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货币政策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传导机制的研究和考察很有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局限性,并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政策思路。
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我国的货币政策发挥不够,属于弱效应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机制的的传导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
(一)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层面上的传导问题
1.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体,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主体,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独立自主性。
首先,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只具有建议和执行的权利,这会增加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阻碍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其次,央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其发行的货币量还要受商业银行信贷收支状况和财政长期借款、透支的制约。这些因素导致央行对货币的发行缺乏有效的控制。第三,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中,外汇占款是货币投放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央行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若回收货币的速度不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货币政策就会呈现扩张效应,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减弱。
2.央行监管金融市场的手段缺乏多样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监督管理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人民银行一直采用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方法。这种方法导致货币市场各主体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变化反应迟钝,进而影响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层面上传导问题
货币市场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结构不健全以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高两个方面。
1.货币市场结构不完整。我国的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和拆借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金融体改革,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其市场结构仍不完整,功能仍不健全。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高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关度不高,各种金融工具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这种价格的扭曲往往对货币政策效果的产生制约。
(三)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传导问题
这里只讨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垄断经营等方面。
1.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权限集中,行政色彩浓厚,盈利动机不强,普遍存在“大企业病”。这些管理上的问题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反应迟钝,限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发挥。
2.垄断经营。长期以来,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维持了国有银行在银行业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到目前为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占行业存贷款总额的70%。在这种寡头垄断市场上,各国有银行的经营策略将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央行内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
央行应将目前由总行垄断的各种货币政策和手段分阶段,有层次的分配给各级分行。这样做可以加强基层分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能力,同时,基层分行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将货币政策意图更有效的传达给商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二)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策略选择上,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货币场。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当前要从扩大货币市场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同业拆借市场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等方面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体系。二是适当放宽经济落后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条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中介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关键词】元朝货币制度纸币通货膨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延续了97年(1271~1368)。元朝货币集宋代交子、会子、关子及金交钞之大成,首次在中国全面推行纸币制度,对元朝及中国历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元代的货币
元朝承袭了宋金的货币制度,实现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纸币成为唯一的法币。从元世祖中统元年到元朝灭亡,元代纸币的发行与流通大体经历了中统钞法、至元钞法、至大银钞、至正钞法等演进阶段。
(一)中统钞的发行与流通
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蒙古政权已经开始使用纸币。太祖二十二年(1227),便宜行元帅府事何实以丝为本位,在博州(今山东聊城)发行了名为“会子”的纸币。忽必烈登基后,为适应统一形势需要,决定进行币制改革。中统元年(1260)七月,诏令印造“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规定丝钞二十两为银一两。同年十月,又令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位,以钱若干文为单位,面值分为十等。中统钞是可以与金银相易的可兑换信用货币,为商贸交易提供了便利。
中统钞的流通经历了由稳定到贬值的过程。发行初期,政府严格控制发行量。据统计,从中统元年(1260)到至元十二年(1275)的16年里,共发行中统钞1697273锭,平均每年发行约106079锭,年人均发行占有额为2884.9文,币值稳定,流通状况良好。从至元十三年开始,由于战事频繁,元政府为填补财政亏空,中统钞发行额大增。至元十三年到至元二十三年的11年里,元政府共发行中统钞12618278锭,平均每年发行约1147116锭,年人均发行占有额约为5290.9文。在11年的时间里,元政府所发中统钞是此前16年所发总额的7倍多。至元十九年(1282),王恽在论及钞法时指出,中统钞一贯只相当于旧时的一百,即物价已经上涨了10倍。
(二)至元钞的发行与流通
由于中统钞法被严重破坏,难以支撑财政需求,元政府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三月下诏颁行由尚书左丞叶李拟定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印造“至元宝钞”。至元宝钞面值从五文至二贯,分为十一等,为不兑现纸币。至元钞发行后元政府财政状况并未好转,反而由于军费等公务性开支浩大,更加拮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大行印发钞币。据统计,从至元二十五年(1288)到至大二年(1309)的22年里,元政府共发钞币合中统钞84628230锭。以此而计,这22年所发至元钞为此前27年内所发中统钞总额的近6倍。至元钞的巨额发行,加剧了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大德、皇庆年间,时人郑介夫说:”金物价日贵,钞价日贱,往年物值中统一钱者,今值中统一贯”。
(三)至大钞的行废
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中书省以国家币藏空竭,奏请动用钞库中的银本以救急。为应对财政危机,至大二年九月,元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至大银钞”。至大银钞面额从一厘到二两,分为十三等。至大三年,发行至大钞145万锭,合中统钞36259200锭,是中统元年到至元二十三年27年所发纸币总额的2.5倍,创元行纸币额最高纪录。可想而知,这样一种纸币注定难以持久。因此在至大四年四月,元政府便以其“倍数太多,轻重失宜”为由下令将其废止。之后,元政府下令恢复中统钞和至元钞的发行和流通。据统计,从至大四年到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的25年里,共l行中统钞和至元钞129096040锭,年人均发行占有额约为60436文。纸币流通量的剧增,使通货迅速贬值,不仅没有解决财政困难,物价反而进一步上涨,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四)至正钞的发行与流通
元顺帝即位之后,钞法问题已十分严峻。鉴于“钞法篇虚,物价腾涌,奸伪日萌,民用匮乏”的形势,朝廷决定币制改革。十一月,元顺帝正式颁布币改诏令,发行“至正交钞”,与至元钞一并通行,至正钞一贯值至元钞两贯。至正钞发行不久,农民起义便成燎原之势,元政府军费开支随之大增。为救急,元政府大量印发纸币,纸币的滥印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扬。至元年间,马价每匹在中统钞50~90贯,到了至正十四年每匹涨至中统钞5000贯。
二、元代的通货膨胀
元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但元代通膨胀非常严重,究其原因,除了滥发纸币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生产萎缩,商品供给不足
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条件下,要保持币值稳定,货币发行量应与社会商品总价格成正比。可是,在元代中后期,一方面政府大幅增加纸币发行量,另一方面社会商品生产却陷入萎缩,两者背道而驰。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曾发生天灾513次之多;土地高度集中,租税异常沉重,元后期的税额比元初增加了二十倍以上。这使得民不聊生,势必造成整个社会商品供给的不足,出现“物重钞轻”的局面,引起物价上涨。
(二)财政开支庞大
元代年年用兵,大肆征伐,军费庞大,财政压力巨大。至元二十四年(1287)大举南征,仅自元旦至二月中旬已支付军费五十万锭,即两千五百万贯,等于唐天宝年间全国税收的十倍。财政亏空严重,朝廷却以滥发纸币来填补,结果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三)动用纸币发行准备金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关键在于具有与纸币发行量等同的准备金。没有准备金或不能以兑现的方式调节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则纸币几乎废纸。元政府在前期曾建置准备金,但自至正十三年(1276)以后,存贮于各处的金银逐渐被挪作他用,发钞无所依凭,钞所以日轻。
三、元代纸币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纸币的可靠性
纸币的发行权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增加其可靠性,避免发生货币危机;币制改革应该循序渐进,避免因不恰当的改革措施使得制度与经济情况不相适应,最终造成货币制度的崩溃。
(二)纸币的稳定性
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为使人民币更具竞争力,必须使其币值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增加在世界货币市场中的份额。
(三)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
纸币的发行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加剧,导致货币制度崩溃,最终使得政权瓦解。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逐渐适应并融入国际货币体系,循序渐进,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精诚,李祖德.货币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9-96.
[2]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125-164.
关键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而造成货币资金管理发生失误甚至被贪污或挪用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货币资金安全。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一、收款环节
1、收据控制制度,即利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与金额是否一致,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入账。在现金收款过程中,签发现金收款票据与收款不得由一人办理,一般由稽核人员签发、出纳员据以收款、会计人员据以记账。在此基础上,利用票据编号的连续性,由内部审计人员或财务部门主管人员,负责对票据的存根联与入账的记账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核对工作。
2、银行存款控制。第一,所有银行存款户的开设和终止,必须履行正式批准手续。对银行账户的开立、管理等要有具体规定,不能在同营业网点开立账户,或者同时跨行开户、多头开户、随意开户,也不能将单位公款以个人名义私存,以防有人在开设银行存款户中为个人谋取私利。第二,负责银行对账单调节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职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或支出账的不正当行为再次被掩盖起来。第三,负责银行往来账调节的职员应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就银行存款账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调节。核对时,不仅要对每笔未达账进行核实,还应注意到银行对账单的日期。
二、付款环节
1、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授权又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指日常状况下对正常经济业务事项的授权,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稳定性。特殊授权是指特殊、紧急情况对正常或非常经济业务事项的特别授权,常为应急所用。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明确规定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这种授权方式具有一定灵活性,但也常常蕴含较大的风险,一般都较谨慎。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挪用。
2、资金预算控制。资金预算控制,是对企业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流转是否畅通,甚至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要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完毕,财务主管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对重大差异仔细分析。由于差异的分析需要逐日、迅速和精确的收支数目,所以预算控制可帮助资金控制效率的发挥。
3、结算方式控制。经费支出的结算方式主要分为银行结算和现金结算。国家和企业的财务制度明确规定了现金的使用范围,经费支出时,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现金,并尽可能使用转账支付。同时要不断推广完善集中支付手段,并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等先进的结算方式。
三、存储环节
1、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以货币资金支付会计控制环节为例,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与该项货币资金支付直接有关的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出纳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账实盘点控制,即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以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安全。账实盘点按盘点的时间分为定期盘点与不定期盘点,不定期盘点的主要特点就是突击性强,会给货币资金相关岗位产生一种无形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压力,控制效果通常比定期盘点好。
3、库存限额控制,即利用核定每日货币资金余额并将超过库存限额的货币资金送存银行,从而降低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风险。
4、实物隔离控制,即采取妥善措施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不得接触实物。同时还应采取选择合格的保险箱、选择安全的场所等保障措施,以确保货币资金实物安全。
5、往来账核对控制,即通过定期与往来方核对往来账余额,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以评价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
四、其他方面
1、定额备用金控制。企业对一些频繁发生的日常小额零星支出,可建立定额备用金制度加以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确定应建立哪些定额备用金,确定每笔备用金的金额。备用金多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确定备用金的保管人。各备用金的保管人不能同时负责其他备用金、现金收入和支出的审批以及该项备用金的补充和支付记录。备用金的使用必须有发票等原始凭证来证实该笔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