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设计;外部空间;环境
Abstract:Theexteriorspaceofarchitectureisanimportantingredientofourenvironment,thispaperanalysesonthetheoryabouttherelationofarchitecturaldesignandexteriorspace,thiswillHelpusthinkingtheproblemofarchitecturaldesign,sotheprocessofarchitecturaldesignwillbemoreclearnessandsystematicness.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exteriorspace;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098-03
建筑与其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人类特有的生物圈,在联系人类生产生活与原生自然环境的纽带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建筑设计与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分析就是创造这种特有生物圈意义的空间技术,本文着重分析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典型的理论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建筑设计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建筑设计过程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1建筑现象学
每座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城市居民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如社会礼仪、生活习俗、自然条件、材料资源、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技术特长乃至地方和民族的思想、情感、意识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因此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成要体现这种内在的文化涵义,建筑师应当把握隐藏于建筑形象背后的文化涵义,只有如此才能在建筑环境构成上确切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在研究外部空间的意义方面,建筑现象学(ArchitecturePhenomenology)不仅重视建筑的物质属性,而且重视建筑的文化与精神作用,重视生活环境的场所精神。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或人居环境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1]舒尔茨认为建筑现象是环境现象的反映,而环境现象应该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场所三个方面。“场所精神”(Spiritofplace)是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场所这个环境术语意味着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不仅具有物质形体,而且还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的精神比空间和特征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形式是否能获得有意义的场所精神,是建筑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场所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固守和重复原有的具体结构和特征,而是一种对历史的积极参与,这是场所精神的根本意义。
2行为建筑学
在体现人们活动行为规律方面,行为建筑学(BehavioralArchitecture)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关系的学科,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符合行为规律的科学设计程序及理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注重空间行为及建筑设计的关系,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空间行为的规律,才能符合人们生活和社会文化习惯的需要。为了在设计中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应注意认知地图的功能和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的处理等两方面因素。认知地图是指人们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认知能力,建筑与城市布局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程度,运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而建立起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参考框架。凯文・林奇也系统地提出了认知地图的内容与功能,人们对环境的意向由三部分组成:识别性、结构和意义,识别性是指环境中的实体在背景中的关系中具有图的性质,结构指物体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意义指实体或空间的本质,林奇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前两部分。D・阿波利亚斯(1969年)也曾提出关于建筑与城市识别性强弱的三个因素:即形式、显著性、意义。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心上述行为特征,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3建筑类型学
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不能脱离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而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城市形态之中。建筑类型学(TypologyofArchitecture)认为,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不能脱离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而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城市形态之中,建筑类型学从根本上解释建筑的统一性与变化性相结合的规律,类型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即类型选择(创造的过程就是类型选择的过程)、类型处理(对已选取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类型与城市形态关系看,罗西把城市当作建筑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建筑则构成城市的片断,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他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型,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他曾说:“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性,城市是他的聚合体、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2]类型的选择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延续,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组群,而建筑和建筑组群之间的关系则要由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联系,所以类型学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能通过研究建筑类型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探索城市形态学的科学方法论。
4新陈代谢与共生论
在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方面,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论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使技术、自然、人三者和谐地发展。新陈代谢论共同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反对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的、自然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认为建筑如同科技发展循环不止,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她们以生物学说作为其技术观念的基础,把建筑和城市看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开放的系统。就像有生命组织一样。并强调重视关系胜过重视实体本身,不仅强调整体性,而且部分、子系统、亚文化的存在与自主,还强调历时性(过去、现在、将来的共生)和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黑川纪章还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过渡空间、模糊性、矛盾心理和多价性理论,并逐渐将其思想发展为更成熟的“共生城市”理论,“共生城市”理论,是基于“生命原理”的一种城市观和建筑观,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新陈代谢、循环、信息、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共生(Symbiosis)和遗传基因(Gene)。[3]他认为21世纪是生命原理时代,在生命时代担当主角的是信息传递、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其他隐形技术。“共生理论”包含许多不同的范畴:历史与现在的共生、传统与最新技术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自然与人的共生、不同文化的共生、地域性与普遍性的共生、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等。
5生态建筑学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生态观念的引入不仅使建筑设计综合考虑环境和气候因素,也使建筑转化为高品质空间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类已能主动地创造高层次的人类生活环境生态系统,尊重环境的自然属性,并整体地考虑生态、社会、文化等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强调设计每一局部、每一层次同各级环境整体的不少分割性,生态建筑学(Arcology)就是在这一形式下产生的,探讨立足于生态学原理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为的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其任务是改善人类聚居环境,目标是创造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其有关于建筑与环境主要内容为确立生态平衡观点及两个原则:整体有序和循环再生原则。麦克哈格(IanL.MCHarg)所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表明生态学和建筑学经各自的发展走向结合,在更高层次上给建筑及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上世纪90年代,美国建筑界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烈,产生了强调建筑应该具有包含自然环境生态功能的所谓“环境派”,比较典型和突出的环境派建筑设计集团是美国的“赛特(Site)设计事务所”,还有一些西方建筑家在设计上提倡使用资源最丰富的木材,以保护资源平衡,主张使用再生材料、循环使用的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和玻璃材料,拒绝使用很难自然分解的塑料建筑材料,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净化。美国建筑家彼得・福布斯(PeterFordes)等人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这批人也是环境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6新城市主义
自从50年代以来,随着高速公路、卫星城市、高速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而产生的“非城市化主义”浪潮,导致城市越来越庞大,原来的旧市中心逐步荒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恢复旧市中心的功能,恢复旧城市的面貌、重新给予人们以真正的城市生活品质和内容,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旧的城市面貌和功能,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具有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要保持旧的面貌、旧城市的尺度、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使城市重新成为人们集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中心,建筑设计的方式是基本不进行新建,而采用在旧建筑基础上的重建、改建、修饰的方法、保留旧建筑、旧城市的完整面貌,并赋予它新的功能内容。新城市主义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及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的模式。[4]
参考文献:
[1]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09-111.
[2]郑景文.罗西的建筑类型学及其批判[J].四川建筑,2005,(10):37-40.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系统;自然城市;城市结构
景观都市主义的突破
景观都市主义在最近十年里,最为一个崭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讨论和运用,不再以建筑为基础。观都市主义的城市设计方法是以生态环境、城市绿地、公共用地、景观设施为规划的核心,而建筑等其他城市构筑物则应随城市生态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的调配下产生。当然,城市景观不仅仅单纯的只是景观构筑物、植物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表面装饰。相反,在景观都市主义下,它更多的表示建筑、绿地以及构筑物所配套形成的整体,包括自然的、人工的,装饰性的、功能性的,单一的、成组的,正如茱莉亚•泽涅克所说:景观设计的意识是外表到表现的转变。同时,城市建设则应该按照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例如自己污水处理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生态系统的一系列自然调节系统的统筹调配下而进行规划,他则以景观为单元,景观单元又包括建筑、构筑物、植物等来进行城市建设,而不再以建筑为核心,避免城市失去了城市生态系统。而目前的主流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最初的设计原则,总是热衷于创造经济效益利润更大的城市空间,或者为了迎合商人创造商业价值而设计的充满观赏性和装饰性的表面设计的景观设计。在目前主流城市设计的背景下,现代城市功能的单一性、功能性所带来的问题正逐渐被放大,设计师只能从顺从大环境去进行装饰性的景观设计,而忽略了景观设计另一个本质――对自然环境的调节而来平衡环境与城市设计两者间的关系。
景观都市主义对现代城市的拯救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下,城市已经失去了在大自然中本该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失去了人们本该在室外就能体会到的对自然的亲和力。景观都市主义对现代城市的拯救面临几大挑战。
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城市在城市风貌上的印象似乎是高楼林立,街道拥挤、纵横交错,但是这样就让城市与自然完全脱节,人们本该在室外就可以感受到的对自然的亲和力完全消失。景观都市主义能否去解决、调节、改善这些问题呢。解决这些诶问题或许可以让自然风光、田园景色穿梭在其核心区域,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开放,紧密的与商业空间、住宅空间结合。这样让现代城市逐步从单一的城市定义总走出来,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结合,商业空间与城市绿地相结合,无疑是一个互利互赢的效果,自然环境去解决一定程度上的现代城市的自我调节作用和单调乏味的城市风光,使得周边用地的商业价值、土地价值、城市凝聚力更大的提升,而城市所特有的高密度化也给自然绿地更多的气息和文化现象。正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它的建成不仅满足了广大使命的希望,使得人们可以再一个高密度化的城市中感受到自然风光,而同时由于中央公园的存在,他所给周边用地的土地价值大幅提升。
同样,在城市绿地与住宅用地关系上,两者也同样密不可分,处于人们本性对自然的向往,无论是别墅还是高层住宅的住户,都希望周边有更多的自然环境景观。这无疑说明两者关系的紧密。在美国法拉耶特住宅公园,由于其设计师的出现,成功的挽留住了当时想从城市逃脱去郊外的市民。从此,设计师开始关注和展开讨论,对城市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承诺。所以,即使在我们常规意识中定义的现代城市,同样需要城市绿地,需要让自然、田园风光穿插在其中,这样才可以是乏味单调的城市融入更多人们天生就需要的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城市水质净化处理
现代城市中,水污染和水的再利用已经成为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当务之急。而人工湿地对水污染的净化则是目前最常使用和经济效益和净化率最高的一种手段。在城市湿地工程中,湿地对水的净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通过植物茎秆肌肤水中杂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富营养物质来加以自身的利用,从而达到对水质的净化的作用,通过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吸附净化水中重金属有明显效果,并且对吸收富营养元素如磷的有效率高达50%~60%,这种搞笑路线的水质净化特别适合城市生活用水所产生的污水富营养化的特性。而人工湿地往往由于其植物因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同时,人工湿地的维护也是所必须注意的问题,由于湿地植物可以对湿地系统固定窗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放置淤泥、微生物等对过滤系统的堵塞。所以在处理城市用水的自净方法,可以选择利用湿地系统,用这种自然的、经济高效的方法。同时,在建立城市排水系统是,可以将不同生活用水的污染程度作出不同选择的排污处理,最大限度的起到减少污染、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水质净化系统。
滨水带河道的防洪处理
常见的城市设计中,对于滨水带的防洪处理,往往使用混泥土来浇筑河道,这样使得周围土壤肥力下降,没有职务更细更好的抓附。雨水、河水无法渗透到地表层里,地下水无法循环。河水中的微生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无法交流,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而如果采用自然河道的处理,对大河大江的防洪考虑,择业可以再河道两侧意外的地方设立隐形防洪堤,这样不仅避免了防洪堤的人工化的外观,在平时增加了亲水性同时对于防洪的考虑也作出处理。在2005年洛杉矶河道改造中,将原出于防洪考虑修筑的水泥河道改为了自然式的人工河道。这就是人工河道向自然式河道改变的一次探索,极大的改善了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态环境。
重建生态系统
在传统城市设计中,最欠缺考虑部分的是生态环境。而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对于重建生态环境有着显而易见的有事,景观都市本身理念通过调节自然环境而不过多干涉他,使规划、景观设计适应自然而非自然顺从城市建设。这种理念的转变有助于更好的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城市与自然的交互使得城市有一个相对于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污水净化系统、小气候调节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等一系列的自然自我调节净化系统。
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对于目前城市做遇见的困境有提出很好的解决方向,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依然可以作为有意义的规划理念。景观都市主义讲究长期性,需要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在时间中逐渐展现出来。但是它所带来的是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流动性强的城市结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反规划途径》,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著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总体设计》,K林奇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景观设计学》,西蒙咨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城市规划;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园林绿化力度不断加大,建设“部级园林城市”成为园林部门的工作重点,城市道路的绿化也成为城市“形象工程”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故此,绝大部分城市每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改造老旧道路的绿化。如今,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问题已对设计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使道路绿化景观既满足城市景观规划的要求,又能美化城市环境。
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发展情况
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工作受城市交通的影响较大,要有良好的城市交通空间基础才能进行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城市道路的差异,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景观要求的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布局和形式规模,在此基础上,要分析城市人文环境的差异,人文环境对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型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随之城市的交通水平更为发达,商业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必然会带动城市道路形式的改变,扩大城市规模,为了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形式也必须改变,由此就涌现了大量的绿色艺术新景观。
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积极意义
2.1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
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可以有效降低因人口密集以及车辆众多所引起的噪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净化了空气,美化了城市环境,使城市空间更为干净清新,从而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
2.2遮荫、降温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夏季干燥闷热,城市道路的绿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城市道路系统中建设绿化景观,能起到很好的遮荫和降温的作用,夏季行人和车辆都可以躲在绿化景观下避暑或是防止被太阳暴晒,同时绿化景观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3划分道路
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可以划分城市道路,提高行人和行车的安全性,也对城市防火和城市美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
3.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
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1]。建设道路绿化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绿化植物。除此之外,城市道路绿地受建设过程的影响较大,因此其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这也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为前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
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2]。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
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上,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避免沉闷单一。
3.2妥善处理节点和端头
道路绿化要分析道路交叉口节点以及分车带端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节点和端头。设计过程中,以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为前提,重视行车的安全性,加强视线诱导的功能。例如,在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中,可以把低矮的彩叶花卉种于端头处,这样一来就为行车提供了安全保障,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安全,发挥了诱导功能的作用;也可以使道路绿化景观多样化。
3.3遵循设计原则
在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生态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只有遵循这些设计原则,才能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绿化布局和形式,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规划的要求和美化城市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积极意义,探索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方法。在对我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再加以分析,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做好了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的为城市居民建设舒适、优美并且绿色无污染的空间环境,这对于促进我国全民建设绿色环保、无污染以及文明城市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智博,马力,杨岚,胡金萍.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