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通信下程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早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口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子高度重视。
1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作为一门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例如,电路分析、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等。所以,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若想达到预期口标,就必须将上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从口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甚至还有此学科会被忽略。近几年,我国无线通信的通信体制、下作频段和调制编码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重新对电路设计进行优化与完善,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以新知识的融入作为基础,当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该课程的实用性,不能实现学以致用。
1.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由于缺少启发和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过于浅显,无法形象的理解某此概念和下作原理。这样一来,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就会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尽人意。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完善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高频电子线路的学科特点,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一法,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提ru学习效率。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尤其对于高频电子线路这种操作性较高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必要的教学环节,但最终效果却仍显得有此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理论与实现有机结合十分重要。
2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来看,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在线路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电子线路得到了持续优化,以往教材中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已经不再应用,所以,需要将这此内容从教材中删除,只保留经典电子线路内容。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为了实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可以将该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模块,即发送设备、信道传输和接收设备。每一模块都有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三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和下程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丰富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提问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教学法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的合理搜集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掌握更多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知识。由此可见,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旨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普遍采用高频电子线路整机实验箱,实际操作中学生只需完成电路连接、测量输入输出两项任务即可,学生提不起来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此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如说,调幅信号的调制与调解实验中调制信号是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若将调制信号改为音频信号,在调解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扬声器,通过扬声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模式不仅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口的,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早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口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子高度重视。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各级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下作。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也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介绍的仅仅是《高频电子线路》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下作,同样应该受到学校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晶.《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o16}os>.
[2]张洁,刘波粒,段再超.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10).
关键词:电气线路设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运动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一个重要主线,涵盖了许多课程。电气线路设计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级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该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笔者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级阶段一直有电气线路设计这门课程,原教学内容包含龙门刨床的工作原理、电气线路设计的原则及按控制要求进行线路设计、绘图等。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为:老师讲一些龙门刨床工作原理、电气线路设计的原则等知识,然后布置电气线路设计的任务,学生根据控制要求在坐标纸上绘制原理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要理解龙门刨床的工作原理,又要绘制电气原理图,而无法进行线路安装、调试。因此,电气线路设计这门课程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原课程理论知识太多,而且很多知识与电气线路设计无关;原课程没有配套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训设备;原课程无法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理念。为了将电气线路设计建设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流程
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教师与有关的行业企业广泛接触,了解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岗位人才能力要求、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等。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企业等形式进行调研和收集资料,从而准确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遴选企业实践专家,并邀请其参与课程开发。
2.企业实践专家访谈
邀请实践专家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协助提取本课程有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来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掌握职业能力。
3.建立学习资源包
教师根据实践专家访谈会中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工作页和教学指导书。
4.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设计
教师制定工作任务书,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修正、评价等环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师成为引导学生的组织者。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电气线路设计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掌握电气线路设计方法是高级维修电工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在电气线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作了大胆的调整。
第一,以电气线路设计课程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8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电路的设计到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有规律地经历获取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过程控制―评价反馈等工作过程,递进式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其隐形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与维修技能,根据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制作开发电气实训柜,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最后,制作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学材(工作页)和教学指导书为教师教学服务。
四、课程改革的特色
1.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实现三种能力的培养
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分组竞赛”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选择典型工作任务,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
2.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
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教学的前期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中期,实行课堂和实训室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的后期,安排学生到车间,实行工学结合。在教学中及时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强调学生“真刀真枪”的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3.电气实训柜的制作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soflinearalgebrateaching.Theimportanceofmathematicalexperimentisanalyzed.Through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theteachingoflinearalgebraathomeandabroad,thesignificanceoftheteachingreformoflinearalgebraishighlighted.
关键词:线性代数;数学实验;MATHEMATICA软件
Keywords:linearalgebra;mathematicsexperiment;MATHEMATICAsoftware
中图分类号:G63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54-02
1线性代数教学的特点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学科,特别在工程测量中更是处处离不开线性代数。线性代数的计算技巧与数学理论对自然学科和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门好的数学课程,而且是一门非常好的工具学科。线性代数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比较陌生,在高中学习的时候没有太多基础,因此需要老师讲解得更紧详细和耐心,需要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进学生们对于线性代数学习的兴趣。
线性代数作为工程数学体系和经济数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行列式、矩阵、向量组及线性方程组等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和常用的运算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当然,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专业有着密切联系。人们把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实际上它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并及时与之配合和进行指挥,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进展和完成。而测量平差是工程测量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测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掌握和发展这门课程,是每一个测量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这门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的求导,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的相关知识。
针对目前《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最大效能地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发展。线性代数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运用线性代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线性代数中数学实验的教学。因为以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处理工程测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当需要用到线性代数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因此,对于以后线性代数的教学,在重视线性代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也必须注重数学实验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丰富活跃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2数学实验与MATHEMATICA软件的意义
数学实验是将学生学过的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抽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对MATHEMATICA或MATLAB等重要数学软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动手上机演算求证和处理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改变学生“上课记,考试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线性代数课程由于学时少、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得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该课程的过程中感到有些困难。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推导上,造成学生既不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也看不到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以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为工具,将线性代数跟数学软件相结合,是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种新模式与尝试,是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它可推动线性代数等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3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现状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高考成绩不理想,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课时安排比较紧,大多数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模式,大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而今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了重大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质量保证都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很多学者针对高职线性代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些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王跃恒[1]等发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文章;白旭英[2]等引入MATLAB进行线性代数教学;陈向勇[3]等在湘南学院学报发表了《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齐圆华[4]、孙文兵[5]、张雪峰[6]、童姗姗[7]、辛德元[8]、任丽丽[9]、陈莉[10]等都对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以及将数学软件融入到线性代数教学中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中的线性代数课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工程y量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我们始终在摸索以及与专业教师探讨。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改革传统的线性代数课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而不应该过多的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高职“线性代数”作为专业课程的“工具课”,它必须提供“必需、够用”的有关知识基础,以满足于专业课程的需要。
根据国内外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和线性代数课本身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利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是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因此,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计算线性代数知识方面的问题,将线性代数融入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将会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4线性代数教改中拟解决的P键问题
基于数学实验的现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环节一体化研究。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软硬件为技术平台,把数学实验蕴涵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现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部过程,使各教学环节把数学软件、数学实验融合为统一的整体。
结合工程测量特点在学习《线性代数》同时,学习MATHMATICA这一数学软件,删除部分内容(比如:计算行列式的对角线法则),精简部分内容(行列式的定义的逆序数,矩阵的初等行变换与解线性方程以及向量的知识统一都用初等行变换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计算机软件能更快速准确的解答出行列式、解线性方程以及与线性代数有关的线性模型等问题。我们希望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以及精简部分教学内容后,能提高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爱钻研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用线性代数的知识以及数学软件解决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也更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专业实验或实训中的数据以得到良好结果。
研究如何以多媒体、数学实验室和网络为主要载体,发挥人机交互技术的作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情境,支持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和反思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把MATHEMATICA数学软件操作融入现行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的研究。包括基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教学情境营造策略、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等研究;基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各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研究等。
5结束语
改变线性代数只学习课本且只注重“学术型”、“理论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教学,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此软件以及如何用此软件处理其专业数据、问题,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知识够用、重在操作”原则。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数学软件处理专业问题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跃恒,孙倩,张少峰,韩松.“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2):99-101.
[2]白旭英,陈小蕾.引入MATLAB进行线性代数教学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1,30(34):210-211.
[3]陈向勇,邱建龙,周建伟.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2014,35(5):59-63.
[4]齐圆华,李志平,杨亚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职高等数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线性代数模块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46-148.
[5]孙文兵,唐昆山,刘琼.Matlab软件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2015,12(3):8-13.
[6]张雪峰.MATLAB仿真软件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42(1):42-47.
[7]童姗姗,朱玉清,连冬艳.教学实例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25(1):25-29.
[8]辛德元.高校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