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因此,学好有机化学是高考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由于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差异大,学生普遍感觉理解与记忆困难,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逐渐失去对有
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本文从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出发谈谈如何学好高中有机化学。
【关键词】有机化学碳碳双键官能团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甚为密切,使
之成为高考的热点。不少同学抱怨有机化学难学,甚至成为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基于这种现象,笔者针
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常见困难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学习方
法,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转变思维定势,入好有机化学之门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化学领域中相对独立的两大块,不仅理论上
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的思维方法也各不相同。有机初学者往往惯于拿以往的学习无机的思维方法来学习
有机物,结果越学越难学,逐渐失去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初学者,必须转变这种思维
定势,明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差异,学会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入好有机化学之门。比如:对于无机物
的性质,我们通常是机械地记住就行了,但对于有机物的性质,一定要抓住它的结构特点,理解官能团
的变化才能掌握好它的性质;再如:大多数无机物的组成简单,种类少,记它们的化学式并不难,但是有
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加上表示的式子多,死记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联系有机物名称、官能团以及
碳四键的结构特点来书写有机物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并注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电子式的区别
。例如写乙醇的结构式时,名称中的"乙"表示有2个碳原子,"醇"表示含羟基-OH,先写出2个碳的骨架,
再接上-OH,最后根据碳四键原则补足H。按照这样的方法,其它的有机物(醇类、醛类、羧酸类)等的书
写也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化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再繁多,都离不开碳四键的基本原则,结构再复杂,也都离不开常见的几种官能团组
成。因此,抓好有机物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理解各种有机反应原理是提高有机物解题能力的关键。由
于有机物结构抽象,教师往往运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一定要注重课
堂上教师演示的各种有机物的分子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记清楚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
,并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我们除了注重多媒体、模型等这些教师常用的演示之
外,还可用"人"来模拟想象有机反应过程,因为人的四肢正如碳的四个键。例如:甲烷的一元取代就好
比人的一只手上的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二元取代就好比双手上东西都换了,三元、四元取代以此类推;
乙烯的加成反应过程也可以用"人"来模拟,如果伸展的四肢代表四个单键的话,那么双手相握就好比容
易断裂的双键,当握着的双手打开后就变成了伸展的四肢,就如双键断开变成了单键。理解了这点后,
加聚反应也就容易理解了:好象无数个人由自己双手相握变成手拉手的过程。我们还可以根据以上的模
拟过程联想其它的有机反应原理:比如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
三、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学习方法
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先从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然后类推到一类物质。学生在学习有
机物时要抓住这条规律进行学习,特别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条规律
贯穿所有有机物部分内容,指导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必修课第三章开始进入有机物的学
习,由甲烷牢固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它的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能跟强酸强碱以及强氧化剂反应,特
定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取代以及分解反应,然后由性质决定它的用途,最后由甲烷的性质类推到跟它结
构相似的一类烷烃的性质。接着乙烯的学习也是从结构特点出发,乙烯含有一个容易断裂的碳碳双键,
它的化学性质就表现在这个双键上,结构决定性质,其中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消去反应都涉及双键的
断裂和形成,因此乙烯能发生以上这些反应,最后类推到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也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
学性质。在以后的有机物学习中,基本上都按照这条规律进行: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
四、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将各类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分别突破以后,我们会觉得知识有些散乱,此时我们不防以一些重要物质或
官能团为主线,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机知识框架,为有机合成和推断提供明确的思路。有
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简要而系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可
以加深和拓宽对化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学好有机化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1、联系结构,
记清性质2、对比种类,记准性质3、举一反三,用活性质。
总的来说,有机化学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原理、官能团之
间的转化关系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学好有机化学,突破有机化学难点,学生要从常规课堂
切入:转变学习的思维方法,入好有机化学之门;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化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
理;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学习方法;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程敏敏
【摘要】通过教学实践,提出给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突出理论教学,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授课,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科研、生活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2010年重点建设课程—有机化学”(编号:201002)的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础课。有机化学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就课程本身来说它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种类繁多;其二,有机反应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极大,虽有规律可循,但例外情况也比较常见;其三,化合物性质对结构,有机反应对机理的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轻逻辑推理,重机械记忆的错误认识。导致出现知识点混淆、易忘记,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难以理解,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等学习困难,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使学生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就成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和立体化学教学,建立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起正确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学好有机化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有机化学主要靠机械记忆就能学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指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1.首先建立起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y)、机理(Mechanism)和反应(Reaction)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结构和机理是基础,性质和反应是衍生。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解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反应的机理,用反应来验证机理,用机理来推测反应。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化合物的结构,才能掌握其性质;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反应的机理,才能掌握各种化学反应。
2.掌握并理解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基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无机化学。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困生都不理解常见的概念性问题。
3.掌握常用的基本理论。如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微观可逆性原理等。这些理论有的抽象,如分子轨道理论,虽然不要求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数理基础,但是对分子轨道具体成键的特征必须掌握,像分子轨道对称性的特点,节点变化的规律,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和非键轨道数目的确定等,有些理论比较具体,如共振论,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而是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反应机理和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
4.正确书写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表达式。如Lewis结构式、共振式和反应机理等。必须强调有机化学中常用表达式的书写规则,特别是最基本的Lewis结构式的正确书写。否则学生无法判断共振式书写的对错,也无法比较共振杂化体的稳定性和推导正确的反应机理。
5.重视绪论的教学,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整体框架及相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通常在教学中安排绪论章节来学习有机化学的预备知识,作为随后按官能团分类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不仅要告诉学生有机化学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联系实际讲述有机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由于近代化学学科发源于西方,而绝大多数重要的化学类期刊(包括我国化学期刊)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为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知识脉络,理解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通过中英双语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于使用英语课件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难度增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必须提前预习所学课程,以求对教师即将讲授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语教学的可接受性。有机化学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最大难点是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而言,这些词汇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已经学过的单词通过构词法快速掌握。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问题,只要掌握常见的十几种碳链的命名和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词尾(头),便能快速识别出这些专业词汇的意思。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但必须是加入专业英语内容的双语课件,课件与所采用的中文教材保持内容的一致性,但把每一章节的大小标题、人名反应、常见的专业术语和化合物的名字都采用双语标记的办法,缓解学习者的语言压力,减轻紧张感,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长此下去,学生通过课后进行中英文的对照、复习,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逐渐熟悉和接受英文的教授,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
网络上的有机化学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和世界上重点大学的有机化学课件,如哈佛大学等都在官网免费公开,介绍学生上网搜索,观摩学习。
四、与生活、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平时的授课中要把生活中常用的有机化学品或生产活动与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原理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总之,一方面要加强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引入双语授课,指导学生阅读原版教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教师的丰富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彧,等.高校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153-154.
[2]陈博,等.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介绍[J].化学教育,2009,30(5):47-48.
关键词:无机膜;分离;应用
无机膜是指以金属、金属氧化物、陶瓷、沸石、碳素和多孔玻璃等无机材料制成的半透膜,常用的材料有Al2O3、TiO2、SiO2、C、SiC等。无机膜基本分类为:一是从表层孔结构上可以分为致密膜和多孔膜两大类,其中多孔陶瓷膜应用较为成熟和广泛。二是按照制膜材料,可以分为陶瓷膜、金属膜、合金膜、高分子金属络合物膜、分子筛复合膜、沸石膜和玻璃膜等。三是按照结构中有无担体的特点,可以分为非担载膜和担载膜。四是按膜孔径和应用场合可分为微滤膜和超滤膜等。与有机膜相比,无机膜具有耐高温、耐有机溶剂、耐酸碱、抗微生物侵蚀,刚性及机械强度好,孔径均匀、孔径分布范围窄,不老化、寿命长等优点,可以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加之近十年来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无机膜的发展。因此,无机膜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代膜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基本原理
(1)无机膜中气体传递特性与分离模型。膜法气体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压力的推动下透过膜的传递速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对不同结构的膜,气体通过膜的传递扩散方式不同,因而分离机理也各异。气体通过无机膜的分离依赖于气体在膜中的传递特性。目前常见的气体通过膜的分离机理有2种,即气体通过多孔膜的微孔扩散机理和气体通过致密膜的溶解――扩散机理。
第一,Knudsen扩散。在微孔直径比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小的情况下,气体分子与孔壁之间的碰撞远多于分子之间的碰撞,此时则发生Knudsen扩散。一般而言,在有压差条件下膜孔径5~10nm,无压差条件下孔径5~50nm时,Knudsen扩散起主导作用。基于Knudsen扩散的气体A和B的通量比,即理论分离因子α为:α=(Fk)A/(FK)B=(MB/MA)1/2。可见,Knudsen扩散是依据分子量的不同而进行气体分离时。分离系数与被分离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在分离H2、He、N2等轻分子时具有较高的分离系数,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扩散通量会下降。对混合气体通过多孔膜的分离过程,为了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要求混合气体通过多孔膜的传递以分子流为主。基于此,分离过程应尽可能满足下列条件:多孔膜的微孔孔径必须小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平均自由程,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应尽可能小,而温度升高会使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度增大,为此要求混合气体的温度应足够低;在一定条件下,Knudsen扩散速率与压差成正比。因此,膜两侧的压力应尽可能高。
第二,表面扩散。气体分子与膜表面发生化学作用,能被吸附于膜表面,膜孔壁上的吸附分子通过吸附状态的浓度梯度在表面上进行扩散。这一过程中被吸附状态对膜的分离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被吸附组分比不吸附组分扩散快,从而导致渗透的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表面扩散的机理比较复杂,在低表面浓度条件下,纯气体的表面流量可由Fick定律描述:Fs=-ρ(1-ε)μsDsdq/dl。式中:ρ为固体介质的密度,ε为固体介质的孔隙,μs为形状因子,DS为表面扩散系数,dq/dl为表面吸附随膜厚度的变化。由上式可知,增大膜的表面积,减小膜孔径和改善膜的吸附性能可增大表面吸附量和扩散通量。但表面扩散要求膜材料仅对要分离的分子有作用,否则,其他分子会占据表面活性位,从而减小膜表面的有效分离能力,此时需要对膜孔径表面上不希望的活性位用化学处理的方法进行屏蔽或中和。
第三,多层扩散与毛细管冷凝。依据Knudsen扩散和表面扩散的气体分离过程的选择性相对较低,而多层扩散却有可能提高通量和选择性。当孔的量很高,被分离物质在膜表面上发生物理吸附,并在膜孔内发生毛细管冷凝时,它会堵塞孔道而阻止非冷凝组分的渗透。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温度接近可冷凝组分的冷凝点,其吸附量可由扩展BET方程求得,而其冷凝压力与温度和孔径的关系可用开尔文方程求得。当一种物质在介质上发生多层吸附水时,会产生多层扩散,这是单层扩散的扩展。多层扩散的扩散通量先随压差增加而增加,若同时发生毛细管冷凝,传质行为将发生改变,此时扩散通量达到最大,之后由于液相传质控制,扩散量急剧下降。
第四,分子筛效应。分子筛是多孔硅铝酸盐(沸石)或非石墨类碳,它们含有分子大小的微孔。分子筛膜分离气体时,气体分子与微孔孔壁的作用非常强,分子大小稍有差异或分子与孔壁的亲和力略有不同,就会导致气体透过膜的速度有很大的区别。分子筛膜就是根据气体分子的大小以及形状来“筛分”分子,因而有很高的分离因子(选择性)和渗透通量。分子筛膜的孔径大小与结构对气体的分离有很大影响。碳分子筛膜经适当高温活化,除去表面上的含氧基团,可使微孔扩大。若继续在更高的温度下煅烧,将导致微孔收缩。因而,对于一定组成的混合气体,可以用热化学的方法调节碳分子筛膜的孔径以达到最优分离。
第五,致密膜的溶解――扩散机理。气体通过致密膜的传递过程一般用溶解扩散机理来描述,不是反应速率控制。此机理假设气体透过膜的过程如下列3步组成:一是气体在膜的上游侧表面吸附溶解,是吸附过程。二是吸附溶解在膜上游侧表面的气体在浓度差的推动力下扩散过膜,是扩散过程。三是膜下游侧表面的气体解吸,是解吸过程。一般说来,气体在膜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过程能较快地达到平衡,而气体在膜内的渗透扩散过程较慢,是气体透过致密膜的速率控制步骤。气体在致密膜内的扩散过程可用Fick定律来描述。气体在致密膜中传递的推动力来自膜上下游侧的压力差、浓度差或电位差等引起化学位差,依据组分在操作条件下相对传递速率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另一类用于气体分离的致密膜是固体电解质膜,如经Y2O3稳定话的ZrO2膜(YSZ膜)。当YSZ膜两侧有氧的浓度差时,YSZ膜是仅导氧离子的电导体,它的导电机理是空穴导电。在被Y2O3稳定的ZrO2中,部分Zr4+被Y3+置换,产生一定数目的氧离子晶格空位,即氧离子空穴,而ZrO2属于正方晶系结构,具有大的中心空间。因此,在高温下氧离子有可能经由这些空穴位置穿过晶格。如果有外加电压作推动作用,氧离子就会从YSZ膜的一侧传递导另一侧,调节外加电压就可以控制氧对膜的渗透速率。
(2)无机膜中液体传递特性与分离模型。无机膜技术对液相体系的分离主要是微滤和超滤。其基本原理是在压力差下,利用膜孔的渗透和截留或筛分性质,使不同组分得到分级或分离。产品可以是纯液体或欲回收的组分。工作效率则以渗透通量和渗透选择性为衡量指标,两者均与膜结构、体系性质及操作条件等密切相关,其中膜阻塞即为严重的障碍。另外,膜的表面特性,如荷电或不荷电、憎水或亲水的形式,决定了膜与溶质有强弱不同的相互作用和截留效能,也就对分离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适应分离的要求,可以通过膜的表面修饰来调整膜的结构与性能。
二、无机膜的研究状况
无机膜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陶瓷膜主要应用在核原料铀同位素的分离,在随后近半个世纪中,随着无机膜材料与制备技术的发展,无机膜逐步在饮料行业、水质处理、乳制品等领域得到了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气体分离和膜分离――反应器组合构件为主的无机膜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机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膜及膜反应器设计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膜表面改性,膜结构及性能的测试与表征以及应用等方面。
(1)膜设计。膜设计技术包括膜材料和膜结构形态研究,微孔大小与均匀分布的控制方法研究,膜制备技术,特别是膜复合和超薄膜制备技术的研究。
(2)膜的表面改性。由于某些膜随温度等使用条件的变化,膜的孔等结构也随着变化,从而影响膜的热稳定性、选择透过性及催化活性等性能。目前,一般采用掺杂或采用溶液浸渍、吸附或气相沉积等方法将第二组分沉积在第一组分膜的孔内壁或第二组分与第一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粘附在孔内壁,使改性过的膜有更小的孔径和较高的分离系数和催化活性。在无机膜的表面涂上一定的金属,使其表面性质发生变化,在气体分离和膜反应器中得到应用。目前制备的SiO2膜有很好的气体分离特性,但由于室温下SiO2表面的亲水性使它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使微孔阻塞,而影响分离特性。RenateM.devos等制备一种憎水性的SiO2膜,以改善SiO2膜对水的吸附性,疏水是通过消除SiO2表面的羟基而实现。一种是用化学处理法即用各种硅烷对表面进行处理;另一种方法是热处理。
(3)结构及性能的测试与表征。制备完好致密无缺陷的反渗透膜或对反渗透膜结构性能的测试与表征是当前的热点、难点课题。无机分离膜的过滤分离机理要根据膜类型来定,致密膜的过滤机理一般以溶解――扩散的方式进行,多孔无机膜则根据膜孔的大小而定,当孔径从几十个微米到二个纳米其分离机理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从湍流(孔径>5μm)粘带流克努森扩散表面扩散毛细管凝聚与分子筛等。但目前这些机理还不完善,仍处在发展和完善之中。
(4)膜反应器的设计。包括根据不同催化反应体系和膜分离性能的要求,设计高效、适用膜反应器;着眼于反应器结构型式的研究;并流或逆流操作过程解析;反应与分离部分的浓度和温度梯度解析等传热传质工程方面的研究,以达到膜分离――催化过程的最优化设计。
三、无机膜的应用
无机膜的应用主要涉及液相分离、气体分离和膜反应器三个方面。其中在液体分离的微滤和超滤膜中,使用最多的是陶瓷膜,约占分离膜的80%左右。
(1)在饮用水净化中的应用。陶瓷微滤膜和超滤膜处理地表水制备饮用水已在欧洲应用多年,自1984年,法国就开始用陶瓷膜进行工业规模的饮用水生产。英国Fairey工业陶瓷有限公司、瑞士Katadyn等使用陶瓷滤芯用于饮用水净化的历史悠长。隋贤栋等人采用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对自来水的净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孔径为0.15μm的梯度陶瓷膜,可100%滤除水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葡萄球菌和霉菌等致病病菌以及铁锈、红虫和各种悬浮微粒。通过简单的机械清刷,通量可完全恢复,无膜的深层污染和孔隙堵塞,可有效地防止净水的再次污染。一个254mm的标准滤芯可净化普通自来水50m3以上。
(2)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目前,无机膜主要用于含油废水、化工及石化废水、造纸和纺织废水、生活污水及放射性废水的处理。王怀林等人采用0.8μm氧化铝膜和0.2μm氧化锆膜对油田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黄肖容等利用离心方法制备了梯度氧化铝膜管,用之净化生活污水,孔径为0.1~0.35μm的氧化铝膜管对生活污水的BODCr的去除率达83%,CODCr的去除率达67%,大于0.1μm固体悬浮物的去除率100%。Lahiere和Goodboy用孔径为0.2~0.8μm的氧化铝膜处理含15~500mg/L芳香和石蜡油废水,膜面流速达4.6m/s,通量为1250~1540L/(m2・h),并较好地解决了膜污染及膜清洗等问题。Jonsson和Petersson采用0.2μm氧化锆膜处理造纸废水,通量为15~1300L/(m2・h),COD去除率为25%~45%。Cumming和Turner采用孔径为2μm的氧化锆膜和0.2μm氧化铝膜处理低放射性废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气体分离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出现的离子电子混合导体致密膜和具有分子筛分功能的多孔膜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Huang等以Pd/Al2O3复合膜分离H2/N2,结果表明具有很高的分离系数。Lin等用Pd膜分离H2/N2体系,H2的渗透速率为(2.62~6.11)×10-6m3/(m2・s・Pa0.5),分离系数为200~1400,透过气中氢气的纯度可达99.6%,氢气的回收率为90%。Tong等利用MFI型沸石分子筛在室温常压下分离H2/烃类的多组分气体混合物,氢气的渗透通量几乎为,烃类组分的渗透通量达2.4×10-4mol/(m2・s)。此外,无机膜在原料气脱湿、有机溶剂回收以及强腐蚀性气体干燥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4)渗透汽化和膜催化技术中的应用。汤斌等考察了酒精发酵液中组成对硅沸石膜进行渗透汽化分离特性的影响,认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无机盐可改变溶液的相平衡和溶液的化学位,从而提高酒精的渗透汽化分离效果。美国能源部从90年代初即开始支持以离子与电子混合导体膜的膜催化反应研究,在甲烷转化合成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进展,其甲烷转化率大于99%。
(5)在食品和生物化工中的应用。无机膜用于牛奶、果酒、果汁、饮料、白酒、啤酒、饮用水等的除菌过滤,效果十分显著;陶瓷膜在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是近期的热点之一,涉及领域包括细胞脱除、无菌水生产以及低分子有机物的澄清和生物膜反应器。
(6)无机催化膜反应器的主要应用。目前,无机催化膜反应器基本上集中应用于脱氢、加氢和氧化反应。脱氢、加氢等涉及氢传递的膜反应器,多采用选择渗透性的金属钯膜或钯合金膜,也有用多孔膜(如γ-Al2O3膜、分子筛膜等)以获得高的渗透通量。用于氧化反应过程中无机膜催化膜反应器的研究,大部分围绕稳定的氧化锆膜(YSZ膜)和金属银膜,应用多孔膜及钙铁矿型致密膜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此外,在化工、石油化工等工业中,传统的过滤技术很难满足产品和原料液的纯度要求,无机膜优异的材料性能和高精度的分离性能使其成为苛刻条件下精密过滤的技术之一。
四、展望
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无机膜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在许多重要分离领域中显示了其独特的操作特性。其优良性能已经被众多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所认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膜功能集成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反应条件、应用场合等千差万别,特别是膜元件作为反应器的核心部件,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如再生性能好的无机膜的制备;高温下设备的密封问题;高温结碳对膜的污染问题;反应过程的模拟技术和催化剂的固定问题等。随着膜材料及制备技术的发展,膜反应器必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化工、环保、生物、和食品等工业领域。
参考文献:
[1]刘阳,曾芝芳,陈虎,等.无机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陶瓷工业,2000,7(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