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动画专业学生3DsMax软件建模能力培养
目前,动画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数字艺术虽刚刚起步,但据调查,“动画游戏产品”未来市场产值将超过20亿美元。国家出台了扶持动画产业的相关政策,国内动画行业也开始重新发展,动画业前景无可限量。而从整个动画产业来看,动画作品的类型很大一部分是三维动画,而且三维特效技术在其它很多范畴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影视特效、广告、游戏、建筑、展示等设计方面也运用三维技术来辅助设计,科教医学方面也大量运用三维技术来虚拟现实。因此,三维特效技术不单单在动画方面,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维制作部分流程主要有:建模、材质和灯光、骨骼装配、动画设置、渲染、特效合成等,其中建模(造型)是整个流程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整个三维动画的基础,是后续所有环节制作内容的载体。如果没有了模型,就谈不上材质、贴图、动画设置等了。因此,建立一个优秀的模型,是整个动画制作的关键之一。
虽然目前主流三维动画软件比较多,但是原理是基本一样的。下面以3DsMax软件为例,结合动画专业的要求,谈谈我对3DsMax建模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能力,以及怎样培养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在建模课程里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了解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明确三维模型的重要性,以及对后面环节的影响
由于三维模型的创建是整个三维动画制作的第一步,因此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面环节的制作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使学生在开始时了解建模的重要性,以及对后续环节的影响,了解建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简单但是完整的三维情景动画制作,包括比较简单的模型、材质、动画、渲染等环节,从而了解整个三维动画的基本流程。其中重点是要举例说明模型对各环节的影响,例子应该包括正反两方面。
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三维的软件,虽然动画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他们之前接受的美术训练基本是在二维的媒介中完成的,学生要立刻在完全三维的空间里面去构思、创建对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如果不能把平面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三维空间里面去,学生必定不能继续后面的学习。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部分可以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训练,学生掌握3DsMax的基本变换操作,同时习惯从多个视图观察对象,确认对象的位置,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和一个简单的室内空间模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各道具和房间的比例,把所给的道具放置到房间里面。如图1-3: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首先体会在三维空间里面的位移,旋转放缩对象,确认物置、座标,各个方向的视图作用等,开始形成三维的思维模式。这只是课程开始时的一个方法,培养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需要贯穿于整个课程,要配合其它相应的方法,最终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三、从美术的角度出发,分析对象结构的能力
分析对象结构的能力非常重要,在绘画的时候,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话,是无法准确表现出对象的。要更好地表现对象,就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对象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否则在面对复杂对象时,就无从下手,不知怎么表现。创建三维模型也是如此。
动画专业学生一般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因此,重点是引导学生把观察方法这用到三维建模中。
四、掌握3DsMax软件的建模技术
3DsMax是综合的三维动画软件,建模的功能非常强大,包含目前主流的几种建模技术。建模工具主要有: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复合物体和修改器;多边形/网格建模,以及面片建模和nurbs建模。学生要掌握各种主要的建模方法,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建模的思路,为后续的三维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部分也是课程的重点。
基本和扩展几何体的组合属于建模方法中的基本方法。由于它们的功能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建模的需要,因此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建模方法。在这部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实例来练习,了解各基本形体的参数调节即可。
复合对象和修改器可以满足一些基本常见的规则形体的创建,但是其功能比较有限,对于复杂的,比如角色模型的创建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部分可以重点讲解布尔运算,放样,建模用修改器等。
重点部分是主流的高级建模技术,包括多边形/网格建模,以及面片建模和nurbs建模。其中,由于3DsMax软件自身的特点:多边形/网格建模非常强大,而nurbs建模技术则相对其他主流三维软件要弱一些,并且不太稳定,再者面片建模技术目前很少人使用,加上现在多边形建模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在这几种强大的建模方式软件,重中之重就是多边形/网格建模技术的学习。
在这里我重点谈谈对于多边形建模技术教学的一点想法(由于多边形建模技术是在网格建模技术基础上开发而来,两者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并且在3DsMax里面多边形工具已经完全可以取代网格建模工具了,因此,本文后面只谈多边形建模相关内容)。
3DsMax的多边形建模工具非常强大,但是原理非常简单――在虚拟的三维空间里面的数字粘土,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我们想要的形状去捏这个数字粘土就可以了。虽然原理如此简单,但是由于多边形的工具非常多,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容易被满满几页的按钮吓倒,变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弱化工具、参数的讲解,在讲解了最主要的几个核心工具后,重点引导学生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对象,在美术的思维指导下使用多边形工具。这部分的关键是讲解一种或多种比较通用的、有代表性的建模思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完成不同对象模型的创建。本部分的讲解可以安排如下:
1.基本原理讲解
首先,通过一个简单实例,演示多边形制作流程,让学生对于这种建模技术有个总体认识,理解多边形建模的核心工具和流程。核心工具包括点(vertex)、线(edge)、边界(border)、多边形(polygon)、元素(element)子层级的作用,以及挤出、切割、倒角、切角等常用工具。其他工具在后续的实例制作中进一步掌握。而建模流程则先了解几个基本环节的不断循环:挤出面调节形态细分面挤出面调节形态。
2.深入掌握多边形建模思路
这部分目的是深入学习多边形建模的工具,另外多边形建模的理论和工具使用都非常简单,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运用这些工具,因此,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学习重点还在于培养多边形建模的思路,分析对象的能力。
鉴于动画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模型要求更高:要求从基础的规则物体到复杂的生物模型都需要能够应付得来,因此,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安排大量不同类型的练习,按顺序依次为:机械类模型创建,四足、多足、鸟类模型的创建,二足对象模型创建,卡通非人物角色创建,人物角色创建。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简单的机械类模型创建,进一步了解多边形建模的基本思路。
(2)四足/多足/鸟类模型的创建。这部分介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常见对象,比如四足动物(猫、狗)、多足动物、鸟类等对象的创建,通过这些练习,给学生介绍一套有扩展性的建模思路。所谓扩展性,指的是学生掌握这样的思路后,当遇到其他同一类别的对象时,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找到方法进行创建,比如实例介绍了四足动物――狗的创建,学生掌握这样的思路后,能够自行创建猫、猪、骆驼等四足对象的模型。
(3)二足对象创建。主要是针对人物角色躯干的建模思路。
(4)卡通非人物角色创建。主要针对卡通风格的角色进行训练。这部分对于真实度要求不高,但是容易完成一个完整的效果较好的作品,在加强了多边形工具掌握和建模思路的同时,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让学生有个阶段性的进步。
(5)人物角色创建。针对人物角色头部进行训练,掌握五官的创建,配合解剖理论,讲解整体布线和肌肉走向的关系。
人物模型的创建一般被认为是三维建模中最困难的部分,皆因人物角色是有机体,有非常复杂的肌肉系统,并且是我们最常接触的对象,即使看的人不了解人体解剖,但是模型有问题或者不自然,也还是会被一眼看出来,另外还要考虑三维模型的拓扑线走向,因此初学者完全自己创建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
①尝试。完全由学生自行创建,一般有美术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做出个大概,但是效果一般不会很理想。总结学生制作的问题,引出重点部分――要制作优秀的三维头部模型,必须在解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准确表达肌肉的走向和相互间的联系,而体现出这些的重要一点就是拓扑线的安排。
②针对每个五官,单独创建。
③讲解一种具有拓展性的比较合理快速的制作思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通过拓扑线安排,合理体现肌肉的走向和分布。学生掌握后制作的模型可以准确表达出五官结构,以及能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个完整的头部。虽然人物头部外形有无数种,但是关键的骨骼、肌肉结构和走向却都是一样的,不论男女老少,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因此掌握了一套具有拓展性的比较合理快速的制作思路后,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创建出其他不同种族,不同特征的人物头部模型。在熟练之后,学生自然会总结,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建模方法和思路。
五、综合建模和创新能力
综合建模能力是建模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到这里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还要深刻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对象,对每种建模方法作用都非常清楚,以便在创建对象时能够根据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建模方法,在建模过程中才会做到事半功倍。这种能力不但能够反映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入繁、实例教学为主的原则安排,用不同的实例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观察方法,分析对象结构,这里还要求在做之前,先在草稿纸上描绘对象,充分理解对象的结构,同时思考建模思路,选择建模工具和方法;然后由教师演示关键技巧;最后安排学生自行练习。同时每个实例必须有一个图文配合的教程,供学生参考或者课后复习。
总之,建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练习、思考,总结,软件技术本身是简单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灵活运用。因此,除学习3DsMax的建模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掌握三维建模的思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够独挡一面,完成所需要的三维模型,同时为后续动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金燕.三维动画教学中3DMax多边形建模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
[3]红雨,杨枭齐,孙耕,刘源.动画之路:3D高水平全面解决方案1[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吴冠中;东西融合;意境;创新;后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37-02
一、吴冠中的独特人生经历对他绘画风格的形成的重要影响
吴冠中的画风独具一格,在我看来,主要得益于他引人入胜的人生经历。吴冠中的人生经历,令人不可思议。他出生于江苏的农民家庭,在考上浙江大学后,因在大一军训时结识了杭州美术学院学生群,疯狂地爱上艺术,转入了杭州美院,开始走上艺术之路,吴冠中从一开始就是要“离经叛道”的。
在杭州美院,林风眠、潘天寿两位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探寻别样的艺术方向。吴冠中性格里的大胆和反叛使他不仅冲破所谓的传统牢笼,更不拘泥于导师的指引。因此,吴冠中能有今天的瞩目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两位老师的导引奠定了吴冠中一生的艺术基调,后赴法留学,则是吴冠中现代创新绘画道路的真正起点,他中西融合画风真正实践期的开始。以第一名考取赴法的吴冠中,正赶上了后印象派最盛行的时期。在吴冠中对凡高的极度崇拜上,也体现为他作品中日益凸显的意象化风格,和他画作注重深层思考的特点。后印象派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运用等。而他后来的作品中的抽象化,和综合的象征的美学原则,以及强烈的个性等,都有后印象派三位巨匠的影子。后印象派对吴冠中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是至关重的。
在法国,他接触到了真正的现代艺术,深受后印象派等的影响,真正把握住了他该去往的艺术方向。但因对祖国、故乡、亲人的眷恋情怀,完美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没能阻挡住思乡的似箭归心。于是,吴冠中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这不仅造成了他艺术风格的转向,更使他从此扎根蕴藏无限题材的土地,经历了的历史浩劫,和学术界变革浪潮的影响等,他不断挣扎在中西文化之间,作品也日渐成熟。
仔细总结吴冠中的经历,自弃理学艺后,他一直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早年师从林风眠和潘天寿,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留学巴黎,则领他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世界。两者同样难忘,同样深刻,和其他留学巴黎的画家不同,他们都深深融入西方传统中去了,而吴冠中却不舍得弃其任一。复杂的艺术经历,吴冠中注定不会走单一的绘画路线,如二十世纪世界文明大融合的趋势一样,他必定要在东寻西找中融会贯通,最终,完成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实现二者完美的结合点。
二、东西方审美因素在吴冠中作品中的完美糅合
(一)东西兼顾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林风眠的地位极为重要。作为他的学生,吴冠中早年以油画为主,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70年代以后转向水墨,开始中国画的创新。继承他的老师林风眠开辟的道路,寻找东西方绘画共同的形式规律,结合西画块面中的结构与国画点线上的韵律,将西方的抽象形式美与中国的大写意并融,生化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画。例如他的《根扎南国》,进一步强化了点、线、面的抽象性节奏,落幅更加洒脱纵放。
对于当代美术而言,吴冠中的大胆创新永远是一个话题。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创作中最具风格魅力且富有创新思想的艺术家之一。多年来,画油画也画国画并且注重理论的吴冠中,边用画笔实践绘画创新,边执笔探讨自己对艺术的所思所想,思想和观点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方向。因此,国际艺坛也认定他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努力将中国和西方两种绘画各取所长,将中西的思想文化熔于一炉,以创新的形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出别样的风景。无论当今画坛对吴冠中有怎样的争论,但我认为,作为中西融合的探索者,他和其师林风眠一样,有着无法抹去的贡献和成就。
吴冠中曾经在他文章(《油画实践甘苦谈》)中谈到:“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之中,首先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因此,吴冠中一直探索和追求着对传统中国画意境和油画形式的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包括了对色彩的平面化处理,点、线、面的抽象结构和简化了的具体物象关系,油画色彩的厚重和丰富性与中国民间艺术的清新明朗,以及传统中国画的淡雅意境等,都常常在他的画中自由结合,完美的实践了他自己对中西融合的认识与理论。
吴冠中的艺术实践正如同他的东寻西找,寻找符合作画的形象,也寻找心目中的形式,更是寻求感情的依托和释放……在对艺术形式美的无止境追求中,他也回答了中国现代绘画史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人们对他艺术的认识和评价。但他只醉心与绘画和创作,尽管任人评说,他完全处之坦然。他丰富的绘画创作实践和优美犀利的评论文字,已经构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奇迹。而这条东西融合之路,在前辈的努力开辟下,还要我们后人继续探索,不断摸索,才能为中西文艺互通有无搭起更好的桥梁,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二)吴冠中油画作品中包含的独特意境
在当今画坛,走中西融合之路的画家很多,可吴冠中的油画绝对独具一格,他对常见景物的精粹提炼,他油画的独特用色和构图,他简约的画面中蕴涵的深刻意味等,这些都是他的作品能在中国油画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吴冠中在50~70年代,一直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对于自己在油画方面进行不断创新,融入中国艺术因素的原因,吴冠中曾经说过:“除非我们找到和发展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否则西方只会把我们的艺术看作‘二手货’,中国观众也不会被感动。而我们也会被扫地出门。因此风筝不仅连接着形式和客观世界,而且连接着中国艺术家及其在社会的根。”因此,吴冠中绝不会将西方美学法则照单全收,不会忠实于传统油画,他借用油画的材质和特性,糅合部分中国画的用笔,其中有抽象因素,还有中国水墨的自然黑白关系的运用,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吴式油画,以最独特的视角,翻录出他所热爱的祖国大江南北的一草一木。
因为吴冠中赋予油画中国人的意识和心灵,他的油画就不再重视创作法则,妙趣横生的独特意境,在他的油画中则成为重要的实践因子。对他来说,和后印象派他所尊崇的大师们一样,作品的题材似乎是无所谓的,只要物有所触或心有所感,便可以被感触所牵引,自然而然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为突出画面意境,吴冠中在油画中大胆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善于用黑、白、灰等来诠释其不舍的传统情结。有人评论吴冠中的作品说: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非常简练和准确地总结出了吴冠中作品中的融合元素。
吴冠中在充分吸收和消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后,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开拓出全新的艺术疆界的。其油画浑然天成的中国意境美可谓独树一帜。吴冠中曾说:“对于绘画,我个人绝对不满足于纯形式的视觉舒适感,我更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必须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地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的核心,就是我数十年来耕耘的对象,就是我工作中的大甘大苦。”充分说明了吴冠中的艺术观和吴冠中对绘画意境的追求。
(三)吴冠中国画作品中鲜明的现代形式因素
吴冠中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形式、方法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他在国画现代化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在对国画的创新中,吴冠中对绘画创作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作不是复制,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古人和他人,创新真实景象。在国画的创作上,吴冠中敢于对客观对象进行大胆取舍、概括和再创造。用灵活的提炼方法,通过夸张变形、增添删简、嫁接移植等习惯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画面。所以,吴冠中的风景画比自然对象更集中、更典型、更传神,因而也更具创造性。
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有很多美的个体与组合体,这都来源于他对形式美的发现。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思考着不同形式构成的美,并将它完美地体现于他的国画中。然而,吴冠中并非一味地看重形式,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僵化。对于只注重内容的,他呼吁形式美。对于只注重形式的,他又不断强调作品要有内涵,他用理论和实践证明,绘画作品的美“应是具内涵的美”。
吴冠中发表的《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强调笔墨只是方不是目的。把强调控制笔墨技术层面转化为强调内容效果的艺术层面,不要做一个只懂笔墨使用的技术人,而要做一个会灵活运用笔墨,通过笔墨能表达情感的艺术人。吴冠中几十年东寻西找,画遍大江南北、海内海外,从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表现方法,不像我们常看到的那些程式化的山水花鸟,大同小异,没有多大区别。
吴冠中说:“抽象美是象征艺术的核心,每个人都有对它做出反应的本能。正如每个人都喜欢玩万花筒,每个人都喜爱单纯的轮廓和色彩。”的确,他的作品是一种经过洗练的大美。作为新时代的有为中国画画家,必须拥有创新的意识,敏于发现美和勤于创造美;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符合时代的好作品来。
三、结论
对于吴冠中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对他的评价,在此,我借用英国苏利文先生的话:“我们不能仅仅将吴看作为一个现代中国诠释抽象艺术的历史人物和一种新绘画风格的创造者――现在步他后尘者大有人在,而是一位画家,我们要看他的画本身所包含的素质:那种对祖国山水的深刻感情,技巧上的生命力和画中轮廓线条及色彩之美。这些素质使得画家可以从他自己那里获得安宁,轻松地生活、作画及与自然和谐,正如那著名的风筝不断线的比喻,人与自然的连接永远都不会断。”的确,他只是一位有思想的画家,他对中西美术融合之路的对错是非,需要历史和时间去见证,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现代东西方艺术元素的融合之路,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国文明。
参考文献:
[1]瞿墨.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吴冠中.吴冠中谈美新作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姜寿田.现代画家批评[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4]杨晔.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3.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吴冠中.画外文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吴永强.外国美术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丝网版画;平面构成;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44-01
一、平面构成对丝网版画在创作思路上的影响
丝网版画在国内的发展,由于受到历史和条件限制,丝网版画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各大艺术院校的版画专业,从事创作的社会其他专业团体比较少。可以看出中国丝网版画的创作队伍集中在美术院校,由于他们比较重视三大设计构成的教学,所以,中国当代丝网版画在创作上呈现平面化和抽象画的特点,即点、线、面元素组合画面,强调画面的趣味性;同时抽取一定的形象,然后进行典型化的加工,最后呈现出既是来源于生活的形象,又超越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平面构成在创作思路上的具体分析:特点一、比较排斥照相拷贝的具象形式,主张绘画创作的艺术性,所以作品呈现抽象化的趋势。特点二、丝网版画的创作倾向于情感的表达,通过简洁的语汇形式在画面上呈现出要表达的情感。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等语言既简单又具概括性是最为合适的。所以平面化的发展适合画者把感受传达给观者。
二、平面构成中抽象思维对丝网版画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绘画形式多是描摹自然的具象艺术形式,具象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活跃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形象,具象是区分表象的,表象只是保持在记忆中某一事物的形象,具象则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感受、多次接触、多次为之激动的既多彩丰富又高度凝炼了的形象。不仅仅是记忆、感知的结果,而且深深地打上了艺术家的情感烙印,是经过思维加工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作品本身来自一幅具象的照片通过丝网版画印刷而成。通过大量复制而产生视觉印象,唤起各种情感力量,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冲击力。通过抽取的“梦露”形象作为一个视觉元素,不断的重复产生自动性表现,即平面构成思想对绘画创作的表现。
平面构成的创造有具象和抽象二种,具象丝网版画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本质变化不大。抽象形式的丝网版画作品逐渐发展的丰富起来。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具象和抽象的合理使用,让丝网版画的表现语言丰富多彩。
总之,平面构成重视抽象思维的研究,一种抽象的视觉语汇来表达理性美和数理逻辑的秩序感,并赋予了平面的画面的美学意义。其创作思维方式的过程:从理性—抽象—具象—再抽象—返回理性。这一过程也影响到当代丝网版画的创作路径。即从理性的抽象—具象形态—画面的理性抽象形态。从而使得这样创作出来的丝网版画在画面及其形态构成的形式、形状等方面更接近于当代设计艺术,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
丝网版画的感光制版可以逼着还原照片,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平面构成中具象因素进行创作,形成特殊的画面效果。
三、平面化、构成化的图形创作思潮对当代中国丝网版画创作的影响
当古典艺术形式走向没落的同时,现代美术流派的发展造成绘画形式、样式的多元发展,丝网版画也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趋势而发展。当代艺术的发展,延伸了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越发提升了视觉艺术研究的理论地位。
当代图形艺术的盛行,主要由于新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即摄影术的诞生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照片数码化以及数码图像的后期制作技术的飞跃,使得人人都可能实现成为艺术家的梦想。现代社会,人们无论生活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被无数的视觉形象所侵扰,这是一个视觉被迫接受资讯的时代。
在当代中国丝网版画创作中抽象化、符号化渐渐的盛行,平面化、构成化倾向在丝网版画中表现也比较的明显。视觉美学在丝网版画中得以体现,这些融合古典诗学美的思想,通过当代的绘画表现方式,重新的演绎,以平面化、构成化的倾向在丝网版画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例如上海版画家卢治平的“瓶非瓶系列”作品。作品中的瓶,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青花玉壶春瓶,或者明代永乐花景纹执壶,而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平面化的构成元素,融入到当代丝网版画语境之中,寻找到与当代主义美学的结合点,创造出新的构成形式,呈现出富有当代情怀的,结合中国古典范式的美。在这里,传统构成元素已被突破,并且得到不断的延伸与外拓,从而“异化”为全新的、具有“形而上”哲思、包容了象征喻的意象美。
当代丝网版画创作呈现平面化、构成化的发展趋势。丝网版画的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在不断引入和吸收当代艺术设计思想,丝网版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得以提升发展,通过画面的构成语言的研究(平面构成),为丝网版画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精神力量。