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如何了解传统文化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如何了解传统文化范文篇1

现代设计中,如何对待本国文化传统是存在分歧的。有观点认为现代设计起源西方,理当追随西方主流设计元素和观念,对将文化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的观点不屑一顾。也有一些设计者在作品中过度使用传统元素,形成了在现代设计中堆砌传统符号的滥觞。完全摒弃和不假思索都是对文化传统地不尊重和不理解。如何消除偏见,在设计中合理运用文化传统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的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它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印刷术实现的,而印刷术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平面艺术的表现手法还有书法和国画。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是可以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得到启发的。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有重叠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通常传统文化指具体的旧有的文化形式,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建筑服饰、中医武术等。而文化传统则泛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我们在品鉴传统文化时对形式的回味,对思想的认同,对意境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文化传统影响所致。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已经取得了一些认可,诸如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中的许多设计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符号:中国红、中国龙、京剧、汉字、四大发明、旗袍、大红灯笼、中国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被黏贴在现代设计中,发展成了中国设计的象征。这种教条的设计理念带来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渐渐发展成单一的标志,降低了设计的品位,陷入了缺乏突破的窘迫。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万载,产生的设计元素不可计数。对中国现代设计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其中的珍宝的是需要深入挖掘的。以字体设计为例,中国古代文字最早通过象形、会意、仿音结合形成体系,每个字都自成体系,本身有完整的架构,类似图形,这些特点本身十分适合进行艺术设计。更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定型文字,进一步丰富了平面设计创作的空间。但是,中国文字也存在着形式复杂,难以完全掌握的弊端,但中国文字所展现出的民族信息和文化底蕴是独一无二的。

日本与中国有着相似的东方文化背景,但其为了使本国的设计融入国际环境,不得不大力发展非日本化的设计,但同时日本也很重视保护民族性的设计。这种双轨制的设计理念在赢得国际经贸的同时也为日本本民族的文化争取到了广泛的了解和欣赏。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止于形式的应用并非设计的真正意义,除了体现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性。故而使用“文化传统”要比“传统文化”更贴切,这就意味着设计是对于那些思想精髓和民族气韵的传承。纵观国际上在设计领域领先的国家无不如此,德国设计的理性主义与他们一丝不苟的民族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法国设计热衷奢华风格与他们早期认为设计是为权贵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而现代设计革命在英国产生与英国历史悠久的民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主义设计能够被荷兰、日本和斯堪半岛的国家最早接受,也是因为这样的设计风格与他们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设计思想都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正是设计先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传统彰显的是形态、意境和神韵,所传达出来的是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感,可以概括为“行”、“意”、“势”。在艺术上具有很高成就的青花瓷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青花纹样的清丽典雅,青花瓷倍受青睐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它飘逸自然的风格符合中国道家文化的审美思想,云淡风轻的气质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确地把握住现代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精神归宿,才能使得设计出的作品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引起共鸣。

中国文化传统与平面设计

随着中国平面设计成熟与发展,传统元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挖掘出具有文化基因的设计元素,就必须了解不同元素所传达的思想信息,除了细节的展示,更深层的是把握时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对于文化传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从“有形有意”到“无形有意”再到“无形无意”的升华。如果“无形无意”了还能表达出传统的元素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还留有精神层面的、哲学思想层面的文化传统,甚至是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否定,那都是一种结合。并且越是“无形”的应用,越能证明设计的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思考,从传统中领悟到了真谛,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打动人。

我们已经知道无视传统,否认传统的做法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的存在与否、生命力如何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如何应用,好与坏不在传统本身,而在于每一个生活在传统之中的人如何看待它。

中国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独有财富,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常常被寓意为一种形.一种意和一种美的化身,包含着人与传统元素的和谐统一。它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现代设计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正散发着光芒。

如何了解传统文化范文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乐舞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乐舞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优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既立足本族传统,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与肯定。《扇骨》作品本身便体现了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的新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作品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传统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三、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继承

如何了解传统文化范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论坛中谈到了保护传统戏剧形式,目前来说,亚洲大部分国家处于发展中,人们的审美正被发达国家的文化所引领,本民族的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正被边缘化,而博物馆式的戏剧、舞蹈无法使传承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形下,您认为在戏剧创作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

奥布里·麦勒(澳大利亚戏剧导演,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员、前任院长,澳大利亚国立戏剧艺术学院前任院长,以下简称“麦勒”):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重视。在欧洲,很多传统戏剧形式已经不存在了。二战后,我的老师努力收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并且运用这些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使一些传统戏剧形式保留下来了,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然后慢慢发展起来。戏剧是在这种要消亡的过程中被人们所拾起,重新开始繁荣发展。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有些喜欢这种传统戏剧形式,但有些观众可能更喜欢流行的戏剧形式。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也是传统戏剧消亡的原因。因为观众希望接受新的戏剧形式,但是戏剧家希望能够保护旧的戏剧形式。回到问题来说,有些戏剧学校希望把传统的戏剧融入到表演中,比如印度国立戏剧学院。但是,我们也关注把年轻一代的演员去向未来的方向培训和发展。所以,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就有了一个代沟,我们目前还不能很好地驾驭这两者,就现在的一些剧院而言,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保留传统戏剧形式,是因为他们需要挣钱去经营,需要去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所以,作为现代的戏剧学院,需要站在现代流行的戏剧形式之下,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传统戏剧元素,并结合当代的戏剧精华。此外,还要有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学校因为要面向未来,只能保留一部分传统戏剧文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在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上,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传统的戏剧形式或理念文化是一个民族固有、存在于内心的东西,如何让表演者愿意学习这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这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虽然有很多导演运用亚洲传统艺术形式,但还是不能承担起保护传统戏剧的角色。有剧院开始运用亚洲传统的戏剧形式,但是并没有去保护,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戏剧,在将来加以运用,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不知道未来什么样的戏剧形式能够有市场,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在中国,不同地区间戏剧形式也有很大差异,而这些戏剧形式也在慢慢消亡,如何复苏这些戏剧形式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我认为保护传统戏剧文化应该深入贯彻到每一个演员的心中。

记:作为一位西方人,您从印度到日本学习亚洲传统戏剧,在融入当地传统文化时,如何对待戏剧中文化差异性带来的困惑?

麦勒: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学者,在融入不同文化时能够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学习,需要真正的融入,而不是仅仅拿来用。很多年前,我尝试从外表上融入这些戏剧形式,比如我把亚洲的一些传统戏剧表现形式运用到我排练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比如人物的动作设计方面,但现在我不会这样做了,这些只是表象。现在,我会研究亚洲戏剧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概念,我创造了一些传统的戏剧培训方法,尝试寻找传统文化的戏剧理念,寻找如何保持传统戏剧的吸引力。我的建议就是要多和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交流。就像中央戏剧学院排演的美国百老汇歌舞剧《为你疯狂》,一定是要邀请百老汇的专家进行指导,否则这部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形式的交流就非常好,演员不仅仅要了解外在如何表现,而且通过与百老汇专家的交流互动,演员自身对这种戏剧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的看法。戏剧世界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将手伸出去试图握住对方的手,最后我们都能够拉起手来。戏剧形式能够得以保留,对学戏剧表演的学生来说,未来的戏剧市场将非常有趣,当然也会面临挫折,比如说,开始时会去模仿别人的戏剧形式,甚至会犯错误,但是要在错误中大胆地尝试。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亚洲国家学表演的学生是在全球的视角下进行学习,他们努力模仿西方戏剧,很少去关注亚洲戏剧。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慢慢脱离模仿,能够分辨好的形式与坏的形式。

舞台美术从不游离于戏剧艺术之外

记:艺术创作中常会谈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就舞台美术创作而言,舞台美术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创作个性,还要体现剧作的个性,您认为二者应如何更好地结合?

麦克·拉姆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原国际舞台美术家协会主席,以下简称“拉姆索”):作为一个舞台美术师,在创作中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剧场中的工作不是单独的个体工作,而是群体性的工作,所以,要与导演及团队中的工作人员达成共识,讨论这部戏在视觉上应该有什么样的呈现。在创作过程中,别人可能不太理解你的想法,会有摩擦和冲突。然后,需要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协调。比如,灯光师的工作是在服装等定下以后展开的,这时大部分创作都已经定型了,给灯光师的创作空间会比较狭窄,时间会很紧张,所以,这是个人与集体平衡的一个过程。

记:在当代的戏剧表演中,舞台美术大多追求高度抽象的极简风格,您认为哪种形式的舞台艺术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优势?

拉姆索:舞台美术极简化在全球是一个流行的趋势,偏写实主义的布景越来越少在舞台上出现,舞台美术极简化给灯光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灯光师的工作更加发挥出创作情景和气氛的特点。我个人偏向抽象主义胜过写实主义的风格,对于灯光设计师来说,这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就相当于导演的工作,灯光设计师用灯光的语言诠释这个故事,这也让舞台更加有故事性和情境性。

谈到优势,我个人偏好音乐剧的舞台灯光设计,因为音乐剧充满了动感、色彩和节奏,灯光设计和音乐的结合最为紧密,是按照节拍设计的。因为我经常看到很多戏,布景是不动的或是暗场后才移动。但是音乐剧不同,换景时的灯光也需要精心设计,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创意农业论文(6篇)
  • 下一篇:智能制造调查报告(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