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考朗诵图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2-02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难度较低,如果教师掌握了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便能很容易攻克“古诗词”的难关。当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也不单纯局限在提高整体成绩上。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尽全力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一、小学语文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新意义
1.能够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能够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
1.分层教学法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只要学会生字词,扼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和默写就可以了;第二学段学生在达到低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诗情想象出画意,还应扼要懂得一些古诗词的常识,诸如:了解古诗产生的时代及作者的姓名;认识古诗的体裁(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认识古诗的押韵(绝句和律诗的双句押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韵);知道一些通假字,如《鹿柴》的“柴”通“寨”,返景入森林的“景”通“影”,“返景”即指阳光反射等。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表现在具体教学中应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教师可在中年级的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难度,提出“初步领悟诗歌意境”的新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3.适当采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
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和画的紧密联系,用画来诠释诗是对诗词最好的注脚和说明,既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够锻炼学生描述画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对于理解用词和造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用图片,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其他课本插图,或者其他资料里的插图,也可以锻炼着让学生读完诗之后,通过想象来描述,或者画出头脑中的意境。这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远意义。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
[2]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02-02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1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2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3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4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之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教师深钻教材,找准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虽然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必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吃透教材,且能蛟诳翁蒙鲜炝返卦擞媒滩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笔者认为教师深钻教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钻研课文题目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题目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还能够揭示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梅花魂》这篇课文中,课后的题目有“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将课后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还能够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2.抓住重点,反复品读、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只是阅读一遍课文,学生可能在读完之后依然不知所云,尤其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更是如此,由于诗歌和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和段落等进行反复研读,直到能够真正地体会文意为止。以笔者的教学为例,在讲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曾反复地朗读文章中的一些段落,如在描写榕树那一段的时候,通过有感情地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美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快地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投入到教学中,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层涵义,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思考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时,笔者就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教学动画课件,在动画里将诗中描绘的河流、万重山以及小船都一一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配上诗句,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来理解这首诗,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将他们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决语文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一些语文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解决,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减轻教学的负担,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可能许多学生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很有钱的严监生,却会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一般而言,教师如果碰到学生提出这种疑问的时候,都会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向将自己的答案放在一边,让学生尝试着自主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有效性教学所实施的场所就是课堂,因此课堂的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缺点,在课堂上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自制力差,容易影响身边其他的同学,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学管理,让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严格地约束自己,服从教师的安排。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一项大工程,绝不是教师一两次优秀的教学就能够展现出来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心,将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