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例(12篇)

时间: 2024-03-31 栏目:公文范文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本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85-02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伯格曼和萨姆斯,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为缺席的学生补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到2011年,萨尔曼・汗的可汗学院对翻转课堂的全球推广,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翻转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在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且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探讨比较多,涉及高校本科教学实践效果方面的应用研究则比较少。

一、翻转课堂定义和特征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颠倒教室,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讲,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和内化两个阶段进行颠倒,在课前,学生需要通过观看教师精心制作或选择的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即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在课上,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协作探究,达到较好的知识内化效果。翻转课堂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流程,在理念上重新定义了学与教的关系,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这两大主体间的交互对话更为突出。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思维,与传统课堂对比,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见表1)。

表1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

项目传统课堂翻转课堂

教师角色知识与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角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课堂教学形式课堂讲解+课下作业课前学习+课中探究

课堂时间分配大部分时间用来教师讲解大部分时间用来师生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内容知识讲解和传授问题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的应用呈现内容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工具

教学评价方式纸质测试评价全方位、多维度评价

因此,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教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协商性的特点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两大教学主体,除此之外,学校、社会和国家也会参与进来,使得翻转课堂教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学主体,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知识、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课堂上下、线上线下沟通方面,也呈现出协商性的特点,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翻转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协商和反馈交流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过程。

2.教学资源呈现全面性、共享性特点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使用的教学资源呈现出全面性特点,资源数量庞大,资源质量也更加优化。同时,翻转课堂使用的教学资源还具有共享性的特点,翻转课堂上有大量教学资源,微视频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且通过各类学习平台实现了共享,使学生通过简单操作就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优质的课程资源。

3.教学载体呈现创新性、高效率、立体化特点

翻转课堂通过信息技术以微课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突破了传统课堂以语言与教材为主要载体的局限,教学载体呈现创新性特征。同时,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微视频来传递知识,并且在视频中使用图片、音乐和故事等立体化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4.教学过程呈现自主性、灵活性、可控性特点

翻转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并且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翻转课堂在“教”与“学”的时间上、地点上具有灵活性;翻转课堂以教学视频的方式传授知识,能够实现教学时间、进度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更能够促进教学各主体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随着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和实践,取得的效果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讲,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保守主义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学校为追求好声誉、好生源和好效益,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入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率上;教师为了职称晋升顺利过关,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而无暇顾及课堂效果;学生为了找份好工作,将大量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因此,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乃至学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主义观念。加之翻转课堂在我国还处于探究阶段,某些高校和某些教师的保守主义观念,仍使他们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打破,翻转课堂的推行和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推行实施,也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影响

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学习知识主要是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事先将丰富的纸质资料及多媒体资源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借助网络观看教学视频,搜索文本、动画及图片等资料,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和发现问题,并独立完成课余练习,检验学习效果。这一系列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督管理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生大多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模式,依赖教师指导,习惯教师监控,不愿意去自主学习,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影响和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环境的影响

1.班级规模

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授课的班级规模一般有三种形式:常规班级(1-2个班)、小班教学(1个班)、大班教学(3个班或更多)。尤其是公共课,一般都要达到10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0人,班级规模过于庞大,学生人数过多,这种情况下,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就只能被忽视,教师无法关注和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所谓因材施教就很难实现。翻转课堂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而教师则主要在课堂中面对每个学生答疑解惑,实施差异化教学,这种方式显然更适合小班制授课。而现实中很多高校师生比严重超标,加之学校有节约成本的需求,一般班级规模都很大,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频率很少,深度互动难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

2.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

翻转课堂从产生之初就依赖信息技术支持。目前在我国远远达不到每个学生(家庭)配备计算机及网络,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受到限制。再者,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并不通晓,利用信息技术自如地创设教学情境存在困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四)受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程度和有效搜索的影响

1.受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程度的影响

目前,教学资源可以说是海量的,但是专门用于本科教学使用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却并不丰富。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相当一部分还是由原来的精品课改头换面而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一些高校为了赶时髦,或者为了突显教学改革成果,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课程等的特征,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急于上项目,也草草建立了一批教学资源,有些甚至直接交给开发公司或企业来制作,但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能否有效搜索的制约

网络提供了无限庞大的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是海量的,而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系统的、校本为主的数字教学资源,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优质的校园云资源就成为当务之急。

(五)受课堂互动性程度的影响

在翻转课堂中各教学主体间的互动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资料,产生了困惑或发现问题,课上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并设置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遇到的问题,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必然增加。课堂互动程度越高,交流越频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六)受反馈渠道畅通程度的影响

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目前一些高校建立了智能反馈云平台,把学生每次学习之后的数据形成历史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形成每位学生一定时期的学习曲线。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成错误归类,指引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有效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七)受教学评价考核有效程度的影响

目前,翻转课堂教学评价考核,主要包括网络视频学习、章节网络测试、网络讨论区、见面课探究学习、课程结业考试、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出勤等,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效果进行监督和考评,其有效程度也是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八)受课堂气氛活跃性的影响

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变目前大学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堂气氛越活跃,互动交流越丰富,学生参与度越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在翻转课堂本科教学实践效果的探究中,其影响因素是全方位的,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学科的特点、课程的性质、学校的支持保障措施等,也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施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在引入和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调研、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克服不利影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实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婷.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116-118.

[2]李丽琴.翻转课堂:高校经管类课程的突破与尝试[J].武夷学院学报,2015,09:93-97.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开放教育;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在校生,他们多为在职想要提升自身学历的学员,由于他们受到工作事物和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导致他们无法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拥有可以投入学习的大量时间。电大系统采用面网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为学员提供大量自学资源的基础上为学员安排适量的面授课,用于重点讲解学员难以掌握的知识内容。由于很多学员缺乏主动学习的毅力和兴趣,导致他们在面授课上很难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翻转课堂”的出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转变为整个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通过前期调研与实践研究,开放教育中的多数学员和教师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持积极态度,认为应用得当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员的学习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就“翻转课堂”如何在开放教育中有效实施进行相关探究,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转课堂”的自身特点,让其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出路。

二、“翻转课堂”核心理念与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掌握学习:该理论强调目标定位,反馈矫正。“翻转课堂”的重中之重在于课堂活动中的协作、探究。(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5)人本主义: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主张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学生个性的培养。(6)教学设计理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制定解决方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7)自主学习理论:该理论不同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能力。(8)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该理论体现着集体行动的思想,通过合作互助同伴间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索,在互动互助中增长知识,得出结论。(9)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该理论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基于不一定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的学习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10)混合式学习:该理论将传统学习和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开放教育中“翻转课堂”实施的策略分析

通过上述对“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的探究,本节将着重研究如何利用上述理论指导“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实施的有效策略。1、“翻转课堂”教学环境要保证师生、生生间的积极互动。“翻转课堂”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完成,课上主要用于学生间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因此,构建一个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重要。为了营造良好氛围,教师需要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在学生互动减少或者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帮助,教师需要准备大量教学素材并对知识内容充分掌握。2、利用奖惩机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对于在“翻转课堂”上主动提问或积极回答其他学员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并探究其他奖励机制来促进学生持续维持这种学习态度。本研究认为,适用于开放教育学员的奖惩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学员,根据其参与次数为其准备级别不等的电子资源作为奖励,如电子书、各类考试的参考资料等;其二是对于长期不参与课题互动的学员,主讲教师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和想法,尽可能鼓励其参与进来,对那些仍不参与互动的学员,其平时成绩适当降低;其三是对于偶尔参与互动的学员,每次参与互动后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并对其回答进行补充,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内容,以此来鼓励这部分学员积极地参与互动。3、对“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良好设计。很多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环节的翻转,即课堂用来解惑答疑而课外用于知识学习,既然课堂时间转变为解惑答疑,教师只需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引导学生之间互动讨论即可,对这一环节教师并不需要特殊设计。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持有上述观点的教师不占少数。本课题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正确。“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并不仅限于课堂内外的翻转,而是整个教学模式和思路的翻转。“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并不是学生间无序的就知识内容的问题而进行的自由讨论,教师需要对学生讨论的各个环节加以引导和提示,需要精心设计好整节课的讨论主题和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看似主动灵活的自由讨论过程中得到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针对“翻转课堂”的设计主要集中在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之上,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互动多讨论。4、教师在每节“翻转课堂”上至少要为学生提出1-2个有难度的问题。如果只是提出容易解决的问题,将使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觉得枯燥无聊,丧失学习的动力。难题的提出也有助于学员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开拓思路,对自己认知策略的提升有所裨益。在学员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以提示,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主探究,以至于最终解决难题。5、“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虽然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成人学习者,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也应多加考虑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像儿童一样在快乐中学习。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能够在一个和谐有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教师需要具有平易近人的态度,遇事多站在学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在面对学员回答不上问题、迟到等事件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给学生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回答问题,乐于在工作之余参加面授课的学习。6、“翻转课堂”中应至少同时包括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两个部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为学员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机会,教师应主动探究促进学员自主交流的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展望

“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变带来了一种新的尝试与可能,目前为止,多数教师对待这一教学形式持有肯定的态度。“翻转课堂”运用得当,可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可能,否则可能只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噱头,与传统教学相比并无大的提升,反而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用于制作或寻找合适的素材与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实践反馈,本研究认为一般来说,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适合学生课外自学,而涉及到技术、情感等的部分则更适合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每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都会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出现也不例外,然而,要想真正发挥“翻转”的功效,还需学者和专家、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与研究,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方能解决。相信在未来,“翻转课堂”这一形式的运用能够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可能,本文仅对“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实施的相关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日后“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真正提升提出一点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等.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3]姜艳玲,徐彤.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3

关键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改;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

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思政部全体教师以及所有大一新生的努力下,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改革如期逐步实施,并初步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翻转课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及其拓展,课堂展示成为学生热情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载体。《基础》课注重知、情、意、信、行的有机协调,旨在促进学生信道仿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基础》课堂教学传统的“师讲生听、师讲生记”,填鸭式满堂灌的单向传授,没有尊重学生对象的内心需求和个性特点,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易遭受学生的冷漠对待甚至逆反抗拒,“翻转课堂”改革对《基础》课来说,融课内课外于一体,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播指导相结合,是“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科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情景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渗透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灵活实施,也是教学评价过程性、民主性、公正性的鲜明体现,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与流程,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帮助学生在自身喜爱的内容与形式中自主建构生成正确理论观点。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思政部全体教师预先对《基础》课程学生学习问题与合理建议进行广泛调研,通过集体钻研“翻转课堂”相关基本理论和成功范例,在“翻转课堂”改革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理念思路、宗旨目标等方面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同时依托常态务实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对“翻转课堂”改革的宣传动员、题库建设、实施时长、实施步骤、实施形式、评价标准、跟踪反馈、结果运用、资料整理等进行了交流讨论,群策群力,拟定了《基础》课“翻转课堂”改革实施方案书以及各种评价表格;对“翻转课堂”改革实施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学生态度不认真不严肃,学生展示流于表面浅薄、脱离教材、观点倾向偏激、学生评价主观随意、课堂纪律秩序松弛、照本宣科、交叉重复等等问题加强有效调控与及时矫治,切实保障了“翻转课堂”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效取得。

自本学期《基础》课“翻转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思政部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师们因此增强了教学效能感。随着课堂艺术性、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的提高,学生们倾心投入、主动参与,立足于自身认知水平与兴趣实际,采用了PPT展示、讨论、辩论、歌曲演唱、音乐舞蹈欣赏、情景剧表演、调研报告、微电影拍摄、观后感分享等多种课堂展示形式,在愉悦享受和深刻感悟的氛围中内化了课程知识理论,在不断反观对照中提升了自身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素质,学生的艺术审美、调查研究、团队制作、课件制作、口才表达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传递正能量,激感共鸣,拂拭心尘干扰,导人向善,固化本心,锤炼坚强意志,强化行为一体化遵守等课程目标宗旨。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1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2-0105-03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

翻转课堂英文名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中文名翻转课堂、反转课堂、颠倒课堂。这是一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发端于“技术”:录制工具的普及,教学片段的录制和上传的便捷,YouTube视频盛行,大学公开课唾手可得,中小学的课程也能在网上触手可及,网络形成了巨大的“学校”,这是翻转课堂产生的前提。

翻转课堂翻转了“模式”: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家进行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预习),到课堂上,学生提出网络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针对网络上的学习内容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2007年春天,翻转课堂从技术层面进一步跃升到了教学模式,诞生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学校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解决学生的上学困难问题:用软件录制讲课声音和演示文稿,并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传到网络,也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后回顾和指导。这一教学模式后来在美国国内广泛推广,有效提高了升学率,降低了辍学率。

二、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学流程

翻转课堂在教学流程上反转了“教”和“学”的顺序,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节约课堂的时间,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讨论与交流。从课堂形式来看,翻转课堂个性十足,学习的过程贯穿始终,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课堂的学习时间。通过教学视频显现的引导性材料,学生课外的学习如一条长长的彗星尾巴,时时、处处燃烧、向外扩散能量。课内的学习运用的是美国教育家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中的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及时反馈,显性的学习效果可以直接发现,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有潜在的效果,隐性的影响巨大。

从知识内化和学习过程的角度,翻转课堂的流程变化也可以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以说明。加涅认为学生的学习阶段与学生的内部活动与教学的外部事件紧密相连,每一种教学活动都有开端和结尾,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八种依次交替的阶段:

在“翻转课堂”的学习阶段中,以一节课的设计为例,翻转课堂的流程课分解为四个任务:课程研发(视频制作)、在线学习(视频观摩)、课堂学习、课程反馈。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中的顺序彻底翻转了:处于最后阶段的“反馈”反转到了课前,正常的学习阶段本来是动机、领会、习得,翻转课堂从习得阶段发生了“翻转”,学习的动机在各个阶段都有效维持,因为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用动机支配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课前就已经习得、领会了知识,也完成了作业,到课堂上是保持、回忆、概括,课堂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外部的教学时间也从指导注意部分发生了改变,教学的过程是多开端的,在开始教学之前的阶段就融入了反馈,是全方位的立体翻转。翻转课堂的流程完全具备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各个阶段,只是各个阶段的顺序进行了颠覆,因此翻转课堂里时空倒置,场景立体互换,交叉循环,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具有技术和模式的双重特点,具体体现在:

1.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一个都不能少”。翻转课堂大尺度触网,而且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如果缺少技术,就不能形成模式,如果不是运用这种模式,技术也只是屠龙之技。整个模式中,线上学习貌似没有边界,但是要为线下的教学和教学内容服务,线下的教学又要以线上学习为基础。如果没有线上的学习,翻转课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线下的教学,线上的学习就没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更不会有教学的生成性。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或者说教学链中,如果把线上学习的教学视频比作一种产品,产品有生产有销售,相应地,教学也有研发与产出。翻转课堂模式的左端是研发――生产:教师的教,右端是产出――销售:学生的学。那么,翻转课堂模式的教与学只是先与后的问题,而不是哪一个更为重要,因为在整个的“生产”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在创造,师生同等重要,在互动、交流,在生成,在共享。同时,又可以避免学生在上学路上或课堂上的“追、赶、跑、跳、碰”,让学生赢得八小时之外的学习自由,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快速、便捷地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具有线上、线下,“一个都不能少”的特点。

2.教的变革与学的变革:“将翻转进行到底”。翻转课堂重新建构了学习的流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批判性的思维。

翻转课堂是建构中的翻转,是教的变革也是学的变革。学生可以利用教学的视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自主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求助,可以与同学沟通,更可以询问家长,做到凡有学习处,皆有吾师。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教学视频的制作,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都翻转了。教师的角色演变成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在建构学习的情境中,翻转课堂教学既有课堂的真实情境,又有网络情境。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建构知识,进行内化。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形成了团队,课堂上的答疑解惑,交流讨论,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批判思维,因此,是全过程的,长时间的教学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建构中翻转,也在翻转中建构,可谓“将翻转进行到底”。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现代启示录”。翻转课堂将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无关要素都排除,是高度净化和浓缩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着教学目标,翻转课堂的容量参照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各个年龄阶段“注意力的指向与集中”时间帧点。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教师制作教学视频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同时设置了“学习任务单”教师在课前对学习内容有了系统设计,整合了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提供了学习的方法和相关的学习资源,以文件包的形式传送与分享,因此能够将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在学科课程方面,线上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时间和地点都有灵活性,学科之间的教学可以相互渗透。翻转课堂目前主要运用于数学、科学等科目的学习,但是对于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的融合有所帮助,在相同的时间段和地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科目进行学习,不分主次,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视频资料进行暂停、回看,学科之间交叉的知识可以互相渗透,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另一个学科的学习形成启发。在整合与融合中,翻转课堂可谓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现代启示录”。

四、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

电子书的出现让人们担心纸质书被取代,更担忧传统的出版业走向没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称:“超9成国人看完电子书不买纸质书”。在刚刚过去的4.23世界读书日里,大家讨论了数字化时代的阅读,翻转课堂一翻转激起千重浪,当传统课堂遇到翻转课堂,孰优孰劣?

翻转课堂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全盘颠覆,线下的学习基本上是传统课堂,教师的作用仍然不能忽略,教学的目标达成的外延更加广阔。所不同的是,翻转课堂的线上学习和学习的过程。相比较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是新事物。马克思说: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避免了旧事物的种种缺陷。翻转传统课堂从技术层面避免了传统课堂的缺陷,但是否“完美无缺”?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首先从内部矛盾入手,翻转课堂进行内部分析,其次抓外部矛盾,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作外部比较。

运用美国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力克的SWOT矩阵图,借鉴相关研究,对翻转课堂的优劣进行分析:

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内部因素

将内部因素归结为教育中的主观因素,即人为因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翻转课堂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有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和个性化沟通。教师可以将直接指导和建议学习混合。

劣势在于:容易过度依赖教学视频,荒废了实时的言传与身教。因为作息时间没有规定,内容可以永久保存,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不良,形成惰性。因为耗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时间不充裕,学生匆匆看完教学视频,不作思考,会导致思维退化。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有限度,学生视力下降与此相关,70%的视力下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客观因素,即物质因素:教育影响。

翻转课堂中机会众多:更加自主的学习环境,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的是个性化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广泛参与学习,内容永久保存,可以有查阅和订正的机会,更让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结合,是过程和结果评价具有适应性。

翻转课堂的威胁也不少:韩涛认为“翻转课堂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不能忽略学生需求”,也就是说,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翻转无异于空中楼阁。同时,教师的技术水平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决定力量,实施翻转课堂有技术上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进行调试: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异化学习不等于盲目个性化,要在社会需求中体现个性,因此教育的普适性也不能忽略。在监控力度方面,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容易在遨游网络的过程中缺乏监控。在学习的深度上,视频仅仅提供了学习的材料,思维的过程需要预设和生成的共同作用,视频学习缺少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人格的感召,知情意行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如果翻转课堂带来的新鲜感失去了,学生就不能进行深入学习。在学科的适用广度方面,翻转课堂的“翻转”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通过SWOT分析,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也浮出水面:

具体运用层面,上海师大教育技术学院黎加厚教授给出了16条建议,结合翻转课堂内部分析以及与传统课堂的比较,有几条建议颇有启发:(1)时刻谨记教学对象:学生;(2)一个微课程一个知识点;(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4)不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5)给学生提示信息,比如颜色线标识、符号图标标记、屏幕侧边列关键词;(6)与其他教学活动配合;(7)恰当提问,提问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8)结束时有一个简单的总结(概括要点、梳理思路、重难点)等……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模式建立在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本文引入了图表和模型进行介绍。不过,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走向“模式化”,目前中国有一些学校已经运用翻转课堂取得了初步实效,这是可喜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学习中的认识因素:认知结构同化理论[M].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翻转课堂;优点;缺点

随着初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水平虽然明显提升,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颠覆了传统“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有更多的理解,且印象深刻。

一、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点

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翻转课堂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②拓宽学生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翻转课堂不拘泥于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新知识。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W生可以通过微视频、电影、手机的媒介学习英语。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它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学生在留出的这些时间内可以通过和同学交流思想获得问题答案,也可以自己动手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既然翻转课堂有这么多的优势,那么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翻转课堂呢?

二、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缺点

翻转课堂虽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缺点。如何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来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安排,是实施英语翻转课堂的难点所在。而且,学校应该考虑学生们是否希望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来学习英语知识,如果说学生们不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那么强制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中,学生都是在课堂之外对英语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严重影响到翻转课堂教学质量。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他们会认为翻转课堂不如传统课堂的模式好,所以不能做好个性化教育,翻转课堂是很难推广开来的。可以针对那些助学能力差的同学设计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最终使翻转课堂真正达到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三、如何运用好翻转课堂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方面的措施

①教学模式新颖。这种新型的模式与传统模式有着巨大的区别,它颠覆了原有的观念,了课堂教育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课堂的概念变得更加广阔,更加的生活化。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依赖于课堂,也不再依赖于教师,而是自己寻找或者开发学习形式以及渠道,或者是通过网络,或者是自学,还可以通过组团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最大的努力,如果还是不行就请教老师。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僵化呆板的原有模式,显得更加新颖,通过颠覆的方式将课堂学习的主课位置进行了颠倒,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自主性,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也将学习变得不再是负担。②以学生为核心。这种模式颠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宰性地位,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学生身上,使得学习的重心随着学生的变化而转移。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通过自主的系统研究学习之后,将问题过滤出来,通过对老师的悉心求教,来解除自身的困惑,从而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还强化了他们的思考与质疑能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学习问题比答案更加重要。③革新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基础,在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时,能够快速获取相关知识材料,使得时间被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极大扩展学生接受的知识面。不仅如此,这一教学模式还能够使多媒体得到更加充分高效的利用,尽管多媒体在原有模式也能够得到利用,但是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在下课之后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参照物,极易造成遗忘。但在这种新模式之下,对多媒体的应用更加随意、更加灵活,教师能够针对重点知识点制作出详细系统的教学视频,针对不懂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播或者定格,经过反复研究直到弄懂为止。④评价体系多元化。翻转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整体状况作出判断,可能是通过测试,或者是调查表,也可以通过学习记录或者家访的方式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不仅如此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出个性化评价,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进步程度都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内。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不仅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实践进一步证明,翻转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潘德胜.“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8):42-42.

[2]杜金津.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辽宁教育,2015,(10):14-17.

[3]马志强.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英语教师,2015,(2):59-62.

[4]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也面临着考验,必须积极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挑战,“翻转课堂”正是变革传统课堂一个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推翻和取代传统课堂,而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革新。

目前,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例如,有学者结合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实验研究,利用问卷、访谈、学习成绩对比等方法验证具体应用的有效性;有学者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有学者分析了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行性问题等,总体而言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理念性、探索性、策略性方面,而对于“翻转课堂”如何进行课前、课内、课后活动的设计,各环节之间如何衔接等问题则鲜有研究,不具有操作性。笔者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两步四阶段十环节”实现了知识传递、知识建构和内化、知识巩固和拓展的三位一体化。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科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011年春季,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使“翻转课堂”风靡全球,但他并非“翻转课堂”的首创者。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乔纳森?伯格(T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采用录制视频并上传网络的形式,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创造出了“翻转课堂”的雏形。之后,“翻转课堂”被称为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它并非凭空走入教学实践的,它有着坚实的前期理论探索。

微课是指时间在7~12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内容的小视频。它有以下特点:(1)服务于自主学习,兼顾移动学习需求;(2)针对某一知识点,主题突出、设计合理;(3)以教学视频为主,包含辅助学习素材。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可以应用视频播放器的快进、暂停及回放功能,及时做笔记和进行思考,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并方便一段时间的巩固复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的比较分析,探索微课的开发思路和方法,提出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的微课设计方法。

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不应该只是一个视频,而是服务于课堂的一个环节或者几个教学活动的集合,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它以教师讲解、演示的“微视频”为主,辅以课件、案例、素材等资源的学习资源;以“微作业练习”为主,辅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反馈。其中微视频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完成整个微课学习的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得教学模式有操作依据、有理论支持,我们必须理清课堂翻转的过程,把握翻转课堂的特征,遵循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1)理清课堂翻转的过程。本人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后,认为课堂教学结构翻转的过程如图1所示。

(2)把握“翻转课堂”的特征。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结构的翻转,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翻转后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的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则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学生从“群演”变成了“主演”。有效的“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课堂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课堂内有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遵循“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时,应该遵循相关理论,依据以下设计原则:

原则一: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完成,课内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等活动。老师要把课堂的舞台让位于学生,成为协调者和指导者,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原则二:要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传统的课堂选取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组织,使得基础好的学生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而基础差的学生认知负荷过高,阻碍了学习。因此在翻转课堂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微视频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灵活选择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时间,不用担心是否影响其他同学的进程;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视频,不必担心知识点的遗漏;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用担心答疑是否及时有效,从而实现真正的分层教育、个性化学习。

原则三: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过程中,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不必像在课堂上听讲那样紧绷神经,摆脱了群体教学模式中教学进度的困扰,学习不再受时间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直至掌握所安排的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不难发现其关键是课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课堂内如何设计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而“翻转课堂”的特征和设计原则是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本人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和设计原则,在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应用案例后,提出了“两步四阶段十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课下借助微课完成知识的自学,通过自测和同学间的在线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并通过网络在线调查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老师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第二步:课上,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学后暴露出的问题,精心设计并讲解,然后组织针对性训练,紧接着是一对一的讨论,面对面的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课上,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课堂张弛有度,呈现螺旋式前进,直到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两步”的划分最能体现“翻转”的思想。

一节完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课时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适当控制每一课时的“量”,保持合理的教学进度。在控制“量”的前提下还要把握“质”,就是教师要精选微课讲解的难点,因为我们仅仅是把知识的初步学习放在了课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的时间。由于讲解的时间短,所以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更高,从片头到片尾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微视频设计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和在线测试题等。同时,“微课的录制”是一个全新的环节,它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活,应该根据内容特点,选择相应的录制方式。例如,铁架台+手机、录屏软件+PPT、摄像头+扫描仪软件、录屏软件+写字板+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等方式。为了提高微课的录制质量,学校还专门投资建设了录播教室。

第二阶段:记忆领会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微视频,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教师所设置的过关任务,实现知识(技能)的传递,顺利完成记忆领会的过程。微视频具有可快进、暂停、重复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不懂的过程可以反复看,一看就懂的问题可以快速看,这对于接受能力较弱、接受较慢的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帮助,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学生通过在线自测,在线答疑,向同学、老师求助,在线探讨一些在知识领会阶段的细节问题,帮助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过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在线答疑和讨论情况,及时获取微课教学效果并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三阶段:应用分析阶段。课上,师生共同努力首先解决记忆领会阶段教师搜集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类型,编写成问题链的形式,逐步将课时内容的难点分化,重心前移,同时选取恰当的方式组织探究式课堂或者讨论式课堂;在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设置典型任务,根据任务难易程度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学习,教师或在旁边观察学生操作情况或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适宜的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最后完成任务形成学习作品,实现知识深层次分析与初步灵活应用。学生通过疑难探究,合作突破,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再产生新的问题。每一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预设性的问题逐渐被生成性的问题取代,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课堂效率也大幅提高。

第四阶段:综合评价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把优秀的学习作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教师还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教师对于学生课下、课上的表现给予多元化评价,充分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过去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巩固作业,现在都在课上完成了,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也能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课后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选拓展任务,彻底清除了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

课下,学生之间进行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课上,师生之间进行疑难探究、合作突破、评价点拨、成果展示、反思总结五个环节,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即“十环节”。

教学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只能是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此,本人提出“翻转课堂”只是一个模式,让初入课堂的老师能有规可循,同时引起同行的关注与研究。

四、对“翻转课堂”的几点思考

1.“翻转课堂”实施需要的条件

(1)首先必备的硬件设施是人手一台电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的不同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大多数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室里最多配备一套多媒体设备,如果是集体播放,则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发展,所以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只有开放计算机房。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针对具体情况展开调查和讨论。对于一般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否都有这样的自觉性呢?正像与会的一位上海教师说的,他积极地投入“翻转课堂”的研究,但学生迫于完成各门课的作业,对看视频预习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必然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显然违背了翻转课堂的初衷。所以,在高中实施“翻转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有足够的自觉性的基础上。

(3)教师要有制作微视频的技能。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实践表明,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注意在声音的录制上声情并茂,同时还要考虑形式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丰富性、趣味性等。另外,教师要设置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交流经验、共享资源,也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总之,普通高中要实行“翻转课堂”,必须在设备和技术上得到保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有较高的要求。

2.对“翻转课堂”的展望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起源;认知负荷;模式;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105-08

自2011年以来,可汗学院(KhanAcademy)、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以及TED(TechnologicEntertainmentDesign)视频风靡世界。《2012年地平线报告》又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六种有重大潜在应用的新兴技术。不难发现,技术与课程逐渐向着深度融合的趋势发展。其中,翻转课堂成为各个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的一大焦点。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也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转课堂在各学科的应用推广及课前阶段的微课制作方面,很少有人从学习者心理过程视角研究其取得优异成效的原因,以及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另外,如果要推广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需要对其已有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应用。基于此,笔者从认知负荷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未来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也有人将其表述为反转课堂。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的GeneralSylvanusThayer有一套他自己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发放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上时间则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开展小组间协作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具备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也是翻转课堂思想的起源。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在1991年就提出,计算机在未来的教学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马祖尔教授还创立了一种他认为能使教学更有活力的教学方法——PI(PeerInstruction)教学法。他论述了学习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的传递,然后是知识的内化。这一观点成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理论基础。翻转课堂的独特之处正是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颠倒。

2000年,美国MaureenLage,GlennPlatt和MichaelTred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但是,他们没有提出“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的相关名词或概念。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OpenCourseWareProject,OCW)。拉开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结果他的教学视频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萨尔曼,可汗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信息。两年后,SalmanKhan创建了Khan研究所。全球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的盛行,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因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然后上传到网络上。以供旷课的学生课后学习。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旷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些在线资源去重温课程。后来,两位教师就尝试颠倒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模式。两位教师实施这一模式后,教学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从而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现在很多人称“林地公园”高中为翻转课堂的起源地。

2011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文中提出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鉴于美国翻转课堂实践成效惊人,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组织师资力量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借鉴翻转课堂模式。从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他们将技术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day),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充分说明,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国外学校认可。但是,我国目前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CNKI数据库中。以“翻转课堂”、“翻转教学”、“反转教学”、“颠倒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逐个审阅。内容相关的文献很少,从2012年开始有相关成果发表,2012年全年仅有20篇相关文献,2013年1月到8月,有28篇相关文献。可见,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且,从文献数量上来看,相比2012年,2013年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许多人将翻转课堂与网络课程等同。显得比较狭隘。网络视频课程确实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视频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翻转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互动环节。换句话说。是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表1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和网络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从认知负荷角度看翻转课堂

RamseyMusallam在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在其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时间-转换”(time-shift)观念下教学隐藏的认知心理问题。研究用屏幕录像作为课前训练(pre-training)工具去管理内在认知负荷的效果。

Sweller等人将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个体先验知识决定的。由于学习材料具有的元素数量、种类、复杂性是确定的,所以,学习材料本身需要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虽然,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学习者内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可以降低的。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学习者就会产生相对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如果材料包含较多的元素或元素问关系复杂,在新手的工作记忆中将每个元素作为一个组块,并且还要在工作记忆中建立每个元素问的联系,所以会占用工作记忆容量,增加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而专家头脑中已经具有相关的图式,即使材料包含的元素多或元素问关系复杂,专家会将这些元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这样在工作记忆中所要加工的元素就会减少,大大降低了工作记忆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如果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建构图式及图式间的连接没有直接的效果。或者产生干扰时。就会产生额外的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

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帮助建构图式和图式自动化的负荷。它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而外在认知负荷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负荷。比如,学习者会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比较、推理等,它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把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活动中去。

在RamseyMusallam的研究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另一组为不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在这个研究中,课前训练是作为教学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向学习者介绍概念的名称和基本定义,而且也会对最基本的现象进行整体介绍。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RamseyMusallam发现,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心理努力明显减少。心理努力是指认知负荷中实际分配的用于容纳任务所加需求的认知容量方面。心理努力在学习者学习时测量。而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是评测认知负荷估计的重要因素,进而可以推测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经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表现,课前训练组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明显比无课前训练组大。并且,RamseyMusallam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反比关系,课前训练对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有着明显影响。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心理努力程度明显下降。绩效明显提高。从而得出结论: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依据马祖尔教授提出的观点,学习分为两部分: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同化。RamseyMusallam将翻转课堂模式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描述为图1所示。

在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内化阶段里,课前训练的作用得以最大化,第二次知识传递的时候就为学习元素组块和管理信息的复杂性留下了空间。当翻转课堂作为探究性学习周期一部分的时候,课前训练的效果会被放大。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成功案例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并且,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时间。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阶段几乎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工作记忆对知识的加工阶段。然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图式形成阶段被放到了课后,课后学习没有老师在场,学生遇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容易产生挫折感。丧失学习动机。相反的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形成图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心是图式形成,翻转课堂的这一特征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以图式形成阶段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典型成功案例。

(一)国内成功案例

根据国内近十年的课改情况,十年课改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于是重庆江津聚奎中学借鉴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教学模式,在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为每个学生发放一台平板电脑,教师先把第二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在自学和预习的时候就通过平板电脑在网络上下载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可以掌握大部分知识,完成基本知识的传递,即完成工作记忆对知识的加工。这样,教师就不必用大量课堂时间向学生完成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为大家解答图式形成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吸收内化。第二天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图式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这所学校原来课堂时间的四十分钟用于讲解。实行翻转课堂模式后。只用十五分钟讲解。经过聚奎中学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聚奎中学总结出了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四步”和“五环”。课前四步:设计导学案——录制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制定个别辅导计划;课中五环:合作探究环节——释疑拓展环节——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

针对翻转课堂的问卷调查显示:82.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8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88.9%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学习信心。88%的学生认为知识要点更易理解,99.6%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自己做好笔记,63%的学生认为作业完成质量更好。17%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业负担,100%的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表示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参加项目实验。聚奎中学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将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理念,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教师课堂中少讲。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共赢。另外,录制的视频可以重复使用。也为老师减轻了负担。

(二)国外成功案例

美国克林戴尔高中在2010年实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一个学期后,实验班的140名学生。各科的不及格率分别降低为:英语语言艺术33%、数学31%、科学22%、社会研究19%(原来一直在50%以上)。其校长格雷格,格林在历时两年的试验后,在全校全面推行了此模式。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可以上网的场所。学校就在课外时间为学生开放一小时的校园电脑。科林戴尔高中的实验班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增长。叛逆感会降低。自然而然的违纪事件就减少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此外,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实行翻转课堂后也取得了优异的效果。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据统计结果显示:使用互动教材的学生中有78%的人获得了“优秀”或“良好”排名,而使用传统纸质教材的学生只有58%获得了相似排名。虽然数字化互动教材的费用高一些,但是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教师就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学生互动和为学生解决问题方面。互动化教材也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沟通的平台。在技术上帮助学生与教师沟通。当然,数字化互动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正确地使用互动教材。

四、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

(一)Explore-Explain-Apply和Explore-Flip-Apply模式

RobeaKarDlus于1977年提出Explore-Ex-plain-Apply模式,因为受到皮亚杰发展理论的影响,RobertKarplus认为学习科学应该是: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学习者形成新的推理模式。这是由学习者与实际现象、学习者与其他人的想法之间的交互形成的。RobeaKamlus提出了三阶段的学习周期,如图2所示。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依据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在最低限度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提出一些以他们目前的推理模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Karolus模式的第二个阶段是概念引入和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表现得更为活跃,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解释来获取知识。最后。在应用阶段。学习者将概念应用到新的领域,扩展其适用范围,学习者需要通过重复练习来获得新的思想,思维方式得以稳定下来。

RamseyMusallam一直致力于探索翻转课堂模式,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充分利用好翻转的方法。如何把“翻转”应用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他经过对Karplus模式的实践后发现,此模式的第二阶段“解释”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另外,由于“解释”的部分被放到了课外进行,正好与传统课堂相反。经过进一步的反思,Musallam认为将“解释”(Explain)阶段改为“翻转”(Flip)更为合适。然而,“解释”阶段的视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20至30分钟的视频了,新的教学方法呼吁创建更短的、更具体的视频去解决学生探索阶段的误区和同化过程中的错误。他认为教师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创建复杂的视频,简洁的视频有更好的教学意义。这样的话,技术就成为了教学方法的工具,而不是反之。

图3为RamsevMusallam提出的探索一翻转一应用(Explore-Flip-Apply)模式。这一模式是以Ex-Dlore-Explain-Apply模式和Think-Ask-Understand(TAU)学习方法为基础的。并且结合了同侪互助教学方式(PeerInstruction,简称PI)、即时教学(Just-in-timeteaching,简称JiTT)、引导式探究(GuidedInquiry)理论。

探索(Explore):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材料,希望学生自己能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在整个“探索”阶段主要分为三部分:任务、活动和结论。

由教师提出任务来引出主题,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然后组织活动。RamseyMusallam就是依据PI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教授“沸点”这一单元时,他要求学生先做一个热身问题:在冬天,为什么要在结冰的路上撒盐?首先由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然后3至4个学生为一组,各组之间分享答案,并且把答案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传到谷歌电子表格里面,教师将所有答案收集起来。

RamseyMusallam进一步提出“添加氯化钠后对纯水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最终形成数据表格。教师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最终学生形成自己的结论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开放式实验来进一步探索,并对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论,但是教师不给出唯一的正确答案,这次实验的目的只是纯粹地让学生探索。

翻转(Flip):使用教学视频的及时教学(JiTT)。这一过程是由学生在家完成的。及时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策略,建立在“网络的学习任务”(web-basedstudyassignments)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fac-tivelearner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学生在课前对基于网络的任务作出回应,教师及时去看学生的反馈以便调整课堂去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JiTT的关键是学生在课外准备程度的反馈,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后续的课堂。

这一阶段主要包含两部分: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与提交视频反馈。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在视频中,教师会对相关概念、定义进行解释,并且会提供与“探索”阶段有关的案例。目的是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引入概念。提供一些典型案例。例如。Musallam会在相应的教学视频中引入相关概念、定义、方程以及提供两个解决问题的例子,并且将谷歌电子表格嵌入到视频下面。要求学生在看完视频后作出总结。另外,视频中第二个例子只讲一半,然后要求学生去解决剩下的问题并将答案提交到谷歌电子表格中。目的是通过学生总结和完成问题的情况,去总结学生遇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

应用(Apply):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测试、材料延伸、评估。这个过程是在课内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应用阶段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更为专业的实验应用任务、个人或小组问的问题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班级竞争等。对学生进行测试后。还有提供给学生对知识的延伸以及应用的资料。最终对学生进行评估。在Musallam的化学课中,他在检查学习者理解程度之前先解决前一天晚上学生关于视频内容的疑问,然后集体讨论大家都存在的问题,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来解决它。学生通过整理学习包中的问题来准备第二天的测试,测试后,Musallam开始一个新单元。

RamseyMusallam将翻转课堂的实践活动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结合。基于他自身的研究。以下是他认为翻转模式中应该有的几个重要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学习者记忆和理解:(1)在课堂中。Musallam总是通过开放探索去介绍新的技术或者概念。学习者通过亲身经历实验和错误去学习。在真正接触到理论之前是由学习者自己探索的。(2)学习者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求其用自己的语言去对视频进行总结,从而迫使其去回忆和整合信息。(3)Musal-lam在解释某个概念时使用相同的视频资源,这使学习者熟悉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4)Musallam限定学生一次观看一个教学视频。以避免信息过载。此外,Musallam的视频尽可能简单。通常白色背景搭配文本和简单的图。

(二)杰姬,格斯丁(JackieGerstein)模式

杰姬·格斯丁(JackieGerstein)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实现翻转课堂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不知道在课堂时间他们应该怎么做?对于习惯了使用说教模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框架帮助他们实现课堂的翻转。基于这一思想。杰姬·格斯丁尝试创建了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它提供了一系列基于体验式学习周期(ExperientialLearningCv-cles)和麦克卡锡的4MAT教学模式(BemiceMc-Carthy’s4MATCycleOfInstruction)的学习活动。如图4所示。

1.体验式参与(ExperientialEngagement)

体验式参与阶段包括体验式学习活动、科学实验、模拟、游戏和艺术活动。整个学习周期从一个体验式的训练开始。在本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真实的、动手的活动,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麦克卡锡也曾提出。学习活动要设计得身临其境,要让学习者乐于将先前个人经验与探索内容联系到一起。并进行有意义建构。另外,通过实验引起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这也符合杜威的教育思想——经验对教育有着根本性影响。教师负责构建和组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因为这影响每一个学生未来潜在的经验。

本阶段的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的。如果是在混合学习中,那这就是面对面教学中的同步活动。如果是在线网络课程,学习者会被要求参与社区活动,参观博物馆……或者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实践活动或模拟。例如,通过AdobeConnect,Elluminate进行实时同步网络研讨会。

2.概念探索(ConceptExploration)

学习者会在本阶段接触到体验式参与中所涉及的概念。在“概念探索”阶段。课程内容是通过视频、内容丰富的网站、像PHET的模拟和在线文本呈现的。麦克卡锡强调概念必须以可理解的形式呈现。他认为。向学习者提供网络资源和下载媒体。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方式,这应是翻转课堂的主要优势。

在一个用户集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播客以及有丰富内容的网站。这些媒体可以与其他学生分享。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可以针对视频、播客、网站内容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Etherpad或GoogleDocs,学习者可以向其他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问题,视频甚至可以被嵌入Voicethread中。以便学生能够对内容发表评论。当然,在面对面教学中,学生可以把他们的问题带到实际环境中。另外,学习者可以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利用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比如,他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观看视频,也可以反复观看他们特别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地方。

3.有意义建构(MeaningMaking)

本阶段指学习者要针对上一阶段内容的理解进行反思。学习者可以通过博客、音频、视频等方式表达和建构他们自己理解的内容。如果是在学校系统中,这一阶段应是测试学生内容理解程度,那就建议采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这是对第一阶段体验过程和第二阶段学习内容深度反思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机会去反思,并用他们自己的实践安排使相关内容意义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经可以去独立思考,并且需要去做一些让自身得到满足感的事情增加自信。

4.演示与应用(Demonstration&Apphcation)

这一阶段中,学习者要去演示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并且以某种方式应用它,使得所学内容变得有意义。这是超越了反思和个人理解的。学生必须创造出超出课堂的、个性化的一些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符合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中的“创建”——让学习者创建一个新的产品或者观点。

这一阶段最好是以面对面的、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原因是:(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项目或工具。(2)同龄人和教师一起参与活动。这会增强学习者动力并提供更多的反馈。显然。在线课程中,学生可以做自己的项目并通过同步的、在线互动向他的同学和老师展示。

(三)RobertTalbert翻转课堂结构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教授在很多课程中实践了翻转课堂模式,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该模型简要描述了课程进行的流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课前与课中。课前主要完成一定基础概念的理解以及导向性的针对练习。课堂上教师不再大篇幅地讲课,而是先进行小测试。然后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促进知识内化。但这种模式仅仅适用于一部分理科课程,对于理科中实践性较强或者文科课程都有一定的局限。

国内南京大学的张金磊等人对RobertTalbert的结构图进行了完善。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此模型(如图6所示)相对于RobertTalbert的模型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实践方式,也表明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在翻转课堂中的工具作用。但是其基本思想依旧与RobertTalbert相同,此种模型的学科适用范围小。

五、有关翻转课堂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

随着翻转课堂模式的流行,微课作为翻转课堂课前环节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内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举办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微课程大赛等赛事,越来越多的教师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走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多集中于课前视频设计方面。课堂活动的组织方面少有人研究。研究者不应只注重微课的设计,翻转课堂实践效果较好是因为课前与课中活动的协调配合,只注重课前设计是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

(二)翻转课堂与“预习+传统课堂”

有人提出翻转课堂就等于“预习+传统课堂”的观点。在传统课堂中,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仅通过教材进行自学。到了课堂中。教师以讲授方式将学生预习的内容重新讲授一遍。可见,预习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熟悉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而翻转课堂也由两部分组成,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安排的内容。课堂用来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首先,在课前阶段。传统的预习中教师并不提供相对应的专业学习材料,一般由教师为学生留下任务,甚至只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而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是由教师精心安排的,教师将本节课难点、重点录制成视频或者提供相对应的学习材料,以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在学习后进行一定针对性的测试,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另外,在课堂中,传统课堂多数以讲授为主,学生即便已经通过预习完成了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要继续听教师再讲一遍,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且,仅仅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很难让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翻转课堂则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解答疑惑,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等等。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利用时间,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所以,不管是从课前还是课堂上看,翻转课堂都是不同于“预习+传统课堂”的。

[作者简介]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病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7(a)-0123-04

[Abstract]Asanewteachingmodel,theflippedclassroomteacheswithstudentsasthecenter,usessparetimetocompleteknowledgeandtakeadvantageoftheclasstimetocompletetheclassroomknowledgeinternalization,itsapplicationinpathologyteaching,itnotonlysolv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traditionalteachingofpathology,butalsocultivatesstudents'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andusespathologicalknowledgetoanalyzeandsolveproblemsinclinicalability.Flippedclassroomisanewteachingmode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ofpathologyintheinformationage.

[Keywords]Theflippedclassroom;Pathology;Teachingmodel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1],是医学生接触疾病的第一门课程。病理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枯燥难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授课,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授课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及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等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高了病理学教学效果。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两名化学教师为帮助缺课的学生及时补课,录制了其授课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供学生观看学习,有效解决了学生因缺课而导致的学习落后问题。此种方法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后,他们便试行推广以学生课下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而课上时间主要用于解答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美国一些学校逐渐推广开来,替代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教学模式。美国学者Bergmann等[4]则更好地诠释了翻转课堂理念:翻转既涉及时间的翻转,相关的“homework”在课前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后设置后续或扩展作业;同时还包括学习内容的翻转,课前教师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自主学习,课前即完成了授课内容传授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则运用课前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及与教师的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对知识的传授过程和知识的内化过程做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翻转安排,最终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5-6]。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搭建和教学结构的重构,构建了“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同时,这种把“教室课堂讲课+学生课后复习”转变为“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7]。

2翻转课堂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教育者纷纷尝试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国外学者评估了传统课程讲授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在研究生一年级心血管、呼吸系统和肾脏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者为传统教学课堂和翻转课堂学生提供相同的笔记和录音。翻转课堂组学生课前观看录制好的授课资料,在课堂上完成小测试或作业,随后进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环节。以完成同样的多选测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的指标。结果显示翻转课堂组学生的心血管和呼吸生理学课程成绩显著高于传统课堂组(P<0.05),肾脏生理学的平均成绩也高于传统课堂组[8]。另有国外学者回顾性分析了2013~2015年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等教育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共涉及5项研究,934名参与者。结果表明,在高等教育护理学课程中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发展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机会;翻转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在高等教育护理学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产生了中性或积极的学习效果[9]。

国内学者韩雪等[10]在其生理学教学的部分班级应用翻转课堂,发放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86.27分比73.12分)。此外,在解剖学[11]、病理生理学教学[12]以及病理学实验教学[13-14]中尝试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思考和探索。

3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1.1病理学的学科特点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枯燥、晦涩难懂是病理学的学科特点,如炎症的渗出过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各种类型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很多章节内容较难理解。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的学习依赖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前序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授课难度较大。在学习新课前,复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是必须的、必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以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使得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达到相同的水平[15],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病理学教学中历来存在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授课方式仅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很难将所有重点和难点讲解清楚透彻。翻转课堂提倡学生课前自学、发现问题,教师课上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的“翻转”使学生课前可以自己复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自学新课内容,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通过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使课堂时间变得更有价值[15]。

3.1.2学习时间及场所的灵活性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周期长,教学时间、地点固定,教学环境差等特点。而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微课、慕课等基础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医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变得灵活。当前大学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很多学生要利用大量时间勤工助学,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参与学生会工作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冲突,可以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信息时代,人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正在迅速改变。校园中,学生应用科技工具,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手持设备等寻求和获取信息极为常见[16],网络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越来越广的平台,病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拘泥于教室和病理实验室。

3.2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面对面的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件播放速度快,教师又极少板书,学生很难及时笔记,从而影响学生的记忆和复习,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少,学生的疑难问题更是得不到全面解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在课前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节奏,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反复观看、思考,记录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则针对课前发现并提炼出的具体问题与其他同学分组讨论,并与老师交流解决。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传统的“填鸭式”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充满求知欲的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知识的探索者与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17]。因此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4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3个环节:课前自学新知,课上内化新知,课后巩固新知[18]。

4.1课前自学新知,发现问题

教师课前把授课所用视频、课件、导学问题、练习题等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上校园网的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可下载相关的课件等资源。要求学生先完成自主学习,然后4~6人分组讨论,可交流学习心得或提出学习疑问或讨论导学问题和练习题等。教师在上课前要收集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如果某道练习题学生很少答对,教师则应思考在课堂组织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做到“以学定教”[19]。

4.2课上内化新知,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划分重点,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使知识点得到进一步强化,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20]。课上主要分为四个环节:①合作探究,在课堂中教师安排任务或并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解答。②因材施教,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③巩固强化,在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之后,每个学生各有收获,小组内部学生总结收获并巩固练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④总结点拨,教师总结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并对一些重点及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最后系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再次强调课堂中的重要问题。

4.3课后巩固新知,提高知识内化程度

教师与学生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在线交流互动,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进一步提高知识内化的程度。

以“血栓形成”章节的学习过程为例,课前老师将血栓形成模拟动画及导学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动画后思考问题“血液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血栓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什么是血栓形成?为什么会形成血栓?4~6人小组可通过QQ或微信群的方式讨论、解答并汇总问题解答情况,就不理解内容提出问题。课上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完成课前问题回答,老师针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强化学习重点: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需具备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条件。此时老师给出病例:“患者男性,16岁,中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1d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60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医生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血栓相关知识分析该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进行了血栓预防的宣教。

5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课前充分自学,根据自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当发现自己某些知识点欠缺,存在疑问时,可以复习相关课程并反复观看教学资料,思考揣摩。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和自律性。对于缺乏自觉性,没有按时自学新知者,其课堂上知识内化的过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课堂上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课前自学充分的学生,课上积极参与组内活动,回答问题踊跃;而没有自学的学生则依赖性强,难以互动。

此外,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作为病理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还要提高对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McParlandM,NobleLM,LivingstonG.Theeffectivenessofproblem-basedlearningcomparedtotraditionalteachinginundergraduatepsychiatry[J].MedEdu,2004,38(8):859-867.

[3]魏芳.病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学,2015,11(12):1151-1152.

[4]BergmannJ,SamsA.Flipyour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day[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2012:112.

[5]陈禹,郝嘉南,许冬明,等."翻转课堂"引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3-84.

[6]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4):60-62.

[7]张春玲.翻转课堂:一种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观察,2014,3(7):14-16.

[8]TuneJD,SturekM,BasileDP.Flippedclassroommodelimprovesgraduatestudentperformanceincardiovascular,respiratory,andrenalphysiology[J].AdvPhysiolEduc,2013,37(4):316C320.

[9]VasilikiB,HeatherB,RachelK,etal.Theevidencefor‘flippingout’:asystematicreviewoftheflippedclassroominnursingeducation[J].NurseEducationToday,2016,38(3):15-21.

[10]韩雪,段曰安,赵健荣,等.翻转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13-14.

[11]初国良,汪华侨,郭开华.基于混合学习的临床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42-644.

[12]刘慧萍,谷旭宇,张国民,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休克”教学为例[J].中医教育ECM,2015,34(4):33-35.

[13]刘鲁英,韩艳春,董孟华,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14-15.

[14]李蓓,刘源,刘文佳,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02-405.

[15]JenniferG.Theflippedclassroom[J].EducationforPrimarycare,2015,26(6):424-425.

[16]MortensenCJ,NicholsonAM.Theflippedclassroomstimulatesgreaterlearningandisamodern21stcenturyapproachtoteachingtoday’sundergraduates[J].AmericanSocietyofAnimalScience,2015,93(7):3722-3731.

[17]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68-72.

[18]陈加敏,朱承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86-91.

[19]林彩环,陈淑敏,唐忠辉,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设计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3):159-161.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9

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全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依据翻转课堂教学的要求及财务管理课程特点,探讨了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对其教学模型进行了设计,并分析了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提出了适当建议,以期为推动翻转课堂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财务管理课程;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哈佛大学物理教授Mazur最早开展翻转课堂研究,伴随信息技术进步以及教育资源开放运动、MOOC以及可汗学院的产生与发展,翻转课堂因其理念获得更深更广的技术支持而广受关注。2012年翻转课堂进入中国以后,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一直以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基础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与冲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和本土化,是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研究课题。

1翻转课堂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1.1翻转课堂的概念

关于翻转课堂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对翻转课堂的最早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MaureenJ.Lage和GlennL.Platt(2000),认为:翻转课堂即在传统教室里发生的事情现在发生在课堂之外,反之亦然。学习技术的使用,尤其是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JonathanBergmann(2012)指出: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它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化的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它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下学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高;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和独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指导者;它使教学内容得到保存,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复习,使课堂缺席的学生不被甩在后面;它是一种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范德堡大学教学发展中心(2013)认为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翻转,学生首先在课外接触课程即将学习的新材料(通常是阅读文献或观看视频讲座),然后在课堂时间通过问题解决、讨论或辩论等策略完成知识的内化。”Bishop等人(2013)认为:翻转课堂是一项包含课堂内交互群组学习活动和课堂外基于计算机的个性化教学的教育的技术。该定义排除了在课外不使用视频的教学活动,使得翻转课堂的定义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描述性定义来阐释。张渝江(2012)指出,翻转课堂就是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金陵(2012)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钟晓流(2013)等提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翻转课堂,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教学视频使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接受学习,教师通过提供协作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学习,进而改变学生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1.2翻转课堂的实践发展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该校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其授课用的课件加以讲解录制成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供缺课学生在家观看学习,这一教学方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现实可行提供了条件。之后,可汗学院的微视频、耶鲁公开课、TED视频等大量教学视频的涌现,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13年以来,国内部分中小学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重庆市聚奎中学较早进行了翻转课堂试验,但影响最大是由上海交大附中、西安交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长沙长郡中学、南京金陵中学等20所国内著名高中成立的中国C20中学慕课联盟”,这些学校借助于慕课”平台,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纵观我国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较少且滞后,同时翻转课堂与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研究也非常缺乏。

2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应用的理论可行性

2.1翻转课堂教学的条件

(1)教学视频。

在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是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课前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学视频在课外知识传授环节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可汗学院和林地公园高中教学视频共同特点,教学视频一般时间较短、内容多以题目为单元、声音生动明亮、讲授幽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注意视频的编辑。

(2)课堂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的成败不在于视频的制作,而在于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课堂中教学活动的组织,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精心策划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例如设计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设计一些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作品展示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真正被用来组织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到课堂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度内化,课堂时间得到高效的利用。

(3)网络交流平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后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定学习进度、自主学习。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完善、高校的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做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所做的练习的反馈情况时刻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彼此交流收获,进行互动解答。如可汗学院利用开放性的可汗平台,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微视频,还设计了学习路径供学生选择。美国艾尔蒙湖小学为学生搭建了Moodle平台,教师通过Moodle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其进行一对一在线指导。

2.2财务管理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财务管理课程以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为主线,紧密围绕财务管理基础、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本结构决策、股利决策与财务分析等六个方面,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等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条件和特点,财务管理通过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设想有一定的可行性。将课程内容的学习放置在课前,可节约课堂上宝贵的探究时间。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讲授材料在课下时间充分地接受知识等内容介绍、教师的讲解,而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用于相关案例、题目的探讨和与教师的交流,以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应用课前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课后,学生可借助于交流平台等多个渠道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2.3财务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设计好课前教学活动是重要保障;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关键环节。

(1)课前教学视频的准备。

课前制作教学视频的目的是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图像清晰,讲解声音生动洪亮,讲解内容切勿太多,尽量以一个大知识点或一个主题为宜,如财务管理课程中就以投资、筹资、生产运营和分配环节作为主题模块进行制作。具体来看,财务管理课程中的理论概述性的章节,如财务管理总论、筹资方式、股利理论等章节,可以通过放映PPT,教师旁白讲解制作教学视频。对于时间价值、资本结构决策、投资决策等实践操作比较强的章节,以企业案例为背景,制作企业经营活动的动画,通过案例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运用。对于财务分析这种涉及财务指标比较多,且容易混淆的章节,在制作视频时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讲解学生们容易出错的难点。

(2)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这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随堂作业、实践操作、案例教学、成果展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等。根据据章节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活动。本文以资本结构决策”一章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组织内容。第一节资本结构的理论”主要讲述资本结构的概念、种类、意义和资本结构的理论,以文字叙述为主,这一节适合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节资本成本的测算”主要内容有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测算,这一节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通过开展交流与讨论更能促进学生在课堂完成知识内化。第三节杠杆利益与风险的衡量”分别介绍了营运杠杆利益与风险、财务杠杆利益与风险和综合杠杆利益与风险。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指标和要素,并运用到筹资决策中,这一节需要随堂练习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第四节资本结构决策分析”这一节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前三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筹资的风险、成本,对企业的筹资方式做出决策,这一节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设置案例及问题,采用分小组探讨、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总结性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答疑解惑。

(3)课后学习追踪与指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第三环就是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和把握。因此,可以运用学校的教学平台,目前在高校运用比较多的就是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推出的MOOC版。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把之前的制作好的财务管理教学的内容在这个平台上与同学共享,同时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安排考试,讨论交流,与学生互动。

3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实践制约性

3.1教师的能力水平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课后教学平台的使用对教师的专业的学科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及教学设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录制教学视频时,现场并没有学生群体的存在。教师只是根据课程的安排,独自在录制教学视频的设备旁边。周围环境、设备质量和教师自身的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和水平。教学视频录制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前知识学习的水平,进而影响到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与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环节的开放讨论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知识积累的不够可能难以应对和满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影响翻转课堂教学质量。

3.2学生的自控和自学能力弱化教学效果

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一些同学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如学生在观看教育视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网络信息的诱惑,受到各种干扰,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关于视频当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是应付了事。还有些同学也许不会观看和理解教学视频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前没有完成知识的学习,将对课堂内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利。因此在课堂内学生处于准备不充分的状态中,这对于课堂内的很多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可能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在财务管理课堂讨论之前,学生要做好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课堂上教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一系列的搜索学习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而目前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知道如何主动地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另外大部分学生并不擅长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解决一些问题,也不习惯于在众多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有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从而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3网络平台的建设情况阻碍翻转课堂的运用

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支持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条件。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手一个手机,是开展新的教学方式的物质前提,但是配套的网络硬件可能会出现供应不到位、网速传输信息不顺畅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学校网络信息硬件设施匮乏,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但很多学校的信息学习条件建设环境仍不理想,硬件设备的完善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4完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建议

翻转课堂的运用对教师、学生、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校要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教学平台。同时学校要提供中青年教师在各方面培训的机会。对于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其次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要要积极引导,并适当约束他们。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深度学习。具体要求学生课下主动地观看视频,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对不理解的问题自主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学生要加强自控力,面对网络上的信息诱惑能够有一定的自控力,防止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作者:袁智慧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5]张渝江.翻转课堂[EB/OL].

[6]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7]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深觉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8]杨春梅,等.高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1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生主体;视频教学

所谓“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立足于“学生中心”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像思想政治这样的学科,“翻转课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可以更好地提高这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一、“翻转课堂”的意义

(一)“翻转课堂”利于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虽然在新课改实施多年以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在教学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情况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教学模式的单一陈旧。在高中政治学科,如今使用最广泛的模式依然是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模式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很难获得的掌控权,学习活动始终都很被动。翻转课堂因为其本身的模式特征,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在课前预习环节,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教学视频中的内容如何理解,提出哪些问题都没有教师的干预,而完全地出于本心,而在课堂结束后,学生依然可以利用教学视频,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学习活动,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进度都由自己掌控,这样一来,就彻底摆脱了课堂上集体教学的紧张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快进或快退,自由地掌控学习节奏。

(二)“翻转课堂”利于师生交流的深化

师生交流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师生交流的程度和质量往往直接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因为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总是显得十分紧张,再加上统一化的教学下,教师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互动,这些都导致传统课堂上师生交流十分有限。而在翻转课堂上,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进行预习,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在讲课的时候一语带过,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省下的时间就可以更多的用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同时,因为有了课前的学习,学生对很多知识都已心中有数,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想好了问题,就等着课堂上与教师交流,课堂不再像以往那样是教师传输知识的场所,而变成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互动的场所,这样一来,课堂的属性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了。

(三)“翻转课堂”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翻转课堂将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搬到了家庭之中,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所给的教学视频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这就使得家长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通过教师获取孩子的学习状况,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接触到孩子的学习活动,这就使得家长能够与教师实行更有效的沟通,共同解决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策略

(一)确定适当的“翻转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翻转课堂”模式自身的特点,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之前,要注意对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在高中政治学科中,一般而言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这样几大类:一是教学重难点比较多的内容,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GDP的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量不大,但涉及了很多专业的经济名词和知识点,如果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光是搞清楚这些专业名词的含义就要花上很多的时间,而如果教师仅仅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会弄不清楚概念,囫囵吞枣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只有采用这种“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先花时间把一些基本概念弄清楚,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地开讲;二是拓展性较强的内容。在政治教材中,很多内容和概念仅仅是做了十分简单的表述,但这些内容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例如,关于“货币的交换功能”,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表述就十分简单,如果仅仅围绕着教材的表述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很难理清楚这部分的知识,只有采用“翻转课堂”,学生提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才能真正地吃透这部分内容;第三,生活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在政治教材中,有一些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较强,一般而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往往很强,学生更愿意在课下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翻转课堂”教学内容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知识是构成每堂课的主线,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知识构成、知识掌握情况、兴趣倾向等,然后针对这些情况合理的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教师在设计自学材料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针对性和侧重性,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重难点部分,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更有价值、更有层次的探讨。

(三)合理设计课堂内容

基于“翻转课堂”的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时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拥有很多的特点,一般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主要分成这样几个步骤:交流、合作探讨、教师个性化指导、新知识构成。以上每个环节教师都要进行提前精心设置,这样到了课堂上,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具体的活动。

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积极实践,争取有效的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本文是课题:互联网+下高中政治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文江华.高中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第7期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中职专业课

当代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课前的微课自学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相应的技能。我校师生积极尝试,在杭州市中职微课开发和翻转课堂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7日第五版报道我校教师在杭州市微课启动仪式暨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的精彩展示。“翻转课堂”之所以推广,是因为有效。因为微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关系

笔者查阅了关于微课的解释,不同专家对微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相应的定义更是多达十几种。其中,笔者对微课的理解更倾向于郑小军对微课的定义:“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所谓“翻转课堂”,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结构而言,即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课堂外学生预先通过微课等资源先行学习新知识,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答疑探讨、深度生成,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通过以上定义可见,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资源支持,翻转课堂为微课走向应用提供市场。一定程度上来看,微课开发使用质量越高,翻转课堂的实现就越有成效;课堂的成功翻转,学生的有效学习,会促进微课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二、基于微课的中职专业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笔者所授课程《前厅服务》是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突出岗位能力(主要包括预订受理、前台接待、礼宾服务、大堂副理等岗位),进行任务设计,提倡项目教学。

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是:第一步,理论学习:课堂介绍工作规范、操作步骤、实训标准;第二步,模拟实训:实训室进行教师示范展示,学生技能练习,教师纠错、点评,小组互评;第三步,课后深化:回家作业的形式,反思总结。

传统的教学流程循规蹈矩,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存在以下问题:①课前教师不明学情,只能根据固有经验备课,学生即便预习也无章可循;②课中教师根据经验授课,不能满足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化需求;③课堂组织占用大量时间讲授新知,缺少师生有效互动,更是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④课后作业也是统一布置,容易造成会的学生缺乏动力,不会的学生没能力完成;⑤专业课注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而传统课堂则很难完成。

鉴于此,笔者进行了翻转课堂的“五步曲”的探索尝试,如图1所示。

图1为实现翻转课堂的“五步曲”

下面,以《电话预订》为例,介绍翻转课堂有效实践之“五步曲”。

第一步,教师制作微课,优化学习资源。

首先整体思考设计微课内容,要涵盖理论和实践。注重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在8分钟时间中设计四个板块内容,如图2所示。

图2为电话预订微课视频的设计

其次要精心设计微课的形式,包括声音录制、画面设计、视频人物选择等,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只有具备吸引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制作学生愿学、易学、乐学的微课资源。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记录重点难点。

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平台进行学习。视频只有8分钟左右,学生可以暂停、回放、重播,随时记录重点难点。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自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传道授业”的整体时间,学生可以化整为零的实现知识学习。

第三步,师生在线交流,了解知识掌握。

在学习平台上,师生、生生可以随时互动。教师的“解惑”功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挥,并可以借助所有平台学生的力量交流答疑。平台上、交流区经常可见学生提问、专题讨论、新观点提出、学习资源“找茬”等。这样的在线交流,可以不即时,但是学生比传统课堂要积极、投入。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但是却让备课更有针对性,重点、难点的设计更科学合理,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充分调动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将一个班级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微课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不少于5个;同时,征集“志愿者”轮流做在线答疑、问题整理专员,将问题分门别类(如电话预订中礼仪类、程序类、操作类、拓展类)进行整理,教师进行再次答疑和二次加工,从而更加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

第四步,教师有的放矢,师生课堂互动。

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基本对不同学生对微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了然于胸。比如电话服务礼仪和电话预订程序七个步骤同学们都已经掌握,所以课堂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温故”;视频中电话预订的操作学生提出不少问题,需要课堂实践;知识拓展学生有更多的建议,课堂上可以进行整合。

教师本节课重点设计了三个环节:①应知――已知:大家回答(服务礼仪和预定程序),理论巩固;②应会――再练:代表操作,评委评价(电话预订操作规范);③应拓展――深拓展:头脑风暴,知识拓展(电话预订相关知识、推销技巧能)。

第五步,知识深度拓展,提升综合能力。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微课、课中师生交流操练,学生对电话预订这个工作任务中教师设计的四个要求基本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为进行知识的深度拓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每个任务之后都设计一项例行课业:结合教师制作的微课内容、课堂讨论内容、知识拓展情况,每个小组学生制作一个微课,内容要求也是四个板块,不过要变成:①消化吸收拓展之后的电话服务礼仪;②详细具体的电话预订程序;③小组成员拍摄的电话预订视频或者采访酒店员工拍摄的电话预订视频;④广度更广深度更深的知识拓展。完成之后,上传平台,进行小组互评。

这样独特的作业,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欣赏、学会评价,进一步内化了预订员的服务技能、综合素质,也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的多维互动和科学评价。例如XX同学感言:“微课,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我们拍视频,做演出,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明星,又感觉自己像一个大导演,我的课堂,我做主!”

图3为学生拍摄的微视频

三、翻转课堂的成效及思考

(一)翻转课堂的成效

从中职专业课的课程目标出发,笔者以为大多数专业课都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强调理实一体化,注重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教授,而这个过程完全可以依托翻转课堂来实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维度,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再开发。笔者通过《前厅服务》这门课的实践,获益匪浅。笔者以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的成效:

1.增进课程学习的自主性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更自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前、课后,从而实现网络资源与实体资源的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2.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翻转课堂,让课堂学习更高效。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调动,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更深入、更高效。因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更有针对性;因为有备而来,所以课堂上学生变得自信,课堂效率和目标达成度明显提高;因为学生反复观看了操作规范和要领,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更自信更规范地进行技能训练和展示。

3.提升课程学习的趣味性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更快乐。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共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因为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通过课前预习、拍摄视频、制作视频、课堂学习等形式,有效地增进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实现学习环节的全程性。

4.打破课程学习的固化性

翻转课堂的独特性,体现在了“翻转”二字,打破了原先学习形式,强调:先学后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的容量,强化了学习效果,实现了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课堂容量与课堂效果。

(二)对翻转课堂的几点思考

基于在《前厅服务》六个岗位的翻转课堂的实践,笔者以为真正实现翻转课堂,实现翻转课堂的可持续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度思考:

1.微课开发,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微课开发是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资源保障。但是,微课开发的时间成本高、质量要保证,微课资源成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要有效开发微课资源,需要有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需要团队间的合作,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2.微课时代,重塑教师的角色

专业课教师不再满足于会理论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相反,更要成为微课制作导演、学生随时随地的导师。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评价者和合作者。

3.翻转课堂,需要技术平台有效支撑

翻转课堂需要课前、课中学习的网络技术平台作为有效支撑。同时,微课资源的共享平台、学生讨论交流平台以及各项数据分析统计等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平台和技术的支持。此外,学生学习软件移动终端APP的进一步有效开发,需要进一步实践、完善,更需要尝试校企合作开发微课、启动理实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功能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陵.萨尔曼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翻转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2

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渐深入,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非常可行和现实。

一、“翻转课堂”创建了新型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创造了新型师生关系,深化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变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形成了互动的关系。

1.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成长的“伙伴”,充当好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者。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的今天,教师要以更为开放和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探寻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学生一同学习和成长。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也获得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

2.师生之间应是和谐融洽、友好帮助的关系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合作者,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生的共同学习者。这种和谐融洽、友好帮助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学生更容易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成长的快乐。

3.师生之间应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信息化环境中,“翻转课堂”使师生通过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紧密,此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更加密切。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在某些领域里,会产生师生信息倒挂的现象,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经验、知识鉴别等方面的长处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师生间通过互动优势互补,平等双赢共同成长。

二、“翻转课堂”重构了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与学”的顺序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里,教学活动的重心是活动,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旁边的引导者”,“翻转课堂”是“课前学习+课堂研究”的形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要重构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三个问题。

1.教师要以先进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为先进的课程理念――“个性化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石,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把“翻转课堂”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一是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二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创新发展。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2.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才能顺利完成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任务,才能把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最优的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平台,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层次;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不断提升选择和制作教学视频的能力;不断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整合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真正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对新型教学模式重构。

3.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占有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搜集资料和自主学习。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开放性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互联网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和反馈,生生之间进行交互协作,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翻转课堂”转变了学习方式

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显著标志的多种学习方式共生共存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出相应的探究主题,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翻转课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前,利用网络获取个性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确定学习主题。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学会解决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帮助学生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承认了学生的不同,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并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来学习。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寻求教师的帮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翻转课堂”实现了多元化、多方式的评价

新课程教学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要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要通过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这种教学评价提供了管理支撑平台,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模式,使师生关系朝着更为平等、和谐、互动和双赢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多元智力评价;要考虑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等方面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绘画作品(6篇)
  • 下一篇:《舍得》读后感(收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