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栽后12至14个月开始开花结果,每年可开花12至15次,4至11月为产果期,谢花后30至40天果实成熟,单果重500至1000g,栽植后第2年每柱产果20个以上,第3年进入盛果期。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其栽培技术简单,性喜温暖潮湿,耐荫耐贫瘠,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至35℃,低温高于5℃的地方均可露天种植,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平地、水田、山坡或旱地均可栽培,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红壤或壤土中生长良好,具气生根,根多强壮,生命力极其旺盛。
繁殖方法主要采用扦插和嫁接,种植时一般行距6至7m,株距3至4m,管理过程中适当施一些有机肥,夏天高温干旱注意灌溉,雨天注意排涝,防积水,避免细菌、真菌感染。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即使有少量发生,采用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就可以处理和预防,火龙果的开花结果期为每年的5~11月,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为紫红色时即可采收。
(来源:文章屋网)
关键词:北方农业;葡萄栽培;棚室葡萄
1选苗及栽培阶段的管理
1.1选择合适的苗木
北方地区进行棚室葡萄栽培时,需要格外注意苗木品种的选择。应选用抗寒砧木嫁接的嫁接苗,以提高葡萄植株的抗寒性。常见的嫁接苗有山葡萄和贝达2种。其中,山葡萄的耐寒性能高于贝达,能够适应14~16℃的低温;贝达能够在10~13℃正常生长。在吉林、辽宁地区,冬季棚温度基本在10℃以上,选用贝达苗木比较合适;黑龙江地区,则需优先考虑使用山葡萄苗木。
1.2苗木初植前的管理
在北方,新建葡萄园大多栽植带叶的营养袋苗。营养袋苗育苗时间为3月末~4月末,在简易的塑料拱棚中即可进行。营养袋可采用直径20cm、高25cm左右的塑料袋,在塑料袋底部钻出直径4cm左右的口2个,用于排水。栽植时,首先把休眠苗从葡萄苗木窖中取出,简单修剪根系,剪除过长根和损伤根,然后在嫁接口上方选择长势良好、没有受损的饱满芽,再将饱满芽上方的多余芽全部剪掉。将整理好的苗木放到清水中静置24~48小时后取出,即可将苗木放入营养袋中。根据温度不同,葡萄苗木大概在18~23天发出新芽。这时要格外注意通风且适当遮光,避免过强的阳光直射幼苗,将幼苗灼伤,在苗木生长出幼苗之后,要注意控制好浇水的量,做到风干见湿即可,切不可大量灌水,以免造成根系温度过低出现结冰现象,影响根系正常呼吸。在栽种25~30天且当苗木新叶生长到6片左右、苗木高度在28~32cm时即可开始栽植葡萄苗。
1.3栽植管理技术
苗木初植完成后,解除嫁接口处的塑料条,选择一棵长势良好、粗壮圆润的新梢作为主蔓,剪去多余的新梢。此时葡萄苗木需水量大大增加,当土壤出现稍旱时即需灌水,确保葡萄苗木栽培土壤保持湿润。葡萄幼苗初植后,苗木出现灾害的可能性很高,要根据情况适当喷洒灭虫药剂,防止棚室湿度过高,造成虫害、病害。
2苗木定植后的日常管理
2.1温湿度管理
棚栽葡萄病害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棚内的温湿度。温度应控制在28℃以下,温度过高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还会使葡萄苗木打蔫,延迟生长周期。葡萄苗木在催芽期需要高湿度,一般控制在80%左右,若此时湿度不够,葡萄的催芽期会大幅拖长,且发芽率下降,或是发芽不整齐,直接影响栽培的经济收益;催芽期之后,要适当降低空气湿度,保持棚室内的湿度在50%~65%,且加强通风,在正午棚室温度较高时要加强通风,防止棚室湿度过高,造成病害发生。
2.2预防霜冻
在秋季葡萄下架过晚或早春葡萄上架过早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霜冻灾害。霜冻灾害会大大降低葡萄的品质,影响栽培的收益,因此,做好棚室霜冻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当出现霜冻灾害时,可采取灌水法和熏烟法补救。当预测有霜冻到来时,农户要在灾害到来前1天的黄昏或夜晚开始对果园进行大量灌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而形成雾,可有效预防霜冻。熏烟法是在园内顺风方向堆放干草、干树枝,当棚外气温降到零度时开始点火,使干草堆大量冒烟,让烟雾覆盖到苗木上面,减少苗木受损几率。农户可根据棚室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干草堆数量,要保证烟雾散开后整个棚室内都有烟雾。在使用烟雾法时,要格外注意人身安全,在棚室内烟雾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员要及时撤离,避免人员受伤。气温升高后,棚室要及时通风,避免温度过高,造成苗木灼伤。
2.3提高成熟度的相关措施
北方栽培棚室葡萄时,可采取一些提高葡萄枝蔓及芽眼成熟度的一些措施,来缩短栽培周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常见的提高成熟度的措施有3种:适时施肥、定期摘心、控制负载。葡萄生长后期,可根据葡萄的生长情况多喷施一些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可以充分激活葡萄的生长潜力,提高葡萄的产量。葡萄苗木的梢顶部要及时摘心,取出顶端优势,促进葡萄苗木整体的生长,且可促进新梢加粗生长和枝蔓木质化,利于葡萄果实成型。控制葡萄单株的果实负载量可以有效保证葡萄果实质量,让葡萄果实颗粒大、饱满圆润。除此之外,加强树体管理,防治病虫害发生,也是提高枝蔓及芽眼成熟度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独龙族;情歌;民俗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2
独龙族,人口大约7400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县独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及北部怒江两岸,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心,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担当利卡山以东。在这世外桃源中,歌舞音乐成了独龙族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通用的独龙族文字,因此歌舞音乐也成为独龙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独龙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情歌数量最多、审美价值较高、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最能体现独龙族的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
一、独龙族情歌与婚恋民俗
情歌,是少数民族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思念、离别、悲伤等思想情感,是构建男女青年感情生活的桥梁,它弥补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更加丰富、优美的听觉效果诠释情感的表达。独龙族情歌成为青年男女抒感、交流情感、追求美满婚姻的重要方式,是独龙族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情歌与恋爱民俗
少数民族的择偶是以歌唱为媒介,独龙族也同样如此,青年男女到了适合婚配的年龄时,均会进入“公房”,以对歌的形式,相互问答,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自己的魅力,以期获得对方的肯定,并引起对方的共鸣。歌曲感情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比如歌曲
1.《独龙门租》
歌词大意为:相隔一条山箐怕什么,我有一把金色的弩弓,这弩弓可以搭一座相会的金桥;相隔一条江水怕什么,你有一根银色的麻线,那麻线哟,可以建一座相会的银桥。
歌曲以独唱形式,语言生动、优美,表达出歌唱者坚定的爱情观。
2.《阿克里玛》
歌词大意“(男)阿爸知道你,阿妈了解你,我也十分喜欢你,今天我来接你,把一串珠子送给你。(女)你既然这样喜欢我,我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你,成为你的人。(合)既然我们双方都喜欢,我们就成一家,以后有了孩子,我们要好好抚养,我们要永远相爱,活着在一起,死了也要埋一块。
歌曲为对唱形式,表达彼此间的爱慕情愫,以引吭婉转的曲调在表达爱情的同时,展现自己的唱功吸引对方,而这也是少数民族展现个人魅力的常用表现形式。
3.《克洛杜娜单霞》
歌词大意:想把我们俩的爱情写在牛皮上,但怕老鼠把牛皮吃掉;想把我们俩的爱情缝在衣襟里,但怕洗衣服时不小心将它洗掉;唯一的方式是将它刻在木头上,哪怕是被火烧了,燃尽的木炭中也会留下三道深深的裂痕。
歌曲中体现了青年男女刻骨铭心的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另外也体现出独龙族没有文字,以刻木记事的古老方式,见证爱情。刻木记事、结绳记事是独龙族古老原始的记忆方式,这种记忆方式一致延续到1950年。
(二)情歌与婚礼民俗
在独龙族的风俗仪式中,除了“卡雀哇”节日的“剽牛祭天”外,婚礼仪式就是独龙族人生礼俗中最热闹、生动、富有情趣的,婚礼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对歌来进行。
1.提亲
独龙族提亲时,要赠送定亲礼物,一般是猪肉、酒、刀、几块手工编织的麻布和一把铁制三脚架,并且男方家长要唱“《令格南门租》即提亲调,歌唱内容是:我们从前是亲戚,祖父时代就通婚,今天我来提亲了,请把姑娘给我家吧!”。
女方家要回唱“独龙门租”即答亲调,(孔姆・齐松唱)歌词大意是:今天你们来提亲,我们很高兴,我家的女儿贤惠、聪明、漂亮是一个好姑娘,你们老人家喜欢,但是你们家的儿子是否喜欢?如果你们儿子也喜欢,我们就答应了,咱们就成了一家!
这样的提亲仪式热闹、欢乐,双方有礼有节,相互商量,其乐融融,定亲之后要相隔三年才能成婚,用三年的时间考验双方的情感和人品。
2.出嫁歌
独龙族姑娘在出嫁前均要唱出嫁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依依不舍之情,比如:《阿赞木里罗》即要出嫁的女人,丁兰・当木松演唱。
歌词大意:我父亲要我嫁人,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实在不想嫁,而且是隔着一座高高的山,此山(名为巴路勒卡)高的离天只有三尺,那么远我怎么去呢?那么远我也不想嫁了,如果妹妹(齐嫩)和我一起去,我就愿意去了。
这也体现出独龙族妻姊妹婚姻的模式,该模式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夫多妻,比如族长可以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那么等她的妹妹成年后也同样可以嫁给姐夫为妻;二是一夫一妻,比如族长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其妹妹可嫁予族长的亲兄弟或堂兄弟成婚。
(三)情歌与包办式婚俗
以前独龙族不与外族通婚,只实行族内通婚,并且为了族群的延续与发展,制定了一些严格的通婚规则,比如“由组内的几个氏族组成一组构成一个‘通婚集团’,在‘通婚集团’内构成单一循环的婚姻关系,即:甲氏族的男子固定娶乙氏族的女子为妻,但甲氏族的女子绝不能嫁给乙氏族的男子”,乙氏族的男子必须娶丙氏族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实际上是原始对偶婚的表现,独龙语叫:“伯若”,家族内部严禁通婚,独龙族有一句俗语:“尔哇尔莫甲尔莫久”即自家的姑娘不能讨之意”。“这种婚配形式即为所谓“单向循环婚”或“家族环状外婚”这种婚姻缔结方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血统倒流。”由于这样的婚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使许多男女青年不能自由的选择配偶,所以造成了许多劳燕分飞、棒打鸳鸯的悲剧。
作为对此婚姻制度的反抗,有的恋人相约逃离家园,冒险翻越挡当力卡山,该山悬崖绝壁,异常险峻,在怒江州境内最高峰为4969米,是中缅两国的分界山,如能翻越此山便进入了缅甸境内,从而可以开辟的新生活;但也有的恋人选择双双殉情,这种消极的反抗方式。
1.包办婚姻
父母包办婚姻在以前的独龙族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不肯出嫁的女人》由丁兰・当木松唱,就表现出包办婚姻的悲惨遭遇。
歌词大意:父母逼我嫁到百里(地名),那里有一个名叫清登的人,我不愿意,他不是我的同辈,我是这样纯洁的女孩,怎能嫁给他?妈妈呀,你们要逼我嫁给他,你们眼睛瞎了吗?今晚我要把家里所有的酒和肉拿出去吃了,明早我会处理许多的家务事,之后我去很远的地方。
这首歌曲表达对包办婚姻的无限愤恨与无奈绝望,歌词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即表达无力抗争,自寻短见的情感。歌曲中还表达出非同辈婚姻模式,形成“红颜配白发,老夫娶少妻”的现象,这种年龄、辈分的较大距离,产生了心灵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而酿成爱情的悲剧,非同辈婚姻习俗也是人类社会落后表现的社会状况!
2.买卖婚姻
独龙族人在藏族、傈僳族、丽江木氏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极寒交迫的生活,迫于生计,出现了买卖婚姻,体现了独龙族贫困落后的现实生活。
比如《配亲歌》,歌词大意:你家的姑娘已长大,长大的姑娘要出嫁,亲戚朋友一家人,亲戚朋友一条心,你的姑娘嫁我家,她的身价慢慢还。
二、独龙族情歌与纹面风俗
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纹面是在女子脸上用刺针或竹针,刺入肌肤,画好图案,再将锅烟灰和青草汁相混合后,敷在脸上,一周后,疤痕脱落,面部形成蓝黑色花纹。独龙族纹面应是在审美意识、自我保护、身份证明等观念下形成的。
(一)审美意识
独龙族人认为纹面的女子比不纹面的美丽,纹面是一种装饰,在独龙族生活贫困,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胭脂水粉或金银饰物自然是不可奢求的,为了让自己装扮的更美丽,于是将花朵、蝴蝶等独龙族人认为美的事物,直接画在脸上。这像蝴蝶一样具有蜕变的双层含义,其一代表儿童时期已过,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是蜕变的真实演绎;其二化蝶是独龙族的圆满回归,独龙江流域因为气候的条件,因此拥有大量的蝴蝶,独龙族人也将蝴蝶做为图腾来崇拜,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五彩的蝴蝶回归到祖先的伊甸园中,因此独龙族认为纹面是美的表现形式。
歌曲表达出“纹面师”爱上独龙男子孔志清,施展卓绝纹面技艺,为他的妹妹纹得很美丽,并机向其妹吐露爱慕之意,用这首歌来表达她的心意。因此歌曲中所展示的纹面观点是,纹面后会使妇女更美丽,美丽的像花朵一样。
(二)自我保护
根据几位歌唱者,贡山县独龙江孔目村的孔姆・齐松“、孔姆・当杆、丁兰・当木松等的说法,是纹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年轻美丽的独龙族妇女时常被掳掠至他乡为奴,为了免遭抢掳,只有忍痛“毁容”,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另外,即使被掠夺,也能凭借其脸部的纹面特征而辨别出家族身份,从而回归故土。
歌曲《诶那》即保长,就表现出藏族土司征税的情况,无钱交税自然只能交人抵税,为其做奴隶,以免赋税。这首歌曲由孔目金唱给儿子孔志清①,教育其如何当好独龙族保长。
歌词大意:这个保长我当还是不当?我很担心,我很犹豫,不当怕辜负百姓的希望,当又怕保长当不好,既然老百姓选我当,我就要好好当,为老百姓服务,察瓦哇龙的人来征税,我要按上面说的去做,收了的税我要好好交上去,我当保长时该做的都做了,今后儿子你来当保长,你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你是懂得国家政策的人,你会比我管理的更好,你要好好为群众服务。
(三)身份的证明
在过去,独龙族女子均时兴纹面,传统民族观念认为,如果妇女不纹面,那就不是独龙族,这体现出独龙族鲜明的民族特征,以纹面来辨别种族,以纹面来区别于其他民族,因此,纹面就像是一个身份的证明,证明是否属于这一族群。
此外,独龙族女子纹面大多在十多岁时,纹面也是一种成人礼的象征,纹面之后便可以和其他家族的成年男子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以便步入人生的下一旅程。纹面是与成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方面来说纹面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之,情歌的创作是离不开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之,民俗文化又借助于歌曲的生动语言表现形式,叙述和记载了独龙族的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研究和探讨民族歌谣是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整理和理解,也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歌的最好方式。
注释:
①孔志清是贡山县的第一任县长,曾上大理国立师范学校,是独龙族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后担任过怒江州副州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参考文献:
[1]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06(05).
[2]张兴荣主编.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M].云南玛达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2.
[3]刘小海.论独龙族婚姻形态[M].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