医药板块可进入最可关注前三之列。
行业收入同比回暖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第一季度医药经济运行状况。2012年1-3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560.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1%,呈现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各子行业表现突出,特别是制剂业达到1055.48亿元,同比增长23.57%。增幅明显的是中药饮片业和中成药,分别增长34.48%和32.13%。2012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随着医改体制的逐步实施,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医药行业经济将稳步发展。
与此同时,来自医药上市公司一季报也显示,收入同比增速在连续5个季度下滑后首次抬头。据数据显示,和2011年四季度相比,一季度行业销售收入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8.8%和4.2%,环比分别增长7.3%和29%;一季度净利润恢复性增长主要得益于期间费用率的环比下降,2012年一季度期间费用率环比2011年四季度下降3.2个百分点,在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后首次下降,预计全年依然会处于较高水平;收入同比增速在连续5个季度下滑后首次抬头,因此,市场人士判断在政策预期可能宽松的背景下,未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长江证券认为,2012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不会低于18%,医药企业盈利下半年有望逐季提升。
优质公司投资价值凸显
正因为如此,近期陆续有资金开始配置医药股,不仅仅基金,也包括一些游资热钱的短线资金,前者关注的是医药股长线投资价值的显现,后者关注的是医药股的短线题材催化剂刺激的相关品种。
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附加值相对偏低。从产品品种结构上来讲,我国出口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大类。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是从结构上来看,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中,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3.5%、9.7%和16.7%,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超过70%,中成药出口所占比重不足20%。之后,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96年~2006年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从73.5%下降到37.6%;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996年~2006年提取物出口额比重从9.7%提高到43.8%;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在波动中呈现小幅提高的特征,1996年~2006年中成药出口额比重从16.7%提高到18.7%。但总体上,1996年~2005年以来,以中药材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没有改变。2006年中药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中药材,成为第一大出口来源,中药材成为第二大来源,中成药成为第三大来源,中药出口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6年~2010年一直维持这种出口格局。总体上来讲,1996年~2010年间虽然中药材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到近40%的份额,同时,中药提取物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超过40%,二者合计的比重超过80%。相对来讲,中成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20%。实际上,早在1989年,我国中成药出口就达到了1.1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30%,1991年~1993年间,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一直都维持在30%以上,不过逐渐开始表现出下降的特征,从199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重降到了20%左右,之后,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20%以下,例如,2010年中成药出口额增加到3.54亿美元,但是占中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不足20%。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意味着我国中药出口品种的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市场相对单一。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覆盖国家和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2003年中药出口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0个,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160个。但是,我国中药出口的目标市场仍然比较集中,相对单一,亚洲市场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中药对亚洲出口38985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71.9%,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3207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9%;对美国出口9124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6.8%;其他市场出口2872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3%。1998年以来,出口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从1998年的71.9%下降到2010年的65%;出口欧洲市场的比重有所提高,从1998年的5.9%增加到2010年的16.0%;出口美国市场的比重出现下降的特征,从1998年的16.8%下降到2010年的10%;出口其他市场的比重从1998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9%。总体上来讲,我国中药出口市场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亚洲市场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很小,1998年~2010年12年间,仅仅下降了6.9个百分点,欧洲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增加10.1个百分点,美国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6.8个百分点。
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2002年的报告中认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待批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药品地位”,对于目前已经在欧盟市场上以“膳食补充剂”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销售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获取“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15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膳食补充剂”或“食品”等形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2766家,其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1000家,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2010),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化,现阶段,通过“以医带药”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2012年从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基本现实,为了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使我国中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尽快摆脱中药出口以中药材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成药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在中药出口中的份额。
中国医药行业上半年运行分析及下半年发展趋势
2007年下半年,医药行业成本费用继续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但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回升。但上游原辅材料成本上涨、药品价格继续走低等因素,对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上半年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快速增长。今年1~6月,累计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3100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药品及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子行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销售产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药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化学原料药及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3.97%。
(二)效益回升较多。1~5月,全行业实现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36.1%,处于“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利润增幅较大。亏损企业1384家,行业亏损面为24%,较一季度下降3.5个百分点;累计亏损额18.1亿元,增长1.1%。
(三)出口增速减缓。今年1~6月,完成出货值37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回落5.17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行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分别实现出货值173和93亿元,增长14.6%和33.5%,增幅下降2.6和9.7个百分点。在成品药方面,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和生物生化制品,分别实现出货值34.9、17.2和3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4.6%和19.1%。
01
(四)药品价格继续走低。今年以来,国家对千余种中西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同时,今年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主要以挂网招标模式统一各省的药品采购平台,以低价为主导,药品价格总体趋降。
(五)淘汰落后步伐加快。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在年内制定出台。该标准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随着环保门槛提高,相当一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料药涨价。在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66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以发酵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居多。部分企业因环保问题停产,市场供应趋紧,受此影响今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等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类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今年前4月份的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平均单价增长41.6%,维生素C同比增长4.7%。相关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今年仍呈上涨趋势,下游产品及终端市场面临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
02
(二)部分品种产能低水平扩张的后果显现。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解决新增的产能,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将“仿制”作为“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大战频繁发生。
(三)行业投资大幅下滑。受2006年行业效益大幅下滑、行业门槛提高,以及从药品研发、生产、市场及使用各环节全面进行整顿的影响,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2006年全年累计投资仅为8%,为2004、2005年的一半水平(分别为17.9%和16.6%)。今年上半年1~5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2亿元,同比增长7.3%,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低水平。
三、下半年发展趋势
今年下半年,医药行业成本费用继续上涨的压力仍存在,但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