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棉花:
棉花虽名为花,其实并不是花,是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籽纤维。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
棉花的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
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0.75~1.5寸),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棉花的颜色分类为白棉、黄棉、灰棉、彩棉等。
棉属有四个栽培棉种组成,即亚洲棉(粗绒棉)、非洲棉(草棉)、陆地棉(细绒棉)、海岛棉(长绒棉),陆地棉成为我国的主要品种,其次是长绒棉。长绒棉纤维较长,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定产量。
棉花不仅是我国农产品中的经济作物,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棉花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重要商品,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此外,棉花在国防、医药、汽车工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可以说,棉花的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对棉花生产非常重视。
棉花的传入:
中国的棉花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记载,棉花传入中国主要路线有:
(1)非洲棉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在吐鲁番的晋代墓葬中发现了已炭化的棉籽,经鉴定是非洲棉。非洲棉又名草棉,质量不高,在我国已早被淘汰。
(2)印度的亚洲棉经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海南岛及两广地区。秦汉时海南岛已经植棉生产棉布了。
(3)由印度经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后汉书·西南夷传》里有关于滇南地区出产棉布的记载。
“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棉花从边疆地区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医学影像新技术,对脑、甲状腺、肝、胆、脾、肾、胰、肾上腺、子宫、卵巢、前列腺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脏和大血管有的诊断功能。与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参数多、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和图像更清晰等优点,可帮助医生“看见”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已经成为肿瘤、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的利器。
据了解,由于金属会对外加磁场产生干扰,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必须把身体上的金属物全部拿掉。不能佩戴如手表、金属项链、假牙、金属纽扣、金属避孕环等磁性物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此外,戴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顺磁性金属植入物,如金属夹、支架、钢板和螺钉等,都不能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进行上腹部(如肝、胰、肾、肾上腺等)磁共振检查时必须空腹,但检查前可饮足量水,有利于胃与肝、脾的界限更清晰。
核磁共振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的影像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脓肿、脑囊虫症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还能确定脑积水的种类及原因等。而针对危害中国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妇科疾患—乳腺癌,通过核磁共振精准筛查,可以帮助发现乳腺癌早期病灶;而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可以通过对头部及心脏等部位的核磁检查,在身体健康尚未发出红灯警讯前,早期发现心脏病、脑梗塞等高风险疾病隐患。此外,核磁共振还可进行腹部及盆腔的检查,如肝脏、胆囊、胰腺、子宫等均可进行检查,腹部大血管及四肢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诊断真性、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四肢血管的各种病变。核磁共振对各类关节组织病变诊断非常精细,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
由于核磁共振是磁场成像,没有放射性,所以对人体无害,是非常安全的。据了解,世界上既没有任何关于使用核磁共振检查引起危害的报道,也没有发现患者因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发生率增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