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货膨胀的措施(6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措施篇1

在1929年到1939年之间所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大衰退成为大萧条,在此情况下,商业和经济运营普遍衰退。首先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农业衰退,引发了金融行业的恶化,大萧条所引发的经济衰退比以往经济衰退的影响更为深远。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引起经济的衰退,进而经济发展缓慢,引起失业增加,工业化国家中资木的短缺引发国内消费和出口的降低政府所采取政策工具之间搭配存在多样性的特点,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乘数都存在不确定的情况,政府所采取的多样化的政策工具,在乘数不确定的情况下,考虑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选择,最佳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政策组合的工具。实施多样化政策工具的原因在于,至少有机会使一个乘数的估计误差被其他乘数的误差所抵消。如果效果好的额情况下,制定政策的误差会部分的相互抵消。

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中的微调是指存在于宏观调控中,针对现实社会运行的经济中存在的小冲击、小波动、小十扰而做出的相应的小调整。不断地试图稳定经济的政策行为。对财政政策而高,长时间的内部时滞,使得采用相机选择的微调措施在实际的经济调整过程中存在不可能性。尽管社会中存在的自动稳定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经济政策中的微调效果。对于货币政策而高,由于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经常运行的,内部存在的时滞较小,微调所起到的效果是你可能的。如果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所起到的影响一直是在应对晓得波动,则微调所起到的效果是恰当的。

相机抉择是政府根据经济市场所发生的情况和各项调节在采取过程中所起到的效果特点,进行需求管理从而机动灵活的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政府实行相机抉择的政策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根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的四个方而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有三种搭配方式: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单一政策规则是指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学派,关于货币供给量每年以固定的的比例增长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建议的唯一政策是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其中固定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单一政策规则的目的在于是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的速度。货币主义者主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

积极地规则是指对重大的经济冲击做出的具有反周期性质的规则,在讨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达到的效果时,要把对重大经济冲击做出反应的政策行动与微调加以区别。而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决不能主张不应该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_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及时采取反周期性质的政策措施在未来政策的确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之间的权衡中国,积极地政策制定者重视政策实施过程所表现出的灵活性,而那些赞成难以变动规则的人则重视中央银行在过去竞技场反错误的政策措施。

三、动态不协调与规则及斟酌使用

通货膨胀的措施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各国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促退论的代表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还会降低消费者的储蓄欲望,从而降低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特别是当出现超级通货膨胀时导致经济崩溃。也有人通过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特定的关系,这个被称为中性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认为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还有些认为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方向是可以由曲P增长率来预测的。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范围内,长期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对应关系不是太明显。大家对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各抒己见,意见不一,本文就选择了VAR模型为分析工具,对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联系进行简单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VAR模型建立及数据选择

通货膨胀率指标:通常我们可以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我国统计数据中CPI的使用频率最高,宏观调控所依据的衡量指标也是CPI,因此我们使用本期的CPI增长率作为本期物价的通货膨胀率指标。

货币增长率指标:根据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可以将货币划分成M0、M1、M2、M3等等层次。活期存款,在股市赚钱效应突出的今日,因为其可以便捷的转入股票账户,已经成为许多投资者的首选。考虑到经济意义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增长率指标。

基础价格指标:选取PPI增长率作为基础价格的指标。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行指标,认为PPI可以将反应价格从上游产业转移到下游产业最重影响CPI的过程。然而实践中发现PPI和CPI并不存在非常完美的对应关系,因此选用PPI增长率作为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率指标:选用GDP增长率,即GDP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率指标。

VAR模型一般都是采用多个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其中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来估计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趋势。本文拟构造的非限制VAR(p)模型可以表示为Yt=αi+■βiYt-i+εi,其中Yt=[CPItGDPiPPIiM2]-1是4阶时间序列的列向量,α是4阶常数列向量,βi是4x4阶参数矩阵,εi是4阶随机误差列向量。

CPI为通货膨胀率,CDP为经济增长率,PPI为基础价格增长率,M2为货币增长率。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选取1990-2010年我国GDP、GDP、PPI、M2数据整理后运用Eviews6.0先任意建立一个VAR模型。对此VAR模型,需检验其模型平稳性,以便继续模型建立。进行UNITROOTTEST中的AR根检验,结果所有根的倒数都落在了单位圆内,所以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平稳的。

VAR模型结构的确定:在选择阶数以后,一方面要使滞后期数p足够大,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以便完整地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滞后期数如果过大则可能导致自由度大幅度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

我们先尝试建立一个VAR模型,用AIC准则确定滞后期数p值,根据AIC信息准则,选择p=1,即滞后一期。建立VAR(1)模型,对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如表1。

由Eviews6.0分析出来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10%的置信水平下,GDP和CPI互为格兰杰因果,即可以互相解释,因此将GDP和CPI作为内生变量,将M2和PPI作为外生变量。

有了以上的检验结果,重新建立一个滞后一期的VAR模型,将M2和PPI作为外生变量,GDP和CPI作为内生变量,并再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和滞后阶数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模型建立如下:

CPI=0.211705902726×CPI(-1)-

0.387355168656×CPI(-2)0.896146243831×

GDP(-1)-0.00962327613507×GDP(-2)+0.200652304214×PPI(-1)-0.126586799163

×PPI(-2)+0.500009589386×M2(-1)+0.17472794991×M2(-2)-18.0721364824

GDP=-0.227242913073×CPI(-1)+0.0217569502488×CPI(-2)+0.807779636617

×GDP(-1)-0.503708700065×GDP(-2)+0.207273047076×PPI(-1)+0.119250786236×

PPI(-2)+0.0438386446868×M2(-1)-0.0807218288596×M2(-2)+7.23991243132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一)CPI对于来自GDP和自身的的响应分析

1.CPI对于来自GDP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GDP的一个脉冲信息,CPI会持续上升,在第三期达到其响应的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大约在第六期的时候,反应会趋近于0。说明GDP的前期增长可能带来后期的物价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

2.CPI对于来自自身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CPI本身的一个脉冲信息,CPI会在第一期达到其响应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并在第三期开始产生负回馈,在第四期开始达到负响应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大约在第六期的时候,反应趋近于0。说明CPI本身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即上期的CPI变动具有一定的惯性,这表明CPI不能因为自身的变动而回归到一个正常水平,体现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GDP对于来自CPI和自身的响应分析

1.GDP对于来自CPI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CPI的一个脉冲信息,GDP会产生一个负响应,在第二期的时候达到负相应最大值,此后逐渐减小,波动至大约第七期的时候,趋向于0。这说明CPI的变动对于GDP有负向的影响关系。这就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朝着一个恶性的发展趋势逐步蔓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表现出来通货膨胀恶性循环和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缩小,逐步向正面影响发展。

2.GDP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GDP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在第一期产生了最大的正响应,此后逐步减小反应,说明GDP的增长和CPI一样,具有一定的惯性。

四、模型分析结论

本文通过对上述提到的时间序列变量PI,GDP,PPI,M2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根据格兰杰检验出的结果和相关结论建立了VAR模型分析,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原理进行总体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在10%显著水平下CPI与GDP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二者表现出显著的、长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一国或地区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假如通货膨胀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则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不利影响;再次,经济过快的增长趋势同样也会反映出通货膨胀的一些问题,导致通货膨胀也随经济过快增长一同过度增长和蔓延的可能性增大。

第二,通货膨胀的波动对自身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经济行为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给其消费、投资,储蓄等行为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本年度的价格波幅会受到上一年度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仔细分析后来制定本年度价格水平调控目标以及措施。

第三,宏观调控是必要的。我们发现,CPI和GDP都具有很大的惯性,这表明仅仅依靠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可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过快或者过慢的增长速度和过高或者过低的CPI数值对于经济体而言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根据模型我们认为,既然GDP和CPI不具有自动回归一个中心值的特性,那么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时滞比较明显。在脉冲响应函数图中可以看到,CPI对来源于GDP的冲击需要在3年后才能达到其最大响应值,而GDP对来源于CPI的冲击需要在2年后才能达到最大响应值,这说明如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除了央行本身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作用时滞是在以熨平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货币政策发挥效用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而在2-3年的经济过程中,经济形势早已发生变化,能否真正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变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VAR模型分析结论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等,为加快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过快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是把“双刃剑”,适度合理的通货膨胀可以很好的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可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科学合理地掌握好通货膨胀的度,把握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将相关指标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扬光大。

(二)制定合理的应对严重通货膨胀的措施

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向各自的金融体系大量注资。处于此种情况下,最近几年下游企业缓解成本提高的能力相对变弱,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效应逐渐增强,从而使得消费者价格指数有所提高,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反应到民生问题的相关指标是否处在合理范围内,尤其是对08年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就是过量发行货币所致。因此,相关机构或部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重要因素。

(三)合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导致我国的资金在外汇上的占有率逐年增加,迫使央行大量发行基础货币,人民币的供应量翻倍增加,这样会使股票、房地产等行业资产价格发生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此种现状,我国政府可以将外汇适度分散到民众手中持有,这样就有利于整体风险的缩小和分散,对国家对民众都增加了收益,可谓一举多得的措施。

(四)进一步加强价格预测、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从本文第三部分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

因为CPI指数方差的90%左右是由自身波动引起的,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价格预测、监测、预警等能力,尤其要密切关注关系到百姓生活的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在制定相关措施和调控手段时,要考虑到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对民众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刘盈.通货膨胀与我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相关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3).

2.郭艳芳,王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3.王双正.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4.王小平,闫丽萍,黄婷.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08(10).

5.张小峒.应用数量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通货膨胀的措施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热钱

众所周知,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有效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011年5月份的累计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5.5%,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会相应的降低。为了有效应对这次通胀,央行仅在2011年上半年,已通过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通货膨胀的原因、对政府采取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的解析以及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看法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

1通货膨胀的原因

1.1全球流动性过剩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造成通胀压力。近几年来,我国各个媒体的报道中也不断提到国际热钱不断进入我国,而我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挡住热钱冲击,结果先是2006年开始的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泡沫迅速破灭。过剩的流动性先是流向房地产市场,房子价格飞涨,后是各商品价格飞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热钱炒作的影响。

1.2国内经济原因。①我国经济本身就处于高度发展阶段。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的发展都很迅速,使得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有很明显的较高的增长,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推动物价指数的上涨。从这方面讲,物价指数有所上涨是正常的,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它可以说明通货膨胀发生的一个大环境。②紧缩性的产业政策。由于实行紧缩性的产业政策,许多原本的投资区域受到紧缩性的影响成为了投资的。这样就导致投资区域缩小了,在允许投资的产业过渡的投资就产生了产品价格上升。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③货币发行和投放过多,形成流动过剩。这个原因是我个人认为最主导的原因。自从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陷入萧条。因此,各个国家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出口贸易的,在金融危机中,沿海的很多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也给其他行业带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2解析政府采取的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在这里我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政府采取的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1扩张的财政政策。要控制通货膨胀,肯定是从调控商品价格方面入手。因此,我国政府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比如进行价格补贴,特别是粮食价格补贴和农产品价格补贴。而粮价和农产品价格往往被称为百价之王,是引领物价的领头羊。这样的政策旨在降低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市场的供应,这样就达到了降低商品价格的效果。

2.2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般意义上是指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了控制商品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以达到控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政府从各个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就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再比如说上调利率,吸引存款,减少投资,并增加投资的成本,同样可以减少流通货币量。

3治理通货膨胀的看法

根据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析,我们知道这次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货币供应过多。其实中国经济决策者现在处于两难的选择:他们欲减少经济压力,降低通胀,但又不想因此减少就业,尤其是出口行业的就业。对于如何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在这里只是浅显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3.1应对和防止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我们必须严格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把热钱挡出去。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如果任由国际热钱流入,只会使通胀更加恶化。为防止国际热钱的流入,我们必须加强监管的力度,特别是必须加强国际金融管理,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收支方面的管理和外汇交易的管理,还有就是要更加严格资本项目的管理。要动态调整国际资本管制措施,强调真实交易背景的重要性,强化以主体为主的黑白名单管理制度,以便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能够继续方便用汇。

3.2灵活运用宏观调控,加强信贷调控的艺术性。一个政策有多种政策手段,要清楚什么情况用何种手段比较合适。应该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说货币政策,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三种手段,应该把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放在首要地位,而把利率放在次要地位。原因在于,前两者的调整可以说影响仅限于我国国内市场,而利率则不同。利率需要提高但是幅度不应该太大,如果太大,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美国的利率已经比我们低了,这样会造成更多的热钱涌入我国,反而会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3.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共同治理通货膨胀。如果不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起来的话,可能是一个是增加通货膨胀,一个抑制通货膨胀,根本达不到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认识到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之后,我们要根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而且不能只顾一个方面,而是找到主要方案与其他应对方案相结合共同治理,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良芳.2010全球经济在滞与胀中摇摆复苏[J].经济研究参考,2011(5).

[2]唐羽.对当前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与思考[J].理论研究,2010年总第412期.

通货膨胀的措施篇4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三次调整。

在2008年上半年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出现过热,政策目标是“两防”:防止中国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中国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两防”就是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可以看到,整个上半年按照物价部门的数字统计,普遍还是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太厉害,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防通货膨胀和增长过快。

在2008年7至10月份主流观点认为我们的经济是正常的,在这段时间,由全力压“两防”,变成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防止经济严重下滑则引起了各方注意,其标志就是11月9日公布的十项措施以及后面各部委的相关文件、措施。这十项措施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实现“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十分关键。

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

我认为麻烦出在CPI上,或者说是通货膨胀。我认为2008年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都跟物价、通货膨胀有着重大的关系。人们似乎一直有一种通货膨胀恐惧症,多年来一直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容忍通货膨胀。

我们来看看从2007年到2008年物价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007年3月份CPI开始突破了预期目标3%,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当时有很多人提出要控制,要采取紧缩的措施,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物价上涨就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就应该收缩货币,但我认为这种观点与中国的国情是不相符的。我认为这个物价上涨是应该的,这是农民收入提高的表现,我们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多年没有上涨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当时两种观点出现分歧,那时候,认为投资过热、货币发行太多的观点有市场,但调控部门采纳了物价应该上涨的观点,没有采取压制的措施这个政策是非常正确的。2007年3至10月份,CPI从3%上升到6.5%,并一直攀升,一直到春节的时候,上涨到了最高的程度。人们有点扛不住了。所以在开“两会”的时候,控制物价的呼声给了调控部门非常大的压力,并最终影响了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要把控制物价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了在2008年把CPI控制在4.8%的目标。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严格控制贷款增长速度。2008年初,在渡过雨雪冰冻灾害之后,贷款增长速度就严格地控制在15%以下,而2007年这个数是16.4%。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2月份到11月份,贷款增长速度一直都低于15%,这是我们调控部门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的一个经验:只要贷款增长速度低于15%,物价就不会上涨。就是说,当贷款增长速度超过15%,物价就一定会上涨,而当物价比价高的话,只要贷款增长速度控制在15%以下,物价就一定会下降,在掌握了这个经验数字之后,调控部门将贷款增长速度严格地控制在15%以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造成了两个结果,也促使我们后面政策的转变。

第一个结果,物价下降得非常快,2008年2月份CPI是最高的,达到了8.7%,3月份CPI是8.3%,4月份CPI是8.5%,我认为这个时候采取一些紧缩措施是正确的,因为连续三个月超过了8%。但是5月份CPI就下降到了7.7%,6月份CPI是7.1%,7月份CPI是6.3%,到8月份就成了4.9%,暴跌了!可以看出,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已经很明显了。物价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跌,这说明我们控制物价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我们调控部门一个调整的信号。

第二个结果,经济出现下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资金紧张,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增长下滑情况;二是从出口上看,2008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在沿海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沿海地区很多企业都面临严重的困难,因为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所以当时有关报告说沿海地区经济下滑,需要放松贷款来解决这些企业的出口问题。显然,如果不是因为贷款紧张而造成的经济下滑的话,报告不会说要增加贷款来解决。物价下降和经济下滑这两个原因促使了我们宏观政策产生了一些松动。

但是2008年8月份开始却没有采取放松贷款的措施,而是采取了出口退税的做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如果采取放松贷款的方式来支持出口企业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反弹;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知道当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当然这里面有些措施是我们自己的调整。

这个时候国内出现了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还要继续采取紧缩的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不能再紧缩了。调控部门采取了哪一种呢?10月17日国务院会议公布,要保持经济增长,但仍然提出要控制通货膨胀,10月26日央行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做宏观分析报告时专门强调,虽然现在物价下降了,但是只是暂时的,不能因为暂时的物价下降就不控制通货膨胀。整个报告的基调就是认为通货膨胀会反弹,我们仍然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2008年11月9日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提出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现在的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提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转变改变了十几年来不能说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这是最好的一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在政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松不下去”的情况。为什么?我们说货币政策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进行实际调控,防止投机行为;二是要有指导性、方向性的作用,引导投资。在2008年11月份,一些主流观点反复地强调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不能再降低了,贷款利率也不能再降了,但是刚说完,利率就大降了。我们货币政策的这种频繁变化就造成了银行不敢贷、企业也不敢贷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人家害怕,不知道你是暂时放松还是长期放松,也不知道你会不会刚放贷又马上来个政策全都收回去造成已投资的项目停工,所以人家都只好捂紧钱袋不投资。这样就造成我们的货币政策说是放松却放松不了,松不下去。这也是调控部门一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一个影响,是货币政策过度强调控制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

其实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都存在一些矛盾。

第一,是保增长和就业还是压通胀,压通胀必然会压就业和压增长,这是难以平衡的。我们今年的经济形势已经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是压低内需保出口,还是扩大内需压出口?如果扩大内需的话,就会造成成本上升,那么就可能造成出口下降。这又是一对矛盾,显然我们是采取了压低收入和内需保出口。这是2008年7、8月份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到2008年10月份的时候出台了大规模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期望解决出口下滑的问题。

第三,是紧缩货币还是放松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强调的就是物价不能上涨,它追求的是低价格、低利率、低劳动成本,通过这些来支持国家建设,因为低增长、低投资、低需求的情况下,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没有大的发展,国家的投资就可以保护住。这种宏观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保大压小、保国家压企业和地方、保基础产业压民生压消费的做法。

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解决有利于就业,其次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收入增长,中小企业获得大量的发展,同时支持地方经济为了解决就业而发展的产业。但是一些观点认为这种政策会造成经济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这种政策一直难以正本清源。

经济转型要容忍一定程度物价上涨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投资型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由收入提高的需求拉动型的发展方式,那么在调整和转型中就应该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从一方面看,农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要把物价降下去,也就意味着要把收入和消费降下去,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要转变,一定要容忍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没必要把CPI限定在3%,在转型期间CPI达到5%也好,5%至8%也可以,只要不要超过10%我认为都是可以的。

有种情况需要引起警惕,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教条,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就意味着允许通货膨胀。我认为这一次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个历史性的转变。我认为,现在我们仍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这是我们的第一大压力。中国每年大概有15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我们单单想使新增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速度就不能低。通货膨胀和失业这是我们的一个矛盾,不可能既没有通货膨胀又没有失业,要么选择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是解决失业问题,要么就选择没有通货膨胀但是有大量失业。我认为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保就业。

第二,我们不能只让少数大企业增长而让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停下,这样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要让大多数的企业都能够发展,这样经济才能活跃起来。

第三,消费结构也在改变,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穿用了,我们正在朝耐用品发展,比如彩电、冰箱、汽车、住房等,而且汽车、住房的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消费结构一定会带来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原材料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是过去的方式远远不能比拟的。拿住房来说,我们现在的住房还没有达到世界人均水平,但是就这些年的发展所带来的钢材、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就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表现,如果把这个压下去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时机,事实上我们已经到了这个时代了,理应解决。中国人口这么多,它所带动的原材料发展的量,是非常巨大的,应该支持。

通货膨胀的措施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通货膨胀及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概念。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经济学家通过综合考察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两者的变动情况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水平,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如何来衡量通货膨胀呢?通用的测量指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种。其中,CPI指标最为常用、最引人关注,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与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①一般来说,CPI在3%~5%之间时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介于5%~10%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于10%时则是飞奔的通货膨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见下图),从图中不难看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的CPI一直保持在3.5%以上,并且在整体上呈逐月上升的趋势,虽然到2011年8、9月出现下降的趋势,但CPI仍然处在高位运行,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虽然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形势却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超量的货币供应量是导致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导致投资和信贷的规模迅速扩大,造成过大的资金流量和明显的流动性过剩。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方政府在此项政策的影响下数倍地增加投资。大量的资金流入能源、房地产、交通等领域,加大了对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资料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带动下游产品价格的上升,逐步形成全面通胀。据我国统计年鉴显示,在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都低于2万亿元,但到2009年,信贷增量增长至9.59万亿元,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万亿元。②短期内将巨额的流动资金注入市场,即使被生产领域快速消化,也会引起市场总需求的迅速扩大,造成通货膨胀。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一是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尤其是资源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国家对能源价格实行管制,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管制一方面会造成囤积居奇,另一方面会造成商品产量的减少,而这两者均会导致市场供给的减少、物价的上涨。二是过度强调GDP的政绩考核制度。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带有很强的扩张性,容易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翻开各省的“十二五”规划,不难发现各省都提出了较高的GDP指标,黑龙江、广西、贵州、河南、江西、安徽、山西、福建、云南均提出了GDP总量甚至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标。③可见,导致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三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容易将国外的通货膨胀引入本国,当一国的通货膨胀发生后,国内货币对内贬值,由于不能及时调整汇率,在国内物价上涨的刺激下,其他国家会增加向该国出口的规模,出口国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出口国由于商品出口造成国内商品供应量减少,而外汇收入又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预期是推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通货膨胀预期是民众对通货膨胀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大小的事前推测。影响和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过去一段时期里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整个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政府所宣布的和将要执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主要是物价和货币政策;政府遵守诺言和贯彻政策的可信度等。从理论上讲,长期存在的强烈的通胀预期会不断地增加人们的市场需求,形成推动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内在动力。如果社会公众形成了较为强烈的通胀预期,人们就会盲目扩大消费和投资,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些商品或资产价格将会上升,并能取得远超过银行存款的收益,那么他们就会将存款投入到这些产品或资产上,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这种防范通货膨胀的行为本身就会造成所购买的商品和资产的价格上升,不断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当前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就非常地明显,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金价正是这一预期的现实反映。

应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策略

适度地减少货币供应量。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影响总需求供给曲线,使得物价总水平下降,从而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措施。从去年1月18日到今年6月20日,中央银行已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年的16.5%上升到了21.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小了银行的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紧缩了银根,减少了货币供给,控制了投资行为。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中央银行共5次加息,缓解了市场负利率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资金在市场中合理有序地流动。2011年,中央银行多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通过发行中短期票据来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央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应量,稳定了物价水平,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注意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不可操之过急,以免矫枉过正,要按照计划逐步地减少市场过剩的流动性,从而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相关制度。针对相关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一要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廉价的资源在源头上降低了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投资不断扩张。科学合理地推进资源价格机制改革有助于各种要素市场的成熟,从而能充分地发挥价格机制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改革政府官员考核制度,着重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考察政绩,摆脱崇拜GDP的传统观念,降低GDP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很容易将国外的通货膨胀导入到国内,因此,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充分发挥汇率的自动调整功能,可以有效防止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四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由追求速度和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内需真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如前文所述,不当的通胀预期容易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及时合理地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显然有助于物价的稳定,政府在此方面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要降低公众通胀预期的程度,就要让公众对政府控制通胀的政策和措施充满信心,而这就要求在各项政策及其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政府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及时公布当前物价水平及变动趋势、经济的整体变动形势、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从而达到坚定市场信心,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公众盲目地消费和投资,避免物价过快上涨,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对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历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由个别因素造成的,其成因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内生性和输入性等特点,虽然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已经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解决目前高通胀的问题,必须要持之以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财税系)

注释

①我国现行的CPI构成及权重为:食品(31.7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居住(17.22%)、交通通讯(9.9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衣着(8.5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烟酒及用品(3.49%)。

通货膨胀的措施篇6

[关键词]巴西;恶性通胀;治理;启示

20世纪80-90年代,巴西曾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高通胀,巴西货币当局用了20年时间,并两次更换流通货币,才使经济进入了平稳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总结巴西治理通胀的经验,探讨巴西政府的经验教训,无疑对中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具有借鉴作用。

关于上述时期巴西迅速从温和通胀转化为恶性通胀的原因,Cardoso认为是国际收支危机和克鲁扎多的大规模贬值,而克鲁扎多的失败则是因为巴西政府采取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缺少财政紧缩政策配合。高通胀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也对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产生了影响,Ter-Minassian指出,由于通胀带来高利率,在1980-1990年代初期,使得巴西企业经理在债务融资时格外谨慎,从而使得1990年代的巴西企业比其他国家企业融资杠杆比例更低。

不同学者对巴西中央银行在治理通胀过程中所采取政策的效果判断也存在差异,Donlbusch指出,1985-1986年巴西提出的以工资一价格联动管制、汇率固定制、财政修正以及大幅度扩张名义货币量为核心的稳定计划,在经济和政治中取得了成功。Roger(2009)以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为例指出,尽管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范围经常缺失,但存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和经济增长明显优于缺少这个目标制的国家。I.Jacome指出,中央银行注入额外的货币进入金融体系通常会导致货币政策出轨,加剧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一、巴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交织的50年

巴西经济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经济曾以两次“巴西奇迹”引起全球关注,也曾以恶性通胀成为全球典型,经过50年发展,巴西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经济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巴西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纲要》,重点发展了包括能源、运输、粮食、基础工业和教育等5个领域内的30个重点项目,推动巴西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轮高速发展。1957-1961年,巴西农业产值年均增长5.8%,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7%,通讯与运输增长8.7%,GDP平均增长8.3%。更重要的是,由于产业链扩张,巴西经济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改变了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国地位,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尤其是汽车工业开始初步得到发展。

巴西经济虽然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也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在《发展纲要》实施的5年时间内,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7%、24.1%、39.4%、30.6%、47.7%。迅速发展的通货膨胀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正常运行,而且引起了政局动荡。此后巴西历届政府上台后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巴西政府和民间储蓄不足,而实施《发展纲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就依赖于财政赤字和对外负债。在政府的主导下,巴西货币发行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7%,1959年巴西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比1956年增长1倍以上,由此导致经济中出现严重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率也逐年攀升。1964年巴西推行了金融改革,一方面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以扩大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将通货膨胀指数化,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确定产品价格、工人资,以缓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指数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短期内它缓解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冲击,但通货膨胀却以预期的形式长期存在于经济中,由此导致了通胀阴影在巴西经济中挥之不去。通货膨胀指数化预期使巴西资本形成更为困难,企业和居民过度消费,储蓄意愿下降。由于居民和企业储蓄率下降,资本形成机制遭到破坏,降低了巴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巴西经济发展出现滞胀,一方面高通货膨胀现象继续延续(1962-1967年,巴西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1.3%、92%、34.5%、38.2%以及24.9%);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势头,同期GDP增长率仅为1.5%、2.9%、2.7%、5.1%以及4.8%。

由于经济滞胀,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巴西政府放弃了既有的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主导型”,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巴西资源丰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1968-1974年巴西经济出现了第二轮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农业增长率为5.9%。同时,困扰巴西政府和人民的通货膨胀逐步得到控制,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1968-1973年巴西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5.5%、20.1%、19.3%、19.5%、15.7%以及15.5%。

1974年初,巴西政府通过了《第二个全国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外资,并扩大国家信贷规模,以图加速经济发展。这两种手段均直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供给,导致通货膨胀抬头,到20世纪70年代末,巴西通货膨胀重现20世纪60年代快速上升势头,1978年和1979年巴西平均通胀率为44.2%,对20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巴西经济开始出现滑坡,1980-1989年,巴西GDP有5年出现负增长,10年内年增长率仅为2.2%,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逐渐失去控制,1980-1985年,巴西年均通货膨胀率为343%,1986年以后,巴西通货膨胀形势迅速恶化,甚至还出现4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见上图)。

二、巴西恶性通胀产生根源及治理

巴西出现恶性通胀的主要原因如下:

1、政府财政开支庞大。一方面巴西政府为公务员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巴西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大了政府投资,由此导致巴西的财政赤字高达GNP的8%-12%。在缺少其他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巴西政府被迫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巨额财政开支是造成巴西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货币发行量过多。为了拉动经济发展,巴西政府大量发行信贷,推动企业投资,而巨额财政赤字也有赖于发行货币来支持,因此巴西的货币发行保持高速增长。这两个原因均表明,巴西恶性通胀源于货币严重超量发行。如下表所示,巴西恶性通胀与其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几乎完全相对应,这印证了弗里德曼的那句话:“通货膨胀问题本质上是货币现象”。

由于巴西恶性通胀源于流动性严重过剩,治理恶性通胀的关键便是消除过多的货币供给。1986年,巴西开始不断推出改革措施,前后总计推出6个反通货

膨胀政策,其中较成功的有克鲁扎多计划和雷亚尔计划,克鲁扎多计划主要包括:废除原有货币,以克鲁扎多代替克鲁赛罗,新旧货币的币值之比为1:1000;继续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确定新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13.84克鲁扎多;冻结物价水平,冻结期限为1年;冻结工资水平;取消浮动利率的国库券,发行固定利率的国库券;取消指数制,改变工资和物价基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调整的指数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这一计划基本涵括了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有效消除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实施以后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但是1986年年末及以后,巴西通货膨胀速度进一步加快,标志克鲁扎多计划的失败。1993年12月,巴西又制定了《雷亚尔计划》,该计划包括:压缩财政开支以削减财政赤字;出台货币价值参照指数,以此作为工资和产品价格变动的基础;废除克鲁扎多,发行新货币雷亚尔,新旧货币币值之比为1:2750,同时实施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雷亚尔计划》在巴西取得了显著效果,自1995年开始,巴西通货膨胀率显著回落,1996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两位数,此后继续下降,到2007年第3季度进一步降低至4.01%,这标志巴西的反通胀政策目标基本实现。

三、对中国的启示

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和中国政府都有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巴西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不顾货币发行纪律,滥发货币,导致经济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使经济体系连续数十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巴西政府经过两次发行新货币,连续实施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措施,才最终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形势远比巴西复杂。从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看,美、日在次贷危机和地震危机冲击影响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胀输出殃及众多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货币政策也过于宽松,信贷投放、政府投资规模一再膨胀,成为中国当前通胀势头抬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次贷危机后世界储备货币美元的信誉已经遭到极大损害,欧元区经济问题不断,短期内欧元仍然难撼美元国际地位,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不断抬升,加上中国政府的外汇集中管理政策,使得国际投机资金押宝人民币升值,热钱进出不仅规模增加,频率也在加快,由此导致外汇占款数额不断攀升。这些因素均表明中国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难度不可低估。但是,巴西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通胀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严明货币发行纪律

巴西经济体系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货币发行过多,当经济体系无法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时,通货膨胀现象就不可避免。在通货膨胀治理方面,巴西采取的通货膨胀让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Knight认为,清晰的通货膨胀目标至少具有三个突出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公众更好的理解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前瞻l生通货膨胀目标使政策制定者在平滑冲击时,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反应;通货膨胀目标制还会促使中央银行负责,提高其政策的可信度。同时,要求政府采取可持续的财政政策,首先要禁止中央银行自动为财政赤字融资。

对于中国而言,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货币发行量。历史上中国曾经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因国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中国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央银行必须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投放总量,要限额发行现钞,同时综合采用数量和价格工具,强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政策效果,建议央行以GDP增长速度为基础,适当考虑通胀因素和货币流通速度,综合决定广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笔者认为M2增长率以15%左右为宜。

(二)科学调节财政资金收支

巨额财政赤字及由此导致的货币发行过多是巴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财政赤字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2l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通道,税收高速增长弥补了不断扩大的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规模十分有限。但是随着财政收入激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储蓄也快速增长并沉淀于金融体系,成为信贷扩张的重要基数。、

此外,各级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融入资金大规模直接投资,也成为需求拉动型通胀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建议我国政府把握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并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科学调节中小型企业税负,以提高企业活力和经济运行质量,减少金融体系沉淀的财政资金,间接降低社会信贷扩张基础。

(三)税收和汇率等多种政策搭配使用

巴西在治理恶性通货膨胀时,综合采用了价格管制措施、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连续多次改革才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当前中国经济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已经逐渐导致通货膨胀率日渐上升,必须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通货膨胀继续上升危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是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选择之一。自从中国第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外汇率重新进入单边升值通道,这种倾向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流入中国,短期内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当前的汇率政策下也迫使央行投放本币稳定汇率,央行固然可定期在公开市场发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但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冲销成本也将使央行在长期中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影响到经济体系的货币存量,因此建议央行提升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汇率弹性,改变单边升值预期,遏制境外资金流入。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通货膨胀特点范例(12篇)
  • 下一篇:通货膨胀特征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