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耕地土壤;现状;酸化原因;改良措施;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S1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50-02
1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集》的要求,把景谷县总耕地面积32158.2hm2共划分为10个等级。一级地共1712.5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二级地共1351.0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0%;三级地共1557.6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四级地共1459.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4%;五级地共2171.6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5%;六级地共4258.7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24%;七级地共9014.65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03%;八级地共5654.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8%;九级地共2989.5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3%;十级地共1988.7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8%。评价结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级为主,共有24088.83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级有18927.58hm2,占58.86%。根据景谷县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景谷县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在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培肥地力,减轻土壤酸、碱障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2土壤pH值变化
全县耕地总面积32158.2hm2。其中,灌溉水田13075hm2,占40.66%;旱地17180.47hm2,占53.42%;水浇地1902.73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间,平均值为5.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比,pH值呈现下降趋势(表1)。其中:强酸土壤面积745.5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酸性土壤面积20220.8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微酸性土壤面积11057.2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中性土壤面积154.4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个百分点。可见全县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强酸土壤比例高达99.52%。
3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景谷县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kg/hm2、磷肥69kg/hm2、钾肥0.75kg/hm2、复合肥2.25kg/hm2、农家肥3.75t/hm2左右,不施肥面积比重大。据土壤常规分析:有机质含量高的面积均减少,尤其是大于30g/kg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表2)。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玉米对比试验,对景谷县5个监测点数据进行平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土壤状况为土壤容重1.26g/cm3,有机质22.35g/kg,全氮1.43g/kg,有效磷11.91mg/kg,全磷0.58g/kg,速效钾89.46mg/kg,缓效钾189.35mg/kg,全钾13.88g/kg,pH值4.88;对照土壤状况:土壤容重1.28g/cm3,有机质21.50g/kg,全氮1.36g/kg,有效磷11.48mg/kg,全磷0.56g/kg,速效钾85.09mg/kg,缓效钾183.1mg/kg,全钾13.46g/kg,pH值4.76。施用有机肥田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g/cm3,有机质增加0.85g/kg,全氮增加0.07g/kg,有效磷增加0.43mg/kg,全磷增加0.02g/kg,速效钾增加4.37mg/kg,缓效钾增加6.25mg/kg,全钾增加0.42g/kg,pH值升高0.12,粮食产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见表3。
4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施肥不合理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中磷、钾肥不足,钙、镁、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养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县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作物单产低;土壤酸化受母岩、成土母质的影响,土壤偏酸的有20946.46hm2,占总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时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为突出,土壤偏酸导致速效磷被铁、铝离子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区多、坝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的流失使土壤变瘦,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4.3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失调
耕层浅薄的有18349.39hm2,占总耕地57.06%。农户不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钾,造成供肥比例失调,化肥浪费严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少数小坝塘有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块串灌,无灌溉条件及设备。
5改良措施及途径
5.1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补缺、缺多少补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5.2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技术及间套种技术
综合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连续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秆、麦秆还田。绿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连续3年以上施用有机肥22.5~30.0t/hm2,对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碍因素有重要意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施用原则,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5]。
5.4科学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状况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深翻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厚度2~3cm,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结合耕翻与土壤混合,施用量750kg/hm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5.5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等农艺耕作措施,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地。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景谷县应推广“稳氮、补磷、补钾、补微”的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土壤肥料与高原特色农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盛祝梅,张华,黄守营,等.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3.
[3]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等.我国南方红壤酸化问题及改良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5(3):148-151.
关键词:盐渍化;改良治理
TheXinjiangIrrigationsoilstainshazardsandimprovedcountermeasures
Ayinnuer•maimaitiming
(KuqaCountyofXinjiangWaterConservancyBureau,Kuqa,Xinjiang842000)
Abstract:XinjiangislocatedinthehinterlandoftheEurasiancontinent,drought,evaporation,hasatypicalinlandaridclimatecharacteristics,theMinistr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dependsonirrigation.XinjiangissurroundedbymountainsurroundedbyTianshanrunningthroughthemiddletoformtwoclosednorthandsouthoftheforelandbasin,basinaroundthesolublesaltwiththeagriculturalirrigationwaterwasbroughttosalt,strongevaporation,rainfallaridclimateunderdroughtconditions,soilmoisturerisingshareofabsoluteadvantage,leachingisextremelyweak,resultinginmoreandmoretheupperpartofthesoilsaltaccumulation.
Keywords:salinization;improvedgovernance
1.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1随着绿州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受灌溉水平低、灌区基础设施不配套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强度不断加重。
1.2随着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老灌区盐渍化强度有所减程轻,但随着新垦耕地的不断增加,盐渍化耕地也逐步增多,盐碱地主要集中在新垦耕地上。
1.3土壤次生盐碱化对耕作土壤的物理性将及肥力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盐碱化盐重的地区可导致土壤退化,甚至被迫;耕,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盐碱对作物的危害是通过土壤溶液直接危害作物细胞,影响作物正常的吸收和代谢机能。
灌区内,人们为了保证耕地土层中盐分得到减轻,往往进行大水压盐灌溉,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而灌区内的夹荒地由于没有灌溉只有蒸发作用,耕地中的盐分转移到荒地中,形成所谓的“干排”或“旱排”现象,荒地中自然植被随着土壤含盐分量增加而遭受破坏。此外,部分地区由于农田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排水容泄区选择不当,农区中的高矿化度排水随意排放到绿州边缘荒漠植被带,使自然植被受盐碱危害而遭到破坏。
1.4“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是盐分远动的载体,又是盐分寄存的场所。灌区在引水过强中,盐分也随地表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区。如果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则进入灌区的盐分就会积存在耕地土壤和通过淋洗进入浅层地下水中,长期发展下去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逐渐恶化,对地下水坏境造成恶劣影响。
1.5土壤盐碱化还能危害人类社会生活坏境。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居民房屋倒塌,自然植被减少,土地尔趋荒漠化,风沙大,生态坏境极其恶劣。
2.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治理对策
2.1从改良效果分析,以水利改良的方式,改良因高地下水为引起的土壤渍化的效果依然明显,但是排水、排盐降低地下水为的方式多样化,有明排、暗竖井灌排、生物排水(种树排水)等。新疆灌区的盐碱地,大都地下水埋深浅,地下水矿化度高。根据调查分析,中度以上的盐碱地,一般地下水埋深均少于2m,地下水矿化度3g/~10g/l不等,盐碱地改良利用,最主要的水利工程措施就是排水。通过排水,一方面控制地下水为,使灌区地下水降到2m一下,使农作物不受高矿化度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排水将高矿化度水排出灌区,把从土壤淋洗到地下水中的盐分逐渐排出,使土壤逐步脱盐,达到改良盐碱地目的。
2.2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实施畦灌、沟灌、地膜覆善灌等常规节水和膜下灌、喷灌、渗灌、低压管道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较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灌溉可使作物只得到作物生长需水,而不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随土壤的不断蒸发而降低,可解决因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因此,在新疆他、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的推广场常规节水和高效节水技术,加强以节水为核心得灌区配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矛盾,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减少耕地的次生盐渍化。
2.3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要树立全局观,着眼于有利于区域性的水盐平衡,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
2.4农业改良措施在已形成的盐碱地或尚未形成盐碱化的耕地上,都有很大作用,对有盐碱的农田可起到来加快咋治理的作用,而对排盐碱地可起到预防作用。在农田内部采用平整土地,合理的土壤耕作、含理的栽培技术,科学培肥地力和其它措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内在的防盐、抑盐条件,不断提高肥力,改造中的低产田,建成稳产高产田。对于地下水为高,地势较为低洼处,而且盐碱较重的区域,适宜用土壤稻旱轮作的方法,进行冼盐来改良盐碱地,水稻种植2~3年后,可将土壤含盐量降到适宜耕作的水平,后可种植旱作物2~3年,以此往复。
2.5随着水利改良措施的不断深入,地下水位下降到一定极根,盐渍化土壤内部的障碍、粘化层等土壤排盐障碍因素逐渐突出,水利改良无效果的土壤,生物改良效果优势。生物改良措施对盐碱地改良利用具有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作用,生物改良技术其措施有二方面作用,其一是通过上生物排水,可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从而减轻或抑制盐碱对农作物的危害;其二是通过种植牧草、苜蓿等植物,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低御盐碱危害的能力。主要措施有:配肥土壤、种稻压盐、利用生物基因技术培育耐盐作物,提高农作物的抗盐碱能力等。
2.6化学改良是针对碱土和苏打盐土采用的一种改良措施。实践证明,采用农业、生物和水利改良措施,对轻度;中度碱化土与苏打盐化土是较为有效的,但对强度碱化土、碱土和苏打盐土,还应该配合施用化学改良剂,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苗圃地壤管理及改良措施
(一)土壤管理技术措施
1.整地: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等。育苗前整地包括翻地、耙地,要做到深耕细整,耙平,要求土碎、无草根,无石块。秋季翻耕土地,翻耕深度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厚度而定,一般为20—25厘米,土壤较厚的圃地,应该先深翻后浅翻,土壤较薄的圃地,要采取翻动表层,松动底层、逐步加深的办法进行。用于插条、换床、育大苗的土地翻耕要适当加深,保证苗木根系发育需要。低湿地、土壤粘重地、有积雪的圃地,秋翻后翌年早春耙地。气候干旱地区,秋翻后翌春做床前耙地。翻耕主要技术措施为:不出生格子、随翻随耙、镇压平整、以使蓄水保墒。
2.消毒:消毒主要目的是消灭病虫。用硫酸亚铁、福尔马林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除达到灭土壤病菌效果外,还有改良碱性土壤、促进肥效作用。
3.轮作:轮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苗圃区间轮作顺序为播种—移植—插条—休闲。树种轮作顺序为:樟子松一落叶松一红松一樟子松。豆科作物轮作顺序为豆科作物一阔叶村一豆科作物。应该注意杨树不能重茬,不能与落叶松轮作。松类可连作4年、休闲一年连续轮作。休闲地一般采用全休闲或半休闲方式。半休闲土地只允许种植一些能够提高肥力、不影响苗木生长的农作物,不准种植蔬菜。
4.施肥:施肥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施肥量与施肥种类要根据适地、适树、适性、适量的原则进行测土施肥。施肥量一般每公顷8—10公斤。施基肥时,采取分期分层进行:在秋季翻地时,施入总肥量25%做床肥,翌春耙地前施入50%做中层肥,其余25%在作床(垄)时施入上层肥。使用的肥料必须是经过消毒及充分腐熟的。施追肥时,要根据不同的树种特性决定追肥次数,针叶树种每年追3—4次,阔叶树种每年追2—3次,移植苗追1—2次。苗木生长前期追氮肥、后期追磷钾肥。追肥方式可采用上方喷晒和开沟投放。上方喷洒追肥,要严格控制浓度。尿素肥液浓度为0.2%—0.5%,过磷酸钙肥液浓度为0.5%—1%。追肥后要及时用清水洗净残留药液,以免烧苗。开沟追肥后,要及时覆土浇水。草炭土和人粪尿不能混用。
(二)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1.沙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气性强、要混拌草炭和有机肥。
2.偏粘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差,要进行混沙和炉渣改良。
3.偏酸的土壤要混拌石灰、偏碱的土壤要拌沙压碱、增施磷肥、拌腐熟的草炭土。
4.采取有效的轮作、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
二、实生苗培育各环节的技术措施
实生苗是用种子直接培育的苗木,其从种子萌发、出土、生长发育到苗木出圃,各阶段环境要求严格,必须把握好作业方式、圃地选择、消毒、种子处理、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及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一)作业方式、播种地选择、土壤消毒
1.作业方式:可分床作和垄作两种。选用何种方式,要根据气候、土壤、地下水位、树种不同而定。针叶树和微粒种子的阔叶树适合床作,阔叶树可采用垄作。作床规格为床基宽1.1米,床面宽1米,高15—20厘米(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床可适当提高,干旱或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床面可适当低些),长按实际壮况而定,一般以10—20米为宜,步道宽40厘米。垄作规格:垄基宽60—70厘米,垄而宽25—30厘米,垄高15—20厘米。无论床作或垄作必须做到土壤疏松细碎、平整。
2.播种苗选地: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灌溉方便、排水良好,无病虫害的区域做圃地。
3.土壤消毒:为消灭杂菌病虫,播种前一周用2%—3%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3.5—4千克,均匀的浇在土壤上,七天后方可播种。也可用五氯硝基苯原粉,每平方米用6克混拌适量细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二)种子催芽、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
1.种子催芽:种子催芽目的是打破种子休眠。种子催芽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雪藏法、水浸法、混沙埋藏法、隔年埋藏法及变温处理法等,无论哪种方法要掌握好种子温度、湿度待种子有30%裂口时播种。
2.播种期:视地区而定。鸡西地区,一般以土壤解冻深度达5厘米、地温稳定在8—10度时为宜(大致5月7、8日左右)。
3.播种量:根据最适宜计划产量和种子的品质指标。用X(∥m2或∥m)=(P×n×10)/(E×K)×C计算Ⅸ—播种量、P-种子千粒重(克)、10-常数、K-种子发芽率、E-种子净度(%)(纯度)、n-计划产苗量(株数)(密度)、C-损耗系数。
4.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及点播,微小粒种子采用撒播和条播,中粒种子采用条播,大粒种子采用点播。针叶树播幅宽5—6厘米、条播间距4—5厘米。播种后要用三合土(草炭粉、马粪及原床土)进行覆土。覆土厚度根据种粒大小、圃地土质、播种季节和覆土材料而定,一般为种子横径1—3倍为宜.微粒种子以微见种子为宜。覆土镇压后要立即浇水。
(三)苗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苗木从播种开始到苗木生长结束的年生长过程中,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按其自身规律性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等四个重要时期。必须根据苗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1.出苗期:从小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时期为出苗期。此时期正是苗木出土的关键时期,要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时浇水要掌握量少、次多,使床面经常保持湿润。
2.生长初期:亦叫幼苗期,以幼苗出土到旺盛生长以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幼苗开始长出初生叶,能够独立进行光合作用,根系生长较快,产生侧根,形成根系。同时,幼苗仍很嫩,对外界不良条件(炎热、干旱、低温等)抵抗力弱。此时的技术措施为合理灌溉、及时除草松土、间苗、浇降温水、病虫害防治,提高保苗率和苗木根系生长。
3.速生期: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增加开始到高生长量下降时为止。这段时间苗木生长速度较快,此时高生长及径生长都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影响苗木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的水分、养分和气温。有些树种因缺乏水分会出现一次或两次的生长暂缓现象,有些会停止生长,有些树种易受病虫危害。苗木速生期决定苗高地径及根系等质量指标,而满足这些指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人为的创造良好的空间,这一时期的主要措施,主要是做好苗木的灌溉,追肥、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的后阶段,要适时地停止追氮肥及灌水。
4.生长后期:从苘木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时起,到苗木根系停止生长为止。这个时期苗木的生理特点是苗木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代谢作用减弱、然后高牛长停止、陆续出现冬芽,含水量下降,营养物质转化储藏状态,苗木逐渐形成木质化,同时,虽然高生长停止,但径和根系仍在生长。当径生长停止后,根系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才能停止生长。根据这些生理特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防止徒长,促进木质化,要停止灌溉、对苗木进行切根控制水分,同时要做好防霜冻工作。
(四)移植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有些树种当年出不了圃,需要培育二年(如落叶松、樟子松)或三年以上(如红松、云杉)才能出圃,故需在苗圃地继续培育。苗木二年生以上培育方式有留床及移植两种,大部以培育移植苗为主。移植苗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1.移植将一年生的苗木,在已做好的床上进行移植,移植时先开沟,将苗木均匀地栽植在苗床上,一般针叶树种每平方米移植160株左右(每行16株左右)。移植时要做到不窝根、不露根、不倾斜、踩实。
2.浇水:移植后马上浇好水,保证苗木吸水扎根萌发。
3.除草:换床后在顶芽及叶芽萌发前,可用果尔等药剂除草。
4.灌溉:苗木生长期间要掌握好灌溉,灌溉量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特性而定,一般讲苗木速生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要满足其生长需要。
5.施肥:苗木生长期间要进行追肥,苗木生长前期追施氮肥,后期追施磷钾肥。
关键词: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采取措施
1物理方法改良盐碱地
物理改良就是采用一些物理的方法进行改造盐碱土,如采用灌溉排水系统,冲洗脱盐、松耕、压沙等方法,达到改良利用的目的。其中,以淋洗排盐为主的工程措施是国外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手段,即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结合深翻改土、换土、淋洗、淤积等措施达到降低耕作层含盐的目标。工程措施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用工量大、投入成本高、维持时间有限或受限于水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且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土壤盐分,必须结合其它措施进行。
2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
化学改良就是应用一些酸性盐类物质来改良盐碱地的性质,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增强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团粒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增加土壤肥力,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能提高基质的固氮能力和磷的可溶性。促进其有效吸收,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林木生长。只有在分析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水文地质、气候)和经营管理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盐碱化问题。碱化土壤的改良需加入含钙物质来置换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钠或采用加酸或酸性物质的方法改良。采用石膏以及工业废渣改良碱土在国际国内已有成功的经验。
3生物方法改良盐碱地
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即用植物改良盐碱地,方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生物措施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物理特性,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质地变得疏松,透气和贮水能力增强。
植物改良土壤盐碱化的作用表现在采用适合地表物覆盖,可以减少地表蒸发,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积累。经研究表明:由于植物可以减少地蒸发,减少盐分的表聚,削弱了土壤碱度,从而降低了pH值。
有些植物能耐pH值为8.0~9.5的重碱地,多枝圣柳、桑树等,还有些植物又有排盐作用,可以对硫酸盐、氯化物等盐类产生很强的耐力,并且有泌盐腺、泌盐孔结构。因此,种植耐盐植物对盐碱地具有明显的脱盐作用。
植物有效地改良盐碱地的过程中,还表现在对盐碱地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数量种群的增加。选择适合的植物,如植物根系发达、易繁殖的植物,不但可以降低盐碱地盐分含量,而且由于根系发达,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并能增加细菌、放线菌、真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恢复土壤遭到盐碱破坏的酸碱平衡环境。
4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在常年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要防治土壤盐碱化,采取任何单项的措施效果都有限,且不稳定,易反复发生,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原则。在结合化学物理改良措施以外还应采取生物改良的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获得较好的盐碱地改良效果。在治理的同时要巩固盐碱地改良效果,防御土壤返盐,需要配合适当的农业措施。
在盐碱地植被恢复的研究中,生物措施是最重要的治理盐碱的改良措施,但必须因地治宜地选择适合的林木耐盐碱品种。林木种质是一种丰富的基因资源,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其他作物、草本无法取代。通过耐盐碱树种引种,为盐碱地造林提供适宜的耐盐碱树种或品种,建设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综合盐碱地防护林体系,恢复盐碱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提高该地区生态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保护地;地力培肥;技术措施;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S15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56-01
设施农业保护地生产是朝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2万hm2,年产量达到410万t,产值106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基于朝阳市农业用地面积,保护地生产规模已趋于饱和,今后中心任务主要是提质增效。其中,如何针对暖棚覆盖下,阳光照射、高温潮湿、种植单一的保护地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地力,将成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最主要的课题。众所周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肥力更是关系土壤地力的的正相关因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朝阳地区保护地的区域特点,大部分保护地土壤存在着土层较薄,土质生、冷、硬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保护地的生产能力,提高栽植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科学养地用地,应探讨注重实施一系列土壤改良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措施,强化地力培肥[1-3]。
1客良,保证耕层厚度
对于在“三荒”和河滩地上新建的日光温室,由于没有土层或土层很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应该用熟化的土壤垫厚至50cm以上,方可种植;在砂质土壤上建设的日光温室应该在沙层表面垫上黏土层后再客土,以避免水肥流失;对于在平地上新建的且耕层扰动较大的日光温室,耕层生土多,土壤瘠薄,影响根的发育和作物生长。因此,应该在深松的基础上进行客良,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
针对新建保护地土壤生、冷、硬的特点,应大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施用猪牛羊粪75~90t/hm2或鸡粪45~60t/hm2,或施精制商品有机肥15t/hm2,施肥后最好用旋耕机深旋20cm以上,避免施肥不均[4]。
3秸秆还田,提升耕层有机质
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它能增加土壤中水溶性团聚体,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改善保护地土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应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主要为棚内开沟、铺放秸秆、加畜禽粪便调节C/N、撒接菌种、覆土、浇水、盖膜、打孔、定植等程序,秸秆用量在75.0~112.5t/hm2。
4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养分比例
氮、磷、钾是大量营养元素,新建保护地一定要在测土的基础上施用好的氮、磷、钾肥料,要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由于大多数蔬菜需钾量较多,而朝阳地区土壤自然钾素含量不足,因此3年之内应保持氮、磷、钾施用的比例为1.0∶0.5∶1.0,3年后,可调整为1.0∶(0.3~0.4)∶1.0;此外,应根据蔬菜品种的不同施用对其比较敏感的中微量元素,如辣椒和番茄需注意施用钙肥。
5适当补充微肥,避免盲目施肥
微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及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适当补充微肥。朝阳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充足,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微量元素在作物上适应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的施用一定要慎重,避免盲目乱用。
6注重年久保护地土壤的改良
投入生产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一年多茬种植,复种指数高,连作严重,施肥量大,从而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土传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对次生盐渍化严重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需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二是于蔬菜收获后深翻土壤,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翻到上层与表土充分混匀;三是对于退化污染极严重的保护地,应进行换土;四是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小水勤灌,以水压盐;五是掺入炉渣灰或砂土在过于黏重的土壤中;六是如果有条件,可开展无土栽培或实行水旱轮作;七是在蔬菜换茬空隙,将薄膜撤去,使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深层土壤中;八是用作物秸秆或地膜覆盖地表,使盐分上升速度减缓,有效控制表层盐分积累;九是加强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盐分随水分上移至土壤表层。
对土壤酸化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在酸性粉料中掺入生石灰;二是交替搭配使用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三是提倡根外施肥,如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硫酸钾、硫酸锌、氯化钙等;四是当土壤酸化严重时,可施用熟石灰,但需注意控制用量且不能在植物生长期施用。对养分失衡的保护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对土传病虫害加重的保护地要采取土壤消杀等措施治理。
7参考文献
[1]逯凤伟.设施蔬菜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18-119.
[2]关培辅.保护地土壤退化的预防和修复技术[J].吉林蔬菜,2005(3):53-54.
关键词:新疆地区;盐碱地;改良措施
引言:
由于新疆属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多,又多荒漠、植被稀少、灾害性天气多,而因为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类物质只能在区内循环,致使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据统计,新疆盐碱土地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1/3,现有耕地的32.6%已出现次生盐碱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和塔城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盐碱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最为严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盐碱化加重而被迫成为弃耕地。如果土壤盐碱化蔓延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要想改善新疆绿洲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加快盐碱地改良利用进程。
1新疆地区盐碱地成因及改良的重要性
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地形封闭,盐分无外泄条件,新疆地貌格局为“三山夹两盆”,新疆的内陆河从山区淋溶盐分,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不断向盆地输送、累积而不能排出,形成盐碱地;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新疆累计开垦盐碱荒地5100万亩,而实际保留面积仅有2800万亩,有47%的面积因次生盐碱化而弃耕。盐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轻度盐碱化可减产10%左右,中度盐碱化减产15%―30%,重度盐碱化则减产30%―50%。同时土壤盐碱化造成土地产出率低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矛盾进一步加剧,制约了我区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盐碱地是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安全、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土壤盐碱化每年使新疆粮食减产约7.2亿公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6%;使棉花减产13.05万担,约占全年棉花总产量的9%;造成经济损失约35亿元,占全年种植业总产值的8%左右。由此可见,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性。
2盐碱地改良措施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一般采用的办法有:水利技术,即以水压盐;生物改良,即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利用盐生植物降盐,抑制蒸腾;化学改良等。
2.1水利措施
2.1.1节水技术
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实施畦灌、沟灌、地膜覆盖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和膜下滴灌、喷灌、渗灌、低压管道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较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灌溉使作物只得到生长需水,而不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随土壤的不断蒸发而降低,可解决因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因此,在新疆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常规节水和高效节水技术,加强以节水为核心的灌区配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矛盾,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减少耕地的次生盐渍化。
2.1.2排水措施
在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耕地,通过开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如果没有排水沟,在蒸发强烈的耕地,会使表层土壤积盐严重,必须使排水系统配套。
2.2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能够对水利措施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巩固和进一步的提升,水利措施虽然可以有效排盐,但同时也产生了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的问题,必须通过农业措施加以解决。
主要方法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及大穴整地等方法。对于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的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地,特别是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土壤临界深度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高度。还有就是事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入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沙、炉灰沙及植物秸秆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及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3生物措施
在对盐碱地的改良工作中,植树造林,形成林网是生物措施的主要方式。林网的形成不仅能够改良田间小气候,而且因其耗水量远远高于普通作物,所以可以有效降低作物附近的地下水位,获得生物排水的效果。此外,通过种植耐盐作物,也是生物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措施。
采用耐盐抗盐作物,通过实践对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盐生植物种子及耐盐性进行研究,最终证明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树菠菜等,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达到耕种标准。借助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亩盐碱地被改良。
同时,新疆拥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305种。它们可修复盐碱土,有效治理土壤原油污染,吸收铬和铜等重金属,许多还可用于医药、绿化、饲用、食品加工、纤维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4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在盐碱地的改良中主要是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利用酸碱中和原理来改良土壤化学性质的方法。化学改良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结构,加速洗盐排盐的过程;二是改变可溶性盐基成分,增加盐基代换容量,调节土壤酸碱度。化学改良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过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pH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及铁元素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的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