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1 栏目:公文范文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工作过程;实施保障

【Abstract】ItisoneoftheimportanttasksforChina'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theinnovativetalentswithhighqualityandinnovation,andpracticeteaching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ultivationoftalents.Inrecentyears,ChongqingenergyCareerAcademyinthepracticeofteachingreformeffortstoincrease,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ofmechanicaldesignandmanufacturing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isdesigned,Andthroughthepracticeoftheteachingplan,theimplementationofprogramsandmeasurestoensuretheimplementationof,Tocultivatealargenumberofmechanicaltypeofhighqualitytechnicalandtechnicalpersonneltolaythefoundation.

【Keywords】Practiceteachingsystem;Highqualitytechnicalskilltype;Innovation;workingprocess;Implementationguarantee

0引言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动手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长期的建设发展目标,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具备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适合高职高专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指导思想

1)根据社会需求,面向西南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为办成本科专业做条件准备;

3)加强内涵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发展思路、拟打造的专业特色

2.1发展思路

(1)课程建设(一强化、一增设):强化现有的“机械设计”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机械自动化”课程群;增设“现代制造技术”课程群、“机械创新性设计”课程群。

(2)实训基地建设(一完善、一增设):以课程建设为宗旨,完善已有实训室的功能;增设“电梯零配件CAD/CAM实训室”、“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

2.2拟打造的特色

(1)面向“电梯零配件、通用机械零配件”的CAD/CAM;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与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对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行业与企业调研、分析,参照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结合重庆的地域情况和学院实际,确立了本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

3.1主要职业岗位群

(1)初始就业主要岗位: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

(2)初始就业相近岗位:机械设备修理人员、机械设备安装(机械、电气)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3.2培养目标

本R抵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机械工程技术(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制造等)、机械冷加工、生产一线管理、机电维修工、设备安装员等一线岗位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机电产品、生产线、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车间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原则,以企业职业岗位群为主线,以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加大实践课程课程学时比例(实践学时达50%),实施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体能训练、5S管理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纳入考核成绩,设计了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图1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5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

5.1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为了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落到实处,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高职高专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表,下面以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三维建模、包含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综合实训)为例加以说明,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的实践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5.2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及保障

为了保证表1中的实训项目落到实处,并报纸保量完成,特制订了如下的实施及保障体系(见图2),经过实践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婷.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践诉求[J].渤海大学学报,2009(02):140-143.

[2]于云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3]张世义.基于新质量观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7):161-163.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篇3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机电专业的本科教学是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备应用机械、电子、传感、测试和计算机技术,从事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2],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关键。培养大批适应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机电专业人才,对我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3]。工科领域人才培养有别于其它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实践能力是无法传承,必须经过不断实践和积累才能获得。

根据社会发展,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应机电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短板效应”难题,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满足个性培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1.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定位

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导向,兼顾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兼顾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冶金企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特色将相应的科研经验引入到教学中来,并建立相应的产学研基地,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企业发展密切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2.打通多样化机电人才培养通道

人才培养方案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4-6]。以人才终端市场对人才的期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的去向市场做调研与考察,以他们对毕业生的期望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教师的科研尽量与这个目标吻合,学生的实习场所也以此为据进行取舍。了解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改革的意见,调整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问题,让我校培养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与人才终端市场形成无缝连接。

2.1建立教学科研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的科研平台与实习基地,将实践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的平台。并探索渐进性实践模式:先开始校外实习,接触科研环境,培养科研兴趣,夯实基本功;接着增加校外实践,提高理论结合实际能力;最后加强专业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2.2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实践模式

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多种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与研究所等生产第一线实践;将企业与研究所的专家请过来讲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实习基地,可以同时培训在校生与员工,并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等。

3.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机械基础实验国家示范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控制原理实验室、机械测试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气压传动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电液伺服控制实验室、数控加工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

本专业依托钢铁行业,在冶金机械、智能机械、数字制造、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提倡学与用相结合,得到全面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上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并对参与教学实践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教师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项目,让教师做到学用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与个性发展。

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创造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让课程内容具有“广范”、“浅显”、“新颖”、“实用”的特点。“广范”是指学科知识覆盖面要宽广;“浅显”是指将理论深度适度,贴合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环境;“新颖”是指授课中不断将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加入课程,且所用案例也不断更新;“实用”指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要以应用性为导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案例、模拟训练、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如课程笔试、口试、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职业证书等方式。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达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5.结束语

改革措施实施后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更贴近社会和技术发展,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融入生产和科研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几年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探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龙腾发,李明顺,陈孟林等.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88-91.

[2]WangY,YuY,XieC,etal.MechatronicseducationatCDHAWofTongjiUniversity:LaboratoryGuidelines,Framework,ImplementationsandImprovements[J].Mechatronics,2009,19(8):1346-1352.

[3]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梁燕.对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4):2-22.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塑料垃圾污染的危害(6篇)
  • 下一篇:知识扶贫工作汇报(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