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物理阅读教学指导
学习物理的一个主要困难是,他们不会也不习惯阅读物理材料。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验,我对这一点很是认同。特别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物理"。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材阅读,谈些粗浅的看法。
1.加强物理阅读的学法指导
初中学生在初二才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和物理教材特点缺乏了解。物理教师为了上好课,必须认真专研教材,要深入地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和编写意图。初二学生很多把物理学习等同于数学学习,只注重做题,习惯从公式出发去解决一切的问题。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定性表述与数学的定量表述相结合,初中物理尤其以定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学(单纯的数量,空间的关系)中的某些概念与规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物理教师要注重物理学科与物理教材特点的教学,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自己编写的讲义不断渗透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
在物理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了解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上通常运用了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和图像语言。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尤其是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文字表达,用词都十分严谨。例如:"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此处"密闭","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传递"是科学反映液体中压强传递规律的关键词,不能随意改动或精简。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常常用数学语言表示,如:速度表示为v=s/t,物理练习更是大量用数学语言来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指出,在阅读这些数学语言时,要明确符号的物理意义,要懂得公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物理公式涉及的物理量还都有一定的单位,物理公式都有它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把物理公式当作纯数学公式来看待。物理学规律还常常用图像或图表语言来表示,既简明生动,又形象直观。例如:一幅萘的熔解和凝固图像,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内容。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像――纵横坐标各代表什么意义,坐标所选用的单位,图像的递增(或递减)情况,图像的起讫位置或图线的变化趋势。所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我不断要求学生学会看懂上述三种语言表达,并会将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互译。从内容结构上看,物理教材总体说来是以概念和规律的论证,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材料,我要求学生思考物理概念为什么要引出,是如何引出的,有哪些应用,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浅析阅读教学的一些特点
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笔者根据自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及反思认为,物理阅读有以下一些特点:
物理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物理术语,物理量及其符号,并能根据物理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中间要用到的逻辑思维特别多。所以,物理阅读需要"细嚼慢咽"。
物理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高度概括和准确性,每个物理概念,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阅读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字词,所以,物理阅读的速度一般不能太快,要求做到认真细致,不能像阅读一本小说,可以跳跃无趣味个章节段落,阅读时还要能不断领会其含义,对于新出现的概念等一般不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物理阅读一般还是写、练的过程。首先物理阅读中需要记忆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比较多,书写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其次由于物理教材编写的缩约和推理、运算过程的简略等特点,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论述"跨度"较大,因此阅读时,需要写写练练增强内容的连续性,以便阅读得以顺利进行。
物理阅读需要思维灵活。高度概括精确的物理概念、规律,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效的做法,是能把阅读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物理阅读通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3.对阅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些思考
3.1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阅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素质上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传统的"一次教育"必然被"终身教育"所代替,"应试教育"必然被"素质教育"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阅读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评价乃至创造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口、手、脑并用,所以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是学习的自身规律,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及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把"现象与道理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3.2在方法上要进行物理阅读的指导。教师应该考虑到物理阅读的特殊性。物理教材不同于文艺作品,在进行阅读时,学生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开始阶段,教师应当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甚至可以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一般来说在物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⑴要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⑵要明确这些物理现象、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⑶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⑷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物理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解决,进而使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学习规律。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对于《观潮》《鸟的天堂》与《火烧云》这三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掌握自然景物的描写规律,掌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技巧,我先让学生将这三篇课文都阅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归纳了这三篇课文的写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品读课文。如《观潮》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体会到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采取横向分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开拓其思维能力
拓展阅读是实现知识延伸的主要途径。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可以丰富知识积累,同时还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拓展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增强学生阅读自觉性,开拓其思维想象空间,增强其思维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再阅读一些《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三国时期的故事背景能够有所涉猎,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
三、鼓励学生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其合作精神
在让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学习沟通与交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或群体性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的方式可以为辩论式、汇报式、展示式、采访式等,交流的内容可以为学习方式、学习体会、学习成果等。
比如,在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找到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或诗词,然后以小组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节活动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懂得了要珍惜时间,还培养了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了在合作中达到共赢的意义。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师生交流活动,以便教师在师生交流活动中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得到及时的弥补,自主学习的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使自主学习的成果得到共享,进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对学生实施分层训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横向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和相似学习规律性的课文组合在一起,然后再将教学环节进行细化。在教学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的目标细分,以使学生在每一环节的学习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比如,在学习课文《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将阅读活动分成初步感知、深入感悟、赏析积累与写作运用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阅读目标都是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展开的。在初步感知与深入感悟环节,教师主要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理解,如扭、窜、伶俐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课文表达的主旨,在赏析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积累,同时学会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关键词:中学化学;读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4-001
一、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读懂教材、掌握化学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方法少,效率低,因此教学中须加强指导。
1.分类指导
各类化学教材都有其知识结构和体系,分类指导阅读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教材的知识特点,更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理论性教材的阅读指导:现行中学各类化学教材都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它与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等编织成化学理论体系知识网,其编写系统常有如下几种:其一,由里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如物质结构部分就是从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类型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这一线索编写的。再如元素化学也多采用从结构到性质,制法,用途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写法。让学生明确这些线索,就能在阅读时明确主线,理清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其二,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如化学平衡理论便是围绕化学反应的程度这一中心,先从初中的溶解度平衡引出概念,然后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到规律以及后几章的应用——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再如摩尔,胶体,电解性质溶解等章节的教材也是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的。学生了解这类教材的编写线索,就能根据中心,逐层深入,使知识连贯。其三,事实与结论相互阐述。就是对多数概念或定律的写法。如强弱电解质这二个概念就是从不同的酸,盐的同浓度溶液导电强弱电实验事实分析其化学键级性的强弱,离子的多少而得出结论的,然后又从电离度,电离常数的大小这一定量角度加以说明。阅读这类教材时就要引导学生着力找出事实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把概念或定律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范围,量的规定性,易混淆的地方弄清楚。
第二,元素化合物教材的阅读指导:这类教材比重大,内容多,其编写系统多有如下特点:从编写顺写看,多从感性认识(典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实验)到理性认识(周期系),又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周期律指导下进一步分族学习元素化学);从内容看多从原子结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编写,如硫硫酸一章的编写就是以单质硫为中心,从氢化物到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从文体看都是说明文,多从物质结构或从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又从性质说明用途,鉴别和制法:从写法看有些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有些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说明,还有些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如有机化学的编写。教学中只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掌握上述课文的阅读线索,就能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化厚为薄,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
第三,习题的阅读。课文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分部分,阅读这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规律。如有机化学的习题共三章,可归纳为十大类,每类均着重启发学生看题型,找关键,找规律,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类典型习题便可以从一题多变讲题型:从一题多讲方法(最简式法、直接求组分原子的摩尔法、通式法,根据方程的比例法、代数法、燃烧法):从多题一解讲思路:各种题型各种解法的中心都是从不同角度确定c、H、O原子的摩尔比。这样就能从有限的习题中以少胜多、以少见精,做到触类旁通,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至于其它技术性材料、工业产品制备材料等也需分类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指导
如课前预习,应指导学生粗读,了解梗概,明了大意,找出难点,以便课堂上听课心中有数:课堂上阅读,要指导学生精读、推敲关键词,吃透重点,攻破难点:课后复习,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按章节理清线索,知识归类。有条件的话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3.读书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正确使用划线、标记、归纳,编号,批注,摘记、从不同角度做读书笔记,用归纳法归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按化合价的递增找出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比较石墨和金刚石、碳化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氧族和碳族的异同。这样通过做读书笔记,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知识系统。
二、启发动脑。使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思维的规律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读而不思,不求甚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熟读深思。
首先,从教材中学会分析综合。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节,课文围绕核外电子排布三原理进行分述,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然后运用原子结构简图等表达形式具体勾画36号元素前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综合,把握矛盾的总体,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学生明确这种分析一综合一分析的思维方法,就能从事物的个别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