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时间: 2024-04-14 栏目:公文范文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信托公司;效率建议

一、影响信托投资公司效率的因素

1.规模因素

规模因素对信托公司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信托公司的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理论上看,信托公司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当企业扩大自己的规模,用新增的产品来分担固定成本时,会降低长期平均成本,直至达到最小最佳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这之前的企业规模扩张都是规模经济的;若继续扩大规模的话,长期平均成本将会上升,这时的企业规模扩张是规模不经济的。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的,规模越大的信托公司效率也不一定就会高。

衡量信托公司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2010年信托资产规模达到了30400亿元,2008年信托资产规模为133325亿元,而2004该指标仅为1498亿元,7年时间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的绝对值实现近19倍增长。随着信托资产规模的加速增长,其占GDP的比重也逐渐加大。信托资产规模占GDP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004年信托资产规模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1.1%,到2010年时这一比重已上升到7.64%。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信托行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同期GDP的发展速度。

2.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一般来说,信托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可以从信托公司收益上得到体现,没有收益谈不上效率高低。因此,盈利能力越强,信托公司的效率也就越高,与其它影响因素相比,盈利能力是最能直接体现信托公司技术效率的变量。

根据2010年披露年报的55家信托公司统计,信托行业净利润达到了160亿元,比2009年的125亿元增加35亿元,增幅达28%。从图5.4可以看出,最近三年净利润在不断上升,2010年净利润已经超过了2007年144亿元,从绝对数据上来看我国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

3.风险与净资本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是指公司在信托业务和自营业务经营过程中,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控制和处置风险,以保障信托公司稳健经营的总称。通过审慎性的风险管理来保障信托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信托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一般来说,信托公司的风险越大,便意味着其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成本越高,有效产出越少,那么,信托公司的效率就相应越低。

从具体业务来看信托公司风险,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就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在2010年初降低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门檻,导致贷款激增,随着规模的逐渐增大,银监会幵始逐步清理整顿融资平台贷款。信托由于机制灵活,在各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参与较多,成为当前信托公司信用风险最大的一类业务。2010年信托业监管思路是“两抓一建”防风险,通过“抓重点、抓专项、建机制”促进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抓重点”指的是抓银信合作、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业务,实际上重点指向了信托公司信用风险管理。

二、提高信托投资公司效率的建议

1.加速形成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

虽然信托公司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三大领域,但是在货币市场,信托公司的投资能力不如银行;在资本市场,信托公司的投资能力不如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甚至在实业投资领域,也被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挖走了一块大蛋糕。这就导致了信托公司在金融领域无法有自己独特经营的一个领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赋她局面,就是因为信托公司没有形成核心盈利模式,缺少核心竞争力,缺少自主管理和自主投资能力。随着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托公司的制度优势将越来越小,信托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盈利模式,打造信托公司特有的竞争优势,加强信托公司自主管理能力,充分利用控股股东的优势,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信托公司效率,促进信托行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2.加强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

加强信托公司风险控制,对于信托公司提高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确保信托公司的稳健经营,还能够有效减少不良资产规模。如何加强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关键在于建立一套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体系。第一,事前控制。信托公司要不断加强事前风险预警与评估水平,通过公司—业务部门—项目三个层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第二,事中控制。信托项目运作后,公司将加强对项目管理,持续跟踪评估还款能力和担保状况,将项目运用后管理作为业务重点实行专人负责制,对业务进行持续、差异化的现场和非现场监控,对于集团客户进行重点监测;第三,事后监督。公司合规与风险控制部对业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部对业务部门项目管理及履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在发现项目产生特定风险时,立即按照法定或约定职责,及时采取风险处置措施。

3.积极推进信托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发展

信托公司主营的信托产品都是一些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依赖银行合作的业务。因此,信托公司要加大创新业务发展,发挥信托行业的制度优势,多开发设计一些独特的信托产品,避开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竞争压力更小,信托产品更加容易发行,信托公司也更容易形成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信托行业原本就是金融创新的温床,加大业务创新,有利于提高行业地位,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本节提出信托公司要从加强房地产信托产品创新、信托理财产品业务创新、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创新等三个方面,持续推出创新产品与业务,助推信托公司效率和生产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强,张宝.中国信托业效率测度及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2010,37(8):87-94.

[2]张宝.中国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8):101-106.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2

作为公司,在投资者选择公司融资条件下,只有采取比例a的收益必然要大于不融资时的收益,才是有利的决策。即满足条件:(式略),通过数学分析知:当投资者比较相信企业的盈利能力时,愿意接受较低的股权比例a,反之,则会索要较高的股权比例a。作为企业要为无法使投资者相信其高盈利能力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作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应该进一步修正后验概率q=p(π=H|a)的大小,以降低投资决策的风险。

q=p(π=H|a)进一步分析由博弈分析得知,投资者的最优决策依赖于对公司先验概率的修正,即对q=p(π=H|a)值大小的修正。投资者必须对公司传递的信息质量特征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决策。如果q的值大,说明公司的高盈利特征可信度高,信息投资者就接受公司较低的股权比例a;如果q的较小,说明公司的高盈利特征可信度低,这时投资者的投资的风险增大。作为投资应该如何修正q的值呢?主要是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作为潜在的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只有通过公开的财务信息,这种信息只是一种通用的财务信息,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4条,“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另外“,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2]对这些公开信息进一步分析,才能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1.财务定性分析。融资公司的财务报表只是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结果,无法完全体现公司成长的原因,这样需要投资都进一步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而有些因素无法用数值直接表现出来。投资者要能够正确分析公司面临宏观经济环境、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的成长空间以及公司战略、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能力等因素。另外,还要分析公司管理层的素质、诚信度、管理状况,甚至于企业文化等非财务因素。这些因素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关系密切,有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定性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和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2.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融资公司向投资者传递的信息是高质量的盈利能力,作为投资者应该理性思考,主要通过分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指标来判断其信息可信度高低。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是投资者最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分析指标。

以上指标都充分体现公司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则说明公司传递的高盈利信息特征可信度高,值得投资者投资。综合财务指标分析。从孤立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还不能完全确信公司的信息的可信度就高。为了深入分析融资公司的整体状况,需要综合考察公司的财务指标。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方是美国杜邦(dupont)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它是用来考察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因篇幅的限制,从股东权益报酬率出发,只列出其中三级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股东权益)=总资产报酬率×平均权益乘数(1)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2)由(1)、(2)得:股东权益报酬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平均权益乘数(3)从上述关系式中,揭示了几组重要关系后,还可以进一步往下层层分解,将企业的诸多方面包含进去,形成一综合的指标分析体系。将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风险与偿债能力等都联系在一起,涉及企业营业规模与成本费用水平及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规模与结构等,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揭示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关联;还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竞争对手的比较,可以洞悉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在整个行业中的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相比的强弱,通过与企业以往各期比较,可以看出综合财务状况的变动态势。这样就可以准确分析公司传递的信号质量的高低,从而判断q值的大小。结论在此不完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下,投资者的是后行动的。只要在(式略)条件下,就能使不同的融资公司采用同样的的行动a,投资者要投资,依赖于后验概率是q=p(π=H|a)的判断,而对q的大小分析还要通过不同的融资公司公开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q值,而不是盲目地相信融资传递的信号。只有在对其信息深入分析后,能够提高q=p(π=H|a)的值,这时投资者才值去投资,否则就要放弃。

作者:卢建华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篇3

以往研究文献表明,避免亏损和避免业绩下降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普遍动机,同时,由于特殊的退市制度规定,避免被退市已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下面将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例,研究一些上市公司如何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避免亏损、业绩下滑或被退市的目的。

为避免被退市改变后续计量模式。海南航空是一家以航空运输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该公司2007~2013年间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年报数据如表3所示。公司2008年净利润-1588405000元,处于亏损状态,根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规定,如果2009年继续亏损,那么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这不仅会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而且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对公司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2009年海南航空有通过进行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强烈动机。2009年12月14日,海南航空召开董事会,审议并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决议,决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同时,将当年在建工程和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使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比原来增长28倍(4941854÷168701)。后续计量模式改变后,2009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给海南航空带来的收益为597743000元,是公司利润总额的1.23倍,如果公司没有在2009年底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那么即使当年增加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对公司当年净利润的影响也较小,2009年的利润将变为负数,公司将处于亏损状态。可见,海南航空于2009年通过改变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的。

为避免业绩下滑增加投资性房地产。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该公司2007~2013年间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年报数据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金融街2007~2013年每年的利润呈稳定增长态势。投资性房地产占公司资产规模总额的比例不大,但是却为公司利润平滑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3月17日,在金融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记账的议案,该议案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从公司公布的2009年度年报的数据可知,公司将当年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投资性房地产增值一倍多,带来的净收益为778431569元,占公司当年利润总额的40.60%,如果公司没有这笔收益,那么公司2009年的利润总额将变为1140697959元(1917461255-776763296),比2008年下降19.50%。从公司2013年的数据来看,公司当年增加了将近50%的投资性房地产,2009年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为1111427127元,占公司当年利润总额的38.63%,而扣除这笔收益后,公司2009年的利润总额将变为1765558966元(2876986093-1111427127),比2008年度下降30.23%。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投资性房地产对金融街净利润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避免亏损减少投资性房地产。车城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其2007年至2013年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数据如表5所示。从表5可知,投资性房地产是金宇车城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自2008年开始,投资性房地产占公司资产总额的25%以上,同时,2008年10月22日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议案,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这一改变使得公司当年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失为3335500元,但2008年公司的盈利状况良好,因此当年的净利润为正。2009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带来的收益为21175965元,为当年利润总额的两倍,由此可以怀疑,金宇车城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平滑利润的动机,否则,2009年投资性房地产如果按照成本计量,那么当年净利润将为负。进一步分析发现,2013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价格普遍下跌,为了降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对当年净利润的不利影响,公司于2013年将近一半的投资性房地产转入开发成本作为公司存货,同时将收取的资金占用费转为非经常性损益,使得企业的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由此,通过增加或减少投资性房地产,公司达到了平滑利润、避免亏损的目的。

政策建议

修订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之间的转换以及对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尽管并不影响公司拥有房地产的真实价值,但却影响损益确认的时间,从而对公司财务报告盈余的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因此有必要重新修订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相关条款,以减少公司调节利润的空间。具体建议如下:首先,限制两次转换的时间间隔,制定更加严格的转换条件。由案例分析可知,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之间的转换已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个工具,甚至有些公司为了调节利润,不惜频繁地在二者之间进行转换,如金宇车城就是如此做的。因此,为了降低上市公司通过频繁地进行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之间的转换调节利润,有必要限制两次转换的时间间隔,同时规定更加严格的转换条件。其次,对公允价值的选择制定更加严格的约束条件。从案例分析可知,通过在房地产景气时期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从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可以实现公司增加利润的目标。尽管目前会计准则不允许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但是,有些公司如海南航空先是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然后再转为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见,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并非难事。为了降低通过改变后续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需对公允价值模式制定更加严格的适用条件。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预测性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1-0055-07

一、引言

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实务分析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传统历史会计信息相比,预测性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性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信息使用者c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费用,因而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作为预测性会计信息中最具信息含量、最受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重视的预测性信息,管理层盈利预测指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盈利信息的自愿披露行为,公司管理者可以通过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来建立公司在业内预测信息透明度和准确度的声誉,或者用于改变市场对公司的盈利预期。

然而,作为一种预测性会计信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层盈利预测天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会计信息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育仍不成熟、具有大量转型经济特征的资本市场上。而公司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盈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披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关于管理者盈利预测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都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即把管理者当作一个理性人,认为管理者个体之间不存在差异,当公司内外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会做出相似的决策行为。但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会受到信念和偏好的影响而变得非理性。其中,最重要的非理是认为自己能力优于平均水平,即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也被发现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管理层中,并且影响其各种经济决策,而管理层盈利预测行为是管理层的内生决策结果,因而势必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行为金融学“非理性人”假设、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等理论基础出发,研究作为盈利预测行为主体的管理者,其过度自信是否对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产生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管理者盈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披露动机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管理者会基于不同的动机盈利预测。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基于公司和管理者个人利益两个角度。

对整个公司而言,Ajinkya和Gift(1985)认为管理者预测信息可以减轻与市场分析师以及现有或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理论上较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对公司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的融资成本。Verrecchia(1994)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是否盈利预测也会影响公司所有权成本的高低。

Hutton和Stoeken(2006)的研究发现管理者也会基于个人利益而有策略地盈利预测,Healy等认为管理者自愿性披露信息(包括盈利预测)目的是为了在业内逐步建立和保持公司报告信息准确且透明的个人声誉,而且一旦被公众认为是优秀的盈利预测者后,管理者还可能获得更多物质激励,如绩效奖励、股权薪酬激励。此外,Skinner(1999)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经常在盈利信息披露之前预测报告,希望能减轻即将到来的诉讼成本,或使公司占据潜在法律诉讼的先机。Cao和Narayanamoorthy的研究发现,当得到坏消息之后的管理者发现面临的事前诉讼风险极大时,更倾向于公司的盈利预测,而得到好消息的管理者,即使有一定的事前诉讼风险也不打算盈利预测。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管理层盈利预测的影响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盈利预测之间的关系。David等(1984)研究首先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更倾向于盈利预告。Hribar和Yang(2015)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先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过度自信的CEO会高估企业未来业绩,或者低估未来业绩向下波动的可能性,随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过度自信的CEO更加精确的盈利预测,并往往会导致产生的乐观偏向。Hilary和Hsu通过研究CEO过度自信与盈利预测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CEO连续预测准确的次数增加,其盈利预测准确度反而下降,认为这是CEO在历史多次准确盈利预测中,内生出一种过度自信,导致过高估计自己的个人技能,进而忽视环境等其他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能识别出CEO过度自信对其盈利预测准确性造成的影响。

国内学者樊行健等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国有企业业绩预告披露策略的影响,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采用精确度相对高的方式进行业绩预告。并且可能产生乐观偏误。瞿旭等则借鉴Hilary和Hsu的研究思路再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EO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者盈利预测准确性,导致盈余误差增大。

从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目前的文献还存在以下不足:管理者盈利预测作为公司一项重大财务预测活动,管理者过度自信不可避免会影响管理者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质量,但现有文献少有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层盈利预测披露质量的影响,并且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精确度或准确度,缺乏系统性;我国管理层盈利预测制度实行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并行的监管原则,大部分关于盈利预测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未严格区分二者情况,笼统地研究盈利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缺乏合理性。

三、理论假设

韩传模和杨世鉴研究表明,由于两权分离产生的问题,会导致公司存在内部和外部双重监督成本,为了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管理者会主动自愿进行信息披露。Trueman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富有才华的管理者更有动机进行自愿信息披露,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管理才能。管理者过度自信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自己能力“优于平均水平”,倾向于高估自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会更愿意多预测性会计信息,向股东披露公司的盈利信息,以影响投资者行为。此外,自愿性盈利预测是管理层自愿对公司未来盈利进行预测,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层会为此行为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余明桂等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充分相信自身能力而拥有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因而会更主动进行盈利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将导致盈利预测的频率更高。

业绩预告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在定期报表前,提前向市场释放公司相关盈利信息,而这些预测性信息一般通过影响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经济决策而最终作用于公司的股票定价和资产定价上。当管理层自愿业绩预告时,资本市场投资者首先对得到盈利预y进行初步的分析、理解与评判,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信息,及时做出投资决策。因而管理层盈利预测的越及时,越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而目前,我国现有的盈利预测制度中,监管机构并没有对自愿性预测披露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何时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管理者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基于“控制幻觉”理论,管理过度自信充分相信自己对未来及客观环境的控制能力,相信公司业绩会达到盈余预测水平,会更加及时地向市场释放公司盈利信息,以此来影响投资者经济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2:过度自信的管理层的盈利预测更加及时。

目前,盈利预测的形式共有四种方式,即点预测、区间预测、上下限预测和定性预测等。一般精确度越高,越有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因而定性预测由于仅仅是对未来情况进行趋势性的预测,其信息含量最低。而上下限预测相对于定性预测传递信息过于笼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相对而言,区间预测和点预测传递的信息更加精准。King等(2000)研究发现信息披露具体形式显示出管理者对未来的把握程度,当管理者对未来拥有更大的确定性时,会更倾向于采用精确度高的预测形式如点预测。王玉涛和王彦超研究还发现管理盈利预测精确度越高,越有更多的分析师对其进行追踪,而且分析师预测的分歧越小,表明资本市场上分析师的预测行为会受到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因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出于在业内逐步建立和保持公司报告信息准确且透明的个人声誉以证明自身拥有较高能力的目的,会倾向于精确度更高的盈利预测,来有效地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3: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倾向于精确度较高的盈利预测信息。

Hilary和Hsu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CEO过分看重自己的个人技能而忽视环境等其他因素,Yaniv的研究也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地依赖他们自己的想法,而忽视专家的意见,尽管有时候专家的意见准确度明显要高。另外。Meyers和Sternthal研究表明理性管理者信息处理过程更加复杂与详细,当他们进行判断时会整合更多可获得性证据,从而更加体现出认知过程的集中层次,相对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信息处理过程比较粗糙,他们选择性地忽略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无关的信息,而聚焦在有限的信息上。此外,Hribar和Yang发现在预测企业发展趋势和收益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往往倾向于保持乐观态度,乐观估计投资收益或制定较高的盈利目标,而一旦对未来产生悲观时,则又会对未来收益产生过度悲观的预测。因此,当盈利预测时,管理者过度自信由于过于主观地依靠个人技能、偏好来对未来企业盈利进行判断,而对企业内外部经营变化及宏观政策的敏感度不高,从而导致其预测准确性降低,导致盈余预测值与实际盈余的差异增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利预测准确度负相关。

四、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定义

本文将管理者定义为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成员。Holmstrom研究表明管理者薪酬契约是委托理论的核心与关键,管理者薪酬给管理者带来的激励作用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管理者能力越高,越需要给予其更高的薪酬。因此,本文借鉴何威风等的模型来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首先通过薪酬模型回归出公司管理者合理薪酬水平,然后用管理者实际的薪酬水平与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合理薪酬水平之差u,即回归残差,来衡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当回归的残差u大于零时,管理者为过度自信。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四个方面的影响,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频率回归模型:

(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时长回归模型:

(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精确度回归模型:

(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准确度回归模型:

(4)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数据、高管薪酬等主要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其他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首先,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最近6年(2008-2013年)年度业绩预告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其次,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ST、*ST等公司;剔除符合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即满足当年深市、沪市《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关于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条件;由于创业板的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剔除创业板上市公司;剔除相关财务数据无法获得的公司,如高管薪酬不能获取的公司。最终得到2219个观察值,其中深市1965家,沪市254家。本文所有处理均采用软件STATA12.0进行。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的逐步完善,自愿盈利预测的公司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描述

首先对被解释变量中的盈利预测频率、预测时长、预测精确度和准确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示。

从表2可以看出,自愿性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披露质量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从预测频率来看。2008-2013这6年中,我国自愿进行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的频率越来越高,2008年预测频率平均为2.281次,到2013年已经上升为2.831次:从预测时长来看,大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及时性不断增强,平均会提前一个多月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从预测精确度来看,总体上,精确度有所下降,更趋向于区间预测;从预测准确度来看,我国进行自愿性业绩预测的整体准确度还不高。

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描述

为了更加全面分析上市公司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的因素,本文对主要控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如下:(1)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在2008-2013年6年里,平均值为0.568,即过度自信比例达到56.8%,超过了非过度自信比例,初步判断过度自信更倾向于自愿性盈利预测,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会更倾向于自愿性盈利预测。(2)我国进行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平均为5.5%,相对于刘浩等(2014)采用2001-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所得出的2%而言,增长程度很大,说明我国自愿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也表明盈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自愿盈利预测,其中,最大值为31.1%,最小值为-6.7%,说明当总资产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下,仍有公司会自愿盈利预测。(3)资产负债率(LEV)平均值为38.1%,与张然等得出的49%相比,整体负债率有所下降,这也侧面反映了风险低的公司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倾向越大。(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平均达38.5%,表明我国自愿进行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比较集中,说明当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的情况下,股东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上市公司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可能性增加。(5)我国自愿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平均人数接近于9人,进一步证实了程欣生“董事会规模处于中等规模时,上市公司会更加主动进行信息披露”的研究结论。(6)上市公司两职合一的比例占29.3%,与瞿旭等(2013)以2008-2010年全部盈利预测数据为样本所得出的14.2%相比,比例有所上升,说明两职合一有可能倾向于多自愿性盈利预测。(7)对公司进行盈利预测的分析师数量平均为16个左右,最大的有60个,最小的只有1个。(8)在自愿性盈利预测样本中,国有控股公司盈利预测的为13.2%,占整个自愿性盈利预测的33.8%。

(三)多元回归分析

将样本数据代入模型(1)-模型(4)对本文提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预测频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系数符号为正,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愿性盈利预测频率显著正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行自愿性性盈利预测频率越高,从而验证了假设1。控制变量中公司资产收益率、对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性性盈利预测频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盈利能力越好,可供参考的公共信息越多,股权越集中的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性盈利预测的频率越高;两职合一与预测频率在5%显著性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时,越倾向多次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机构持股、独立董事、市账比与预测频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国有控股与预测频率在10%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说明越是国有企业,越不愿意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董事会规模、行业与预测频率无显著关系。

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时长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系数为负。由于本文盈利预测时长是用年度自愿性盈利预测日期减去当期资产负债日期所得的间隔天数,所以当间隔天数越小,代表的盈利预测及时,因而该回归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披露更加及时自愿性盈利预测,支持了假设2。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市账比与预测时长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每股净资产越大,越倾向于自愿及时的盈利预测:机构持股比例与预测时长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10%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表明机构持股与独立董事能促进上市公司自愿更加及时的盈利预测;对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股权集中度与预测时长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可供参考的公众消息、股权过分集中不利于上市公司及时的盈利预测;此外,两职合一与预测时长在5%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即当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个人担任时,上市公司越不及时披露盈利预测;而董事会规模、行业与预测时长没有显著关系。

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愿性盈利预测的预测精确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却不显著。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预测精确度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精确度反而不高;资产收益率越高与自愿性盈利预测的预测精确度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的自愿性盈利预测精确度越好,支持了钟田丽(2005)的研究结果:机构持股、市账比与预测精确度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行业等与预测精确度无显著关系。

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愿性盈利预测准确度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系数为负,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准确度越低,支持了假设4。公司的规模和预测准确度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公司的规模越大,对预告的准确度越不好把握,由此造成预测的准确度方向变动。

六、结论与启示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OTC市场;股权估值;中小企业;做市商

THEDISCUSSIONONSTOCKVALUATIONINOTCMARKETS

Abstract:Ahealthyequityvaluationsystemwillpromotethelong-termdevelopmentoftheOTCmarket,andwillprovidemorenationalandtransparentfinancingchannelsforthos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hestockvaluationmethodsusedintheOTCmarketofNorthAmericaarebasedonthosemethodsusedinthemainboardmarkets.Inpractice,someadjustmentsarenecessaryandimportant.Forthos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inChina,thestockvaluationmethodsaredeterminedbythecharacteristicsofbusiness.Thestockvalueisinextricablyboundtothetrendofearnings.Thecombinationofseveralvaluationmethodsisnecessary.It’sbettertoavoidtoomanyassumptionsandcomplexprocess.Discountorpremiumonvaluationistheresultofrisk-returntrade-off.

Keywords:TheOTCmarket,stockvaluatio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market-maker

1、股权估值体系是OTC市场长期发展的基石

OTC市场,即柜台交易市场。在国外,OTC市场的上市公司通常OTC市场上柜公司通常分为四类:寻求低成本挂牌的外国发行方;因缺乏规模、资本或其他条件而无法在主要的证交所上市的新兴高成长公司;从主要交易所摘牌的公司;不愿受主板交易制度和披露规则等严格约束的公司。

一个好的OTC市场,需要有如下功能:需要及时披露交易价格等信息;需要满足买卖双方的流动性;上市公司能够被估值;能够满足上市公司或产品融资需求;能够提供保持诚信的机制。

OTC股票从性质上讲比主板股票风险更高、波动性更强。只有具有价值发现功能的OTC市场才吸引企业前来融资,才能吸引投资者进行交易。

只有建立起健康的股权估值体系,才会促进OTC市场的长期发展,才能为中小微型与创新企业提供全国性、富有透明度的融资渠道,在合理保护投资者的前提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OTC市场股权估值方法研究现状

2.1北美OTC市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股权估值体系

表1:北美常用的估值方法

2.1.1EBITDA:一个重要的指标和可比基数

EBITDA在北美的股权估值体系里是个重要的指标。它被用来代表现金流量,让投资者对不同公司进行比较,甚至还被应用在跨行业比较上。

最初是做杠杆收购的投资银行家们推广了EBITDA的应用。EBITDA利息覆盖率(EBITDA除以财务费用)可以用来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

通过去除折旧摊销、利息和税收等项目,EBITDA使投资者能更为容易地比较各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拥有不同资本结构、税率和折旧政策的公司可以在EBITDA的统一口径下对比盈利能力。

尤其是初创阶段的公司,前期投入会导致较大的折旧摊销,EBITDA可用来做为估值的重要参照指标。

例如,EV/EBITDA经常被应用于:比较那些利润度很低的公司;比较资本结构不同、债务层次较多的公司;进行杠杆收购时常用的估值方法;消除公司不同的资本化模式带来的盈利主观调整。

2.1.2PEG或PEGY:成长股估值的重要方法

如果公司是盈利的,收入也可通过查看市盈率与增长比率或PEG率正常化。对于低增长可比分析而言,有时也用PEGY率,即市盈率/(盈利增长率+股息收益)。

其优点包括:考虑到行业趋势和成长前景,可对不同增速的公司进行估值调整;按照目前市场条件计算估值倍数;可提供估值可比标准。因此,PEG或PEGY更多地被应用到成长股的估值。

2.1.3北美OTC市场股权估值的特点:重要而又艺术的估值调整项

在美国OTC市场,私营公司估值以主板上市公司估值方法为基础,但是又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包括:

风险折让,如流动性风险折让、收入模式单一风险的折让等;

根据行业和公司经营特点,用不同的估值基准来替代更常见的收入和现金流倍数等;

管理团队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产业整合、内在增长、现金流等其他因素。

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资本市场对某些特定行业的资金流入情况等,也都会影响到OTC市场上柜公司的估值。

例如,Facebook发行上市是经典案例。投资人当时过于乐观导致估值溢价幅度过高。投资者以google公司的单位客户价值为参照标准,并按照google公司25%的净利率对facebook进行盈利预测。当时google等公司的PE大约在15倍左右,市场在假设facebook更快增长的前提下,给出基于5年后EPS的20倍PE估值水平。假设股权投资必要回报率为9%,38美元的发行价意味着公司5年收入复合增长60%才会给投资者合理回报。2012年上半年facebook营收增长38%,低于市场预期,同时IPO股票供给量过大,市场流动性难以承担,上市后投资者随了巨大的市场波动。

2.2我国OTC市场股权估值体系还在探索阶段

与国外上百年的OTC市场历史相比,我国的OTC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11月18日,在新三板挂牌的345家。国内对OTC市场的研究多在市场建设方面,对OTC市场股权估值的研究较少。

目前我国新三板市场也未建立做市商制度,转板过程也比较复杂,必须走IPO程序。因此,新三板公司股权的流动性较差,估值更多是借鉴PE公司的股权估值水平。

根据目前新三板市场扩容方案,做市商系统可能于2014年中期上线。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机制也有望建立,新三板公司存在直接绕过IPO转板上市的可能。上述政策将改变新三板公司股权交易的流动性,进而会引发股权估值方法的变革。我国OTC市场股权估值体系也将日益完善。

3、做市商:OTC市场股权估值的引导者

3.1做市商的盈利模式决定了股权估值的重要性

OTC市场交易制度一般采取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的交易商。

做市商通过这种不断的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做市商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的利润。

做市商主要有以下两种盈利模式:

以赚取交易佣金为主。以此为目的的做市商每日最大可能的进行点选成交,尽量创造交易量,即使报买与报卖的价格相差无几,也可以赚取交易佣金。该种方式的优点是风险低、盈利稳定,对资本金占用小;缺点是由于整体交易量有限,收益总额相对不高。但是如果交易量份额占比较高,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收入。例如,台湾兴柜市场做市券佣金率上限为5‰,按照07年最高成交金额3100亿新台币计算,去掉做市部分,其佣金上限可接近16亿新台币。

以赚取资本利得为主。以此为目的的做市商首先选取优质股票,再争取做市商资格,每日仅尽最基本的做市义务。在预期的时间内买入股份,如果未来股价上涨,再将股票抛出,从价差中受益。该种方式的优点是收益率和金额均相对较高;缺点是风险大、盈利波动性大,对资本金耗用大。

OTC股票从性质上讲比主板股票风险更高、波动性更强,无论做市商采取哪种盈利模式,估值错误均会对自营业务带来更大的风险。

3.2做市商需要承担价值发现的作用

在柜台市场上柜的公司一般规模比较小、业务较为单一,且多来自新兴产业,业绩波动大,投资风险也较高。一般投资者难以直接根据公司披露信息进行估值,需要做市商发挥其专业优势,引导投资者,发现公司价值,保证了柜台市场交易的持续性。

在交易过程中,做市商所报的价格是在综合分析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以衡量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投资者在报价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反过来影响做市商的报价,从而促使证券价格逐步靠拢其实际价值。

上柜公司的股权交易能否连续,在于其定价能否合理。过高的定价会带来摒弃价值的炒作,最终会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上柜公司的市值管理和持续融资;过低的定价会损伤上柜公司的积极性,不利于上柜公司的价值发现,也损害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其资金向能合理定价的市场流动。

此外,柜台市场要求做市商必须持续交易,这对做市商在资本定价、流动性判断、经济预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关于我国OTC市场股权估值方法的思考

4.1根据上柜公司盈利特点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

OTC市场是投融资双方提供流动性的平台,上柜公司既可能来自于新兴产业,也可能来自于传统产业。

对于分红稳定的上柜公司,可采取DDM绝对估值方法;对于新兴行业的上柜公司,可采取PEG估值方法;对于盈利较少或尚未实现盈利的发展初期的上柜企业,P/S、EV/EBITDA等估值方法;对于经营稳定的行业,可采取DCF、P/E等估值方法;对于资本消耗型上柜公司,可采取P/B等估值方法;对于房地产类上柜公司,可以采取重估净资产法;对于资源品上柜公司,可以采取市值/储量法。

4.2多种估值方法互为补充

估值方法并不是排他性的,事实上,北美私募股权公司经常会使用多种估值方法对投资标的进行估值,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估值区间。

例如,新兴行业上柜公司适用于PEG估值方法,同时并不排斥DCF等绝对估值方法。因为在运用DCF估值方法时,可以对上柜公司的未来发展阶段进行更为清晰的划分,同时通过对其自由现金流的预测,更为清晰地把握其盈利模式和成长性。

4.3对折价和溢价的设定最具挑战

OTC上柜公司收入单一、盈利波动大;有很多公司处于非常细分的小行业,找不到可比公司。在找到合适的估值方法后,根据上柜公司特点对估值结果进行修正,是OTC上柜公司估值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也是影响估值合理性的关键步骤。

在确定OTC上柜公司估值折价或溢价水平时,下面几个因素应该被重点考虑:股权交易的流动性;盈利的稳定性;管理团队的能力;产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竞争优势;信息的真实性;OTC市场股权资金供求的趋势和格局;是否有风险对冲工具;股权是否有被稀释的可能性。

表2:OTC上柜公司估值折价和溢价的确定

4.4避免过于复杂的过程及过多的主观假设

OTC上柜公司普遍具有规模小、业务单一的特征,其盈利的波动性也相应加大,投资风险高于主板投资。但是,过于复杂的估值过程或过多的主观假设均会造成较大偏差,进而引发定价失败。

4.5盈利趋势的判断仍是最关键的部分

无论是主板上市公司,还是OTC上柜公司,未来盈利和股东回报的判断,仍然是整个估值体系的基础。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现金流情况等财务数据进行验证,既可发现上柜公司的经营风险,又可发现上柜公司的经营拐点。

参考文献

[1]RainerJankowitsch,AmrutNashikkar,MartiG.Subrahmanyam,2011,PricedispersioninOTCmarkets:Anewmeasureofliquidity,Journalofbanking&finance,35(2):343-357

[2]MondherBellalah,2006,Onderivativesandinformationcosts,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15(1):30-51

[3]Ping-ChenLin,Jiah-ShingChen,2007,FuzzyTreecrossoverformulti-valuedstockvaluation,InformationSciences,177(5):1193-1203

[4]Gajic,N.,Budinski-Petkovic,L.,2013,Upsanddownsofeconomicsandeconophysics-Facebookforecast,Physica.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392(1):208-214

[5]Dar-HsinChen,Chun-DaChen,Chih-MinLai,2007,TheImpactsofOpeningMarginTradingonStockReturn,VolatilityandTurnoverRateinTaiwan,Journa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3(1):97-124

[6]SusanBelden,2005,Discussion:MovingBeyondtheSt.PetersburgParadoxtoUnderstandGrowthStockValuation,TheAmericanStatistician,59(3):233-234

[7]MarcoTaboga,2011,Under-andOver-ValuationoftheStockMarketandCyclicallyAdjustedEarnings,Internationalfinance,14(1):135-164

[8]Bradfield,James,1979,AFormalDynamicModelofMarketMaking,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4(2):275-291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6

衡量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很多指标,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既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情况等各种外部因素。市盈率是衡量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工具之一。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亦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市盈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股价同过去一年每股盈利的比率。二是股价同本年度每股盈利的比率。前者以上年度的每股收益作为计算标准,它不能反映股票因本年度及未来每股收益的变化而使股票投资价值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因而具有一定滞后性。买股票是买未来,因此上市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第二种市盈率即反映了股票现实的投资价值。因此,如何准确估算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就成为把握股票投资价值的关键。

近来,有关市盈率问题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的市盈率水平是否合理?反对的或赞同的各执一词。用市盈率的高低判别股市风险的高低,确实是个经验性问题。市盈率水平高了一点并不意味着就有很大风险,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加上未来几年我国GDP将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大盘市盈率保持40-50倍的水平是合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个股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至2000年底,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是58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为56倍。但不同个股之间的水平不一样,其中,每股收益在0.10元至0.20元间的个股的平均市盈率为81倍多,每股收益小于0.10元的个股的平均市盈率高达264倍以上。业绩越差的个股的市盈率越高、流通盘越小的个股的市盈率越高,这类个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大盘经过了从五月来的几次暴跌,很多个股已经腰斩,沪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降了很多,相对而言,风险也降底了不少。

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判断一只股票市盈率水平是否合理,主要看以下三个因素:

(1)行业性。行业背景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以电子通信、软件、环保、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并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发展速度较快。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子通讯等高速发展行业的增长速度将是GDP的3倍左右,其市盈率应当高于大盘平均水平;相反,钢铁等夕阳产业类上市公司,其市盈率水平将低于大盘平均水平。这一格局不会改变。实际上也是如此。

(2)流通盘。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流通规模与股价成反比,股本越大,市盈率越低,反之亦然。小盘股板块历来是“大黑马”的温床,去年最大涨幅在200%以上的思达高科、泰山旅游等大牛股,无一不是小盘股。而一些流通盘较大的个股,如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一批大盘绩优股,其市盈率普遍在20倍至30倍。在赚取差价仍是投资者获利的主要手段的市场中,小盘股兼有丰富重组题材和股本扩张能力优势,价格波动较大,机会较多,而大盘股则不具备这种优势。

(3)成长性。成长性高低是影响股价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

同时市盈率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指标,考虑到可比性,对同一指数不同阶段的市盈率进行比较较有意义,而对不同市场的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应特别小心。(1)综合指数的市盈率与综合指数的市盈率比,成份指数的市盈率与成份指数的市盈率比。综合指数的样本股包括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沪深市场上PT股除外),市盈率一般比较高,而成份指数的样本股是精挑细选的,通常平均股本较大、平均业绩较好,所以其市盈率比较低一些。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国外股票时常的市盈率大多是成份指数的市盈率,如果将它们与我们综合指数的市盈率相比较,则犯了概念性错误。[next](2)市盈率应与基准利率挂钩。基准利率是人们投资收益率的参照系数,也反映了整个社会资金成本的高低。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基准利率的倒数与股市平均市盈率存在正向关系。如果基本利率低,合理的市盈率可以高一点,如果基准利率很高,合理的市盈率就应该低一些。

(3)市盈率应与股本挂钩。平均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都有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平均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中西莫不如此。在美国,小盘股的平均市盈率也高于大盘股平均市盈率的好几倍,NASDAQ市场市盈率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市盈率,部分地与股本因素有关。

(4)市盈率应与股本结构挂钩。市盈率跟股本结构也有关系。如果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原因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的总价值不变,股份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资产的流动性会增加资产的价值(流动性溢价),从一般意义上说,流通股的每股价格自然要高于非流通股的价格,非流通股的价格越低,流通股的价格就越高,其结果就必然是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高于非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流通股在中股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小,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差异越大,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就越高。目前的中国市场,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在它们没有流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市盈率较高,也是正常的。

(5)市盈率应与成长性挂钩。同样是20倍市盈率,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7%的市场就要远比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3%的市场有投资价值。根据经典的股票内在价值评估模型,如式(1)所示。其中V为股票内在价值,D。为在未来无限时期支付的每股股利,k为到期收益率,g为股利每期固定的增长率。从式(1)可以看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成长性对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对市场价格和平均市盈率影响巨大。

V=D×(l+g)

K-g(1)

(6)市盈率与一些制度性因素有关,居民投资方式的可选择性、投资理念、一国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外汇管制等制度性因素,都与平均市盈率水平有关。

市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增长潜力的认同,不仅在中国股市如此,在欧美、香港成熟的投票市场上同样如此。我国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西方市场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投资者应该从公司背景、基本素质等方面多加分析,对市盈率水平进行合理判断。

参考文献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对策

1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主要经营投行业务、证券自营、证券经纪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以上四部分业务收入构成了证券公司总营业额的绝大部分。将这些业务进行分类可概括为常规性业务和流程性业务。

经济业务的开展有赖于交易所提供席位,为投资者进行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证券公司总收入的50%均为经纪业务所提供,同时经纪业务又是证券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要采取营业部制的形式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同时客户关系管理落后以及客户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证券公司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营模式,绩效考核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培训体系等不够完善。但是随着证券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实行佣金自由化后,各个经营公司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创新。

投行业务主要涉及企业融资与并购、资产重组、财务顾问、IPO、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证券发行与承销等,它除了为证券公司带来高额利润外,还能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相对而言比较狭窄,证券的发行与承销和IPO为其主要业务。自2004年2月1日起,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打破原有通道制,开始施行保荐制度。保荐制在为证券公司提供福利的同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义务,此种方式改变了证券公司传统的运营模式,无形中增加了证券公司证券发行与承销的风险,要求证券公司具备较高的投行业务综合能力。

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获利主要是依靠二级市场,此种模式下证券市场的涨跌和盈利水平具备相当的关联性,无法有效的对冲风险。例如,在2001—2006年,证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中,大量证券公司出现亏损,但是到2007年股票市场的行情逐渐好转,各证券公司的利润也随之上涨至50%左右。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的证券公司没有规范合理的证券交易法规政策进行约束,投资理财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力不足,产品结构相对简单。[1]

1.2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业务结构趋于单一,收入来源的趋同性明显。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二级市场自营业务以及经济业务仍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在此形势下,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逐渐单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较少,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无法达到高度的成熟。

1.2.2经纪业务的营业部体制弊端日益凸显。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证券经纪业务,我国证券公司为了扩大营业部模式,大量新建营业场所,同时配备了齐全的电子交易设备,增加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时,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业部的各项成本支出。所以,营业部体制作为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支撑,在新形势下其弊端日益凸显。营业大厅相较于网上证券交易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经营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亏损增加、服务单调等问题突出。

1.2.3投行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较为广泛,但投行业务是其中较为稳定的一项。这个与其它的业务相比,投行业务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所以导致营业收入不高,行业平均值也处于偏低状态。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主要以上市保荐和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为主,但是证券发行与承销的边际利润已经达到饱和,而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新的投行业务也未获得较好的发展。

2改进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2.1积极推进创新业务的发展,保持各项业务的平衡发展

2.1.1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于2004年2月颁布,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证券公司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精力打造品牌,实现品牌效应。在资金的运用方向这一方面可以尽量选择债权类、衍生工具投资、股权类以及汇市产品等;在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可以选择私人账户、集合性经营以及基金等。美国券商的主要经济来源即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为证券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充分把握住资产管理制度变革的机遇,依靠最新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优势,逐渐改变传统的资产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时要借鉴新的基金管理运作方式,保证产品与需求的衔接,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证券公司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要发挥品牌优势,拓宽业务范围,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稳定的财产管理,尽可能规避市场波动从而带来的金融风险。[2]

2.1.2加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自营业务的稳步发展。自营业务与其它业务相比存在显著的区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且受二级市场的影响大。以往,我国证券公司将眼光放在短期效益上,自营业务的投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市场行情较好的环境下证券公司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投行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由此可见,证券公司应合理控制自营业务规模,实现债权、股票资产的优化配置,树立科学的投资经营理念,形成以价值型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推动证券公司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市场波动相关度低的产品,有效规避风险。

2.1.3金融衍生品业务。金融衍生产品虽然交易策略的制定以及定价过程相对复杂,但是券商一般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和股市经验,所以它仍为券商营销部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力发展会极大的改变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证券公司要不断转变思路,实现理财产品的个性化经营,加快营销部门、研究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整合重组,减少次贷危机对金融衍生品的危害,降低潜在风险,实现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变。

2.2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名牌业务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三类市场分级中较弱的市场,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制相对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证券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提供优质的理财咨询服务以及稳定的增值服务。由此可见,证券公司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现有资源以及经营环境中出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特色业务的发展,逐渐树立起品牌优势。正如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一项伟大的服务和产品是我们成功品牌的关键和核心。

2.3逐渐变革营销部体制,实现经纪业务的创新

2.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提升经纪业务的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改善,所以证券公司要转变经纪业务的发展方向,扩张方式立足于低成本,发挥实体网点的作用,大力进行虚拟营业部制的建立,创新交易手段,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目前,受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的限制,独立的虚拟营业部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证券公司要不断解放思想,逐渐建立起核心的实体营业部,以此为依托发展若干个虚拟营业部,最终建成以专业网络运营商、银行资源以及IT终端厂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构起经纪业务完整的价值链。[3]

2.3.2创新经纪业务的定价策略。自2002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实行浮动佣金制,各公司为了争夺客源展开了大规模的佣金战。由此,证券公司为了增强经纪业务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开始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在此情况下,证券公司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佣金收取方式。证券公司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有效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证券公司在开展经纪业务的价格竞争时,除了考虑如何降低佣金,还要将着眼点放在创新增值服务上。我国证券公司要不断借鉴外国经验,利用国内现有的市场环境,同时实现信息资讯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们证券市场。

2.4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研究能力

证券公司要实现证券多元化必须扩大资产规模。这个与国外大型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证券公司上市,加快证券公司间的整合和并购,实现“强强联合”。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扩张,证券公司的研发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以证券公司要获取较大的经济利润,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总结

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的盈利模式阻碍了证券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导致了过度竞争及不正当竞争的出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证券公司要顺应市场形势,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2012(03)

[2]兰天;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11)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篇8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显著特征。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二板、三板市场也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还开设了四板市常而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常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五个品种,其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规模很小,至于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结构性缺陷明显。而美国资本市场上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投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第三,投资者结构还不完善,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仍属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比例偏低。

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首先应着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常其次,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同时,应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观念,为民营、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上市消除政策障碍。

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两个市场的分割也已经引发了许多问题,诸如:人为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以及资金的流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风险不断累积;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形成机制不合理,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等等。

目前需要审时度势,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

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使之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常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常

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积极准备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

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出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国有股、法人股比例高并且不能流通,必须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加以解决,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

减持方式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方案的不同特点,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协商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方案,如配售方案、包括回购、缩股或扩股的股权调整方案、存量发行方案、基金方案、股债转换方案以及包括协议转让、拍卖、新建国有股市场等在内的第二市场方案等。

定价机制必须统一。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权数,用净资产值来乘以这个权数,进而确定减持价格。

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卖给老股东,来取代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仍然存在今后外资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而且失去了通过低价配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的手段,反而为今后解决其流通问题设置了障碍。

市场在资金方面不存在障碍,非流通股的流通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非流通股总量在3600亿元股左右,按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减持,只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只要通过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8万亿元储蓄存款中分流出15%左右,就能满足需要。然后将部分减持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回流到股市,化解流通带来的市场压力。

只要政府采取的减持和流通方式得当,那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完全可以在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者不受损失、股价指数保持稳定而市盈率平稳回落的情况下进行减持和流通,从而在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个多赢格局。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的认购刚刚采取市值配售法。但这一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股发行速度过慢,新股发行积压等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中签率过低导致市值配售的收益率过低、对法人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不够等新问题。

要修正这些扭曲,就必须从根源入手,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原则,对现行的发行制度作适当的调整,实行“批量招标发行、全额市值配售、集中上市”的模式。首先,将拟发行新股公司按市盈率高低进行招标,选择一批公司待发行,同类公司中市盈率较低的优先发行;其次,选择某一天的市值作为基准,投资者按其拥有市值多少,决定申购多少新股,申购什么新股,但是每一单位有效市值额度仅能申请集中上市股票中的一只,市值不能重复利用;然后,每一发行公司按照发行数量和申购量多少,进行配号抽签,决定哪些账号中签;最后,中签投资者存入足够资金,购买中签股票。在一定时间后,安排发行新股集中上市,该批股票发行上市完毕。另外,为明确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证监会发审委可预先确定每年的发行批次,以及每批发行的家数。

新发行方案的发行顺序由招标市盈率决定,那些最急需资金的公司将会愿意以较低的市盈率发行,保证了资金配置到最稀缺的公司,使发行制度更加市场化。同时以市盈率高低作为发行依据,能有效抑制拟上市公司以高市盈率“圈钱”的不良动机。而且,通过批量发行和集中上市,能合理改变一段时期内新股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有效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以及新股上市后的市盈率,使沪深市场在综合指数不下跌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从而降低证券市场风险。此外,通过集中配售,可以增加每次发行的新股数量,将提高市值的利用率,提高单次申购的中签率,增加市值配售对二级市场大户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还可解决长期困扰券商的不合理的通道问题。

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截至2002年8月底,我国中小投资者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为6794万户,占投资者总数的99.47%。中小投资者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法规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首先是要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培育诚信意识;其次是加强法制建设力度,完善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制定《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建立健全证券民事诉讼(如集团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证据、听证和民事赔偿制度,使得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第三是可以考虑设立中小投资者权益保障中心(或协会),为投资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及咨询服务;第四是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率,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第五是为利益遭受侵害的中小投资者设立赔偿基金;第六是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基础工作,增强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并引导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

打造中国证券业的“旗舰”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不仅规模偏小,还普遍存在业务单一、粗放经营的特点,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业务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导致整个证券行业效率低下,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行业资源浪费严重,优势券商做不大,劣势券商死不了。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尽快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政府要规划好证券行业的发展,明确行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重点扶持规模大、内控力强、资产质量高、经营业绩好的大型证券公司,培育部级的大投资银行。鼓励券商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其次,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实施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通过行业内、地区间并购,壮大规模和实力,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再次,借鉴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此外,管理层要为券商业务开拓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开展和扩大证券质押贷款,解决证券公司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等。

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在股票市场大幅调整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品种过少,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对市场发展造成阻碍。这种状况不仅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而且无法进行风险对冲。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还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导致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单边市也造成投资者的盈利渠道受阻,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另外,缺乏对冲机制也将对吸引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国内股票市场造成障碍。因此,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既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的惯例。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建立相关风险对冲机制的条件:现货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迅速增加,法律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断强化等。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可以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和产品相互配套的要求,采取首先推出股指期货、其次推出信用交易机制、再次为股票期货、最后为股票期权的顺序,逐步推出风险对冲产品。

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在监管目标、监管手段、法律依据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在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

——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上有偏差。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非国有企业融资上市的制约始终很高;同时在功能定位上也没有从单纯的融资功能转变到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上来。

——在规范和发展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发展与规范对立起来,使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规范理解成单纯的治理整顿,以牺牲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寄希望于把证券市场打扫干净再来发展;把发展理解为简单的数量堆积,割裂规范和发展的内在关系,人为地使证券市场陷于规范和发展的两个极端之中,没有建立一套把发展和规范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动态的监管理念;

——缺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往往政策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在操作手法、时机选择、调控力度等方面的选择不当,导致一项本来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被歪曲而延误。

对于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准确定位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坚持在发展中规范的方针。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对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的高市盈率有正确的认识。

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实施力度和时机选择予以充分重视,以达到合意的政策效果。

搞好监管当局的协调。目前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监管部门除了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各级证管办之外,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三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信息交流、协调监管,以保证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三者的资金可以有序地相互融通,互促发展并控制风险。

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步伐

中国已经加入WTO,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是必然选择。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选择最佳的开放路径,避免开放可能带来的危机性风险,减轻开放带来的阵痛,以较小的代价享受国际化带来的利益。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证券市场的开放必须有稳定、成熟的宏观经济环境作保障,必须有合理、科学的配套政策相配合,而且,完全开放前的证券市场必须是机制健全、监管成熟、且有丰富、立体化层次的市常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9

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具有丰富的中国工作经验的专业投资人士组成,目前管理多支离岸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管理资产总额超过10亿美元。景林资产管理公司的直接投资主要针对中国的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另外还针对已上市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其主要投资形式如下:以股权形式(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普通股)投资;对单个企业的投资额一般在500~2000万美元之间;以参股而非控股形式投资;需要董事会席位,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投资周期通常为3~5年等。

张伟龙在当日的演讲中表示,该公司筛选目标企业的标准包括成功的商业模型、优秀的管理团队、卓越的盈利能力(当年净利润在2000万人民币以上)、高成长性(每年盈利增长在20%以上)等。在随后的演讲中,张伟龙副总裁还详细解说了景林公司关注的投资主题、该公司对企业估值的原则和各种方法。

值得关注的投资主题

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认为,当前市场下值得关注的投资主题主要有三大类:在中国城市化和消费升级进程中发掘高成长的企业、长期受益于“世界工厂”概念的企业、有品牌优势或有长期进入壁垒的企业。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行业或企业:医疗健康、汽车业、新能源、服务业、环保、零售业、建筑和房地产业、基础原材料行业、女性用品业、制造业、港口码头、交通运输业、电力能源行业、有品牌优势的消费品企业、有先进的自有专利技术的企业、垄断行业和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等。

融资企业的估值原则

尽管各企业情况不尽相同,复杂程度不一,但各种估值方法都是基于合作双方对企业现有资产获利能力的认同,也就是说,投资公司更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现有的资产状况,更多的是基于现有资产的未来利润。因此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不应是某几项资产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对企业资产综合体的整体性、动态的价值评估。

张伟龙副总裁在演讲中指出,企业所处的阶段对于企业的估值有重要的影响,如对于种子期、早期、扩张期、成熟期的企业,使用的估值方法、参数都会有所不同;另外,企业所处的行业也会影响到对企业的估值,例如互联网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地产业的估值方法会有较大的差别。

企业估值的常见方法

在演讲的最后,张伟龙副总裁结合维达纸业(已于香港上市)、福建星辰通讯(已于香港上市)、厦门东南融通科技有限公司(已于纽交所上市)等景林公司参与投资的案例,谈了目前常见的三种估值方法――上市公司比较法、净现金流折现法、初创企业的模糊估值法。

方法一:上市公司比较法

上市公司比较法的理论基础是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价值,运用该方法对目标企业估值的具体步骤如下:检查、调整目标企业近期的利润业绩;选择标准市盈率;选择市盈率时应综合考虑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主业范围、所在资本市场等,确保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可比性;对目标企业的市盈率进行调整;根据公司市盈率和预计利润额计算公司价值。如图所示,在这一方法中企业的市盈率是一个关键指标。企业的市盈率与成长率成正比,与风险成反比。

上市公司比较法市盈率倍数法的适用环境是有一个较为完善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要有“可比”的上市公司,且市场在平均水平上对这些资产定价是正确的。我国的证券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市场价格对公司价值反映作用较弱,采用市盈率倍数法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是很成熟。与上市公司相比,未上市公司有如下特点:1、流动性不佳,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投资者很难迅速的转让股份;2、规模较小,风险更大;3、信息批露不规范。

鉴于以上特点,私募投资者往往要求目标公司的市盈率相对上市公司有50%~70%的折扣。如果企业处于较早期阶段的话,则需要更大的折扣。另外,在确定投资后,投资公司还要和目标企业签订对赌条款一在有些情况下投资方会为目标企业设立近期财务目标,并将目标的达成作为估值成立的条件;如目标没有达成则要根据差距的大小相应调低企业估值。这种方式可以激励企业提升业绩,但容易形成短期效应。

方法二:净现金流折现法(DGF)

净现值法是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通过估算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并以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借以确立企业价值的方法。该法适用于房地产、电厂、医院等行业。这些行业有稳定的现金流,风险较低,增长平稳。净现值法需要确定未来净现金流CFt、折现率r、净利润增长率g、存续期n等关键指标,另外通货膨胀率、未来几年行业增长情况、利率的变化等等都是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不仅要求评估的实施者具有丰富的经验,更需要有审慎的态度。该法计算公式具体如上图。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本文以“问题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述注册制下股票投资风格与公司股票价值估值方法的基?A上,着重分析了“问题上市公司”中影响其股价下跌的诸多因素。如经营业绩亏损、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伴有解禁、减持等。目的是使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中,合理判断公司股票价值,在执行买入决策时有效回避“问题上市公司”,事前控制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提供了事前控制风险的方法与途径,对于股票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册制下注重公司股票价值

证券发行可分为核准制与注册制。核准制是指发行人发行证券,不仅要在遵守信息披露义务,还要符合证券发行的实质性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依照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对发行人提出的申请以及有关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发行人得到批准以后,才可以发行证券。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人依法公开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监管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多数成熟的资本市场均采用注册制。形式审核(注册制)与实质审核(核准制)的区分在于审核机关是否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划分标准。

注册制实施后,在降低公司上市门槛的同时,改变了我国股市上市公司的供需关系与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此时监管的重点在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持续披露,其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负责。随着新股的加快发行,投资者面临的股票选择也将增多,增加了股票的供给,使得市场估值逐步回归正常,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因此,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价值投资或将成为股票投资的主流风格。

二、公司股票价值的估算方法简评

关于公司股票的估值方法,一般有相对估值法与绝对估值法两种,现做如下评述。

(一)市盈率估值法

市盈率估值法又称相对估值法。市盈率是评估股票价值时经常使用的财务指标,市盈率=指每股价格/每股收益,即每股价格=市盈率×每股收益。其中,具体估算方法如下,市盈率由通过计算出行业平均市盈率或人为确定得到,每股收益则由公司财务报表得到,从而按上述公式计算出公司股价。

市盈率的高低是直观判断股价是否稳健的重要指标。过高的市盈率表明市场投机气氛浓重,股价严重偏离了股票的内在价值。据市盈率公式可知,式中分母即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往往不易变化,常常是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时才会发生变动,此时过高的股价只有通过降低分子股票市场价格来实现,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以此来降低市盈率。综上,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股票的每股收益是决定公司股价最核心的因素。

(二)股利贴现模型

股利贴现模型又称绝对估值法。股利贴现模型也是对股票价值进行估值的常用方法。股利贴现法的核心思想是,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该种资产在未来时期中所带来的现金流决定的。如(1)式:

(1)式是股利贴现模型,常用来估算股票的内在价值。其中PV为每股股票的内在价值,Dt是第t年每股股票股利的期望值,k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公式表明,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其逐年期望股利的现值之和。由(1)式可以发现,其中分子Dt是造成股票内在价值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所有上市公司面临的K值都一样。因此,股票的估值可以简单地由Dt决定,Dt主要来源于公司的利润,公司的利润越大,潜在的Dt越大,公司的股票价值越大,根据价格与价值的波动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的价格理应越高。按照这种逻辑,Dt成为判定股票价值的重要参考,现实市场上,很多上市公司多年未进行分红,即使上市公司分红,上市公司含息价与除息价对投资者来说本质上无差异,这样看来,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理应由公司的盈利大小决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股利贴现模型,还是市盈率估值法,都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公司的盈利大小都显著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

三、“问题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所指“问题上市公司”是指那些经营业绩亏损,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伴有解禁、减持等特征的上市公司。伴有上述特征的上市公司从过往的股价走势来看,往往跌幅巨大,应引起投资者的特别关注。

(一)经营业绩亏损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影响股票内在价值的主要因素,公司股票的价值由公司的盈利状况决定,经营业绩亏损,则使得(1)式中的Dt为负值,从而降低公司的价值,根据股价与价值的波动规律,进而引起公司的股价下跌。

叶德磊等(2014)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股价关系发现,公司经营业绩与股价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1】现实股票市场交易中,许多投资者仍然热衷于亏损股的交易,甚至豪赌“重组”、借壳,进而忽略了业绩亏损公司带来股价下行风险。我国自1998年开始,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启了对财务状况和其他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的先河。若上市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将冠以ST,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被冠以*ST。纵观我国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被实施ST、*ST前后的股价表现,公司股价跌幅巨大,若公司业绩在未来的经营中无明显改善或扭亏为盈,公司将面临更糟糕的境地,诸如暂停、中止、终止上市,甚至退市。一旦公司被实施特别处理,公司的股价跌幅惨不忍睹。数据显示,2017年跌幅最大的10只股票中,ST、*ST股占6席,如2017年*ST众和18个一字跌停,*ST众和17一字个跌停,给参与交易的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亏损股的股价风险巨大。再如,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缺乏分红送转的能力,缺乏提振其股价的基因,股价往往难有好的表现。【2】

(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信息,隐瞒或推迟披露重要事实的信息披露行为。一般分为虚假陈述和延迟披露两种类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包括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理应合法、合规地进行信息披露,其中《证券法》、《刑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都对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会受到证监会的处罚。

黄政和吴国萍(2013)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公告,发现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公告向市场传递了显著的负面消息,信息披露违规处罚会给市场造成负面冲击,造成信息披露违规公司股价下跌,对违规公司的处罚不仅影响了该公司投资者的利益,还会波及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投?Y者,产生相应的负面冲击效应。【3】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会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公司的再融资。上市公司若需再融资需得到证监会的核准,若公司信披违规,证监会则实行“一票否决”。公司在无法获得再融资的情形下,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发展积累,无法借助外部资源的支持,降低了未来的盈利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尤其对于那些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严重的情形,如粉饰业绩、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公司可能面临退市。同时,我国主板与创业板的退市制度安排不尽相同,主板有过渡期,而创业板是直接退市,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巨大。从我国濒临退市的股票价格运行来看,如新都退市、金亚科技等股价跌幅巨大,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伴有解禁、减持

我国上市公司在IPO与再融资过程中,发行股份的流通时间存在流通股和流通受限股。流通股上市即流通,流通受限股在限制流通时间内禁止在二级市场买卖,一旦过了限售期,大量的股份面临解禁,大股东等股份持有者就有减持股份的需求,从而影响该股价格的短期或长期走势。由于限售股成本极低,解禁即抛售现象已非常普遍,甚至“清仓式”减持已屡见不鲜,从而造成该股短期内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股价大幅大跌。

齐美东和宣飞(2012)通过研究限售股解禁股与股价走势发现,限售股解禁股对股价走势的影响程度受到股市所处行情阶段影响。在行情上涨阶段和一般行情阶段,对股价走势的影响能力有限;在行情下跌阶段,在大的解禁洪峰来临前做适当的逢高减仓操作。【4】从2017年面临解禁的股票与其价格走势来看,股价尤其受大额解禁的影响大,解禁股股价“闪崩”现象时有发生,如“第一创业”、“无锡银行”等数家上市公司股价在解禁时股价跌幅巨大,给持有这些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数据显示,2017年有70余只股票年内任意连续5个交易日最大跌幅超过30%,次新股被认为是今年以来闪崩股票的主要来源。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1

1.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文手工收集深沪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2007-2010年年报中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公司。剔除财务数据缺失以及利润总额为负的样本公司,共收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为1436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1266家。

1.2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目前国内用于解释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均机会主义观点展开的。因此本文参考吴战篪等(2009)[5]的盈余管理指标,将“利润平滑”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模型。模型(1)选取持有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检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2)选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检验交易性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中被解释变量Inv表示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主要变量的含义如下:Inv主要描述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对公司利润总额的影响。由于上市公司对投资收益附注信息的披露存在较大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无法区分,因此本文借鉴了牟韶红(2010)[1]的指标选取方式,采用扣除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后的投资收益作为替代数据。Tfu和Sfu表示金融资产未实现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当期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处置之前为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收益,一旦处置便转化为已实现收益。因此,我们预期已实现收益与未实现收益存在负的相关性。Tfa和Sfa用于衡量两类金融资产四个季度之间的波动,表明金融资产存在价值变动、出售或购入,这些变化都会间接地影响到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大小。波动性越大,可能越与本期内的数量变化有关,即本期发生出售或购入比较频繁。此外,借鉴大多数文献普遍做法,本文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风险水平、是否同时持有另一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年度变量以及行业变量。

2实证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回归模型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2列示了各组样本的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盈余管理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盈余下滑的公司通过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施了以“利润平滑”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收益指标Sfu显著为负、季度波动指标Sfa显著为正,表明当期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出售或购入行为,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到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大小,即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越频繁,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的比重越大。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变量EM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盈余下滑的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实施了以“利润平滑”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但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季度波动指标Tfa并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并不存在通过频繁买卖交易性金融资产调节其已实现收益行为。因此我们得出,上市公司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已实现收益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并没有通过频繁买卖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收益。与此相反,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收益不直接体现在利润表的损益科目,因此上市公司会通过频繁买卖可供出售金融“实现”收益,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结论和启示

风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2

我国券商在政策的呵护下诞生、成长,行业垄断和封闭使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获得了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率。数据显示,1992年至2001年,券商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高利润率。但自2001年国有股减持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券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佣金政策改革使经纪业务遭受沉重打击,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重灾区,投行业务因为新股停发而萎缩。据统计,2002年-2004年,在低迷的市场背景下,券商出现整体亏损。2005年以来,随着股改的推进、人民币的升值、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ipo的恢复,券商整体开始复苏。但靠天吃饭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券商盈利模式问题仍是困绕并关系到我国证券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关于券商盈利模式,有众多业界人士与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李连三(2002)用大量的数据比较分析了中美券商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并建议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王如富(2003)认为券商新盈利模式的构建,有赖于经营环境的改善;吴志峰(2004)提出券商应给原有的传统业务注入新的内涵。徐丽梅(2005)通过中美证券业收入结构对比,认为我国券商应该努力借鉴国外券商的成功模式,不断拓展和开发新业务新产品。等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中外券商业务收入结构的比较这个层面上,并没有探讨支持其盈利模式得以成功的背后原因尤其是制度因素,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国外投行的盈利模式,对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国券商的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投行的盈利模式及特点

我们以投行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投行的盈利模式为例,来对国外投行的盈利模式进行考察。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其中美林、雷曼兄弟、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更是蜚声海内外,因此,我们以它们的盈利模式作为考察的焦点。

根据国研网提供的资料,我们整理出以下1997-2004年美国主要券商主要业务收入贡献图:

图11997-2004年美国主要投资银行主要业务收入贡献(均值)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及国研网。

从上图可以发现,美国国际投行的盈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虽然收入来源比重的分布不均衡,但各项业务收入大都在10%以上(除雷曼兄弟外),且整体而言,低风险业务贡献高于高风险业务。

除高盛因佣金资料残缺外,即使以自营和并购业务为主的雷曼兄弟公司,也从经纪、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中获取收入,美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就更是如此,显见美国国际投行的业务收入来源是多样化的,但各项业务收入并不平衡,除美林和摩根斯坦利的业务收入来源相对比较均衡(不过分偏倚某一项业务收入)外,高盛和雷曼兄弟的收入来源分布呈明显的偏态,两者的自营交易收入达40%左右。值得关注的是,各大投行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经纪、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低风险业务(如下图所示),可见,稳健经营是美国各大投行的多年的经营之道、生存之本。

图2.1997-2004年美国主要投资银行高/低风险业务收入贡献(均值)

稳健经营并非指各大投资银行不从事或少从事高风险业务,实际上它们往往根据风险和收益的对比来确定高风险业务的风险变化情况,从而进行高风险业务的动态调整。如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摆脱了自2001年衰退后较长时期的低迷复苏阶段,走上了强劲的复苏之路,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都保持在3%以上,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增长等重要指标回复或接近繁荣期平均水平。经济的复苏推动了美国股市的发展,股指连续上升,高盛、雷曼兄弟和摩根斯坦利均纷纷通过将自有资金投向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和外汇交易等领域而在自营业务上赚取了大量利润。

(2)发挥业务优势,进行差异化经营。

各大投资银行在保持业务收入多元化的同时,坚持“有面有点”的原则,通过扩大优势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实行差异化经营。如下图所示(见图3),高盛和雷曼兄弟在投资银行和自营交易上有优势,摩根斯坦利在资产管理方面有优势,美林则在综合经营上以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见长。

图3.1997-2004年美国主要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贡献(均值)比较

这种差异化经营的特点,则是由各投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决定的。美林证券的综合经营能力较强,各品种业务比较均衡,但在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上比较有优势。事实上,美林证券是华尔街具有最为均衡业务架构的投资银行。其原因在于,美林的目标是把自身打造成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综合性的巨型券商,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广泛拓宽自身的业务空间。如1963年,美林兼并了c.j.devine,进入政府证券业务领域;1969年,收购lioneld•;;edie公司,把触角伸向了货币管理与咨询业务;1970年,收购在市政债券业务上有很强实力的goodbody公司,同年还收购了一家加拿大投资银行和纪纪公司,开始大力拓展国际市场;1972年,美林与一家金属公司合资开展商品交易业务;1974年,收购了家庭生命保险公司,进入了保险业;1996年和1997年,又分别接连收购了hotchkisandwiley公司和英国的mercuryassetmanagement,使美林公司管理下的资产在1997年超过morganstanleydeanwitter公司;2000年6月份,美林收购了纳斯达克市场第三大券商herzogheinegeduld,使美林在纳斯达克市场的排名从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取代了嘉信理财的位置。在美林,经纪业务长期担纲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来自经纪业务的收入仍然占公司收入的1/4左右,其次是主要交易收入和资产管理收入接近,投资银行收入所占比重最低。

高盛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它旨在为全球成千上万个重要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有的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是高盛的两大优势业务,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2年,高盛参与的并购咨询交易金额仍高达2621.44亿美元,从财务顾问那里获得了14.99亿美元的收入,超过其承销业务,占投行业务收入的51.16%。2004年,高盛的全球收入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11亿美元,净收入达46亿美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28%和52%。其中,2004年高盛投资银行集团获得33.74亿美元的净收入。尤其是最近三年来,高盛的自营业务成绩显著,对公司净收入的贡献都在60%以上。

摩根斯坦利的强项是资产管理业务,其资产管理和服务收费的收入所占比重却比较稳定,资产管理收入占其净收入的比重维持在[27.31%,36.47%]之间,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2001年和2002年,该比例也分别为31.93%和36.47%。这与其大力开拓资产管理市场的努力分不开的。摩根斯坦利在1997年5月兼并了deanwitter公司,获得了9946人的专业账户经理和1020亿美元的管理下的资产。二者的合并起到了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前者主要为公司、政府和机构服务,后者则集中于家庭和个人投资者身上。这一市场的开拓使得摩根斯坦利能够在资产管理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熨平资产管理市场结构波动对该项收入的影响。

雷曼兄弟以二级市场自营业务和并购中介业务为主,偏向高风险与高收益的私人资本投资业务,因此,雷曼兄弟的佣金收入最低,投资银行收入次之,而主要交易收入较高。雷曼兄弟公司的资产管理与服务收费项目非常小。雷曼兄弟公司的投资收益不仅来自于二级市场,还有相当一部分收益来自于股权投资,其中,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即非公开市场)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雷曼兄弟公司于1986年就作为第一家涉足该领域并将其作为主要投资业务的投资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雷曼兄弟公司的私人权益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资基金方式,另一种是直接投资方式。投资基金的分类除了综合类基金,还包括成熟的管理良好的公司类基金、成长型基金、成长初期型基金、房地产基金、直接投资基金。

可见,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细化,国际上大型的投资银行在努力开拓多种业务的同时,也都在坚守各自的核心领域,不断强化自已的优势禀赋,力争在这一领域成为全球霸主,以此带动其他业务的拓展。例如,有些公司注重资产管理业务,围绕投资理财、投资咨询展开业务;有些公司注重股权投资业务,不断开拓与之相关的高收益的股权投资,如对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投资等。

三、国外投行盈利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

(一)制度变革和经营环境的宽松是国外投行盈利模式转化和成功的外因

美国投资银行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佣金自由化、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五个阶段,每一次的制度变革和经营环境的改变既给投资银行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也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1929年以前,美国实行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是混业经营,很少有投资银行考虑资本的风险,投资银行业务大多数集中在证券承销和证券交易上,很少有创新业务出现,这一阶段的盈利主要来自证券承销和经纪两项业务。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以法律条文加以规范,美国的投资银行业才开始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实行佣金自由化。佣金自由化对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佣金自由化后,各投资银行围绕价格的激烈竞争导致佣金收入急剧下降。有资料显示,佣金制度改革对投资银行的致命影响在于使绝大部分投资银行丢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佣金收入,为此,各投资银行不得不通过开拓新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来开辟新的收入渠道。这时期出台的新金融产品主要有金融衍生工具、mmf、综合帐户、指数基金、垃圾债券和cma等。

80年代美国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大批投资银行机构整合,竞争力增强。而且随着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和证券化的推进,与证券化相关的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如抵押担保证券(mbs)、资产担保证券(abs)等,使金融产品创新进入了新的高潮。与此同时,业务创新也成了80年代各投资银行共同瞄准的利润来源,其中企业并购是各大投资银行的抢手业务,期间,有的投资银行还涉足过桥贷款与垃圾债券等商业银行业务。通过这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投资银行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90年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证券商也应运而生,美国对外证券投资也迅速增加,而且由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金融业务分割日益模糊,竞争也日趋激烈,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1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1933年以来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政府债务以外的证券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的规定,引导银行从事多元化经营以增强其营运效率及竞争力,这给投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它们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美国对投资银行经营资格的管理采用注册登记制,对投资银行的设立关闭、其他行业兼营证券业务以及业务范围都没有限制,不仅如此,美国证券业还不断推动跨国界、跨时区交易、甚至结合成全球性的交易系统,进行24小时交易,这种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不仅分散了投资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也大大扩大了其盈利空间。以美林证券、雷曼兄弟为例(见表3),美林证券近2年来税前收益(earningsbeforeincometaxes)的六成左右来自国内,约三成来自国外(2003年为36.3%,2004年31.8%)。雷曼兄弟也有近三成的净收入(netrevenue)来源于国外,2004年为29%,2003年为31.68%,2002年则达38%。

表1.2002-2004年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收入的地区分布单位:百万美元

美林证券(税前收益)

雷曼兄弟(净收入)

地区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地区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欧洲,中东和非洲

645

839

-201

欧洲

2104

1864

1674

泛太地区、加拿大、拉丁美洲

1211

1060

387

亚太与其它地区

1247

875

612

美国

4364

3662

2565

美国

8225

5908

3869

注:根据2004年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年报整理

(二)严格加强风险管理,是国外投行盈利模式取得成功的内因

制度变革和金融管制放松的过程,是各大投资银行竞争加剧,产品及业务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创新就有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日新月异,投资银行业的风险迅速增大,因此,各大投资银行在不断进行创新的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来加强风险管理。

美林证券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风险控制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它认为,承担风险是美林证券核心业务的组成部分,在从事各种业务活动的过程中,美林证券都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成立全球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机构(globlealliquidityandriskmanagementgroup,简写“gplr”)来确保风险被正确识别、监测和管理,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林证券制定了一个风险管理程序,确定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以确保将公司的风险损失控制在事先确定的限度内。在风险控制技术中,美林证券大量使用技术工具来防范风险,包括风险点值系统、风险数据库、交易限制监管系统和交易系统访问。不仅如此,美林证券还认为,健康的公司治理和监督以及雇员的职业道德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核心。因此,它不断加强公司内部监管,监管标准框架包括主要由董事会监管的各项政策、程序及组织结构构成。

高盛的经营思想是充分承受风险,获取合适的利润,增强竞争优势,所以,风险控制是公司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为此高盛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制定风险控制程序,监督和控制各项业务活动的风险头寸。各项业务的风险控制必须上报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批准交易风险参数、公司和业务部门的风险承受水平、检查每个业务单位的市场风险承受限度、批准已被选定的新兴市场和业务部门的市场风险限度、批准信用风险限度、根据信用评级确定信用风险承受限度、检查各种风险分析方案的结果。根据公司总的风险承受限度,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制定本部门的市场风险限度。根据每项业务风险限度,业务部门经理分配每个交易小组的风险限度,每个交易组长是控制这项风险限度的第一责任人。公司财务部每天监控公司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承受限度,如果发现有违反风险承受限度,立即报告风险控制委员会。高盛公司的风险控制技术更突出var值的运用,也使用其他风险分析方法,保证公司承受的风险是可控的。

摩根斯坦利成立有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有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此外,这些风险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流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层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有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的金融服务业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使其不断完善。

雷曼兄弟也有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全球证券分部经理、全球固定收入分部经理、伦敦区高级经理、亚洲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总监和全球风险管理经理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司管理策略,检测公司的风险暴露头寸、头寸分布、潜在的新的交易或头寸和例外风险限额。为了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过程中的协调一致,有关部门的经理一般每两周开一次会,如果需要可召开特别会议。

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投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由其发展压力的内在需求使然,而根源则在于决定投资银行为谁服务、由谁管制、风险收益如何分配等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正是这种权益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才会从制度上使各大投资银行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内在地产生对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这些大投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股权结构分散、集中度较低、流动性高:有资料显示,摩根斯坦利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美林证券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63%,分散在1260个机构投资者手中。(2)董事会兼有决策和监督两大职能,董事长兼任ceo,外部董事尤其独立董事占有重要地位,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也身居要职,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协助其进行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3)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美国的证券立法对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公司的重大信息必须披露。(4)激励机制行之有效。对高级管理人员都采用高工资、高奖金的办法作为短期激励,同时普遍运用股票期权等多种金融工具来强化中长期激励。

四、国外投行盈利模式对我国券商发展的启示

对照国外投资银行成功的盈利模式,我国券商发展应解决以下问题:

(1)适度放松证券业的经营领域,拓宽券商业务空间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券商原先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垄断性保护色彩日趋淡化,传统的盈利模式己难以为继,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政府管制使同样属于市场化范畴的创新空间的释放相对滞后,使市场开拓、业务转型的步伐受阻,券商的业务空间狭窄。加快创新步伐己成为券商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加快创新步伐、拓宽业务空间就需要解除过度、过时的管制。以融资问题为例,如果券商正常融资需求在制度内得不到满足,违规融资、高成本融资、挪用客户资金等问题就很难真正解决好,控制风险的目的也就不能有效实现。考虑到国际投资银行发展的混业化、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全球化、业务多样化、分工专业化的趋势,以及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通过放松管制促进一批有潜力的券商做大做强就更显紧迫和重要。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奠定证券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券商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股独大”,信息披露不真实,董事不“懂事”,监事会形同虚设等。要想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产权改革,积极推动券商股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依照国际投资银行的经验,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券商上市,无疑是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式。合规券商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必须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定期公开披露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并及时对影响公司经营状况的重大事项进行披露。因此上市将使券商面临证券市场、普通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三重监督,强大的市场机制和监管力量将促使券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法、规范运作,赚取“阳光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券商上市有利于迅速扩充资本金、增强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建立、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监控体系、激励约束机制等,从根本上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确立符合开放环境下证券业基本属性的经营规范。

(3)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

一个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需要管理层通过市场的创新为券商的风险规避提供充足的风险管理工具。发达国家的券商即使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其交易仍能保持盈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均具有卖空机制和套期保值工具,通过卖空机制交易者可以从市场的下跌中获利,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下跌给所有的投资者带来的只是亏损的结局。套期保值工具则可以将交易者的风险和收益锁定,避免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4)券商要在竞争中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严格加强风险管理,走稳健经营之路

券商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因此券商要围绕着这两方面来做文章,一方面要对原有的服务性业务进行重新改造,使其升级,同时要开展新的业务;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创造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对象,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证券行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创新又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我国券商在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时,一定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投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券商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运用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等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使得风险和收益能够相对称,以确保将公司的风险损失控制在事先确定的限度内。应根据资产结构优化和流动性原则,合理安排资产各组成部分的规模,并与相应期限的负债在数量上相匹配,而且要利用各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我国的券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盲目追求发展,忽视了证券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从而导致其在市场下跌时出现了行业性亏损的局面。券商们应吸取教训,牢固树立起稳健经营的理念,避免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资本市场杂志》,2002年第12期

2.庄心一.关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证券业研究》,2003年4月号

3.吴晓球陈启清.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4.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全景网,2004年2月9日

5.陶鹂春.全球三大券商mgm研究,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5年9月

6.王如龙.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国际金融报》,2003年10月21日

7.张海龙.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特征分析与风险防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8.吴志峰.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上海金融》,2004年第4期

9.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

10.陈峥嵘.回归中介本色寻求新的定位,《上海证券报》,2005年9月5日

11.李光.券商走出困境的理性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12.国研报告.境外券商盈利模式借鉴,国研网,2005年8月26日

13.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14.王玉霞.《中国投资银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5.田美玉.鲍静海.《投资银行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早产儿精细化护理(6篇)
  • 下一篇:高一生物期中考点复习(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