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例(12篇)

时间: 2024-04-02 栏目:公文范文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不同性别大学生

StudyofSocialSupportFactorsInfluencingMentalHealthofDifferentSexualCollegeStudents.TangYing.ChengduTechnolog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5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SocialSupportfactorsinfluencingMentalHealthofdifferentsexualCollegeStudents.Methods480collegestudentswereinvestigatedwithSocialSupportScaleand'SocialSupportfactorsofinfluencingMentalHealth'questionnaire.Results①Insubjectivesupportandutilizationofsupport,schoolgirlhadhighersoresthanschoolboy.②BesidesthequestionsinSSRS,obtaininginformationandactualizingself-pridealsoinfluenced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③TheSocialSupportfactorsthatinfluencedMentalHealthofdifferentsexualCollegeStudentsweredifferent.ConclusionDifferentsexualCollegeStudentsaredifferentinSocialSupportstatusandSocialSupportfactors,actualizingself-prideandconfidencetofuturehaveimportanteffectonthementalhealthofschoolboy,familySupportsandthefeelofvestinginschoolhaveimportanteffectonthementalhealthofschoolgirl.

【Keywords】Mentalhealth;Socialsupport;DifferentsexualCollegeStudents

“社会支持”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人较多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1]。

社会支持大致可分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2种。现在广为使用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就是据此制定。但随着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这种简单划分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感支持(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物质支持(物资、金钱服务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及自尊支持(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4种[2]。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不良身心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如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冲突等[3]。已有的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存在性别差异。为排除性别干扰,本文以不同性别分层,按更新更全的4维分类法,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进行分析。从不同性别的角度,探讨各种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和帮助,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高校1~4年级4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各种不完整答卷后,实际有效问卷450份,其中男生228人,女生222人。

1.2方法(1)采用肖水源[4]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2)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主要基于物质支持(客观支持)和情感支持(主观支持)两个维度来衡量,在SSRS的基础上,我们采用Delph法从信息支持、陪伴支持这两方面对SSRS中的问题进行了补充,使之更加全面有效,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社会团体。并增加了自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制定出“社会支持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问卷。采用在教室集中测试方式,由组织者统一讲解方法,由调查对象当场独立完成。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的比较见表1。分析显示,女生所获得的主观支持稍高于男生(P

2.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社会支持因素见表2。除了SSRS中列出的问题,信息获取和自尊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有显著影响(P

2.3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支持因素见表3。为排除性别的干扰,我们按不同性别进行分层,通过逐步回归法,使用累加logit回归模型从4个维度的多种社会支持因素中找出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男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有:经济支持、团体参与、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朋友的数量。可见,除了SSRS中列出的经济支持、团体参与、朋友的数量等社会支持因素,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也显著影响到大学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女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有:经济支持、安慰的获取、信息获取、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支持、在学校有无归属感。可见,除了SSRS中列出的经济支持、安慰的获取、家庭成员的支持等社会支持因素,信息获取、文化氛围、在学校有无归属感也显著影响到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列出的社会支持因素外,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在学校有无归属感这些因素也显著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因素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则相反。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一方面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5]。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不同,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方面女生都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孩的依赖性要强一些,与同伴较易形成亲密的关系,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利用他人提供的支持。另外,不同性别大学生受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也不同,男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受到自尊实现、对前途信心的影响,女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在学校有无归属感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社会观念中的男、女角色期望不同,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性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因而,男女生受社会支持因素影响上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有关[6]。

因此,对于大学男生,要多举办就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多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将来的信心;对于大学女生,老师要多关怀她们,培养她们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她们在学校中也有“大家庭”的温暖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应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去预防心理疾患,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参考文献

[1]王海萍.从社会支持理论谈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53-55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88-91

[3]刘美涓,余华.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18(5):295-298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2-46

[5]GoyneJC,DowneyG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copingprocess.AnnRevPsychol,1991,42:401-426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2

【关键词】妊娠妇女;心理健康;结构方程

【摘要】目的调查与分析上海市静安区孕期女性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模型研究。方法整群选取孕期8~40周为入组对象,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srs(社会支持自评量表)、scs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孕期女性的心理健康受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心理健康又通过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素间接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应对方式消极因素。结论孕期的心理健康保健是优生优育重要保障之一,城市孕期保健工作应加强孕期家庭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减少应对方式的消极因素是促进孕期女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妊娠妇女;心理健康;结构方程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andanalysetherelationshipmodelofthepregnantfemale’smentalhealth,ssr,scsinshanghaijing’an.methodswerandomlychosethepregnantwomenfrom8weeksto40weeksasthesamples,andweusedthescl-90,ssrs,scsqasthetools.resultsthepsychologicalhealthhadbeeninfluenceddirectlybyssrandscs,meanwhileindirectlyinfluencedthessrs’suseandscsq’snegativefactors.conclusionthepsychologicalhealthisveryimportantforthepregnantfemale.toenhancethefamilyandsocialsupportmeanwhilereducethescsq’snegativefactorsaretheeffectiveapproaches.

[keywords]pregnantfemale;mentalhealth;sem

妊娠被认为是一个提示性的可预见事件,是向成熟化、成人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的人生发展的重大生活事件[1]。由于内环境及外在生活环境等的改变,妊娠也可能成为一种危机,妊娠经常导致状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2]。有报道显示:孕妇心理状态与孕妇处世表现、情绪控制、流产史、与父母关系、对分娩心理准备、家庭角色认同因素等有关,其中与父母关系不和,对分娩心理准备不充分,恐惧紧张及疑虑是影响孕妇心理状态主要的因素[3]。因此本研究探求影响怀孕女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以及相互的关系,为今后加强妊娠妇女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数据,并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在静安区妇幼保健所怀孕建卡的孕期8~40周的妊娠女性为入组对象,由经过调查培训的妇幼医生以及精神科医生,进行现场发放、指导、填写、回收并核查。本调查为2007年7月-2010年7月于本妇幼保健所建卡、就诊和随访的孕期女性,随机整群抽取3200份问卷,有效问卷3167份,问卷有效率98.97%。

1.2调查工具

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工具主要包括:(1)孕妇基本情况调查表:为孕妇的基本人口学及孕期资料。(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条目,包括10个症状因子,采用五级评分(1~5):1=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根据各因子分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评分越高说明身心症状越重,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统计指标为总均分及各症状因子分。(3)社会支持自评量表:该工具由18个条目组成。记分根据受试者回答的“没有”记0分,“有时”记1分,“经常”记2分,累计。最后若总分>26分,可视为异常。分值越高,越说明其社会支持越缺乏,本量表特别强调在孕期期间的社会支持作用[4]。

1.3统计学处理

本调查采用epi.data3.0进行建库、数据录入,采用spssforwindows16.0,amos5.0统计软件对本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3167名妊娠女性,孕期平均为12.89±10.89周;年龄20~47岁,平均为30.45±10.96岁。

2.2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2.2.1模型假设

本研究设定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孕期女性心理健康作为外生潜变量,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作为内生潜变量,显变量躯体化、强迫等作为心理健康的外生标志,显变量主观、客观和利用度作为社会支持的内生潜变量的内生标志,显变量消极、积极作为内生潜变量应对方式的内生标志。

为进一步了解孕期女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因子关联性,探索心理健康水平与孕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本研究采用amos5.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缩写为sem)验证本研究中的模型假设。图1孕期女性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模型假设

2.2.2孕期女性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模型评价

依据相关研究假设,对图1的模型假设进行了初步的检验[5]。主要以卡方值(χ2)、自由度(df),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index,gf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fitindex,cfi)、增量拟和指数(incrementalfitin-dex,ifi)以及近似误差均方根(rootmeansquaredresidua,lrmsea)作为评定模型拟合度的修正指标。一般而言,gfi、ifi、cfi在0.90以上,rmsea值小于0.1表示好的拟合,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采用斜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对假设结构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经修正调整后模型中,χ2=511.102,χ2/df=3.932,p<0.000,各修正指标gfi、ifi、cfi等似然指数均大于0.90,rmsea=0.078,为可接受模型。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数,其标准化路径图及各因素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

由模型可见(图2)孕期女性心理健康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素皆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孕期人际敏感直接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效应值:0.75,p=0.000),孕期抑郁、焦虑直接影响应对的消极方式(效应值:0.77,0.69,p=0.000);孕期社会支持直接受主观(心理感受)和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因素影响(效应值:0.67,0.78,p=0.000);孕期女性应对方式直接受应对的消极和积极因素的影响(效应值:-0.37,0.63,p=0.000);孕期心理健康又直接受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效应值:0.32,0.28,p=0.000)。心理健康通过抑郁因素对应对方式有正性间接影响:效应值:(-0.77)×(-0.39)=0.3003,p=0.000;心理健康通过焦虑因素对应对方式有正性间接影响:效应值:(-0.69)×(-0.39)=0.2691,p=0.000;心理健康通过人际敏感因素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有负性间接影响:效应值:(-0.75)×0.78=-0.585,p=0.000。图2孕期女性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模型关系

3讨论与建议

3.1孕期女性多因素关系要求新的社会支持模式

本次调查研究孕期女性心理健康直接受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与原假设模型还是有不同的。孕期女性的客观社会支持因素并未进入方程模型,即可看出较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组织、团体的交际等所获得的程度,个体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又通过人际敏感(即人际敏感的孕期女性获得社会支持力度更差)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利用度。现代医学要求新的医学服务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的服务模式,强调以人为本,要从单纯的医疗处理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支持。因此本研究干预也着重针对性地使用了孕期支持性心理咨询方式,给予孕期女性更多的主观情感支持和共情。

3.2孕期心理健康间接影响社会支持与应对

近些年上海市出台的妇幼保健工作计划中均提到加强孕产妇的心理保健,要求各医院设立孕妇学校,上课内容均有这方面的内容宣教,但只是进行医学知识宣传、集中授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讲授内容多为营养保健以及胎教、心理基本知识等方面知识,缺乏对孕期如何进行心理调节的具体指导并没有对抑郁和焦虑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也没有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估,无法知道这种方法是否有效,以及能够对孕妇起到什么切实的帮助。根据本次调查研究,从本组资料可看出,初孕妇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怖情绪和躯体不适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负性情绪,这与蒋玉卉等[5]报告的资料相符,心理健康通过抑郁因素对应对方式有正性间接影响,通过焦虑因素对应对方式有正性间接影响,通过人际敏感因素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有负性间接影响,即孕期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孕期社会支持利用度和应对方式越差,从而会增加孕期女性生理和情绪不适的风险。据德国调查资料显示[6],由于孕妇紧张、恐惧而分娩的畸形儿是德国统一前的10倍。斯托特对1300名儿童及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妊娠期间彼此反目、口角频繁的孕妇,心理压力大,所生孩子在躯体和精神上出现缺陷概率大。余展飞等[7]指出,孕期过度紧张、恐惧、悲伤等情绪,可使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影响母体内分泌和胎儿血液循环,证实恐惧不安使血中出现硫苯二酸衍生物,从而影响胎儿发育。李慕军等[8]认为: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与脐带绕颈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有些研究报道表明,分娩前有焦虑、抑郁的表现,其产科合并症发病较高[9],产妇的精神状态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是影响分娩的四个重要原因之一[10],最终导致宫缩紊乱或乏力,致产程延长,造成难产[11]。因此积极应用孕妇学校与心理支持(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探索积极缓解孕期女性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干预模式。国内朱丽丽[12]、李岩等[13]学者都在各自的研究报告对心理健康干预及孕妇学校的心理辅导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都得到了支持性结果。

孕期的心理健康保健是优生优育重要保障之一,城市孕期保健工作加强孕期家庭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减少应对方式的消极因素是促进孕期女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不同,来自家庭经济及工作压力、婆媳关系、对新生儿性别的期盼、分娩后经济、社交能力以及孕产妇自身性格的内在、外在表现等因素均可导致孕产妇负性情绪的产生,孕妇学校的普及应用,为广大孕妇提供了优生优育、自我监护、孕期营养等知识培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孕期心理的压力,但由于其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孕产妇的个体心理需求,从而减轻其困扰。为此,运用心理指导联合孕妇心理放松操来探讨积极的综合干预对改善产后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积极应用孕妇学校与心理支持(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探索积极缓解孕期女性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干预模式,结果都得到了支持性结果。

【参考文献】

1白克镇,李宗恒,陈冬寓.临床孕妇心理卫生状态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20.

2栾荣生,罗小辉,奚祖庆,等.生活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人群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15.

3袁浓根,赵苗青.孕妇产前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82.

4张明因.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

5邱浩政,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

6蒋玉卉,方润领,郎海燕.180例初孕妇女心理状况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34-435.

7华嘉增.妇女保健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5.

8余展飞.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65.

9李慕军,冯启明,陈悦,等.脐带绕颈孕妇的焦虑抑郁病例对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4):528-529.

10徐俊冕,严和?,吴文源.医学心理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10-211.

11陈华,王雅珍,郑营,等.孕妇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29(1):45.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篇3

关键词:网络;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55-01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一方面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网络依赖、自我迷失、责任感下降、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本文重点关注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网络的信息是庞大的、繁杂的、无序的。每天当大学生浏览网页时,就会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涌到他们眼前,如果此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会迷失在浩瀚的网络中。在网络上,只需要点点鼠标,或者动动键盘,就可以快速地切换浏览信息,变化关注点,但是这些信息很难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手段去辨别真伪,这种未经消化的信息会残留在潜意识中干扰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长期上网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因为大学生在网络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不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去主动的概括和抽象,积极反思和寻求事物的本质。

(二)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采取的某种态度,并由此产生的诸如喜、怒、哀、乐、惧、愁等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会导致一些人的情感活动异常。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必然会有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冲突。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氛围中,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在人际互动的情感中完成其社会化。网络具有巨大吸引力,大学生迷恋其中,阻断了社会情绪体验的渠道,造成大学生社会互动的障碍,影响其情感社会化的发展,导致人情淡漠,心理孤独和压抑。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指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称之为“个性”。大学生过于沉迷于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形成人格发展障碍。匿名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网上泼妇骂街,生活中却是温文尔雅;网上向你含情脉脉,生活中却与你同性;网上口若悬河,生活中却不苟言谈。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网络中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之后,回到现实中可能变成一个没有信仰的“虚无主义者”,沉溺网络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必然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会造成角色的混乱。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大学生容易被网络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缺乏深刻认识和思考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对社会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是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服务,绝不能让他们受那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迷失自己思想上、学业上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时期,易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的困扰和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要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影响,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开设心理学选修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还根据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举办专门的心理培训班;(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投入和研究,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跟踪档案;(3)借助网络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的主阵地

大学生易受网络的影响,而引发心理问题,高校要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这种挑战。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使网络这种迅速快捷的交流方式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询和网络的结合,拓展了网络空间,丰富了网络内容,心理咨询也有了新的形式。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等优势,开设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使网络成为心理健康育工作者联系学生的新纽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教育活动的新舞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课堂,交流心理保健的新空间。抓好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纠正认知偏差,克服情绪障碍,发挥个人潜能,以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过程。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4

1.同伴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主要的同伴关系为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在其人际关系中占主要地位。出于对相同价值观、情感、认知水平、心理成熟程度、兴趣、经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要求,中学生更倾向于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之间建立人际关系。他们在同伴关系这个群组中更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以及通过伙伴发现自身的不足及优点,评价自己在群体中的能力及地位。因此,同伴关系的好坏最能直接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心理健康的印象因素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

2.师生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就目前我国校园教育氛围及情况来看,师生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很少产生跨越性的友谊及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根据他们之间的心理契合程度可大体分为紧张型、冷漠型、庸俗型、和谐型师生关系。经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数据可知,处于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不同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变现为情绪影响、自我概念影响、个性社会化影响等。

3.家庭关系对心理的影响。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便已经与家庭建立了各种关系,其中亲子关系是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父母对其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控制上,树立他们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这明显不同于同伴关系的个体需求和享受娱乐。因此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教育作用上。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在间建立青少年自信、独立自我意识、提出质疑能力、活泼好动性格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指导与建立

1.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创建一种健全的心理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共同对中学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这些中学生始终生活中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共同努力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减少中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学校和家庭关系青少年的身体成长的同时,更应关注其心理成长。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给青少年建立一个“保护网”,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起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地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心理塑造的基地,因此开展校园心理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课题。首先,学校从上到下同意思想,从意识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可结合学科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内容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其次,从实际行动出发,做好学生心理卫生与辅导工作,通过调查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群体心理辅导和个体辅导。最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师生辅导,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

3.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的另一个教育基地,也是他们心灵栖息的港湾,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个性、知识、思想、品行、兴趣、习惯、特殊才能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实践证明,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家庭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家长本身的素质、教育观、情感投入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家长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学习成绩,还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5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应对措施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会对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以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一、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6

关键词:自尊;能力比较倾向;观念比较倾向;中介效应

作者简介:洪冬美(197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许芳(1983-),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湖南岳阳4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C0633)、湖南理工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Y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209-03

不同的哲学派别衍生出了不同的幸福感研究,一个是享乐主义引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个是幸福论影响下的心理幸福感研究。主观幸福感侧重于整体评价情感和生活质量,更多地与快乐、回避问题相联系;[1]心理幸福感则着重挑战存在的主体感觉,更多地与接受挑战和个人努力相联系。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这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有了整合的趋势与必要。本研究从整合的视野探讨青少年的综合幸福感,这更有利于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和勾勒幸福感的全貌。

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我情感的觉知,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总体感受。[2]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行为都表现出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影响。

社会比较是把自己的能力、观点、健康状况等与周围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幸福感呈现显著的相关。[3-6]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个体更在意自己如何被他人评价,因而这种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国外样本。[7]人们常常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观点,以及管理情绪和维持自尊。[8]

综合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对社会比较影响幸福感的研究很少,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有必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尝试探讨自尊和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尊、社会比较倾向与综合幸福感的线性关系假设:青少年自尊、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有预测作用;青少年自尊对综合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青少年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研究假设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湖南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获取了547名有效被试,其中一年级184人、二年级155人、三年级131人、四年级87人;男生267人、女生280人;平均年龄为21.58±1.38。

2.研究方法

一是社会比较倾向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的F.X.Gibbons和荷兰的B.P.Buunk合作编制的“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INCOM),包括能力和观点,共11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记分,从1(很不符合)到5(很符合)。该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α系数为0.83)。请翻译人员对英文测试项目内容进行了翻译-回译,之后经过相关专家审定,形成了最终的中文测试项目。[9]该量表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中具有比较好的信度。[10]量表得分越高的个体,越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

二是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SES。[11]该量表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受试者直接报告量表中的描述是否符合自己,共10道题目,分四级评分,分数越高,则自尊程度也越高。量表的重测信度是0.82~0.85,Cronbachα系数为0.77~0.88。

三是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MHQ)。[12]该量表包括51道题目,共9个维度,即: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采用7级评分。幸福感的总分为各维度的项目分之和。其中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等3个维度考察的是主观幸福感,其余6个维度考察的是心理幸福感。9个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6742~0.9056之间,各分量表分半系数在0.6603~0.8835之间。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剔除有明显反应倾向的、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或明显胡乱作答的问卷;采用SPSS15.0进行缺失值处理以及对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层级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各量表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社会比较倾向、自尊和幸福感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倾向之观念维度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自尊、幸福感、社会比较倾向及其能力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p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年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上,有显著差异(F=5.527,p

2.自尊、社会比较倾向与综合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旨在考察自尊、社会比较倾向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此对自尊、社会比较倾向与幸福感及其各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1)。

表1自尊、社会比较倾向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自尊能力

比较倾向观念

比较倾向主观幸福感心理

幸福感

自尊-0.150*0.246**0.600**0.899**

能力比较倾向-0.281**0.247**0.215**

观念比较倾向-0.425**0.296**

注:*为p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自尊、社会比较倾向及其两个维度与青少年的幸福感的各个方面都呈显著正相关,即自尊和社会比较倾向得分越高,幸福感状况就越好。

3.自尊水平对青少年社会比较的影响

自尊水平在社会比较倾向总分和观念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4.自尊水平和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对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的青少年在综合幸福感及其两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在综合幸福感(t=-17.832,p

分别以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为因变量,社会比较倾向及其两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解释量为13.8%;社会比较倾向和能力比较倾向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其解释量分别为18.3%、19.9%;社会比较倾向对心理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解释量为10.3%。

运用强行进入的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模型一属于基准模型,是以青少年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综合幸福感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比较来说明自变量的净作用。模型二考察自尊、能力比较倾向、观念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的作用。结果显示:能力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正向作用接近显著水平(p=0.065),自尊、观念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

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X(综合幸福感)=0.801**Z+0.058N+

0.123**G

根据以上相关分析和线性模型的数据分析,以社会比较倾向为中介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观念比较倾向为中介变量的层级回归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ΒBetatR2调整后的R2FΔR2

第一步观念比较倾向自尊0.2930.2514.060***0.0630.05916.480***

第二步综合幸福感自尊6.2510.86627.105***0.7510.750734.696***

第三步综合幸福感自尊5.9370.82326.278***0.7780.775282.674***0.043

观念比较倾向1.2740.1374.234***

根据R.M.Baron和D.A.Kenny提出判断中介作用的4个条件,以及层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观念比较倾向在自尊水平和综合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20.7%。

表4能力比较倾向为中介变量的层级回归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ΒBetatR2调整后的R2FΔR2

第一步能力比较倾向自尊0.1010.1502.374*0.0220.0185.635*

第二步综合幸福感自尊6.2510.86627.105***0.7510.750734.696***

第三步综合幸福感自尊6.1320.85026.801***0.7620.760388.011***0.011

能力比较倾向1.1230.1053.325***

表4结果显示,能力比较倾向在自尊水平和综合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0.5%,部分中介效应说明自尊水平通过能力比较倾向部分影响青少年的综合幸福感。

三、讨论

1.大学生自尊、社会比较倾向和综合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自尊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青年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个性已基本定型,因而不存在年级差异。

总体看来,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青少年大都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倾向及其能力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表明,女生个体尤其热衷于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与我国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对青少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升学、就业的压力也使得他们更加看重自己在能力上的表现及其在群体中的确定位置。女生在这种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更甚于男生。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和教师对待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严格要求;女生们也不认为学业的重要性对于男女有什么差别。但是进入大学,开始感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各种影响比以前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还要大,如职场性别歧视、女性家庭第一的观点等,因而女生也就更看重自己的能力在群体中的位置。

能力的改变在特定的比较情境中是不可能的,而观念则是随时可以变化的,因此观念维度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但是观念比较在不同的年级中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越热衷于进行观念比较。在综合幸福感方面,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杨倩茜、崔春芳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在人际友好、健康关注、生命活力等方面表现更积极,她们更喜欢结伴,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2.自尊水平对社会比较的影响

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一个选择社会参照,将自己的某些方面与参照进行比较,然后做出自我评价的过程。影响社会比较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行为都表现出重要影响和预测作用。本研究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水平对社会比较倾向(R2=0.063)及其观念维度(R2=0.06)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尊水平对社会比较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自尊水平对社会比较倾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尽管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都有自我保护与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的需要,但是相比而言,高自尊者的这种需要似乎更为强烈,高自尊的个体也更多地热衷社会比较以及观念比较。这一结果与张小丽的研究结果一致。自尊是一种整体性的自我评价,可能存在异质性。[13]高自尊者的行为比低自尊者要更加复杂。比如有的高自尊者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比较容易表现出攻击。而且高自尊也难以与骄傲、自满、傲慢等心理品质区分开来。因此,自尊水平对社会比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今后的研究需要将自尊水平的划分考虑得更加周全,必须考虑高自尊的异质性。

Festinger认为,个体的能力比较和观念比较存在差异:个体能力比较时具有“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价值取向,能力比较中存在一种“非社会抑制”,观念比较中却没有这种情形,“即个体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却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能力。”陈建文等人认为,“自尊的异质性可能决定于做人成功的价值标准的差异性。[14]同样是高自尊者,价值标准不同,高自尊对其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的影响也可能会不同。

3.自尊水平、社会比较倾向与青少年综合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中也发现了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在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自尊和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均存在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自尊和社会比较倾向高,综合幸福感也会提高,自尊和社会比较倾向低,综合幸福感也会降低。这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高自尊者在行为特征上与低自尊者不同,他们关注自我提高,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很好,低自尊者则较多地关注“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不受窘,自我保护更甚于自我提高。因而高低自尊者在追求幸福感过程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高自尊者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和自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敢于尝试,也能从错误中获取经验从而更加确认自己,因而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尤其是心理幸福感,因为高自尊者们对于自我提高的关注,较多追求精神成就上的充实与愉悦,这就是对心理幸福感的体验。而低自尊者太过于保护自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能感受到的幸福体验相对较少。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社会比较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倾向对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均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也就是说热衷于社会比较的程度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当然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除了热衷于社会比较的程度之外,社会比较的内容、方向、策略、情境等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因而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整体的角度来综合社会比较的各方面,系统考察社会比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提出的自尊、社会比较倾向与综合幸福感的线性关系假设得到验证。能力比较倾向和观念比较倾向在自尊水平与综合幸福感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显著,部分中介效应说明自尊水平通过能力比较和观念比较部分影响青少年的综合幸福感。自尊一方面直接影响幸福感,另一方面自尊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幸福感。

参考文献:

[1]DienerE,EunkookS,RichardL,etal.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2):276-302.

[2]蔡建红.大学生自尊结构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299-301.

[3]白红敏,许莹,张荣华.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4]杨倩茜.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自我评价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5]方华.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行为方式:社会比较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张小丽.自尊及社会比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12.

[7]王明姬,王垒,施俊琦.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2-305,316.

[8]StapelAD,BlantonH.Fromseeingtobeing:subliminalsocialcomparisonsaffectimplicitandexplicitself-evaluations[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4,87(4):468-481.

[9]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王明姬,王垒,施俊琦.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2-305,316.

[1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

[12]苗元江,朱晓红,陈浩宾.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35(2):128-133.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特点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某一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愿望,以某种或几种理论、学说为依据,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且得到广泛传播,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趋势和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文章试从外部环境的特点、社会思潮的自身特点、大学生的特点着手,深入分析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从而寻求出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策略建议。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思潮自身的特点看,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可能性

1.理论基础具有一定合理性

当代的社会思潮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当代社会思潮不是孤立的架子,有其自身哲学的、经济学的或者政治学的基础。”[1]例如,“用唯心主义来解读历史,否定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否定革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客观历史。新自由主义以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原则为基础公然反对公有制、反对政府调控。”[1]民主社会主义以“社会民主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倡指导思想多元化,把基督教学说、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等思想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反对一党制,否定革命,倡导改良主义道路。从上述列举的社会思潮可以看出,社会思潮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多消极的社会思潮正是借着其貌似合理的“理论外衣”,蛊惑影响一部分理论功底尚不扎实的大学生并在同质群体中得到响应和传播。

2.内容具有复杂多元性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思潮越来越呈现复杂多样化特点。从内容上看,包含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艺等多个领域多层次,思潮呈现多元化特征;从社会思潮的阶级属性上看,有反映资产阶级特定阶层的资本主义思潮,也有反映无产阶级社会群体的社会主义思潮。由于社会思潮的涵盖各个领域层面的多样复杂性,导致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思潮的影响。虽然大学生的专业、关注现实问题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总能吸引有着不同关注点的大学生。就像一张张不同型号的无形“思想大网”,总能收获到不同类型的“猎物”。

3.关注问题具有现实性

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政治情况的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思潮在内容上具有现实性特征。社会思潮大都紧扣当下现实问题,虽然切入角度和具体关注问题不同,但都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儒学替代论主张用小农社会替代工业化社会,反对现代化以解决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竞争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而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富有知识学问的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从高校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原因分析来看,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现实针对性强(29.6%),而理论说服力强和理论观点新颖的比例分别为18.1%和18.4%。”[2]不难发现,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关注密切。

(二)从大学生自身特点看,其思想行为有被社会思潮影响的必然性

1.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阶段,他们喜欢广泛阅读,对新生事物开放接受,并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刺激、新鲜感强的事物,喜欢标新立异。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大学,接受的知识层面较窄,以知识内容为主,进入大学阶段后,他们渴望接触到更多知识,渴望扩大知识面,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具有好奇心。各种表达方式新颖当代社会思潮必然成为他们猎奇的对象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高校学生接触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的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觉得好奇想了解”(28.7%),其次是“觉得这些理论有道理”(24.6%)。[2]可见具备高度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主要内在原因。

2.自身思想的不成熟

大学生尚处在身心不断成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处在不断完善阶段。他们看问题有自己的判断,但又不够全面,缺乏整体性认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有空隙,及其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消费文化”为例,“消费文化”是“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综合体,它只主张消费和享用的价值观,忽略对人生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的实现。价值观尚未确立的青年大学生,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被其俘获。

3.高度的现实敏感性

大学生从来都是社会的弄潮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巨大增长,政治、社会等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中不可避免也存在着一些失范问题,如腐败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具有现实敏感性的大学生必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关注,并试图寻找一定的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思路。

(三)从外部环境看,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和兼容并包的大学校园为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提供了外部条件

1.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变的越来越容易和频繁化,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上进行交流,西方的文化思想通过影视作品、报刊书籍、网络等传播到国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化上更加开放和兼容,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涌入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接触西方思潮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新阶层的产生,既得利益的固话,各种社会不和谐问题也凸显出来,本土的社会思潮也不断繁衍出来。儒学替代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

2.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文化的集聚地,是先进文化思想传播的起源地。富有学识的学者和大学生,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为思想交流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和兼容成为各种思潮占据的主要目标。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思潮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思潮、大学生、外部环境三者的共同作用为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提供了条件,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成了一种必然现象。

二、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策略建议

由于社会思潮性质上的不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而两种性质的社会思潮都会影响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社会栋梁大学生。我们必然要采取一定措施和应对策略,来发扬积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有益作用,也要抵制消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而我们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两次报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做了总体部署。作为文化主阵地的高校也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大学校园文化高地。只有这样才能抵制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发挥大学校园公共政治课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主要平台思政课堂,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社会思潮。一方面,思政课堂内容上增设思潮介绍,通过课堂形式主动的去向大学生介绍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增加学生理论功底,并引导大学生得出客观判断。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创新课堂形式,现在大大部分高校学生思政课堂形式单一,主要是老师讲解,不免出现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兴趣不浓,我们可以尝试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主题演讲,小组谈论,兴趣小组应该更广泛的应用到思政教学中。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引导学生客观认识、鉴别各种社会思潮,主动吸收积极的社会思潮,抵制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湖北社会科学[J].2014(02)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由于经济的贫困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和尊严上产生一定的负担和压力,从某种角度分析来看家庭经济的贫困伴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和尊严的产生。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尊严感越强烈证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优秀。经心理协会做出相关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后,能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的经济程度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针对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家庭,经国家、银行和教育部的研究决定后为这类比较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资金奖励政策以及增加社会爱心帮助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

一、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远比富裕家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大,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对待事情和事物比较容易产生焦躁不安、心情抑郁和强迫的心理状态。要想解决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课以及组建心理健康协会的社团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和疏导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影响和负担,有效的减轻他们因为来自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负担所造成的影响。

二、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严重的心理障碍

经过心理健康协会对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作出详细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家庭的经济贫困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促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在精神上表现的极其紧张,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敏感,对待周围产生的事情没有耐心比较容易产生心烦意乱、心情抑郁和强迫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心理健康上的大量压力和负担导致经济贫困大学生的饮食和睡眠规律被打破,这些行为上的表现都严重的说明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严重心理障碍。

(二)对大学学业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里,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在学业的成绩上要好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的成绩比较突出和优秀,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这类大学生更加珍惜对学业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无法支付昂贵的大学专业的学费,对于教育部门大学的专业学费已经超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费的范围。来自家庭经济的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在学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在发展学业的道路上受到严重的阻碍和限制。对知识的求知欲的积极态度也被家庭的经济贫困所限制无法前行,也无法实现自己对学业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为了使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业不受到限制和终止,更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未来教育部门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和组织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展开帮助和支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

(一)增加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缺失,导致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十分匮乏和稀少。来自社会道德的问题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社会要增加对他们的帮助,尽量的减少和缩短我国经济的两级分化的现象。对于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大学生大多数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但是许多贫困大学生仍然存在严重的自责心理。例如:对于经济极其贫困的大学生校方建立特殊贫困的档案,校方通过组织社会爱心帮助的支援活动来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接受了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但是在接受帮助和支援的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又产生了自责的心理,如果自己不是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社会的支援就会把帮助的机会留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增大助学资金奖励的政策

经过国家的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的研究决定,针对大学校园的经济贫困大学生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实施增大助学资金奖励的政策。针对品学兼优的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要认真配合做好助学资金的拨放工作,使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习得以稳定的完成学业。同时对于拨放给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资金教育部门要端正和监督好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定要将不同等级的助学资金奖励全额的发放给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确保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最大程度的降低由于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给予成绩最优秀的特殊经济贫困大学生最多的资金奖励,也侧面的激发了其他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增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奖励政策,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负责便于对助学资金奖励的管理。

三、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两极化的分布,家庭经济的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里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障碍和限制了他们对学业的追求,无法在学业上就需努力和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大方面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采用增加社会爱心帮助活动和增大助学资金奖励政策来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和降低由于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4(4):24-27.

[2]刘勤勤,郝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科教文汇,2008,5(5):45-46.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9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责任心;人格;自我意识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法对某医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7份。对问卷信息进行整理合并,结果如下:男548人、女949人;年龄16-25岁,平均19.89±1.36岁;大一447人、大二491人、大三385人、大四174人;临床医学546人、医学护理430人、医学社会学521人;户籍地城市542人、乡镇955人;健康状况为疾病或较差203人、良好689人、健康605人;家庭结构为大家庭341人、核心1071人、单亲71人、其它14人;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335人、1000-2999元708人、3000-4999元268人、5000元以上186人;父母最高教育小学(或以下)226人、初中743人、高中(中专)355人、大学(或以上)173人;独生子女592人、非独生子女905人。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年级、专业、性别、年龄、同胞数、户籍地、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父母教育、学生干部、参加社团、参加公益等资料。1.2.2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该问卷由赵兴奎[4]编制,共36个条目,分物质责任心(12条)、文化责任心(10条)和群体责任心(14条)等三个维度。采用1-5五级评分,分数越高,反映其社会责任心越强。1.2.3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该问卷由王孟成等编制[10],共40个条目,分神经质、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和宜人性等五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1-6六级评分,分数高低代表某种维度倾向性高低。1.2.4自我意识量表该问卷由蒋灿等人修订[11],含23个条目,分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和社会焦虑等三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0-4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意识水平越高。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χ2检验、F检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结果

2.1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水平

与测验编制者赵兴奎的数据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相对较高、文化责任心相对较低(P0.01);与冉汇真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数据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分和三个维度分均高于普通高校学生(P0.01)。

2.2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存在差异(P0.01);两两比较(LSD检验)显示:医学护理专业责任心相对较低、医学社会学专业相对较高、临床医学专业居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社会责任心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社会责任心总分为因变量,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心理学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β=0.10),结果显示(表3):专业(1=医学护理,2=临床医学,3=医学社会学)、性别(1=男,2=女)、家庭经济(1=1000元以下/人,2=1000-3000元,3=3000-5000元,4=5000元以上)、健康状况(1=较差,2=一般,3=较好)、宜人性(测量值)、开放性(测量值)、严谨性(测量值)、外向性(测量值)、自我意识(测量值)等9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社会责任心总分49.5%的变异。

2.4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社会责任心的路径分析

回归分析发现的影响因素可归为三类:社会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家庭经济、健康状况)、人格变量(宜人性、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识(私我意识、公我意识、社交焦虑)。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这三类变量影响社会责任心的路径,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标(CMIN/DF=4.45,RMSEA=0.05,GFI=0.98,AGFI=0.96,NFI=0.96,RFI=0.94,IFI=0.97,TLI=0.95,CFI=0.97,PGFI=0.59,PNFI=0.68,PCFI=0.69)基本达到模型适配标准,能共同解释社会责任心57.2%的变异;人格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效应值=0.76),自我意识(效应值=0.36)和社会人口学变量(效应值=0.45)均经人格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图1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社会责任心的路径分析

3讨论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责任心方面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在有限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综合性大学学生,针对医学院校学生责任感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状况及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现就有关研究结果做简要分析讨论。

3.1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状况

首先,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与赵兴奎[4]的大学生常模数据相比,总体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相对较高、文化责任心相对较低;与冉汇真[5]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相对较高。其次,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存在差异,即医学社会学专业社会责任心相对较高、临床医学专业居中、医学护理专业相对较低,以往研究也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责任心存在差异,如艺体类和经贸类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相对较低,文科类学生相对较高[3-5]。这些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学生同其它大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职责和义务的责任意识,更加关注人类基本生存环境和生命价值;任何群体的社会责任感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群体责任感各具特色,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将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能力和技术的发展。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篇10

【关键词】环境;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

一、导言

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儿童向成熟期的过度,这一时期心理、身体都处在发育过程中,心理常常比较脆弱,情感波动比较大,理智控制比较差,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熟期感”,渴望摆脱成熟期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已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已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已和他人的行为,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兴趣渐趋稳定,爱好逐渐广泛而深入。

三、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物质的硬环境,还是意识的软环境,都给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成长与完善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关理论阐解,环境中的文化习俗、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及学校教育模式等因素,给个人在心理发展上提供了一个基本导向,使得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文化的要求,去相应地发展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所以当个人自身素质和环境影响这两个方面因素在个人身上形成压力和具有不协调成分时,个人就会出现应激反应或产生障碍等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现象。

所以说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哪一方面的环境因素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和谐都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1.家庭环境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两方面:(一)物质环境,即硬环境,如基本的生活用品、活动场所;(二)心理环境,即软环境,如家庭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成长发端于家庭,家庭是他们的第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与道德规范人生价值的内化和心理素质弹性心理的形成。所以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将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还有些家庭只重视在物质上方面满足孩子,甚至过分纵容,而在精神与心理方面,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内在要求和感受,不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忽视孩子的个人意愿和感受,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下去,会使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理解与温暖,会使亲子关系疏离甚至破裂,从而使孩子做事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与创新精神,甚至产生逆反行为。

2.学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及多方面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

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开展心理热线,但有时不能及时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疏通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这使得小学高年级学生许多话无处倾诉,积压在心底,到一定的程度便产生心理问题。

3.社区环境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从社区硬环境而言,如果设施不齐全,周边环境较嘈杂、较混乱,将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如社区或周边开设许多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涉足的场所,那势必会使这些学生误入歧途,影响其心理健康。

从软环境而言,如果社区没有一定的社区文化氛围,忽视小学高年级学生这一群体的存在和需求,使其心理上缺少归属感,缺少精神依托,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对策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影响最大,与他们的成长最密切的环境因素,无外乎是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应有机结合,连成一体,增进沟通,增强互动,互通信息,使三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增进对学生的理解和关注,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发现,使他们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由于不适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对于家长而言,要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和睦友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要采取民主宽松的态度,多给他们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多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让自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和命令的口吻对待孩子,不要将自己的意志、悲喜怨气强加到他们身上,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也不要过分溺爱,也不要忽视不理,家长自身也要注意提高,多读一些有关家教的书籍,使其对孩子的教育科学化,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能够理解,有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继续完善学校心理教育设备和体制,对教师进行学生心理知识普及,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是园丁,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工程师,能够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

课堂教育教学渗透心理辅导。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教育学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艺术策略,调动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帮助其解决。

面对全体学生,可以通过常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辅导,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可控制调节和合理输泄情绪,并进行相关技巧训练,人际关系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其认识本质,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的各种技巧与原则,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与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认识,并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较好地悦纳自己,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

同时我们还应为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训练,组织实践活动,多让他们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陶冶性情,培养良好情操。

愿我们的学生都拥有健康的,美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思斌.社会工作概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级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4]日本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新华网,东京3月23日

[5]傅宏.儿童小学高年级心理治疗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被调查者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以志愿服务最为突出,66.9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而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外出参观、挂职锻炼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22.97%、38.61%、8.71%、22.97%。这与医学生积极参与义务健康咨询等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类型广泛的特点相符。在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80小时以下、80~160小时、160~320小时、320小时以上的分别为49.1%、29.5%、11.5%、9.9%。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年级对累计时间有影响(P<0.05),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增加。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分别有27.7%和25.7%的同学是为了达到实践学分的要求和提高专业技能。说明实践学分要求对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督促作用,同时由于医学的专业特点,医学生也有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主动要求。18.6%和16.2%以了解社会和奉献爱心为目的,体现了我校学生希望与社会融合的愿望和医者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最想学到的内容调查中,47.1%的同学希望加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28.7%和16.8%的同学希望巩固专业知识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说明医学生不仅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要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还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对医学生将来就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在医学生社会实践必要性的调查中,34.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5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表示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尝试。这说明医学生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参加的愿望。说明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认为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形式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到单位实习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15.2%、9.5%、7.7%的同学认为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志愿活动对提高就业能力影响更大。到各单位进行实习,例如到医院进行见习、做导医以及到相关卫生部门实习,使同学更加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以及自己的优劣势,为未来的能力提高和就业方向提供导向。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科研能力是医学生的必备能力,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而在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站在医生的角度为群众服务,对夯实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素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本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7项指标中,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影响率均达到70%以上,而责任意识、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等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率达到80%以上。这五项能力均属于就业通用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数据表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业通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则需要课题研究等特定的实践形式来提高。这种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助于提高科研及理论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见表1)。在对医学生影响最大的就业能力调查中,分别有40.6%、26.1%和12.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最大。数据表明,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突出,这也与李克特等级量表的结果相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与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相符,说明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实践操作技能诸如临床操作等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技能,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该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医疗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能适应医疗行业现状、心理素质好、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医学生就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见表1)。

3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社会实践的类型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有关,医学院校应该多开展偏向学术化的实践类型如课题研究与社会调查等等,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对七项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践目的对于除了心理素质之外的另外六项就业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无必然联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效果。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就业能力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意愿和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他们最想加强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符合。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两项对就业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性相关,也与上文中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受影响程度小相符合(见表2)。医学生认为的最有利于实现其就业的实践形式对各方面就业能力提高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各学院学生的特点不同,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择符合各专业医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提高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

4结语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均有影响。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服务是医学生参加最广泛的实践类型,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不高,说明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一课堂教育,医学院校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自主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支持。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社会心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

青年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关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既会受到大学生个体心理的影响,更多的还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能否发挥出社会心理的积极作用,使青年大学生审慎思考,包容互惠;能否有效地克服社会心理的消极性,克服个体的有限理性和片面性,直接影响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及其心理特点

群体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影响、彼此间关系模式固定且拥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成员所构成的一个集体。[1]群体中的人们往往会相互影响,成员通常会通过语言形式或者非语言形式对其它成员产生某种影响。群体成员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群体为友谊发展提供了平台,使成员获得安全感,满足彼此间的社会需要以及实现自尊、被认可等需要。在群体中,通常还会有运行规范和愿景、影响力、凝聚力等,成员通常有角色定位。在当前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进一步确立。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发现自我、关心自我,但自我意识还不够非常稳定,通常会非常敏感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在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群体间彼此沟通的渠道更趋多样性、便捷性,在同龄人的评价影响下会出现反复多次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接纳,直至逐渐确立自我意识。第二,心理断乳与精神层面的依赖共存。一方面,成人感会使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变得更趋强烈,他们要求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渴望拥有较多的独立自主决定权;另一方面,当面对生活中许多现实的、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他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第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突出。青年大学生由于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有时会出现对家长的不满和不信任,不愿与家长沟通交流,出现心理闭锁。相反,却很希望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使他们很愿意与同龄人推心置腹,谈吐心声。第四,社会心理的影响性进一步加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之网络付费的降低以及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化,网络的使用和连接更加便利,以社交为目的的交流平台发展迅速,即时沟通从逐步普及发展到了使用程度进一步加深。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化交流的主体,论坛、微信等使彼此间的交流更加便利,社会心理的影响性也进一步加大。

二、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促进,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由于他人的在场,会激励个体表现出最有优势的回应,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它成员的影响而提高。“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反应会有增加作用,出于“评价顾忌”,个体希望得到群体成员的尊重、赞许,需要实现自我。而且,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从而不断改进,调整工作状态,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整体意识,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组织的一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行为的尺度。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成员行为的导向和矫正。同时,群体对于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忠诚,成员之间有“我们”的认识,有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彼此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较快,气氛民主,比较关注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推动下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除了能带来积极影响外,还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性。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独立性会完全丧失,“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2]这种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具体来讲,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并为了使群体接受而不惜放弃自我,委屈服从。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因此,个人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导致的焦虑感出发,逐渐放弃个人立场。从众所产生的后果非常恶劣,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的优越感和力量感急剧膨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中的人们和独立的个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格,对差异和争执的容忍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独立的个人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异议和矛盾,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解,但在群体中却很难做到这样,“在公众的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二)偏见。偏见是指心理上的一种预先判断。它是针对他人或者其他群体(通常是一个有不同文化、伦理的群体或者性别不同的群体)的一种不合理的、预设的、常是负面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在实际生活中,社会不平等、“我们”与“他们”群体的心理界限、社会差别、人们内心的愤怒、归类等简化世界的认知模式等都会造成偏见。凯斯・R.桑斯坦认为由于“偏见”的心理,有时会使人们解决问题时更为糟糕。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群体若不讨论而是采纳平均答案,往往会做的相当不错,或者至少不会严重失误,而在恶劣的讨论环境下,人们之间协商后,平均答案变得更糟了。

(三)团体极化。在群体中,具有主导性的倾向不断得到加强的现象被称为极化。有两种明显的因素会导致团体极化的产生:其一,名誉效应。这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有利的、美好的、欣赏的看法,并且也这样看待自己。一旦听到别人的想法,就会依照主要立场的方向逐渐调整自己的观点以便于维持自我形象。在各自思考、判断以及表达自我观点时,出于谨慎、担忧别人看起来过于极端等考虑,人们可能会倾向于选取中间立场的观点。但是一旦团体内其他人表示支持,这种顾虑就会消失,并产生出短暂而巨大的能量,结果就是推动整个团体渐渐走向极化。其二,有限的意见团体。在现实中,人们倾向于跟自己持相同意见的人交往。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人们能够方便的组建各式论坛和群组,与志趣相投的人们互动,自动过滤掉一些麻烦和不喜欢的声音。在这样有限的意见团体中,处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中,个体会感到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约束个人的道德、文明方式、社会机制、责任感等会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效力,团体非常容易走向极化。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六一儿童主持词范本十篇
  • 下一篇:家庭暴力最好的解决方式(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