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例(3篇)

时间: 2024-04-28 栏目:公文范文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

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陶瓷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我国的陶瓷不仅造型多样、色泽丰富,而且制作工艺精湛,是从我们古代灿烂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新石器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但当时的陶器较为粗糙而且制作不精良,其主要以灰陶、黑陶、彩陶等品种为代表。商朝的陶器,在样式与种类上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还是以灰陶为主。而且在那时候,慢慢地已经有一些专门烧制灰陶的小作坊开始出现了。周朝陶器得到重大发展,其陶器的使用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盛放物品的器皿,而开始将其应用到建筑方面。随后,陶瓷的结构与规模开始逐渐扩大,陶瓷制品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此外,将陶瓷制品用来作为祭祀以及殉葬用品开始成为了习俗。到了秦汉时期,陶器得到迅速地发展,不仅陶器的加工技术逐渐纯熟,而且陶器的造型与图案也变得十分生动活泼、优美多样,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隋唐时期,陶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白瓷也出现了。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达到成熟的境界,这意味着真正的瓷器时代到来了。唐三彩就是当时唐代的作品,享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可见其艺术价值,它足以堪称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中的精品典范。陶器制品在我国宋展达到其鼎盛时期,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样式多种多样。在当时,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窑场,甚至很多瓷窑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盛誉,而定、汝、官、哥、钧就是这时期最具典型代表的五大名窑。元代时期受当时战乱的影响,瓷器制品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打击,虽然相比于宋代有一定的衰落趋势,但在其制作工艺上仍有一些新的创新与发展,比如这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和釉里红等新陶瓷品种的出现以及彩瓷的大量流行等等。到了明代,我国陶器制品的发展又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则以白瓷为主。这个时期瓷器的造型极为丰富,前期的青花瓷造型敦厚凝重,中期的瓷器制品主要以碗、盘、瓶等为典型代表,显得较为轻巧俊秀,而后期的瓷器品大量满足了人们在宗教习俗活动中的需求,以宗教用品中的烛台、香炉为代表。我国陶瓷工艺在清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时期,其陶瓷制品制作精细,纤巧华美,并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紫砂、黑瓷等一些新的陶瓷品种。这个时期不仅景德镇的官窑,就连当时各地的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在陶瓷制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成就。

二、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的体现

陶瓷雕塑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种,其主要史采用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为材料,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模印、镶嵌以及镂、捏、堆塑、雕刻等多道复杂的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而成。根据陶瓷作品的不同用途,可以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且又具有其特色的陶瓷作品。艺术家常常借陶瓷雕塑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借以反应当今社会生活的现状,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1、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雕塑品就是艺术家们把自然对象运用不同的雕塑工艺将其美化改造后转化为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作品,有可能转换后不一定完全保留其本来的面貌,但却一定会着重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典型面貌特征。陶瓷雕塑也亦如此,它也不完全是对自然对象的单纯摹拟,而是将自然对象其本身具有的自然美或者所隐藏的内涵美以较为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陶瓷雕塑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大概可以概括为写实和意象这两种形式。对于写实的作品来说,它更加要求作者忠于自然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是完全对自然对象的照搬,而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基于对自然对象的形体结构及特征等理解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归纳概括,再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准确、丰富、生动且如实地将其艺术形象塑造出来,从而传达出作者内心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在我国传统的陶瓷雕塑中,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很受青睐,其对自然对象的细节刻划极为深入,更能给人一种逼真、细腻而朴素的自然美的享受。与写实雕塑相比,另一种意象形式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更加突出作者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提炼这一方面。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对自然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进而对其进行大胆的提炼,甚至对自然对象进行夸大概括,作者有意识地不受其自然形象的约束,把握其本质性的特征使其保留下来,刻划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意象作品的塑造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陶瓷雕塑这一门社会艺术,之所以它不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经久不衰,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每一个陶瓷雕塑作品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内涵及其魅力价值,人们可以从中体会与感受到美的存在,甚至透过作品寄托自己的情感。形体美是陶瓷雕塑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雕塑讲究地是通过均匀的比例以及严谨的结构塑造使作品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带来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而材质美是陶瓷雕塑的又一大艺术魅力。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其形体造型上的视觉冲击,选用精美的材质也尤为重要。在陶瓷雕塑过程中,选用材料本身的质感、色泽及图案样式会直接关系到雕塑时所采取的格调以及塑造加工方式,对塑造出来作品的审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漫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陶器材质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体现出处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因此,在陶瓷雕塑创造过程中,只有在追求形体与材质的完美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塑造出更加生动、更加完美的陶瓷雕塑作品,作者所赋予作品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出来。

三、结语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

自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以2.3亿元登峰造极的天价震惊世界以来,本来就已热得很的国内收藏界掀起一轮更为波高浪涌的潮流,历史上,陶瓷收藏与交易从来没有得到像今天这样大众化的认同,各地艺术品市场简直成了地方经济增长点,各地电视台争相录播有关艺术品收藏的节目,电视画面上人潮涌动的“亮宝”场面令人惊叹。

这种带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商业现象,“老的”两个字成为最令人兴奋的刺激,一朝变富的梦想如影随形地跟随市场上忙忙碌碌的人们。潮流里的东西往往具有可怕的指向性,国内艺术品市场过于热衷古代陶瓷,动辄“元青花”、“清三代”,弄得赝品遍地,处处是假货,但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寻寻觅觅,只有很少的人把目光移向当代中国陶瓷。其实,中国当代陶瓷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个时期,它所需要的只是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认可。

具有同样意义的是,面对备受追捧的古代陶瓷,当代瓷艺还有多大突破空间以及如何扭转世人厚古薄今的偏颇?

大众往往总被震撼性的社会事件所牵引,像“鬼谷子下山”以及其他上亿元古代陶瓷拍场事件的发生,成为万人钦仰的财富传奇,对市场的引领简直是不可扭转的,而中国当代陶瓷是在静静地等待那样一番震撼性的社会事件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对于陶瓷艺术家,还是收藏者、投资者,都是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有所作为也许正是这一地带的最佳选择,而一旦市场一跃而起,很多事和很多人都来不及了。

无论是对于收藏者,还是瓷艺家目前都是一个积蓄能量的好时候。

对于陶瓷艺术家来说,作品社会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途径,一头联系着艺术家的趣味,第一头联系着市场的趣味。中国当代陶瓷远比不上绘画界那样有多种展现机会,展览会、报纸杂志、专辑等传播媒介都不乏绘画的身影,而当代陶瓷制品的传播机会要少得多。从表面现象看来,绘画是“展多于卖”,陶瓷是“卖多于展”,很多高端陶瓷新品都轮不上有社会展示的机会就被人买走庋藏于私人空间。“卖多于展”给陶瓷艺术家带来的弊病,是作品社会性的实现过程狭窄进而带来的审美讨论相当清冷。所以,对于陶瓷艺术家来说,知音在买家那里,而对于画家来说,知音在观众和读者那里。从这个基点出发,陶瓷艺术家的知音比之画家更难寻。

新瓷新翻杨柳枝

新瓷也同样比不过老瓷的传播力量。尽管元青花罐没有一件在中国人手里,但几乎所有瓷器爱好者无不知晓它们的风采和传奇故事。说起明清两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特色,很多人如数家珍。各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大拍中的古代陶瓷被整个陶瓷收藏界所关注,就连拍卖图录都有许多人收藏,在家中反复欣赏研究。而新瓷就难有这样广泛、深切的关注度了,它们一般只在小范围中被人知晓,社会关注度大打折扣。

我们当下的社会关注过多地集中在收藏品商业意义上的升值以及与此相关的真伪鉴别的纯技术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器形特征、瓷胎致密度、色彩饱和度、款识、完整度等,而对作品的纯粹艺术性问题则置于一边。

但彼处的忽视正是此处的空间。中国古代瓷器自明朝以后偏重器形和装饰性图案,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程式化,而对比较纯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探寻几乎停滞,一切以皇帝一人之喜好为旨归。像元青花罐那样以历史和文学题材为表现内容的作品,在明清两代已不是主流,反以装饰性图案层层叠加为能事,在非常狭窄的视野里刻意求工。这其实是一种艺术美学追求的倒退和反动。明清帝王的艺术欣赏水平非常有限,比之唐宋,不啻霄壤!如果说这期间也有所松动,那是在制作外销瓷时为着适应海外文化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改变。当代陶瓷艺术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在“补课”。幸运的是,再没有御窑“指引方向”,陶艺家们所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作为艺术家,陶瓷的创作空间从未有今天这样自由广阔,他们在满世界地寻找知音,通过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灵魂在哪些方面跃动。

再没有比青花更具典型意义的瓷艺了,青花极像绘画中的纯粹水墨画,仅以单一颜色表现世间万象。同时,也再没有青花那样受着单一色彩的局限,需要有更大的突破来营造新的意象元素,站在更难的基点上“听唱新翻杨柳枝”。

在新的趋势中,花边纹饰早已被弃置不用,青花陶瓷作品更加接近绘画,以瓷为纸,以青花料水为墨,创作当今时代的瓷作。比之粉彩、五彩等,青花的表现手段显然狭窄,因此也更加考验艺术家的水平。在这方面,青花分水技法的用武之地显现出来。

“青花分水”大道至简

青花分水技法古已有之,宋元时期即有作品使用,但使用面积远没有今天这样大,往往表现在纹饰和小幅画面上,画面形象也大多需要勾边。类似绘画中的不用勾边、直接铺陈的大面积写意手法,是青花分水在现代瓷艺中显示出的艺术水平。

这一手法的突破是从现代陶瓷大师王步先生开始的,他在20世纪打破传统陶瓷繁文缛节的构图方式,借助水墨画手法,以简洁画面为瓷界带来清新风气。王步是一位全能瓷艺家,与著名的“珠山八友”处在同一时代而稍后,他的兼工带写的青花手法独步一世,取得巨大成就,作品在当今拍卖市场的价格处在最高等级,但他对后世最大的启示和贡献,是开启了文人瓷艺的时代。瓷界中有王步,相当于画界之吴昌硕、齐白石,他们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同时也都深刻影响了艺术世风。

往往被人们忽略的,而且比之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更重要的,是瓷艺文人格调在帝制崩溃以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陶瓷工艺性大于艺术性,人文内涵先天不足,元青花罐之所以被世界所重视,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画面人文内涵远比单纯以琐屑线条图案为中心的明清青花陶瓷来得深厚。

可喜的是,当代瓷艺家已经在研究、探索瓷艺的人文内涵。

青花分水手法是以青花料水在瓷胎上绘画,但笔毫并不接触胎面,而以笔引导料水蔓延,从而绘出所要的形象。青花分水所绘的不是线条,而是“面”,“面”的核心部位与边际部位产生浓淡渐变,从而生出艺术形象的立体感和光感,非常类似水墨画中的“墨分五彩”。在这个过程中,料水之浓淡、运笔之疾徐,都决定着形象的呈现效果,所需技法绝非一日之功。青花分水要求一笔成功,不用复笔,与绘画中的泼墨法极为类似。

青花分水技艺所能开拓的艺术空间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应该说,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尽头。起码可以这样说,写意中国画有多大生命力和探索空间,青花分水也同样具备。它所能够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充盈东方审美味道的艺术语汇,它的最高艺术成就是诗化的意境。

青花分水效果具有曼妙、迷蒙、虚静、含蓄、古淡、清雅等风格趋向,它以少胜多,在貌似极其简化的手段和画面中表现创作者的意趣,比之彩绘等其它手段更接近道家美学神髓,是“大道至简”观念的艺术体现。但这种“简”中需要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所以但凡青花分水艺术家都同时也在粉彩、新彩、雕镂以至综合艺术手段方面都有精湛表现。对他们来说,传统工艺的掌握,是进行艺术创新的前提。由繁至简,才能更有可能以少许胜多许,才能“一笔见分晓”。

清雅是现代青花分水一境界

现代青花分水发展至今,已是第三代年富力强的传人挥洒艺术才华的大好时代。瓷都景德镇能够熟练掌握这一绝技的陶瓷艺术家中,王步先生的直接传人为现在仍在进行创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先生,第三代传人则为数众多,他们在青花分水大旗下又各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其中黄景锋先生是一位表现卓越的优秀传人。他的作品潜藏着自己对格调、境界的追求,面对黄景锋先生的创作,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清雅”。

艺术是在比较中一见高下的,黄景锋先生的作品,让人入眼的第一印象就感觉青花色彩明澄清澈,画面如水洗一般涤尽冗余,绝无混浊滞重。事实上,色块越清澈,难度越大,这可以视为考察青花运用精湛程度的一个标尺。在黄景锋的作品,物象明暗变幻极为自然,层次极为分明,画面极为简洁,他通常偏爱水鸟、莲荷等意象,营造出超然世外的意境,脱尽尘俗,纤尘不染。

所有的艺术家都苦索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于瓷艺家而言,人物、花鸟、山水等等都应是自己能够调动的艺术形象,而往往只有其中的某些特定形象最适宜表达自己意趣,他们藉此与世界对话,寻找自己的艺术知音。对于黄景锋先生而言,他把自己的气力集中运作在他的花鸟形象中,但并不是重复前人笔下的花鸟,而是契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创造,用自己的方式与时代对话。经过多年探索,他的瓷艺已获得成熟定位,在首届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中,《竹节》皮灯荣获特别创作奖,《秋韵》宝珠瓶在第二届国际陶瓷作品大赛中又荣获创作奖,《梅花鹭鸶》入选“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评比设计与展览”优秀奖,还有其他作品多次获奖,并有两件作品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肯定。他有时也融合颜色釉和雕刻等其他手段,以青花为主要构图方式,让作品呈现现代绘画元素,美感更加丰富。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对一个技法娴熟的瓷艺家而言,不断拓展作品的人文内涵是最重要的功课。黄景锋对陶瓷艺术有着深入精辟的思考,他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诉诸专业媒体,近年有《青花与综合装饰》《浅论青花装饰在陶瓷艺术中的作用》《论综合装饰在陶瓷艺术中的视觉意义与发展》等论文在景德镇陶瓷理论刊物上发表。2013年4月,经过严格评选、公示程序,首届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定,黄景锋先生名列其中,可谓实至名归。

新瓷须得慧眼识

很多这样的瓷艺家都处在纷乱喧嚣的市场掩盖下,需要陶瓷热爱者悉心去“淘”,去发现。

当代陶瓷艺术家用各自的方式去体悟这个时代,用自己的作品与时代对话,与欣赏者对话,去接近同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修养、个性倾向相契合的人群。在这个基点上,与其说是出作品,不如说是在会知音。陶瓷作品如山似海的当下,寻找知音是真正的瓷艺家最真心的快慰。

评价一位或者一代艺术家的最好方式,是把他们置于远一些的位置,放在艺术史框架中去衡量,看他们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如果有人能够提供具有新鲜感的东西,提供充盈个性的东西,提供前人所无的东西,那就是对艺术前进步伐的推动,也才会是真正经得起历史和市场检验的珍品。而从收藏者的角度来说,发现那样的东西,葆有那样的东西,才真正是一个理性清醒而非盲目跟风的文化热爱者。

在人潮涌动的收藏大军中,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不假思索”的大批拥趸者,因为那似乎更“安全”,只有另辟蹊径的收藏者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寻索。“知旧”是重要的前提,“赏新”则是独特的发现。收藏史上,总有少数人不怕自己归为“小众”,勇为人先,自走独木桥。陶瓷收藏者之中,已有那么一批“小众”热衷寻“新”,他们与新瓷创作者在默不作声中遥相呼应,成为促进新瓷发展的坚实力量。在北京一些高档瓷艺展成交易场所,专门有陶瓷艺术爱好者俱乐部进行活动,部级、省级艺术大师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秀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传布着当代艺术的最新魅力,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出新,已使陶瓷新作呈现传统瓷艺无法比拟的美感,令人惊异,甚至震撼。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从“珠山八友”为开端,逐渐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陶瓷的新路,这条路上的风景已经灿然斑斓。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篇3

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季拍卖会以41.96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了国际拍卖行在亚洲历来最高总成交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嘉德(香港)2013秋拍总成交额突破5亿元港元,而保利香港也以总成交额9.89亿港元收槌。面对香港苏富比率先掀起的亿元大潮,其释放的市场信号是否会成为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风向标?

艺术品中的文化价值很重要

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屡创新高,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其指标性意义,而最大的意义则来自于大家对文化艺术的认知,这是我个人观看这场秋拍的感受。文化涉及到文物或作品的文化内涵,比如以1.4124亿港元成交的明代“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大家都只爱讲它是明代宫廷的青花碗,但有一个前提,它是“明代成化”的。“成化瓷器”是明代淡雅艺术审美的巅峰,品位是最高级别的。因此,这次的“宫盌”能拍出如此高价,绝对是物有所值,甚至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文化价值在艺术品中的客观显现,这是很重要的。

在经历了两年的低潮,或说两年的调整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势头有所上扬。这也透露出一个信号,今年内地秋拍将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可能会出现小的高潮,但不会有大家预想的巨大波澜。

中古陶瓷是关注的重点

今年秋拍有不少特色专场推出,除了嘉德首推的“大观夜场”和“油画拍卖”、保利香港推出的“当代水墨拍卖”外,苏富比、保利、嘉德、宝港四大拍卖行都开设了中国古代陶瓷专场,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板块。

由于国内有“不能拍卖文物”等特定的政策法规,中国古代陶瓷处在一个没有被藏友深度认知的位置。中国古代陶瓷特指早于明代以前的陶瓷,也叫中古陶瓷。中古陶瓷在今年的香港秋拍中都是作为主要的推荐点,可它的成交额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火爆。事实上,中国古代陶瓷一直以来是国外艺术收藏和投资很重要的一块。可以说,相比1亿多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中国古代陶瓷的实际价值会更大。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一个国际艺术的认可和国际艺术投资的指向,这才是“风向标”。无论从买方、卖方市场,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领域。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一课文鸿门宴原文及翻译(6篇)
  • 下一篇:小学生自我介绍作文(1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