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强化地震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地震应急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抵御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二、工作任务
(一)科学制定《市区防震减灾规划》
按照《市防震减灾规划》(市政发118号)的要求,尽快制定《市区防震减灾规划》,科学分析我区防震减灾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明确未来5年和“十二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努力做到与全区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相衔接;进一步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投入力度,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防震减灾工作配备车辆、通讯设备等地震应急装备;同时,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重点项目中涉及我区项目任务的落实,加大专项投入,保证重点项目资金投入落到实处,确保所承担的项目尽快启动实施,如期完成。
(二)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不断强化地震监测人员、地震救援人员等防震减灾人才队伍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地震监测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防震减灾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强地震救援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做好地震监测和预测预警工作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针对未来我区的震情形势,全面做好震情监视、跟踪和预警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管理,定期维护台站设备仪器、设备,保障仪器、设备稳定可靠运转,及时捕捉、处理、上报各类地震异常信息,为震情趋势判定和快速响应提供基础保障;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将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充分利用全市地震监测资料,组织进行综合分析预警工作,并及时地震预警信息,提高我区整体分析预测水平。
(四)增强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有关部门要协助做好生命线工程、易燃易爆工程以及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重大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重点提高办公、商业、住宅区和城市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对“城中村”改造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把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关;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要严格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加强对农村民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有关部门要编制农村民居工程建设规划,为群众提供农村民居技术和信息服务;支持农村民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乡村公共设施、三层以上农村民居、有政策性扶持的灾后恢复重建和移民搬迁的农村民居,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提升我区农村防震减灾能力。
(五)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要求,各乡街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检查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广场、学校运动场等场所,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自身能力建设,配备车辆、通讯设备等地震应急装备,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综合应急能力。
(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加快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示范点建设工作,结合《防震减灾法》,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地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继续推进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加强对各学校中小学生防震科普教育,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地震发生时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工作分工
各乡街负责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辖区地震应急工作,结合本地区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特点,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做好灾情和紧急救助情况上报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救援,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维护辖区秩序;配备一定的车辆、通讯设备等地震应急装备,提高防震减灾应急处置能力。
区发改委负责将抗震设防安全性审查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审批条件,没有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立项手续。
区科技局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制定《市区防震减灾规划》,并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每五年对《市区防震减灾规划》进行一次科学合理修编;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工作,及时维护地震监测设备和仪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三网一员”体系,强化群测群防工作;组织防震减灾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组织大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群众自救能力;协助有关部门编制农村民居工程建设规划,做好生命线工程、易燃易爆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抗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贯彻实施《地震科技发展纲要》,加强与驻区高校联系,加强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增强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
区财政局负责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和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为防震减灾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车辆、通讯设备等地震应急装备;确保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经费落实到位。
区建设局负责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安全性审查;完善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应对保障能力;编制农村民居工程建设规划,指导农村房屋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工作,引导群众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开展民居建设;指导做好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
区民政局负责组织查灾、核灾、报告灾情,统一灾情信息;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灾民的紧急转移安置、农村灾民毁损房屋重建和灾民生活救助工作;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工作;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区教育局负责教育机构建筑物抗震性普查工作,指导教育机构完成抗震设防;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和演练;收集、汇总学校校舍损毁情况;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组织指导灾后校舍的恢复重建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医疗卫生机构建筑物抗震性普查工作,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抗震设防;指导做好灾后医疗救护和抢救伤病员工作,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
区交通局负责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抗震性普查工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并指导交通枢纽完成抗震设防;修复被地震损毁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保障交通运输畅通;运送抢险救援人员、伤病员和救灾物资设备。
区文体广电局负责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抗震性普查工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并指导完成抗震设防。
区应急办负责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检查制度,督促各项防震减灾措施落到实处。
学校防震知识
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在熟悉学校周围地形、环境基础上,可进行防震演练活动,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教室的疏散演习,自救、互救练习等。演练活动时间要短,疏散、撤离要快,才能达到避震效果好的要求。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应经常在课堂宣导防震常识,并教导学生避难事宜,举行防震演习。
1.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4.地震时如在室外,远离建筑物。
5.地震时如在行驶中之校车,应留在座位上勿动,直至车辆停妥。
地震小常识
1.什么叫地震?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
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地震来了怎么办
1.是跑是躲不要犹豫
一次地震,从人们感觉震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通常有十几秒钟的时间间隔。经验告诉我们:震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的好办法,这处办法尤其适合处在楼房内或人多场所的人。如果你住在平房,迅速跑到室外避震也是可取的。但是,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遇。
2.采取正确的姿势
躲避地震时要尽量降低身体的重心;蹲下或会下时,要尽量蜷曲身体;趴下时要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条件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入口、鼻,条件允许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3.寻找安全的地方
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远离建筑物空地。在室内,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比如:楼房中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家中牢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内承重墙角;教室的讲台、书桌下;商场书店的结实柜台、室内立柱附近;影剧院的排椅下;工厂车间内的机床、大型设备附近等。
4.震后迅速撤离
地震发生之后,受损的房屋是最危险的场所,一旦震动停止,要马上撤离。如果是在家中遇到地震,在撤离前要灭掉明火,关掉煤气,切断电源,防止火灾发生。
5.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等。
看过学校防震减灾知识”的人还看了:
1.学校防震减灾的应急预案
2.防震减灾知识题库
3.防震减灾安全知识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研究部署,把具体事务纳入年度工作安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进一步强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全力构筑防震减灾综合防御体系。
二、突出重点,精心组织
(一)认真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镇政府根据县人民政府修订后的《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结合实际,组织修订和完善《预案》。《预案》中需明确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等重要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及各区域、场所负责人员;行政机关要明确办公楼、会议室、食堂等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学校要明确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医院要明确门诊大楼、住院部、食堂、会议室等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完善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避险相关措施;《预案》修订完善工作应结合应急避险演练同步实施,以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大演练活动。
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部署,“5.12”前后将组织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大演练活动。制定具体演练方案,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各种应急标识标牌,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添置必需的装备和设备,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演练结束后,及时将活动开展情况以书面形式交防震减灾局。
(三)全面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抓好农村村民新建住房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村民新建住房应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集中连片修建。村民建房前必须先向镇人民政府提出《村民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申请》,并按照《省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图》确定建房施工设计图,选择经镇住建部门培训并取得资质的施工人员和队伍。镇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镇防震减灾局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批复,经镇防震减灾局批复后方可施工。
一、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科技(地震)、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民政、卫生、教育、供电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办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科技(地震)局办公,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各相关部门要针对防震减灾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分类指导,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二、不断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采取举办地震科普讲座、地震知识竞赛等方式,以农村广大民众和青少年为重点,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的氛围。县地震、教育、住建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并会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县广电部门要策划制作防震减灾和地震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专栏节目;县地震部门要依托现有资源,建立一个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和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做好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提高地震防范综合能力
(一)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县地震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地震观测台、地震前兆台和地震宏观观测点的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批地震宏观观测点,解决地震宏观观测盲区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地震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对水库、江河堤防及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监测,逐步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二)切实加强群防群控工作。县地震部门要会同各乡镇加快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测、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三)深入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县地震部门要会同县住建、交通运输、发展改革等部门,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全面提升城乡各类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要迅速公布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并将其作为建设项目审查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中,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要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新建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县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加强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
(四)大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县地震部门要会同各乡镇,采取每年在全县建立1个以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在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时,各乡镇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并加强与县劳动就业、地震部门的联系,组织农村民居工匠培训和村民抗震知识培训,提高农居建设施工质量和村民防震意识,使农村抗震民居比例大幅度提高。
1、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县科技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等十八个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防震减灾局,具体负责活动安排和日常工作协调、地震救援工作队伍的管理工作。
2、成立了县防震减灾局。根据省编办《关于市、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要求,县编委下发了《关于成立县防震减灾局的通知》文件,单设防震减灾局,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8名,领导职数1正1副。到目前为止,新的机构还在组建之中。
3、加强了“三网一员”队伍建设。我县16个乡镇均设立了乡防震减灾联络员,村级设立了科普知识宣传员和地震观察员。初步建立了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的“三网一员”队伍。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落实,有利于做好灾情的监测预报,有利于灾害的预防,有利于灾害的紧急救援。
二、地震科普与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1、利用“5.12”、“7.28”、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走村入社宣传教育“三百”活动等有利时机,结合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在城乡社区和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防震减灾学习宣传活动,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深入人心。同时,县局所有工作人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携带《地震防护常识》等大量相关科普宣传材料,实地走访了莲塘镇、向塘镇各居民社区居委会,莲塘二小等防震减灾示范校和地震安全示范村。通过设立科普知识咨询台,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分发宣传材料,张贴横幅标语等方式,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下乡入户。
2、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今年“5.12”期间,在莲塘二小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市防震减灾局局长饶绍清,县委常委、副县长,县科技局局长,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明华,县地震局副局长陈恒舜观摩了莲塘二小三个年级共300余名学生参加的小学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和自救互救包扎演习。
3、建立了地震科普体验馆。在省市局的关心和帮助下,2011年底,凤凰沟景区建立了一所地震科普体验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内有地裂、电闪雷鸣、房屋倒塌、刮风树倒、火山爆发、桥梁断裂、山洪爆发、屋内地震等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一系列场景模拟体验,并配有地震自救小屋、3D影院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长廊。截止到今年10月份,受科普教育人数达到30万人次。
三、地震工作基础数据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工作
1、编制了《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地震了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了县、乡(镇)政府、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并建立了《预案》备案制度,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完善了地震工作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今年,我县被选为国家社会服务工程农居工程服务点。针对此次试点工程,全局历时2个多月,下到全县18个乡镇,联合县统计局、财政局和城建规划局等有关单位,实地详细调查了全县每个乡镇的人口、经济、地质环境、农居工程、历年地质灾害情况等相关数据。另外按照省地震局的要求,今年10月份又继续开展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我县电力、水库、医疗、交通、应急联络等震后应急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四、“九个一”工程建设工作
1、设立了行政服务窗口。地震行政审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地震工作窗口,设有专职办事员一名。同时,完成了地震审批在县政府统一电子政务平台试运行工作,并为中核集团在我县黄马乡涂洪村的核热能项目、向塘镇向塘物流园项目提供了相关地震、地质数据材料。
2、建立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组编5个大队,11个中队,共有队员138人。主要任务是当发生地震灾害、自然事故灾难、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事件时进行应急救援。
3、加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县应急避难场所为澄碧湖公园,占地1500亩,分南北两苑,疏散面积约占408亩,可容纳45000人。今年完善了疏散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了三个卫生间,通水通电到位,添置了大型电子屏。
4、建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莲塘四中、莲塘二小两家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莲塘三小、莲塘一小两家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科普宣传示范学校。
5、建立了农村居民安全示范村。镇村为我县的地震农居安全示范村,村新规划的村落全部按照七度六级抗震标准设计建设,现有独栋别墅54户,联排别墅54户。
6、新增了地震宏观观测点。我县在镇村设立地震宏观信息观测点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向塘镇新村下付自然村、乡张坊村第六小组、莲塘镇揭家村、风沙土地综合开发实验站、省凤凰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五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7、地震灾情速报网。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灾情速报网。
8、配备了地震应急车。目前地震与人防合用一辆应急救援指挥车。车上配备卫星视频通讯系统,可满足在应急救援情况下的指挥通讯需要。
9、公开了咨询电话。面向社会公布了一部地震咨询专用电话,电话号码是——85726198。
五、防震减灾规划和工作经费
2、灾难是人们预测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防止和地震造成的伤害,与其惊慌或者呆呆地等待救援,还不如全力自救。
3、我认为,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静,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不能失去理智,不要恐慌,这一点尤为重要。
4、其次,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等第一轮地震波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减少人员伤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亦可转移到有房梁或柱子的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墙角处、厨房、卫生间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能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5、第三,千万不要躲避在门窗附近、楼梯口等承载力不够、容易垮塌的地方,不可在慌乱中跳下去或拥堵,不可以在楼房、电杆等附近逗留,防止高空坠物伤害。第四,平时要保持楼梯、走廊等通道畅通,不可以在过道上堆积物品,影响紧急状态下的逃生。第五,在熟悉了各种自救措施后,政府单位、学校、工厂等人员密集的单位要组织防震自救演练,使书面自救措施知识经过训练,得以熟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