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应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参与式的实战演练,以训练和提升学生应用法律实务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方法。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区别于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其所选案例是绝对真实的,但由于受办案周期、开庭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难以按教学计划进行规模化、程式化教学。而“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选择的真实案例是已决陈案,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需要进行有序地教学。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也区别于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其所选案例是已决陈案,但其重点是强调法庭审理过程的仿真性,既不能反应出应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全过程,也缺乏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既是部门法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也更应当成为应用法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部门法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体现为一种举例教学法,与应用法学采用的“实战演练法”存在较大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部门法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法学知识,为了阐明相关法学理论问题,往往举出案例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学知识。这种举例教学是传授法学知识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所选案例并不一定要求是真实的,且通常是单一性、标准化的案例。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纠纷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并不一定单一、标准,而存在着大量复合性的、非标准化的案件纠纷。如果不将复合性、非标准化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那么学生获取的仍然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法学知识,进入社会后面对错综复杂的真实纠纷仍将无所适从。据目前实务部门普遍反映,高等院校法科学生毕业工作后大多数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求,而要经过数年工作学习、积累后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这不得不引起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应用法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运用法学知识的方法和训练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选取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而且案件资料包括原始证据和诉讼文书等均未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只有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实战演练,才能够真正实现法律职业化训练,培养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
三、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条件
(一)真实案件资料的收集和遴选真实案件资料的收集和遴选是搞好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条件,包括各种类型案件的原始证据、诉讼文书等。高等法学院校应当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量收集具有教学价值的法律实务案卷资料,为应用法学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二)学生经过系统的法学知识学习学生经过系统法学知识学习是进行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相关法学概念、特征、原则等理论知识,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应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高等院校在课程体系安排时,应当先开设部门法学课程,然后再开设应用法学课程。
(三)“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实施“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保障。教师既要精通法学理论又要谙熟法律实务,既要有专业发展方向又要全面通晓法学知识。通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言传身教,能够有效地提高“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质量。
四、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
应用法学案例教学进行“实战演练”,可利用现代教学仪器设备,将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多方面角色模拟将学生引入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过程之中,训练学生找寻法律规范、探寻法律事实和裁判法律纠纷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应用法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3],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
(一)课前准备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分组可采用学生自愿和教师安排相结合的方式,每小组人数基本相当,小组数量适合课堂讨论角色安排和分配。2.教师发放案件原始证据材料,介绍基本案情并提出讨论要求。3.学生分组查找相关法律规范、讨论案件事实。学生尤其是要从不同主体角度进行讨论思考并制作相关诉讼文书等。比如,就找寻法律规范而言,既要从原告的角度查找请求权基础即支持诉讼请求的法律规范,又要从被告的角度查找抗辩权基础即对抗诉讼请求的法律规范,还要从法官的角度公正裁判选择适用的法律规范。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职会计课程教学应用意义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型教学,是在活动中,用行为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大脑风暴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事件加工为教学要用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基础》中的运用
新生初次接触会计,对会计理论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那么,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比如,在学习会计要素时,我们以学生家庭为例,引导学生列举家里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使学生对会计要素形成感性认识。在学习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以学生创业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2.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中的运用
通过案例把《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将其置于实际情境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思考、分析、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以实例为媒质:一是探索他们的感情;二是洞察他们的态度价值和感知;三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四是用各种方法探讨对教材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构成一个财务部,分别扮演会计主管、制单员、出纳员、记账员等不同角色,开展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工作,使学生通过岗位角色的扮演,明确各自岗位角色的职责,了解会计核算的流程,培养共同协作的能力。
在角色扮演法中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既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情境创设法
情景模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备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且成本较低。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创设审核原始凭证时遇到假发票的情境;可以创设现金清查时白条顶库的情境;可以创设收银员收银情境等。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和引导教学。当学生操作正确时,教师点点头,给予肯定;当学生完成任务碰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
(四)大脑风暴教学法
大脑风暴教学法,可由教师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向学生阐明中心问题,然后让每位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方案,在此过程中坚持“无错原则”,不允许任何的批评和指责,并做好详细记录工作,稍后再进行整理和分析。
例如,在“固定资产减值”这一节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学起来易出错。采用大脑风暴法让学生集体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易于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乐于发言、思考、分析、总结,不断构建自己的会计知识网络。
1设计搭配方案
例1(2013年黄冈卷)为了支援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某市民政局组织募捐了240吨救灾物资,现准备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将这批救灾物资一次性全部运往灾区.它们的载货量和租金如下表:
如果计划租用6辆货车,且租车的总费用不超过2300元,求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解析:列不等式组求整数解.题目蕴含两个不等关系:甲、乙两种货车总载货量≥240吨,租用甲、乙两种货车总费用≤2300元.
设租甲种货车x辆,则乙种货车(6-x)辆,依题意有
45x+30(6-x)≥240,400x+300(6-x)≤2300.解得4≤x≤5.
x为正整数,共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租甲种货车4辆,乙种货车2辆;方案二:租甲种货车5辆,乙种货车1辆.
方案一费用:4×400+2×300=2200元,方案二费用:5×400+1×300=2300元,
2200
租用甲种货车4辆,乙种货车2辆时最省钱.
温馨小提示:解答这类问题,先列不等式组,求出整数解,通过计算得出最优方案.如果方案比较多,还可构建一次函数,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求解.
2设计销售方案
例2(2013年遂宁卷)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2014年8月18日在我市隆重开幕,根据大会组委会安排,某校接受了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任务.为此,学校需要采购一批演出服装,A、B两家制衣公司都愿成为这批服装的供应商.经了解:两家公司生产的这款演出服装的质量和单价都相同,即男装每套120元,女装每套100元.经洽谈协商:A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全部服装按单价打七折,但校方需承担2200元的运费;B公司的优惠条件是男女装均按每套100元打八折,公司承担运费.另外根据大会组委会要求,参加演出的女生人数应是男生人数的2倍少100人,设参加演出的男生有x人.
(1)分别写出学校购买A、B两公司服装所付的总费用y1(元)和y2(元)与参演男生人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该学校购买哪家制衣公司的服装比较合算?请说明理由.
解析:(1)总费用y1(元)和y2(元)与参演男生人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分别是:
y1=0.7[120x+100(2x-100)]+2200=224x-4800,
y2=0.8[100(3x-100)]=240x-8000.
(2)当y1>y2时,即224x-4800>240x-8000,解得x
当y1=y2时,即224x-4800=240x-8000,解得x=200;
当y1
即当参演男生少于200人时,购买B公司的服装比较合算;
当参演男生等于200人时,购买两家公司的服装总费用相同,可到任意一家公司购买;
当参演男生多于200人时,购买A公司的服装比较合算.
温馨小提示:在形形的让利、打折、摸奖等促销活动中,需要理智的分析.通过计算不同销售方案的盈利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本题考查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运用不等式设计方案.建立不等式确定优惠方案是难点.
3设计图案方案
例4(2013年无锡卷)下面给出的正多边形的边长都是20cm.请分别按下列要求设计一种剪拼方法(用虚线表示你的设计方案,把剪拼线段用粗黑实线,在图中标注出必要的符号和数据,并作简要说明).
(1)将图1中的正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直四棱柱模型,使它的表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相等;
(2)将图2中的正三角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直三棱柱模型,使它的表面积与原正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将图3中的正五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底面是正五边形的直五棱柱模型,使它的表面积与原正五边形的面积相等.
解析:(1)在正方形四个角上分别剪下一个边长为x的小正方形,由已知得4x2=(20-2x)2,解得x=5,把四个边长为5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作为直四棱柱的底面即可.如图4,沿黑线剪开,把剪下的四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再沿虚线折叠即可.
(2)在正三角形的每一角上找出到顶点距离是5的点,然后作边的垂线,剪下后拼成一个正三角形,作为直三棱柱的一个底面即可.如图5,沿黑线剪开,把剪下的三部分拼成一个正三角形,再沿虚线折叠即可.
一、开展演练活动
1、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及重点消防单位集中开展一轮次的防灾应急援演练活动。我局借助第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和“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活动,协调市安委会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活动的通知》(见图1)。
要求相关单位在5月8日至5月25日期间,分为准备、演练和总结三个阶段,对各单位的防灾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制定和完善,精心筹划演练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进行评价和总结,对于成功的方面形成制度加以固定,并对不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不强的预案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
此项活动的总结信息正在收集中。
2、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为了缅怀逝去的同胞,培养师生突发地震时的逃生技能。5月12日前后(各校自由安排时间),全市各中小学校纷纷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开展地震应急、逃生疏散演练活动。在演练中,随着警报拉响,学生们迅速做出反应,头上顶着书本、书包等物进行应急避震,然后迅速安全有序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班主任老师清点人数后向分管安全校长汇报,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见图2、3、4)
在演练结束后,各校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总结,并表示这种演练活动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将经常举行,以确保在灾难来临时,学校、师生能快速、高效、有序地做出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二、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周活动
5月15日至21日,市举办了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市第23届科普宣传周活动。为配合此次活动,市地震局预先制定科普宣传周活动方案,编写活动项目表,并积极参加科普周系列宣传活动。
一是参与“创新促进发展,科普惠及民生”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周启动仪式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咨询活动。16日上午,在新店镇举行的科普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作为联办单位之一的市地震局向新店镇政府捐赠价值1000元的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在之后举行的科普宣传咨询活动中,市地震局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根据乡镇实际,通过展出《农村民居抗震知识》系列图,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画册、宣传单和现场咨询的形式,举行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咨询活动。活动中,共发放各类地震应急画册、宣传单3000余份。(见图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29-05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技能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G2012A009);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改科研项目“全真法学案例演示教学研究”(FXYJG002)。
作者简介:胡军辉(1976-),男,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实务技能提升路径及其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校;灭火;疏散;预案;消防控制室
一、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概念
火灾,是指因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无效燃烧而形成的灾害。火灾燃烧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固体火灾0~15分钟为火灾的初起阶段内,而火场人员的最佳逃生时间一般却只有2到6分钟。在火灾初起阶段,因为着火面积不大,烟雾扩散速度较缓慢,燃烧释放出的辐射热能较少,是火灾扑救和人员逃生的最佳阶段。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即是为迅速、有效地扑救初起火灾和开展应急疏散行动而预先制订的行动方案。
二、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性分析
1.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灭火与应急疏散
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一般都设有灭火行动组,而现实中的火灾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火灾发生的时间、场所等均没有可预测性,所以突发火情时不能仅仅依靠预案中的灭火行动组人员,在第一现场的人员应首先承担起灭火责任。因此,消防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注重师生员工的全员灭火技能培训和对灭火器、消火栓的实际操作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人人都能及时处理身边发生的火情,使小的火情不至于发展成恶性火灾事故。
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低可视性等特点,火场中极易使人们产生恐慌心理。调查表明:有73%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惯,即选择平时使用的上下楼路径;有25%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即跟随大多数人的逃生路径;有67%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暂避行为,即选择原地避难。由于大学内部群体熟悉所在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线,周围人员相互熟悉,这些因素会使他们比身处陌生火场环境的人们更有心理优势。但师生员工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大学校园里,在应急疏散演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对参演人群进行相应的逃生技能培训,使参演人群通过演练,逐步克服置身危机环境下的心理障碍,懂得冷静分析自身所处环境,能够正确选择最佳逃生路线,知道不得已情况下的求救位置选择和快速通过浓烟或小范围高温辐射区的方法,养成身处危机环境下的团结互助习惯,懂得烧伤、窒息应急救护常识。如此,才能够在突发火情时避免或减少疏散过程中的人员伤亡,达到应急疏散演练的真正目的。
2.合理制订不同层级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不同层级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具有不同的任务特征,这里仅讨论高校内部的灭火与应急疏散,不涉及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队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1)高校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一般都设有灭火疏散指挥部,其职责是充分利用校内有关部门的专业救援力量,合理分配学校拥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做到灭火、疏散、人员救护、秩序维护等各功能组统筹兼顾,使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待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到达现场后,及时向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汇报火场情况,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制订科学有效的救援方案。火灾过后,积极参与火灾调查,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2)建筑物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应力求简洁明了,便于理解、记忆和实战操作,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各功能组的技能要求应该放在培训过程中讲解和训练,可不出现在预案文本中。建筑物的灭火疏散预案原则上以一栋整体建筑为单位进行制订,但预案中的功能组划分要视建筑物功能设置和人员分布情况而定。各楼层人员均相对固定的建筑物,如学生公寓、单身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餐厅)、校医院、超市、招待所、幼儿园等。这类建筑物可制订一个总预案,而各楼层构成若干分预案(由报警组、通讯联络组、火灾扑救组、疏散组、救护组等构成)。根据各楼层相对固定人员的分布情况划分楼层功能组,各楼层功能组均是本楼层的应急行动第一梯队,同时是其他楼层的应急行动第二梯队。对于各楼层或部分楼层工作人员不固定的建筑物,如教学楼、实验楼等,亦可制订建筑物总预案,但可根据这类建筑物内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分布情况,预案中设置一个或几个分预案。如某学院处于教学楼3至5层,但办公室均处于教学楼3层,那么该学院在本楼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作为该建筑物的分预案,是该楼3至5层应急行动的第一梯队,同时是其他楼层应急行动的第二梯队。综合教学楼除管理人员外往往没有其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所以综合教学楼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各功能组只能由该楼管理人员构成,其作用在于一旦发生火情,根据功能组职责分工分别组织现场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
(3)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分为校级大型活动(包括二级单位承办的面向全校或社会性的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和二级单位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校级大型活动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由保卫处与活动牵头部门共同制订,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执行,预案的应急疏散组可由举办大型活动的牵头部门与活动场所的门卫人员组成,灭火组可由与保卫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舞台灯光音响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医疗救护组可由校医院组成,现场警戒组有保卫处组成;二级单位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参照本单位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但要把活动场所的门卫人员及舞台灯光音响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纳入到预案中,特殊情况可要求保卫部门予以协助。
(4)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中的火灾报警与通讯联络
预案的制订是为了战时应用,当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出现火警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到现场进行确认,出现真实火情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启动消防应急程序,启动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无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如一般学生公寓等,任何首先发现火情的人都应该立即进行报警,包括拨打119火警和拨打校园110报告火警。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校园110值班人员均担负着通讯联络的任务;无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应该由该建筑物的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校园110值班人员担负通讯联络任务;大型活动发生火情应该由牵头举办活动的部门负责人和校园110值班人员担负通讯联络任务;当地方政府已经参与时,校长办公室应当承担对外通讯联络任务。
三、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
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锤炼灭火与应急疏散指挥部的应急反应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使预案中各功能组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三是使参演人群掌握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养成互帮互助、快速有序疏散的良好习惯;四是检验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发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预案,锻炼参演人员,进而达到演为战的目的。
高校内部的实验楼、图书馆等重要建筑物均设有消防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在这些建筑物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中绝对不能忽视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作用,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演练开始后应立即进入应急程序,全程模拟操作,包括火警确认、将消防联动系统由手动转到自动状态、拨打119火警、启动应急疏散广播、启动本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报告校园110启动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等。
四、结束语
由于高校火灾的政治敏感性强,舆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所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均制订有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但预案都有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在预案的修改完善过程中,要充分兼顾各功能组人员的专业性和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火场的可能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人员分布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才能在火情真正发生时把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杜绝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伟,孙金华.宾馆与高校学生宿舍类建筑火灾荷载分布规律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4):153-156.
[2]周清宇.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J].河北企业,2007(5):24-24.
[3]张树平,殷霓,贾江美.某高校宿舍楼火灾逃生行为反应的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108-112.
[4]陈彪,邓亚超.高校学生宿舍楼火灾模拟与疏散演习研究[J].安防科技,2012(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