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6篇)

时间: 2024-04-16 栏目:公文范文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篇1

关键词:耕地;土壤;改良;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27°28′-129°13′,北纬42°42′-44°30′之间,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756米。总的地形是一个西南高东北低的箕型盆地,四周环山,中间为河谷平原,既有构造地貌,又有河谷地貌和火山地貌。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1敦化市土壤分类情况及耕地地力现状

(1)土壤类型及分布面积(表一)

(2)敦化市耕地地力现状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47.16万亩。按照全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要求,划分为8个等级,其中一级地和二级地为高产类型田,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70公斤左右;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为中产类型田,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40公斤左右;六级地、七级地和八级地为低产类型田,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20公斤左右。各类型土壤面积及所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如表二。

敦化市高肥高适应性土壤主要是地形较好或排水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供肥能力的黑土型暗棕壤和质地沙黏适当的冲积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牡丹江河谷,耕地面积为8.2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9%;中肥中适应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地,是一些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土种,黑土层深度相对较厚,地形和土壤剖面排水相对较好,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耕地面积为33.0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47%;低肥低适应性土壤主要是黑土层薄,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物理性质差,耕性不好,存在障碍因素,但尚可作为耕地的土壤,土壤改良的迫切性较大,面积为105.8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94%。

以上数据表明,敦化市现有耕地中,有74.82%属于中低产田,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当中耕地地力建设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期对耕地存在重用轻养倾向,导致耕地地力迅速下降。

2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和土壤改良利用对策建议

根据敦化市耕地的实际情况和限制因素,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对现有耕地实行合理利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有效改良,从而遏制地力下降,促进地力升级,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对各土壤类型针对性分析,提出以下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1)坡耕地治理

①耕作治理

把顺坡垄改为横坡垄,拦蓄一部分雨水,增加土壤透水量和抗冲能力。

采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增肥改土,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深耕可以促进土壤耕作层的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防止土壤冲刷。

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延长地面覆盖时间,提高土壤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对坡度较陡的耕地兴修水平梯田,田埂种植灌木缓冲带。

对沟壑采取沟头防护,修筑小型塘坝等措施,控制冲刷强度。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平衡,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

②林草治理

采取造林种草和封山(封沟、封滩)育林、育苗等手段,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加地面植被,保护坡面土壤不受暴雨径流的冲刷。

(2)涝洼地治理

1、工程措施:根据涝洼地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开沟排水,除涝防渍;修筑台、条田;筑堤防洪;滞洪、截洪、分割流域;建站排洪,分散水势。

2、农业措施: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主要有:压沙,可降低土壤的黏结性和可塑性,提高土壤的适耕性;施炉灰渣,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特别是改变了涝洼地土壤冷凉特性,而且炉灰还含有少量的磷、钾成分及其他微量元素;压黄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

(3)低产田治理

①白浆良

敦化市的耕地土壤以白浆土面积最大,遍布全市16个乡镇,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79%,大部分均待改良。白浆土黑土层薄,土壤肥力过低,土体结构不良,透水性差,持水量低,既不抗涝又不抗旱。改良利用白浆土主要还是针对土壤瘠薄和土壤酸性等方面来考虑。

科学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进土壤肥力。

施用客土、石灰改良土壤:白浆土质地黏重,耕性不良,掺入适量的沙或炉灰渣等,以改变沙黏比例;利用泥炭改良白浆土,增加土壤腐殖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状;施入石灰,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有毒物质,加强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腐殖质性质,调解速效养分的释放,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

秸秆(根茬)直接还田:增加耕层有机质、改良培肥,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状况。

(4)深耕深松,挖沟排涝,增强土壤蓄水纳墒的功能。

(5)水土保持:白浆土多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岗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6)冷浆型水稻良

本市冷浆型水稻土面积为0.1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99%。冷浆型水稻土俗称“漂垡地”,土温低、酸性强、土体过轻,不利于水稻的着生;土壤含氮多,早期供氮力弱,后期供氮力猛增,使水稻营养失调,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和引起病虫害发生。此外,由于长期渍水,土体中还原性物质积累较多,易对水稻产生毒副作用。土壤中矿物质成分含量较少,钾素缺乏。

改造冷浆型水稻土应以工程措施为主。

开通排水渠道,排除渍水状态,增强土壤通透性减轻还原物质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客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地温,促进土壤中养分释放。

增施磷、钾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提早成熟。

②灰棕壤改良

本市需要改良的灰棕壤耕地面积3.75万亩,坡度较大,一般在21度以上;黑土层薄,有机酸淋溶严重,土壤比较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的甚至达到砾石遍地难以耕种的程度。灰棕壤改良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着手。

采取上沿挖截水沟,下沿开顺水沟,使自然降水不致随坡任意流淌,把耕地表土冲走,以延长耕地的使用年限。

采取上沿种草或植树,下沿栽植耐湿树种,既“穿鞋戴帽”的办法防止水土流失。

采用农作物和豆科牧草轮作的办法,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

参考文献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篇2

关键词:吹填土;土柱试验;土壤调理剂;土壤理化性质

中图分类号:TU471.9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5

吹填土又名填充土,具有粘粒比重、相对密度和容重较大、结构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系数小、碱性和含盐量高(为氯化钠型)以及自然脱盐率极差的特点[1]。该土一般是在疏通整治河道、围海造陆的时候,用挖泥船和泥浆泵通过水力把港口或者江河的泥砂吹填而形成的沉淀土。所以,要充分发挥吹填土在城市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吹填土的理化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演化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滨海吹填土的改良,以往主要是采用暗管排盐、生态修复、客土、灌溉淋洗等措施[2-4],并且土壤调理剂也主要用在改良内陆盐碱土方面[5-6],其在改良滨海吹填土方面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天津南港工业区吹填土为例,采用土壤调理剂掺拌改良与室内土柱淋洗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改良吹填土的可行性,为吹填良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为天津市南港工业区碱化度较高的吹填土,试验地土壤的含盐量为22.26g·kg-1,pH值为8.27,容重为1.98g·cm-3,渗透率约为零,孔隙度为28.78%,水解氮(AN)含量28.2mg·kg-1,全氮(TN)含量0.329mg·kg-1,有效磷(Olsen-P)含量37.6mg·kg-1,速效钾(AK)含量594mg·kg-1,有机质(SOM)含量14g·kg-1。

试验所用的调理剂主要有3种,编号A、B、C,分别由诺沃肥、脱硫石膏和蘑菇棒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配制而成,各成分配比及其基本性质见表1。其中诺沃肥是土豆面粉、玉米淀粉等原材料的发酵残渣,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蘑菇棒主要是用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菌棒经腐熟后制成,因此,该土壤调理剂为有机无机复混调理剂。

1.2试验方法

土柱装置是用内直径19cm的有机玻璃管,采用室内自来水进行淋洗。淋洗过程中保持水流缓慢,土柱底部装有10cm厚的石子和石英砂作为反滤层,土柱下方装有渗漏排水孔,可收集滤液。

选择0~60cm耕层土壤作为控盐改碱的目标,先将风干土样过2mm筛,然后混合均匀,量取7份等体积干土,其中1份做对照,其余6份分别按体积分数10%,20%的调理剂A、调理剂B、调理剂C进行完全混合均匀后装入土柱,对应标记为a1、a2、b1、b2、c1、c2,土柱高度60cm。装填后的土柱用自来水慢速饱和。待土柱饱和后,静置4d。待调理剂与土壤充分接触后,开始淋洗试验。根据淋洗液电导率调节灌水量,每天灌水前收集各土柱渗滤水。直至淋出液的电导率达到标准值为止。淋洗结束后,对土柱内的土壤与淋出液各指标进行测定。

1.3样品制备及测定方法

将土柱内的土壤取出,自然风干,磨碎,过2mm筛后备用。所有的土样均制备1∶5土水比浸提液,并与淋出液测定其电导率(EC1∶5)、pH值和离子组成含量。EC1∶5采用DDSJ-308A型电导率仪和DJS-1C型电导电极测定。pH值采用PHS-3C型pH计和E-201-C型pH复合电极进行测定。Na+和K+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Ca2+、Mg2+、Cl-、SO42-、CO32-、HCO3-采用土壤盐分常规法测定。AN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TN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Olsen-P含量采用碳酸氢钠法测定,速效钾AK含量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SOM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

每个土样进行3次重复测试,取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容重、渗透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它们不仅影响土壤孔隙度与孔隙大小分配、土壤的穿透阻力及土壤水肥气热变化,而且影响植物生长及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和活力大小[6-9]。一般说来,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渗透率大,表明土壤比较疏松,结构良好,有益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的活动;反之,土壤容重大、孔隙度小、渗透率小,则土壤紧实,土壤结构差。

由图1可知,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容重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调理剂A下降约17%,调理剂B、C下降约19%;但同种调理剂不同施用量下,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土壤渗透率均比对照有明显增加,其中对照组土壤基本无渗透率;但调理剂A渗透率约为0.25mm·min-1,调理剂B渗透率约为0.20mm·min-1,C渗透率约为0.56mm·min-1,故c组渗透率明显优于a、b两组。因此,调理剂C更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疏松土壤,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2.2土壤调理剂对淋出液全盐量、pH值的影响

2.2.1土壤调理剂对淋出液全盐量的影响图2是各调理剂不同使用量下,土壤全盐量随淋洗累积用水量(淋洗时间)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不同处理下土柱试验的淋洗液含盐量变化规律表现相同,即在整个淋洗过程中,淋洗液含盐量逐渐减小。淋洗初期,随淋洗用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之后则随用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但不同处理间盐分的淋洗强度与淋洗用水量有所不同,其中盐分淋洗强度与调理剂中石膏添加量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石膏添加量越高,峰值越大,即20%调理剂A>20%调理剂B>10%调理剂A>20%调理剂C>10%调理剂B>10%调理剂C>对照;盐分淋洗强度与调理剂用量则呈现负相关,10%调理剂C处理经35L地下水淋洗后淋洗液全盐量降到0.3g·L-1以下。由于在淋洗初期土壤溶液盐浓度很高,淋洗速率很快且淋洗效果明显;随着土壤溶液盐浓度逐渐降低,淋洗效率也逐渐降低,所以淋洗后期的脱盐效果并不明显。

2.2.2土壤调理剂对淋出液pH值的影响图3是不同土壤调理剂施用量下吹填土的淋出液pH值随淋洗过程用水量(淋洗时间)的变化。由此可见,不同土壤调理剂用量下吹填土淋出液pH值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均先显著升高、后缓慢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其中,10%调理剂C、20%调理剂A处理下pH值大小差异较为显著,其它处理pH值大小变化不显著。此外,由表2可知,淋洗结束后,a1、a2、b1、b2、c1、c2各处理pH值均在8±0.06上下浮动,适宜植物生长,而对照土壤经淋洗后严重碱化,pH值上升至9以上。

2.3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离子组成的影响

由表3可知,对照养分含量在灌水淋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TN和Olsen-P下降程度较大,分别为53%和49%;AN和SOM分别下降30%和23%,而AK下降较少,约为19%。但添加调理剂的各处理养分含量虽经淋洗却也有所升高,其中a1、a2、b1、b2养分含量略有升高,c1、c2养分含量显著升高,这与土壤调理剂中诺沃肥、蘑菇棒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土壤调理剂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还可以增加淋洗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调理剂C表现更为显著。

淋洗结束后,土壤的离子组成情况如表4所示。由表可见,添加土壤调理剂后地下水淋洗有显著的脱盐效果。与原始土壤相比,各处理全盐量明显降低,对照、a1、a2、b1、b2、c1、c2的脱盐率分别为73%,86%,85%,86%,85%,87%,88%。从土壤盐离子组成来看,原始土壤属于典型的氯化钠型盐土,而可溶性盐离子的累积对植被生长有很大的毒害效应,且Na+含量过高对土壤结构破坏也很严重。因此,降低土壤中Na+和Cl-含量是改良的方向。由表4可知,试验土壤中除CO32-含量不变,HCO3-含量增加外,其他阴阳离子含量都明显降低。与原始土壤相比,对照、a1、a2、b1、b2、c1、c2的Na+含量分别降低93%,98%,99%,98%,98%,98%,99%,Cl-含量也均降低95%以上。说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地下水淋洗起到了很好的改良效果,但同一调理剂不同使用量淋洗效果无明显差异。

3结论与讨论

淋洗过程中,各处理淋洗液全盐先急剧减小,之后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pH值均先显著升高,后缓慢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淋洗结束后,a1、a2、b1、b2、c1、c2各处理土壤pH值均在8±0.06上下浮动,而对照土壤pH值上升至9以上。

经土壤调理剂掺拌改良和室内土柱淋洗相结合,滨海吹填土的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减小和渗透速率明显提高;AN、TN、Olsen-P、AK和SOM含量增加;土壤离子组成改变,K+、Na+、Ca2+、Mg2+、Cl-、SO42-含量均明显降低,HCO3-含量明显升高。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佳土壤调理剂为C。

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有效降低吹填土盐分含量,但考虑土壤调理剂成分组成,添加过多也可造成盐分的累积、淋洗水量的增加和淋洗时间的延长。因此,要根据吹填土的基本理化性质添加适量的土壤调理剂才能达到最好的改良效果,本试验土壤调理剂较佳添加量为10%,最优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盐土在淋洗过程中pH值升高的原因,陈邦本、殷仪华等[11-12]根据Jurner和Hinrich等[13-14]关于pH值与CaCO3沉淀溶解理论,认为盐土脱盐pH值上升是由于对土壤进行淋洗造成Ca2+流失,土壤中Ca2+的流失造成CaCO3水解加速,进而提高HCO3-含量以及pH值。因此,可以说适量的Ca2+有助于改变土壤酸碱性。

参考文献:

[1]刘莹,王清,肖树芳.不同地区吹填土基本性质对比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3(4):197-200.

[2]张万钧,郭育文,王斗天,等.滨海海涂地区绿化及排盐工程技术探讨与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1,3(5):79-85.

[3]邹桂梅,苏德荣,黄明勇,等.人工种植盐地碱蓬改良吹填土的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4):51-56.

[4]王承君,魏剑,苏亚勋,等.滨海吹填快速脱盐技术的初步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6):52-55.

[5]李凤霞,杨涓,许兴,等.烟气脱硫废弃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土壤,2010,42(3):352-357.

[6]李跃进,乌力更,卢永兴,等.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改良碱化土壤田间试验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S1):10-15.

[7]韩凤朋,郑纪勇,李占斌,等.PAM对土壤物理性状以及水分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70-74.

[8]任坤,任树梅,杨培岭,等.CaSO4在改良碱化土壤过程中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4):77-80.

[9]张海军,李跃进,陈昌和,等.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过程征值变化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7):165-168.

[10]斯格尔,李跃进,崔智勇,等.脱硫石膏改良碱土5年后稳定性跟踪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73-76.

[11]陈邦本,方明,胡蓉卿,等.江苏滨海盐土碱化可能性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0(2):76-81.

[12]殷仪华,陈邦本.江苏滨海盐土脱盐过程pH值上升原因的探讨[J].土壤学报,1991,22(1):5-7.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篇3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现象日益突出,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越来越频繁。面对着日益发生变化的大自然,植树造林,改造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人类应对环境恶化的最根本、最彻底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植物在水土保持中植物蓄水保土的效果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还是覆盖于地表的草本植物,对于蓄水保土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能够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拟将近期针对人工杨树林、臭椿、侧柏在水土保持中的蓄水保土效果报告如下:

1研究区的整体概况

研究区唯一××县××镇(乡)××XX地段,地理位置北纬××°××′××″~××°××′××″,东经××°××′××″~××°××′××″,海拔高度××~××m。研究区的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15℃,年均降水量800mm,其降水量主要存在于汛期(500mm),占全部降水量的62.5%,全年无霜期为187天。其土质类型为壤质砂土。研究区内的主要植被有各种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乔木以杨树、臭椿树、侧柏树为主。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研究材料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研究材料采用杨树无性系L323纯林,海拔高度××m,地形为长方形,坡度为21°,坡面方向为东南方向,坡位无任何岩石,土壤均为壤质砂土土壤,沙质土壤层厚度12~33cm。2008年春季进行造林,穴状整地方式,其整地规格为200cm×200cm×200cm,苗木为多年生乔木。纯杨树林树高5.6m,胸径4.5m,树冠幅度4.1m2,行距200cm×200cm,密度2000株/hm2,纯林覆盖率87%;纯臭椿树高5.1m,胸径4.2m,树冠幅度3.8m2,行距200cm×200cm,密度2200株/hm2,纯林覆盖率80%纯侧柏林树高3.4m,胸径3.5m,树冠幅度3.1m2,行距200cm×200cm,密度2400株/hm2,纯林覆盖率73%。

2.2试验方法

2.2.1对土壤的渗入过程进行测定

重点使用单环定量逐次加水的方法对土壤的渗入速率进行实际测定,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各进行9次重复。

2.2.2对土质状况和蓄水性状进行测定

分别针对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生长的地块采集土壤样品,从表面至33cm土层分别进行均匀采集,共进行9次重复。土壤样品采集完成后,利用烘干法对所采土壤样品中的含水量进行测定;使用环刀浸水的方法对土壤假比重(土壤容重)、土壤毛管总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总孔隙度、土壤孔隙度,然后计算出土壤现有贮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饱和贮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等各项蓄水指标。

2.2.3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测定

分别在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内选择标准地(100m2)内平均设置500个标尺,每年定时对土壤侵蚀深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分别计算出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不同的土壤侵润模数。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土质状况分析

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的土质状况能够充分反映每种林地的蓄水保土效果,直接对土壤的渗透能力、保水状况产生影响,两种林地的土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林地水源的涵养,地表径流以及蓄水保土等重要功能。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微型生态系统的作用下,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的土质的各种物理指标均向着优良的方向发展。通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纯杨树林和纯侧柏林的土质指标各不相同,纯杨树林土壤假比重>纯臭椿林土壤假比重>纯侧柏林土壤假比重,这说明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对土壤假比重的改良效果不相同;表1数据同时表明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对土壤孔隙度的改良效果也不相同。

3.2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蓄水性能比较

3.2.1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蓄水性能统计分析

不同的土质状况决定了土壤蓄水性能的不同,总孔隙度不同土壤的贮水量不同,土壤当中的毛管空隙是土壤水分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杨树和侧柏吸水水分的主要通道,毛管空隙越多,土壤的蓄水性能越差;非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流动性能差,渗透到地下的雨水主要贮存在非毛管孔隙中,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渗透并成为地下水,非毛管孔隙越多,土壤的蓄水性能越好。在试验过程中,对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的蓄水性能指标进行了统计,其指标如表2所示。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的蓄水性能指标并不相同,纯侧柏林的蓄水水性能指标比纯臭椿林的蓄水性能指标要大,纯臭椿林的蓄水性能指标比纯杨树林的蓄水性能指标要大。这说明纯杨树林改良土壤蓄水能力不如纯臭椿林林,纯臭椿林改良土壤蓄水能力不如纯侧柏林。

3.2.2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土壤渗透性统计分析

土壤不同的物理性状、机械组成和地表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决定了土壤的渗透性能。在试验过程中,对纯杨树林和纯侧柏林的土壤渗透性性能指标进行了统计,其指标如表3所示。通过对表3的分析,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由于其土壤假比重和非毛管孔隙度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水分渗透深度和渗透速度也各不相同。这说明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的土壤渗透性也各不相同,其中纯杨树林的土壤渗透性大于纯臭椿林,纯臭椿林的土壤渗透性大于纯侧柏林。

4结论

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发现,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对于其物理性状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并且三者土质状况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纯杨树林对土质的改良作用比纯臭椿林的改良作用强,纯臭椿对土质的改良作用比纯侧柏林对土质的改良作用强。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对于土壤蓄水性能的改良作用也不相同,并且三者蓄水性指标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不同,其中纯杨树林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最大蓄水量、现有土壤蓄水量、现有土壤饱和蓄水量比纯臭椿林大,纯臭椿的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最大蓄水量、现有土壤蓄水量、土壤饱和蓄水量比纯侧柏林要大。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对于土壤渗透性能的改良作用也不相同,并且纯杨树林、纯臭椿林和纯侧柏林水分渗透速度、深度、渗透系数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5讨论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乔木对于植物蓄水保土的能力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植物与其所组成的植物群落根系生长的速度以及生长状况不同,其对于土壤的松土作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土壤当中各种生物酶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淋溶作用,这样就可以导致不同植物生长的地层发生变化,形成多层不同的剖面层次。与此同时,土壤结构也会由块状逐渐向着粒状或者团粒状转化,土壤假比重也逐渐下降,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或者非毛管孔隙度也都会逐渐增大,在上述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土壤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水稳性团粒,大量的微生物会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残骸、植物叶片等有机物分解,从而有效增大土壤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增大土壤的活性。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篇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5.016

Abstract:Thisstudyfocusontheimportanceofsoilfactorstothequalityofarableland,andgetNong’anCounty,JilinProvinceasacase.BasedondatefromfarmlandevaluationinNong’anCounty,makingsurewhatsoilfactorlimitthequalityofarablelandandproposingtargetedsoilimprovementmethod.Thencalculatethedegreeofarablelandqualityandanalysistheeffectofsoilimprovementtothedegreeofarablelandquality.Theresultsshowthattherearethreesoilfactorsexisttolimitthequalityofarablelandinexperimentalzone,theyaresoilorganiccontent,soilconstructionandsoilpH.Throughimprovementofthesesoilfactorsindifferentcombination,thenationalnaturaldegreeofarablelandqualityfrom11to10andnationalutilizabledegreefrom10to9atmostinNong’ancounty.Correspondingly,thenationalnaturaldegreeindexofarablelandqualityfrom1756to2345andnationalutilizabledegreeindexfrom1003to1242atmost.Soilimprovementcanplayanimportantroleinarablelandqualityenhancement.

Keywords:soilimprovement;arablelandquality;landremediation;Nong’anCounty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占用大量耕地。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则是破解耕地保护难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1]。土壤作为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之一,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作物生长需要的具体条件虽然各有不同,但除阳光外,其余的条件全部或部分是由土壤供给的。在《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中,其所推荐的13个农用地分等因素中有9个与土壤直接相关[2-5]。由此可见,土壤对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耕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多关注于田水路林村等方面,缺乏对耕地不良土壤性质的有效改良措施,使得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6-13]。何冠谛等[14]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的土地整治研究对土壤有所涉及,但偏重于土壤调查。在土地整治中引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的主要措施[15-17]。张德才等[18]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取得的数据,对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良土壤的途径。吴金华等[19]结合陕西省神木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土地等级的影响,提出了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工程内容。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提出要将耕地质量提升一个利用等别,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不同土壤限制因子提出改良方法,明晰在差异化投入水平下进行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为转变耕地整治模式、提升耕地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符合中国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20-27],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1研究区概况与典型试验区确定

1.1研究区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124°31′-125°45′E,43°55′-44°55′N),位于长春市西北约60km2的松辽平原腹地(图1)。目前,建成区20km2,常住人口23.2万人,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全县总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90万。根据2011年农安县土地变更调查,全县农用地面积436183.68hm2,耕地面积390160.21hm2。农安县耕地等别(利用等别)分布表现为高等地和低等地少,代表较优效益的中上水平的利用等别较多。其中9等别地最多,10和8等别地数量相当,这3个等别的面积之和为367718.17hm2,占全县耕地的94.24%。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农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以及农安县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补充完善工作。

1.2确定典型试验区

为便于进行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影响的对比分析,根据农安县耕地的质量状况,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存在多个土壤限制因子的田块作为试验区。试验区位于农安县西北部的西林村,面积346.04hm2,县域内与其质量状况相似的耕地面积较大,存在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酸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试验区一年一熟,基准作物为水稻,其在农安县的位置如图2所示,试验区耕地质量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2.1研究技术路线

农用地分等指标及其分等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土地生产力形成的机理[28],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来衡量耕地的质量,能够客观地揭示耕地生产力,理清土壤因素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明确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的实际作用效果,为耕地保护、耕地整理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9]。农用地分等别有3个层次的评价成果,即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直接影响的是自然质量等别,而利用等别体现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因此,选取国家自然质量等别和国家利用等别作为衡量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提升效果的指标。

首先通过对农安县耕地质量情况的调查分析选择典型试验区,再确定此试验区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土壤限制因子,并提出针对各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措施。在对试验区存在的土壤限制因子选取一个或多个进行不同组合模式改良后,根据农安县农用地分等流程再对其进行分等评价,以此评判试验区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

2.2耕地质量等别转换模型

在判别改良后耕地的质量等别时,为使评价结果全国可比,需对评价县级成果进行部级转换。按照省等与国家等转换关系,将农安县计算的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结果对应转换为部级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利用等指数,并依据规定隔断划分出部级农安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按照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确定的吉林省农用地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农安县耕地省级等指数向部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模型为:

ZG=ZS×2.088-110.836;

LG=LS×1.3116+371.44;

式中,ZG表示部级自然等指数;ZS表示省级自然等指数;LG表示部级利用等指数;LS表示省级利用等指数。

依据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计算汇总单元的部级等指数,按照400分的等间距确定部级自然等别,按照200分的等间距确定部级利用等别。并按要求转换成1等别最优、15等别最差的表示方式。

2.3不同改良组合模式设计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关于吉林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推荐因素的规定[3]与土壤限制因子筛选方法[30-32],结合农安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试验区耕地质量土壤限制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酸碱化程度。针对这3个土壤限制因子,提出不同的改良组合模式,借此对比分析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

探索单个及多个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单因子改良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一个进行改良;双因子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两个进行改良;3因子改良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全部进行改良。不同改良组合模式设计如表2。

3改良效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试验区改良前后的耕地质量情况(见表3),可以明晰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的提升效果。

在单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一个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有提升,但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可能均有所提升,也可能仅其中之一有所提升,亦可能两者均没有变化,这是由于一个耕地等别对应的指数是一个区间,单个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可能无法越过原有的等别区间。但从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的变换情况可知,即使是单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

在双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两个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有明显提升,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提升的概率与幅度与低投入水平下相比均有所提高,但也并非两者均必定会提升,这是由于一个耕地等别对应的指数是一个区间,而选择进行改良的两个土壤限制因子可能限制强度并没有达到能够引起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指数超越原有的等别区间的强度。但明显可得出的是在双因子改良模式下,耕地质量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比较容易直接引起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

在3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均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显著提升,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也均有所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在3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提升耕地质量等别的效果明显。

4小结与讨论

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程度不同。3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往往能直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对提升耕地质量效果显著;双因子改良模式下,耕地质量等别是否提升取决于改良的土壤限制因子的限制强度及其在耕地等别评定中所占的权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单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往往不能直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但其耕地质量指数一般会有所提升,对提高耕地质量的效果比较有限。

对农安县典型试验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土壤酸碱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并在组合模式下进行相应改良,国家自然等最高提升1等,国家利用等最高提升1等,最大提升效果将国家自然等指数从1756提升至2345,将国家利用等指数从1003提升至1242。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篇5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概况,介绍了利用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以及耐盐牧草在盐碱地改良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

盐渍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地区及沿海平原,据已有资料报道,盐渍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全球灌溉土地面积中,约50%的土地在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和水淹的危害,每年约有1000万hm2的土地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而被丢弃,土壤盐渍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盐碱土较多的国家之一,盐碱地已由过去的2600万hm2发展到3300万hm2。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盐渍化十分严峻。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根据联合国食品与农业组织估计,在未来30年内,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急速新增的人口就需要额外开发2亿hm2农田来养活。然而,就目前条件来讲,地球上仅仅有0.93亿hm2的土地适合开发,而且这些土地中大部分是应该保护的森林。我国拥有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海岸带盐土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随着河流入海口的不断生长以及修筑海堤等造陆活动,每年可制造面积可观的海涂。对这些盐土的改良利用是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措施。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土地资源,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对盐碱良认识的不断提高,生物措施改良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

1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概况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生态工程,其不仅受技术发展的限制,还受到社会及经济因素的制约。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20世纪初,科学家们主要对盐碱土的分布、形成过程及发生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工程、土壤改良为中心的灌溉、水质、防渗以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利改良是最早的改良措施,通过排灌防盐工程系统(如挖渠、明沟、暗管、打井),淋溶土壤盐分,排除盐碱水,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如巴基斯坦在印度平原,实施规模宏大的以水井、管道为主的水利工程,用36年时间治理4000万hm2土地,耗资十分巨大。盐碱地改良除水利措施外,前苏联、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提出用物理(压沙、施矿渣)、化学(石膏)和农业综合措施(轮作、施有机肥、种植耐盐碱作物)来改良盐碱地,但这些措施均有其局限性,如费用高或工作量大而未被广泛应用。

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对盐碱地的改良多偏重于农业措施,如开沟躲盐、蓄雨淋盐、种稻改盐、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7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工程措施为主,如淡水压盐、挖沟排水洗盐、引黄放淤、筑堤种植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盐碱良有了新的认识。对土壤盐渍化的治理,现在比较一致的做法是采取农业生态工程手段综合治理。生物防治措施是农业生态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适应性种植业,采用土壤改良与种植利用相结合的方法。世界各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根据各国具体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实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草田论作、种树种草、筛选和培育耐盐碱农作物品种及牧草种类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采用狗牙根、黑麦、罗得草、白香草木樨及三叶草等植物混播改良碱土,取得一定效果,又用大米草、高冰草、阴翅滨藜改良盐渍土,也获得成功;阿根廷利用羊茅、高冰草、白香草、木樨改良盐碱试验也取得有益经验;澳大利亚在盐土上种植地肤属、滨藜属植物及水牛草取得良好效益;印度在碱土上种植田菁获得成功,尤其盐土上种植灌木滨藜成功解决了奶牛的饲草问题。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文献报道,中亚地区的伊朗、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利用驼绒藜属植物治理盐渍土取得良好成效。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治理盐渍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在黄淮平原、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等广阔地域内开展了治理盐地的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东南滨海盐土上种植大米草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新疆地区在盐渍化土上用胡杨、沙枣、柽柳等耐盐树种,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效益;宁夏在盐渍土上推广种植湖南稷子,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又推广种植四翅滨藜(从美国引进);山东省沿海盐良中种植高冰草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全国各地还筛选出不少耐盐碱牧草及饲用植物品种,如星星草、莱麦草、紫野麦、獐茅、碱谷等。国家对治理盐碱土壤很重视,我国“九五”规划把改良利用盐碱地,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列为“863”高科技重大攻关项目。

2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

2.1生物措施改良受到重视的原因

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采用工程、物理、化学等各种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存在诸如工程量大,费用高,或改良过程中除把na、cl等盐离子排走外,土壤中一些植物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如p、fe、mn和zn等也同时被排走,以及存在地下水,下游水源受到污染及压盐效果难以巩固等缺陷,研究者逐渐明确了盐碱良的目的不仅是去盐,更重要的是达到高产稳产,也就是说,既要排除盐分,又要培肥土壤,于是开始重点关注生物学改良措施。

2.2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与原则

近年来,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展植物耐盐生理和提高植物耐盐能力的研究。二是在盐碱土壤上引种和驯化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三是利用传统的杂交技术和遗传工程方法培育抗盐新品种和培育转抗盐基因植物。相比较而言,第2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使大面积盐渍土壤不经过工程改良即可被利用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盐碱土地在利用的同时,其性质也可得到改良,并在改良过程中提高利用效率。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大的进展。

生物改良盐碱土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所选择的抗盐植物应符合农业生产所具备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植物耐盐能力强,对土壤有迅速的脱盐作用,而且植物本身的无机盐含量不得高于一般农作物,并有明显的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功效。三是耐盐牧草应具备较好的饲用品质与饲养价值,无毒无害。

目前,生物改良盐碱土壤所利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种植耐盐树木,如沙枣、胡杨等。树木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防风降温,调节地表径流,树木的庞大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叶也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积盐。同时,枝繁叶茂的树冠可蒸发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表面积盐。二是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牧草。我国的耐盐牧草资源比较丰富。尤其近年来随着盐碱土壤的改良需要,人们对耐盐品种进行了广泛地筛选,从文献统计来看,涉及到的品种近70个,其中,禾本科植物约49种,豆科植物约17种,还有其他科的一些植物[1]。盐碱草地种植牧草,可以疏松土壤,减少表面土壤积盐,待秋天枯草腐烂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和co2,可起中和改碱的作用,此外,还可促进成土母质石灰质的溶解。由于牧草有较好的覆盖度,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土表积盐降低。与此同时,土壤的物理性状也得到改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孔隙度增加,透水性能改善。此外,若在轻度盐渍地种植豆科牧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利用高抗盐植物,如盐地碱蓬、盐角草等。这些高抗盐植物为退化盐碱地的代表植物,它们本身的灰分含量很高(约27%~39%),当枯枝叶腐烂时,其所含的大量盐分就会遗留在土壤表面,而且,这些植物也不具备饲用价值。因此,利用这类植物来改良盐碱土壤应保持慎重。四是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比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难度也很大,这需要培育新的抗盐品种或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处于研究阶段。

3耐盐牧草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机理

在生物改良盐碱土壤的方法中,由于利用耐盐牧草能经人工种植在盐碱土壤上生长发育,对盐碱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并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等,近年来在治理碱化地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耐盐牧草作为生物泵带走土壤中的盐分

由于耐盐牧草对土壤盐分的大量吸收和体内累积作用,土壤中一部分盐分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收割带走和去除盐分,不同耐盐牧草带走盐分含量不同。

滨海盐土上种植鲁梅克斯(rumex),其在含盐量0.3%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产量达150t/hm2。通过收割,一年可带走土壤中盐分150~200kg/hm2[2]。若连续种植鲁梅克斯3~4年,脱盐率可达61.78%~80.71%[3]。吕彪等[4]在盐土上种植耐盐植物碱茅草进行脱盐改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碱茅草3~4年,脱盐率达到77.00%~84.63%。张永宏[5]在宁夏银北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牧草红豆草、苜蓿、聚合草、小冠花、苇状羊茅,结果表明,耐盐牧草具有明显的脱盐作用,可使盐碱地0~20cm、0~100cm土层平均土壤脱盐率分别达31.1%和19.1%。

3.2种植耐盐牧草减少土壤蒸发,阻止耕层盐分积累

土壤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盐土形成的原因之一,在盐土上种植耐盐牧草,将的土壤覆盖起来,以植物蒸腾代替土壤蒸发,减少了土壤蒸发量,降低了土壤的积盐速度,减少了盐分在耕层的累积。此外,由于植物吸收和水分淋洗作用,耕层土壤中盐分越来越少,数年后,耕作层的盐分含量可以达到一般农作物的耐盐水平。

有关研究证实,发育良好的碱茅草丛,可使土壤蒸发量降低到22.1%~28.0%[6-7]。0~40cm土层,碱茅草地的脱盐速度为-11.6~-1.3g/(m2·d),积盐速度为1.1~4.1g/(m2·d);而灌水裸地脱盐速度为-10.6~-2.1g/(m2·d),积盐速度为8.9~11.4g/(m2·d)。碱茅草地的积盐速度仅为裸地的1/7~1/3。在含盐量1.0%~1.5%的土壤上种植滨藜2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100%,土壤含盐量下降到0.6%以下,下降率约65%。

3.3种植耐盐牧草可以改善盐土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种植耐盐牧草后,由于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土壤容重、总空隙度、通透性、总团聚体等物理性质得到改善;由于植物枯枝落叶及死根的腐殖作用,土壤有机质增加,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和化学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

魏忠平等[8]采用工程措施为先导、生物措施为核心,在北方泥质海岸盐碱荒地上种植田菁、苜蓿2种牧草对土壤进行培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田菁、苜蓿一个生长季结束后,土壤盐分和ph值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氮、磷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与对照处理相比,2种牧草处理在l0~50cm层次的肥土效果好于0~10cm层次;2种牧草相比,田菁处理好于苜蓿处理。张永宏[5]在宁夏银北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牧草的结果表明,种植耐盐牧草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增加。胡发成[9]研究表明,种植苜蓿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颗粒结构更趋合理,水分渗透性土壤通气状况改善,提高了保肥蓄水功能,土壤养分发生变化,全氮、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3.4耐盐牧草可以改善盐土区微生态环境

耐盐牧草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废弃盐土的植被覆盖度,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作用。首先,耐盐牧草可以调节生物圈中大气成分的平衡,特别是co2和o2的平衡;其次,它有过滤尘埃、吸收毒气、降低噪音、改变空气质量的作用。再者,可调节气候,减少温差,增加雨量、湿度,减少地表风蚀和干热风危害,增加地面覆盖可降低土壤温度0.7~3.2℃,降低地面温度0.5~2.5℃;形成群落内小气候,白天中午和夏天的温度比裸地低,昼夜和全年温度变化幅度小,比较缓和。湿度的变化与温度相似。随着植被的自然演替,生态多样性和平衡得到恢复,人类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4小结

盐渍危害是限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势、气候、环境等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将继续受到盐渍危害。传统的改良方法虽然也可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但却不能使盐渍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对盐渍土进行生物措施改良,特别是种植耐盐牧草,不仅能够降低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肥力,而且可以作为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起到改良和利用的双重作用。对促进盐碱地生态条件改善、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5参考文献

[1]阎秀峰,孙国荣,李景信.我国耐盐牧草的研究现状[j].中国草地,1994(3):68-72.

[2]董宝娣,刘小京,董文崎,等.近滨海区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的引种及耐盐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4):120-126.

[3]秦嘉海,吕彪,赵芸晨.河西走廊盐土资源及耐盐牧草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土壤,2004,36(1):71-75.

[4]吕彪,赵芸晨,陈叶,等.河西走廊盐土资源及生物改土效果[j].土壤通报,2001,32(4):149-150.

[5]张永宏.盐碱地种植耐盐植物的脱盐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5(3):48-49.

[6]阎顺国,朱兴运.碱茅草地土壤盐分动态及盐量平衡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1990,4(1):44-48.

[7]朱兴运,沈禹颖,王锁民,等.盐渍化草地培育的理论基础[j].草业科学,1997,14(5):20-22.

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篇6

关键词:林业苗圃;土壤;改良;养护方式;耕作层;育苗地

中图分类号:S7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2027

土壤为立根之本,土壤是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之一,植物生长与栽培的半数以上的问题都与它有关。所以必须重视土壤。可见,树木的质量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以及养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其育苗的过程当中,往往采用的是连接的方式,在育苗期间,如果没有对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进行养护以及改良工作,土壤的质量会急剧的下降。而且在育苗管理过程当中,没有对苗木进行良好的管理工作,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一定程度上对树木成长的质量有所影响。所以,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育苗过程当中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以及养护的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

1林业苗圃育苗地的现状

土壤是人类最接近的生态系统或说自然的基础物质,往往对生态系统与自然的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来,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养护以及改良工作与树木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怎样更好的保障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跟苗木成长过程保持适应性以及一致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样的问题,比如:所处环境以及地域存在差异性,以及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性事故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苗木的质量问题。不同的因素影响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地域、环境、气候以及人为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树木质量的差别。由于硬性树苗质量的因素繁杂多样,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较容易控制的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但从管理上来讲,在树苗育苗过程当中的管理不够规范还有待完善,对于其管理工作过度的忽视,而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其管理工作完成的还不够合理,有待提高。从育苗地所处的地势来讲,在相对较高的地势区种植树木,树木培育过程中对于树木的浇灌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于树苗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利性,光线的照射时长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林业苗圃育苗地育苗过程中需要对其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案,以防在突发原因发生的情况下及时的采取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对树苗的影响。

2林业苗圃育苗地存在的问题

在林业育苗过程当中,由于地区的不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地区的树苗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对苗圃地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后期对土壤的管理以及养护工作相结合,有效的提高林木的整体质量。但是目前在育苗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树木的质量(土壤结构的恶化、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逐渐的降低等问题)。所以想要保障树木质量的关键就是对于苗圃育苗地的选择。

在地势高的地方对树木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树木浇灌难度的增加,而且还不利于树木的健康成长。光、热以及水都无法满足树木成长过程的相关需求;在育苗过程当中,对于育苗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树苗往往都是在化肥以及农药的作用下成长,而且严重的影响着土壤结构,使其不断的恶化;从育苗的技术层面来讲,因为目前的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致使在目前的技术下,树苗根茎相对较细,对于卷根方面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对于树木的质量影响极大。

3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以及养护的方法

3.1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

对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是育苗的关键所在,对于土壤的改良工作是必然的趋势,土壤改良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对其营养成分的提高可以为树木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比如,广西桂林的苗圃育苗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广西桂林当地的环境条件,由于桂林是我国的重要的旅游地也是重要的保护区,具有很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化,在苗圃育苗过程当中可以将生物的粪便予以充分的利用,对土壤进行分解,从而提高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利用合理的耕种方式以及对土壤进行有机施肥的方法进而对于土壤结构进行改良,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锁水能力。

建立具备良好的树木生长条件苗圃育苗地,对于耕种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合理的耕种方式,对于土壤结构的改良,有效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使得树苗的根系部分可以很好地吸收充足的水分以及养分,提高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能力。还需要对其加放一定量的有机肥,来代替施加化肥和农药的情况,可以有效的确保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奠定一定的基础。

3.2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养护

对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是育苗过程的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养护工作也同样占据主导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少。树苗生长过程当中需要根部吸收大量的水分,根部吸收了充足的水分的同时还需要根部吸收足够的营养成分,另外还需要对此建立良好的排水渠,保障可以具备良好的排水效果。目前国内的相关设备相对较为落后,所以对于现在的技术以及设备的完善与改进具有现实的意x,确保林业苗圃育苗地含水量的均匀性,对于相对缺水地带要进行及时的灌溉,对于相对较为落后的设备进行改良,需要形成完善的体系的同时需要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检测工作,对于树苗的缺水状况以及生长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

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于苗木的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育苗过程中,对于树苗的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在树苗成长中,对于其成长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不能拖拉,如果不及时的予以处理就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损失。另外最重要的是做好育苗过程的防范工作,在育苗前对其进行预案管理,给树苗成长环境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育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对其予以解决以及进行防护工作,保障树苗的健康成长。

4结语

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树木的质量以及其存活率,土壤的结构良好其营养成分充足的情况下树木自然会健康的成长。由于我国地势环境的不同生态环境的不同,决定着对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以及养护工作需要结合其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制定制度,所以需要根据广西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养护以及改良工作。改良土壤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根本的技术措施,是植物舒适健康的基础,投入土壤上的任何改善,将产生一本万利的社会综合效益。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可以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还可以很好的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养护以及改良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邢玉娥.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及养护[J].中国林业产业,2017(03):22.

[2]臧滨城.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及养护的探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7(03):51.

[3]赵春江,于化成,齐恒.探究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及养护办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25.

[4]柴宏.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J].北京农业,2015(33):106-107.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关于做实验的作文(16篇)
  • 下一篇:改良土壤的措施(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