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墨”的名义,推开“材料”之门
综合材料绘画是指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创作,金属、皮纸、报纸、麻袋等非传统创作材料都可以运用到绘画中。综合材料绘画没有固定的创作材料,其创作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运用,达到艺术理念与思想内涵的诠释。
据了解,近年来,在我国综合材料绘画的年轻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优秀青年艺术家。“墨境”系列展的5位女艺术家,在我国综合材料绘画各种大展中脱颖而出,她们对于综合材料在绘画创作的运用都有自己的理解。作为优秀的女性青年艺术家,5人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及德国埃森自由艺术学院,她们的作品在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及中国美协主办的各专题展中,均获好评并获奖。
五朵金花各有风范
中国水墨绵延千年,水墨的容颜、品性和气象,如何传达和滋养我们的审美和心性,个中精妙,难以言说。而“墨境”所呈现的,是5个年轻的女艺术家用“水墨”这种材料,来描摹她们对世界的态度:平实、坦诚、以心接物。
杨洋以多元的色彩、饱满的情绪,描绘自己对于“青春”的认识和断想。在她的笔下,青春不是一段年华,而是一种态度。王玉华对于艺术的坚持显现在她的作品中,她用水墨在亚麻布上创作,用漂亮的色块、大胆的构图,大写对艺术的热爱。沈晔是一个外表平静、始终微笑的女生,却在纸上描绘出都市中的风情万种,记录下这个时代的爱恨情仇。“永远倾听内心的声音,它是真实的自己”,这是黄祺的艺术状态。她的创作在材料实验中徐徐展开,观者很容易被带入一种悠然、纯粹的轻盈之气中。周璐信奉世间万物之生都有因果,她试图传达的,是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有一个瓦尔登湖。那个时光柔软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原乡。
综合材料绘画逐步确立艺术形态
综合材料绘画姿态开放,表现手法丰富而新颖,是我国美术格局中比较新型的绘画形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家们将进行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作为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精神与创新理念的体现,不断进行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创作的探索。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现代绘画创作中不可忽视的新形态,体现了当代生活的多元化艺术形态,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文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此,对于综合材料绘画的探索,也是对中国美术发展前景的探索。这种探索在现代绘画创作中,体现了艺术家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艺术家们来说,相比传统的绘画,综合材料绘画显得更加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随意的进行创作。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大都开设了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室,综合材料创作逐渐被学院体系所接纳,成为现代绘画创作的新形态。
笔墨秘径
——王清州个展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由意大利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王清州个人艺术展“笔墨秘径”于佛罗伦萨Deifossi画廊成功开幕。
本次展览由意大利著名艺术评论家UmbertoPutzo为学术主持,开幕式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数十位佛罗伦萨文化、艺术界人士悉数到场,由UmbertoPutzo做现场主持,向到场嘉宾阐述了王清州的绘画作品的创作理念。意大利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丞森出席活动并致词,王清州先生也向大家致词表示欢迎,并作学术性演讲。
王清州的作品多为中国书画,艺术风格“不拘一法”融汇贯通,清新自然、别开生面,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文人之气质。他的作品有如密兰幽静,在繁杂的生活中给人一份宁静的情怀,其情怀有如古代高士般,看似刻意而为,实则形神兼备,犹如自然之美。其字苍劲有力,内含锋骨,真如古书之说“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无不体现了王清州对传统艺术的痴迷。
当代学术背景下的敦煌研究,多半是从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地理及文化史等层面进行的理论学术研究,而对于敦煌艺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实践来获得的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则关注甚少。敦煌学是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1925年8月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曾使用过“敦煌学”一词;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0年在为陈垣先生所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时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也。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1]第一次使用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经过多年的发展,“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的研究应该包括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研究,这种研究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独辟蹊径的。
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那种遏制敦煌艺术原有活力的恒定性的解构,笔者尝试以敦煌的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市场经济背景下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与重构问题以及敦煌艺术传播的独特路径,寻找敦煌艺术新的文化的、产业的增长点,为敦煌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寻找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及其建构
敦煌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其中莫高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珍宝,也是世界著名的最长艺术画廊、汇集了自北魏迄元的十三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拥有千年间由古代艺术匠师塑绘的精美彩塑三千多尊,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艺术可以说是我国中世纪的一部美术史。敦煌艺术,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第一次大规模异质文化输入和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的历史见证,敦煌莫高窟现存的佛教艺术作品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文献资料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敦煌艺术以佛教造像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无论禅修还是拜佛都使人完全置身于一个佛国世界,如此成功的艺术形式,即使当代最富表现力的影视媒体也难达到这样夺人心魄的艺术功效。敦煌艺术是曾经流行的的大众艺术,无论是形式和内容,还是创作者和接受者都区别于宋代以后兴起的文人画这种中国美术史上的主流艺术形态,它成功地融合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2]
“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反应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通过艺术的欣赏可以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世界。”[3]艺术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核心,包括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在内的一种综合性价值,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包括认识价值再生、教育价值再生和审美价值再生三个层面。
从认识层面来看,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应突破对于敦煌艺术的表面认知,而达到对于敦煌艺术深层面的意象理解。从教育层面来看,艺术与理智即感性与理性是社会和谐与人格完善的两大羽翼,缺一不可,否则难达人类精神与文明的最高峰。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是使敦煌艺术的受众获得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使其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艺术的审美价值来源于艺术自由自觉的创造。一件艺术品的产生其实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劳动过程。艺术家必须借助于外部世界的自然属性,通过其本身的发现与创造美的素质,能够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元素,把它以创作的形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高于所提取的素材。敦煌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敦煌艺术是通过人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才能得以全面彰显,并通过人对敦煌以外的客体世界的审美掌握及对敦煌主题的先行对话,实现敦煌艺术自由创造和审美愉悦的极大丰盈,敦煌艺术审美的价值再生就在于此。
二、“新敦煌”的理念主张及其产业发展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新敦煌”,这三个字所蕴涵的意义极其深远。所谓“新敦煌”,就是将敦煌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及其艺术表现形式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将我国优秀的民间绘画艺术运用到现代产品的研发中,打造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兼容的“新敦煌”文化系列产品,挖掘“敦煌”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品牌的全新价值,使传统的敦煌艺术走入大众生活;同时,通过敦煌文化艺术来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实业产业链的衔接,并以此实现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光大,使我国东西部资源实现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袂,合力打造“敦煌文化品牌产业”,以文化、艺术、环境与公共空间、家居、服饰、旅游等实业的产业链来带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共同发展。
“新敦煌”概念的提出背景
第一,中共中央提出了“东西合作,东西部资源整合”。东西部地区发展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立足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着眼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东西部企业应通过相互对接、合作发展,既利用好西部的资源优势,又应用好东部的发展经验。东部企业应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将成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引入西部,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第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四章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定位,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三,如今在国际市场拿得出、打得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少之又少。中国的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国民的品牌意识不健全,企业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民族品牌经济附加值较低,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对于发展我国的民族品牌,我们应当制定和完善民族品牌发展战略,推广民族品牌创新的道路,注重民族品牌的质量,为发展中国民族品牌营造良好环境。“新敦煌”观念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目标之一就是打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敦煌文化品牌,开创一条全新的品牌发展之路。
“新敦煌”的理念主张和实践途径
在理念层面,“新敦煌”是东西部资源整合的全新概念和实践探索。“新敦煌”理念有三个方面:第一,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第二,致力于探索敦煌艺术与的产业衔接。第三,将传统的文化艺术通过产品(商品)载体走入大众生活,营造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公共环境与生活。“新敦煌”将通过会议、展览、经贸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途径进行“新敦煌”理念传播与推广。
在实践层面,“新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实践途径:第一,通过东西部资源整合的实践途径,发挥东部地区先进的产业实业群,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敦煌世界品牌的影响力,创新产品开发,使“新敦煌”文化艺术的系列产品市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二,通过举办“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积极建言,群策群力,增进学界业界的广泛交流。第三,建立“新敦煌”产品研发机构,汇聚产品研发的创新人才,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第四,通过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开发“新敦煌”系列产品。第五,通过博览会、经贸洽谈、网络媒体、商场购物中心等多种途径来传播和推广。第六,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带动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新敦煌”主张以“敦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以“敦煌”元素为特色,发挥东部地区先进的产业实业群,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实业产业链的衔接,并以此实现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及东西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袂,以文化、艺术、家居、旅游等实业的产业链来带动东西部经济的共同发展。
“新敦煌”的发展方向
“新敦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践,目标东西部资源整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新敦煌”以建设形成融合文化、艺术、家居、旅游等实业领域的产业链为目标:在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以敦煌为背景元素,融艺术与现代设计风格为一体的包括影视、网络、戏剧、舞蹈、工艺品、绘画、书法等诸多领域的系列艺术作品。在家居领域,打造具有“新敦煌”特色的餐饮、宾馆、酒店、公共空间、家居环境的软装整体配套产品(布艺、地毯挂毯、工艺品、家具、雕塑、陶瓷、餐具、茶具、灯具等)、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及开发成果为载体,打造民族品牌,形成一个新的敦煌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三、“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价值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4]价值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要求;一是作为客体的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结构和属性。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文化产业的价值在于文化产品的性质、结构、属性能否满足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要、以及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各地调整经济结构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我国文化和艺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背景为“新敦煌”东西部资源整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带来了辉煌发展的良机。
促进东西部资源整合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敦煌拥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品牌效应较强,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而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企业经营的规模大、效益高,具有人才、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并且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却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将西部文化资源与东部的产业结合,可为东部地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取得双赢。
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产业
就目前来说,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敦煌民族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是一个十分迫切和现实的问题,而如何构建敦煌文化品牌的民族文化内涵则尤其重要。我们应当重视品牌建设是对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从更深层面来说,就是要真正意识到文化和艺术的品牌开发与建设在文化产业中的本质意义。“新敦煌”理念的提出,对于敦煌乃至整个甘肃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品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意义重大。
政校企全面联动,产学研有机结合
“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张政校企全面联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这种创新模式,是指政府、院校、企业三位一体,多元联动,资源共享,相得益彰的一种新模式。政府部门以改革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校企双方通过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大专院校拓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渠道,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以行业为依托,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以联动为核心,探索科学有效的合作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作室――学生实训练基地”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共赢为基点,开拓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使行业、企业能够全面参与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得以有序衔接,注重合作机构与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功能结合。
实现“新敦煌”艺术的产业化规模,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产业链
产业化的艺术生产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创造,它是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的。产业的基础是市场,艺术产业正是依赖市场机制的运作来实现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的。艺术生产由市场调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方式组织化、规模化,资本起着主导作用,艺术产品的商品化等等,构建了艺术产业运营的主要特点。“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形成融合文化、艺术、家居、旅游等实业领域的产业链为目标,在家纺布艺、地毯挂毯、工艺品、家具、金属工艺品、雕塑、陶瓷、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等诸多领域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努力使开发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与经营,现成一个新的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链和文化产业品牌。
“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民族艺术的时代创新,让文化和艺术在现代社会彰显着时尚的魅力,学界和业界携手,共同思索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努力去发掘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艺术的发展生机,积极的探索我国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发展方向。“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这种传承与弘扬的新的实践探索,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普及与推广的的前瞻性新尝试,意义不凡。
注释:
[1]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2]岳锋:《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敦煌艺术刍议》,《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
[3]胡师正:《艺术论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几乎没有任何时代的文学批评像现在的批评一样,在从事与文学距离甚远的社会景观批评时如此理直气壮。咖啡馆、超市、粉丝、网络等成为新的批评对象,批评家对文学的感情转移到了社会生活中,甚至简单来说是现代城市的中产阶级生活,它的惟一的合法性来自于西方的文化研究。事实上,新时期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越来越成为西方理论的中国分公司,从营业执照到检疫证明都来自西方。我们的批评家很多时候所作的更像是一群星巴克的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招待,在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的诸多西方理论配方的指导下,调制味道正宗的西方理论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们的大量拿中国文学作品佐证西方理论的文学研究论文,就是这一过程的最好说明和惟一成果。长期的西方理论训练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的文学批评有了自己的理论动力和生产方式,而是我们的批评家终于倒了自己和读者的胃口,不得不断了配方奶,干脆就转移到文化研究里纵横驰骋――这个新的领域最适宜掩盖理论武器的陈旧式样和可疑来路。
在所有的移民大潮里,中国当代文学是那个被批评家遗忘和背弃的中式故乡,一个语言的艺术的故乡。最难以理解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家几乎只能在咒骂中国当代文学时,才想起它来,似乎它惟一的罪过就是它还存活着,而它惟一的价值就是被中国的批评家谩骂,以表彰他们自己的高尚纯洁锋利。这样的当代文学批评在批评的伦理立场上是坠落的,当然,他们几乎总是能够在某种理论的蹦床上找到安全着陆的落脚点和再次批判的动力。
文学批评的泛化繁荣掩盖了文艺学本身的理论匮乏,在西方理论大宗进口了三十年之后,中国文艺学无法再把创造力问题归结为封闭和保守,中国当代文艺学创新乏力的根源在于批评实践严重缺乏。文学批评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已经准备好的西方理论、结论,而没有真正进入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文本的体验、发现、研究中。不是当代文学毫无价值和感染力,而是我们的批评家没有发现批评对象的价值,他甚至并不准备去理解文本,而只准备宣教和裁决文本。
晚清以来中国百余年的激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如果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和价值,那就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警惕理论和理念的难以想象的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进口来的理论和信念,而是对中国现实和历史的了解与研究,实践是治疗理论病的惟一途径和方法。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正是在这个方面,毫不例外的属于中国百年来的激进主义进程中的产物,发热的头脑与身体分离,奔跑的路上失去了自己,也毫无例外的需要批评实践的纠偏和补课。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作研究中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立场:以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作为中心的活动目标与学术宗旨。它的研究姿态是同情的、建设的,而不是破坏的、冷酷的;不是批评家靠击杀批评对象来擦亮自己的名衔,而是文学批评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评价过程中,确立一种严肃的经典化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式,创立中国当代批评自己的理论领域、路径和话语。中国当作研究中心的实践是要证明,在理论之外,还有经验,在西方理论之外,还有中国当代文学自己的品质和话语特点,批评正应从新的文学经验和创造中汲取理论灵感和创生新的概念方法,形成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己的理论路径。
中国当代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纷繁复杂,是中国当代文学和批评具有高度活力和创造力的来源,中国当代文学融汇的新的经验和特质,在平庸的批评视野下是平庸乏味的,只有在同情、犀利的批评视野之下才能被提升转化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并不仅仅是中国当作研究中心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正在实践的批评活动。
【关键词】陶瓷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中国古陶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强烈的人文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明成就。在古陶瓷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其中蕴含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陶瓷文化在当代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瓷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陶瓷不仅是一种日用品或者工艺品,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陶瓷承载的这种传统文化可称之为陶瓷文化。具体地说,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陶瓷文化以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为特色,以满足人们实用的和审美的需要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统一为特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①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到夏商周时期的白陶、釉陶,乃至秦汉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单色釉,虽然形式上有发展创新,但内涵上却是一脉相承。而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中国陶瓷在唐代就开始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古代外销瓷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华丽篇章,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熠熠生辉的亮点。瓷器的外销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经济的繁荣,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陶瓷文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富于创造的民族精神。由于古代陶瓷工匠的不懈努力与大胆创新,中国古陶瓷历代窑场竞胜、名品辈出。在隋唐时期,“南青北白”平分天下;两宋时期,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代表,陶瓷艺术发展到历史顶峰,瓷器生产遍布全国;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品种如春芽破土,竞相出现,瓷器生产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中国古代瓷器品种的不断创新,正是各个时期的中国古代工匠对中国文化与物质生活的演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
陶瓷文化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作为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品,却把人与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先民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其原貌,插上了人类想象力的翅膀,充分体现了人类童年的稚气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山水风景、花草植物、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以及民风民俗等,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这些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深刻揭示古人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二、陶瓷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各类教育的根本使命。立德首要是立政治品德,着力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②十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通过对我国千年制瓷史和丰富陶瓷文化的了解,我们会被古人的聪明、智慧、质朴、勤劳所震撼,将极大地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古陶瓷的辉煌离不开文人高雅的文化审美品位与民间能工巧匠的结合,也是东西方高端审美碰撞产生的精粹。因此,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陶瓷陶冶高尚情操,也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陶瓷文化不仅能够探索陶瓷科技中的一些学术问题,更能够激发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古至今,中国古陶瓷在不断地创新,从原始制陶材料和简陋的制作条件,逐步发展到利用各种工具,使用瓷土、高岭土和各种釉料,运用划花、刻花、剔花、印花、雕塑、彩绘等不同方式,创造出各种风格和样式的陶瓷装饰艺术。可以说,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创新史诗。通过鉴赏历代古陶瓷,我们能深刻感受历代陶瓷在造型上的变化、釉彩上的变革、绘画上的变幻,能极大地扩展僵化的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陶瓷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借助古陶瓷承载的文化内蕴和艺术魅力,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审美修养和创新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同时也为如何在校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提供了新的思路。陶瓷文化教育可以采取专题展览、选修课、课外陶艺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实施。
(一)举办古陶瓷专题展览
与博物馆等文博系统的相关单位合作,通过古陶瓷实物或介绍展板等形式举办专题展览进校园活动。展览的内容可以专题展示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史,也可以和当地的历史和出土的陶瓷文物相结合,着重介绍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过程、制作工艺和对世界的影响。陶瓷文化以物质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往往比说教、书面的教育更具感染力,这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通过展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开设陶瓷文化选修课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多数学校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作为科技、艺术与文化的结合,陶瓷文化连接诸多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美术学、设计学、材料科学等。因此,陶瓷文化非常适合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各类学校中开设。开设陶瓷文化选修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还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的烧造技术不同,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也各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陶瓷文化课程还可从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势中区分出其中美的含意,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三)开展课外陶艺活动
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各级学校开展课外陶艺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陶艺活动不仅是一种有关创造的体验式教育,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陶艺制作过程中大脑智力活动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认识主体的记忆、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陶泥易于塑造且可塑性极强,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陶泥塑造成型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一件陶艺作品,从塑型、上釉、到烧制的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和制作,只有耐心、细心、用心才能完成,因此,陶艺制作还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而优良的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纵观世界上的杰出人才,他们取得成功都是得益于对优秀文化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发挥。因此,在高校中加强陶瓷文化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和人生的理性认识,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审美修养和创新意识,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注:本文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2014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hjk2014-05)
注释:
①陈雨前,杨丽莎.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
②王建南.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J].求是,2014(8).
本文为2016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6154)文化产业成为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研究”成果。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定市文化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从文化政策、文化技术、文化人才、文化资本、文化市场几个维度挖掘保定市文化产业当前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归纳保定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现状和保定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然后,分析问题,挖掘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尚未成为支柱产业背后的原因;之后,根据保定地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和现状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遴选出保定市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文化产业类别分别为文化旅游类、民俗艺术类和加工制造类,最后针对这三大类别的文化产业分别制定成为支柱产业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发展路径
一、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定义,文化产业指的是提供给社会公众的文化以及相关产品的全部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畴涵盖了:a.以文化为核心,以满足公众精神需求为目的进行的创作、生产、传播、展示,产生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包含服务及生产产品);b.以文化产品为目的各种辅助的生产活动;c.用于承载文化产品的物品或工具的制作、展示、传播、使用的文化生产活动;d.用于生产文化产品所需设备的生产制造活动。根据以上定义,结合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本论文将保定市的文化产业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文化旅游类、民俗艺术类、加工制造类,并分别分析这三类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一,保定文化旅游类资源丰富。1986年,保定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2004年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保定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以及人文历史景观,包括2处国家AAAAA级景区、8处国家AAAA级景区、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森林公园、47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大慈阁、钟楼、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杨公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育德中学、第一客栈等。其次,保定市民俗风情独特、民间艺术众多。汉族除外,保定有42个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主要分布在3个民族乡,38各聚居乡镇,182个民族村中。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但依旧传承着敦厚质朴的民风民俗,给保定带来很多独特精彩的风貌。如保定市有11处清真寺,具备浓厚的回族民俗观光价值,另外保定市的一些民间民族和文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口口相传,闻名遐迩,已经渐渐与保定市物质文化一场相结合。2012年5月保定市《关于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提到:要集中力量扶持定州大秧歌、老调、雄县古乐、徐水狮子舞、安新高跷、定州子位吹歌、高阳昆曲、安新圈头村音乐会、易县百子龙灯、清苑哈哈腔、涞水高洛古乐等艺术团体,充分显示了市政府对民俗艺术类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第三,保定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具有优势,最具代表性的是县域的文化产业经济飞速发展,并涌现出了领军类的企业集团,诸如曲阳荣杰石材雕刻,易县保军绞胎陶艺,顺平伊祁山旅游文化及工艺品等。通过上述可以发现,保定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但是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保定就是文化强市,目前保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很低,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从文化市场方面来看,数量不多,管理滞后。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保定市区仅有文化市场6家,县域文化市场数量少、分布散,文化市场体系距离理想的开放、高效、有序尚有一段距离;第二,文化资本方面开发与利用不足,保定市的城市建筑、街区设计、道路管理设施等诸多方面并不能反映古城的文化特色;第三,文化人才匮乏,质量尚待提高,人才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目前保定的文化产业人才仍然十分欠缺,制约了文化产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力;第四,在文化技术方面,仍较为依赖历史上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而对现代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技术开发显得不足;第五,文化政策方面,近些年来,保定市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诸如2014年11月推出的《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但是在具体落实方面细节的监督与任务的落实尚有提高空间。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保定的支柱产业便需要明确不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量身打造不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拉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保定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瓶颈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第一产业年均增速4.1%;第二产业年均增速9.6%;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0.1%,年均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继续朝着三、二、一”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2.7:55.0:32.3转变为2015年的11.8:50.0:38.2,第一产业比重回落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回落5.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保定市纺织服装、汽车、新能源发展显著,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这三大支柱产业GDP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逐步增加,并对规模以上工业起到显著持续拉动作用。现有的支柱产业需要做大做强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5全年全国空气质量排名最差的十个城市,保定市始终名列其中。环境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现在需要刻不容缓的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完成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已经为全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因此将保定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发扬两者的优势对于推动保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这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很多城市的发展上得到证明,国内诸如深圳,它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和市场发展优势,确立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基于保定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城市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变迁,文化产业成为保定的支柱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优势。
三、文化产业成为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
1.文化旅游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类的产业应该实施旅游主导型发展路径,要合理安排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合理安排旅游资源的前提是要对保定市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地域民俗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安排,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融合并发展保定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产业离不开文化精髓,旅游产业更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推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与常规旅游相比更加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拓宽红色旅游路线、历史文化旅游路线、集中传播保定市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加强对古迹旅游文化的深度传播等来实施。
2.民俗艺术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民俗艺术类文化产业可以实施节庆会展主导型发展路径。借助白沟市场资源,大力发展保定书画、定兴景泰兰、曲阳石雕、涞水工艺玻璃、曲阳定瓷、雄县黑陶、易县易水古砚、绞胎陶瓷、安新苇画等工艺美术品牌,定期开展会展活动,和会展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保定的城市品位和民俗艺术的知名度,从而带动保定的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市政府已经逐步加大了对上述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意创新力度,并鼓励节庆、会展的策划与开展,在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保定白沟(中国)箱包节、保定民俗文化节等节庆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
3.加工制造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可以实施加工贸易主导型发展路径。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实施文化和其他各产业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保定市的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的快速途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其他产业的资金、技术,结合新的管理模式,更容易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融合后的其他产业,也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特性,有利于其在市场大潮中具备竞争优势。保定市的纺织业、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业等都有与文化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巨大空间。与此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将保定铁球、雄县黑陶等传统特色工艺品实现有效分工的产业集群模式,积极推进制造型文化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诸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曲阳宏州大理石工艺品有限公司,打造知名品牌,将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科技理念进行深度的融合,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打造国内甚至是国际的知名品牌。
四、结语
保定市文化资源丰富却存在着实际发展的困难,希望本论文提出的措施能全方面地、多角度地帮助保定市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的对策能够有效地针对保定市,加快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速度,从而拉动保定市GDP的增长,为更多人带来就业机会并能够更好地传播、发扬保定的历史文化,以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者:韦静贾建楠夏青罗昀侯宇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2]陈少峰.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4[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
[3]成都市文化产业与人才建设研究课题组.文化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以成都为例[M].科学出版社,2009,3
关键词: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现状;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28
1前言
为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进程和新时代的要求,对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已经慢慢从注重技术的传授转向培养竞赛、表演和编导的全方位应用型的人才。体育舞蹈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已逐步从完全“西化”的发展思路转向要汲取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重艺术性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路径上来。艺术表演舞的设立,则是体育舞蹈发展转向的桥梁。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虽然在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只有坚持这条路线,才能保证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在中国主流舞蹈圈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调查研究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创作现状,探索其创新发展路径,为提高体育舞蹈的艺术表演能力,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观察法
通过对两届CBDF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锦标赛和历届CCTV舞蹈大赛国标舞作品进行观察研究,从创作手法、舞蹈语汇、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视频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现状
3.1.1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标舞总会早在1998年就在全国的锦标赛中设置了艺术表演舞的比赛环节,当时只有最高组别进入前六名的选手才可以参加,并经中国文联批准将艺术表演舞纳入中国舞蹈“荷花奖”的比赛范畴,大大提升了艺术表演舞的地位。[1]从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开始,国标舞艺术表演舞作为参赛项目,分为拉丁双人舞、标准双人舞、拉丁编队舞、标准编队舞和艺术表演舞创编舞几大组别。CCTV舞蹈大赛从第二届设立国标舞比赛,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到第七届取消了这一组别,但国标舞创作作品《胡同印象》作为现/当代舞组参赛,首次进入中国主流舞蹈圈。2012年和2013年举办了CBDF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锦标赛,2014年举办了CBDF国标舞艺术表演舞精品展演,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创作作品。这些平台都为艺术表演舞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促使体育舞蹈真正从赛场走向舞台。自第三届CCTV舞蹈大赛国标舞金奖获得者成兵和瞿腊佳的《别》,开启了中国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创作以来,我国的艺术表演舞发展迅速,以广东文艺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广州市艺术学校和北京国际标准舞学院为代表的院校都开启了艺术表演舞的创作尝试和探索,并创作了优秀的作品,如《十面埋伏》《胡同印象》《画中人》《如梦令》《永恒的心》《姻缘》《凌云》等。
3.1.2学校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情况
自1997年开始,国标舞由北京舞蹈学院纳入社会舞蹈系,并设立单独专业开始招生,其后,众多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将其纳入招生范围并成为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制和研究生学历制教育专业。另外还相继成立了一批中专和大专学制的体育舞蹈专业运动学校,这些学校招收小学5年级起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而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学。这表示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培训机构――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体育舞蹈专业学制教育培养体系,这保证了我国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体育舞蹈进行艺术表演舞的探索与实践中,以艺术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职中和附中占了几近一半,其中国标舞创作水平最突出的广州艺术学校最多产且质量过硬,三届比赛共7个作品入围,并且排名都非常靠前。高校的参赛单位以中国舞蹈首府北京舞蹈学院作品最多,共5个,值得注意的是第七届CCTV舞蹈大赛虽然取消了国标舞比赛组别,但由北京舞蹈学院创编的国标舞艺术表演作品《胡同印象》首次进入中国主流舞蹈圈,作为现/当代舞参赛。另外,体院参赛学校有北京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有上海艺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综合类院校有东北师范大学,这些高校走在体育舞蹈发展前沿,为体育舞蹈艺术表演的发展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从统计结果可知,体育舞蹈创编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州和北京,主要是因为这两地国标舞院校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也很多,有优秀的编导和技术过硬,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广州艺术学校有国标舞界难得优秀的国标舞艺术编导成兵和瞿腊佳老师,他们既有高超的国标舞技术,又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全方位的编导能力,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国标舞创编领路人。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我国舞蹈最高等的学府,早在2001年就创作了国标舞歌舞剧《红舞裙》,2009年又创作了国标舞舞剧《长恨歌》,其先进的编导理论,多元的舞蹈学习氛围,专业的技艺指导和开放的创作氛围,都为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自2007年《爱本该》获得三等奖以来,其对体育舞蹈的创作探讨一直没有停止,在创作手法、融合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表现民族传统文化上面都做了成功的探索,其作品值得国标人借鉴与学习。
3.1.3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存在的问题
表演舞发展的瓶颈在于编导的薄弱上。[2]我国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优秀编导的极度缺乏,导制作品的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学校尚未建立起对体育舞蹈编导人才的完整的培养方案,在体育舞蹈专业编导理论、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几近空白。当下的体育舞蹈创作队伍,很少是体育舞蹈科班出身,多半是体育舞蹈竞技选手或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转行而来,这直接导致了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要么结构过于简单很像赛场的套路,过分强调技术的堆砌和难度,忽略了舞蹈的立意、情感和艺术性,要么作品的结构、音乐、国标舞语汇的运用等都离开了国标舞的属性,一会儿像现代舞,一会儿又像其他舞。国标舞因其程序化的动作语言,固定的动作情绪和特定的文化传统,使其艺术创作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其艺术创作需谨慎而为,潜心研究。CCTV舞蹈大赛国标舞专场在艰难地举办了几届后,终于明白国标舞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沉下心来好好发展,培养出一批既懂得国标舞又懂得编导方法并富有创作灵性和丰富想象力的编导,单靠三两个学校高产来填充数量,是很难出精品的。
3.2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创新发展路径
3.2.1走向传统,汲取民族传统文化营养
任何一种舞蹈都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融入当地的民俗、传统、宗教和生活,符合一个民族的气质,才能在当地获得可持续化的健康的发展,不然在经过外来文化新鲜刺激的过程之后,终究会因为失去本土文化的滋养而渐渐枯萎。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的30多年,一直崇尚“纯西化”的发展模式,已经获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目前中国的很多选手已可以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获得很多荣誉,但在国内一直难真正走进大众的心里,毕竟,这种西式的舶来品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中华民族拥有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华文明已经渐渐重显大国文化强势,国际上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注重从东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发展的首要路径便是走向传统,汲取民族传统文化营养。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国各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以佛教文化为核心内容,还包含中国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庸精神”,其核心是礼乐文化,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指重视群体,实现“人”的本质属性,这种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肯定,归宿于“民本主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其重要特征是重视人的自由和解放,提倡“无为而治”“天人合一”,讲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齐志峰的《忐忑》《弟子规》《太极》《兄弟》和《各自有道》都是体育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成功探索。体育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演舞,需要把握抓住我们的根,只有根基牢固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磨砺仍能对社会产生具大影响力。
3.2.2回归生活,关注生活化的身体语言
生活是人们情感的来源,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中总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经过提炼,艺术加工,搬上舞台,能取得广大观众的共鸣。现在很多艺术作品都讲究“接地气”,这种“地气”其实就是指艺术要从高高的舞台走下来,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创作者要放低姿态,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本身,对生活化的身体语言要有敏锐的直觉、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然后对可利用的生活化的身体语言进行审美创造,审美想象,细化为具体可用的舞蹈语汇进行创作表演,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价值。[4]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编导和舞者注重从生活中提取创作元素,获取情感信息,这样的作品更能够为舞者所表现,也能够在心理上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在这一点上,由北舞创作的国标舞表演舞《胡同印象》是很好的探索实践作品。在这个作品中,创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北京胡同里人们的生活:晨起、叫卖、遛鸟、闲聊、追逐打闹,巧妙地将这些生活化的身体语言与国标舞有机的结合,无论从服装、道具、音乐和舞蹈本身,都无不流露着生活的气息。行走、跳跃、追逐这些日常化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简单变异,与国标舞的动作语汇相结合,充满生活化的气息和趣味,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生活是舞蹈艺术广阔的创作来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转变愈来愈快,这促使舞蹈要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生活则是这一动力的源泉。
3.2.3紧跟时代,突显体育舞蹈的现代化
体育舞蹈的现代化表现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主题和舞蹈表现形式上。在创作手法上通过对元素动作的逐一解构,实现对元素的分解、裂变和合成,重构体育舞蹈语言,更新其文化,再造其理念。[5]通过改变舞姿的流动轨迹,重塑时、空、力在双人舞编排中的应用,追求舞蹈形态的变异,使舞蹈动作体现出不规则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人物塑造方面,强调对个人的塑造,对个体的突显和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上海戏剧学院的摩登双人表演舞《不离不弃》表现了当女士遇到毁容时,男士对她的不离不弃。女士在遭遇毁容时心灰意冷,不愿面对人生,对双手捂脸表示对现实的回避,脚下依然保持摩登舞的基本动作,在丈夫爱的感化下重新打开双手,面对生活,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传播着社会的正能量。这种对人性的尊重和思考,必定会把对各种价值的反思应用到现代化的体育舞蹈创作当中来,创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在主题选择上,现代化的主题突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命本真、对宇宙的思考等方面,使舞蹈不仅仅能够娱人娱己,更能引起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思考。舞蹈表现形式的现代化,指在舞蹈表现手段上要能够紧随时代潮流,把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应用在舞蹈创作当中,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激光的运用、全息影像、3D投影等现代化手段,能为舞蹈表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2.4艺术互融,追求多元化趋势发展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取得发展,它需要吸收其他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技术形式等。目前,体育舞蹈与各种舞蹈形式的结合创作变得非常流行,比如在其中融入街舞、爵士、百老汇、现代舞、芭蕾舞、踢踏、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等,这些在体育舞蹈当中都有所尝试,使体育舞蹈变化多端,更加具有开放性,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艺术的互融还包括对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建筑、绘画、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借鉴吸收。形式的突破往往先于舞蹈,它能够刺激编导发挥舞蹈想象,寻找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电影的镜头语言一直在舞剧中应用较多,镜头给予观众多维的观赏角度,能全面展示舞蹈的各种结构美。蒙太奇的电影编辑手法应用到舞蹈创作当中,能起到不同的舞蹈效果。舞蹈的结构可借鉴小说的创作手法和结构,比如情节舞的结构一般分为呈示部、发展部、高潮或转折、结尾或高潮四个部分,这个结构来源于小说,另外在舞蹈创作时还可以运用绘画艺术的留白、建筑艺术的解构主义创作手法,这些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都可以合理利用到舞蹈创造之中。最后,当今社会注重社会分工和合作共赢,艺术互融,多元化趋势发展,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在创作中,需要调动其他艺术人员的力量,比如电影编导、舞蹈编导、民俗学家、舞美专家、服装设计师等,跨界合作,为体育舞蹈的多元化发展而服务。
4结论
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起始已有15个年头,时过境迁,它仍然是一个新课题。学校和社会团体作为体育舞蹈人才重要的培养地和输出地,承担着很大的一份责任,现在我们迎来了体育舞蹈的多元化创新发展期,需要重塑形象,需要由内而外地去述说与表达,需要智慧的结构与灵动的创造。目前,各地水平发展不均,在人才培养和编导培养等方面经验还较欠缺,艺术表演舞的发展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体育舞蹈艺术表演的创新发展要从以下四个路径着手:走向传统,汲取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回归生活,关注生活化的身体语言;紧跟时代,突显体育舞蹈的现代化;艺术互融,追求多元化趋势发展。从长计议,静下心来,潜心创作发展,使体育舞蹈真正走下赛场,走进人们的生活,真正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沈敏华.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发展的广阔天地[N].中国艺术报,2012-5-28(2).
[2]王香洁,钟桂萍.体育表演舞创作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95-198.
[3]谭建斌.现代舞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10.1:89-91.
[4]李童.论当代舞蹈语汇的创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