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效;合理;层次性;建模;开放性
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实际上,学生探究活动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教师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一、高效的几何课堂应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教师给出的探究的问题,并不是对于每一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都得到或者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探究过程中如何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积极思维,这就要求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例如,对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一种方案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等的条件,这个问题比较发散,基础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改用分层设计(1):两个三角形满足一个条件时全等吗?这时大部分学生会想到,一个条件要么是一对角相等,要么是一对边相等,几乎所有学生都画出图形说明,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时教师再给出问题(2):满足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想到了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有三种,两边对应相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对应相等,引导学生具体确定条件进行验证,发现都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三个条件,有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一边对应相等,而两角一边与两边一角又各有两种情况。如此引导。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二、高效的几何课堂应重视建模思想,突破问题难点
几何图形,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图形构成,解几何题就是想办法使一般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并且用其性质去解决问题。人教版新课程九年级(下)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预备定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类问题可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型: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模型加以研究,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运用基本模型,发挥模型的功能作用
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识图是学习几何的基本功,识图能力强则解题能力则强。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习题,帮助学生分析图中的基本图形,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发挥模型的功能作用,从而突破问题难点。在证明线段成比例时,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模型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符合“A”型还是“X”型的,从而较快地解决问题。
2.构造基本模型,培养学生探索全新意识
许多比例线段问题是以四边形形式出现。学生往往感到难以下手。如果把问题中条件与结论涉及的线段描成粗实线再适当添加辅助线,构成基本模型,使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同时学生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三、高效的几何课堂还应重视适当地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几何课教学中,有些问题需要学生去探究,尤其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设计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如:对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性质的教学。通常有这样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学生跟着老师按步骤画。(1)画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2)连接任意两点的线段得三角形。(3)画出i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三条线交于一点?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再让学生思考: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圆?
方案二: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进行引导。
问题一:1.画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画出几个这样的圆?2.这些圆的圆心的位置分布是否有规律?让学生动手实践得出结论。
问题二:1.画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能画出几个这样的圆?2.观察并思考这些圆的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问题三:1.画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C,你是如何做的?你能画出几个这样的圆?2.这些圆的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关键词:曲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死点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14-01
一、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分析
1.平面连杆机构在实践中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平面连杆机构是由一些刚性构件用低副相互连接而组成的平面机构。由于低副是面接触,具有承载能力强、耐磨损、容易获得较高的制造精度等特点。因此,连杆机构在各种机械中应用广泛,如缝纫机、搅拌机、内燃机、牛头刨床、港口起重机、曲柄压力机等机器设备的主体机构均为连杆机构。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平面连杆机构”,也是劳动版技工学校通用教材《机械基础》中重点章节之一。作为将来从事机械行业的技校生来说,学好这一章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内容分析。本章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其中第二部分是本章的核心内容,重点、难点都在这一部分。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主要通过直观教学和演绎推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要点,本章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征、掌握曲柄存在的条件和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组成条件、掌握急回运动特性、死点的概念、顺利通过方法及死点的利用;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及其演化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提问、模型演示、启发、推理、总结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讲与练的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本章的能力目标是熟练地运用铰链四杆机构基本性质的知识要点进行机构类型、急回特性及死点位置的分析、判断。
4.重点难点分析。铰链四杆机构的性质是平面连杆机构的灵魂,只有透彻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才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这一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它包括三个内容:一、曲柄存在的条件;二、急回运动特性;三、死点位置。其中曲柄存在条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只有掌握好曲柄存在的条件,才能进一步推导出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组成条件,从而为学习四杆机构的演化打下基础。而曲柄存在条件的推导要用到初中数学三角形的知识,逻辑性较强,对于基础较差的技校生来说,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鼓励参与,激发兴趣。技校的学生往往对实践教学较为感兴趣,而对干巴巴的理论则提不起精神。针对这一特点,理论教学也应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章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制铰链四杆机构模型。由于不限制四杆的长度,各杆的尺寸由学生自定,所以做出来的模型有曲柄摇杆机构,有双曲柄机构,也有双摇杆机构。模型虽然简易,但很能说明问题。上课时互相交换观察,并结合学校现有的模型,师生共同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结论:四杆机构的形式有三种,即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这样,第一个知识点轻松拿下。
2.创设情境,启发教学。对于技校学生而言,初中毕业,从学校进学校,对机械知识一片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通过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演示,并运用联想类比、巧妙设问等等,创设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牵引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让台上台下互动,积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唤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在本章教学中我通过flas演示连杆机构在缝纫机、牛头刨床、飞机起落架等等机器设备中应用。通过曲柄滑块机构模型延伸讲解到单缸内燃机、曲柄压力机及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本章重点--铰链四杆机构基本性质的学习。
3.讲练结合,事半功倍。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其知所以然。在课堂上一定要将知识点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以便于灵活地运用。教学中可借助模型、flas的演示,用启发式的语言在黑板上演绎推理出曲柄存在的条件及其推论(即:四杆机构三种形式的组成条件)。对于急回运动特性必须讲清急回特性、急回特性系数及极位夹角的概念。讲清机构出现急回运动的先提条件以及急回运动的判断依据。对“死点”位置,要讲清“死点”的概念、“死点”出现的条件、表现、原因、具置,讲清机构有无“死点”的判断依据,还要讲清机构顺利通过“死点”的方法和“死点”位置的利用。
判断如下四杆机构的形式。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并得到积极的、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能立刻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得到矫正性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这样讲、练、评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对加强教学效果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无疑是个有力的推动。有的教师认为现在课时很少的情况下,教师课堂上尽量多讲,学生课外再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挤掉学生课堂上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以为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实际上是欲速不达,这样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除此之外,本章的其他两个重点内容急回运动特性和“死点”位置均须在课堂上安排练习。
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课后再做少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习题,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又不要过多地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选题上多下功夫。所选习题要涵盖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对基本概念加深理解和记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获得了解题技巧和技能。所以,选题并不是简单地去掉几道题,而是要精心设计,达到最优化习题选配。
由此,通过合理分配课堂上讲、练时间的比例及合理、及时安排课后练习,使教学活动紧凑、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目标顺利地达到。
4.归纳总结,指导记忆。在演绎推理的基础之上还应做好归纳总结、理清思路。归纳总结出简洁、易记的结论以便于学生记忆。
记忆是积累知识的必由之路,只有将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才能灵活应用,才能使学好机械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的生产实践服务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归纳总结,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记忆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三、结束语
在本章的教学活动中,本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不外乎五个字,即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路线直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师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
[2]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罗俊.机械基础教学中的讲练记浅探[J].读与写杂志,2008(1).
1.要把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上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而不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会直接去复习重点而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心理统计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解基础概念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把握的基础上,是对基本概念的整合与深入,如总体、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基础概念是房屋的地基,重点、难点如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是房梁,地基与房梁都很重要,不能拆开,心理统计学的这种特点是由统计学科的逻辑性决定的。在心理统计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很好,最后的考试成绩却不好,理解的也不好。经总结发现这些学生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课堂上的所谓“表现好”只是记忆的表现,知识没有经过加工进入长时记忆,从而产生了一种学生在课堂上好像是对知识理解很好的假象。所以在心理统计学的课堂上,学生一定要放弃在高中时只重视重点、难点那种学习方法,要把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打好。
2.加深对统计符号的记忆与理解心理统计学也是一门符号学,对不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记忆与理解是很重要。心理统计学课程越到后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专业术语越多,用符号也越多。如果学生忘记了前面学习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后面的课就听不下去。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统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时要放慢速度,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中来,对后面的教学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注重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使用的条件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心理统计学问题时,经常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使用什么统计方法。如在解题时学生经常不能判断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关样本t检验。究其原因还是对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样本t检验的使用条件不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各种统计方法使用前提条件的重要性。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什么心理统计学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体现。
三、注重及时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