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创意农业论文(6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创意农业论文篇1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毛泽东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江泽民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创意农业论文篇2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村职校;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1-02

1.创业教育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创业教育的含义的: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培养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教育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等。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拱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创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的实践活动的教育。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基于两个层面进行:面向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广义的创业教育出发,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对一部分学生则从狭义的创业教育出发,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

2.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转变农民从业思想,引导农民积极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力度,在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其主要目的便是:贯彻落实中央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2012、201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其主要宗旨,有效引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从业素质,从业思想,以及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快推进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为留住农村常住人口,加快新农村建设,确保人民安定,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2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生源不断流失,农村适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不愿务农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本地农业特色产业不受当地农民的青睐。这种状况往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博白县为例,博白人口接近200万,农村人口更是过半以上。从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成果看,博白县的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当低,新生代农民没有种过地,不愿意回乡务农,更不要谈农村创业了。他们普遍认为体力劳动才是发家致富的根本良策,不能灵活运用本地及社会资源进行创业。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正是博白县成为贫困县的原因之一。

2.3企业需要县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课题组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到广东一些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企业更加青睐于实践应用能力强、具备创造能力、冒险精神的人才,而那些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受欢迎。因此,我们认为具备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社会对职校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基层劳动者的素质和造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因此,全面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作为培养基层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职业学校,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责任,而开展创业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3.目前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里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其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方面更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创业教育思想不统一,重视不够。这几年来,农村职业学校逐步引进创业教育课程。但何为创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等问题在学校里并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重视,仅仅把创业教育做为一门课程归结于政治课范畴,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由政治老师完成教学即可。

3.2农村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学科还处于启蒙阶段,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学术研究与教学培养模式的转化等还处于较低层次水平。创业教育的理论基本上来源于国外的研究,本土化的创业教育理论尚未形成。对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而言,相关的理论更是一片空白。农村职校往往只是征订一本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为基础,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因此,农村职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显然是异常苍白。

3.3家长、学生思想僵化,就业观念陈旧,缺乏创业意识。职业教育在传统上只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达到轻松找到工作的目的。因此,这种教育只是更多地鼓励人们去找好的工作岗位,而不是自己制造工作岗位,导致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想得更多的是能否找到好工作,而不是实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问题。这种教育下的学生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创新意识,将来大多数只能成为一名呆板的技术工人。

3.4农村职校缺乏必要的师资。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课程,既包括创业知识、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社交、营销、管理等中小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这门课程要求任课老师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水准才能胜任。然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师资本来就比较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根本没有。学校只是安排如政治教师之类的文化课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这些教师都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创业教育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全吃透这些理论知识并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

4.农村职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采用适合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农村职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不断探索和研究其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是我们所关注的得要问题。课题组成员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农村职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4.1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清晰定位创业教育理念。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统一思想,实现从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向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清晰定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农村职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也是培养能创办企业、独立创业的精英教育。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以提高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诱摺U庑├投者将来既可以成为企业的创办者,也可以在企业中创造性地改变企业现状,成为实现企业的新突破的主力军。

4.2结合本地实际,构建有效的理论支撑。农村职校可以依托本校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地兄弟职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从创业教育的思想定位、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估办法等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在此框架下,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成员由职校领导、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等组成,组织和指导职校创业教育的系列活动。

4.3以专业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必须以专业为基础,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技术创新本身也是专业学科知识的一部分。首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让学生理解创业的本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在未来人生发展中的作用;其次,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进行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强化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对于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以后创业打好基础;第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竞赛,创业模拟训练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开拓视野,增强创业信心;第四,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资源,培训当地农民创业,在发挥农村职校服务农村职能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悟到即使是在家乡,创业也是大有作为的事,激发学生毕业后在家乡创业的意愿,而不再走"学技术,外出打工"的老路。

4.4大力培训一支稳定而又实力雄厚的创业师资队伍。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必须具备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因此,学校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培训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以现有专业教师为基础,把教师培养成为学术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成立创业团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创业指导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创业指导能力;不定期委派教师参加校外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利用各种资源,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知识创新与提高。

在农村职校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仅仅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可以使职校学生转变单纯寻求就业岗位的思想,树立亲身创建岗位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使当前存在的新生代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现象变为“农民创业”现象,努力促使农村中职教育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其兵.农村职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4)

[2]尹黎.职业学校应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宁波职业技术学报》2004.8

创意农业论文篇3

关键词:农户创业;信息能力;机会识别;结构方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30

中图分类号:F3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140-05

农户创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梳理创业学的研究脉络,机会观的研究成为近十年创业研究的主流学派[1]。学界一般认为所识别机会的特征决定了创业活动的价值创造潜力。自然,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成为研究的重点。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主要从创业环境、社会网络、创业者特质去分析,获得有益结论;然而信息作为机会的载体,对机会识别至关重要,也有少量文献实证研究信息能力与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对象是城市创业者,且未能阐释其中作用机理[2]。

目前农户创业的类型是机会型与生存型并存,但有进一步向机会型发展的态势[3]。研究显示,农户对国内当前的创业环境及前景的总体评价不高[4],但随着信息化意识提高和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农户的信息能力在生产经营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对于创业农户而言,信息能力现状如何,信息能力对其机会识别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探索。基于理论前沿与农户创业发展趋势,本文从创业机会观的视角,利用采集的456份农户创业数据,采用实证研究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从信息能力视角提高农户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高农户创业收益。

1信息能力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理

11信息与机会识别的内在影响机理

奥地利学派最早提出创业机会发现是与信息的搜索行为密切相关的。

机会识别与发现是个体获取、处理并解读信息价值的过程[5]。McMullen认为市场机会的形成是由于信息分布不对称的结果[6]。Kirzner声称的警觉性识别,其警觉性高的个体是因为在信息搜索上比一般人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能够获得特定的信息[7]。Bhave提出在企业创建前的阶段,创业者通过向不同的外部来源进行学习从而识别到机会,认为机会是在外界的信息刺激下进行识别的[8]。Schenkel认为创业者拥有的信息存量以及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之间的差异,是他们识别到机会数量和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9]。Kellermanns等研究家族创业,发现家族能否成功获取创业信息取决于家族所处环境中必须客观存在广泛的机会以及家族成员中识别机会的能力[10]。陈浩义指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依赖外界的信息资源、借助信息获取渠道、经过信息加工识别出创业机会[11]。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首先,从信息的功能考察: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和控制论的创始人Wiener从功能上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并且认为信息是可以积累的,信息的量就是“被消除的不确定性”,恰如王宇红生动的比喻,信息和不确定性就是天生的一套“钥匙和锁”[12]。创业者获取到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能够降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创业者识别到更多机会的可能性[13];其次,信息成为继自然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之后的第四大经济资源。Hayek认为基本的经济问题是关于信息的利用,其核心学术贡献主要是解释信息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从上述文献研究可以判断,“创业机会来源于创业信息”是创业管理领域的主流观点,信息是创业机会的载体,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过程实质是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的过程,信息通过消除不确定性提高创业机会识别成功概率。

12信息能力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的研究假设

PaulZurkowski最早使用“InformationLiteracy”作为信息能力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经过训练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遵循这一概念,信息能力又被细化为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检索、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14]。

Shane提出识别创业机会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个体获取承载创业机会的信息;第二,个体合理解读这些信息并识别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15]。行为学派主张的创业机会识别是个体有意识系统搜集、处理并识别信息的过程,并且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卓越能力的信息处理者,而非风险的追随者和爱好者。Kirzner强调的创业机会的警觉性发现,实质是警觉来源于对市场信息的搜索。Kaish等对比创业者和一般的经理人,发现创业者比一般经理人更加渴望信息,更倾向于在信息搜索上花更多的时间。Robert认为创业者之所以能发现创业机会,主要在于创业者能以多种方式获得有助于机会识别的有用信息,并能够有效利用[17]。

对于农户创业者而言,外出务工的经历丰富了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信息化设备的普遍使用和信息消费的比例提高表明农户的信息意识较强。2011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杨凌农高会“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在“信息化促进农村创业发展”的主题讨论中,多位农民企业家分享了利用信息化成功创业的模式和经验。国家提出的三农领域的政策也产生了更多农村领域的创业信息和机会。然而,现实中,农户“模仿创业”形式居多,这种创业模式中的机会识别过程主要采用“瞄定调整”方式,瞄定调整的过程往往可能偏离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18],所以表现为农户创业失败和低收益性。王建对西部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民信息意识强,但多数利用传统信息源,信息获取途径较少,搜索信息的能力差,同时也面临着农村信息化设施不足的困境[19]。

可以初步判断:创业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但农户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能力都有待提高。

那么如何衡量农户机会识别行为?由于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衡量创业机会的维度较宽泛。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创业者的识别能力与机会识别效果。由于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主观性较强,且农户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宜的创业机会,从而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因此,要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衡量,主要应着眼于其机会本身识别的效果上。追求经济收益是创业的基本属性,那么经济性应是衡量机会识别的重要维度。然而,时间是创业者的同盟和敌人,时间的恰当体现为合适的时间和背景,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效率观念。Timmons和Spinelli的创业机会窗口模型恰当地说明了创业机会识别的时效重要性[20]。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性”和“效率”两个维度来衡量农户创业机会的识别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1~H4:

H1: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经济性;

H2: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经济性;

H3: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效率;

H4: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效率。

2模型建立、指标测度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的4个变量属于创业农户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认知,具有难以直接测量与难以避免直接主观测量误差的基本特征。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为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变量提供一个可以观测和处理,并可将难以避免的误差纳入模型之中的分析工具。为此,本文应用SEM展开对上述研究假设的检验。

22变量测度

选择合适的指标和题目测量潜变量是模型正确检验的基础。本文根据信息能力理论、机会识别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结合中国农户创业的实际状况,确定4个潜变量的测度方法,并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自述式评价。

221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一般意义上测量个体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量表较为规范[21],也有文献界定了农户微企创业中的信息能力概念,但并未给出测度方法[22]。本文从信息能力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寻求一些创业农户和信息能力的结合点,提出如表1的农户创业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

表1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的测量题项

信息能力测量依据测量题项信息获取能力获取渠道我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广泛获取效率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获取结果我能够获得数量较多的信息获取代价我能免费获得关于创业机会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处理方式我能理性地提取创业信息处理过程我能运用现代化的处理手段提炼信息处理结果我能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处理代价处理信息时,我没花什么钱222创业农户机会识别经济性和机会识别效率

创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直接驱动力。创业机会的经济效果主要体现在创新性、潜在经济价值、独立性[23]。苗青则构建了一个二阶六因素模型测量机会识别效果,二阶由机会的赢利性和机会的可行性2个因素构成,六因素则由新颖性、潜在性、持续性、实践性、独立性、可取性6个因素构成[24]。然而农户创业带来的农民就业、农户增收以及农业经营方式变革效应显著。因此应从微观上的经济收益和中观层面的社会效益来衡量农户识别创业机会的属性,具体见表2。

与一般创业者一样,效率对创业者识别、开发创业机会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参考王倩(2010)、郭红东[25]的研究,从机会识别的数量性、独立性、识别频率3个维度去测量,具体见表2。

表2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经济性和效率测量题项

测量变量测量题项识别创业机会经济性我的创业机会能够带来可观收益我的创业前景很好我创业能够明显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我创业能明显带动当地就业我创业改善当地农业经营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效率过去2~3年内,我发现了较多的创业机会日常生活中,我总能看到身边存在的创业机会我识别出的创业机会相互之间是独立的23调研过程与数据收集

231样本选择与问卷预测

根据研究目的,样本选择要符合5个条件:依托家庭组织、创业者是农村户口、创业地点在农村或乡镇、创业者雇佣创业人数在10人以内以及创业者家庭收入的80%以上来自经营性收入。为了避免后视偏差,本文调研的创业者创业时间在3年内,与GEM规定的创业早期(42个月)接近。

调研范围上,选择成都和重庆地区,主要是因为国家层面对西部地区农户创业支持力度较大,且这两个地区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历经4年的发展,城乡统筹改革的成果初见成效,其中农户创业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筛选,样本最终确定了成都的温江区、双流县、新津县、金堂县,以及重庆的大部分区县,样本来源广泛,获取样本具有随机性,能够从样本来源上保证数据分布的均匀性。

232正式调研与数据处理

由于调研对象并非普通农户,所以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问卷发放和获取主要采用了3种方式。其一,利用学生暑假时间,采集农村创业案例;其二,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集中调研;其三,笔者亲自带队入户,深度访谈式调研。共发放问卷780份,收回557份,有效问卷456份,问卷的回收率7141%,由于题项较多,有效率5846%,稍微偏低。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3。75%创业形式集中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因为他们主要是由国家政策导向催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

表3有效样本的创业形式与组织形式分布

创业形式样本数占比/%组织形式样本数占比/%合作社1453180未注册2154715家庭农场(含专业大户)1944554已注册2415285农业企业23504集体1693706社会服务业15329公司(股份)45987其他791732个体27592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软件对4个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调查问卷整体Cronbachα系数为0802,Y4的系数略低于07,其余3个潜变量的α系数均高于07,说明各项指标的一致性良好,通过信度检验。同时,各观察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系数除了X14外,其余都在05以上,且该因子在其他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都小于03,没有跨因子现象。因此,问卷数据的结构效度良好。

表4因子变量的信度、效度检验

潜在变量可观察变量标准因子

载荷Cronbach

α系数Y1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X1我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广泛0723X2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0812X3我能够获得数量较多的信息0830X4我能免费获得关于创业机会的信息06410795Y2创业农户信息处理能力X5我能理性地提取创业信息0695X6我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炼信息0720X7我能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0836X8处理信息时,我没花什么钱06540762Y3机会识别经济性X9我的创业机会能够带来可观收益0642X10我的创业前景很好0692X11我创业能够明显带动当地农户增收0759X12我创业能明显带动当地就业0672X13我创业改善当地农业经营方式08180701Y4机会识别效率X14过去2~3年内,我发现了较多的创业机会0402X15日常生活中,我总能看到身边存在的创业机会0612X16我识别出的创业机会相互之间是独立的0656065232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el870软件,对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以检验理论模型的科学性。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T值判定,研究假设H4未得到支持,其余均得到支持。

表5SEM变量间路径、载荷系数估计结果

整体适配指标用于模型的外在质量,表示评价整个模型与观察资料的契合程度。本文用正式调研的456份问卷数据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指标值均良好,说明本文提出的因果关系模型与实际调查数据契合,表5中的研究假设的检验结论得到支持。

表6SEM整体适配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拟合结果

评价指标χ2/dfRMSEAGFIPNFIPCFIAGFIPGFI本文估计值1985006209010568080509240512建议值05>05>08>0534结果讨论与可能解释

从表5中的结构方程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创业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经济性和效率对应的路径影响系数的T值分别为5261、569,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假设H1、H3得到支持;创业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对机会识别的经济性的T值为7021,通过显著性检验,H2得到支持;而农户创业信息处理能力对机会识别的效率T值为1856,未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H4未能得到支持。考察对机会识别经济性影响因素,信息处理能力强于信息获取能力(路径系数0564>0367)。基于此,可以初步判断,信息获取能力是农户识别创业机会的基础,信息处理能力是获取优质创业机会的关键。

表5的测量方程表示:影响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其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数量”。创业研究中一般认为社会网络是获取创业机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创业者识别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创业农户而言,多数有外出务工经历和非农工作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弱连带的社会网络逐渐成为其创业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26],这也验证了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连带优势理论。访谈中,多数农户也像城里人一样有自己的朋友圈,通过手机、微信/QQ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弱连带网络,且对创业受益颇多。而基于血缘或亲情关系的强连带网络可能更多是过年过节的一种礼节拜访。

影响创业农户信息处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能够理性提取创业信息,并能合理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载荷系数0836和0725,较大),但是,农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创业信息”的能力较弱(载荷系数0426最小),从访谈中,得知多数创业农户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停留在经验感知阶段,很少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科学分析数据或做份创业计划书。依此来看,未来提升农户信息处理的方向应从“提高农户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入手。

4结论与政策启示

4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创业在生存型与机会型并存、且有进一步向机会型创业发展的趋势为基本背景,以成渝地区为样本范围,基于456份调研问卷与36份深度访谈,采用SEM方程分析了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对机会识别的影响,根据文献研究与中国农户创业实际,将农户的信息能力分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两个维度,机会识别分为机会识别经济性与机会识别效率。提出的4个研究假设中3个通过检验。解读其实践意义得出:创业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均正向影响机会识别的经济性与效率,信息处理能力对经济性的影响最大,而对机会识别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42政策启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呈现给我们更加丰富的信息,通过对数据分析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创业机会来源的重要渠道。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升创业农户的信息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创业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

其一,积极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主动置身于创业信息流。信道的增加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微观上从农户个人层面而言,在维护好强连带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弱连带社会网络,利用外出务工、培训学习、节日聚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自己的业缘网络。从政府角度讲,需主动构建虚拟或实物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农户必须积极置身于广泛的信息流中,主动参与信息交流活动。其二,探索数据处理技术应用方式,实现理性提取感性认知。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那么如何提高创业农户的信息处理技术应用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在“阳光工程”、“创业辅导”的培训中增加相应内容,并让农户运用实际案例上计算机操作,普及基本的Office、SPSS数据处理软件,或者编制小的投资估算软件讲解应用。其三,借助专业投资咨询机构,提高信息处理的专业化水平。除了依靠创业农户自身力量外,更应该借助市场化的投资咨询机构进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如将创业项目的商业策划、投资估算、项目融资、项目运作等全程委托给专业化公司承担,可以深度挖掘信息蕴含的商业价值,规避项目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给出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领域的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杨俊.新世纪创业研究进展与启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1-11.

[2]崔祥民,梅强.产业集群内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价值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25(12):13-18.

[3]熊智伟,王征兵.基于TPB理论修正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子研究――以江西省262名农民工微观数据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2,(2):54-60.

[4]韦吉飞,李录堂.农民创业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杨凌农高会参会农民的调查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8,22(11):133-139.

[5]ShaneS,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25(1):217-226.

[6]McMullenJS,PlummerLA,AcsZJ.WhatIsan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7,28(4):273-283.

[7]KirznerIpetitionandEntrepreneurship[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8.

[8]BhaveMP.AProcessModelofEntrepreneurialVentureCreation[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4,9(3):223-242.

[9]SchenkelMT.NewEnterpriseOpportunityRecognition:TowardaTheoryofEntrepreneurialDynamism[D].UniversityofCincinnati,2005.

[10]KellermannsFW,EddlestonKA,BarnettT,etal.AnExploratoryStudyofFamilyMemberCharacteristicsandInvolvement:Effects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intheFamilyFirm[J].FamilyBusinessReview,2008,21(1):1-14.

[11]陈浩义,葛宝山.基于创业者资源禀赋的新创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4(3):27-30.

[12]王宇红.信息能力与解决问题[J].情报科学,2003,(3):239-241.

[13]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2):2-6.

[14]徐仕敏.国内信息能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2,(7):19-24.

[15]ShaneS,StuartanizationalEndowmentsandthePerformanceofUniversityStartups[J].ManagementScience,2002,48(1):154-170.

[16]KaishS,GiladB.CharacteristicsofOpportunitiesSearchofEntrepreneursVersusExecutives:Sources,Interests,GeneralAlertnes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1,6(1):45-61.

[17]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8]GilovichT,etal.HeuristicsandBiases:ThePsychologyofIntuitiveJudg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19]王建.农民信息获取能力现状与提升――以西部地区农村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2):93-95.

[20]TimmonsJA,SpinelliS.NewVentureCreation:Entrepreneurshipforthe21stCentury[M].Boston:Irwin,1994.

[21]ThomasGF,ZolinR,HartmanJL.TheCentralroleofCommunicationinDevelopingTrustandItsEffectonEmployeeInvolvement[J].JournalofBusinessCommunication,2009,46(3):287-310.

[22]宋金刚.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0,(4):36-38.

[23]黄金睿.环境特性,创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4]苗青.创业决策形成的微观机制,因果模型检验[J].科学学研究,2009,27(3):430-434.

创意农业论文篇4

一、总体情况

(一)组织参加海峡论坛成果丰硕

以“海峡论坛”为平台,本着展示福州“双新双创”发展成就、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并通过考察交流,促进两岸创业创新团队合作共赢的理念,紧紧围绕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促进两岸“双新双创”发展的主题,邀请淞富峰茶业(台湾)、山霖峰茗茶、旭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乐农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台企代表以及原南投市代表会主席许天送等10位台湾嘉宾和福建省云中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福清碧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大陆嘉宾参加了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促进“双新双创”发展对接会。福建省乐农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永泰县农业局就永泰县农产品和文旅科技产业升级扶贫致富开发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其余企业代表分别就合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在随后的考察中,安排台湾茶企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吴依殿会长以及春伦、闽榕等福州知名茶业企业代表开展了“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福州)茶产业交流对接会”,台中市茶商业同业公会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签订了《海峡两岸茶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两岸茶产业合作交流机制,搭建了两岸茶企合作交流平台,为下一步交流茶产业生产技术和市场开发等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休闲农业对接交流

引导在榕台资农场转型升级,指导在榕休闲农业业主与台湾项目对接交流,引进台湾新的业主从事休闲农业。结合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开发,引进台湾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因地制宜,依托沿海、山区和平原地理特色,沿海休闲农业旅游区,在福清、长乐、连江、罗源等沿海县(市)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在在榕台商示范带动下,我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如晋安快乐园艺、闽侯朝阳农场、福清琳鹏观光休闲农园、福清闽鳟等休闲农业精品园。在第九届海峡论坛的交流中,连江县望江园与台湾南投县日月潭农场、连江县赶海一号与台湾南投县草湳湿地农场也积极结对子,不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在今年的海峡论坛交流行程中,我们带领台商实地考察了渔溪碧峰寺山400亩茶园、闽侯朝阳农场、神龙谷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寻求合作机会,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对接。许多休闲农场积极引进台湾粉萼鼠尾草、桑葚、台湾肉丝瓜、尊龙火龙果、台湾水果玉米等台湾优良品种。作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为福州休闲农业长足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机。

(三)加强项目资金扶持

今年安排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专项资金,对在榕台资农业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补助,共计补助5个项目合计50万元。此外,今年专门上报市政府,为台创园争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一次性下达70万元,累计100万元。

(四)加强人文交往与科技交流

抓住对台合作优势,坚持围绕“两个服务”,深化榕台农业合作与对接,突出青年交流,扩大农业基层往来。4月30日,120多名台湾青年文创精英齐聚春伦茉莉花茶文创园活动,两岸文创同仁一同感受茉莉花茶文创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指导台创园开展“台湾青年创业农民中华农耕文化福建行”活动,邀请了13名台湾对接企业代表、台湾农业专家、台湾创业青年(含首来族4人)赴实地参访交流,促进两岸农业交流深入开展。支持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申报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台湾从事农业的个体商户和台湾青年前来创业、就业,寻求合作。

二、问题清单

一是台海局势不稳定的影响。受台湾方面现行政策影响,严重制约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加之台湾经济持续疲软,导致台商来榕投资弱化。

二是合作项目总体规模偏小、领域偏窄、效益偏低。目前福州的台商农业投资项目多为零散的台湾企业和个人,主要是为了利用福州相对低廉的农业要素资源价格,种养台湾优良农业品种,导致大型台资农业项目少,台资名牌企业、拳头产品不多。

三是政策协调机制不够科学。在种源引进通关方面国家政策尚未放开,存在许多制约瓶颈。榕台农业合作项目经营中存在着征地租地难的问题,土地政策不够灵活,台企和农户的合作缺乏完善的合约制度,对榕台农业合作项目的发展壮大造成不利影响。

三、建议清单

创意农业论文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青年;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21-02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农村青年作为农村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巨大的创业潜能。培育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扶持农村青年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农村经济落后局面和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农村青年创业教育更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2011年1月,、农业部签署《关于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培训、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服务和支持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发挥农村青年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提高农村青年的创业技能,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服务业方面的创业,在县域范围、现代农业领域创业致富,这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二、要准确定位农村青年创业教育

农村青年创业教育,首先,要明确它是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要知道它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次非常必要的继续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其主体不是传统学校教育,不是升学教育,而是一种开放的、有针对性的、对整个农村群体具有辐射带动力的教育。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帮助农村青年认识创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创业技能,开展创业实践。因此,还必须注重社会力量办学提供的各种短期培训和专项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如资料室、阅览室、图书馆等的教育功能。

三、建立健全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第一,开展农村青年创业教育要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号召,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机制,然后下达到各省市,再由各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具体指导,最后由乡镇村等基层组织具体落实部署实施。第二,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即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丰富创业知识结构。然后,要完善组织架构、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机制,努力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农村人才培养全过程。还要把创业教育与其他各种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一致,构建具有中国新农村特色的创业教育的系统框架。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创业教育。

四、加强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关键还要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完成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任务,达到对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目标,就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搞好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根据目前国内外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构成上应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聘请大学里的创业教师来讲授创业理论。实践型教师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尤其是在农村率先走上创业致富的农村青年。兼职教师就可以邀请乡镇村政府管理人员等。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目标是:通过建设,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五、建立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重要载体。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不同于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农村青年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总称。农村青年创业教育除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外,还要与本地区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将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生产建设中,结合各门创业理论课程的特点来贯彻实施,同时在农村青年创业课程中还要融入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工商、税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要对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目标定好位,不仅有知识掌握、能力提高的要求,还要有创业素质与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标准。把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与创业能力、创造能力要求结合起来,把各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创业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六、开展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实践

针对农村青年开展诸如种植、养殖、兴办乡镇企业、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实施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既作为一种教育影响,又作为一种课程教育模式,使农村青年的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有了质的区别,也有别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影响,农村青年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规定了特定的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环境,给出了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特定时空组织形式。作为一种课程模式,以完成农村青年创业实践任务为主线,以培养农村青年创业素质和能力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村青年施加系统的创业教育影响。农村青年创业实践活动是使农村青年产生创业兴趣,激发他们的各种创业潜能,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为农村青年走上创业发展道路积累实践经验。此外,还应该建立稳定的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农村青年实施创业梦想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七、营造良好的农村青年创业教育氛围,优化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环境

一个创业教育氛围和创业教育环境的形成对于广大农村青年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为了更好地营造宽松、自主、开放、进取的创业教育氛围,就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加强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在整个地区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的氛围,激发农村青年主动创业的激情和欲望。为此,首先,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政府与社会要优化创业舆论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新闻等媒体,大力弘扬、传播农村青年创业文化,大力宣传农村青年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使广大青年受到启迪和激励。其次,实施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农村青年创业文化的培育。改变各种僵化落后、不思进取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我们实施农村青年创业教育除了要加强各种硬件和软件建设,还要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农村青年创业文化。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农村青年创业教育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农村青年的创业教育活动正呈现一种可喜的形势,为了使农村青年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得更好,真正提高农村青年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各地区应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农村青年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配套政策。二是各地区要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创业辅导工作予以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三是要为农村青年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四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五是要搞好农村青年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农村青年的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六是要提供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发展的土壤,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奖励制度。七是政府部门要优化农村青年创业的制度环境,加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建设,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年创业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保护农村青年创业成果,保障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农村青年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八、建设农村青年创业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建设乡镇科技“孵化器”和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如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园,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的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利用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使农村青年了解实施创业领域的前沿科技知识,为提高农村青年创业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条件。三是可以实现地区之间农村青年创业实践基地的优势互补。四是建立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地方企业开展各种合作教育,让广大农村青年进入现场,深入实际,感受创业氛围,增强创业意识,增长创业才干。

创意农业论文篇6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通过对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从树立农村创业教育新理念,构建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5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141JY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齐晓东(1970-),女,河北平山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甄晨光(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刘春秀(196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0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知识、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因此,加强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到农村创业实现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缓解就业难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创业教育观念的陈规性尽管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高校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农村创业教育更是较少涉及。

1.2农村创业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还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还有些高校只局限在创业实际操作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比如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设计活动”等,尽管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完整的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高校都不重视对农村服务意识的培养,直接服务农村的专业寥寥无几,针对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教育几乎没有。

1.3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随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相当于建立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设施配备良好、功能齐全等硬件环境,各高校在师资配备上比较薄弱,目前多数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或从事大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等。这些老师最大的不足就是自己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更加缺少创办过农业企业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课堂参与,农村创业教育教学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课程传授,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咨询和后续支持服务时,很难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高质量的农村创业指导服务。

1.4缺乏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目前,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良莠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基本上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评价考核,但是农村创业教育的质量受到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若要按质按量地落到实处,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2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这就要求加快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改革步伐,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服务。

2.1树立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深刻认识实施创业教育尤其是农村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把农村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农村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核心指标考核体系之中,要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农村创业教育理论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调动全校力量共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吃苦精神教育,为农村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2.2构建专业化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农村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农村创业,热衷于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构建专业化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完成该目标的重要抓手。农村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理论课和创业实践课。农村创业理论课在讲授农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践操作等方面知识的同时,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纳入农村创业理论课中,同时将“三农”知识融入所有创业理论课程,使学生能接受到更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农村创业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实践课可通过邀请一些从事农业创业研究的专家和有农业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针对具体案例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指导;通过开通大学生创业教育网,开设农村创业教育专栏,加强农村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宣传国家和省鼓励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政策措施,分享各地、各高校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传播创业理念、创业知识,搭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创业实践中;通过创办大学生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富民协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形式,广泛搭建渐进式农村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农村创业实训舞台和机会,增强其创业的能力与信心;通过举办“农业项目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农产品营销大赛”等各级各类农村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进行农村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农村大学生创业技能。

高校应当依据农村创业教育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农村创业教育的分段实施,以保证学生从跨入校门到毕业走上创业之路,从在校学习到创业实习实训,都能接受到相应的农村创业教育与指导,真正做到把农村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关注全程化开展农村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各阶段的农村创业教育内容相互贯通、有机衔接。

2.3加强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必须是综合性的,不仅要掌握农村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足够“三农”知识,了解农村创业政策、农村创业形势、农村创业程序,具备开展学生工作的相关经验等。目前高校的农村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加强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说来,一方面,重视对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在职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其满足创业咨询岗位工作要求,具备信息采集和整理技巧、熟悉政策法规、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实施培训服务、方案执行服务和后续服务等专业的咨询服务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重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践锻炼,要注重农村创业成功或失败个案的积累,组织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对学生一对一的咨询辅导实践,对学生农村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师资农业实践基地,通过参观、座谈、挂职等方式了解农业企业的人才招聘流程、选拔标准、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等情况,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切实提升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外聘相关专家和有经验者参与到农村创业教育团队当中,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传授经验,进而提升整个农村创业教育的水平。

2.4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此来增强学校各部门强化农村创业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农村创业教育效果,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农村创业就业。

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为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对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培养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完善和提高的动态理论体系,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同时,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还必须对农村创业的技术成果、技术指标、市场前景进行评价,对创业团队的整体结构、创新能力等评价,大学生创业为获取风险投资者的资金投入还须接受风险投资者的评价,因此,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也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只有做好农村创业教育评价工作,做到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农村创业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于农村的新型创业者。

农村创业教育校内评价是指学校的考核督导部门对相关院系、相关部门农村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同时加强对从事农村创业教育人员的科学管理,对他们的履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进修学习、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的参考依据之一,对评价不合格的人员,严格执行“优胜劣汰”,及时调离工作岗位。校外评价包括学校聘请咨询专家、投资家、企业家、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农村创业教育质量、效果、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进行考核与评价。农村创业教育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评价考核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对于高校农村创业教育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保障了评价考核的质量,同时也为农村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关朋,孙云龙.新农村视域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7.

[2]徐秀芳.建构主义视野下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

[3]田建伟.大学生农村创业工程的路径选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4]竺正海,肖红霞.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5.

[5]李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创业教育[J].农业经济,2008,8.

[6]刘景宏.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7]桑大伟,谢富纪.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小“动物园”作文字(8篇)
  • 下一篇:如何了解传统文化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